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标题: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作者吴彤

论文关键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特征概念/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论文来源科学技术

与辩证法,论文单位太原,点击次数452,论文页数19~24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https://www.360docs.net/doc/032888832.html,/paper_90071101/ 本文研究和区分了耗散结构创始人创立耗散结构的方法与研究耗散结构的方法:建立了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的方法程序。

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在解决什么情况或条件下可以、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宽泛地说,该理论在运用何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体系可以从无序的状态自发地、自主地演化成为有序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

献。

以往,在研究自组织方法论本来不多的国内文献中,常常把两个方面的东西混同起来。即,第一,把自组织的方法与它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混同起来,用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代替对自组织的方法的分析;第二,把自组织理论创始人建立理论的方法与理论寻找和发现自组织系统建立、发展的方法混同起来。例如有的同志在文中,仅仅讨论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与作用,而没有讨论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似乎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已经被确切了解和掌握,不用讨论。然而他们关于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讨论却很泛泛,只是在那里谈自组织方法对唯物辩证法有何意义之纭纭。(注:见艾众:“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天府新论》,1991年第6期。)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其实是研究什么条件下可以出现)、“耗散结构”方法和该方法论的意义做出明确区分,并对它们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一耗散结构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与思想

1.从可逆到不可逆:反常问题、哲学启迪和范式影响(注:见普里戈金的自传“我的科学生活”,《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普里戈金从事科学事业的时段已经是物理学的范式从牛顿转变到了爱因斯坦以后的时代。但是,在物理化学领域这个转变却远远没有完成。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人们还习惯于把

可逆问题的研究当作“库恩范式”下的常规科学问题研究,而把不可逆问题当作“干扰”和令人厌恶的有害因素对待。克劳修斯与达尔文的矛盾,对十九世纪的以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常规科学,虽然一直就是一个演化方向的矛盾,是一个库恩意义上的反常,但是由于它们是在两个不同领域出现的,因而一直被科学家们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同时也存在

一些基本的实验上的反常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释,但都被看成为小问题而搁置起来,如贝纳德对流元胞、化学的B-Z振荡和化学波反应。但是它们也引起了科学家们对非平衡状态下新结构的注意。

然而,毕竟在更大的领域里,范式已经转变,强调演化的思想已经萌芽,非线性问题和观念开始受到重视。在哲学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对生命的冲动、创造的活力和创造本身的关注,一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旧观点。(注:柏格森说:我们越是深入分析时间的自然性质,我们就会越加懂得时间的延续就意味着发明,就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就意味着一切新鲜事物连续不断地产生。见《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2页。)普里戈金的老师也是一个预先觉悟新范式的科学工作者。再后来,这个领域的一些杰出人物也抛弃了先前的范式,如巴黎的让·佩兰讲座的继承者E·博爱尔,以及莱登的H·A克拉麦克等,(注:见《普利高津与散结构理论》,第3页。)对不可逆现象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意识到它可能是新科学革命的重要突破口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且,应用各种热力学方法力图解决不可逆问题的现象出现了,原有的范式松动了、模糊了,各种新或在旧范式领域内出现的旧范式变形体也越来越多。热力学为普里戈金和其他研究者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前景中,使得普里戈金感受极为强烈的,是一切都明显地表现出“时间单向性”的不可逆性。

在这种观念下,普里戈金首先建立起一种“过程观”,而不是采取传统的“静止观”来看待问题。演化过程观的建立对于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相当于一种可以引导研究者进入特定领域和问题的规范及形而上学规则。

2.从现象分析到建立抽象的耗散结构理论的特征概念

然而仅有一般的规范或哲学是不够的,必须应用科学本身来解决不可逆问题。在解决不可逆问题的过程中,化学热力学的最小熵产生原理的应用,使普里戈金发现,这个原理只适用于不可逆的线性范围,于是他们自然提出一个问题:线性范围以外,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状态是什么样子呢?如何能够从平衡态过渡到非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呢?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线性关系不能应用于化学动力学的研究。例如适用于线性区的昂萨格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都不再适用了,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究竟怎么样呢?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合作中,很快发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的演化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区演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非线性范围内体系演化的一般准则。而其表现就是体系存在着分岔或分支点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发展演化的多种可能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里戈金等从基本的现象分析开始,发现了有些体系出现有序结构的特征,建立了描述体系出现有序结构的一般概念。这些现象有1900年发现的“贝纳德元胞”;1958—60年化学上的“B—Z”反应(化学波与化学钟现象);以及后来的生物学上的种群竞争现象(那时已经有了描述性的Lotka-V olterra方程),等等。普里戈金等认真仔细地研究了这些现象,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通过艰苦的努力,这些特征被普里戈金等总结为:

①活的有序性结构。贝纳德元胞流体中的六角形花样,化学振荡的“B-Z ”反应中的生成物浓度随时间振荡和空间周期分布以及扩散波都是有序结构。但是这种有序结构与晶体结晶过程形成的平衡结构有极大的不同。宏观不变的平衡结构是由微观粒子的规则排列构成的,所以结构是死结构:而这种结构是由微观粒子的不停运动构成的,因此结构是活的结构。第二,由微观粒子的不停运动构成的宏观稳定结构需要外界不断供给物质和(或)能量来维持和发展。后来,普里戈金把这个概念准确地称为“耗散结构”。

②对称性破缺。所有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出现了对称性破缺。这样对体系有序演化的概括和描述就有了共同的概念。也可以比较不同体系演化的有序程度了。(注:这时普里戈金还没有象哈肯那样找到“序参量”这个更为准确和科学的概念。)

