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探略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探略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探略

分类号:密级:

学号:1076201001008 单位代码:10762

新疆师范大学

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探略

The Analysis on Evaluation Scale in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研究生姓名:樊晶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研究

院系、年级:法经学院2010级

指导教师:马凤强教授

新疆师范大学

2013 年 6月 5日

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新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新疆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可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中文摘要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上讲,梳理和挖掘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研究的理解和认识,更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从实践上讲,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是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指引社会向合规律合目的的方向前行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引导社会向合规律合目的的方向前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入手,阐述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历史演变,分析其产生困境的原因,重点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历史变革;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和构建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含义和特征、实质和功能、维度和标准、价值取向和理想归宿;最后,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中找出了其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启示。通过树立系统思维、和谐思维、生态思维、人本思维,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

I

Abstract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social philosophy 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Establish scientific evaluation scal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social science development important action. Research on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eory, combing and mining to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Theory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evaluation scale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awareness of Marxist social philosophy 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More continuously it can pus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ward to a new level. Practically speaking, research on it is a major practical problem for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orwar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guidelines for social purposiveness direction to the regular. It contributes to comprehensive fulfill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it can push the prosperit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Theory forward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guidelines for social purposiveness direction to the regular, ha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mation of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theory, it states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and analyzes its pligh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theory and based on practice the change it gets. And then,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meaning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essences and the functions, the dimensionalities and the standard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ideal. Finally,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from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theory find the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It requires us to establish systematic thinking, harmonious thinking, ecological thinking, humanistic thinking,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an. 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arx,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cale

II

目录

1 绪论 (1)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

1.1.2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4)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6)

1.3.1 研究思路 (6)

1.3.2研究方法 (6)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7)

1.4.1研究重点 (7)

1.4.2 研究难点 (7)

1.4.3 创新点 (7)

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 (8)

2.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过程 (8)

2.1.1 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历史演变 (8)

2.1.2 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困境 (13)

2.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过程 (14)

2.2.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发展过程 (15)

2.2.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历史变革 (18)

3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3.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含义和特征 (21)

3.1.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含义 (21)

3.1.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特征 (23)

3.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实质和功能 (24)

3.2.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实质 (24)

3.2.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功能 (26)

3.3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维度和标准 (28)

3.3.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维度 (28)

3.3.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标准 (30)

3.4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价值取向和理想归宿 (31)

III

3.4.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价值取向 (31)

3.4.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理想归宿 (33)

4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当代启示 (35)

4.1 树立系统思维,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35)

4.1.1 以系统的眼光审视社会的发展 (35)

4.1.2 以系统思维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37)

4.2 树立和谐思维,增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8)

4.2.1 以和谐的眼光审视社会的发展 (38)

4.2.2 以和谐思维增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40)

4.3 树立生态思维,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

4.3.1 以生态的眼光审视社会的发展 (42)

4.3.2 以生态思维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3)

4.4 树立人本思维,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45)

4.4.1 以人本的眼光审视社会的发展 (45)

4.4.2 以人本思维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46)

结语 (49)

参考文献 (50)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5)

后记 (56)

IV

1 绪论

1 绪论

马克思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斗争中创立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意义,梳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本选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对于正确认识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对于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社会发展评价是指社会主体的人对社会发展设置一定的评价标准。社会发展评价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指引社会向合规律合目的方向前行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与层次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围绕社会发展评价的含义、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实质、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当代认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至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如何确立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维度、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标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中人的作用等方面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研究仍存在许多误读、不足、争议和偏颇,为此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

运用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指导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开展本选题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评价理论;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研究;有助于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1.1.2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社会发展有关。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树立科

第1页,共57页

1 绪论

学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指引社会向合规律合目的的方向前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社会发展的定位,社会发展的评价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着力解决的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人们在不断地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地提高。但并非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式、片面性、功利性,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破坏,人们道德的失范,暴力的猖獗,社会关系的紧张,人的伦理和价值取向的扭曲等等带来一系列发展危机。尤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危机愈演愈烈。因此,只有真正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才能评判人们的哪些认识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哪些实践活动是行之有效的,从而有目的地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对社会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为评判社会发展实践提供科学标准和价值导向,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社会发展的保证。开展本选题研究,有助于指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发展意识;有助于纠正人们对社会发展认识上的偏向和偏差;有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对社会发展主体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有助于把握和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学术成果既深化了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认识,又显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研究甚少,基于现实的需要,他们研究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主要集中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围绕“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中人的作用”、“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标准”、“西方社会对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反思”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第2页,共57页

