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及影响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及影响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及影响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困难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

摘要: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将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重大的影响。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 改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使人民币具有直接的偿付能力,从而加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军事地位。中国可以利用人民币的直接清偿能力,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加大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

关键词:世界货币

正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历时两年、波及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高度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为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走出困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地区影响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提高,这就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元作为唯一的世界货币的地位造成极大的冲击,已有人预测今后的世界货币将是人民币、欧元、美元三足鼎立。

一、人民币为什么要成为世界货币

在货币的自由流通方面:目前,国际储备资产日益多样化,普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建立。布雷顿森里体系建立以来,美元始终是国际储备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其货币与美元挂钩,属于美元区,因此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而人民币虽然近年来汇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在货币的自由流通方面,人民币的兑换往往还是要经由美元进行兑换。

在资本市场的规模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全球第三,目前来说基本与GDP规模相当。中国在资本的运用方面做的还不够全面,资本的引进远远高于投资。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发展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弊端。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很多缺陷。一是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贷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比较高。二是证券市场目前规模仍然较小,结构也不是很合理,过度依赖股票。三是中国企业融资制度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规摸总体仍然较小,间接融资占到较大比例。四是信息不对称,股市价格及收益与公司实质表现高度不相关。五是在监管方面,规范的监管力度尚不够。由于建立资本市场的时间较短,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所具备的条件

(一)中国金融市场在不断完善。

根据国际经验,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对非居民基本不加管制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必须拥有成熟的、在离岸金融中心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与资本市场,来为非居民提供便利的交易条件、充分的信息和高效率的服务。尽管中国目前的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问题,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化解问题,以及金融服务问题,都制约着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但在加入WTO 的冲击和鞭策下,中国货币金融市场目前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改造,这些改造必将促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和一个比较完善和发达的金融体系,使之适应国际货币金融市场,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有利的软环境。

(二)经常项目的长期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

一国经常项目账户的长期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会提高该国国际清偿能力和货币的国际信用地位,从而一方面会直接促进该国货币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交易和计算单位职能;另一方面,长期经常账户顺差还为资本输出提供资金来源,进而通过资本输出,带动该国货币在国际资本交易中发挥价值储藏和交易媒介职能,使该国货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该货币发行国则相应成为“国际银行家”。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问题是一个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而出现的新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具前沿性和挑战性的新课题。可以相信, 只要我们创造条件, 坚定信心, 发展经济, 增强国力, 在不远的将来, 人民币就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人民普遍欢迎和接受的货币。

三、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对我国的影响

世界货币体系多元化对全球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将来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进程中,人民币努力成为多元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一元,对中国也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1、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将大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于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中国的一部分出口企业在国内与国外的经营业务中,均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与核算,将大大降低中国出口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由于国内与国外市场均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与核算,这部分中国企业因汇率变动而造成汇兑损失和风险将大大减少。管理成本的降低和汇兑损失的除低甚至消除,必将对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产生积极的影响。

2、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将加速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整合,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使得一部分中国企业面对的国际与国内市场走向统一,有利于中国企业业务的拓展,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企业的发展必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3、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将加速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成熟。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一些国家为了本国贸易的发展,必然将人民币做为本国外汇储备货币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储备人民币,与中国目前储备美元一样,必然要用储备的人民币进行短期投资。用人民币进行短期投资,必然投资于中国境内的资本市场,这样,中国资本市场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对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快更便捷的获得资本融资,反过来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

4、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降低因货币与金融政策失误造成的通货膨胀率。由于人民币被世界众多国家做为储备与贸易结算货币,国内因货币政策失误而造成的金融危机将由于巨大的国际市场而相对减弱,并且政府通过货币的贬值就可以消除和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风险。我们通过分析二战后美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现,美国的通货膨胀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政府可以通过美元的贬值来降低和消弱国内的通货膨胀。