③自催化(或自组织)的非线性作用。所有有序结构的形成,外界的物质与能量供给只

是一种条件。普里戈金他们特别地发现了这种外部条件尽管是必须的,但是却不是针对体系的特定部分的。由于外部物质和能量是平均地供给到体系的,而体系却出现了各向异性的对称性破缺,这就反映了体系内部存在着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体系演化出有序结构的根本原因的特性。

④分岔。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的演化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区演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非线性范围内体系演化的一般准则。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发展演化的多种可能性。而其表现就是体系存在着分岔或分支点现象。例如,存在着按原来演化方向进行的线性稳定分支,也在某一点存在向新的有序演化的非线性稳定分支,即在某点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化分支。这就为后来的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奠定了概念基础。更为有意义的是,分支把历史引入到了科学的各个学科中了,而过去“历史”这个因素似乎只是留给研究社会以及文化现象的学科的某种专利。(注:见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97页。)

3.数学分析:从建立模型到理论

在建立一般性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概念之后,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而一个模型能够具有普遍意义就必须是可数学化的,并且模型的数学方程也具有代表性,即能够描述多种过程和多个领域的现象。

普里戈金所领导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可以表达耗散结构建立的数学条件、分析方法和模型。它们是热力学稳定性分析、分支分析、突变奇点分析。而这个著名的模型就是“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

“布鲁塞尔器”是由下列反应系统给出的模型系统:

k[,1]

A────→X

K[,2]

B+X───→y+D

k[,3]

2X+y────→3X

k[,4]

X────→E①

系数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下列方程

dx

──=a-bx+x[,2]y-x②

dt

dy

──=bx-x[,2]y

dt

该方程的非零定态解为

b

X[,0]=a, y[,0]=──

a

此非零解表示该反应在近平衡区的稳定反应状态。系统能否走向有序耗散结构,决定于这些定态解能否失稳、何种条件失稳。

普里戈金等利用“布鲁塞尔器”分析了一般的耗散结构建立的失稳条件,他们发现只要控制反应物B与A的浓度,使得B>1+A[2] 关系被满足就能够使体系出现失稳,然后向耗散结构过渡。这个模型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它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是从事非线性方法

论研究的概念模型和解题工具。(注:参见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二从稳定性到非稳定性的耗散结构分析方法

由于非稳定性的分析比较困难,科学家们常常通过稳定性分析找出体系可能失稳的点或区域,然后判断体系从无序进入有序的情况。这个方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如果体系的演化可以运用数学表达,那么在数学上则可以进行很好的处理。

让我们从普里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分析入手。

热力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现象中热性质、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在热力学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两个分支,即平衡态热力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

平衡态热力学理论是建立在四个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基础上的。它们分别被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在平衡态热力学的发展中,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导出了一个关于“熵”的统计性公式,即

S=K[,B]lnΩ

其中Ω即热力学几率,K[,B]=1.38×10[-23]焦耳/度。很明显,体系内部各个组分及其运动分布越均匀,几率越大,因而越无序,熵越大。分布达到完全均匀,几率最大,体系最无序。所以,熵是体系走向混乱程度的度量。这里顺便要纠正一个误读,即认为存在负熵。(注:负熵的提法,首先出自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实际上,按照热力学定律,和所谓信息熵的提法,不可能存在负熵,而只能有负熵流,即熵的流动的方向性可以有负号的方向性。

非平衡态热力学是从平衡态热力学发展而来的,它又包括两个部分: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又称为不可逆热力学)和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简称非线性热力学)。在非平衡态情况下,能否直接推广在平衡态下所得到的一些热力学结论?科学家在常规科学研究中自然会问这样的问题,由此而来科学家也力图通过平衡态热力学使用的方法,推广平衡态热力学的结果。科学家们假定在非平衡条件下,一个热力学

体系存在着局域平衡。所谓局域平衡假定,就是体系内部从宏观上看足够小小到内部非平

衡差异元可以看成不存在的一个平衡整体,而从微观上看,它又充分大,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1局域平衡假定

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从宏观看充分小的局域,局域内部平衡一个非平衡态的无序的热力学系统能否转变为一个非平衡的有序结构,在什么条件下

转变?这是耗散结构理论方法中最为重要的关键分析。热力学理论和后来发展起来的耗散

结构理论都证明,一个稳定态的热力学系统当它可以用数学加以描述时,也可以通过某种数学函数表达它的稳定性。而稳定性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方程稳定性分析

假定体系的演化情况可以用如下方程组加以描述:(注:I.Prigogine and P.M.Allen,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Self-Organization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s,edited by W.C.Schieve and P. M.Alle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Austin,1982,P9.)

dx[,i]

─────=G[,i](X[,1],X[,2],…,X[,nt,t])

dt

(i=1,2……,n)④

这里X[,1],X[,2],……X[,n]是n个说明体系状态的变量。

在无序的稳定热力学分支上,它们均为零,即

dx[,i]

────=0=G[,i](X[0][,1],X[0][,2],……,

dt

X[0][,n])⑤在物理上,有三种稳定性,即状态稳定性、轨道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其中状态稳定

性和轨道稳定性都是对体系的运动状态和过程而言的,是系统的一种局域性质。而结构稳

定性是涉及系统演化整体的。从数学上看,结构稳定性是系统对参数变动而言的,一般认

为,参数变动时解的结构要发生变动,

解的个数,解的特点全都会发生变动。数学上方程解随参数变化反映系统状态随参数的变化,也反映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的特点。而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就必须通过状态稳定性进行分析,例如,通过对某参数下系统的状态稳定性分析与改变参数下的状态稳定性分析有无变化,就可以知道方程解对此参数变化是否是结构稳定的。(注:参见魏宏森、宋永华等编著:《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纵览》,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第234-235页。)