1 绪论

第一,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中人的作用”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以人的思想或实践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否认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地位。哈贝马斯把交往理论作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动力应是人类自身的学习机制;①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弗洛姆认为应从普通人的价值观出发认识社会发展;②布洛赫强调主体性和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他认为人的需要、期待和希望是实在本身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③概括地说,西方学者把人的思想或实践当作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决定因素。

第二,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标准”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哈贝马斯积极倡导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能够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既不消极的认为社会发展是一场灾难,也不盲目的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线性的进步。他的社会理论主要表现在对“交往行动理论”的构建中,他试图用这一理论为“病理性”的现代社会提供正常的社会评论标准,并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改造方案。④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瓦谢金探讨了信息与社会进步标准的关系,认为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实质上反映了科技进步乃至社会进步的水平,并强调社会进步标准应能够进行“定量分析”⑤。弗洛姆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人的价值。”⑥概括地说,西方学者认为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多维度的。

第三,关于“西方社会对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反思”的研究。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把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认识到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问题。于是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标准来评判社会的发展状况与程度。日本的驹井洋提出平等、自由、消除贫困、生态平衡、民众参与决策是评判社会发展的五个因素。他敏锐地察觉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对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待遇改变不大,更不能让全社会每一成员受益。1983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新发展观》一书轰动世界。他在书中提到:“发展应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⑦。接着他又强调了“经济只是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人的需要。”⑧佩鲁认为发展应该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和评判维度。概括地说,人们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41—242.

②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471.

③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484—485.

④[德]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99.

⑤[苏]瓦谢金.信息与社会进步的标准[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11):13.

⑥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8,299.

⑦[法]弗朗索瓦·佩鲁. 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⑧[法]弗朗索瓦·佩鲁. 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

第3页,共57页

1 绪论

提高的过程,即由单一、片面的标准到综合、全面的标准的认识过程。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以杨信礼、侯衍社、王锐生等学者为代表,围绕“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如何确立”、“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维度”、“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标准”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第一,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如何确立”的研究。针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如何确立,西北大学张正军教授在《社会进步评价的合理尺度》中指出, 只有那些能准确刻划社会进步实际情况的尺度才具有科学评价的功能。这样的评价尺度应是一种合理尺度,它应具有:(1)规范性 (2)系统性 (3)至善性 (4)客观性;①西安交大刘永富教授在《关于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评价尺度的几点元思考》中认为, 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应该是完善型的评价尺度,而不是功利型的评价尺度。所谓完善型评价尺度指某种事物或某种事件的完满的典型或极限状态;具体来说,即社会及其成员所具有的从事各种活动的各种能力的发挥达到最全面、最充分、最协调的状态;②山东师范大学万光侠教授在《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探析》中认为, 充当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东西必须是“内在的”,即是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及其运行发展之中,一是连结实践主体、实践活动和实践规律的科学评判体系,二是具真理性评判和价值性评判的双重功能,三是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统一体。③概括地来说,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对整个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地评价的综合体。

第二,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维度”的研究。国内学者针对此问题分歧较大。首都师范大学王锐生教授认为,当我们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时,还应当有衡量各个社会形态的进步性的尺度——共同尺度。这个尺度只能是生产力。因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道德生活诸领域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④中共中央党校边立新教授在《科学发展的评价尺度》中认为,要做到科学发展,就必须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作为科学发展的评价尺度;⑤中共中央党校庞元正、董德刚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多维的,它内在地蕴涵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生态的尺度;⑥概括地来说,社会发展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发展

①张正军.社会进步评价的合理尺度[J].哲学研究,1993,(10):12.

②刘永富.关于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评价尺度的几点元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7,(8) :17.

③万光侠.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56.

④王锐生.论社会进步的尺度[J].哲学研究,1987,(10):13.

