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浅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摘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1)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4)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5)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摘编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呢?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刘艳梅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在这一讲当中我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第二部分,是什么原因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怎么样去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一)农业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部门,先于工业,然后农业发展了,才有了工业和服务业,那农业发展阶段大体上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的,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满足人类的生存状况,到了传统的农业阶段又分为古代和近代的农业阶段,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以畜chù力和人力为主的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的工业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概念。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去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的农业有三个要素,即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法,这些现代的要素融入了进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了现代农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化”是事物性质的一个转变,而农业现代化是要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农业现代化很多核心特征,如信息化、产业化、一体化、科技化、规模化,在这儿我就把核心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 第一个方面,产业化。农业的产业化,有学者提出来说,农业的产业化其实是要打造农业的第六产业,什么是农业第六产业?1+2+3=6,1×2×3=6,一产、二产、三产,把农工商的产业链打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国外称为“农业的一体化”,从田野到餐桌一体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小农户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化的一个大生产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论中国工业化道路

论中国工业化道路 内容摘要: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靠效率提高实现,这种增长模式体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中国片面追求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已经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下降的隐患。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注重效率的增长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转变思维定势,建立一 个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体制,加快服务业发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关键词:重工业道路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可以被划分了两个大的重要时期:一是1949~1978年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二是1979年至今,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赶超型经济发展 战略,其基本特征是:(1)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2)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

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3)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1的改造、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 ①在当时的背景下,新中国刚刚成立,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敌视和封锁,而苏联的发展又为我国树立了榜样,这使得这种道路选择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 的结构性缺陷,轻工业及其他产业严重落后,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 的特征。消费品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严格抑制。在此期间,工业尽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工业化过程经常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结构关系失衡———调低工业发展速度———恢复比例关系———再提高工业发展速度的反复循环过程中,国民经济增长处在严重波动的状态中。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虽然传统工业化道路产生了许多问题,但经过近30年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成功地发射了“两弹一星”,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化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以市场化改革和 1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胡鞍钢: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1]本文考察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毛泽东对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

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当时农村人口几乎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3] 历史上,中国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饥荒大国。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恢复,但按不变价格(1987年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3%,农业增加值相当于92.3%。

毛概论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00年时间,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接着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上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也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到了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60-70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其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20%。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与现代工业化相比,这种传统工业化道路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第三,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一、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呢? 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是我国工业得到了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在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化工业道路呢? 十六大报告中曾做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资源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

路。 三、中国特色,“特”在哪里 首先,它以科学发展为指针。以集约增长为基础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其次,它以与信息化融合为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指明了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其次,它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征,技术创新明显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明显偏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化的战略基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罗志军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段树军 2012-12-15 18:10: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2月04日受访人: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继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11月29日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举办的“学习十八大精神”研讨会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继文分别围绕如何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在会后就此问题接受了专访。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理解?赵振华说,简单地讲,就是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 如何才能不走老路 赵振华仔细分析了传统工业化老路的特点。 第一,是通过计划机制来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比较低。所以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必须走出一条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道路,即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赵振华说。 第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农村支援城市的方式来发展工业。 城市通过工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获取了大量的资金。赵振华说,现在也存在工业品剪刀差的情况。他以自己农村老家的情况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斤小麦卖到4—5毛钱,现在一斤小麦的价格大概是1块钱多一点,涨了一倍。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袋尿素价格当时是20多块钱,现在农村一袋尿素价格卖到150块钱左右,虽然农产品价格涨了,但赶不上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 农村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赵振华说,尽管这两年农民工的工资提高速度比较快,但实际上目前我们国家劳动力价格总体是比较低的。 农村为工业化、城市化贡献了土地。“土地征用给农民的价格太低了。”赵振华说。 农村为城市贡献了人才。农村的父母把孩子从小培养到大学毕业,毕业后到城市工作,农村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总体上还比较低。 农村贡献了资金。赵振华认为,国家搞新农村建设,通过财政渠道流向农村很多资金,但是通过金融渠道把农村资金又吸引到城市来了。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在农村只存款,不贷款,或者贷款的量没有那么多。