5、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中国政府就能参与世界主要物资(主要是能源等稀缺而必须的物资)的定价权,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国内的金融资本市场以及与其他主要货币发行国之间的协调,来调整这些物资的国际价格(要知道,这两年国际石油的定价权并没有在石油输出国组织,而是在美国手中,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减产与增产并没有从根本上决定国际油价)。

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中国政府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并且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将增加中国货币与金融政策的制定难度。由于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人民币不仅在国内流通,而且将在国外市场上流通,国外市场的流通量与国内市场的流通量随时处于变化之中,这将使中国政府的货币流通管理难度大增加。如何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国内与国外的人民币流通量,以维持物价的相对稳定将变得更加困难。

2、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也将增加中国外汇管理政策的难度。由于多个国家储备和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中国政府外汇管理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切身利益产生影响,将使中国政府的外汇管理政策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总得来讲,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对中国经济的利远大于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处心极虑的维持美元单一世界货币体系就可以看出来,如果美元做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对美国政府和美国的经济没有巨大的发好处,美国政府是不可能极力维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的。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我们的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加强管理是可以克服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困难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论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

论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 廖小玲 1290810304 会计12丙 这几个星期听了老师对金融思想史的讲解后我感触颇深,原来金融不仅仅存在于发达的现在,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这里就对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来谈谈我的看法。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货币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等数次转变。货币的“祖先”脱胎于一般的商品。某些一般的商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能,适合用做交易媒介,于是就摇身一变成了商品家族的新贵——货币。比如贝壳,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钱”。除了贝壳,还有龟壳、布帛、可可豆、鲸鱼牙,甚至玉米等,都曾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时代充当过货币。后来,取代实物货币的是金属,比如金、银、铜、铁等,它们都曾长时间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金属货币之后诞生了纸币,也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中国货币从使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货币文明史。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中国最古老的金属货币是铜铸币。一是“布”,是铲形农具的缩影。二是“刀”,是刀的缩影。三是铜贝,是在南方楚国流通,通常称之为“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性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渊决心改革币纸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

世界货币的发展历程

世界货币的发展历程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 货币名词之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货币名词之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货币名词之汇率

干货 一文读懂货币发展史

干货一文读懂货币发展史 来源|微信公众号“请辩”(ID:qingbian-cll),作者|蔡垒磊 1引言 前段时间跟父母随便聊聊,聊起最近在忙的事情,当我说到前两年买进了很多比特币的时候,他们露出了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问我是不是报纸上登过的那个比特币。当确认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他们连连摆手,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说,那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咋能当钱,况且报纸上都登了说是骗局,什么什么公司已经倒闭了,负责人都抓起来了。在他们的眼里,应该只有现行流通的纸钞和银行存款里的数字是钱,其他东西都不是。“可是银行存款也看不见摸不着啊。”“谁说的,那个存款数字插了卡不就看见了。”“比特币余额你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也能看到啊。”“那我去银行就能把数字换成钱,你这个谁给你兑换?”“我不用兑换,那就是钱。如果一定要兑换成你说的那个钱,去交易所啊。”“你这数字谁也不承认,要是没人要了呢?岂不是烂在电脑里一文不值?”“那你这钱要是没人要了呢?而且你拿的还都是假币。”“我这钱怎么会没人要呢?你去街上问问,要我这钱还是你这钱。我拿的可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币,怎么会是假币,你这孩子怎么胡说八道呢?”我相信跟我父母拥有相同认知

