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西方经济学》2015年12月期末复习题库:名词解释(100%重点题)

电大《西方经济学》2015年12月期末复习题库:名词解释(100%重点题)
电大《西方经济学》2015年12月期末复习题库:名词解释(100%重点题)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B BJ 边际效用:D.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BJ 边际产品价值:B. 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BJ "边际技术替代率:B. 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BJ 边际生产力:A. 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BJ 边际成本:G.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BJ 边际产量:F. 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BJ 边际储蓄倾向:A. 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J 边际消费倾向:(?C. 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C CB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K 存款乘数:A. 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CQ 长期成本:F. 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CS 乘数:D. 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CX 储蓄函数:D. 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CZ 财政政策:A. 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CZ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D. 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CZ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C. 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CZ 财政赤字:(?E. 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D DC 等成本线:C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C 等产量曲线:A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Q 短期成本:E.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DW 对外贸易乘数:(C. 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E EJ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F FD 非对称信息:A. 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FD 浮动汇率:D. 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FL 菲利普斯曲线:(?D. 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G GD 固定汇率:C. 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GG 供给:C. 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GG 公共物品:D. 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GG 供给规律:D. 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GG 供给价格弹性:F.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K 公开市场业务:D. 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GJ 国际收支平衡表:(A.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GQ 供求规律:F. 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GT 寡头垄断: D. 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GZ 公债:(?C. 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H HB 货币需求:A. 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HB 货币乘数B. 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HB 货币政策:C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HB 货币供给:(?B. 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HN 汇率:B. 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J JC 基础货币:(C. 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JD 绝对优势原理:A. 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JG 价格歧视:C. 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JG 结构性失业:(C. 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JH 均衡价格:E.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JH 机会成本:B. 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能得到的最高收入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JH 均衡国民收入:C. 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JJ 经济租金:A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JS 基数效用:B. 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JY 基尼系数:D. 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K KS 科斯定理:B. 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L LD 垄断竞争:C. 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LL 洛伦兹曲线:C. 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LR 利润:C. 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M MC 摩擦性失业:(?B. 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P PJ 平均产量:E. 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PJ 平均储蓄倾向E. 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PJ 平均消费倾向:(B. 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PH 平衡预算乘数:B. 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PS 派生存款:(D. 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Q QZ 潜在国民收入:(B. 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S SC 生产函数:A.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SC 生产扩展线:D. 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SJ 三级价格歧视:B. 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SP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C. 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SR 收入效应:F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SR 私人物品C.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SR 收入效应D. 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SS 税收: B. 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SS 税收乘数:A. 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SY 失业率:(?A. 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T TD 替代效应:C. 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TD 替代效应:E.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商的商品TH 通货膨胀:A. 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TZ 投资乘数:E. 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W WB 外部不经济:A.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WB 外部经济:E.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WB 外部性:D. 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WC 无差异曲线:B. 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WQ 完全竞争:A.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WQ 完全垄断:B. 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WT "委托代理问题:C.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

委托代理问题。"

X XD "相对优势原理:(B. 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XF 消费者剩余:E. 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XF 消费者均衡:F. 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XF 消费函数:(A. 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

XR 效用:A. 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XQ 需求价格弹性:C.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XQ 需求:A. 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XQ 需求的交叉弹性:E.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

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XQ 需求收入弹性:D.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XQ 需求规律:B. 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XQ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B. 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XS 序数效用:A. 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XZ 限制价格:B. 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Y YJ 一级价格歧视:D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YS 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D. 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YX 逆向选择:B. 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Z ZC 支持价格:A. 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ZC 总产量:D. 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ZF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D. 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

