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概论 1

写作概论 1
写作概论 1

第1 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弄清楚写作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区别,掌握写作的特点和规律的内容。

[教学重点]本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写作的规律。

[教学难点] 本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第1次课)

1.1.第一节写作及其相关概念

1.1.1. 文章

1、古今词义有别

1、1、色彩、颜色

《周礼、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楚辞、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1、2、礼乐、法度

《诗经、大雅、荡》诗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

1、3、有组织的文字

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文章者也,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理:事物之理;性:事物之性;万物之宜:万事万物最恰当的表现。

释:宣示天上地下的迹象,规则,阐明人之五伦的次第,秩序,穷极事物的道理,尽抒有物之性,探索研究万物的最恰当的表现。”

《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此处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文章,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用文字传达意思的制作说是文章。”

唐弢:“人类大概都有表现的欲望,用文字的技巧来实践这种表现的,这就是文章了。”

《辞海》:“今通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

《现代汉语辞典》:“1、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2、泛指著作。”

2、今人外延有别

1、1、一切有篇章组织的文字

1、2、非文学作品

张寿康《文章学概论》:“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持文章(包括散文和通讯报告)不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几类文学作品。”

1、3、李静梅《大学写作教程》:广义:一切文章;狭义:非文学作品。

3、结论

文章是意思相对完整的、有篇章组织的文字符号的集合体。

符号:《现代汉语词典》标记、记号;

苏珊、朗格:“一种表现形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符号的形式”。

《现代写作学》称公式、图表、照片等为非语言符号,或辅助信息符号。[思考与练习 1 ]

以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第2次课)

1.1.

2.写作

《韩非子、十过》:“子为我听而定之”,写是记录。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诗经、小雅、何斯人》“作此好歌”。指制作,创制。

释为:用笔来记录心中构想的成果。

1、分歧

1、1、关于内容载体

一是刘锡庆《基础写作学》:“借助书面语言完成观念、感情传递的复杂的精神产品过程。”

一是朱伯石《现代写作学》:“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

1、2、关于写作成果

一是指文章

一是王作昌《写作》93年12期的“写作本质论”:“写作是用文字(别处用符号)传达意义的创造性制作。”成品除文章外,还有非文章写作成品,如标语、处方、对联、元素周期表、注释、广告等。

2、结论

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来制作文章的精神生产活动

1.1.3.写作学

1、定义:写作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写作规律的科学。

2、历史:

A、古代写作研究

《尚书》:诗言志(两说:尚书尧典或舜典)

孟子:以意逆志、知言、养气。

墨子:言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庄子:妙造自然

荀子:文以明道

孔子: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为命,裨bi谌che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趋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刘勰:《文心雕龙》

钟荣《诗品》

箫统:《昭明文选》序

王国维:《人间词话》

B、现代写作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现代写作学的产生以作文法、文章学的研究为滥觞,以写作杂志的诞生为标志。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鲁讯:《摩罗诗力说》

叶圣陶:《文心》

陈望道:《作文法概要》

“文章学”一词始见于1907年《国粹学报》,后以此命名的有:龚自知《文章学初编》;蒋祖怡《文章学纂要》;张寿康《文章学概论》。(张的文章不包文学作品)

文章学与写作学“前者是以研究写作的成品为主,后者以探索成品的制作为主”。(现代写作学)

1980年成立“中国写作学会”,而“写作学”一词始见于1981年7月10日创刊的《写作》杂志。

1985年刘锡庆《基础写作学》第一次在著作是以写作学冠名。

马正平在《高级写作学引论》把写作学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的探索

一、从“八大块”转向“文体技法”论

二、从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过程论

三、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

四、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

第二阶段:探索写作行为微观操作原理

一、从梯级模型到场论模型:写作能力内在机制研究

二、从非线性、非稳态到写作分形:对写作复杂性的思考

三、“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四、对思维的思维:“写作策略”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五、非理性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观念与理论的提出

3、现状

一是教材纷乱,派别林立

A、表态、构件论,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文风、修改、文体”

B、动态、过程论。刘锡庆

生活——作者

读者——作品

以朱伯石为代表

C、综合派、动静结合

另外还有:史变论、体式论、价值论、文化派

二是电脑网络写作方兴未艾

张小红,在文学界和国际软件业中却小有名气。这不仅因为他从诗人、作家变成了电脑专家,在国际上首先发明了让电脑自动写文章的软件。还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肖春英由一名普通工人成了一些报刊的专栏作家,年仅18岁的儿子肖诗呢也成了国内最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他们父子共同研制出了《GS文章自动生成系统》软件。用电脑写稿写出了200万。机器诗选一首如下:

李白诗仙

张小红

太白的诗都如此张狂

如此沁园春 如此上九天

怎么读

也是唐朝最动人的曲调

马蹄声声

在太白酒的香味中

醉去。 轻舟

总也追不上

早已不是

让人动人心弦的东西

太白魂都在他的吟唱里

他没有爱情

与闲愁

没有斗茶猜书

没有轻扬的泪水

没有后来人的赏花唱和。有时候

他的狂想掺了羊毫或狼毫的笔峰

一抖墨

浸透了宣纸

就白发三千丈

黄河入海流

壮壮烈烈醉倒华夏

……

4、本教学体系的创新要点

突出重点,拾级而上、以点带面、融汇贯通

[思考与练习 2 ]

1.我的写作兴趣是什么?

2.怎样才能提高写作兴趣?

