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基本知识要点

面试基本知识要点
面试基本知识要点

面试经典策略基础知识(加黑的句子要熟记)

考场的设置

考官席:一般为“一”型摆设,房间面积大的也有弧形摆设。

考生席:与主考官相对,约相距4-5米左右。桌子上有计时钟、草稿纸、试题(反扣)、笔。

工作人员席、监督人员席:一般设在左右两侧。

旁听席:有些地方设有旁听,有的地方不设。

考官的组成及计分方式

考官一般由7或9人组成,其中一个主考官,一个副主考(也有不设副主考的)。每位考官对考生的答辩进行独立评分,不互相商量。

打分一般采取100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他平均分既为考生的实际得分(一般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当场亮分。

考题与时间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面试,一般时间为20分钟,4道题目。20分钟包括思考准备和回答问题时间,不能超时,时间一到立即停止答题。

思考准备时间建议5-10分钟左右为宜,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具体准备时间可因人而异。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有20分钟4道题或3道题,准备时间按7分钟左右来控制;也有15分钟3道题或2道题,思考准备控制在5分钟左右。思考准备时间如果有明确要求的,按考场具体要求掌握。如果能做到基本不思考准备,很快就答题,且回答得好,分数会更高一些。

考试的基本程序

按时到达侯考室---侯考试工作人员介绍考场纪律和有关注意事项---抽签决定面试顺序号---按顺序号顺序等待应试---考场工作人员带进相应考室---自然走到考生桌旁---向考官问好:各位考官好---主考官核问考生号并请坐---主考官介绍面试主要注意事项---面试开始---打开试题(应在草稿纸上记下开始时间)---考生作准备(作提示性提纲)---答题---答题完毕---主考官提问---考官评分---工作人员统计分数---宣布最后得分---考生离场

考题的基本类型

面试题目千奇百怪,各种各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把面试题目分为5种题目类型(不是科学合理、实际也难分得清)。不管哪种分法都难于划分准确清楚。

1.理论、认识阐述题型。包括理论分析题,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现象分析题和与个人有关的问题(如个人情况,最成功、最失败的一件事、最喜欢的一本书等)。该类题型主要考核考生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知识面是否宽阔,社会经验是否丰厚,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强。回答好此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回答问题的阐述方法,因此需要用适当的时间和精力复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知识,了解、掌握回答面试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政治性题型。该题型考核考生的政治思想品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幸福观和苦乐观、责任心、事业心、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知识与修养。

3.人际关系题型。该类型题考核考生社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是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的各种方式方法。

4.工作问题题型。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能力)题型。该类型题是考核考生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面对与一些实际的工作问题,能否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考虑问题是否周到,并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办法。工作有大有小,性质也尽不相同,不同的工作要用不同的办法和手段,有的需要谋略,有的需

要手段,有的需要具体细化,有的需要刚柔结合讲究工作艺术等。一项完整的工作一般要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总结善后阶段)来阐述,每个阶段主要做哪几项工作,标准要求和措施要讲明白。

5.应变能力题型。该类型题考核考生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变灵活性。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沉着、冷静、机智。要让人感觉临危不乱、办事有板有眼。

考前的复习准备

1.心理方面准备。一个人在进行重大的竞争活动时,需要做好多种准备,其中必然有心理方面的准备。第一,要树立信心,不受笔试成绩的影响。正确对待笔试成绩,不能因笔试占优而轻视面试的准备,也不能因为笔试落后而影响信心。只要面试还没有进行,结果还未出来,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第二,不要受抽签号数的影响。第三,不要受题目难度的影响,遇到难题要冷静对待,先准备好回答的题目,后思考难的题。第四,要善于调节考场心理,做到自信、自然、老练,敢于考官进行眼神表情的交流。

2.身体方面的准备。考前复习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生病影响复习准备,尤其考试前几天特别要注意防止感冒发烧。临考前一天要注意休息好,以保持第二天应试有旺盛的精力和思维敏捷性。