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ZG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E. 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ZG 总供给:C. 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ZG 总供给曲线:(?D. 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ZQ 周期性失业:D. 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ZR 自然失业率:E. 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ZW 蛛网理论:G. 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ZX 总效用:C.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ZX 总需求:A. 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ZX 总需求曲线B.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ZY 转移支付乘数:E. 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 一、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定: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时期数,存量是时点数;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二、1、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三、GDP的局限性: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4、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第十三章 1、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 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4、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⑴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同。这将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MPC不同。 ⑵政府的税收政策; ⑶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5、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6、示范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影响。 7、影响消费的因素(1)、收入变动(2)、利率变动(3)、价格水平(4)、收入分配(5)、社会保障制度 8、(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5)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9、乘数作用大小的限制条件:(1)是社会中过剩的生产能力的大小 (2)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 (3)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4)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第十四章 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也代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2019电大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证据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明力:是指在许可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许可证持有人可持许可证来证明自己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证据法学中的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3、自由心证制度:是指“证据之证明力,通常不以法律加以拘束,听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证是以证据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是以单纯的“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 4、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5、直接言词制度: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事人主义的特点:(1)诉讼“当事人化”。诉讼活动都由当事人来发动、推动和主导。(2)程序公正。第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更强调程序公正的价值。(3)当事人有主动权。当事人主义给予当事人极大的权力。(4)法官中立。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 2、简述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如防止法官专断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3、简述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及例外:(1)对事实问题的裁判必须依靠证据。2)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经过法庭调查和质证的证据。民事诉讼中具体证明对象的多数内容往往因存在其它证明方法而不具有以证据证明的必要性,从而削弱了证据裁判原则对事实认定的决定性作用。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适用的例外。 4、简述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主要存在的证明规则:(1)相关性规则;(2)传闻证据规则;(3)任意性自白规则;(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最佳证据规则;(6)证人的特权规则;(7)交叉询问规则;(8)补强证据规则;(9)推定;(10)司法认知。 三、论述题法定证据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主要证据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相比,是审判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然而法定证据制度归根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证据制度,机械而脱离实际。特别是法定证据制度把口供视为证据之王,造成了刑讯逼供泛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所谓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评断标准,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基本规则): 法律预先规定了证据的形式,根据证据的形式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经济法学》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经济法学》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6)名词解释 1.国有独资公司: 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2. 税收抵免: 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企业来自国内外的所得一律汇总征税,但允许抵扣该居民企业在国内外已缴纳的税额,从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3. 不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4.产品缺陷责任: 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者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经济关系: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关系的总称。 7. 公司: 指依法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 8. 土地所有权: 是指土地所有人对其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 9. 商业秘密: 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0. 价格监督检查: 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对违反价格法律的行为所进行的监督与检查等活动的总称。 11. 经济法律关系: 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12. 个人独资企业: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

电大证据学复习题(开本)

《证据学》复习题 2013.6 一、名词解释 1.证据力 2.证明力 3.证据规则 4.证明对象 5.证明标准 6.证据裁判原则 7.直接言词原则 8.自由心证原则 9.证明责任 10证明方法 11.推定 12.司法认知 13.证据 二、问答题 1.有人说:“原始证据才能成为直接证据,传来证据只能成为间接证据”。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2.甲买东西给乙 100元,乙在交付商品并找给甲90元钱后又说甲的100元是假票。问甲乙谁应该对l00元钱的真伪承担证明责任?理由是什么? 3."在民事诉讼中,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你认为此句话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对方当事人如果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有异议应该如何办理? 4.谈谈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三者之间的关系? 5.证据学理上的分类有哪些? 6.论述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7.简述证明对象的特征。 8.简述证人证言的特征。 三、案例分析 1.张某与李某长期有仇,终于一日晚到李某处用匕首将李的头部刺伤。此时,张某发现其犯罪行为被窗外王某看到,便随手抢了李

