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_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_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_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摘要】本文着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考察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企业间相互关系,认为企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战略的改变是动态变化的,根据交易性质的不同,企业会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或为市场治理结构,或为双方治理结构,或为纵向一体化治理结构。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关系

【作者简介】汤梅,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研究生。

一、文献回顾

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详细阐述了企业的本质,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的替代”。科斯认为,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作为一种科层组织,通过组织内部的协调机制替代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对比大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或边界。科斯这一理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组织或企业间组织。

威廉姆森(1979,1985)深化了科斯的思想,把交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包括合同签订之前的成本以及合同签订之后的成本。在假定人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投机”的基础上,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刻画交易的性质,应该依据不同的交易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治理结构。决定实行纵向一体化(即企业)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条件,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

双方治理以及三方治理的交易结构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的两种模式。Williamson 认为它是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灵活的协调方式,从而将“企业-市场”两分法推向“企业-中间性组织-市场”三分法。胡汉辉等认为中间性组织优势来源于其多种契约安排的组合与协调,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两种组织系统在运作中都综合运用了市场和科层组织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是中间性组织的典型代表模式。此外关于中间性组织的称呼还有战略网络、企业联盟、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

从公司战略角度来看,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签

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文/汤梅

地跨国企业就会因为被发现的风险增加而减少转让定价避税行为,从而从源头上解决转让定价问题。

参考文献

[1]施峰.关于资产转让定价法律问题的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朱青.国际税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少克.转让定价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4]刘伟.外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沈阳市实证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12期.

[5]李丽冰.企业转让定价的策略[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年第6期.

[6]王金辉.我国转让定价税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

[7]徐怡红,李婧坤.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的思考[J].改革之窗,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华明)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Apr.2009 Gen.456No.8

2009年4月

总第456期第8期·102·

图1光伏太阳能产业现状概述

约合作形成伙伴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拥有更多资源,获得竞争力。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理论认为企业是通过累积和控制战略性资源

获得自身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资源,从而使企业在生产、营销和渠道网络等方面拥有独特能力。

供应链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李季芳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对节点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管理,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核心企业选择战略伙伴企业,而战略伙伴企业则围绕核心企业来开展业务,充当核心企业的辅助工具。

当前企业参与国际市场通常有几种模式,如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契约式进入、跨国战略联盟等。国际市场的进入模式被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具体选择何种形式的制度安排将取决于交易的性质以及交易成本的大小。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之间签订的契约通常是不完全契约。签约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公司战略随之变化,势必改变原有的企业间相互关系,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的一系列的假设,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这些假设正确与否。

二、提出假设

Thompson (1967)将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划分为三类,一是通过集合,松散联系在一起,形成规模后,能获得单个企业因规模限制而无法获得的资源;二是一种供应链关系,一方的投入是另一方的产出,企业之间通过协作,可以获得强大的生产力;三是双向互惠关系,一方的投入依赖另一方的产出,反之亦然,如中小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通过循环互动,整合独特而互补的资源,共同促进产品创新,这是单个企业难以做到的。Luiz F.

M esquita &Sergio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471458.html,zzarini (2008)进一步将关系

治理下的企业关系分为两类,一是水平联系,企业从事相同的产业环节或者生产互补性的产品;二是纵向联系,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上进行纵向分工协作。根据Williamson 的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采用出口形式的交易,通过买和卖签订一次性的合同,属于市场治理结构,资产专用性非专用的,可以很容易找到替代,交易频率为偶然性的;合同进入模式,属于双方治理模式,资产专用性为混合式的,交易频率为经常性的;投资进入模式,属于统一治理模式,进行纵向一体化,资产专用性为高度专用性的,交易频率为经常。

假设2: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战略的改变,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企业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三、案例分析

1.行业背景介绍。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多

晶硅原料生产、硅棒/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其他与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有专用设备制造等,其中太阳能电池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目前国内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但产业链各个生产环节差别较大,行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详细特征如图1所示。

简单地说,中国太阳能企业“两头在外”,在整个太阳能产业链中,上游硅原料和下游用户都在国外,只有中间加工环节在国内。一旦上下游波动,中间环节容易受到挤压。

2.企业层面相互关系。目前国内在海外上市

的企业共有10家,其中8家在美国上市,2家在伦敦上市。江西赛维和浙江昱辉从事的业务属太阳能产业链的上游硅锭以及硅片生产,其他从事的业务均属太阳能中下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和光伏产品生产,其中无锡尚德的发展最受瞩目。

