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第十章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本章提要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步伐加快,美术教育也因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倾向的同时都在寻找小学美术教学的最佳点。本章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小学美术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模式与趋势,供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学习与借鉴。

新世纪,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步伐加快,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使人类居住的世界已成为现实的虚拟空间,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使地球真正变成了“村落”。美术作为“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方便的方式,不受语言、文化的限制,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美术教育也因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和美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下,美术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其有利于各科学习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与发挥。这也为美术教育,特别是普通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从未有过的良好契机,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推进美术教育改革,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与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相适应、协调发展。我们应解放思想,把视野扩展到全世界,从而明晰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选择和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结合实际以改进和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进美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样可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少走弯路。

一、外国美术教育的借鉴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发展情况也不相同。为探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美术教育,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改革、探索与实践,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一)欧美: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争论与演进

概括欧美的美术教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美术教育受到来自整体普通教育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强烈影响。而这些普通教育的思想观念又受到哲学、社会状况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一种观念占统治地位时,它的价值取向便被当做普遍的合法性而得到传播。这些思想来去匆匆,内容庞杂。在,,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追求严谨性、完整性和目标可测性的科学理性主义倾向;偏爱行为和思维自由方式的浪漫主义倾向。这两种倾向在美术教育思想上的典型代表是本质论与工具论。

,,世纪,,年代之前,工具论盛行。工具论又称“儿童中心论”,以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 (《创造性与心智的发展》)为代表,并采纳了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 (《通过艺术的教育》)的观点。其思想基础是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工具论强调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为目标,强调通过美术促进儿童健全发展,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自然本性上。他们反对教师对学生横加干涉,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赞同此观点的人,主张自由教育,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在美术课中保证提供给学生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可供学生自由创造的环境,让学生在自由创造和自行发现中受到教育,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在自我表现的旗号下,学生常被置于一种放任状态,并被剥夺了接触能够启发他们进行艺术探索的知识的权力。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结果

目标的不明确或由此认为结果不重要,造成美术学习的无效,促进儿童健全发展也无从谈起。

本质论又称“审美修养论”,本质论强调科目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特别是在,,世纪,,年代后,受美国心理学家罗姆?布鲁纳学科结构论的影响,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如何超越“创造性的自我表现”进行了思考,至,,世纪,,年代初,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等提出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理论。艾斯纳认为,美术能力不是

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美术课程由创作、批评与历史三方面构成;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的效果要尽量予以评价。

DBAE(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英文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简称)教学观念的主要认识:第一,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作为美术内容是完整统一的;第二,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并以各领域的专业表现为教学目标;第三,具有书面课程设计,并进行系统性教学。

,,世纪,,年代后期,人们在DBAE理论的实施过程中,感到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太过机械、僵硬,美术创作的乐趣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大大削弱了。于是,将DBAE包容各范畴视觉艺术之后,发展成为“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Com prehensive Art

Education)。

工具论与本质论在教学思想上存在着许多分歧,但在整体上则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都以个人为本位,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去认识美术教育。二者只是侧重点与方式不同:一个注重创造力的培养,突出主体作用,教学呈自发性状态;一个注重审美修养的提高,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严谨规范。两者争论的实质是如何把

握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教学功效之间的关系。工具论强调后者的作用,本质论以前者为主。

目前,人们正尽力在两种观念中取得某种平衡,以避免偏执于某一思想而带来的局限性。例如,工具论的代表人物里德倡导的“通过艺术的教育”来重视儿童自我表现、创造性和人格培养,关于艺术教育的地位、儿童艺术表现类型及学校、教师、课程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在现时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其对知、能传授的严重忽视又是不可取的。有关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争论与演进、发展给世界美术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也必将演绎与论争下去,以推动现代美术教育的纵、横发展。

(二)日本:传授与引导的片面吸收与全面结合

日本文化主要以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之精髓而生成的,可说是一种变造文化。以,,,,年的“明治维新”为界,此前主要吸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后则主要吸收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就美术而言,日本的普通美术教育是在吸收、借鉴和综合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经验的过程中,是在全盘西化与弘扬国粹、追求功利与主张精神陶冶的尖锐矛盾交织、演化中不断发展的。