2.线性稳定性到非稳定性分析

许多非线性的方程很难找到理论上精确的解。但是可以通过定态解的线性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从而找到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可能的分支点。普里戈金就是这样做的。

附图

附图

如果我们体会上述方法,实际上,这个数学方法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它从稳定性的线性区域向非线性区域过渡时,如果能够判断系统的一些“稳定点”或稳定性区域有失稳的可能性,那么与这个失稳有关的条件就是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重要条件。而系统的线性稳定性是比较好找的。我们甚至可以在完全的线性稳定性方向上不断把系统推向极端,就有可能找到系统的失稳点(或分支点)。

如果我们微扰一个系统,那么,可以从反映系统的有序或无序的序参量或“熵”等这样的参量上反映系统的稳定性,一般而言,体系的参量的一阶变化率如果与该体系参量的二阶变化率同号,那么体系是稳定的,如果反号,那么,体系可能失稳。在数学上,就可由李雅普诺夫函数来判定。

三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应用

我们知道,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戈金等运用稳定性的数学分析方法解决了许多体系的有序演化问题。后来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系统、人口系统、城市系统、经济系统、教育系统的分析方面也有效地应用了耗散结构理论。(注:参见W.C.Schieve and Peter M.Allen edit,Self-Organization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s ----Applications in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of Texas Press,1982)内的各篇应用耗散结构解决各个领域问题的

论文。)(注:见姜璐等关于应用自组织理论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对经济、教育系统的演化研究。如《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耗散结构论》、《耗散结构新论》等著作。)但是,能够应用耗散结构的数学分析方法的体系毕竟是少数,在社会文化领域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少用或不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起运用耗散结构概念的方法程序。我想这正是我们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正是耗散结构方法论的本质所在。我们把这样的方法程序称为“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

我认为,耗散结构概念的方法论就是分析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否满足出现耗散结构的那些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以及如何满足这些条件的判据是:

●体系开放。体系将来要建立一个活的有序结构,因此必须与外界有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判断体系的开放性比较容易,因为只要知道体系有无输入和输出即可。

●体系开放的外界输入达到一定阈值。体系出现耗散结构的条件当然不是有外界输入输出即可,当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体系才可能向耗散结构转化,但是这个阈值是可以通过试探性尝试找到的。因此具有操作性。另外不同体系这个阈值的量和性都是不同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表现了各种耗散结构的所谓“个性”。

●体系外界输入的平权化,体系的外部输入不能针对体系的特定部分。这是个判断体系是否自组织地达到耗散结构的条件。(注:体系也可以通过被组织的方式达到有序结构,但那是被动的,因而与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概念以及所有自组织理论概念背道而驰。)判断这个条件是否被满足的办法,是针对输入做必要的分析,例如体系的各个部分是否平均地得到输入的能量和物质,等等。

●体系应该远离平衡态。判断这个条件是否满足的方法是研究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均衡一致,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越大,体系离开平衡就越远。

●体系是一个非线性体系。如果体系是一个线性体系,那它根本被排除了出现耗散结构的可能性。只有非线性体系才能演化成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判断一个体系是否非线性,也与上述条件类似,就是要研究体系的组成部分构成是要素还是元素,即组成部分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性质上要相互独立且有相当的差异。(注:笔者认为,组成系统的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各个相互性质独立的那些单元;而元素是组成系统的所有数量上的单元。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另外组成体系的独立要素数量必须大于等于三。例如,老子就很早领悟到这种数量达到三的威力。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见老子《道德经》。)

●涨落。在这里只有涨落是无法分析的。涨落是耗散结构出现的触发器,内在涨落是必然的,但是何时出现涨落以及涨落大小却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大致地对涨落出现的阶段及其意义做一描述。涨落如果出现在体系刚刚偏离平衡态的近平衡态区,那么对体系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是无建设性意义的,只有涨落出现在体系远离平衡态的区域时,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

非稳定性。涨落表现了体系的非稳定性的一个因素,逐渐地远离平衡也表现了体系的非稳定性的一个方面,非线性反映了体系内部的非稳定性。外界输入的渐增激励着非稳定性,当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时,意味着体系的非稳定性已经达到临界状态,再稍稍越过一点点儿,体系立刻就会跃迁到新的有序状态。另外,如果体系存在着广义的“流”和“力”,那么体系必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稳定性。只是不好定量地判断是多少和多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控制论的“黑箱”方法,而无须判断和分析体系的非稳定性。只要控制外部控制能量的阈值即可。当然,体系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析的,应该运用数学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去加以解决。

以上我们根据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建立了一种可以从七个方面实际操作的方法判断体系,其中有一个方面的判据无法判断(涨落)何时何地出现,可以认为这个判断无效。另一

个可以利用“黑箱”方法避开内部结构的解剖。因此实际可用的判据有六个。我把它们称为可以分析并判断体系自组织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耗散结构的“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相信这个方法具有理念理性和实践理性,可以指导我们研究和判断我们研究对象的自组织走向耗散结构的条件是否具备。而耗散结构理论实际上也就是这样一门学说,它仅仅解决了可以出现耗散结构的条件以及相伴而来的出现耗散结构的必然性。

我们无法创造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出现完全是无预定的、自组织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现耗散结构的条件。而一旦出现了那些必要条件,耗散结构的出现则也是必然的了。