(第3次课)

1.2.第二节写作的特点

要区别不同的事物,就要抓住事物各自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是由它的特殊的矛盾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学好写作就应当抓住写作的特殊的本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写作有如下特点:

1.2.1.目的性

指的是写作必须表现作者的主观愿望,一篇文章应当集中地、单一地反映作者某一意愿、想法、观点、感情等。比如白居易年青时,曾到长安求仕,携自己的诗文去见当时的有名文人顾况,顾况起初看不起他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一眼看到诗卷上的名字,便戏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是当他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时,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了。分析白居易写诗的目的,人两种内容,一是想用诗来进身仕途;一是想通过诗本身的描写,来赞扬新生事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写作活动的目的,有两个层次:

1、1、宏观目的。指的是作者从事写作活动时,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从一定的立场出发,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愿望。比如有的人写文章纯粹是为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他往往不考虑文章的内容怎样,因而会出现拼凑、抄袭等现象。而有的人写文章则是为了社会,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让文章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起到宣传群众、影响群众的作用。鲁迅的写作就是这样,他看到国人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弃医从文,为的就是疗救国人的精神。不过,一般人往往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现在人们撰写论文即是如此。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刘再复把它运用到分析人的写作动机上,也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为生存而写作;

二是为安全而写作;

三是为归属而写作;

四是为尊重而写作;

五是为自我实现而写作。

人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为自我而写作,而是要超越自我。自我实现有两主导意识,即自由意识和使命意识。自由意识包括超常性、超我性、超前性;使命意识是从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角度来写作的。

我们应当有正确的写作目的。我们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传统的“文以载道”的精神。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事。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王充说,为世用者,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顾炎武说,文章有益于天下。鲁迅,为人生,救中国;托尔斯泰说,写作而没有目的,又不求有益于人,这在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但是有人写诬告信,假新闻,即是反例。

1、2、微观目的

指的是作者通过一篇文章的本身内容所要表达的主观愿望。

1.2.2.综合性

指的是写作活动和写作成品的综合体现着作者的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2、1、生活。

指的是作者的生活阅历。比如曲波写《林海雪原》,就是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而鲁迅是一个大家,但是他想写一部反映红军的斗争生活,他曾听陈庚介绍过江西中央苏区的斗争故事,但是最终还是因为不熟悉生活而没有动笔。又如曹禺写《雷雨》中的工人和革命斗争生活就写的非常苍白。就是因为生活不熟悉的缘故。司马迁为了写《史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来了解和收集历史材料,作间接的生活感受。

2、2、思想

指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有这样的故事,一财主请客,请的是秀才和一个当官的,宴席间秀才提议作诗,几人作的诗如下: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莫非帝王瑞气,

财主:下之三年何妨,

过来一个乞丐说:放你娘的狗屁!

鲁迅、沈尹默、胡适都写过人力车夫,但是主题却不一样。胡适是同情;沈是反映阶级对立。鲁迅是赞扬和自我解剖。

鲁迅的《灯下漫笔》中所说的三个时代。

2、3、知识

指的是写作要融汇各不学科的知识,如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写宁波下大雨,刮台风,有水,想起《易经》上的“天一生水”的句子,这个藏书楼的名字就是因此得之。秦牧的散文知识丰富,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有许多历史知识。

2、4、技巧

指的是艺术表现方法。表现在结构、语言等上。比如红楼梦的结构象一个灯笼;儒林外史的结构则是一个链条式。

2、5、能力

指的是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表达力、创造力等。。

1.2.3.实践性

从理论上来看,写作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章的内容来自社会生活,因而作者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生活,收取写作材料。

二是因为写作是一种技巧、技能,同其它技能一样,它的获得必须通过多次的练习实践,只学习了写作的理论是不行的,要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就得要实践。

写作要经过反复实践练习,多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许多专家对这一点都有过很好的论述。如:

1、写作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操作性,理论是操作的理论,教学的操作的教学,孙绍振见王光明等《写作学——福建师大写作教师关于写作学科建设的对话》、《写作》1995、8

2、我们写作老师的麻烦是把这门课化解成许许多多的训练元素,教师的本事就是要这个地方做转化工作。余秋雨《写作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素质》,见《写作》1994、4

3、真本事、真功夫的‘作文’训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大面积(非少数优异生),高幅度(五分或十分以上)提高作文水平的教师才是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刘锡庆《写作》1997、6、14

陈师道:永叔谓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唐彪: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之功夫,其益相去矣。

司汤达:每天要动笔。

果戈理: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来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了,……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

契诃夫:请你尽量多写,请你写,写,写……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

(第4次课)

1.3.第三节写作的规律

引子: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宇宙天体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轨道,象哈雷慧星每隔71年就要和地球相逢,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形成潮涨潮落。从小的方面来说,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列,人体基因的组合,也无一不是受制于它自己的规律。人们就是要掌握这些规律来为自己服务。最近,美国的叶梁博士破译了癌症的基因密码,发明

了一种“金百益”的抗癌新药。这就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性的掌握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性以后,会有许多的人间奇迹被创造出来。据有关媒体报道,随着人体基因密码的测试成功,人类会战胜更多的疾病,使自己的正常寿命延长到1200岁。这就是规律的作用。

因此,对写作来说,也应当掌握它的规律,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想见,我们在掌握了写作规律以后,肯定会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

1.3.1.关于写作规律的几种看法

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老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中,不仅传授学问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授治学的方法。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知识的创新,而知识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的已有的成果的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上。因而我们应当了解前人在写作规律上的不同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

前人对有无写作规律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文无定法”,“文无定格”,“法寓于无法之中”(明·唐顺之),这是不妥的。它扩大了法和格的含义。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是说写文章不要拘泥于一定的模式,文章应当常变常新;有人则认为,“文有文律”,“以法为律”(清·刘熙载),“定体则无,大体则有”(金·王若虚),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①刘锡庆《写作通论》

