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一)教案

岳阳楼记(一)教案
岳阳楼记(一)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1.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这几幅是岳阳楼唐、宋、元、明、清的五朝楼观,后两幅是现代的实景图片。岳阳楼给人的感觉怎么样?(雄伟壮观)

2.导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的拳拳心语。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一) 一读,看背景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的记?你能不能通过阅读找到答案。

2.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你是从哪里得知的?从第一段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谁能补充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被诬遭贬,到岳州后,他“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二)二读,正字音

1.范仲淹没有登临岳阳楼,仅凭一幅《洞庭晚秋图》就作下了这篇不朽之记,请同学们再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看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指名分段读,正音、提点节奏。

(三)三读,解意思

1.对于文言文,读准字音及节奏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四人为一个小组,用圈点勾画法,积累文言词句。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积累文言词语:争当小老师,把你们小组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积累。

3. 质疑问难: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4.理解重点句子,读出韵味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淡然、超脱物外)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心怀天下)

(四)四读,悟感情

1.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淡淡忧、浩然气)古有范仲淹看图作记,今天我们就来配乐读记。

2.听视频朗读,看看哪些地方读的好值得学习借鉴,哪些地方把握不到位的,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读

三、初步梳理,理清结构

理解课文之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看看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板书: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记叙)

(二)(第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描写、抒情)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三)(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议论、抒情)

(四)(第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堂课我们初步感知、理解了课文,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为什么能成为岳阳楼的灵魂,从而名扬天下、流传千古呢?

我们下节课再进一步深入探究。

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2.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经历,搜集、朗读他的诗文作品,感受他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1)作记缘由(记叙)

(2)岳阳楼大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总)

二、(2-4)写景阴-悲

(描写)(3-4)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分)

晴-喜

三、(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人教版选修3《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案

人教版选修3《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案 英才学校高中部李宗桂 【课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基本要求 (2)学会欣赏旅游景观。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图片影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⑴⑵⑶⑷⑸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 ⑵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观的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解决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结合乡土地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的特点 第二课时: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其他要求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A、课件展示,明确目标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当今社会一个热门话题是“五一”“十一”的“黄金旅游周”,全国兴起了旅游热,品味渐高的你,想必早就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了。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的旅游中更尽兴吗? B、课件展示,引入新课。 苏东坡《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位置,所观赏到的景观有不同的效果。 承转:东坡居士虽未能观得庐山全貌,却也辩证地领悟到了山之成岭成峰的真谛,告诉我们:应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赏。 东坡居士发出了“身在山中不识山”的感慨,为了不再遗憾,应该如何观山景呢? (学生发表意见) 一、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下面讨论不同景观的最适宜观赏位置: 课件展示: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 岳阳楼记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帮大家的岳阳楼记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篇一: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27《岳阳楼记》教案 毛英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 琅琅上口。 4.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记事、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 琅琅上口。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与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 1.展示诗歌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诵读诗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导入语 事实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阳楼留下的我们读到的这两首名诗,古 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

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朗读,感知课文。 2.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提问:作者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课 文原文回答。 [点拨]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 [点拨]板书(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 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 二处是课文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三处是课文第四段想象 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 两幅画面? [点拨]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 (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两种情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 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作者对“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样的看法?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点拨]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 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延伸,拓展提高 1.你还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请举出他的类 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忧乐天下第26课《岳阳楼记》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忧乐天下第26课《岳阳楼记》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的: 1、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2、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 2、即由事写景, 3、由景写情, 4、由情言志。 5、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 6、忧, 7、后天下之乐而 8、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引入新课 2、讲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范仲淹《岳阳楼记》教案: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记(一)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1.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这几幅是岳阳楼唐、宋、元、明、清的五朝楼观,后两幅是现代的实景图片。岳阳楼给人的感觉怎么样?(雄伟壮观) 2.导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的拳拳心语。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一) 一读,看背景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的记?你能不能通过阅读找到答案。 2.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你是从哪里得知的?从第一段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谁能补充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被诬遭贬,到岳州后,他“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二)二读,正字音

1.范仲淹没有登临岳阳楼,仅凭一幅《洞庭晚秋图》就作下了这篇不朽之记,请同学们再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看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指名分段读,正音、提点节奏。 (三)三读,解意思 1.对于文言文,读准字音及节奏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四人为一个小组,用圈点勾画法,积累文言词句。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积累文言词语:争当小老师,把你们小组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积累。 3. 质疑问难: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4.理解重点句子,读出韵味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淡然、超脱物外)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心怀天下) (四)四读,悟感情 1.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淡淡忧、浩然气)古有范仲淹看图作记,今天我们就来配乐读记。 2.听视频朗读,看看哪些地方读的好值得学习借鉴,哪些地方把握不到位的,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读 三、初步梳理,理清结构 理解课文之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看看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板书: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记叙) (二)(第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描写、抒情)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三)(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议论、抒情) (四)(第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堂课我们初步感知、理解了课文,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为什么能成为岳阳楼的灵魂,从而名扬天下、流传千古呢?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以下是出guo为大家搜集的《岳阳楼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通“增”增加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百废具兴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7、《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北师大版1

游岳阳楼记 2.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 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班内人数不多,我们教师在辅导学生,检查作业时,力求照顾周全,逐一过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学习各种先进而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付诸于课堂效率上。 3重点难点 2. 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4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 检查背诵《诗两首》。 2. 《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拿,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英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貞?率,抒写性灵。晩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岀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2.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 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蒂”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浓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淸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勺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岀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 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岳阳楼记》是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其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用优美的笔调,采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了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的洞庭湖之景,倾述了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此文堪称文言文中的精品。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建构知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探究、鉴赏的能力。 案例描述 对待这堂课,我非常重视,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广泛地听取了同备课组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并对不合理或不理想的地方作了修改,生怕在开课时出纰漏。 上课时,一切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着。首先是激趣导入新课,然后欣赏朗读课文,再后来就是疏通重难点句段……当疏通到句子“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时,意外发生了。 生1:老师,我认为范仲淹“浮光跃金”写错了。 听了他的话,我不禁一愣,随即心里感到一阵恐慌。什么?范仲