全国201804月自学考试00319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解释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试卷及解析 (课程代码 003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公共行政学认为,公共组织存在四种基本运作过程,分别为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D)(P77) A.社会资本 B.社会融合 C.社会知觉 D.社会情感 2.在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中,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来把握行政组织的是(C)(P18) A.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B.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 C.系统分析的方法 D.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答案解析】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把握行政组织的整体。行政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过程是行政组织与外在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过程。 3.在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治理模式中,主要以协商、谈判方式进行决策的政府模式是(B)(P80) A.市场式政府 B.参与式政府 C.弹性化政府 D.解制式政府 4.古罗马共和国的高级长官中,最高官职是(A)(P26) A.执政官 B.检察官 C.保民官 D.营造官 【答案解析】古罗马共和国的日常行政机关掌握在执政官、检察官、保民官、营造官等高级长官手中。其中,执政官拥有最高军事权和行政权,检察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税收和对公共工程的监督,保民官的职责是维护平民的利益,营造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 5.最早将一般系统论运用于组织研究的美国社会学家是(A)(P70) A.柏森斯 B.卡斯特 C.罗森茨韦克 D.雷格斯 【答案解析】真正的现代行政组织理论主要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行政组织。最早将一般系统论运用于组织研究的学者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发展了柏森斯的思想,提出系统权变观念;雷格斯在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理论。6. 强调治国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维护行政组织的等级秩序看作国家行政管理重要原则的是(A)(P88)) A.孔子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标题: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作者吴彤 论文关键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特征概念/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论文来源科学技术 与辩证法,论文单位太原,点击次数452,论文页数19~24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https://www.360docs.net/doc/032888832.html,/paper_90071101/ 本文研究和区分了耗散结构创始人创立耗散结构的方法与研究耗散结构的方法:建立了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的方法程序。 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在解决什么情况或条件下可以、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宽泛地说,该理论在运用何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体系可以从无序的状态自发地、自主地演化成为有序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 献。 以往,在研究自组织方法论本来不多的国内文献中,常常把两个方面的东西混同起来。即,第一,把自组织的方法与它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混同起来,用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代替对自组织的方法的分析;第二,把自组织理论创始人建立理论的方法与理论寻找和发现自组织系统建立、发展的方法混同起来。例如有的同志在文中,仅仅讨论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与作用,而没有讨论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似乎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已经被确切了解和掌握,不用讨论。然而他们关于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讨论却很泛泛,只是在那里谈自组织方法对唯物辩证法有何意义之纭纭。(注:见艾众:“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天府新论》,1991年第6期。)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其实是研究什么条件下可以出现)、“耗散结构”方法和该方法论的意义做出明确区分,并对它们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一耗散结构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与思想 1.从可逆到不可逆:反常问题、哲学启迪和范式影响(注:见普里戈金的自传“我的科学生活”,《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普里戈金从事科学事业的时段已经是物理学的范式从牛顿转变到了爱因斯坦以后的时代。但是,在物理化学领域这个转变却远远没有完成。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人们还习惯于把 可逆问题的研究当作“库恩范式”下的常规科学问题研究,而把不可逆问题当作“干扰”和令人厌恶的有害因素对待。克劳修斯与达尔文的矛盾,对十九世纪的以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常规科学,虽然一直就是一个演化方向的矛盾,是一个库恩意义上的反常,但是由于它们是在两个不同领域出现的,因而一直被科学家们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同时也存在

耗散结构简介

耗散结构简介 1自组织现象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了孤立系统中进行的自然过程有方向性: 有序→ 无序(退化,克劳修斯提出) 自然界实际上也存在许多相反的过程: 无序→ 有序(进化,达尔文提出) 一个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组织现象。 例1:生命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 (1)蛋白质大分子链由几十种类型的成千上万个氨基酸分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组成。大脑是150 亿个神经细胞有规律排列组成的极精密极有序的系统,是一切计算机所替代不了的。——如看一张相片,分辨男?女?大约年龄?对带有输入“器官——眼睛”的大脑是很简单的事情,对计算机来说就非常复杂了。 假定蛋白质是随机形成的,而且每一种排列有相等的概率,那么即使每秒进行100 次排列,也要经过10109亿年才能出现一次特殊的排列。 这种有组织的排列决不是随机形成的 (2)树叶有规则的形状;动物毛皮有花纹,蜜蜂窝;龟背(空间有序)(3)候鸟的迁移;中华鲟的徊游(时间有序) 例2、无生命世界的自组织现象 (1)六角形的雪花; (2)鱼鳞状的云; (3)激光 (4)贝纳特现象(Benard) 当ΔT = T2 - T1 = 0 时平衡态 当ΔT > 0 但不太大时,稳定的非平衡态——单纯热传导 当ΔT> T c时,出现有序的宏观对流。千千万万的分子被组织起来,参加一定方式的宏观定向运动,能量得以更有效的传递。

自组织现象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有序 → 无序 时间箭头相矛盾的!要将它们用物理学规律统一起来,必须抓住孤立系统与开放系统的区别。 2、开放系统的熵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发生的过程 ΔS > 0;但对一个开放系统,熵有可能减少! 开放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交换(通过作功、传热)或物质交换的系统。 2、1 理论上的可逆过程 状态 1 到状态 2 熵的增量 ()()21dQ S T ?=? (可逆) 对孤立系统:因绝热 ΔS = 0,熵不变 对开放系统:若单调吸热 d Q > 0,ΔS > 0 熵增加;若单调放热 d Q < 0, ΔS < 0 熵减少。 2、2 对实际的不可逆过程(上式不能用!) 利用卡诺定理可以证明 ()()()()2211dQ dQ T T >?? 或 ()()21dQ S T ?>? (可逆) (不可逆) (不可逆) 证明: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s 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其状态是稳定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涌现出新的结构。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经自组织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结构。可以认为这就是解释生命过程的热力学现象和生物的进化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之一。 在生物学,微生物细胞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广义的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

南开大学20秋《组织理论》在线作业-1(参考答案)