早期的日本美术教育与中国古代美术教学一样,注重的是怡情冶性。公元,世纪至江户时代 (,,,,年),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雕塑和绘画的形式帮助人们理解佛教教义,教学方式以临摹为主,传承方式采用颇具中国师徒传授特色的“家元”制度并一直延续至近代。江户时代的兰学揭开了日本近代美术造型教育的序幕。

,,,,年,日本进行了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变革,使新式美术教育 (以实用的功利主义为目的,片面追求技术)取代了本民族原有的传统美术,进入了铅笔画时代。,,,,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图画教育委员会,对西方美术进行了实际调查,对传统美术进行了反省,科学区分了美术教育在怡情养性与实用

方面的不同目标,主张应同时兼顾审美欣赏与能力培养,从而确定了新的美术教育思想,进入了国定画贴时代,但仍未摆脱临摹的主要方式。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精神在西方世界空前高涨,受欧美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波及,产生了由画家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反对只注重临摹国定画贴的做法,主张让儿童以动情的态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从写生、记忆和想象进行直接表现的自由画创作,带来了自由画时代。可惜的是这些观念与罗恩菲尔德的观念如出一辙,矫枉过正,导致了美术教学的无序状态。随之,日本美术教育进入了小学图画时代,编制了内容考究、编排有序的《寻常小学图画》教科书及备课书。

“二战”后,民主精神再度高涨,欧美美术教育理论,特别是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和追求个性、创造性的理论,东山再起,活跃起来。成立于,,,,年的创造美协会全盘接受了工具论的观点,但另一些以箕田源二郎为代表的美术教育家却受到了美国艾斯纳美术理论的影响,冷静而深刻地认

识到创造性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以及培养创造性的途径。现代日本美术教育更趋向工具论与本质论的综合运用。

纵观日本美术教育发展史,可明显地看出美术教育的发展是由片面强调到综合运用,由单一到多样。另外,日本美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开放的态度,大胆吸收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经验,并加以消化的方法,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我们应加紧吸收国外现代教育的一切积极成果,发掘传统优秀经验,以突破现状,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的美术教育体系。

二、发达国家小学美术教育现代化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小学美术教育现代化特征

,(教育对象普及化

美、法、日等发达国家均把美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计划时,均把美术教育纳入其中,使学生人人接受美术教育。

,(教育目标整体化

站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把美术教育目标的设定从“纯美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美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美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是美术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变化,学会生存。

,(教育途径多元化

实施美术教育是多渠道、多层次的。主渠道是美术学科教育;二是结合音乐、体育或语文等学科进行教学;三是开展美术课外活动。

,(教育方法个别化

所谓方法个别化,就是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采用个别指导、小组教学等方式来实施个别化教育。

,(师资队伍专业化

美术教师应取得相应学位,学习专门课程,进行专门艺术教育训练,取得特别教师许可证等。

(二)借鉴启示

,(要形成美术教育现代化的共识。认识到美术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美术教育,使学生个个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克服小学美术教育中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形成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美术教育结构,在课内外活动中渗透美术教育,开展环境性美术教育,逐步建构,,世纪小学美术课程体系。

,(加强师资建设,搞好师资建设这一先导工程和奠基工程,完善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

三、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信息传递高速化,文化发展多元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以信息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化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体系为后盾的崭新时代。同时,它是一个开放的、多样的、充满矛盾和变化,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的时代。

为迎接时代的挑战,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世界各国普遍把目光投向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的教育,越来越发挥出其先锋作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公民。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世界基础教育正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民主化

提倡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均享有基础美术教育的机会。教学中,主张管理民主、学术自由、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反对师道尊严。积极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其民主意识。从尊重学生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美术现象产生持久的兴趣,喜欢关注和接触美术,甚至走向从事美术工作的道路,使美术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美术教育的民主化还体现在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其自由表现的倾向上。美术是一门“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学科,是最易培养学生个性的学科。因而,世界各

国都注重在美术教育中,提供必要条件,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主体意识、创造性能力与和谐完整的个性,并强化操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以保证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美术教育的民主化还体现在鼓励教师教学富有个性创新精神,使美术教学更趋多样化。纵观美术教学发展史,“多样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而“个性创新精神”则是“多样性结果”的能源和动力。展望未来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将会更加自觉地发扬“个性创新精神”,以取得更上一层楼的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

