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段,达成14-18 题( 20 分)(1)闻一多先生还有此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这个方面,状况就绝然不一样,并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初,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获得;以后,声音愈来愈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叫,叫人民起来,反对专制,争取民主!(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优点,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发言定要讲个畅快!”(5)他“说”了,随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必定说”了。

此刻,他“说”了就“做” 。

言论与行动完整一致,这是人品的写照,并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 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近来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专制,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8)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以后,警报迭起,局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民众大会上,痛骂特务,大方淋漓,并指着这群坏蛋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9)他“说”了。

说得畅快,感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同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禁止备再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状况紧迫的存亡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抬头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可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

(12)闻一多先生,是优异的学者,热忱汹涌的优异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4.“闻一多先生还有此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15.选文中作者详细选用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整一致?( 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16.找出文中与第⑤段划线句相照顾的句子,写在下边。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

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参考答案: 1.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指寻找使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闻一多分心。

引用别人对他“何妨一下楼主人”的称呼,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参考答案:【示例一】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就不剃去,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阅读2(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阅读2(含答案)

课内阅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什么作用?2.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4.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参考答案: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读一本好书,胜过万两黄金;赏一本好书,宛如鸿运缠身;品一本好书,恰似幸福重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3分)小题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

请品析下面句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阅读题及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阅读题及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的文化史....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有何作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内容)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yì)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消化尽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2)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作为学者有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品格。

革命家有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大勇、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一句话)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

②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争取民主、宣传革命)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答案《闻⼀多先⽣的说和做》阅读答案《闻⼀多先⽣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多先⽣的⼀个⽅⾯,——作为学者的⽅⾯。

以下是⼩编J.L分享⽂学⽹。

的阅读答案《闻⼀多先⽣的说和做》,更多杂⽂阅读欢迎访问YJBYS Array 《闻⼀多先⽣的说和做》 ⑴“⼈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⑵“⼈家说了也不⼀定做,我是做了也不⼀定说。

” ⑶作为学者和诗⼈的闻⼀多先⽣,在30年代国⽴青岛⼤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越⾼,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化史,炯炯⽬光,⼀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剂救济的⽂化药⽅。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不窥园,⾜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

杜甫晚年,疏懒得“⼀⽉不梳头”。

闻先⽣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暇及此的。

饭,⼏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阴、分阴。

深宵灯⽕是他的伴侣,因它⼤开光明之路,“漂⽩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声⽆闻。

⼀个⼜⼀个⼤的四⽅⽵纸本⼦,写满了密密⿇⿇的⼩楷,如群蚁排衙。

⼏年⾟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也没有“说”。

他⼜由唐诗转到楚辞。

⼗年艰⾟,⼀部“校补”赫然⽽出。

别⼈在赞美,在惊叹,⽽闻⼀多先⽣个⼈呢,也没有“说”。

他⼜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贯注,⼼会神凝,成了“何妨⼀下楼”的主⼈。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多先⽣的⼀个⽅⾯,——作为学者的⽅⾯。

⼩题1:⽤⾃⼰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3分) ⼩题2:体会“⼈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多的形象,作者⼗分注重细节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篇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_练习题目(附答案)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浠.水(xī)硕.果(shu?)锲.而不舍(qì)B.弥.高(ní)校.补(xiào)迥.乎不同(jiǒng)C. 衰.微(shuāi)迭.起(dié)沥.尽心血(lì)D.赫.然(hào)凝.结(níng)气冲斗.牛(d?u)2.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B.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C.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郝然而出D.这个方面,情况就迴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仰之弥.高(更加)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B.锲.而不舍(刻)心会.神凝(领悟) C.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迥.乎不同(差得远)D.沥.尽心血(滴)警报迭.起(屡次)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要给我们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而成的硕果。

(3)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而出。

(4)这个方面,情况就,而且一反既往了。

A.衰弱凝结蓦然迥乎不同B.衰弱凝固赫然截然不同 C.衰微凝固蓦然截然不同D.衰弱凝结赫然迥乎不同 5.指出下面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的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 7.判定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收在中。

()(2)是一篇人物传记。

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3)臧克家,诗人,以一篇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曾受教于闻一多。

()(4)等诗集均为臧克家的作品。

()(5)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现出反帝爱国的激情。

()二.整体感悟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2.课文的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⑩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是。

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和。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题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很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呜?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的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鼓掌) 1.文中的“他们”是指。

“你们”指的是。

“我们”是指。

2.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句中的前一个“李公朴”指的是,后一个“李公朴”指的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4.第2段用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阐明的道理是()。

A.我们的力量大得很B.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C.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D.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5.这两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本文的语言精炼含蓄,有的很普通的一个词,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请体味下面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他自己也没“说”..C.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6.文段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讲演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联系课文的后半部分,说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闻一多先生学习些什么。

五.中考题1.(2006,云南)为“你欢迎我不欢迎”加上标点后,表意不明确的一项是()A.你欢迎,我不欢迎。

B.你欢迎我?不欢迎。

C.你欢迎我不?欢迎。

D.你欢迎我,不欢迎。

2.(2006,泰安)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D.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六.探究性学习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1.C 2.A 3.B 4.D.5.(1)比喻(2)比拟(3)比喻(4)反复点拨:比拟分拟人和拟物,“望闻问切”这种比拟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6.(1)记叙(2)描写(3)描写(4)议论抒情7.(1)√(2)╳(3)√(4)√(5)√二.1.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2.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得过渡十分自然。

点拨:要深刻领会过渡句的运用及其作用。

3.这篇文章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妙处。

适当用一点文言词可使文章精炼,增加语言的味道。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

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三.1.承上启下(过渡)说做2.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3.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4.不矛盾。

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

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

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

5.“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

四.1.反动派特务们革命人民 2.排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 3.李公仆本人像李公仆一样的革命者革命力量必定越来越大4.D.5.C.6.对革命人民战胜反动派、争取民主自由的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