1.非正式组织是由()率先发现的。 A.西蒙 B.梅奥 C.巴纳德 D.泰罗 答案:B 2.传统领导模式的优点有()。 A.易于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B.能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 C.沟通迅速,便于协作 D.权力集中,指挥统一 答案:D 3.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 A.马斯洛 B.麦克里兰 C.弗鲁姆 D.亚当斯 答案:D 4.“经济人”的假设来源于()。 A.亚当·斯密 B.法约尔 C.梅奥 D.泰罗 答案:A 5.在组织生命周期中,处于成熟阶段的组织通常面临的危机是()。 A.控制性危机 B.官僚主义危机 C.管理危机 D.自主性危机

6.“人们不会主动的承担责任,只有外部诱因的引导下,才能使人们做出有利于组织的事情”,这种假设出自()。 A.经济人假设 B.自然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答案:A 7.以下哪项因素不是组织变革的阻力?() A.求稳性 B.习惯性 C.激励性 D.安全性 答案:C 8.在组织中,有效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表现为()。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无相关关系 答案:B 9.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而这得侧重点不同,领导强调的是()。 A.协调和控制 B.分工和协调 C.控制与影响 D.影响和引导 答案:D 10.领导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活动的效果问题,因而强调的是()。

B.执行 C.战略 D.战术 答案:C 11.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激励因素有关的是()。 A.工作内容 B.工作环境 C.组织变革 D.决策 答案:A 12.主张“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上级”的组织原则是()。 A.层级节制 B.权责相称 C.专业分工 D.指挥统一 答案:D 13.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代表性的学者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马克斯·韦伯 D.西蒙 答案:C 14.20世纪50年代,组织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针对()。 A.组织效率 B.组织成长 C.利润率 D.目标完成程度 答案:D

南开大学《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17秋学期(1709)《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通常所讲的临时性组织结构除了项目小组外另一种是:()C A. H型组织 B. 事业部型组织 C. 矩阵型组织 D. U型组织 满分:2 分 2.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C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3.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取决于效价和()B A. 报酬 B. 期望值 C. 个人成就

D. 他人认可 满分:2 分 4.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 A. X理论 B. Y理论 C. Z理论 D. 超Y理论 满分:2 分 5.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当组织进入成熟期后应采取的危机管理方式为:()C A. 合作 B. 分权 C. 协调 D. 命令 满分:2 分 6. 权力集中和权力委任程度的两种表现形式是C A. 分权与授权 B. 集权与授权 C. 集权与分权 D. 集权与民主

满分:2 分 7.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A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8. 衡量和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实践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是指B A. 管理 B. 控制 C. 协调 D. 领导 满分:2 分 9.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而这得侧重点不同,领导强调的是()D A. 协调和控制 B. 分工和协调 C. 控制与影响 D. 影响和引导 满分:2 分

10. 在组织的管理中,运用协调、沟通、参与方法的管理叫做()D A. 规制型管理 B. 情感型管理 C. 市场化管理 D. 民主化管理 满分:2 分 11. 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D A. 马斯洛 B. 麦克里兰 C. 弗鲁姆 D. 亚当斯 满分:2 分 12. 组织的规章制度、惯例属于组织文化中的()B A. 器物层 B. 制度层 C. 核心层 D. 外显层 满分:2 分 13. 下列不属于影响决策和理性的因素是C

南开大学20秋《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1.从探讨组织变革中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提出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冻结三个过程。这是组织变革程序中的()。 A.勒温程序 B.克利程序 C.卡斯特程序 D.艾诺芬程序 答案:A 2.与“复杂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法是()。 A.系统方法 B.权变方法 C.人本方法 D.科学管理方法 答案:B 3.组织学习与组织发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前者是计划好的最终状态,后者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 B.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和运行的整体,后者关注应用知识技能和过程如何 C.前者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后者是计划好的最终状态 D.前者关注应用知识技能和过程如何,后者关注的是学习和运行的整体 答案:C 4.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共同的价值观 B.组织目标或宗旨 C.作风及传统习惯 D.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答案:A 5.衡量和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实践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是指()。 A.管理 B.控制

C.协调 D.领导 答案:B 6.“经济人”的假设来源于()。 A.亚当·斯密 B.法约尔 C.梅奥 D.泰罗 答案:A 7.美国学者西蒙行政理论的中心是()。 A.组织 B.决策 C.生态 D.人际关系 答案:B 8.目标管理是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方法之一,其提出者是()。 A.泰罗 B.法约尔 C.德鲁克 D.弗雷德里克森 答案:C 9.被誉为“经营管理之父”、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的学者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马克斯·韦伯 D.西蒙 答案:C 10.领导者的权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除了职位权力外还有()。

A.个人权力 B.法定权力 C.专长权力 D.奖赏权力 答案:A 11.以下哪项因素不是组织变革的阻力?() A.求稳性 B.习惯性 C.激励性 D.安全性 答案:C 12.组织通常面临互相冲突的环境制约因素,下列各项不属于的是()。 A.既定政策 B.不确定性 C.人员性因素 D.协商性 答案:C 13.命令统一性的基本含义是()。 A.一个下级只服从一个上级的直接指挥 B.命令由上级作出 C.命令由专门部门拟订 D.命令必须执行 答案:A 14.“人们不会主动的承担责任,只有外部诱因的引导下,才能使人们做出有利于组织的事情”,这种假设出自()。 A.经济人假设 B.自然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耗散结构理论-科学观,哲学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利高津 (I.Prigogine)教授1969年在一次“理论物理与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针对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出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普利高津把在远离平衡态情况下所形成的有序结构命名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以及它的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开放系统。宇宙中的系统无一不是和周围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如此。因此,这一理论涉及的面之广,在科学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理论从诞生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在各方面的应用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自然界、科学实验、乃至社会现象中,从宏观上看,都有必要、也必须区分平衡结构(平衡状态下的稳定化有序结构)和耗散结构(耗散状态下的稳定化有序结构)。这里所讲的平衡结构,是指热力学意义上的平衡,即在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条件下,宏观系统的各部分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而耗散结构是指宏观系统在非平衡条件下,通过和外界不断地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并维持的一种稳定化了的有序结构,即在非平衡态下