由于组件制造及光伏产品技术资金门槛很低,国内很多企业均涉足这一业务,因此同业竞争相当激烈。竞争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另一方

·103

·

面企业之间水平联系助于产品的创新,同类企业数量增多后,形成一定的规模,能够获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资源。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为在这一业务方面区域竞争力强大,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是出口,客户往往根据市场需求,挑选供应商后,签订短期性合同,供应商交货后交易即告结束。

硅锭和硅片生产以及太阳能电池制造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资产专用性很高。以无锡尚德为例,为了保证原料的供应,向上游延伸,一方面援建两家硅棒切片厂,另一方面和江西赛维签订长期性供货合同,采用双边治理模式,共同应对风险,降低了不确定性,同时也与德国和日本两家上游厂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避免了只有单一供应商的风险。下游方面,也进行组件制造和光伏产品生产,以低价产品销售的方式即出口进入欧洲,进入日本则采用并购,通过对日本太阳能组件资源整合的方式避开了日本固有的市场壁垒。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一大批企业加盟形成规模效应,无锡尚德作为领头企业很注重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只有产业发展壮大后才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政策支持。

不同的企业选择的战略不同,企业间的关系也不同。浚鑫科技从事的最初业务是太阳能电池片,而后拓展到后端组件生产和光伏工程,产品出口进入主要目的地欧洲。与很多太阳能电池向上游纵向延伸不同,浚鑫科技选择向下游拓展。2007年7月浚鑫科技在伦敦上市,上市3个月后,浚鑫科技(欧洲)公司在瑞士成立,从光伏制造商向太阳能电站运营商和光伏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目前已在德国和西班牙兴建了11座中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由于受政府政策鼓励,可以拿到政府补贴。本土化运作缩短了与当地公司的差距,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成熟的产业链资源。这种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属于投资进入,进行纵向一体化。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间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企业之间不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促进了技术创新,而且通过松散集合形成一种水平联系,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1,如无锡尚德的太阳能电池选择出口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属于市场治理模式;浚鑫科技在欧洲注册公司,兴建中小型太阳能发电站就属于投资进入方式,向下游产业延伸;无锡尚德收购日本公司同样属于投资进入,实行纵向一体化。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则验证了假设2,如无锡尚德援建两家硅棒切片厂属于供应链上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江西赛维与无锡尚德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也属于双方治理模式。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随环境及公司战略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企业应根据交易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或为市场治理结构,或为双方治理模式,或为纵向一体化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R onald Coase,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November4(4).

[2]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胡汉辉,周晔,刘怀德.地方产业成长的组织模式选择-兼论产业集群与企业集团的比较,臧旭恒林平编: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4]Douglas R.Gress&Jessie P.H.Poon.(2007)Firm Networks and Korean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Growth and Change38(3):396-418

[5]Olalla,M.1999.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human resources.International Advances on Economic R esearch5: 84-92.

[6]李季芳,供应链管理下的战略合作企业关系探讨[J].山东经济2008(5).

[7]李冰洁,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理论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2006(4).

[8]Thompson,J.D.1967Organizations in action:Social science bases of administration.New York:McGraw-Hill.

[9]Luiz F.Mesquita&Sergio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471458.html,zzarini(2008)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 elationship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SMEs’Access to Global Marke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1(2).

[10]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

(责任编辑:华明)

·104·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解析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解析 孙九苏 一、太阳能光伏的概念与趋势 1.1基本概述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基本元件是太阳能电池(片),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电池等。其中,单晶和多晶电池用量最大,非晶电池用于一些小系统和计算器辅助电源等。由一个或多个太阳能电池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称为光伏组件。 光伏发电产品主要用于三大方面:一是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二是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地各种灯具等;三是并网发电,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 1.2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 太阳电池是一对光有响应并能将光能转换成电力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现以晶体为例描述光发电过程。P型晶体硅经过掺杂磷可得N型硅,形成P-N结。当光线照射太阳电池表面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电子发生了越迁,成为自由电子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了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压的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的实质是:光子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和联系.docx

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和联系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和联系 1.三个概念的定义 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2.三个概念内涵的区别 由定义可见,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

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我们可以说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的供应链,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向集团外部延伸。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讲指的是跨企业的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其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在物流管理层面上,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增加了商流的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反应速度,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产业链是相对于不同企业的概念,甚至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产业链是企业社会分工的有序绞合。因此,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产业链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于经济板块联系的加强以及产业复合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也就是说,产业链条的构筑已经成为地方乃至国家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议题。 3.三个概念的联系 价值链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其既是一个分析竞争优势的工具,同时也是建立和增强竞争优势的系统方法。但是,价值链并不是孤然的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可