⑤边立新.科学发展的评价尺度[J].理论参考,2008,(10):30.

⑥庞元正,董德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309.

第4页,共57页

1 绪论

评价尺度,不仅包括生产力,也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

第三,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标准”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侯衍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沈雁昕发表在《求实》杂志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一文中写道,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力尺度,一个是人的发展尺度,衡量社会进步必须兼顾两个尺度,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兼顾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向德平与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田北海认为,马克思在评价社会发展时,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起来,强调文明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根本的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的社会发展评价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观;②中共中央党校杨信礼教授在其专著《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论辩》一书中认为“社会发展是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乃至生态的领域所进行的总体性活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就内在地蕴涵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生态的尺度。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和价值主体,其生存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超越上述尺度之上的最高的价值尺度。”③概括地说,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标准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及其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不断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和内容上论述了这一理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注重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中人的作用,在不少方面确实触及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本真;国内学者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主要立足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当今的现实国情,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发展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不仅包括生产力,还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价值。但不可否认,学术界的一些理论、观点的研究还存在偏颇和狭隘,内容上也过于简单化。西方学者研究内容形式上存在严重的教条化、模式化,仅对马克思的文本作表面的引用,并未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背景和内容的逻辑性、时代性;国内学者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研究还大都集中在几部有限的经典著作上。学界研究多集中在如何确立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及维度,忽略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特征、本质、功能、价值取向和理想归宿等问题的研究。这些不足表明了学术界对这一理论有继续研究的必要性和应然性,同时也指明了学术界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

①侯衍社,沈雁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J].求实,2003,(4):10.

②向德平,田北海.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观的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135.

③杨信礼.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论辩[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124.

第5页,共57页

1 绪论

上,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进行系统化的梳理,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含义和特征、本质和功能、维度和标准、价值取向和理想归宿等内容,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带给我们的当代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丰富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选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以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经典文献为切入点,围绕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当代启示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达到科学解读以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目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指出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介绍了和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以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为出发点,在梳理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困境的基础上,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历史变革,这是研究的逻辑前提,为考察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奠定了历史依据。第三部分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含义和特征、实质和功能、维度和标准、价值取向和理想归宿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构建,这是研究的重点。第四部分主要从树立系统思维,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树立和谐思维,增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树立生态思维,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人本思维,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四个方面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当代启示,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1.3.2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散见于马克思大量的经典著作中。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首先要考虑马克思历史文献中有关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经典论述与探讨,厘清经典文献的真实面目。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文献资料。所以本文采用了这一方法。

(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上是用历史和逻辑的眼光去审视和探讨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历史演变,阐明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历史变革的必然性。所以本文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6页,共57页

1 绪论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内容的认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在社会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所蕴含的当代启示。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研究重点

本文研究重点之一是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散落在经典文献中的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梳理和构建,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回答什么是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是怎么样引导社会发展向合规律合目的方向前行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当代启示的重要依据。

研究重点之二是探讨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启示。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探讨和构建,最终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正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反思。

1.4.2 研究难点

本选题研究难点主要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主要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概括。因为这需要对马克思经典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并且要有相当程度的提炼和归纳能力。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探讨的非常少,怎样通过文献把握和构建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含义和特征、实质和功能、维度和标准、价值取向和理想归宿等主要内容,这需要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逻辑论证。

1.4.3 创新点

本选题的研究创新点主要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当代启示。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以及参阅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学术界在论及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时都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而本文则运用马克思社会哲学和发展理论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的视角上来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所蕴含的当代启示及其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第7页,共57页

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

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状况的不同,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也各具特色。马克思之前,西方传统社会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发展,但由于其历史局限性,研究视野过于狭隘和片面使其陷入困境。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形成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是对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飞跃和历史变革。

2.1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过程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并非凭空想象的,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对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梳理,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返本”加强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另一方面为探寻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演进的逻辑历程提供明晰路径。

2.1.1 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历史演变

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存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观念形成于当时的社会实践之中。本文对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理论即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西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作一梳理性追溯,以期能明晰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形成的理论条件。