第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第二、习惯成自然,基础须早打;

第三、旺盛的写作热情始终是前进的巨大推动力;

第四、文章写得好,每人的得力点并不完全一致。

②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

一是双重转化律;

二是多元统一律,即文章是思想、技巧、生活、语言等众多元素的合成构筑;

三是点化调整律,即随着认识的深入,作者不断地提炼、修改、调整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③朱伯石《现代写作学》

一是化一律(物我化一、多元化一、言意化一);

二是渐近律;

三是适宜律(外部适宜: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联系;符合

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符合本民族的特点。内部适宜:内容——主旨与质料,形式——体裁、结构、表达方法、语言等。)

④周姬昌《写作高级教程》

一是物我交融转化律;

二是博而能一综合律;

三是法而无法通变律(法是文章体制、写作准则、写作技法;无法是指模仿、化用)。

除此之外,还有吴伯威等人也有一些说法。不过,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比如物意文的转化、综合素养、循序渐进等。

对前人的说法,我们取长补短,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3.

2.结论

(一)微观规律

双重转化律

是指作者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总要进行两次转化。第一次是作者将客观外界事物或社会生活向自己的主观认识、感情转化。有人称意化、内化。第二次是作者将存在于自己头脑的认识、感情,转化成别人可以知晓的物质形态的语言文字符号。有人称物化、外化。

苏联心理学家A·T·科瓦廖夫在《文艺创作心理学》中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作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

这一规律在中国,不是当代人的发明。虽然各家用词不同,说法不一,但是如出一辙,同属一门,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应当上溯到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他说的是物情辞的关系,与物意文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他的意思是说:“模写、再现客观事物的气象和风貌,这要随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转换,要与之相适合;连缀辞采、谐合声律的语言表现,这要和内心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这种物意文的关系,在其它的姊妹艺术中也有相似的表现。比如,郑板桥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苏轼在《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赵鹘(GU)落,少纵则逝矣。”

例:①、《叶圣陶修改艺术》

原句:一阵的尘灰消散时,离壕沟七八尺远的有一条炸断的手臂,断处渍着一滩紫黑的血,皮色灰白,瘦瘪得可怜。

“紫黑”应当为“殷红”,因为人的手臂是刚被炸断。

②、《青春之歌》

江华宣判戴瑜死刑却不杀,扔到车下,使得其能继续破坏北大的学生运动。(不杀的原因是想借敌特务之手来杀,因戴已失去敌人的信任。)特务王凤娟杀死戴时,戴的手中有北大进步分子的名单,王却说他无用,连一个王忠都领导不好。

(二)宏观规律

1、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指得是学习写作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顺序,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①、由少到多:

一从字数来说,小学的字数400——600;初中是600——800;高中是800——1200;大学(本)学年论文5000——7000;毕业论文7000——12000;硕士30000——50000;博士15万——20万。

二从写作客体要素来说:人、事、景、物应当从少到多。

②、先简单后复杂:

A、先记叙后论说;

B、先写实后写虚。

③、先规矩而后巧

古语:“大匠能喻人规矩而不能使之巧”。

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④、由模仿到独创

茅盾:“持平而论,‘模仿’不一定要不得”,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好形式。”

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中说:“各种体裁我大半都试作过,那时我的模仿性很强,学欧阳修、归有光有时居然学得很象。”

2、持之以恒

指得是学习写作不仅要有写作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要保持旺盛的热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从事写作实践,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比如,马克思在图书馆地板上磨的脚印;托尔斯泰、鲁迅坚持记日记。

3、多读多写

①、多读

"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韩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白居易说:"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

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闲暇)寝息矣。"(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②、多写

叶辛在知青宿舍那简陋的条件下写小说,最终发表了《蹉跎岁月》。[思考与练习 3 ]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课后记]

第2 章大学写作第一级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弄清楚主题和叙述的含义、类型,了解主题的相关概念,提高概括、辨识、选择、固化主题的能力。掌握叙述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主题的类型、辨识和选择,叙述的作用,叙述与描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 主题的辨识,叙述与描写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5次课)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把写作水平分为五个等级。这种分级写作教学新体系遵循的原则是:突出主题,分解要点,以点带面,逐级递进。具体的说,就是在五个不同的写作等级中,都要以主题的好坏来作为评价写作水平的标准;不同的等级,主题的好坏不同、并随着等级而递升。写作过程和写作成品所牵涉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都依据它们不同的难易程度而分解为不同的要点,安排在不同的等级上;各种文体也依据它们各自所包含的技能技巧的不同份量和与某一级内容的适应性进行甄别、掂量,把份量重的、内容与本级相适应的文体作为训练的重点,并借此来覆盖、带动其它份量轻的文体的训练。

2.1.主题明白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看到一些自然现象,也要接触许多人和事,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写作的材料。可是有人认为一提起笔来,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有材料来写,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所谓的没有什么可写,并不是没有材料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主题。或者说,是觉得自己材料太平淡了,没有什么意义,写出来对读者没有什么启示和教益。那么,这就不是材料的问题,而是象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过,还应当补充一点,我们缺少是对生活意义的发现,也就是对主题的发现。那么,要发现美、发现主题,首先就要认识美、认识主题。

2.1.1.主题的含义

1、主题一词的来源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中的音乐术语,是指乐曲中的最具特征的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旋律,即主旋律。日本把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又从日文中借用过来。

中国古代没有这一词,与主题这一词语意义相近的有:

意,如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古人把材料称为“事”,与之对应的是意,即主题,主张“一意到底”,不能“二意两出”。在白话文兴起时,就用全文大意,或是中心意思来代替了这个概念。