3.基础知识准备。有重点地复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纲要等常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果时间允许,也可准备一些常用的俗语、成语等。做好这些准备有利于提高考题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

4.题目方面准备。根据复习时间长短情况,思考准备一些大、中、小面试题目。通过题目的准备,拓宽思维,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当然也带有抓题的目的。所谓“大题”就是上面说到的5个题目来思考。所谓“中题”是相对五个大题而言,实际也大题目,如人才问题。所谓“小题”是一些具体可以用来面试,3分钟左右回答完的题目。有些小题目是必备的,如公务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有些是“可能”考的或比较典型的题目。通过各种题目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面,另一方面熟练掌握答题的方法。

5.“模拟演练”准备。模拟演练就是按照面试的时间、题量和要求进行面试的练习。可以进行自我模拟练习、相互模拟练习、有条件的可请老师进行近似实际面试环境的“实战”模拟演练。用过演练体验面试的感觉,如思考准备用多长时间、回答问题用多长时间、答得如何是否抓住要点等。模拟演练一定要开口,声音要宏亮。

答题的基本要求

注意从5个方面提高答题的水平

1.扣紧题意,抓住要点,层次清楚,主次分明。抓紧抓全回答题目的要点是面试好坏的根本。主要点要看清楚题目,正确理解题意,才不会抓错要点脱离题意。抓要点要拓思维,不能简单地问什么答什么。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必要时还要进行简要的综合。分析的方法由表及内,或由里向外逐步分析深入;从现象分析原因,从原因引出结果;有时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再具体化,假设在不同的条件或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处理;有时要主动地站在领导者、管理者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这样才能看的广、看得远、看得深,才会联系当前社会上重点热点问题来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要注意答题的理论或认识的表述;要能恰到好处地联系实际加予阐述等。

2.注意从理论和认识上适当阐述。注意理论的阐述可以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往往能给考官以“说得有理”的好印象。有时需要对整个题目的意思作个阐述,在回答题的某些要点时也要注意进行适当的认识阐述。

3.结合实际加以说明。结合实际谈体会往往是参考答案的一到二个要点。大多面试题都需要结合实际,要懂得根据题目恰到好处地结合实际阐述回答问题。有的要结合工作的实际,有的要结合自己的认识,有的要结合他人的实际等。结合实际尽可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语言流畅,言简意赅。言语表达清楚流利,没有过多的停顿和口头语,尽可能用较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意思。语言不要过多的重复,主次清楚,重要的多说几句,次要的内容点到为止。

5.答题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要注意形象,给人自信、自然、老练、有气质的感觉;答题的认识高

度较高、有一定的认识深度,结合实际谈体会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体现在答题的要点上超过考官手上的参考答案要点;答题的切入点新颖有特点;有较好的言语表达艺术,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成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等。但不要刻意追求吸引力和感染力,应当是尽可能做的。

哲学要点

物质与意识关系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人们的目的、目标、主张、计划、行动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超越客观实际,缺少必要条件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就会犯冒进的错误。相反过分强调充分条件,坐等条件的成熟,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变成守株待兔,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凭感情办事,随意发挥,而且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去发挥现有条件的最大作用,创造新的条件。没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丧失机遇。

铁人王进喜有句名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物质世界的特点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简单、绝对地存在的,而是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相对、复杂的。每一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趋于死亡。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如直接与间接、紧密与松散。本质与表面、必然与非必然、重要与不重要等。认识事物要联系地、分析地、辩证地去观察、分析、研究。联系是普遍地,但对于具体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联系要具体分析。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办事要从全局着眼,寻求最优的目标和关键,以关键带动全局。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促使规律的发展。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合起来,把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统一起来。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内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内部又存在着矛盾,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部分或方面组成的。既矛盾的双方又互相联系而存在(也叫一分为二)。矛盾着的各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但它们由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具有同一性,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既对立又统一。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一分为二全面分析,突出重点,照顾一般。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不在事物的外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

