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漏的防止和堵漏措施

井漏的防止和堵漏措施
井漏的防止和堵漏措施

.

井漏的防止和堵漏措施

一、防漏 (2)

二、漏层的判断 (3)

三、常规堵漏方法与堵漏浆液 (4)

1. 观察法 (4)

降低钻井液密度法 ............................................................................. 5 2.

降低钻井液流动磨阻法3. (6)

高粘切钻井液堵漏法 ........................................................................ 4. 6

清水强钻解除井漏法 ........................................................................ 5. 7

低密度钻井液强钻进法6. (7)

投料、注塞法 ...................................................................................... 7. 8

胶凝坂土堵漏浆 ................................................................................. 8. 9

水泥浆9. (10)

10. 桥接堵漏浆液 (12)

文档Word

.

一、防漏

钻井过程中,井漏是最普遍最常见而损失严重的一个突出问题。治理井漏,首先应重在防漏,只有有效地表防漏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避免堵漏,而真正有效的防漏主要是防止诱发性井漏。防漏至关重要的容在于控制好井液柱压力,而引起井液柱压力过高的因素很多,他不仅取决于钻井液密度井身结构工程参数和钻井操作,而且还取决于钻井液的性能特别是流变性能。

1.设计采用合理的井身结构。根据地层状况和气水显示情况以及地层压力系数变化和漏失情况,考虑到钻井手段和目的,设计采用合理的套管程序,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封隔破碎裂缝发育洞穴性地层和活跃性气水层和高低过渡带以免钻井时低压地层产生高压差的目的。2.根据预告的地层压力,设计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并结合实钻情况,及时合理地调控维持钻井液密度,实现近平衡钻井,从而尽可能降低钻井液液柱压力。对于无气的低压层段最好选用水或聚合物钻井液,钻进中搞好固控以控制钻井液密度的相对稳定。

3.优控钻井液流变性能。在保证井眼良好净化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调低钻井液的粘度切力特别是静切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环空循环当量密度和减轻压力激动。防止诱发性井漏弱凝胶钻井液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不论钻井液密度高低,漏斗粘度30~50秒,初切1~5pa,终切小于2.5~12.5pa,动切力小于10 pa。

4.气层钻进易发生井喷和井漏,防喷和压井工作是防止井漏的重要环节,应搞好液面监测严密控制钻井液密度,起钻严格按规程灌满钻井液,尽平衡钻进等防止井喷。一旦发生井喷需要压井,也应严文档

Word

.

格控制压井液密度,防止井漏发生。

5.严格钻井操作避免过高的压力激动。特别是易漏层段和气层钻进中,选用合理的排量,避免过高的环空返速,控制起下钻速度,平稳操作,下钻到底后应先转动钻具5~15min破坏钻井液结构后再缓慢地开泵,超深井段必要时可分段低排量低泵压循环。

6.避免环空障碍。维持优良的钻井液防塌性、防卡性、流变性和失水造壁性,以保证井壁的稳定、井眼的净化和有效的环空水力值,从而避免环空泥环、砂桥、钻头泥包等引起的阻卡造成的井漏。7.钻进已知的裂缝发育、破碎地层的易漏层段和预计漏层前,在钻井液中加入堵漏材料(桥塞剂、单封剂、PCC、DTR堵剂等)2~4%以防漏。

8.高密度钻井液钻进气层、易漏层段,维护处理加重时要严格坚持“连续、均匀、稳定”的原则,以免局部钻井液密度过高而压漏地3。

0.03g/cm 层。处理泥浆时,井泥浆密度拨动不大于±9.应尽可能地避免上裸眼井段试压。若不能避免,应采用阶梯性钻井液密度的方法循环加重方法井下封隔器隔离试压等方法进行试压。尽量避免井地层薄弱处,在试压时井漏。

二、漏层的判断

1.观察钻进反应判断法:通过钻时、泵压、出口泥浆量,岩屑的变化分析而判断漏层位置。钻进中钻速明显加快、泵压降低、出口泥浆量减少、返出岩屑少而裂缝发育,漏层一般在井底;钻进中当时发生井漏而漏速转大,漏层一定在井底井底之蛙而且可能钻遇天然裂缝或洞穴。

2.电测法:1)测井温。井漏层段一般都存在流体,温度变化转文档Word

.