知识的信息化,即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创新和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驱动未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知识的信息化,促使以认识知识、创新知识和传播知识为己任的教育也趋信息化,它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创造性、发展性和数字化。

首先,信息化时代使知识量猛增,知识更新率加快,但基础知识相对不变。面对这种现实,教育教学中将重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其次,重视知、能统一,提倡知识创新,将创新提升到民族灵魂的高度。在美术教学中,更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使学生的智能结构更趋协调、整体、优化。

再次,及时扩展与更新教学内容,使美术课程内容得以优化,指向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现代化的电脑美术、民族特色的陶艺等内容。但内容选择时要注意少而精,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宽松,更富弹性。

最后,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化美术教学方式将迅速改变旧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美术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使学生接受的美术图文信息无论从量与质都将有大的飞跃,使教育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三)教育国际化

全球一体化趋势使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信息化的发展更使全球结成了一个“网”,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加强国际知识和异域文化教学的思想和行为,已成为国际共识。

全球一体化使人们相距不再遥远,交流与合作不再遥不可及,原本相对封闭的区域美术文化相互沟通、渗透、融汇,使得异民族文化、异国文化得到相互尊重和接受,形成了日益为人们所接纳的多元美术文化观。从多元的观点看待世界,任何艺术都是有存在价值的,不论是欧、亚、非艺术,也不论是高雅或通俗艺术,因而,在各国的美术教育课程构建中多体现多元美术文化的色彩即重视本国、本民族的悠久美术文化传统,也注意吸收有价值的异域美术文化。

全球一体化使国际间通力合作,探索人类共同的需求和问题,并走向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研究。在信息化的今天,在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共同性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只有不断地与国际美术教育界交流,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才能形成一种有水平的能反映中国特色的有气量的大的创造,才能为人类的美术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育人文化

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思考,是不能离开“人”这个主题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是现代美术教育重视“人是教育的对象”的结果。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如良好的品德、豁达的性格、坚强意志等),不再认为智力是人成功的唯一因素。

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接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将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更具人文化的大环境。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将改变以往“单纯的技术

训练加欣赏的美术取向”的传授方式,而重视挖掘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所凝聚着的浓郁的人文精神。在美术的表现与欣赏中把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发掘出来,营造“关心人”的人文环境,使教学更具人性化,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美是一种文化,是对生命的一种塑造。美在文化范围内讲是根部文化,是种子也是果实。因而,以促使人认识、追求和创造美为目标的美术教育,可以看做对人的理想和品质的一种塑造的教育,是对宇宙、自然和生命进行探索的教育,是使人的人性精神和自然精神相和谐的一种教育。这些观点在新的美术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予以确认与体现。

,,,,年颁布的“大纲”与,,,,年“大纲”相比,将美术课的定性由“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提升为“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年颁布的美术课程新“标准”则更直接地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明确突出了美术课程的文化性质,强调美术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技能、技巧,而是包含更广泛的美术文化,使得美术教育所具有的认知、技能、情感、创造等价值系统得以恢复,最大限度地实现美术教育所蕴含的价值。这一转变体现了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而利于达成丰满学生人性之目的。

(五)教育综合化

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化的素质,造就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教育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首先,美术教育对自身本体认识的逐渐精微化,促使美术教学内容中的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相对分工的界限更趋模糊,内容更趋综合,交融、渗透日益加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综合趋向。

其次,美术教育的综合化体现在课程的整合,突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走出“纯美术”的小天地,加强学科的横向有机结合,构建“大美术”综合课程体系,将多种学科中关于创造力、制作力、审美力和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点等因素与美术学科中的创造力、制作力、审美力等交叉、融汇,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其创造思维领域,以形成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整体功效,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之目的。此综合体系以学科综合 (美术与其他学科)为龙头、为基础,以知识的综合(历史与美术史、文学与美学、传统与现代、欣赏与批评等)、能力的综合 (观察与思维、想象与创造、理论与操作等)、教法的综合 (讲授与演示、练习与交流等)、学法的综合为具体表现。

另外,美术教育的综合化还体现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人们将不再盲目地照搬和沿用各科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或被动地服从某种美术教育思想,而是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有意识地综合、择取某种教育价值取向,并自觉地实践适合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