的人不在少数,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货币的发展史,这会帮大家更好地理解到底什么才是货币,我想对大家未来的投资选择也是大有裨益。 2原始货币 货币,就是钱,最早产生于物物交换的年代。那个时代大家以物易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张三想吃鸡了,但是家里只养了羊没有养鸡,怎么办呢?拿羊去换鸡,只要手上有鸡的李四接受,那大家就算做了一次你情我愿的交易。换了两次,张三心里就有点不平衡,我的羊那么大,肉那么多,但是鸡吃了一两顿就吃完了,看着顿顿吃羊肉家里还有存货的李四,张三决定重新谈判。第二天,张三提出1头羊换3只鸡,李四由于吃羊肉吃上瘾了,想想羊那么大一只,养养也不容易,就同意了这个方案。某天,李四上山砍柴的斧子丢了,但是自己重新打造一把要很久,就想问问张三有没有,顺便提出可以拿鸡来换,张三说他也只有一把,但是他知道王五有好几把,上次他那把还是从王五那里用一头羊换来的。李四灵机一动,就拿着三只鸡上路了。见到王五后,李四表明了来意,但王五说自己只喜欢吃羊,对他的鸡不感兴趣,李四说张三喜欢吃鸡,你拿我给你的三只鸡,就能问张三换羊吃了。王五想吃羊很久了,苦于张三的斧子一直没坏,就换不到羊,这么一听,就高高兴兴地拿斧子跟李四换了鸡。这样,一个简单的二人交换就变成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金融学系保险专业费清 09991685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一、魏尔纳计划 “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是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基础,它是在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以外建立的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规划,其最早形成于1970年5月。 总的来说,“魏尔纳计划”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汇率机制调整、货币储备基金建立和欧共体内部核算。具体地说, 1.汇率管理机制调整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实施“蛇洞制”以加强其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联系。 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 %(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 2.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该基金的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

货币的由来与发展历程精简版

历史上的钱荒 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1汉始“劣币驱逐良币” 因铜价较高,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改铸了许多小钱,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结果当时就出现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但是这只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正的“钱荒”还尚未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北方政局动荡,北方人口、财富、生产技术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统治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铜钱的流通范围扩大。而从司马氏代魏,到东晋南渡,都一直未铸新钱,再加上铜料短缺,铜钱被大量储积,造成钱币严重匮乏。钱币匮乏,导致物贱伤农,国库空虚。 南朝政府铸造小钱,小钱重量不及旧钱,却规定与旧钱有同等购买力,南朝政府还将库存的大量钱币用以购买农产品,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缓和社会上的货币不足。 2唐朝重税收致“钱重物轻” 唐朝前期曾经发生“钱重物轻”现象。在租庸调制下,农民交纳的主要是实物,所以物价变动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的瓦解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下去。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资产为宗”两税法来取代租庸调制。此后税收日益苛重,终于导致贞元三年末出现“钱重物轻”现象,此后钱荒就一直困扰着大唐王朝的统治者。 为了解决钱荒,唐政府采取一系列管制办法,除了禁止私铸外,还禁止销毁钱币,禁止钱币外流,禁止过量储藏钱币;奖励采铜,收购民间铜器用作铸钱原料,武宗甚至将佛像和法器用作铸钱;同时强令使用布帛等实物货币,并将“除陌”合法化。然而,直至唐亡,钱荒问题始终未获得解决,民间及政府一直使用短陌钱,而且除陌数额日趋增多。钱荒到了宋代更为严重。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最多的年份,需要耗费1万吨左右的铜。如果将这些铜钱一枚接一枚地排列起来,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半。 这个数量是空前绝后的。奇怪的是,宋代的人偏偏又总在叫喊钱少,从北宋中期开始议论,一直吵到南宋灭亡,甚至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钱荒”。 钱究竟缺到什么程度?按苏轼的说法,当时浙江地区的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而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 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钱荒”:老百姓拿着银绢丝绵到市场上卖,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官府散出二三十万贯的钱,到了百姓手里,像泼出的水一样,立马不见了踪影。那么这些钱究竟去了哪里呢?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其次,专卖、钱税使得农民被迫多卖农副产品,以缴纳赋税,购买盐、矾等日用必需品,这些都需要花费现钱。所以,农副产品一起涌入市场,市场一时不能消化,也造成“钱荒”、钱少现象。宋人总结钱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鼓铸不登、渗漏不赀、销钱铸器、私家藏匿。其中鼓铸不登是北宋时期所没有的,它只出现于南宋,北宋时期年铸钱数额在一般年份都远远超过百万贯,“自渡江后,岁铸才八万缗”。渗漏不赀、销钱铸器自北宋初期就已存在,而且屡禁不止。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

xx货币发展简史 10级经济学 (2)xxxx10号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我国货币在发展中的几次重大演变。 【关键词】货币发展演变 1.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钱币、辽金西夏、元明清阶段,货币的发展由最早的贝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以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2.近代货币发展史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