矛盾的特征

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的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的运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旧矛盾解决,新矛盾产生。(我们抓工作就是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或者是促进矛盾的转化,或者是防止矛盾的转化,或者是维护矛盾的平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自身的特点。认识、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要懂得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企图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行不通的。普遍性是从众多具体的特殊的矛盾中概括出来的,特殊性又存在

于普遍性之中。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种主要矛盾起着领导、决定的左右,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成为主要的矛盾方面;而另一面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成为非主要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方面所决定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

在工作中要善于在复杂的矛盾运动中抓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抓中心,抓本质,抓主流。在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同时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主要和次要也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工作中要注意统筹兼顾,十个手指弹钢琴,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决定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事物的质取决于自己内部矛盾的特殊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等。质和量是密切联系的。事物在其一定亮的界限内保持自己质的相对稳定性,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以内,量的变化不会引起质变,超过这个界限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事物的变化有时是从量变到部分质变,从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质变有时表现为平稳过渡的形式,有时表现为飞越变化的形式。事物发展变化要重视量的积累,处理事物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否定战胜了肯定,事物就向自己的对立的方面转化。否定是事物旧质向新质飞跃或转化。不否定旧事物,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地前进上升的运动,但他又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前进上升过程。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但道路又是曲折的。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上没有笔直的路,要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问题和失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这样,一项工作、一个事物的开展也往往是这样。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抵抗的规律。新事物总要替代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正在日趋灭亡和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东西。新事物在初产生时期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会遇到旧事物的抵抗,我们要善于鉴别和发现它,扶持和鼓励它。新事物总是不可挑战的。识别新事物不能以出现时间先后为根据。发展就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分析事物发展过程注意分清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其他基本范畴

本质和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它和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现象有时是复杂多样的,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在大量的现象中区分主流和非主流的东西。观察分析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形式和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内任何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但形式并是不消极、被动的,他对于内容有很大的能动作用,形式为内容服务,好的形式能更好地表现内容,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反映内容也必然受到影响。观察和处理问题,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配合以必要或完美形式。新内容要有新形式来表现,新形式有时体现新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果。原因在先,结果在

后。任何现象都有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后果。无因果和无果因都是不存在的。有时一个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如政治与经济关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不可避免、一定要出现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原因决定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的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们要善于根据必然规律来正确地规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使行动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偶然事件上。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从偶然现象中,揭露出事物内部隐藏着的必然规律。

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就是现在存在着的客观实在的种种联系的综合,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相对而言的。某种事物和现象在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才会转变为现实。可能性有两种情况:1现阶段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可以提到当前工作日程上的问题。2以后阶段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不应把它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可列入中、长远目标。既然是可能就有可能实现与不可能实现两种结果。要变可能为现实,必须认识的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经过主观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争取变可能为现实。

认识与实践

认识是人们的头脑对世界的反映,不仅反映客观世界的表面现象,而且深入地、正确地反映本质和它的规律性。认识可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直观生动的,理性认识是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认识。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科学实验和政治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的社会性决定认识的社会性。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反对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

认识一个事物,首先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经过思考,进行逻辑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既要坚持实践第一,又要重视科学认识理论的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与谬论

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同时又是绝对和相对的。由于人们受客观条件、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真理就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没有离开相对的绝对也不存在脱离绝对的相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真理是在与错误的斗争中发展的。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恶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真理愈辩愈明,谬论经不起认真的争辩。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的过火,过分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运用的范围以外的地方,就会变成谬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科学正确的理论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凡是反科学的错误的理论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标准同样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认识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世界,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我们研究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规律,是为了经济建设,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

人们为了正确地行动,避免盲目性就必须了解事物发展的进程,具有科学的预见能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才能有效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了主观世界又反过来促进改造客观世界。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力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科学技术是劳动者来掌握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劳动者是能动的要素,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