(六)教育终身化

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次性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之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当前,世界已处于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美术、美学、哲学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大美术”。美术从单纯的观赏进一步走向多元化,趋于实用,贴近生活,每天都有新的美术内容、样式、手段等出现,是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的。因而,提倡美术的愉快学习、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教师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以职前教育为主的师范教育已开始发生功能性的扩展,逐步将教师的职后教育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使教师不断地得以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自己成为高“敬业素质、教学素质、科研素质”的,,世纪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总之,以创造、创新为特征的新时代美术教育将得到新的发展,面对成倍增长的知识、激荡的网络文化思潮、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等等,美术教育应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加入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循环中去,以求得健康、迅速的发展。并适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学科方向、教学内容,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使新世纪美术教育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有创造、创新能力的人才,迎来美术教育的新辉煌。

四、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顺应世界美术改革的发展趋势,,,,,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一次规模很大的变革,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的制定不只是简单地对我国旧有教育模式的扬弃,而是一次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决策。

(一)了解新课程特点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很宽广的背景———全球化的背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深受后现代教育观、多元文化以及网络化教育等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参阅新课标的主编———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尹少淳的文章《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可清晰地看到新课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情意性明显加强

以往的美术教育过多地偏向了科学理性,寒性太甚,以至于正在窒息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情意性的加强目的是使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更趋浪漫表现性。这种情意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关联。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人的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另一种是意志行为。所谓情意行为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行为则极大地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己所不欲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

毫无疑问,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换句话说,要学好美术不运用自己的意志恐怕是不行的。但中小学美术学习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也就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使之与学生发生兴趣关系,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这的确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情意性动势的合理性。

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因此,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正是情意性。

,(人的目标得以强化

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

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以往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

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

那么,现代美术学科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糅合两者来设定美术的学科目标。

(,)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

(,)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要求弹性增强

美术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所以,对美术的学科知识我们必须慎加选择。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课程中,分类是不同的,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方式: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学 (美国);表现和欣赏 (日本);美术知识、美术创作和美术与生活(我国香港);表现、鉴赏和实践 (我国台湾);绘画、工艺和欣赏(我国大陆)。

尽管这些分类的方式不同,但所涵盖的学科知识大同小异。相同的包括绘画、印制、工艺、设计、雕塑、建筑和欣赏等,相异的包括书法、摄影等。

应该说,这些学科内容的涵盖大体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要降低其要求和难度。教学内容要求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让学生主动地选择。我们知道,学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一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其中的一些学生肯定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学内容的要求应该具有一种弹性,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这种弹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种仍以一般层次的学生为参照制定教学内容要求,

同时降低较差学生的要求和向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一级的内容要求;另一种是根据一般学生和较差学生之间的某种程度制定教学内容要求,同时向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后一种方法可能更值得提倡。因为它在整体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内容组织的逻辑淡化与节奏变化

我们以往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以学科知识体系代替教学内容体系,为求整体的逻辑严密而不惜牺牲非常有价值的具体教学内容。实际上,努力追求美术教学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其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任何课程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其具体的实施环境和条件,设计再严密、再完整的课程,如果在一种分散的环境中实施,其严密性和完整性也将不复存在。美术课程所面对的正是这么一种分散的环境。美术课在小学每周为两节,在中学为每周一节,美术课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而这个周期要进行众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校外和家庭的各种活动,学生的情趣和思维并没有独赐给美术。度过这一周期之后,当学生再次面对美术的时候,我们煞费苦心所设计的课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还会存在多少呢,平心而论,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每名学生都会像专业人士一样成天思考的都是美术问题。既然再严密、再完整的美术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都将变得松散,那么我们苦苦地对之加以追求又有多少意义呢,与其如此,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具体课题的精心设计上,让学生在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均有所获。

当然,我们并非完全排斥教学内容组织中的逻辑,而是要淡化它。其实,大的逻辑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大的逻辑关系主要是一些前后关系,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必须是建立在另一些更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的,不由此难以及彼,这种先后的逻辑关系不可缺少。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还必须注意将与意志相关联的指导性目标和与情感相关联的表现性目标交替地安排,形成节奏变化。