(完整版)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产业链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一、它们三者的区别: 概括地说三者的区别是:产业链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而价值链是互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供应链是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指的是跨企业的物流管理 价值链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它的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价值链主要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企业具有的不同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它们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如生产、研发、营销或管理等。如果企业在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远远超过同行,那么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就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而供应链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它是对多个企业而言的,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可能会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但对于中小型企业一般很难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指跨企业的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于物流管理上,这使供应链管理又增加了商流的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提高反应速度,它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产业链是相对于不同企业的,甚至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可以说,产业链是企业社会分工的有序结合。所以,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产业链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经济板块联系的加强以及产业复合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它们三者的联系:

2020茶叶行业现状及前景趋势

2020年茶叶行业现状及 前景趋势 2020年

目录 1.茶叶行业现状 (5) 1.1茶叶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5) 1.2茶叶市场规模分析 (7) 1.3茶叶市场运营情况分析 (7) 2.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 (10) 2.1茶叶单产低 (10) 2.2劳动效率低 (10) 2.3组织化程度低 (10) 2.4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11) 2.5缺乏龙头企业 (11) 2.6行业服务无序化 (12) 2.7供应链整合度低 (12) 2.8基础工作薄弱 (12) 2.9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3) 3.茶叶行业前景趋势 (14) 3.1茶叶正在回归日常饮品的属性,自饮茶展现出新的增长潜力 (14) 3.2消费习惯随消费群体的分化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观念成为茶 叶消费的新趋势 (14) 3.3创新产品和新的茶叶衍生品,将进一步满足不断分化的消费需求14 3.4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

头角15 3.5产业规模化是趋势 (16) 3.6发展空间广阔 (16) 3.7消费需求多元化 (16) 3.8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与品牌 (17) 3.9电商成为茶叶重要销售渠道 (18) 3.10用户体验提升成为趋势 (18) 3.11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18) 4.茶叶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0) 4.1茶叶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0) 4.2茶叶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0) 4.3茶叶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0) 4.4茶叶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21) 5.茶叶行业竞争分析 (22) 5.1茶叶行业竞争分析 (22)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22)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22)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23)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23) 5.2中国茶叶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23) 5.3中国茶叶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24)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 2010-12-6 14:06:20 [来源:浙江物流网 产业链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结构。它是一个产业成长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该产业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并将随着该产业的消亡而自动消失。以农产品产业链为例,其主链由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构成,每个环节又涉及到各自的相关子环节和不同的组织载体。例如,产前环节包括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涉及种子、饲料供应商);产中环节包括田间管理和农用物资供应环节(涉及农户或生产企业、农资供应商);产后加工环节包括产品分级、包装、加工、贮藏(涉及加工企业);流通环节包括产品的储运、批发、零售(涉及储运商、批发商、零售商)。 在国外,这个产业链被形象地比喻为“种子——食品(feed——food)”,在我国通常被称为“田头——餐桌”。可见,不论国内、国外,也不论产销体制有多少区别,农产品的产业链都是客观存在的。 而供应链则是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个产物,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已在制造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概念有这样的解释:“供应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换句话说,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被看着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由于相邻节点的企业间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SupplyChain)。在这条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沿着两个方向在不同环节间流动,因此,供应链又是动态的。一个典型的供应链涉及许多环节,包括原材料/配件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履行不同的职责,并与其它环节相互作用。事实上,一个制造商可能从几个供应商那里采购原材料,并给几个分销商供货。因此,大多数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结构,或者叫供应网络或网链更为准确。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 从表面上看,供应链与产业链非常相似,但是,供应链概念从早期的提出就非常注重供应链的整体观,并逐步发展到强调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战略伙伴关系。应该说,产业链是供应链的一个物质基础,即供应链是针对某一产业链而言的。一个供应链能否构成或能否有效运作,取决于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者能否建立起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若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战略联盟,则产业链依然存在,而供应链会处于一种断裂状态,链上的各个企业互不合作,各自为政,这时,即使某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较高,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却较低。 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的目的是最大化供应链的总体效益。对于任何供应链来讲,其收入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消费者为最终产品所支付的费用,但链内所有的物流、信息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1.三个概念的定义 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 企业价值链分析示意图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我国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2.三个概念内涵的区别 由定义可见,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我们可以说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的供应链,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向集团外部延伸。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讲指的是跨企业的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其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在物流管理层面上,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增加了商流的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反应速度,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 供应链则是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个产物,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已在制造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概念有这样的解释:“供应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换句话说,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