主脑,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称:“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也,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主旨

2、不同看法

刘锡庆:主题“即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王光祖:“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朱伯石:“写作主体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贯穿全文的意向。”

3、结论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倾向。

不采用上述定义的理由是,有的文章有观点、有思想,有的文章就没有;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作者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种主观上的感受。之所以称倾向,是因为作者对文中所写的材料,应当表示出自己主观上的一种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拥护,还是反对。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主观上的指向性,目的性。

2.1.2.主题的类型

1、从主题的性质来分

①观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也就是作者对文章中材料的认识。在记叙文中,它是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所作出的判断。写一个人,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是称赞他还是批评他;写一件事,作者认为这件事做得对还是不对,应当如何去做;写景物,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要表达什么看法,得到什么启示等等。在议论文中,作者的主张是什么,论点是什么等。议论文如:

人民日报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记叙文如:

苏轼:《石钟山记》的主题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又如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就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观点。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通过记叙周总理为一位普通的工人买衬衫的事,来表

达作者的看法,这就是,周总理在这件事上做得对,表现了一种平易近人、严以律已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王之涣《登颧雀楼》

②感情

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好恶爱憎之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表达的就是友情。

张九岭的《望月怀远》所表达的是爱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辛弃疾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纲,尽日惹风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分辨这一类主题要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有时这种感情表现在人类的普遍意义上,那么,只要写出了这种感情就可以了;如屠格涅夫的《麻雀》中,作者写了“我”打猎回来,一只小麻雀掉到地上,我的狗走近它,这时从树上飞下来老麻雀,拼命地护着它,狗也受到威慑后退了。作者写道:

“——我带着尊敬地走开了。

是的:不要笑啊。我尊敬那只勇敢的小鸟,我尊敬它这种爱的冲动。

爱,据我想,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唯有靠它,唯有靠着爱,生命才得以维持,才得以发展。”

二是作者应当对这种感情的内涵有所判断,肯定值得肯定的正确的情感,否定不健康的东西。

如母爱不能爱在孩子的错误上。

③美感

美感指的是人由于对周围现实的审美特性有了感知而产生的特殊的感受。这种感受受社会的制约,又有个性特征。如《敕勒歌》、《望天门山》

④情趣

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一种主观上的情调趣味。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又如有一小小说《约会》见(《现代写作学》77页)说的是一男一女是同事,各人心里有意,但都未向对方表白,某日,男的从女的门口路过,女的问他,干什么去,他说找一个朋友,男的女的,女的,能介绍给我吗,可以,那你就跟上我

走吧,走了好长时间,女的问,你的女朋友呢,男的说就是你呀,女的说我早就知道了。

⑤意向

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这类主题大多是说明文和应用文。

比如公文中的请示、报告、通知;说明文中解说词,说明书等。又如调查报告中的反映问题的调查报告。

2、从含义上来分

①单意主题

文章中的主题所呈现的意义是单一的。如《谈骨气》、《白杨礼赞》《祝福》等。

②合意主题

文章中的主题所包含的意义,是由两个或几个比较小的意义单元构成。这些意义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然而并非几个主题。

比如《土地》、《红楼梦》等。

3、从形态上分

①显性主题

文章中主题的表达比较明显。作者或者运用议论的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主题大多出现在议论文中,在记叙文、诗歌等文体中也有此种情况。比如峻青的散文《雄关赋》、《丑石》等。

②隐性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不是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材料的客观的展示,让主题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一是自然呈现,如《变色龙》、《逃犯》;二是象征暗喻,如《门槛》、《秋夜》等。

4、从层次上分:作者意图;作品本身;读者接受。

(第6次课)

2.1.

3.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1、问题

问题是在文章中反映或研究讨论解决的矛盾,主题不是问题,也不是主要问题。主题是对文章提的问题所做的结论,也是作者对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评价。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爱情的位置》

2、课题

课题是在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外星人、生命起源、素质教育。

区别:①、问题的范围大,课题的范围小。②、课题这一概念使用范围大(在科研和写作过程)主题在写作过程。③、课题是问题、主题是解决问题的结论。3、论题

①、逻辑学中: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

论题:月亮上有人;无人

结论:不成立(假);成立(真)

②、写作学

论题是议论文中要进行论述的问题,它规定了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决定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

论题是论说文中使用的概念,主题适用于一切文体。

论题是问题,主题是结论。如:谈谈理想;谈骨气。

4、标题

标题是标举文章名称的词句。

一是同于主题:《反对党八股》;《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好形式》

二是异于主题

①、揭示问题的标题。《关于中小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②、揭示论题的标题。张志公《怎样过语文关》;王汶石《漫谈构思》

③、揭示课题的标题。《二十年来金星研究的重大收获》

④、揭示中心材料的主题。a、人:《李自成》。b、事:《分马》、第二次考试》。

c、景:《荷塘月色》。

d、物:《记一辆纺车》、《红军鞋》。

e、时:《九三年》。

f、地:《荷花淀》。

g、时地:《一九三六年冬在太原》。

h、时人:《列宁在一九一八》。

i、人地:《北京人在纽约》。

⑤、象征暗示主题。《门槛》、《樱桃赞》、《祝福》。

2.1.4.主题的特点

这一点,各个教材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不过大多数教材都提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是刘锡庆先生。他认为,“‘主题’是潜藏、寓含在全部材料或题材之中的”“‘思想意义’的准确概括”,“作者的任务不过是理解它、消化它、捕捉它,把这它准确地‘概括’出来而已”。这就是客观性。而主观性指的是,“主题虽然源于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或题材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自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与制约,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是自相矛盾的。主题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或抽象情感,它具有主观的色彩,而主题的来源——材料才具有客观的特点。