指导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美术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来的。指导性目标由一系列的指导性活动伴随,旨在通过练习活动发展技能。表现性目标则鼓励学生运用一定的技能实现自己的想象和表现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孤立地强调任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单纯地强调指导性目标,会沦于缺乏感情,形成单调乏味的技术训练状态;而只重视表现性目标,缺乏必要的技术发展,也会妨碍表现性目标的实现,导致挫折感。这两个目标就像一个拱门的两端,只有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在美术课程中,指导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应该有节奏地交替组织起来,而且这种节奏交替变化的时值间隔不宜太长。这是课程结构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逻辑~

,(新美术教材的特点

课程构建的直观体现是教材,美术新教材突出了下面几个特点:

(,)精选的知识内容与生动有趣的课题形式相结合

教材在适当注意美术教学内容大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每一课题的精心设计上。从学科的基础性要求出发,选择那些对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并将它们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新颖活泼、生动有趣的课题形式结合起来。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干巴巴只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容易让他们产生苦涩和单调之感;如果只让学生自由不羁地宣泄一通而一无所得,同样有违学科教育的目标。

(,)以突出学法统领教材编写

以往的美术教材,主要展示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不体现教法,更不体现学法。教师的教法主要通过另编的教学参考书而获得。这样的教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的目标的培养背道而驰。应该根据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在每一课的设计中,展示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技法的过程,即通过置疑、设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接近正确的答案。要改变以往教材只重视演绎路径而忽视归

纳路径的现象,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更加重视归纳路径。演绎路径主要依靠的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而归纳路径则强调由学生通过思考,主动地获取答案。因此,教师一般不要轻易地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性质的书,提供更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参考答案。这样,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一致。

(,)加强弹性以适应不同的学生

教材要尽量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因此,教材在整体降低要求和难度的情况下,在每一个知识和技法内容上都设定具有一定级差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其达到一些最基本的目标后,再鼓励他们尽可能地通过努力向高一级的目标迈进。这样,学生在达到一些基本的目标后,就能获得一种成功感,而如果想获得更大的成功感,则必须更加努力。从而也产生了一种激励机制,刺激学生的意志发挥作用。

(,)多种媒体的教材形式

现代教育受到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现代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必须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传媒。文字和图像是构成课本的一种基本的教材形式,但要加强信息刺激的多样性,获得特有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制作相应的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形式的教材的长处是具有空间感和动感,能展示一种事件和活动的空间维度和时间顺序,同时具有视听相结合的感官刺激性。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更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主动地选择信息和获取答案,有利于主动性的培养。

(二)明确课改方向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在探索中行进,在改革的实践中边实践,

边总结,边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努力实现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所要求的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美术课程改革目标,首要的是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编制教材、组织教学,从而做到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在下面一些观念上有所转变:

(,)教育观

要求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通过美术学习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具有广泛教育价值的课程。

(,)教师观与学生观

主张教师与学生应体现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关系。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应者。学生是具有情感、个性和有尊严的学习主体,其兴趣和经验是美术学习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观

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课程观与教材观

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这是美术新课程的观念。

主张拓展课程与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合理使用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认识到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学习生活、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处理好新关系

(,)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包括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向学生传播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延续和发展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生发一定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言之,教育功能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学习该学科必然导致与该学科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二,该学科作为一个工具承载其他教育意图。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就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工具。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除了要适当地关注美术本体之外,更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

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但是,“教育”必须是通过“美术”而获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美术本体。

以往我们的美术课程更多的是局限于美术本体,过于强调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超越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条件。所以,这次美术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做法,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的角度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将美术本体的内容与生活、人文和经验联系起来,增强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但是,应该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美术本体的东西将完全被忽视,由此导致的不仅是美术本体的丧失,而且是美术课程价值的消失。只有在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关系变得平衡起来,才能有助于教师目的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

(,)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一种典型的过于理想化的表现是对学生提出专业化的学习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的现实状况与我们对美术课程的理想的确存在一些矛盾和差距。下面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一:并非所有学生都对美术感兴趣。我们知道,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如果我们习惯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给予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难度不能与大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相吻合,那么,只能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衰减。

事实二:美术不是考试科目。美术是非考试科目,我们就不能指望学生像对待考试科目那样,在美术学习上投人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也不应该期望所有学生都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有太大的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