中国茶叶十大商业模式

中国茶叶十大商业模式 中国茶的战略困境是冰火两重天:一小部分中国茶的深度嗜好者,大部分现代人并没有将茶当做生活必需品,反而被咖啡、立顿茶这些非中国茶饮品替代了。中国茶企的核心战略是两化:规模化、消费品化。 也就是说,必须由领先的茶企品牌率先崛起,才能逐步打破中国茶消费小众化的现状,重新让中国茶成为大众化、日常化的生活必需品。 上述论点是对中国茶产业破局的战略结论,但还不是进行战略落地(即战术执行)设计的时候。中国茶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总战略方向之后,要对茶叶的商业模式进行梳理,才能为中国茶的各路主体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提供坐标系。战略目标+商业模式+战略定位三点一线之后,才是针对性的茶叶营销模式设计。 希望借本次对茶叶商业模式的完整梳理,让有志在中国茶产业掘金的各路主体,看到中国茶的丰饶性与纵深度,为茶品牌创新提供广阔天地,摆脱战略错误、营销低级、模式同质的中国茶产业“三宗病”。 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收入及利润的方式,一片小茶叶可以变化出十种商业模式,每种商业模式都具备产生强大茶品牌的基础。 强大品牌是什么概念?按目前茶产业总产值及TOP10茶企规模,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茶品牌来说,至少是年销售额10--30亿元,如果考虑未来3—5年茶消费的升级,20亿元是每种商业模式下茶品牌老大的目标。 按照产业生态的理论,一个第一品牌20亿元的品类,将至少有2-3个3-10亿元之间的第二阵营品牌,以及众多1亿元以下的地方品牌——这是中国茶营销的专业研究及实践,可以为中国茶产业做出的最大贡献,超出了帮助单个茶品牌崛起的价值。 本文所指的茶品牌,皆是以茶叶为基础,不包含以香精、添加剂调配的茶饮料。 模式1:品类品牌 释义:品类茶即是中国茶的六个基本种类,2011版《中国茶经》收录绿茶153种,红茶3类11种,乌龙茶14种,白茶4种,黄茶4种,黑茶6种。该版茶经对乌龙、黑茶、红茶品种收录数量少了点。坊间所谓7万家中国茶企,绝大部分就是指围绕六大茶种产业链形成的各类茶叶主体(茶农、茶商、茶厂、茶贸易公司)。 目前水平:六大茶种消费的地方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从严格意义上看,中国并没有任何一个茶种实现了“全国化”消费。可喜的是,六大茶种的认知度全面复苏,尤其以红茶、普洱、黑茶、白茶的表现为近5年的亮点。这种复兴伴随着各种炒作,但本质上是中国茶消费化复兴协奏曲里的一段旋律,市场机会的价值大于炒作的杂音。 目标顾客:除福建、广东的乌龙茶是全民老少皆饮之外,其他茶种的消费顾客以男性、中年(30岁以上)偏多。 费驱动力:地方生活习惯是核心驱动力,高价茶炒作是第二驱动力,品牌连锁专卖

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_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摘要】本文着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考察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企业间相互关系,认为企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战略的改变是动态变化的,根据交易性质的不同,企业会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或为市场治理结构,或为双方治理结构,或为纵向一体化治理结构。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关系 【作者简介】汤梅,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研究生。 一、文献回顾 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详细阐述了企业的本质,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的替代”。科斯认为,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作为一种科层组织,通过组织内部的协调机制替代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对比大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或边界。科斯这一理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组织或企业间组织。 威廉姆森(1979,1985)深化了科斯的思想,把交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包括合同签订之前的成本以及合同签订之后的成本。在假定人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投机”的基础上,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刻画交易的性质,应该依据不同的交易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治理结构。决定实行纵向一体化(即企业)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条件,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 双方治理以及三方治理的交易结构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的两种模式。Williamson 认为它是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灵活的协调方式,从而将“企业-市场”两分法推向“企业-中间性组织-市场”三分法。胡汉辉等认为中间性组织优势来源于其多种契约安排的组合与协调,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两种组织系统在运作中都综合运用了市场和科层组织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是中间性组织的典型代表模式。此外关于中间性组织的称呼还有战略网络、企业联盟、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 从公司战略角度来看,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签 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文/汤梅 地跨国企业就会因为被发现的风险增加而减少转让定价避税行为,从而从源头上解决转让定价问题。 参考文献 [1]施峰.关于资产转让定价法律问题的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朱青.国际税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少克.转让定价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4]刘伟.外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沈阳市实证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12期. [5]李丽冰.企业转让定价的策略[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年第6期. [6]王金辉.我国转让定价税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 [7]徐怡红,李婧坤.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的思考[J].改革之窗,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华明)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Apr.2009 Gen.456No.8 2009年4月 总第456期第8期·102·