币等货币。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3.当代货币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当代货币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六个时期。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发行了四套人民币,同时还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等;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后,还诞生了香港货币和澳门货币。在建国之初,人民金融业经历了通货膨胀的洗礼,通过“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余年来的通货膨胀;从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大跃进”时期,人民金融受浮夸和盲目发展的驱使;在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它为把国民经济推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做出了贡献;在十年动乱中,它也保守破坏和摧残,曾有两次转轨,又两次受挫而被压制下去。粉碎“四人帮”后,金融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国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重大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世界货币的发展史

世界货币的发展史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金属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

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货币名词之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货币名词之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货币名词之汇率 1971年8月,美元停止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从此,进入符号货币时代。此后各国之间实行浮动汇率。一些比较稳定的或者有升值潜力的货币,如瑞士法郎、西德马克等等。 国际标准组织(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号体系,用来表示各国的货币。这个标准的代号为ISO 4217。货币代码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外交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货币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对货币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我国货币及制度、措施以及世界货币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演变和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我国货币制度和世界货币体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货币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1.重点:中国历史上货币及其制度建设的发展演变 2.难点: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人民币纸币,右图是美元纸币。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现象?对!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货币:人民币和美元。那么,中国货币的使用历程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如何?主要经历了哪几种形式的货币? 自主学习 1.铜铸币 (1)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2)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4)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一秦朝统一货币 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

货币的发展历程及数字货币

货币的发展历程及数字货币 今天与大家分享最前沿的货币知识——数字货币,在讲数字货币之前首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货币的发展史: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市场上的一个等价物,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各个阶段的一种里程碑。 货币,通俗地名称就是钱。老百姓有句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生动而简练地说明了货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地位。 关于货币的话题很多,我们在此仅简述一下人类货币发展的四个阶段。人类的货币发展,从开始到目前,已经有四个发展阶段。这就是:实物货币阶段,称量货币阶段,纸币阶段,电子货币阶段。 实物货币:通常指远古时期,各地的人们相约在某地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因为各人所需不同,而各人所有的可供交换的物品又不同。为了方便大家交换,而临时约定一种物品为交换中的“等价物”。这种“等价物”就是实物货币。从出土文物上研究,可以知道,从粮食、布匹、毛皮到工具、陶瓷器、家畜都曾经充当过货币。 当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时,因为交换市场人群的变化,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的一种货币。

实物货币的使用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虽然不能确定有多少年的历史,但肯定比后来的几种货币使用的时间要长。原因很简单,人类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比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要短的多。而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创造出了后三种货币形态。 称量货币: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实物的一种历史货币,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在小部分延续的一种货币。金、银、铜、铁等等金属货币,不论造成什么形态,都是属于称量货币。 纸币: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继续使用的一种货币。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是由国家、政权、单位发行的一种有时限,有地域限制的货币。任何一种纸币都只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内流通。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可以在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内流通的价值符号,又都可以视为纸币的一种。 电子货币:也称其为互联网金融,这是人类现在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形式,比如,银行卡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 虚拟数字货币:就是非真实性货币,但是在某些领域可以替代真实货币使用的一种虚拟资产,虚拟货币最早见于各种积分卡,积分卡的积分是一种虚拟物,但是却可以兑换相应的真实物品,再发展就是各种游戏币,点卡,Q币等等,可以说这些虚拟币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代替真实货币使用,目前各种支付手段层出不穷,并且已经被人们认可,虚拟货币是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XX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XX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一、XX计划 “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是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基础,它是在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以外建立的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规划,其最早形成于 1970年5月。 总的来说,“魏尔纳计划”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汇率机制调整、货币储备基金建立和欧共体内部核算。具体地说, 1.汇率管理机制调整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实施“蛇洞制”以加强其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联系。 欧共体在 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 1."125 %(总幅度为 2."25%),比史密森协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