生产关系是指生产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成;社会各阶层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前两者基础上的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调整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的调配、使用、改进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坚持改革政治制度服务经济建设是当前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对应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能够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同时也会出现矛盾,当上层建筑有些地方不适应经济基础时,就要调整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部分,就要进行改革。

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英雄)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作用,他们比其他人站的高看得远,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社会先进努力的代表。反动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没落腐朽的社会势力,他们总体是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正确的感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认识是无止境的,深度和广度都要不断深化扩展,不断前进创新。反对满足现状,不求甚解。认识事物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注意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既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深刻总结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济、教训的基础上,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的理论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全剧的高度上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是“以人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科学发展观强调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它包括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社会各阶层直接按协调发展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今后建设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之一。我们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项工作都要认真关心和科学发展的思想,做到统筹兼顾,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与稳定大局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社会各方面、各阶级、各阶层个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突出矛盾,促使它们和谐共存,使社会各种因素和力量形成一个最大的合力,推动社会取得更快的进步和发展。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需要和谐,一个单位、一个地区需要和谐,一个国家也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从制度入手,以法律和道德标准来很好地处理各种社会突出矛盾。这里的和谐不是“和稀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能引起它事物的变化,或者可能受到它事物的制约或限制.

政治性知识要点

世界观、人生观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指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政党具有不同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我党和革命者的世界观。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公务员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做到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明确,正确处理国际、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不是单纯学习政治理论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和考验,要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段人生之路。时刻处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其具有什么样子的价值观、金钱观、幸福观、苦乐观、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以及交友观等等。一个公务员应当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的公仆,把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作为自己最高追求目标,还要过好名利关、权力关,拒腐蚀永不沾。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权利的工具或筹码。

一个人应当有所追求,有所信仰,人的一生应当生活的有意义,对社会对人民有所贡献。只为个人活着不管他人是庸俗的。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负责,哪怕他的一生非常平凡,但他的一生也是有意义的。鲁迅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它还活着。平凡与伟大是相对的,没有绝然的鸿沟。毛泽东对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如果对真理的追求孜孜不倦,不管其结果如何都是值得敬佩的,就能达到生的其所死的坦然。气节是指人活着所必须的志气和节操,是一个人生命的信念,生存的力量和精神支柱。节气体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人格力量。也是坚持原则,不向敌人屈服的高尚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国传统的节气的写照。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己价值取向的总看法。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个人价值融入社会的价值的两部分组成的。一个人的价值要用社会价值来体现。社会价值是由众多的个人价值组成的。纯粹的个人价值是不存在的。离开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就难于发挥作用。

个人利益要服从于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我们国家鼓励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鼓励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特点,鼓励个人通过努力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鼓励个人冒尖,成为明星、命人,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例如我们鼓励人民成为有贡献的科学家,培养体育、文艺明星等等。

同时我们强调名人、明星,要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理想,要为国家服务,为人民幸福多做贡献。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不为国家不为人民服务,有多大的价值可言。姚明与王至侄。王是中国走上NBA的第一人,但是他在国家队需要的时候不能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不愿为国家队效劳,结果个人形象和作用力大为降低,至少国内企业不会请他做广告。姚明之所以在国内影响大,除了他个人能力较强,球打得好外,还与他在国家队需要时能挺身而出不无关系。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一个平凡的人,只要为社会尽了自己的责任,他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相反以个人能力再大,不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能力再强,其价值也不会很大。如果他与社会和人民为敌,他不仅仅没有价值相反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就越大。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别人、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自暴自弃,要脚踏实地地一件一件地为人民做好事实事。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首先是要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不断地追求。另外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环境和他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有时甚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条件时个人应当尽可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作为社会应当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领导者应当当伯乐,不能嫉贤妒能,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人应加强培养大胆使用。做为个人要积极大胆参与正当的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采取非法手段的竞争。有句格言:人不一定可以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事业心、责任心

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做好每一行每一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没有事业心不和责任心的人在哪里都不受欢迎,难于做出成就。事业心和责任心决定一个人精神境界和综合品质,事业心和责任心还和一个人兴趣爱好有关,和一个单位文化风气和思想教育等有关。爱一行干一行,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寻找能够发挥特长