光伏产业产业链分析

4、产业链分析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 图表 1:光伏产业产业链 (1)我国光伏上游产业链分析 ①多晶硅 产业链最上游是太阳能晶硅制造,这个环节技术门槛高,具有一定垄断性。我国多晶硅产业基本上是2005年以来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路经过产能过剩、淘汰兼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在多晶硅产量方面,2014年我国呈现井喷的状态,生产量13.6万吨创历史天量,同比增长57.1%,已占全球总产量的43%。2014年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达到18家以上,产能利用率较去年大幅度提升,达到84.6%。但由于国内装机需求的旺盛,多晶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存在,2015年上半年进口6万吨,同比仍大幅增加。 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美、德、日、韩的七家传统外国企业手中,包括REC、Hemlock、Wacker、MEMC等,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国内的一线企业依靠国内装机需求巨量的天然优势,以及及时跟进的技术创新,同样有几家跻身前列,包括江苏中能(保利协鑫控股),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亚洲硅业。从2013年的产量看,美国Hemlock、挪威REC、德国Wacker、韩国OCI、江苏中能五大巨头加起来总占比超过83%。

在国内,目前生产多晶硅的企业约有18家,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家产量占比达到91%,前五家占比达到77%。其中,江苏中能为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及产能优势,产量接近中国总产量的50%。 ②硅片 硅片为多晶硅的下游工序,与多晶硅环节不同,该环节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工艺与投入设备相关,可分为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 我国是硅片制造大国,2014年产量达37.4GW,近88亿片,占全球总产量的76%。其中,约四分之一的产量出口,出口地主要为中国台湾、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在结构方面,单晶硅片的占比从2013年的41.6%上升至2014年的43.2%。 我国硅片产业在上一轮去产能周期中已洗牌充分,目前竞争格局基本稳定。集中度同样较高,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比77%,前五家占比达到58%。在全球硅片产量前十的企业中,我国共占8家。其中,多晶硅片一线企业主要包括保利协鑫、赛维LDK、宇峻等;单晶硅片一线企业主要为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卡姆丹克、晶龙集团和阳光能源五家企业,其在全球市场合计占约三分之二的份额。 (2)我国光伏中游产业链分析 ①电池片 将硅片加工为电池片,是实现光电转换最为核心的步骤。此环节是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行业,要求企业及时跟进最新的电池制造技术以提升电池效率。我国的电池片产业起步较早,为传统优势行业,从2005年开始,尚德、中电光伏等一批优秀企业就已登上世界舞台。 2014年我国共产电池片33.5GW,同比增33.5%。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占据了全球近80%的份额;此外东南亚也有约10%的份额,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而新增东南亚地区的产能。33.5GW中约三分之一于国内安装,其余转为出口及库存。 在光伏电池种类方面,晶硅电池牢牢占据90%左右的份额。而在晶硅电池中,多晶硅仍为主流。2014年我国产出的电池中,多晶与单晶电池占比在87:13左右,而全球比例约为66:33。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为我国光伏终端应用以地面电站为主,成本更低的多晶电池占主导;而国外以分布式的屋顶电站为主,因此更高转换效率的单晶电池更适用。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CSIA 类历史上从未有如2009 年底哥本哈根会议那样的事件,会使“节能减排”、“低碳”等字眼如此深入人心,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导航标也已然转向了低碳经济。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之一,当下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产业概况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是由硅提纯、硅锭/硅片生产、光伏电池制作、光伏电池组件制作、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在整个产业链中,从硅提纯到应用系统,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地,企业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且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是集中在上游的晶体硅生产环节,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 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CSIA 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分为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三种。单晶硅电池技术成熟,光电转换效率高,但其生产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多晶硅电池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成熟,但光电转换效率相对较低;而薄膜电池成本低,发光效率高,但目前其在技术稳定性和规模生产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薄膜电池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6 年至2009 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60%。由于受到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前两个季度光伏电池产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随着2009 年下半年市场需求的复苏,2009 年全年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10431MW,比2008 年增长42.5%。 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大约是燃煤成本的11—18 倍,因此目前各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大多依赖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补贴规模决定着本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目前在政府的补贴力度上,以德国、西班牙、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最大。2008 年,西班牙推出了优厚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使其国内光伏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发展的态势,一度占据了世界光伏电池产量的三分之一强。2009 年德国光伏组件安装量高达320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50.4%。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国内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天威英利等一批知名企业。2009 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9300MW,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已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 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 2009 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分类(按装机总量)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虽然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但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且产业整体技术薄弱。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最大的多晶硅的生产中,国外的主要厂商采用的是闭式改良西门子方法,而这在中国还是空白。