它表现在两方面:

1、由于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水平的差异,对同一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因而也就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不同主题。

从纵向来比,如历史上不同时代有人写过不同的以蜜蜂为题的文章。

·唐代的罗隐的《诔蜂》:

不分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此诗主题是对蜜蜂的同情。

·《题画诗选》七绝《题蜂》

衔脂窃粉笑蜂忙,只为微躯急聚粮,

念到蜜成无已份,何如花底剩余香。

·杨朔的《荔枝蜜》: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且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也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横比:胡适的《人力车夫》、沈尹默的《人力车夫》、鲁迅的《一件小事》

2、由于读者的世界观和思想水平的差异,会对同一篇文章的主题做出不同的概括和理解。

(第7次课)

2.1.5.主题的辨识

1、不能把材料当主题。如《篝火晚会》

夜刚降下帷幕,繁星们就已焦急地催促过月姑娘不知多少遍了。终于,在星星们的簇拥下,月亮姑娘含羞出场了。融融的月光,轻轻地洒在了房屋上,也洒在了操场里每位同学们头发上、身上,几天来,初到异地的不快心情这时早已抛之脑后了,吸一口清新沁人的空气,任凉风拂过发梢,顿时发觉,好久没有享受过如此美丽的夏日夜晚了。

“我们的篝火晚会现在开始了。”随着主持人那甜甜的话音刚落,“哗——”掌声顿时响起,在掌声中,篝火燃烧起来了,它欢快地扭动着身躯,在柴堆上展现着舞姿,它有桔黄的头饰和鲜红的舞鞋,燃烧的叭叭声是它响亮的笑声,它舞动的节奏有如我们年青的心,它的光、照亮了黑暗、映照着我们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篝火用它那优美的舞姿,向老师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老师们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微笑着坐在我们的中间,我被浓浓的大家庭气氛感动了!

在欢笑声中,第一个节日,以含火字的歌曲对拉的拉歌比赛开始了。以班为界,每一次是两个班参加,按班类推。我们九五班就与九六班较上了劲,瞧!那边我们班的女生用甜美的嗓音赢得了大家的称赞。无论是革命歌曲,还是流行歌曲。不管是儿时的歌谣,还是疯狂摇滚。这时都派上了用场。哎呀,不好!我们班一时招架不住,倒计时已经开始了,望着对

方幸灾乐祸,心里暗暗着急,只是学的歌太少,还在搜肠刮肚,苦苦寻找。

火燃得更旺了,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老师们一下子成了焦点,没有想到平时看上去挺严肃的严老师这会儿高歌了一曲《父老乡亲》,惊震四座。就连我们数学老师金老师也生情并茂的吟诵他最喜欢的那首《满江红》,掌声四溅。当我们同声高唱《真心英雄》,晚会跨进高潮,歌声激荡在夜空里……

火渐渐地小了,操场上恢复了平静,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谈论着各自的话题成了晚会的延续。这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渐渐的入睡,远近的灯光也都相继熄灭。只剩有火光,月光轻柔的照在身上,别样的惬意。

篝火终于灭掉了,望着那一堆灰烬,我不胜感慨,

我永远怀念那一夜,怀念那一夜的火,怀念那一夜的人。

又如:《雷雨前后》

夏日的中午,连空气也发颤。笔直延伸的大道,无遮无盖地曝晒在日光之下,几株稀疏的柳树,热得透不过气来。无力地垂着枝条。柏油马路软绵绵的,一脚踩出一个浅浅的脚印。一串汗珠摔下地,“滋”的一声,冒出了一道白气,就没影了。

空气闷得人发慌……

“热死了,热死了……”树上的蝉拉开嗓子,幸灾乐祸地高叫着……

“暴风雨要来了。”

方才还是烈日炎炎,万里蓝天不见一丝云彩,一转眼,狂风尖厉地呼啸着,旋转着,把路边的几株柳树吹得七颠八倒。“沙沙沙”,一些小砂子平地而起,撒到窗子的玻璃上,发着声响。不知谁的草帽被子风吹得风筝似的一翻一翻地向空中跑了。天色骤然暗下来,半空中一大块一大块墨灰色的云,差一点擦着高楼的楼顶。不一会儿,就连成了一片,像块大幕布似地遮盖着天空,并且一点点地压下来,压下来……

“嚓!”电母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她发怒了,用闪亮的宝剑挑破了黑幕布,仿佛要把这天地刺穿……

“轰隆隆”雷公似乎也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他也发怒了,用震耳的鼓声震倒了黑云山,仿佛要把这天地震个颠倒……

白白的雨雾代替黑黑的天幕。“嗒嗒嗒”豆大的雨点敲打着玻璃窗,溅起白蒙蒙的水雾。一丝丝清凉的空气渗入人的心肺,“啊,多么清凉……”

闪电不那么地刺眼了。雷声不那么震耳了,雨雾不那么的密集了……

雨后天睛。这一阵雨,把整个天地都洗刷一新。几株柳树伸展着枝条,枝叶上挂满晶莹的水珠。怎么?枝条上已冒出了一颗颗嫩绿的尖芽?

多美啊!

又如:《我的孩子》

·孩子不想去外婆家,以折断毛衣针要挟母亲;

·以要喝奶粉骗取妈妈压在屁股下面的小刀;

·坐在自行车上,问妈妈月亮是不是跟着我们跑?