某的钱包丢下匕首落荒而逃,但其在行凶时与李某的对话均被屋内李某正开着的录音机录下。公安机关根据报案,对现场进行了勘验,提取了现场的所有证据。在张某家将张某抓获,查获李某的钱包和张某写有行凶计划的笔记本。张某供认了全部犯罪事实后称自己有间歇性精神病。公安机关带张某到指定的精神病院对其作司法鉴定,鉴定结论为:张某一切正常。王某和李某分别到公安机关对案情作了陈述。请回答:(1)此案中,公安机关收集了哪些法定证据(请按照证据种类分类列举)? (2)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中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实物证据? 2.某县公安机关接到举报,某国有公司总经理王某有贪污行为。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因本案不属公安机关管辖,将举报信移送到了县人民检察院。县检察院经过凋查取证,未能查实王某的贪污行为,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王某的个人生活支出明显高于其收入,并在王某家中查获巨额现金。县检察院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对王某提起公诉。请回答:(1)阐述刑事诉讼中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 (2)本案中证明责任如何承担? 3.某化工厂附近的农民甲以该化工厂为被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声称自己承包的养鱼池因受到该化工厂排出的生产污水持染,造成养鱼池内鱼大量死亡,经济损失近十万元,请求法院判决该化工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诉讼中,被告化工厂承认自己的排宿管道距离甲某的养鱼池较近,在前几天对排污管道进行清污时有污水外泄,但当时采取了紧急措施,不可能对养鱼池有污染,因此拒绝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请回答:对"农民甲养鱼池内鱼大量死亡是否由化工厂排除的生 产污水造成的"这一事实,应由谁承担证明责任?请说明依据和理由。 4.某国有公司副总经理牛某被杀。公安机关经过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许某和赵某。许某和赵某对实施杀人行为供认不讳,但说他们杀人是公司总经理陈某花50000元人民币雇佣他们干的。许某和赵某交出了陈某先交给他们的20000元钱,井提供了陈某与他们之间电话交谈的录音,陈某在电话中说"今天晚上牛某一个人在家,你们今天就把他干掉,其他30000元事成之后就付。"(经鉴定确为陈某声音〉陈某对雇凶杀人一事完全否认。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公诉方提出该录音证明陈某是本杀人案主犯,但辩护人提出异议,指出"该录音是未经对方同意的私自录音,

刑法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减刑对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死缓对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刑2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作为我国一项独特的死刑执行制度。 引证罪状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洗钱罪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通过存入金融机构、投资或者上市流通等手段使非法所得收入合法化的行为。 累犯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单位犯罪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管制对犯罪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一种刑罚方法,属于主刑。 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在条文对某种犯罪或某种犯罪的某种情形之规定单一固定无量刑的刑种和刑度的法定刑。 绑架罪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 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

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结果加重犯又叫加重结果犯。是指故意实施刑法规定的一个基本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结果,刑法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的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军人违反职责罪军人违反职责,危害国家军事利益,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叛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假释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在犯罪的危险,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在假释考验期内若不出现法定的情形,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的制度。 罚金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金钱的刑罚方法。 缓刑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 交通肇事罪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诉讼时效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

2017年电大经济法学形成性考试册答案

经济法学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1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甲、乙、丙、丁、戊五方欲共同组建一个有限责任性质的服装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公司拟不设董事会,由甲方担任执行董事;不设监事会,由丙方担任公司的监事。服装公司成立后经营有方,效益显著,经股东会决议,决定增资扩股,而乙方由于自身原因决定将其股份转让给C公司。 试分析: 1.请简要回答我国《公司法》有关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法律规定。 2.服装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为什么? 3.《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如何规定的?乙方转让股份时应遵循股份转让的何种规定? 答:(1)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 一、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 1.股份符合法定资格和所限人数 国家作为唯一的出资人(股东),可以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个人,包括农村村民,辞职、退职人员;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离休、退休人员及其他成员,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都可以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是有法律规定的,是二各以上五十个以下。 2.股东共同出资并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以实物出资必须对实物折价,并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算、确认,办理转移财产的法定手续。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其金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以土地使用权出资入股,其出资作价必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评估,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并需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证。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因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规定详见第二十三条释义。 3.股东共同制定章程 订立公司章程是设立公司的要件,也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必不可少的程序。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是股东全体同意的关于公司的组织、经营的基本规定,是确定公司权利的文件。 4.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确定公司名称,组成公司机构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公司名称中标明“有限责任公司”字样,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公司机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5.依法设立 公司章程制定完成,股东缴足出资后,公司应在法定的期限内,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提交公司登记申请书。 (2)服装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因为符合上述条款对于有限公司 (3)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第三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公司法》是允许股权在股东之间自由转让的,如果公司章程对股权的转让另有规定的,按照章程的规定转让。 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出于人合性考虑,乙方股份转让采用自由原则,允许自由转让,不设任何限制。 课堂讨论记录表1 由于上述案例对我国《公司法》有关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法律规定进行讨论 发言提纲: (一)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要求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9条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是指依法向公司出资而设立公司的人。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规定有两种情况:一是2人以上50人以下可以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即一般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二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即国有独资公司。另外,根据《外资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外商投资者可以单独出资设立外商独资经营的有限责任公司。除其它法律、行政法规有禁止或限制的特别规定外,自然人,法人都可以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为使公司具备基本的经营能力和责任能力,各国公司法一般都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达到法定最低资本额。我国《公司法》第23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一般不得少于下列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为人民币50万元;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为人民币50万元;以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为人民币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为人民币10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 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