的工作行业或岗位。更多的人则需要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不管是干一行爱一行,最终目的都是干一行专一行。事业心和责任心不仅体现在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应当有积极主动,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凡事不能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失出发,而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事业心责任心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正确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说法。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金钱观、利益观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基本上体现了金钱的作用。树立怎么样的金钱观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金钱本身不存在好坏、善恶、正确错误之分。获取使用金钱的人的价值观不同,金钱就体现不同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说金钱是世界上最诱人的东西或者金钱是万恶之源。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人,没有钱都是不行的。国家没有钱不能搞建设,不能强大国防,在国际上就会受人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人没有钱,无法解决吃饭穿衣等生存的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有适当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金钱与个人生活、企业生存、国家兴亡都有密切关系。

金钱作用的好坏,决定于人民对金钱的动机和态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有的人说金钱是忠实的男仆,有的人说金钱是恶毒的女主人。钱的作用好与坏关键是看人们获取金钱的手段是否合法正当。如果动机和手段是正确的,钱是越多越好,它可以用来办很多有益的事情。如果动机和手段不正确,那么钱对于人来说就可能是万恶之源。比如有钱总想去使鬼推磨,最后结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

金钱可以买来床铺但买不来睡眠,没有钱床铺当然也买不来。有钱能买来婚姻,但买不来爱情,一点钱也没有生存都面临威胁。

国家要富要靠发展经济。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要靠自己的劳动经营和其它合法的收入,不能有马无夜草不肥,人物横财不富的思想。陈毅有句诗:手莫伸,伸手比被捉。但是如果是法律规定属于自己的个人利益,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争取,当其权益受到损坏时,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防止斤斤计较,只认钱不认人。有了钱要懂得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关心公益事业。钱本身不姓“资”也不姓“社”,追求金钱和财富不一定就是坏事,一切向钱看则不好。人应当懂得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一个人生来就应该有所追求和创造,财富的积累也在于创造。财富不光是钱,财富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包括智慧、知识魄力等。

幸福观、苦乐观

幸福是指一个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感觉,是人生的追求和道德标准的表现形式之一,幸福的表现形式有快乐和满足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是最大的幸福。

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认识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拥有权力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金钱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知识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健康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自由就是幸福等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一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追求上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标准。大物质待遇和荣誉地位的追求上要知足常乐,在工作知识的追求上要不知常乐以苦为乐,与天斗其乐无穷。正确的幸福观来源于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标准,要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幸福观、苦乐观。

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道德是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总和。主要是以善和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调整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他与法律规范不同,不是依靠强制力来起作用,而且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力量来起作用的。通过形成一定的信念、传统、习惯发生作用。当前道德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诚信度有待提高;部分人欣赏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农村中不赡养老人等。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为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道德的要求不同。社

会时代不同了,有的道德规范会上升为法律规范,而有的法律规范会降为道德规范。

法律与道德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国家提出依法治国,同时提出以德治国。

每个公民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同时也要用良好的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内容。公务员不仅要有很高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对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公务员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公务员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对于推进全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带头和更大的效应作用。中国历史上长期人治传统影响,使我国实现真正法治的路程必定是曲折,任务是艰巨的,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强调依法治国,不能忽略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讲情味而因人执法。个人主义、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是影响依法行政的三大因素。

廉政建设与反腐败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己的自身建设和党风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有人说:当今世界潜在的最大危险不是核武器,而是腐败。

产生腐败的原因:长期私有制,个人主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人性的弱点的体现。改革开发境外一些沉渣随之进入我国,对于人民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干部思想上对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关系认为存在模糊的认识,没有做到“两手硬”。在防止腐败的制度建设上没有跟上形势的需要,制度不科学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到位等。

廉政建设的主要办法:

1、加强思想教育。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有自身的免疫力很强,才能抵御外部各种不健康