宏观体系的自组织现象。通俗一点讲,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的有序化结构,而耗散结构则是一种“活”的有序结构。我们熟知的晶体和液体是比较典型的平衡态下的稳定化有序结构。连续介质力学中的“贝纳特不稳流”则是布鲁塞尔学派最早用来说明耗散结构物理图象的一个例子。这个实例说,加热一个液体系统,液体内会产生一个温度梯度。温度梯度较小时,热量通过传导在液体中传递,不存在一种有序的自组织现象。但如果继续加热,当温度梯度达到一定的特征值时,一种有序的对流元胞会自动呈现,整个体系则由无数个这种对流元胞组成,它对应于一种高度有序化的分子组织,此时热量是通过宏观对流来传递的。这种图象就称为“贝纳特花样”,如右图所示。这种产生在不稳定之上,当体系达到某一特征值时稳定化的宏观有序的新组织、新结构,就是所谓的耗散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熵是无序度的一种量度。熵增加原理又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它终究要达到一个极大值,此时对应于一个热力学的平衡态。因此高熵对应于平衡态,低熵对应于非平衡态。而对于布鲁塞尔学派来说,耗散结构是“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这一基本出发点的必然结果。对于一个和外界可以交换能量或物质的开放系统,在时间dt内,体系熵的增加量ds,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体系和外界交换能量及物质而引起的熵增,称为熵流,用 d e s表示。另一部分称为“熵源”,顾名思义,它是由于体系内部的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用d i s表示。ds可表示为ds=d e s+d i s。熵增加原理告诉我们d i s≥O。而对于一个开放系统来说,只要满足d e s<-d i s,

15春学期《组织理论》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5春学期《组织理论》在线作业 z 1. 资源的依赖性程度主要取决于资源对组织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稀缺性程度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 2. 权力是根据组织的规范而具有正当性,因此是与组织的正式角色密切相关的概念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满分:2 分得分:2 3. 无论是组织部门还是组织中的个人,因各自所掌握的资源的不对称,权利客体就不能不依赖于掌握自己所需或短缺资源的部门或个人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 4. 需要是个体在某一方面的缺失或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渴望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 5. 正式信息沟通是指以组织的一般等级为根据而进行的信息沟通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满分:2 分得分:2 6. 为了正确地了解组织及在其中所发生的行为,也有必要理解权力。因此,对权力不应该躲躲闪闪,相反,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探讨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 7. 组织成员被赋予一定的地位,组织成员正是根据这种地位同其他组织成员发生一定的稳定关系或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以组织成员之间的稳定关系为内容的组织层次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满分:2 分得分:2 8. 信息沟通给组织的决策活动提供资料,而且还调整组织中的冲突,因为正确而及时的信息在决策和解决冲突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 9. 角色是形成组织结构的基础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自组织与耗散结构

自组织与耗散结构 --摘自:方舟冲浪 自组织现象是指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开放的远离平衡条件下,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并持久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5]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1)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dE=dQ-pdV,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dS/dt>=0,即系统的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和波尔兹曼有序性原理:p i=e-Ei/kT,即温度为T的系统中内能为E i的子系统的比率为p i. 近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它遵守昂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前者可表述为:L ij=L ji,即只要和不可逆过程i相应的流J i受到不可逆过程j的力X j的影响,那么,流J i也会通过相等的系数L ij受到力X i的影响。后者意味着,当给定的边界条件阻止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即零熵产生)时,系统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的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 )非线性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3)开放系统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增大,熵达到极大值,系统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散结构。那么开放系统为什么会出现本质上不同于孤立系统的行为呢?其实,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的熵增量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d e S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普里戈金的早期工作在化学热力学领域,1945年得出了最小熵产生原理,此原理和翁萨格倒易关系一起为近平衡态线性区热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里戈金以多年的努力,试图把最小熵产生原理延拓到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去,但以失败告终,在研究了诸多远离平衡现象后,使他认识到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其热力学性质可能与平衡态、近平衡态有重大原则差别。以普里戈金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起一种新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于1969年由普里戈金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评价普里戈金的思想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次科学革命。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1)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dE=dQ-pdV,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dS/dt>=0,即系统的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和波尔兹曼有序性原理:pi=e-Ei/kT,即温度为T的系统中内能为Ei的子系统的比率为pi. 近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它遵守昂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前者可表述为:Lij=Lji,即只要和不可逆过程i相应的流Ji受到不可逆过程j的力Xj的影响,那么,流Ji也会通过相等的系数Lij受到力Xi的影响。后者意味着,当给定的边界条件阻止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即零熵产生)时,系统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的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 (2)非线性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3)开放系统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命题破译试题(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P5 现代社会中规模最大的组织是() A.立法机关 B.司法机关 C.权力机关 D.行政机关 2、1P11 防御外来入侵属于行政组织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功能 3、2P47 1954年颁布的宪法规定,我国地方行政组织有 () A.省、县、乡三级 B.省、市、县、乡四级 C.大区、省、县、乡四级 D.省、地区、县、乡四级 4、3P75 英国学者帕金森在《官场病》中指出一个机关趋 于腐败时的征兆是() A.增加部属 B.组织膨胀 的办公环境 C.组织低效 D.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 5、4P90 荀子认为,人类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存在的基