第一,古代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它不仅包含了以后许多哲学发展的一切萌芽,而且奠定了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思想基础。“西方哲学后来的各种观点,都可以在形式多样的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最初形态”①,同样社会发展评价思想在这里也能够找到。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的科学知识极其贫乏,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正确的解释,人们便把诸如电闪雷鸣这些自然力量神秘化、人格化而加以顶礼膜拜,于是产生了最初的神灵和原始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劳动,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关于人类自身赖以存在的周围现实环境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朴素观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的客观环境,现实的客观环境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生存与发展严重地依赖于自然。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让人们充满恐惧同时又感到好奇,于是古希腊人用童话的方式试图对神秘的自然界作出自己的解释。在解释世界本原问题的时候,人们以朴素、直观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阐述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思想。希腊神话里,通过旧神和新神谱系的繁衍更迭表现了社会从落后到进步而①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

第8页,共57页

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

不断发展的进化过程,通过描写人类有声有色的活动和人类对力量无比的神的反叛精神表达人本主义思想。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者”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用“气”来解释宇宙的始基。爱菲索学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认识的任务是把握“逻各斯”,在万物皆流的哲学中提出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中的对立面的统一。恩培多克勒认为“火、气、土、水”组成的“四根说”在“爱”与“恨”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万物的产生与消灭。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努斯”发动着构成世界万物“种子”的结合与分离。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不同形状的原子聚焦在一起产生涡旋运动分离出万物。从泰勒斯直至德谟克利特以朴素、直观的特征来解释自然的形成和发展,他们把社会归到自然,用自然去解释社会。

公元前五到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城邦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科学文化及哲学的繁荣。这一时期,希腊大多数城邦经济都得到飞速地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和活跃。在古希腊众多城邦中,雅典以其民主政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著称。与当时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主、自由、幸福、法律和国家制度等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因此哲学思考的主要对象变成人和社会的问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①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名言。其含义为世界的存在、真理、规律,皆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经提出,哲学研究的对象即实现了由早期自然哲学到人本主义哲学的转变,对于人给予了更多的注意。虽然这一学说所蕴含的怀疑主义并不可取,但仍能看到这时的“人”的概念在万物中的重要地位,是西方思想中对人的问题的最早关注。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拥护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是他大胆地对神的怀疑。反对神学权威,树立人的权威精神,这有助于打破君权神授的神话。一切都以人、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的需要来衡量事物,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那么社会发展程度的评判无疑也是由“人”这个尺度来衡量的。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系统地阐释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他认为理想社会里公民(奴隶除外)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是由天性规定的,等级秩序是永恒的、不存在阶级对抗,这是理想社会的标准。最高等级的监护者即哲学王用智慧统治国家,其次是辅助者武士用勇敢保卫国家,最低等级的农工商人用节制来抵制感情、欲望。在他眼里政治社会是一个功能互补的整体。国家的根本原则是正义,正义是三种品德和三个等级的和谐。处于第一、第二等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4.

第9页,共57页

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

级的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共产”和“公共婚姻”。在这个理想社会,国家积极重视教育,崇尚知识、智慧、道德。显然,带有明显乌托邦色彩的理想国是埃及世袭等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但其社会政治学说已具有明显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他把社会整体发展尺度、各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关系尺度、知识教育培养尺度等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只要各个等级遵守各自的道德规范,就是一个合理的符合正义美德的国家。

第二,中世纪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四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即是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西方最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基督教及其教会统治着整个西方社会。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①,基督教是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神学成为独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在这一时期摇身变成了“神秘天国”,他“善”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被基督教神化成万能的“上帝”。“上帝”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一切权利来着于上帝。人必须听从上帝的召唤,服从上帝的意志。爱上帝是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人自身的感情欲望被极大程度的贬低与抑制,只能寄托“来世的幸福”。因此这个时期有关社会发展理论也都有神学的烙印。甚至中世纪所发生的一切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方式,披上神学的外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转变为人与上帝的关系的问题。在中世纪,神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