农业现代化论文终稿

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与研究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方向。 关键字: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模式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1.1 概念的界定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上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伊斯顿、阿尔蒙德、阿普特和亨廷顿等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和库兹涅茨等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和麦克勒兰德等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作了新的概括和表述,提出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完善、提升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进入近现代以来,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前进发展的方向。作为现代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也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但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农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化工业化道路 内容摘要:18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工业化革命都会把世界带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的走向繁荣 昌盛,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 了快速的发展,到2011年,经济总量已经飞跃到了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是,过去的经济增长已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环 境污染等问题。今天,我们要走的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简单的谈谈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 怎么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什么地方。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道路的走法、新的体现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成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9年)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9年) 2019-09-18 08:58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 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 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 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1]本文考察了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毛泽东对中国这 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 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 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 似的。”[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当时农村人口几乎 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 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 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 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 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3] 历史上,中国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饥荒大国。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恢复,但按不 变价格(1987年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3%,农业增加 值相当于92.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直接受到政府农业改革政策的影响。安格斯?麦迪森 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有过六次影响农业制度的重大政策变化[4],但并非每次政策 调整都能成功,这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在加速工业

现代农业体系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6-05-19 08:21:00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 农业发展实现了“保供增收”两大目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000061,股吧)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更大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五个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三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江苏省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促进“三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一方面,强化工业支持农业。注重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经营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城乡互动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业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争取用3至5年实现全省村庄面貌根本性改观。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创新驱动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为此,应把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农业前沿进军,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新型服务组织的作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扩大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三是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工业发展,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进农业机

略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及实现路径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l期(总第103期) 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 H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1,2010(Sum。10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略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及实现路径 盂治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河南郑州45001I)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通过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实施障碍;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1—0103—02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否实现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没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I k装备农、I k、Jf J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uI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其主要内涵包括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主要有:1.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日益恶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和微观利益,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令我国农、№发展前景堪忧。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沙漠化趋势严重。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十流失而积、水蚀面积和被污染农田面积日益扩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卜产环境日益恶化。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我国农业,1-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3.农业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劳动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第■产业发育不完全,乡镇企>l kx寸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同时,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囚造成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妨碍L r现代农业要素对传统农业要素的替代,影n向了农业技术特别是体现现代农业重要特征的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进步。 4.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目前我国城市化率约为45%左右,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碍第_二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二是影响T业的能量积聚,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 收稿日期:2009—1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07J C820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孟治刚(1979一),男,河南洛阳人,管理学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讲师。 103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 作者:黄道霞 对于农业现代化,中国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依据自己的国情创造了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由于有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可资借鉴,中国将以跨越式的发展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一是不断地研究和出台新的政策与法规,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治理大江大河,维修和新建水利设施,实行森林保护和水源地保护,植树造林,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和实行区域开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一、中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历程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此,中国有一个摸索、认识的过程。尽管国际上已经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但中国自己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最终只能依照本国的现实及国际大环境给予的条件,由自己走出来。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他说:“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2页。)。从他当时和随后的一系列论述看,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的模式;当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后,到1959年就又被概括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注:《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84页。)。这可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认识。这同当时西方封锁我国,我们只能“一边倒”、学习和参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有关。那时,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体农庄,是中国努力追求的方向。 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的农业在战后“确有很大发展”的事实,同时,也更多地知道了苏联的农业,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毛泽东从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到1966年3月写《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封信》,多次质疑苏联农业,提出为何它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21页。),他说:“苏联的农业不是基本上机械化了吗?是何原因至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8页。)周恩来在此期间在不同的场合与会议上多次讲到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说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美国“农业过了关,我们还没有”(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19页。)。他在1957年11月28日和1962年9月16日接见日本客人时,谈中国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