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多为直接或者间接引进的俄罗斯的多晶硅的提纯技术,其成本高、耗能量,重复性建设严重,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也是在2009 年初中国出现多晶硅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其次,目前中国国内的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较小,国内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97%都出口到了海外市场。这种过度依赖出口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行业风险很大,易受国际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如在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因西方国家消减了对光电产品的价格补贴,直接导致了中国许多光伏企业的倒闭。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当下,许多国家已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中国也将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力度逐年增强。2008 年,中国开始启动屋顶和大型地面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建设;2009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1三个概念的定义 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 ),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 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 的根本经济效益。 供应商生产帝经誚商零售户I—消费看 价值上游价值琏下游 图一价值琏图示 企业价值链分析示意图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我国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图2服装产业链架构 2.三个概念内涵的区别 由定义可见,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 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 值分 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 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 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 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 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 我们可以说这个 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 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 的供应 链,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向集团外部延伸。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 链条连接。供应链来自于物流XX ,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讲指的是跨企业的 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其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 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在物流管理层面上, 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增加了商 流的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 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 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 提高反应速纺织技术研发 面辅料生产 K ______ __ _______ 服装设计 服装加工 ----- ------------- \ 时装 辅料 成衣 I ________ ) 国内市场 际市场 __________ )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 工业级硅——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电池制造—— 组件封装 1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 工业硅(98-99%)——高能耗、高污染 ?中国有极为丰富的硅矿资源,国内具有年产工业级硅90万~120万吨的能力。 ?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低纯度的工业硅(纯度为98%~99%)的方法,工业技术极为简单,但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还会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由于国内企业互相压价,以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提纯工业硅,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卖到国外,相当于卖电的价格. ?国外通过工业硅提炼成太阳能硅的价格高达40美元/公斤,最高时竟达到200~300美元/公斤卖回国内,利润极为丰厚。 太阳能级多晶硅(99.9999%)——国外垄断、95%以上靠进口 ?太阳能电池对硅纯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达到99.9999%的纯度,即“6个9”的纯度。 ?2006年国内太阳能级电池已经达到1450兆瓦的年生产能力,那么对硅材料的需要将达1.74万吨,超过全球太阳能硅材料的实际用量. 硅材料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6年的 200~300美元/公斤,还常常“有价无货”。 ?目前高纯度硅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用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占据80%以上的市场.但“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集化

工、冶金、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工艺,属于资金密 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Tokuyama、三菱, 美国的Hemlock、MEMC以及德国的Wacker等8家公司手中,国内 企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硅材料的能力. ?目前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足500吨,并且技术上比较落后,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竞争对手.中国企业的技术是从俄罗斯购入“改良西门子 法”,但仅限于百吨级产量的技术,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仍然没有达到1000吨产能的业界公认最小经济规模(最佳经济规模要达到2500 吨/年),同时俄罗斯的技术在电能消耗上明显高于国际同行(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生产1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大约消耗12吨硅材料). ?从工业硅提纯高纯度多晶硅是一种高耗电、高污染的化工项目,涉及电力、煤炭、硅砂、氯气、氢气等多种主要原料,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废水、废液排出,如生产1000吨多晶硅会有三氯氢硅3500吨、四氯化硅4500吨废液产生,同时消耗大量电能,甚至需要建立 专用电网、专用排污系统等,而未经处理回收的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毒的液体,环境污染极为严重. 国际上所谓掌握多晶硅 提纯项目,实际上也包括建立对有毒液体、气体的回收系统以及保护环境的能力. 硅片切割——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原料不足导致开工不足 ?拉棒、切片的设备已经全部国产化——七八十万元就能购置一台单晶硅拉制设备,只要有几台设备就能实现规模生产,因此目前国内投资硅锭(硅棒)、硅片的热情空前高涨. ?2005年国内在此环节上的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5700吨,2006年中国持续增长的产能将占到全球90%以上。 ?利用国内电力资源加工产品.拉制1公斤单晶硅的耗电量约50度,每公斤切片的耗电量约为6度,正是由于这个环节对电能的需要量