电大证据学第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证据学第四次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证据学第四次作业 1、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承担证明责任的是()。C.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 2、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在承担的主体上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是由()承担。B.被告 3、下列刑事案件中,被告人需承担一定证明责任的是()。C.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4、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的是 ()。 C.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 5、如县检察院查获白某受贿的证据,以受贿罪对白某进行起诉,承担证明责任的是()。A.检察院 6、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负证明责任的是()。D.用人单位 7、证明责任制度最早产生于()。B.古罗马法时代 8、下列诉讼中,被告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的是()。A.刑事公诉 9、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某甲提出审判员王某是被害人的哥哥,应当回避。审判员王某应当回避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是( )。A.被告人某甲 10、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的是()。C.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 11、关于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下列陈述正确的是()。D.三大诉讼具有统一的证明标准 12、两大法系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都是()。D.盖然性的优势 13、关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英美法系的表述是()。A.排除合理怀疑 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第1款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C.盖然性的优势 15、我国行政诉讼法同民事诉讼法一样,对证明标准的规定也是采取了 ()。B.间接的方式 16、最早确定内心确信证明标准的国家是()。D.法国 17、( )主要是指甄别法,是审查鉴别的意思。A.个别审查 18、组织辨认可以公开辨认,也可以秘密辨认。下列各项中,应公开进行辨认的是()。C.尸体 19、司法人员认定的案件事实符合情理,具有成立的一般可能性的证明标准称为()。B.合理可能性标准 20、进行(),必须经县以上公安局长批准。B.侦查实验 21、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中,为了审查判断某一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内或情况下能否发生,而将该现象发生的过程加以重演或再现的一种活动和方法是()。B.侦查实验 22、司法认知的主体是()。A.人民法院

(完整版)刑法学名词解释精选

刑法学名词解释精选 第一章 1 刑法:即一个国家规定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⑴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法规范)。 ⑵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③附则。 3. 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第二章 1.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2.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不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第三章 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即刑法适用的时间、地方、人及其是否具有朔及力。 2.刑法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3.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又称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一部刑法生效、失效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保护原则(保护管辖原则)~在本国领域内、外犯罪的本国人、外国人,凡侵犯本国利益的都适用本国刑法。 第四章 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集体所有或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权利,以及其它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行为,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根据刑法对该行为人否定性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标准。 4.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 第五章 1.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刑事责任能力~行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必需的,行为人必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4.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5.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7.意外事件~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主观上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事件。。

电大专科法学经济法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专科法学经济法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试卷代号:20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经济法学试题 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规定的一种(C)。 A、责任 B、要求 C、资格 D、权力 2、经济法主体体系中最基本、存在最广泛的一类是(B)。 A、国家机关 B、社会组织 C、内部组织 D、个人 3、据外资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当该外资企业依法解散时,不得担任清算委员会 成员的(C)。 A、债权人代表 B、有关主管机关代表 C、某外国注册会计师 D、该外资企业董事长 4、中国《公司法》对公司设立策取的原则是(D)。 A、自由主义 B、准则主义 C、许可主义 D、以严格准则主义为主,以许可主义为补充 5.中国增值税法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B)。 A. 购进扣税法 B.简易征收法 C. 累进扣除法 D、复合计税法 6、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