基督教神学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的神学世界观涉及到上帝创世、三位一体、原罪、救赎等神学理论。他认为神包含一切产生一切,理想的国家是由上帝创造的。在《上帝之城》一书里他用神学理论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要遵守上帝制订的自然秩序。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体系的完成者,是正统经院哲学的最高权威。他指出人类社会是上帝创造的,人类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秩序,政治依附于宗教,国家依附于教会,皇权依附于教权的教权至上思想。只有神性的德性才能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最终获得一种至善的幸福,人的道德生活就是面向上帝。评价一个社会的发展应该放到上帝的面前去衡量,在宗教神学的笼罩下,人失去了评价的主体性地位,神代替人成为社会发展评价尺度评价的主体。

这时期,进步的社会发展观念以宗教异端的面貌出现,披上宗教的外衣去否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经院哲学。正如恩格斯说:“中世纪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②这些“异端异教”的社会发展思想,主要有拉丁阿维洛伊主义,泛神论的神秘主义,以公开形式出现的的市民异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01.

第10页,共57页

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

以武装起义形式出现的农民平民异端。阿维洛伊的“两重真理主张”,西格尔认为世界不是上帝的自由创造,抬高人类理性和人的作用。泛神论神秘主义的重要代表艾克哈特以神学的方式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否定教会在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作用,反映了某些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这对反封建、反正统教会有积极意义。以英国的威克利夫为代表的市民异端主要从政治、思想上揭露教皇和教会的反动,反对信仰教会和教会活动,宣传市民阶级的进步要求,他认为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是建立在反宗教神学基础上的。约翰·博尔为代表的农民平民异教抨击封建等级制和封建财产私有制,揭露贫富悬殊和对立。他认为社会财富不均、人与人的等级对立是影响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因。所以说社会发展的程度应该看其是否消灭了等级制度,是否实现了财产公有制。这些异端异教结合在一起汇成了反对正统神学甚至封建制度的浪潮,虽然它们也披上了神学外衣,但其理论的革命性质和社会进步意义很鲜明,明确了人在社会发展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

第三,近代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对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关注点从外部世界开始转向人自身,哲学研究也从本体论转向了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的认识论,人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上帝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人性、人的利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资产阶级学者以抽象的人性为根据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人道主义的价值尺度成为人们衡量社会发展评价尺度问题的标准。

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阐述了他的社会发展观,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人就像狼一样”,为了自保人们就互相订立“契约”建立一种公认的权力,由它来监督人们的行动,这个公认的权力就是国家,君主的权利是“君权人授”①。可以看出他是从社会契约的尺度来评判社会发展的。孟德斯鸠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学说,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为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了解各种不同的政体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能正常运行。卢梭的“天赋人权论”认为在社会、国家出现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没有奴役、竞争、私有财产。他以人的自然本性作为衡量历史进步或倒退的准绳,体现了人们对发展的目的性和价值性的关注。同时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最好的政体,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人民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自己的自由、平等,生命和财产等天赋权利,“找出一种联合的方式,以全部的共同力量来捍卫和保护每一个参加联合者的人身和财产,而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个人虽然与所有的人相联合,却只是服从他自己,并且仍然同以前一样自由。”②在他看来,实现人类平等、社会平

①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5—139.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2.

第11页,共57页

2 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的形成

等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爱尔维修则强调人的权利,主张平等、自由,维护道德和利益。消除社会“财产不平等”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

康德认为人们需要理性批判,可以根据经验推动社会发展。他把好意确定为评定社会行为价值的绝对标准,指出“可以毫无限制地被认为好的,只有好意;除此之外,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世界以内,甚至在世界以外,都无法想出什么别的来”①,好意把握着社会发展的原则,使社会向良性方向前进。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非社会发展的手段。实践理性的公设都是从道德原则出发的,具有道德的实践才能合乎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上帝存在,这才能使社会发展成为最高的好事。

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其社会发展理论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对黑格尔来说,绝对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他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但却是绝对精神演进和逐渐实现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这种发展即世界历史作为精神在时间上的进展。他认为历史是由具体的社会的人来完成的、有必然因果联系的有机整体。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按照客观的内在规律发展的辩证过程。它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为不同的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精神,并外化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历史进步的源泉是理性(精神),而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他指出“精神能够摆脱一切外在的东西以及它自身的外在性,它的实际存在本身;它能够忍受它的个体直接性的被否定,能够忍受这无限的痛苦,即是说,它能在这个否定中肯定地保住自己并成为自身同一的。这种可能性就是精神的既抽象而又在自身中自为存在着的普遍性。”②人类从自然界走向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也即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经历众多坎坷与磨难后,同自己的本质同一的世界必定被人类创造出。同时黑格尔强调,自由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人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显然黑格尔把自由作为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理想归宿。

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他坚持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重新把人的本质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人的本质就是生物学上的本质,“人是最最现实的、真正最实在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人,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一句话,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③他的人本主义哲学从抽象人性论的角度阐释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9.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39.