东西的侵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断改造自己,警钟长鸣,才能立于不败的境地。树立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高度意识,当公务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公务员。公生明廉生威。出污泥而不染。

2、改革机关办事程序,真正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程序,防止暗箱操作,铲除权钱交易的土壤。

3、加强有效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

4、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改革用人制度,防止用人的弊端。科学正确考核干

部的政绩,防止形象工程、水分政绩。注重考核潜在政绩和实在政绩。

5、科学规范政府效能,职责明确、责任清楚、惩罚分明。

中央反腐实施纲要的新提法、措施:

1、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

2、把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3、加快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

4、探索制定公务员从政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

5、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分开等制度。

6、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

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用人问题是最容易滋生腐败而又最难调查处理的特殊问题。

7、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行政效能投诉、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

8、建立健全金融账户实名制、现金交易限制及洗钱制度等。

9、健全国有资本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实行重大投资项目论证制和重大投资决策追究制。

10、强化审计监督,逐步推行效益审计、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11、支持和保证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加强社会监督等。

12、建立执法合作、司法合作、人员遗返、涉案资金返还等方面的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

人际关系问题复习要点

1、重要性

人际有两种属性,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从出生开始就要融入社会、就要与人接触、交往、交流。就要与人打交道。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人,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人。越是交通便利、信息传播手段发达。人的社会属性越明显,交往的方式越多。

一个人发展得快慢、工作的好坏,事业是否成功,其人生的价值是否很好地实现,不仅仅取决于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有时候还取决于其情商好不好。

2、基本内容

包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别人,正确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的原则、策略、方式和方法等。正确认识自己与正确认识别人相结合,坚持原则与活灵处理相结合。

正确认识自己:认准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和特点。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各有特点和特长,对人要辩证地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对待他人,有时候要进行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

要懂的宽于待人,宽容是一种社会美德,宽容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一种好武器。。但在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含糊。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上:从职务上是上级或领导,从年龄看是上辈或老年人。下:从职务看是下级或部署,从年龄看是晚辈或少年那。左右前后:同事、朋友、工作对象和社会上其他的人。

联系纽带: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及各种方式方法等。

“以我为中心“: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知识、能力,自己的优势特长、不足和弱点。自己所处的位置的责任,所处的环境条件等等。认识自己才能把握好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的主动权,才能正确地把握处理人际关系具体问题的原则、活灵运用恰到好处的具体方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领导

1.领导的特征

1)职务比我们高,权力比我们大,一般说学识、能力、经验比我们渊博、强、丰富,看问题一般会站得高些,看的广些,看得深些。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领导总有他比我们强的方面,比如人际关系的团结协调方面、决策能力等。

2)领导也是人,不同的领导具有不同的个性,工作作风、脾气爱好等。也会存在不同的缺点毛病或短处。

他们看问题也会受他们所处位置的限制。他们也有自己的私事和个人利益等。

3)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领导也会犯错误,对于领导的错误要用辩证分析方法冷静看待,在重大原则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非原则问题上,灵活对待。

2.对待领导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1)服从、尊重、爱护。但不盲目,出发点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对能力强、有才干要求严格的领导,可学习到很多东西,对自己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防止自己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听领导的。

3)对能力一般学识普通或者有明显不足和毛病的领导,要更加提醒自己尊重服从和爱护,发挥自己的才干特长,努力工作,积极辅佐领导搞好单位工作。不犯自由主义,不背后议论,不说不做有损领导威信的话和事。与同事团结共事支持领导工作。

3.领导是上级任命的,公务员一般不搞双向选择。不管是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领导,都要主动去了解

熟悉领导,主动调整自己,尽快去适应。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要求调整工作岗位。严重影响工作时可向上级反映,请求解决。

三、老年人和年轻人

1、老年人特点。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老年人经历世事沧桑,他们过去的生活年代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他们的思想、作风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必然带有历史的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他们长期生活形成的作风、习惯,他们积累的经验有不少是正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