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 2."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该基金的职责主要是: 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3.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欧洲共同体财政货币当局原来内部也设计了一种共同筹码叫做计算单位 ( Unit of Account, U. A.),按照原始的规定1单位的基准二 O."888671xx 黄金 1973年3月以后,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实行,欧共体将该计算单位改变成一种成员国货币复合体性质的综合指标,与黄金脱离联系,从而在 1 979年建立了“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 EUA)。 欧洲计算单位自实行以来,它的使用范围逐步有所扩大,除了主要是欧共体内部财务核算的工具外,并在“欧洲海外开发基金”、“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投资银行发行债券业务等方面使用。 二、xx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继续实行过去的汇率联合浮动体制,争取逐步收缩内部的可容许波动幅度。 第三,建立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它是原来的欧洲计算单位(EUA)的继续与发展。 (一)、联合浮动干预机制 1.按照欧洲货币体系的规定,本阶段的对内浮动制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仍沿旧制,为上下

货币发展史

对货币体系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未来的展望 摘要:先回顾一下货币的发展史,分5个时期:188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1918-1939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5-1975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75--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全球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的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并对未来货币体系进行展望。 货币体系的发展史 ①188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 国际金本位制始于1880年,那时欧美一些主要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凭借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币值稳定的英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都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对早期金本位崩溃的一般解释大致有三点,一是资本输出的骤然下降;二是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事实上即使不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金本位也已岌岌可危:1、当时巨额资本流动掩盖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一些国家存在着巨额、持久且日益加深的经常项目收支失衡,但为资本内流所掩盖,这已是金本位崩溃的危险预警。2、金融危机已然日益频繁,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饱受债务违约和银行业危机的困扰。3、英国作为关键通货国,已无力维持英镑对黄金的平价,巨额境外英镑结存迟早要对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构成严重威胁。但战争将这些潜在危机全部掩埋。似乎1880-1914 是人类历史中货币体系最为稳健的阶段,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完美的金本位。 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一是寻找充当国际清偿力的本位货币并保持其适度增长;二是形成围绕本位货币的国际收支协调机制。古典金本位仅暴露了最起码的缺陷:即黄金的自律并不构成人类对清偿力增长的自律。1、理论上看,一价定理保证了黄金必然依据"黄金输送点"构成平价,据休谟所称,黄金的流动将自动调节全球国际收支的平衡,但背后却大相径庭。金铸币往往被遵循金本位的模范国家的关键通货所替代。2、在关键通货国的银行券和铸币同时充当世界货币时,一国的货币供给Ms并不单纯取决于本国存量G,还与金价g 和准备金率ζ有关,即Ms=Gg/ζ,表面上从未被违背的金本位"游戏规则",其实早就被银行券的膨胀和准备金率的下降所取代。3、此时期黄金自律并不构成清偿力增长自律的讽刺图景是:关键通货(例如英镑)得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起因在于这个国家模范地遵守了金平价的自由兑换,这在经济学范式中被称为"好管家的印章",但一旦关键通货获得这样的声望便产生滥用冲动并最终危及金本位自身。 ②1918-1939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以防黄金储备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浮动汇率。一战之后人们重建了金本位制度,这使得金本位的彻底崩溃被推迟到大萧条之后,并使人类文明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大萧条降临前,世界性债务危机已在潜伏之中。1929- 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期间,国际货币体系亦同时崩溃。传统金本位制崩塌了。 大萧条折射出当时的金本位已深蕴积弊日久的体系性危机。此时期金本位悲剧暴露的已不仅是黄金自律和清偿力增长自律的矛盾,更反映出人类应该对货币本质有重新诠释。1、货币本质上仅仅是货币的职能,是人类自发和不可预见的有秩序的合作过程不断扩展,而黄金作为统一的实物货币,仅仅是以贵金属块的形式成为全球统一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化身。2、全球经济增长的无限性决定了对国际清偿力无限增长的要求,任何实物资产充当货币本位,均因这种实物的稀缺性而导致货币体系维持成本的不断上升而不可能满足此要求。3、百年货币变迁史其实是对外部名义驻锚的选择,各种形式的金本位界定了金作为外部驻锚,布雷顿森林体系则界定了美元作为名义驻锚,人们需要的,并非金或美元本身,而是通过本位货币表征的信用秩序而已。 ③1945-1975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简述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提示: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岀现铜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晚清时,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1948年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2.简述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的背景及结果。 提示:(1)背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2)结果: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不过金圆券的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各地纷纷拒用金圆券,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于是,国民政府又发行银圆券,但仍未摆脱发行失败的命运。 3.简述金本位制的特点。 提示: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4.简述金本位制崩溃的影响。