③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72.

第12页,共57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背景:“春节”是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极有分量的节日,作为中国的传统,这是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外打拼的人们可以卸下一年的重担,回家与亲人团聚。而且,在这个长假里,很多人都会走亲访友,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出游也备受人们推崇。然而,这一切的行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铁路运输是春运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但是春运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春运“一票难求”早已成为社会问题。 2.调查目的:面对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社会问题,通过此次调查的数据分析,能更清晰的了解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现状,并且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最终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3.调查时间:2011年11月26日—2011年12月4日 4.调查地点:北京市大兴区黄村火车站 5.调查对象:春运期间乘坐火车回家的人 6.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7.调查过程:首先设计调查问卷,然后打印了100份,26日乘车来到黄村火车站的售票处,向购买火车票的排队的人们发放调查问卷,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并且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有86份。收回问卷后,进行统计数据,计算出百分比,并作数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 二、正文 1、现状:春运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一票难 求的现象,在中国可以说是特有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全国春运客运量达到了25.4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7%,创历史最高纪录。可见春运的客流量之大和运输部门的压力之重。春运购票最让人们不满的是购票的不公平,

普通旅客虽然长时间排队却一票难求,一些票贩子却能通过各种手段拿到火车票用于倒卖获利,要么求人找关系买票,要么你多花钱到票贩子那边买票,这种恐慌的心态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作为一名外地的大学生,我深有体会。 2、分析原因: ①分析排队时间对购票的影响(第2题) 通过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有34%的人购票时间是在2-4小时内,27%的人购票时间在5-10小时内,说明人们的购票时间比较长。通过询问,在许多售票点和火车站的售票厅里,一般能排在队伍前面的人买到票的机会更大,而越往后的人买到票的几率就越小,因此,在队伍后面的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排队买票,甚至会有整夜排队的现象。 ②分析买票方式对购票的影响(第3题) 由图表可以看出,在火车站和代售点购买火车票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0%,购买黄牛提供的高价票的人数占18%,在网上或者电话定票的人数只有2%。看来大多数人还是在售票窗口购买火车票,因为售票窗口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去那里买票相对实惠和方便一些,而黄牛提供的高价票是普通民众承担不了的,除

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与走势分析

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与走势分析一、人才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评价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四、中国未来的走势 五、我的看法(针对未来的社会主义) 六、我认为未来的走势 七、总结

人才的发展: 我认为当今社会是人才的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因为世界的不断接轨,各个国家的新型理念的不断更新已经打破了原来中国原有定义上的一些人才培养的方向,现在的社会我的感觉不在于学历的大小和一些本子上的一些证书,而是能力的体现。 中国原有的人才发现就是学历的高低,学历决定一切。只要学历高,只要有好的身份证明那么就可以提高你未来工作和本身的地位,而当今的社会因为与各个国家的接触,中国社会受到了外来社会的冲击已经逐渐打破了这个以学历决定地位的事情。 现在的阶段我感觉越来越注重的是能力的大小。现在阶段一个人的能力已经和学历在中国的社会当中已经有很多倾斜,在目前来说虽然学历还是比能力在工作当中占得地位高一些,但是这个天平已经慢慢的倾斜。 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势就是人才的走势。

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评价: 我认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阶层出现迅速的分化。 首先,农民阶级出现重大的裂变及分化,其经济地位、职业结构、社会分层都发生了大的变动。其次,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组合: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除原有公有制企业的工人阶级外,又出现了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人阶级队伍;二是工人阶级内部产生了许多新的相对独立的阶层。再次,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出现了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差距明显拉大,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新形势造成的新矛盾不断出现。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在由原来单一计划经济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的多元结构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利益主体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传统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受到威胁;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提出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各种要求;在经济增长中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面对不平等的分配存在着“相对被剥夺”的离心情绪。由此,一元社会到多元社会的转变改变了各类人群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无论处于何种阶层的社会成员,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希望看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利益权利能在民主气氛下高透明度地流动,希望得到更多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拥有较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存在着社会心理失衡加大倾向。这种社会结构变动中不