·妈妈去上学,煮了鸡蛋,留两个给孩子,孩子却放在妈妈的包子里。

2、不能自相矛盾。似是而非

如:《我仰慕的农民爹娘》,既赞扬爹娘关心教育子女,又肯定为钱而脱离教育。

3、不能看法太多,无所适从

如:《说说我的心里话》——文凭、经济、社会地位

正直人生之春,我就有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自然不是悲伤,哀惋,更多的是觉得流年似水,人生苦短,想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几年来,我从一个中专生到为人妻继而为人母,现实一次又一次让我感到,父辈的希冀,家庭的负荷,社会的重任,让我难以承受,深深的觉得做一个人的艰难。

比起六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算是幸运的一代,可同时,我们又是不幸的一代。我的初中时期(80年代末)中国的教育走向了一个弊端,全国上下出现了空前未有的“中专热”,成批成批的未来各项领城尖端人才,“大才小用”被送进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当时初三复读是经常的,有的三凡五次,年龄达二十多岁。而我做为全家希望,老师的骄傲,第一年就以惊人的成绩挤过了这座人生的独木桥,方圆几十里成了人们的“荣耀”人物,至此,我就永远打破了上高中的美梦。我无奈,多姊的家庭条件限制我必须早日争取经济独立。在运城农机校,宿舍的舍友不止一次地慨叹:将来咱们到社会上,不是次品,而是废品。的的确确,农机校不论是管理上还是教务上,都有是一团糟,我人生最宝贵的青年时代,就在那里虚掷了。毕业之时,又而临知识人才大爆炸的年代,我们这些中专生被别人嗤之以鼻。于是我努力地向大学文凭靠拢,成人自考,破费不少,半途而废。最终又报了成人高校,想园昔日的大学梦。可是做为成人班的一员,谁的背后没有一串串坎坷的经历?谁没有为实现这个愿望而放弃好多好多?父母、恋人、儿子或是整个家庭?唉,中国的教育机制!

那年,经济体制改革,山西省河津铝厂首先响应“打破铁钣碗,不吃商品粮”的号召,兄弟单位纷纷效仿,对我们学生触动不小。毕业生后几经辗转,我被分配到万荣县埝底中学任教,月薪240元。工作中,我尽职尽责,工作中对学生,我满面腔慈爱,尽管如此,我多么后悔当初没上师范呀,如果自己师范毕业,最起码在绘画、音乐、舞蹈各方面略知一二,三笔一话拿得起放得下,定是位出类拔萃的人民教师,可是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爱人家在农村,条件极其平常,他在地区口腔医院上班,同是工薪阶层的我们,为了改变家的面貌,处处压缩开支,几年下来,弟兄三个终于为家里盖了一个小洋楼,了却了父辈的心愿,可是来到运城我们又

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

电影、电视节目分镜头脚本格式 片名: 镜号景别技巧画面内容解说词音乐音响长度(秒)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顺序的编号 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 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推、拉、摇、移、跟等,镜头的组合—淡出谈入、切换、叠化等。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按照分镜头画面的内容,以文字稿本的解说为依据,把它写得更加具体、形象。 音乐;使用什么音乐,应标明起始位置。 音响:也称为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长度: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以秒为单位。 例:片名:《三让一树花常开》 镜号景别技巧 画面内容解说词音 乐 音响长度(秒) 1 全— 大全 拉、俯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桂花小学。镜头由学校 全景拉成大全景,叠出片名,化出 宜宾县桂花小学座落在 距县城50公里的观音镇 沙沟大山里,这是一座 村小。 15”

专题片素材文稿报送格式 片名:XXXXXX 镜号长度画面内容解说词音效备注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编辑顺序的编号. 长度:该镜头的起、止时间.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的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与该镜头对应的解说词,时间长度应与画面时间长度一致,如有采访,应在对应 画面中打印出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身份及采访内容字幕,并在“解说词”栏详细说明. 音效:包括音乐和音响 例:片名:《大山的女儿》 镜号长度 画面 内容 解说词音效备注 15 10’27” — 13’40” 学校 升旗 仪式 五星红旗第一次从民族小学的操场上升起,没有乐曲,杨老 师用仅有的一台风琴伴奏,仰望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杨老 师眼里噙满泪花…… 现场声 风琴声 35 18’30” — 19’40” 采访村民 (王蓉母 亲)叠印字 幕 (采访对象:王蓉妈妈陶永秀:“王蓉能够当上老师,多亏了 杨老师的帮助,我们全家非常感谢杨老师,永远记住杨老 师。”) 环境声 三、消息类新闻文稿报送格式 1、文稿用A4纸5号字打印成20×20的稿纸,一式三份,加盖公章。 2、画面质量要求清晰、稳定,多条新闻之间一定要用彩条或其他方法分隔开来。

文学概论判断题

1.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答案:正确 2.读者与同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与文本所描述的年代大体相同的情形。 答案:正确 3.媒体型批评者实际上已位居社会性的文学批评的核心位置,对于公众变得愈益具有控制力。 答案:正确 4.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客体根据特定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去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象的能力。 答案:错误 5.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 答案:错误 6.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是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主观设想面对的当代或后世读者。 答案:正确 7.要对文学批评对象做出科学评价,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共性特点以找到展开批评的突破口。 答案:错误 8.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答案:错误

9.影视文学语言必须简练,它不允许冗长繁多的对话,否则会破坏影视的运动节奏。 答案:正确 10.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答案:正确 1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答案:错误 12.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 答案:错误 13.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与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表现为个人对物质产品的占有、享受和耗费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 14.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客体根据特定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去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象的能力。 答案:错误 15.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限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的情形。 答案:正确 16.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视角的自觉运用。答案:错误