大,可利用井温变化曲线判断;2)测电阻率法。井漏层段存在流体,而各种流体与地层岩石的电阻差异转大;3)转子流量法。井漏时下入一个安在单根电缆上的小型转子流量计,并从上到下测出各井深位置的流量变化。流量记录突然增大处就是漏层。

3.回声仪法。测试井钻井液密度液面深度,推算出地层压力,从而为确定漏层和堵漏方法提供依据。

4.分段循环法。对于长裸眼井漏、漏层位置不清时,采用等量法分段循环并注水泥塞封隔漏层。

5.浮筒探液面法:视待测井深,用一根足够长的钓鱼线,一端系一

个具有一定重量的空瓶(瓶口封严),下入空井,当密封瓶接触液面时手感悬重会明显下降,重复2~3次,确认悬重变化明显并在同一井深时,即可上收小瓶,求得回收的线长,即为静液面井深,从而推算出地层压力确定出漏层。此法受可测井深限制。

6.综合判断法:对于长裸眼漏层位置不清时,可通过对裸眼井段的压力系统分析及压力系数情况、钻时资料、气水显示层位岩性变化情况和起下钻阻卡情况等进行综合了解分析。如果钻时变化转大,起下钻转阻卡固定位置且压力系数又相对转低,很可能是漏失层段。三、常规堵漏方法与堵漏浆液

任何一种堵漏方法和堵漏剂并不能对所有的井漏均能有效,它们因漏失层位、漏失强度、漏失通道类型和走向形状等不同而堵漏效果各异,因此,应正确地合理选择堵漏方法、堵漏剂。

1.观察法

原理:钻井液通常是具有触变性的液体(除水和无固相外),利用静止增稠从而增大钻井液在地层通道中的流动阻力以止漏。同时,文档

Word

.

除无固相以外的钻井液是一种多级多相分散的胶质悬浮体系,静止后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其中的钻屑和坂土颗粒(以及加重剂)进入漏失通道并形成坚实泥饼以止漏。

施工要点:将钻具起至安全位置,静止8~24小时后缓慢开泵,小排量循环观察,不漏可恢复钻进。

3/h5m的渗透性地层漏失和微裂缝漏失十适用围:对付漏失小于分有效;对付漏速不很大,井较浅的水平裂缝漏失(H小于1200m);适用于深部诱发性的垂直裂缝漏失(如起下钻过猛、开泵泵压过高造成的深部漏失)。

特点:方法简单、方便、经济见效快,但对于大裂缝和破碎性地层及洞穴类地层的漏失无效。

安全注意事项:防卡、防喷、起钻中按规程灌满泥浆;气层段静止观察时严格注意溢流情况。

2.降低钻井液密度法

原理:降低钻井液密度能有效地减少甚至完全消除过高的压差以平衡地层孔隙压力。

施工要点:首先根据漏失性质,综合考虑裸眼井段各层压力和显示情况,确定安全的最低钻井液密度;根据地层压力确定降密度方案及加入量。在对其它性能影响不大时,加水降低密度最有效且经济,加入稀浓度的处理剂液,可降低密度且能保持原有性能,降低密度幅度不大时也可用优质轻钻井液。加柴油但用量受限且不大经济。经确定的方案及加量在一个循环周以上连续、均匀“细水长流”地加入以达到均匀地降低钻井液密度到要求;低泵压小排量地循环观察,不漏再逐渐将泵压、排量提高到钻进要求,仍不漏即可恢复正常钻进。

文档Word

.

适用围:适用于压差引起的渗透、孔隙性漏失,但降低钻井液密度的

幅度受到裸眼段高压层压力的限制。

特点:方法简便、见效快、经济,但受一定条件(油气水显示和超低地层压力等)限制。

注意事项:防喷、防塌、防降低密度不均匀和过猛;储备足够的高密度钻井液、石粉及堵漏材料。

3.降低钻井液流动磨阻法

原理:钻井液流动惯性和钻井液与井壁流动摩擦将会产生一定的正压作用力,即钻井液循环压耗。降低循环压耗也可止漏。

施工要点:在保证钻井液携带、悬浮固相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调低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以改善流变性能(原钻井液粘切高时);可混入适量减阻剂,以提高钻井液的润滑性,降低摩阻;调整时要均匀处理,小排量循环。

使用围:仅适用于漏速、漏失量较小的渗透性漏失。

注意事项:调整流变性不能过猛以防止携砂和悬浮不良造成沉砂等卡钻,同时应保持其它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4.高粘切钻井液堵漏法

原理:向漏层替挤高粘切钻井液段塞或让其自然漏进地层使其在漏失通道中形成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堵塞”从而达到解除井漏的目的。施工要点:地面配制好坂土含量8~15%的高粘切钻井液30~50方,保持一定的可泵性,然后将其替入到漏层段以完全能封完为准,立即将钻具起到安全位置,自然静侯或关挤。

适用围:对付漏层清楚的小型漏失,有时对中等程度的浅层漏失文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