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佣金的人被称为(B)。 A.投保经纪人 B.保险经纪人C、投保中介人D.保险代理人 7、判断某一商品是否为知名商品的依据是(C)。 A、全社会所有人是否知晓该商品 B、全社会大部分人是否知晓该商品 C、该商品现相关市场领域中是否有较高的知名度 D、是否为有关部门认定为知名商品 8、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 (C),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9.以下不是依法降价处理的商品是(D)。 A、鲜活商品 B、降价销售季节性商品 C、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它积压的商品 D、经过限制产量或者供应量,操纵价格 10、王某在A商场购买皮鞋,因鞋的质量问题要求退货与经理发生争执。经理指令公司保安人员将王某强行拖到一间仓库里禁闭两个小时。第二天王某将此过程告知当地报社,当天晚报载文对A公司及该经理进行了抨击。王某的行为属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B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国际收支平衡表 某时期一国同外部世界的交易状况的报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买卖、馈赠、政府交易和资本流动。 Balance of trade 贸易余额 国际收支中有关商品(或有形物品)进出口的部分。包括食品、资本品和汽车。如果包括服务和其他经常项目,则称为经常项目余额。 Balance of current account 经常项目余额 见贸易余额(balance of trade)。 Balance sheet 资产负债表 某时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报表。其中资产列为一栏,负债加净资产在另一栏。每一项都以其实际的或估计的货币价值列出。由于净资产由资产减负债来定义,因此两栏的合计必须平衡。 Balanced budget 平衡预算 见平衡预算(budget,balanced)。 Bank,commercial 商业银行 一种金融中介。到目前为止,其突出的特点是允许客户对其所存人的款项随时随地签发支票来进行付款和提款。所有接受储蓄和支票存款的金融机构统称为储蓄机构。 Bank money 银行货币 由银行创造的货币,特别是指银行依据其准备金而成倍地扩大其支票帐户(M1的组成部分。) Bank reserves 银行准备金 见银行准备金(reserves,bank) Barriers to entry 进入壁垒 能够阻碍进入市场、导致竞争减弱或者行业内厂商数量减少的那些因素。例如法律规定、管制和产品差异等。 Barter 易货贸易 商品直接交换,而不需要使用任何物品充当货币或交易媒介。 Benefit principle(of taxation) (税收的)受益原则 认为税收与人们从政府活动中的受益应当成比例的原则。 Bond 债券 由政府或企业发行的有息证券,保证在未来特定日期还本付息。 Break-even point(i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中的)收支相抵点 个人、家庭或社会团体的一种收入境况或收入水平。在该境况,所有的收入正好被用来消费(既没有正储蓄也没有负储蓄)。只有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才会有正储蓄。 Bretton woods 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 见可调整钉住(adjustable peg)。 Broad money 广义货币 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也称M2,包括交易货币(M1)、银行储蓄帐户,还有其他类似交易货币的替代性资产。 Budget 预算

13春证据学期末复习题

13春证据学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 2、直接证据: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3、举证责任倒置:指对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权利主张由否定主张成立或否定其他部分事实构成要件的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一种证明责任的分配方式。 4、传来证据:凡是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 5、司法认知:指发炎在审理过程中以裁定的形式直接确认特定事实的真实性,及时派出没有合理根据的争议,确保审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 6、自由心证: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不作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读的证据制度。 7、证明对象:是指公安司法机关的专门人员以及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各种案件事实。

8、证明标准:是指法律要求公安司法人员用证据证明安监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 简答题 1、在学理上,证据有哪些分类。 根据诉讼证据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根据诉讼证据是否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可将诉讼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根据诉讼证据的来源,可将诉讼证据分为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2、简述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间接证据的特点有:一是间接证据的依赖性。二是间接证据的关联性。三是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比,其证明过程复杂,必须有一个判断和推理过程。四是间接证据的排他性。 3、论述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和判断。 (1)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及其形成的过程。(2)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同案件有无关联性。(3)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 4、推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推定是法律所直接认可或间接认可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规则。(2)推定应允许当事

刑法分论名词解释汇总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转化型抢劫: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消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抢劫既遂标准: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窃取的行为。 盗窃罪既遂标准:失控说,即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对财务的控制时,就是既遂。但由于盗窃犯是数额犯,即使行为人窃取财物,但财物数额极其低廉,也应该定为盗窃未遂。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遗忘物:非基于他人本意而脱离他人占有,偶然(即不是基于委托关系)由行为人占有或者占有人不明的财物。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村民小组长)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具体结构: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施威胁—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绑架了他人。 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区分的关键在于被害人是基于恐惧心理不得已交付财物还是基于认识错误“自愿”交付财物。 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区别的关键在于暴力是否达到了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当时当场)。 抢夺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对物暴力、对人轻微暴力、紧密占有、当场直接、来不及反抗)。携带凶器抢夺定抢劫。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