17.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与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表现为个人对物质产品的占有、享受和耗费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 18.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答案:正确 19.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答案:错误 20.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答案:正确 2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答案:正确 22.抒情性散文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结构线索,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激越,以情感为文本构成的主体。 答案:正确 23.小说中的叙事时空,是作者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易。 答案:正确 24.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 答案:错误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剧本写作技巧复习进程

剧本写作技巧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 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 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12.Insert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以上就是剧本里的镜头描写格式,看个例子就明白了。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 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文学概论习题大全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10分,每题1分) 1、文艺学是只研究()的文学。 2、文学是主体的()创造。 3、观察文学的视点即()、()、()、()。 4、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5、()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6、艺术通感与()有关。 7、()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二、选择(20分,每题2分,1—5题为单选,6—10题为多选) 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A、抽象性 B、评价性 C、科学性 D、认识性 2、()是作品核心和纲领。 A、形象 B、主题 C、题材 D、语言 3、首先强调意境对文学的重要意义的是()。 A、鲁迅 B、陆机 C、苏轼 D、王国维 4、必须体现视觉形象和行动性的是()。

A、电影文学 B、戏剧文学 C、小说 D、报告文学 5、文学欣赏以()为主要目的。 A、审美 B、感受 C、体验 D、娱乐 6、文学的本质论有()。 A、创造论 B、再现论 C、表现论 D、客体论 7、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是()。 A、情景交融 B、具体可感性 C、“虚实结合”性 D、韵味性 8、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有()。 A、感伤主义 B、启蒙主义文学 C、自然主义 D、古典主义 9、戏剧文学按性质和审美效果可分为()。 A、哑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剧 10、直接的文学消费包括()。 A、文学消费 B、文学阅读 C、文学分析 D、文学评价 三、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文艺学的基础理论是艺术理论。() 2、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精神的体现。() 3、文学创作是按照审美这一最基本的尺度进行生产的活动。()

4、典型形象的塑造过程,即艺术的典型化过程。() 5、写实性文学不能虚构。() 6、工业题材属于狭义题材。() 7、陌生化效果理论与“间离”有关。() 8、综合艺术涵盖音乐艺术() 9、现实主义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摹仿。() 10、别林斯基提出了“历史的美学的”批评原则。() 四、解释题(20分,每题5分) 1、表现论 2、艺术想象 3、古典主义 4、文学典型 五、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情感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20分,1题20分) 举例论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刘海贵著)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 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 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 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 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

文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考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文学与科学、伦理学的区别:文学面向人们的情感世界,求美;科学面向人们的理性世界,求真;伦理学面向人们的道德世,求善。 刘勰把具体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糜。二、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8分) ⑴人性:人性即人这一物种的本质特性。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的这个群体环境养成的。这一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文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动物的人”转化为“思想的人,道德的人,组织的人,说话的人和计划的人”,人性于是而能日趋完善,并按照“物种尺度”和“内在需要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⑵文学学: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史三门学科的总称。文学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或者有称之为文艺学(文学学与艺术学的合称)的。 ⑶蒙太奇:蒙太奇,原意为构成、装配。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 ⑷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茅塞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 ⑸形象思维:是文学创造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⑹主题:指作品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即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中心思想。 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三、什么是典型化?它与个性化、概括化的关系怎样?(13分)典型化是指作家对生活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予以选择、集中、加工、创造,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的过程。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这两个不可分割和同时进行的方面。 个性化和概括化同时进行,是典型化的基本原则,其中个性化是典型化的出发点,只有个性化,才能是典型人物以自己的思想、性格面貌呈现出来。 四、什么是陌生化?有人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试对典型化与陌生化的关系加以阐述。(13分)197页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任务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只有真实的典型形象,才能取信于读者和观众,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典型形象逼真的本身,就是构成文艺作品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文艺家要写出典型形象的高度真实性,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需要对生活的精密仔细、独具慧眼的观察和体验。 五、什么是悬念效果?试以《雷雨》剧情为例予以分析。(12)155

新闻写作试题库 (1)

新闻写作试题库(共287题) 一、填空题:(56题) 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2、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3、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7、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8、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10、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12、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1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14、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5、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6、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17、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18、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19 、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20、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21、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22、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2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24、动态新闻(叙述)为主. 二、名词解释:(19题)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

【珍藏版】微电影剧本写作技巧方法

剧本写作基础 一:三幕原则 第一幕:人物介绍和故事启 第二幕:充满各种戏剧冲突 第三幕:冲突得到了解决 二:悬念戏剧冲突 悬念:让观众不停的追问你的人物要干什么,要怎么干,而你的任务就是引诱他们这么想,适当的误导是必要的。 戏剧:就是某人想要某物,但中间有困难阻碍他。 冲突:你想作什么,但是有人或有东西阻碍你达成。 三:人物设置四要素 1 :不要太执着于人物的过去,性格之类的尽量简写,可用几个词加以概括。 2 :四要素 ①年龄 ②工作 ③人物的社会关系

④经济状况 3 :动作和反应的描写应多于性格描写 人物会做些出人意料的事 4 :把人物置身与冲突中,让人物的动作充满特点、可信。 四:从故事的结局引题 结局:让人们知道你的故事究竟讲了什么 1 :先有一个简短的从开头到故事结尾的提纲 2 :可以预先设置一个临时结尾,不同类型的故事结局不尽相同。五:开头 1 :开头要和结尾相反 2 :开头也可以是临时的 3 :从开头到结尾有长长的篇幅,在这两点之间放置足够多的障碍。六:三幕架构关系 累积冒险解决 累积:即中间段的各种剧情变化,让人物从原本状态不得不踏上旅程。