淹写错了?我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很少遇见初中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更没有遇见初中生敢指出名家名篇的“错误”。今天提出了这么棘手的问题!怎么办?是武断说:教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就按这去记吧,还是……?我脑子出现了短时的空白,随后便镇静下来,急中生智,顺水推舟地说道: 师:你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非常好,能告诉我们范仲淹错在哪里吗? 生1:我觉得应该将“浮光跃金”改成“浮光跃银”。 我不禁心中一动:这也许正是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发挥想象的好时机,千万不能放过,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说:“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我认为月光都是用银色来形容的。 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有个别同学在点头,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也有的月光是金色的。 有一些同学对生2表示了赞同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更多的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有的甚至和相邻的同学大声争论起来,自然地形成了两个对立面。我知道生1和生2的话已经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不由得精神振奋起来:教学的最佳契机来了!何不放开手脚,让同学们自主发现、自主想象、自主探究。于是我趁热打铁,说道:“同学们能不能就你赞同的那个同学的说法,从文中找找依据呢?并能够有秩序地发表意见。” 生3:我赞同生1的说法。我找的依据是:作者在前面写的是“皓

【语文8年级下】教案:27 岳阳楼记 教案4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 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 言志。 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 刻而丰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 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 情言志。 二、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 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讲新课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 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

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 (fē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 .. i)(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 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静影翔集(ōu) 岸芷汀 .. 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三)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四)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之,指重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2、背景资料。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段翻译文章,学生讨论纠错。 3、作业:整理文章的加点字和句子翻译。 第二课时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中心学校刘家怀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顺畅直译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深刻含义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及对比写法,体会句式骈散结合的好处(1、 2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过程与方法的实施和理解) 3、领悟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培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品德,心 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二、教学课型说读课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语言学习——发表见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感知课文(学习习惯和技能的培养) 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生字词的准确读音、课文的流利朗读、作者的生平了解、课文的整体感知) 2、授课导入:同学们,江西的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天下,湖北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而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名扬天下,到了宋代,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本的记述,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吧! 3、检查预习情况 4、朗读课文: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提示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气语调和语速,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第二步:直译课文(语感训练) 教师:直译课文,需要咬文嚼字,就是一边读句子,一边思考,这句话字面是什么意思,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还要注意一些字词的语境意义) 具体步骤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你说我听,互相补充 3、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学生跟着翻译课文 4、老师指名学生翻译文句,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第三步:理解课文(探究能力培养) 教师:理解课文的关键是用心读课文,用脑思考课文,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见解。 具体步骤 1、问题讨论:(1)本文的第三、四、五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分别体现了人物

岳阳楼记 优秀教案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 3课时 【文章背景】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岳阳楼记(1)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1谪守 ..巴陵郡。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3具.兴。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4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属.予作文6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7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8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9大观 ..也,前人之述10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11极.潇湘,1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13淫雨 ..;日星隐16曜.,..霏霏,连月不14开.,阴风怒号,浊浪15排空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17倾.楫18摧.;19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20去.21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22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23集.,24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25或.长烟26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27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28偕.忘,29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30求.古仁人之心,3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32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3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35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解释词语 1.谪守 2.越 3.具 4.制 5.属 6.以 7.胜状 8.晖 9.大观10.备11.极12.迁 13.淫雨14.开15.排空16.曜 17.倾18.摧19.薄20.去 21.国22.景23.集24.锦鳞 25.或26.一27.何极28.偕 29.把30.求31.或32.以 33.是34.其35.微 二、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获奖) (2)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努力构建立体式的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最后采用阶梯式教学流程,层层递进,达到夯实基础,突出重点、训练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也要从细节上去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丰富,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主要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3.学以致用,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习作训练中。 重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以致用,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习作训练中。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同学们,本词表面写思乡,其实其中的白发将军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借白发情、征夫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保卫祖国的真情,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却一改其含蓄的风格,直抒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这篇不落窠臼,名扬千古的佳作《岳阳楼记》,去体味他崇高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回顾“记”这种文体 四、教师在《英雄的黎明》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背诵全篇,要求学生体会老师对文章的处理方式并复述各段大意。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对重点词句的阅读把握。生生互评,教师适时点拨。(如:第一段是记叙可以用平淡的说话的口吻来读。三四两段的“登斯楼也”要做不同的处理,第三段的“登斯楼也”应读得缓慢,读出步履的沉重和迟疑,读出“忧谗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四段应读得明快欢乐,读出步履的轻盈舒展,读出“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的乐观和自得。“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也应好好品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应读得气壮山河,“后天下之乐而乐”却要读得越来越轻,读出范仲淹的价值取向。结尾处的“吾谁与归”可读两次,第一次轻读,仿佛范仲淹在寻寻觅觅喃喃自语叩问心灵。而第二次其实是激愤的范仲淹在问天问地,在茫茫宇宙中寻找自己志同道合者,要读得声嘶力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岳阳楼记教案长春版

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思路,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流畅地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它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阳楼记》。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功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写作背景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6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

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9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三、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朗读对抗赛。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学生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2.结合注释,找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说出全段大意,教师给予补充。 3.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五、课文分析。 1.解题:“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常常是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2.默读全文,说说本文都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叙事:第1自然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第2自然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第3自然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第4自然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抒情:第3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第4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