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一、产业链构成 二、光伏产业价值链分析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基本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高纯多晶硅原料生产、单晶硅拉制或多晶硅定向浇铸、硅片切割、电池芯片制造、组件及系统封装与应用。其中,进入壁垒最高的环节为太阳能级高纯多晶硅原料生产,由于其制造过程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耗能、回收周期长的特点,目前基本上被国际上7 大厂家垄断。其次,产业链中游的太阳能电池芯片(cell)制造进入壁垒较高,其制造过程主要是技术密集、工艺和设备要求高,电池芯片转换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处于该环节企业的盈利能力。 另外,硅片切割环节由于切割厚度以及破片率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进入也存在一定的壁垒。相对来说,单晶硅拉制或多晶硅定向浇铸(Ingot) 、组件及系统(module-system)封装与应用进入壁垒较低。目前,晶体硅光伏发电产业呈现“倒置漏斗”形状。光伏发电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上游产业的发展,引起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链发展不均衡。高纯硅原料的供应不足,上游生产厂家扩产速度过慢,导致高纯度晶硅材料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并愈演愈烈。不过今年以来,由于大量厂商的投产,处于上游的硅原料价格急剧回落。 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其中德国、西班牙、日本和欧盟

集中了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也是产品主要的需求国。目前,我国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企业主要有: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除此之外,国内还有300 多家太阳能电池厂家,但是国内大多数厂商都只是购买电池芯片进行简单的组件封装工作,且产品品种单一。 在各产业链环节,其生产成本具有很大差异,因而所获利润也有较大差异,下面给出在整个产业链最终生产出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构成,如下图所示。当然这两年以来由于多晶硅产能的急速扩张,硅材料的价格下降较多,电池成本有较大下降。 三、全球厂商总体分析 产业链上厂商构成状况 位于最上端的多晶硅生产厂商相对较少,光伏发电晶体硅电池片以及组件厂商迅速增多,产能扩张较快。由于晶体硅电池片以及组件扩建周期较短,而处于上游环节的晶体硅原料企业扩张产能周期较长,整个产业链扩张并不能同步,硅原料厂企业产能扩张速度明显滞后于电池片以及组件企业。 另一方面,光伏发电与传统的发电设备不同,设备的维护和机械装置的制造难度相对较小。从目前全球光伏产业链的技术分析来看,下游的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环节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国内企业近几年在这些领域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涌现出一批全球知名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如江西赛维、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而技术壁垒较高的原料高纯度多晶硅的提炼制造则发展相对较慢,不过近几年由于国内大批厂商的进入,原料环节供需失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供应链到产业链

从价值链、供应链到产业链 随着产业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职能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伴随着物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本存在于单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正在逐步向外延伸,发展成为多类、多级企业共生共存的形式,形成新的产业链或者转化为新的产业链形式。本文就是希望通过探讨西飞国际聚焦价值链核心环节,深度整合产业链,实现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泰国正大攫取价值链上收益最丰的环节实施产业布局,以及中粮集团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几个典型案例,与读者一起探讨从价值链到产业链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企业进入新产业或应对产业竞争与变革的启 示。 一、西飞国际的价值链整合与纵深拓展 西飞国际是一家集军机、民机、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和非航空民用产品为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飞机制造是科技含量、工艺品质、管理机制紧密结合的现代高科技产业,产业链条相对较长,产品纵向加工深度和横向覆盖面非常大,对生产企业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要求非常高。西飞国际正是占据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制造环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供应链上下游的纵向整合,并充分发挥自身卓越的制造能力,纵深拓展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打造了西沃客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竞争性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性环节上的优势。抓住了这些战略性环节,也就抓住 了整个价值链。 二、泰国正大的价值链布局