础是() A.仁 B.义 C.礼 D.法 6、4P96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依据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人民主权学说 C.权能分立学说 D.依法治国学说 7、6P147构成行政组织理论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细胞是 () A.职责 B.工作 C.权力 D.职位 8、6P160按管理程序对行政组织进行分工易手于造成 () 策,重过程、轻目的 A.部门林立,条条分割 B.工作人员重技术、轻政 C.割裂管理对象间的相互 D.地区封锁,诸侯割据 联系 9、6P163 行政组织横向结构属于行政组织的() A.层级制 B.统一制 C.职能制 D.合议制 10、7P168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行政组织的 () A.法制化 B.权力分配关系 C.纵向结构 D.横向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时间和认识论(一)

耗散结构理论、时间和认识论(一) 摘要:本文讨论了普里戈金创立耗散结构理论、对不可逆时间探讨引起的几个认识论问题: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观测者;动力学描述和热力学描述,不可逆与可观测;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共鸣与涨落放大;以及自然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关系。 关键词:耗散结构时间认识论自然观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建者普里戈金对时间的新探索,不仅具有自然观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科学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 一、时间对称破缺: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 时间,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也是一个基本的科学范畴。它与科学思想的演进密切相联系,也与认识论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在经典科学的可逆的钟表时间观支配下,自然界被描述成一个量的世界、几何的世界,自然界是钟表,动物是机器,人只不过是更精妙的高级的会学习的机器。那时代的一部分思想家提出,学习是从感觉经验中来的,除了感觉经验之外,一切都不可知。另一部分时代思想家则认为,这台机器中已先天地装有某种概念程序,从而可以接纳跟这种内存程序相容的东西。康德则明确提出了“先验时间”是认识得以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进入19世纪,终于出现一系列关于自然演化的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把不可逆的演化、时间之矢问题提到了醒目地位。在普里戈金看来,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科学进展,特别是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的发现,现代宇宙学演化观念的发展,以及非平衡成为有序性的基本因素的发现,都标志着时间的再发现。所谓的时间的再发现即时间对称破缺、不可逆性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建设性因素的发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科学认识论观点的产生。 在对时间的新探索中,普里戈金导出了一个内部时间。一个系统的内部时间本质上不同于从钟表上读出的外部时间,但其与某个态相联系的平均“年龄”与钟表上读出的时间的数量相同。一旦得到了内部时间,就有一个时间对称破缺变换,从而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 当普里戈金以“更带有认识论色彩的说明”来阐述上述科学发现的意义时,他认为:“测量过程相应于人与其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要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活的系统,包括人,有一个破缺的时间对称性。”“时间不仅仅是我们内部经验的一个基本的成分和理解人类历史(无论是在个别人,还是在社会的水平上)的关键,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关键。”(〔1〕,pp.209—214)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恢复主观主义的科学观;而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把认识与生命联系起来。”(〔1〕,p.5) 从相对论、控制论到宇宙学,都接触到了时间的对称破缺,不可逆性对于科学认识和认识论的意义。相对论中,时间与认识有关;爱因斯坦还注意到:如同拍电报那样,“这里重要的是,发送信号在热力学意义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一个同熵的增大有关的过程(然而,按照我们现在的知识,一切基元过程都是可逆的)。”2]维纳写道:“能够和我们通信的任何世界,其时间方向和我们相同。”(〔3〕,p.35)霍金试图论证热力学时间箭头、心理学时间箭头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的一致性,他写道:“我们必须按熵增加的次序记住事物。”4] 普里戈金通过耗散结构理论的新成就,比较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他认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表明,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存在着一个熵垒,即存在不允许时间反演不变的态。如同相对论中光垒限制了信号的传播速度一样,熵垒的存在则是通信有意义所必需的。无限大的熵垒保证了时间方向的唯一性,即保证了生命与自然的一致性,使认识成为可能。换言之,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因为天人相通、人跟世界的时间之矢一致。 生命系统是耗散自组织系统,是有内在生命节律的过程系统。生命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正是借助这种内在的生命节律机制,从而内在的对时间有方向性感觉。对时间方向性的理解,随着生物组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很可能是在人的意识中达到最高点。而且,耗散