(完整版)电大法学专科期末资料《经济法学》参考答案

佳木斯资料《经济法学》综合练习(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经济管理关系,也就是纵向管理关系,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以及其授权的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自身的微观经济管理关系。P6 2、国有企业,是指企业的资本全部或者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P42 3、债务人财产,也就是破产程序启动时,以及自该破产程序启动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 也就是破产财产。P122 4、破产法:指规定在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时,法院强制其对全部财产进行清算分配、公平清偿债权人, 或者通过债务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的和解协议清偿债务,或者对企业重整、避免债务人破产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P113 5、合伙企业财产,也就是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 其他财产。P57 6、资产评估:由经过授权的评估机构按照合法的程序和专业规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P53 7、破产和解,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为避免受到破产宣告或者破产分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事 务达成和解以预防破产的制度。P134 8、破产宣告,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法定职权裁定宣布债务人破产以清偿债务的活动。P136 9、公司法,指规定公司法律地位,调整公司组织关系,规范公司在设立、存续、变更与终止过程中的组织及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75 10、财政转移支付法,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154 11、关税,关税是对进出关境或者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P185 12、企业所得税法,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所得税的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P187 13、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财政或者财务收支计划。P145 14、预算管理职权,预算权,指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利以及对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权利的总称。P145 15、国债法,调整国家在借款和发行、使用、兑付、流通政府债券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151 16、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个人所得税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P191 17财产税,国家规定的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数量或者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P195 18、税收征管制度,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依法征税和进行税务监督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197 19、商业银行法,调整商业银行组织关系的经营业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P219 20、内幕信息,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P239 21、广义的证券,是证明持券人享有一定的经济权益的书面凭证,包括资本证券、货币证券和商品证券.狭义的证券,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证明持券人享有一定的所有权和债权的书面拼争以及具有等同于书面效力的凭证。P231 22、维护尊严权,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 权利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部分名词解释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p13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博弈均衡:是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P242 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古诺解:在分析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上,假定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成本为零,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制订能够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市场的这一产量称为古诺解 规模报酬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基尼系数: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电大证据学简答题

B---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有哪些内容有?(论述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和判断) 答: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的内容有:(1)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及其形成的过程,以确定其证据力;(2)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同案件事实有无关联性;(3)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4)审查被害人的作证能力与品格;(5)综合全案证据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 答:在刑事诉讼中,由于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他不仅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直接受害者,而且在诉讼法律关系上,他要直接参加诉讼,或者委托授权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同时由于其身受其害,遭到了犯罪行为的侵害,案件的处理结果,与他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这种证据,一般说来是比较客观真实的,而且具有直接、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对犯罪分子作案的时间、地点、方法、过程、结果,揭露得比较深刻。C---运用传来证据的特殊规则是什么? 答:运用传来证据的特殊规则是:(1)来源不明的材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2)在运用传来证据时,应采取传闻、转抄、复制次数少的材料;(3)只有传来证据时,定案必须持慎重态度,对案件事实不能轻易作出结论。 D--当事人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当事人主义的特点是:(1)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2)充分尊重嫌疑人即被告人的主体性;(3)法官扮演着仲裁者角色,保持中立,庭审不是必经程序。 当事人陈述的内容是什么? 答:当事人陈述的内容是:(1)关于案件事实的陈述;(2)关于诉讼请求的说明和案件处理方式的意见;(3)对证据的分析和应否采用的意见;(4)对争议事实的法律评断和适用法律的意见。 对证据保全的要求是什么? 答:.对证据保全的要求是:(1)要有健全的证据移交和证据报关手续,形成完整的证据保全程序;(2)对于已经保全起来的证据注意妥善保存,不得随意损坏或使用,或调换、变卖;(3)严格执行保密规定;(4)证据的有关情况应在诉讼文书或案卷中写明,必要时应附上证据材料的照片。 F--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比如防止法官专断、强调法定规则意义,维护法制统一等制度,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4)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法律推定的基本作用表现在哪几方面?法律上的推定有哪些作用。 答:法律推定的基本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法律推定导致了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2)法律推定使证明对象发生了变更;(3)法律推定降低了举证的难度。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 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讯问要由法定的主体进行。(2)选择讯问地点。(3)讯问人员不得少于二人。(4)讯问应当个别进行。(5)出示证明文件。(6)先予告知申请回避权和聘请律师权。(7)讯问分三步进行。一是讯问自然情况;二是就其犯罪情况,即是否有罪、犯罪的事实经过进行陈述或辩解;三是就揭发、检举的问题提出问题,让其回答。(8)拘捕后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9)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