试析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试析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最高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本文在重点阐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对社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人类本位 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价值目标,正确理解这一思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每个人”是这一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也是这一思想的一大亮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以每一个个体为着眼点的,而不是一群人或人类社会整体。从马恩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都在前面冠以“个人”一词。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其次,“每个人”又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光辉点。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程度已经超出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所能到达的发展水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或某个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因此,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及社会关系基础。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自由而言的。自由,作为人性的一项本质需求,成为人类的一个永恒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已被消灭的条件下,在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时,人们才有可能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从而利用“自由时间”使自己发展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自己的一切活动都跟随自由意志而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是没有做到的。 (三)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不足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不足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统计分析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这其中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以其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整体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事物和某一观点的分析研究中。但从目前的应用来看,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也被设计者赋予了过多的期望,而导致难以胜任其科学评价的重任。重设计而忽略解释、重结果而忽略起因和过程的现象亦不容小视。 一、综合评价方法的思想和作用 提到“评价”,自古就有“论功行赏、论资排辈、平心而论”之说,它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的、极为重要的认识活动。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方面。所谓综合评价分析,即“对评价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给每个评价对象赋予一个评价值,再据此择优或排序”。它不仅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大显身手,如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实力、竞争力评价、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监测、小康生活水平进程、环境质量监测、交通安全系统等领域的测评,其研究思想和方法也适用于微观分析,如企业的绩效评价、大学排名、居民购房购车选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而目前,充斥于耳的各项指数,如天气指数、洗车指数、综合发展指数、CPI指数等也是综合评价结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综合评价理论对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可以监测、揭示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从而采取相应对策;二是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发展状态,防止以偏概全;三是便于进行动态发展的监测评价,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居民个体消费提供参考依据。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最新发展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不同领域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综合评价理论因其自身的兼容并包性,使得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吸收到运筹学、数据挖掘、模糊数学、管理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多种方法之所长。系统的组成以“功能”为准则,只要是能用于综合评价的方法都可以看作为系统的成员。因此,综合评价作为一个多学科边缘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的新兴研究领域被专家和学者所推崇。 随着实际评价系统日益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常规的综合评价方法,如线性规划法、专家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已难以胜任复杂系统评价问题中所涉及的多层次、多因子的问题。目前,模糊综合评价、灰色综合评价、智能模型评价、组合评价成为解决实际评价的新的有效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以模糊数学为基础,针对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可以有效评价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比”性状态。有时,从一个等级到另一个等级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中间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渡过程,这个现象叫做中介过渡。而模糊数学理论的优势即在于解决“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认知不确定”问题。比如,“年轻人”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年轻人”的内涵,但是要让你划定一个确切的范围,则很难办到。模糊综合评价则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但不足之处是其本身并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的确定还没有系统的方法。 灰色综合评价(Gra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包括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等。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少数据建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与模糊数学不同的是,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B、C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C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A、B、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C )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A、E )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E )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B、D、E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参考书是和平演变 .不选)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C、D、E )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 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 ) 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 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目录 关键词 (1) 第一章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概况 (1) 1.1调研的背景 (1) 1.2调查的原因 (1) 1.3调查的意义 (2) 第二章调查过程及结果分析 (2) 2.1小组共同撰写问卷,并做出假设 (2) 2.2安排分工并选择人员 (3) 2.3发放问卷与收集问卷 (3) 2.4分析统计问卷,并得出结果 (3) 2.5调查结果 (4) 2.6撰写调研报告 (5) 第三章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页调查问卷 (8)

关键词: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 第一章大学生热点问题概况 1.1调研的背景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凡此种种,带来的是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显著增强。但这并不是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无规律可循,而是更加强调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图通过定量调查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为上级、学校党委决策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1.2调研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的教育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教育成本、创业就业等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理解能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多关心一些时事从而培养更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 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中华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大学生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关注社会时事),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少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理解能力,这个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3、“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分及其现代化思想,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和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粤府办[2005]53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5.06.10 【实施日期】2005.06.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 综合评价方案和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粤府办[2005]5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和《广东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牵头负责。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迳向省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五年六月十日 一、目的