冒险:人物要得到东西的过程,中间有很多障碍阻拦着他们,所以这一幕充满了冲突,某种情况下,人物会顿悟出自己该怎么做,这样才能解决 冲突。 解决:这时,人物都有各自决定各自命运的机会,并把故事推向结局 时间分配:第一幕约四分之一铺设剧情吸引观众 第二幕约二分之一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三幕约四分之一让观众回味的部分 七:剧情的转折 ①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处 ②第二幕的情节转折启发第三幕的开始 ③第一幕的开头部分不能有情节转折,但在三分之一处不能有转折 ④第二幕的中间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黑体三号) 课程中文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 4 课程学时数: 72 授课对象:播音与主持专业2010 级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伦理道德与法规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评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黑体五号)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教学课程。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全面讲授采访的基础知识及技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及规律,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都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坚持“学生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精确有力地写作新闻。这种教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核心原理,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了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 二、教学要求(黑体五号) 熟悉“*******”,掌握“*******”,重点掌握“*******” 熟悉新闻,掌握常用新闻评论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重点掌握如何运用新闻评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解决新闻评论问题;重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和较高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职业个人格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 主要内容:(宋体五号) 第一章绪论:理解新闻 第一节变化中的新闻特性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媒介产品生产的龙头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

兰大网院写作概论第一套试题及答案

写作概论_A 历次成绩完成时间查看详情 1.100.0 2015-03-17 08:19:27 2.64.0 2015-03-17 08:08:57 3.72.0 2015-03-17 08:02:11 4.72.0 2015-03-16 09:04:26 写作概论_A 写作概论_A 用户名:ln19900926最终成绩:100.0 仅显示答错的题一单选题 1. 语言的语境性是指 文章语言所描写的存在环境的特点 个人语言表现出自己的习惯性特点 文章语言处于具体语言环境中并受其制约的特点 比口语更加规范、准确、严密和富于表现力的特点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文章语言处于具体语言环境中并受其制约的特点 标准答案:文章语言处于具体语言环境中并受其制约的特点 2. 白描的特点是 文笔粗糙 简朴传神 平淡简陋 笔触细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简朴传神 标准答案:简朴传神 3. 鲁迅的《朝花夕拾》,从散文分类中属于 传记 杂记 日记 寓言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杂记 标准答案:杂记 4. 语言的简练指的是 用相对俭省的文字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语言适应文章的表现对象和题材特点 语言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感情充沛 用恰当语言确切传达作者感受、印象和认识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用相对俭省的文字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标准答案:用相对俭省的文字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5. 在写作学术论文时,照录他人原文,不任意删削,这就是 交叉引用 概括引用 完整引用 分析引用 本题分值: 4.0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说。 2、一一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社会效果和____ 一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 一》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 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 ,二是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于的括号中,正确的填“~/”, 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 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 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 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____.-___一。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剧本创作策略与提升

剧本创作策略与提升 2011139126 李一平 内容提要:一部小说尝试着去确定它的基本特性时,那种戏剧性行为动作、故事线等,时常是发生在主要人物的头脑中。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把一个基本的故事线戏剧化了。它所打交道的是图像、画面、一小片和一段拍好的胶片。2大学生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声话图像之间的结合。简单来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关键词:格式,主题,态度,技巧,张力,禁忌。 正文:标准的剧本写作格式,也是进行剧本创的基础掌握技能。场景说明要 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标明摄象机的关系。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 写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写一个青楼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个鄙夷的态度去写,故事自然集中于低端,唾弃的部份。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个同情、尊重的态度去写,故事便会集中于描写青楼女子被迫卖身,身不由己的可怜、无奈…… 在下笔写故事之前,你必须要问自己: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电影午夜牛郎),男女之间的爱情(铁达尼号—Titanic),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击战),还是一个控诉战争的故事(杀戮战场)等。这就是主题。 主题必须十分明确、贯彻、毫不怀疑。主题有如一支指南针,它会引导你创作故事,和贯穿故事中的枝节。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写作中偏离主道。试举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个杀弟、杀父夺位,强奸弟弟妻子的禽兽。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亚视播出的电视剧)作者笔下的雍正,却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作者的主题是要写一个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会见到雍正彻夜不眠批奏章、视察农民、减税、推行德政等场面,并没有杀弟、杀父等场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剧本是要让观众看完后,清楚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另外,在剧情创作上,要讲究技巧,抓住观众的心,让戏好看。角色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 方法一:设置困难 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这就是设置 例如电影杀死比尔中,女主角一心寻找比尔复仇,中间遇到比尔派出的各种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2020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0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现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 C )最为相似。 A. 意志论 B. 信息论 C.摹仿论 D.反映论 2. 文学四要隶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D )。 A.文化 B. 观众 C.文采 D. 情感 3.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A )、阅读期待、开放。 A.象征 B. 蕴藉 C. 假设 D.模伤 4. 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B )文本。 A. 象征型 B.表现型 c . 再现型 D. 创意型 5.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 D )。 A.意识性 B.表象性 C. 表情性 D. 语境依托性 6.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 C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 车尔尼雪夫斯基 B. 高尔基 C. 巴赫金 D. 什可洛夫斯基

7. 唐代出现了( A ) ,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传奇 B.话本 C. 志人志怪小说 D. 章回体小说 8. 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 C )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 A.细节 B.语言 C. 人物 D. 情节 9. 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A )与机构制作特点。 A.个人创造 B.商业运作 C. 集体行为 D. 历史演绎 10.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 C )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A.文学流派 B.作家 C. 文学作品 D. 文学思潮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ABCDE )。 A.文学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不是对于世界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

剧本写作技巧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 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 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12.Insert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以上就是剧本里的镜头描写格式,看个例子就明白了。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 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