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

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 作者:沈小峰胡岗等课程相关:自然篇文献类型:选读 耗散结构理论建立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它对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有人甚至认为它代表了下一次的科学革命。普利高津(Prigogine)为此荣获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本文试图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建立过程的分析,探讨科学发现的一般特征及其规律性。 1、问题的提出:两种物理图像、两个演化方向和两类运动规律的矛盾 十九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了提高热机的效率,热力学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1842年到1848年,由迈尔、焦耳、赫尔姆霍茨等人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1850年一1851年汤姆生和克劳修斯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而奠定了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宏观的热力学现象,克劳修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吉布斯等人建立了统计物理学。这个时期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主要研究一个系统处于平衡态,以及从一个平衡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态的过程。即可逆过程的运动规律。对于非平衡系统与不可逆过程,除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不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自发地趋于平衡态这—过程是不可逆的之外,没有给出更多的知识。因而我们称之为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 然而,在描述时间的问题上,热力学理论和动力学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牛顿力学(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亦不例外)中,时间和空间坐标一样,本质上只是一个描述运动的几何参量。力学问题可以放在四维时空中来进行研究,它们的基本方程,如牛顿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对于时间来说都是可逆的、对称的。也就是说,这些方程既可以说明过去,又可以决定未来,在方程中不出现任何“时间箭头”的问题。总之,动力学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可逆的、对称的世界图景。 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本质上完全不同的物理图像。它指出,一个孤立系统,无论其初始条件和历史如何,它的一个状态函数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调的增加,直至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趋于极大,从而指明了不可逆过程的方向性。既“时间箭头”只能指向熵增加的方向。熵增加原理第一次把演化的观念、历史的观念引入物理学。“熵”概念的提出,是十九世纪科学思想的一个巨大贡献,它的意义完全可以和生物学中提出的“进化”概念相媲美,热力学和动力学给我们提供了两幅不同的物理图像,产生了可逆的微观方程和不可逆的宏观现象的矛盾。 十九世纪的热力学和生物学都涉及到世界运动变化的方向,即“时间箭头”的问题。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的是一个孤立系统朝着均匀、无序简单、趋向平衡态的方向演化,这实际上是一种.退化的方向。克劳修斯把这一理论推广到全宇宙,就得出了“宇宙热寂说”的悲观结论。生物学的进化论描述的却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出大功能到有功能、多功能的有组织的方向演化。这是一个进化的方向。在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小这种进化的现象最为明显。于是又产生了一个克劳修斯和达尔文的矛盾,退化和进化的矛盾,似乎生物界包括人类社会遵循留与物理世界完全不同的规律,有着迥然不同的演化方向。 此外,还存在一个动力学规律相统计规律的关系问题。动力学的规律是必然的、决定论的,而统计规律却是概率性的、随机的、非决定论的。 两种物理图像,产生了动力学与热力学的关系问题:两个演化方向,涉及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关系问题;两类运动规律涉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许多科学家们热烈的争论,正如普利高津所说:“十九世纪是带着—种矛盾的情景一一作为自然的世界和作为历史的世界——离开我们的。”(《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第V页,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近百年来,讨论这些矛盾的论文有上千篇,但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威格纳(Wigner)曾经说:“近代科学中最重要的间隙是什么?显然是物理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分离”(参见《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第101—102页)。柯伊莱(A.Koyre)则指出,牛顿用他的经典力学“把分割天体和地球之间的壁垒推倒,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宇宙。”但是他却把“我们的世界一分为二”,即分成一个物理的世界、量的世界;一个生物的世界、质的世界,于是形成了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两类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参见《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第101—102页)。怎样把二者统一起来呢?能否用物理学的观点来全面地解释生命的特点及其进化的过程,使生物学成为研究生命系统的“物理科学”,实现自然科学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耗散结构,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情况下,如何阐明生命系统自身的进化过程时提出的新概念。什么是耗散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态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它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成功地引用到某些系统。 一座城市可看作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等,同时输出产品和垃圾,它才能生存下去,它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将处于混乱。现代经济系统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是非线形的,存在着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因此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学说,这也是一种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研究平衡系统的有序稳定结构,并认为倘若系统原先是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非平衡状态时,是不能在非平衡状态下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结构的。普利高津等人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这种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 [编辑]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广义流,其二是广义力;而且广义流依赖

远程教育《组织理论》20春期末答案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9) 1.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____ A.马斯洛 B.麦克里兰 C.弗鲁姆 D.亚当斯 【参考答案】: D 2.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参考答案】: D 3.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____ A.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B.组织目标或宗旨 C.作风及传统习惯 D.共同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 D 4.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 A.公平 B.效率 C.利润 D.增长 【参考答案】: A 5.美国学者西蒙行政理论的中心是:____ A.组织 B.决策 C.生态 D.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 B

6.从探讨组织变革中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提出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冻结三个过程。这是组织变革程序中的:() A.勒温程序 B.克利程序 C.卡斯特程序 D.艾诺芬程序 【参考答案】: A 7.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 【参考答案】: A 8.组织发展理论关于人的假设是()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参考答案】: D 9.员工、环境、工作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的组织研究方法是 A.权变方法 B.系统方法 C.行为科学 D.管理科学 【参考答案】: A 10.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这个试验为后来的行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试验是:() A.社会实验 B.霍桑实验 C.疲劳实验 D.心理实验 【参考答案】: B 11.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有:()

耗散结构与教学

耗散结构理论对研究性教学的启示 耗散结构的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里高津,通过对非平衡系统的长期研究, 于1969 年创立的一种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指出: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 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 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 自组织) , 被命名为“耗散结构”. 特征: 1.耗散结构发生在开放系统中, 要靠外界不断供应能量或物质才能维持。 产生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必须有负熵流(所谓开放系统, 就是与外界环境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对于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还包括信息交换)的系统。) 2.耗散结构只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情况下的非线性区域发生 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各要素间产生相干效应与协调动作,从而可以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以系统方式相互联系,在自然界中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在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基础上,普利高津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自然界如何从模糊、混沌、无序到精确、稳定、有序的问题,并提出了模糊与精确的方法.这种方法为解决自然界和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模糊问题提供了方法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耗散结构产生于对称性自发破缺(耗散结构具有时空结构, 对称性低于 耗散结构发生前的时空均匀状态.) 4.耗散结构是稳定态的非热力学分支 耗散结构是稳定的, 它不受任何小浮动的破坏, 系统的稳定态有不同的分支.热平衡态是稳定态的热力学分支, 耗散结构是稳定态的非热力学分支. 耗散结构在系统的热力学分支失稳中产生, 达到非热力学分支的新定态. 5.有效性涨落 (系统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所发生的偏离。)。对于任何一个多自由度的复杂体系,这种偏离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对具有不同稳定性的系统,其作用是不相同的。 自组织方法解决创造性教学中的问题初探 自组织现象几个实例:激光、生命系统、贝纳德对流、贝洛索夫一萨坡金斯基反应 针对创造性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以自组织理论为依据,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开放教学系统, 增大系统的负熵流。 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即系统内外环境之间要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流通,并且系统必须从外部输入负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