为定期对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估,检查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制定本方案。 二、评价内容及指标 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具体包括人口现状、生活水平、公益服务、社会保障四个领域,共30个指标(详见《广东省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 本方案包括多级综合和聚类分析两种评价方法: (一)通过多级综合方法,使反映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统一为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总指数。其步骤为: 1.通过《社会综合统计制度》和其他渠道收集反映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统计指标资料。 2.将反映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统计指标加工为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3.将每一综合评价指标加工为单项指数。 4.将单项指数加总为领域指数和总指数。 (二)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作为聚类变量计算出聚类解,将各地级以上市按社会发展特征进行分层归类。 四、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本方案的评价结果表现为基本评价形式和分析形式两类。 基本评价形式包括: (一)全省社会发展总指数(领域指数)及其发展情况。 (二)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总指数(领域指数)。 (三)各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特征总体(领域)聚类结果。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一、人的目的性:基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 101- 102。这个“自然史的过程一般被理解为”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但是, “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的客观过程。正确理解这个思想需要有一个特定的前提。这个特定的前提正如列宁所说: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 2] 8事实上, 人类社会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已经确认, 历史并不是在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上行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既看到了大踏步的跃进从而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社会现象, 也目睹了反复和倒退从而延缓了历史前进脚步的社会现象。这一切无非说明, 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的看客, 人类在每一历史的片段中都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印迹。 唯物史观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认定, 强调社会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否定了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地位。历史不是像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在阿尔都塞看来, “在历史中起作用的辩证法不是任何主体的作用, 无论这主体是绝对的(神)还是仅仅是人类的, 历史的起源总是已经被推到了历史以前, 因此历史既没有哲学上的起源, 也没有哲学上的主体”[ 3 ] 。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以承认历史是人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为前提的, 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取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只是对人的历史活动的一种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反对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按照某种外在的尺度书写历史的看法。在他们看来, 迄今为止的各种历史观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 “ 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 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

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 摘要:安庆,又名宜城,是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地级市。原安徽省省会。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庆为安徽省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是安徽省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是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开放型城市。 关键词:土地面地人口 GDP 人均GDP 投资消费产业结构社会保障 1 马鞍山市基本情况 1.1城市简介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二千多年前为春秋古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徽省的名称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各取一字而来。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近800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 1.2城市地理位置、气候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上段北岸,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长江流经市境200余公里。其四周为:隔江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和安徽省东至、贵池、铜陵等地相望;北、西绵亘大别山南脉,与安徽省霍山和湖北省英山、蕲春、黄梅等地峰壑相通;东北与安徽省无为、庐江、舒城等相接。 安庆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由于地处中低纬度,冷暖气团活动和交锋频繁,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之地形复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

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三、“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就业专题 扩大就业的战略意义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二、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可以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 四、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 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供大于求) 二、结构型失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1.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升级。2.所 有制结构变动,破产下岗。3.需求结构变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被淘汰。) 三、观念型失业(1.所有制观念陈旧。2.区域经济观念陈旧。3、企业的就业观 念陈旧。4.对新兴产业的就业观念陈旧。5.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 四、信息阻滞型失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 五、体制型失业(体制性障碍,如社保体制不健全,制约劳动力流动。) 实现充分就业的战略措施 一、澄清失业认识的误区。 二、控制总量型失业。(控制人口总量)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1.发展国民教育,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2. 发展继续教育。3.注重短期培训) 四、转变劳动力择业观念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如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等) 六、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收入分配专题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初次分配中,过分向非劳动要素倾斜而劳动要素报酬率过低。(1.工资收入 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幅。2.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较低。3.职工收入增幅低于企业利润增幅。4.企业内部分配中管理者过高普通员工过低。) 二、再分配环节中,存在“五高五低”。(1.政府所得高,居民所得低。2.政府所 得中,中央高地方低。3.居民所得中,少数人高多数人低。4.城市居民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