泰国正大集团业务涵盖谷物、饲料、家禽、动物防疫、肉品加工、零售六大板块,其在价值链上的选择和定位非常值得借鉴。正大集团把那些技术、质量和管理要求高的价值链核心环节放在公司内,由专家实施全面的集中管理,例如种子改良、饲料生产、种鸡、种猪等禽畜的培育、鸡雏的孵化等生产环节,都是技术比较复杂、质量要求高、且需大量资金投入的,就由公司来承担。而其他比较简单并有一定风险的环节尽量交由农民分散去做,如肉鸡和肉猪饲养。但是正大集团可以通过肉鸡、肉猪的收购环节驱动农民购买自身的饲料和种鸡、种猪,从 而有效的控制了整个产业链。 正大集团掌控了农产品生产整条价值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将简单和次要的环节外包出去,但会通过这些环节的上下游进行制约,获取利润流中最大的收益。 三、良中行的全产业链战略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对抗,而且是围绕企业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出的价值链条之间的整体比拼。武汉良中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餐饮供应链运营价值提升的现代服务的类高新技术企业。‘集配号’服务品牌致力于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敏捷的餐饮食材供应链服务平台,为连锁餐饮和团膳客户提供基于B2M模式的线上采购协调和线下采购执行和品控、跨境食材、冷链物流、城市共配、中央厨房集配园区,供应链金融在内的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和服务外包. 良中行对供应链金融业进行了创新公司在集配号在线交易平台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频道,通过金融频道把电子商务平台转变为企业的轻型业务系统,增强企业对平台的依赖性;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企业在集配号平台上产生的交易信息对企业做实时的信用评估;金融频道根据企业交易性质帮助企业和银行选择合适的金融信贷产品;金融频道利用信息化系统帮助银行

新能源产业链分析2016.

5. 产业价值链分析 新能源一般是指借助日益发展的新技术而开发利用的非碳能源,甘肃省新能源开发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和核能等。而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已被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涉及农业、工业和消费三大领域,并且生产环节多、工艺流程复杂、技术含量高,由此新能源的产业链绵长曲折,甚至呈蛛网状,附加值高。 新能源作为一个大行业分类,存在着上、中、下游等环节,上游主要是原材料和原料的开采加工,中游主要是设备制造,下游是输变电和消费。纵向来看,新能源发电将从基建开始,到设备安装,再到运营,“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的收益明显大于发电运营商。 (1)风能发电产业链 在可再生能源中,风力发电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接近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风力发电产业链是所有新能源产业链中最完备的,主要包括:风机零部件制造、风机整机制造、发电运营和电力消费等环节。 风电产业链的核心是风力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风力发电机组(包括风力发电机、机舱、塔架、控制器等)、辅助设备(即通用的电力和控制设备,包括输变电设备及线路,通讯控制系统等)和其它配套设施。其中设备制造在整条产业链中最为重要。风机占风电项目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型陆上风电项目,风机成本高达76%。 ①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材料生产和研发:玻

璃纤维、碳纤维、半导体材料、特种钢材、磁性材料等等,其次是零部件制造:齿轮箱、电机、叶片、电线电缆、电控系统、变压器、轴承、电力电子元件等等,相关代表性公司有:华锐风电、平凉中电科新能源、白银中科宇能、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兰州电机、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酒钢西部重工有限公司等。 ②产业链的中游是风机整机和输变电等辅助设备的制造。不同于上游零部件供应紧张,目前风电整机厂商一般较为宽松,加上技术的因素,生产比较集中。在国内风电产业零部件供不应求的商机驱使下,目前省内已有风电整机厂商进军开发相关零部件,如甘金风风电设备、甘肃省白银风机厂、酒泉风光谷新能源、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公司、兰州电机等。在输变电方面,省内京城新能源(酒泉)装备、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天水传动机械研究所比较突出。 ③风能发电产业链下游主要是一些大型发电集团,代表性公司有甘肃省电力公司、国投电力等。 (2)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 太阳能主要有光热利用和太阳能发电两种利用方式,太阳能热水器属于光热利用,光伏发电属于后者。太阳能发电又可以分为聚光式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类,其中光伏发电技术相对较成熟,应用较为广泛。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制备、硅片制备、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生产、发电场运营和电力消费等环节。 ①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多晶硅制备和硅片制备。晶硅制备和切片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对光伏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太

开题报告(茶叶贸易)

四川农业大学 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 我国茶叶出口的竞争力分析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方向) 学生姓名侯雅浩 入学时间 2011 (9) 导师陈诚(讲师) 四川成都 2014年4月12日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我国类似的农业产品出口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 SWOT分析法: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S (strengths)、W (weaknesses)是内部因素,O (opportunities)、T (threats) 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2.2我国茶产业及竞争力概述 杨晓刚(2012)[1]茶产业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区域茶产业系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生产、加工、销售茶叶产品的所有茶农和企业的集合,其内涵包括茶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物流系统等,反映了茶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区域问横向经济关系;区域茶产业也是区域竞争的市场主体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