提示:此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英镑虽然仍然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近半数的世界贸易还由英镑结算,但法国和美国等国构建了以法郎和美元等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阵,一片混战,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矛盾冲突。 5.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和内容。 提示:(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2)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6.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职能。 提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以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则向成员国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经济复苏。 7.中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海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海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

钱 货币发展简史(教案)

10钱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社科论说文。作者通过介绍货币的发展简史,透彻地说明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贸易与金钱的关系,展望了钱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人们在享受金钱所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能否有效地避免“钱灾”,将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以“钱”为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让我们在“亚洲世纪到来”之类的说法面前保持清醒):从经济学脉络的角度提出论题——钱。 这一部分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提出了经济发展“两个千年”的概念,指出第一个千年,我国走在了世界经济的前列,而第二个千年后半段则落到了后面。这为下文“钱”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第二段则直接提出讨论“钱”的问题,目的是使我们在下一个千年中,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保持一种信心和警醒。 第二部分(最早的“钱”是兽皮—即使现在电子货币登场,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介绍第一个经济千年,我国以纸钞为主的“钱”的演变简史。 这一部分由三个自然段组成。首先由原始货币入手,说明钱的本质是“信用”,为纸币的出现做铺垫。接下来,重点介绍宋、元、明三朝纸币的发行及演变,暗藏着“钱”在发达的经济活动中的关键作

用。最后,作者用马可波罗的话说明“纸币”是我国的一大发明,对当时世界经济乃至当今世界经济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部分(“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我们能够避免这样的前景,政府肩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最近一千年中,钱所承载的经济活动及其历史责任。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丰富、深刻。可以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轻薄的“纸”展开的):承上启下,点出“钱”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层(对“钱”的追求,开通了全球交往—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一直到民国初年):用两个自然段,介绍以“钱”为目的的全球化交易甚至掠夺。 第三层(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介绍以“钱”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业的诞生。 第四层(人类为什么要做生意—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又一次走到了前头):用三个自然段说明在以“钱”为中介的交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占有知识经济所带来的金融优势。 第五层(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用三个自然段说明当“钱”发达到一定阶段,就发生了“钱灾”——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发展与演变 1. 国际货币体系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结算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系统规定、做法与制度,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2.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70年到1914年的金本位时期;第二个时期为1945年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76年牙买加协议以来的国际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时期。 2.1 以英镑为主导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 在近代以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率先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最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历史无代价地馈赠给资产阶级的一份“厚礼”。在1760年之后的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英国实现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的革命,并且随着殖民扩张政策的推行,英国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处于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的中心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建立起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大约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末,结束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固定兑换关系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816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

(发展战略)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一、魏尔纳计划 “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是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基础,它是在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以外建立的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规划,其最早形成于1970年5月。 总的来说,“魏尔纳计划”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汇率机制调整、货币储备基金建立和欧共体内部核算。具体地说, 1.汇率管理机制调整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实施“蛇洞制”以加强其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联系。 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 %(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 2.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该基金的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

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3.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 欧洲共同体财政货币当局原来内部也设计了一种共同筹码叫做计算单位(Unit of Account, U.A.),按照原始的规定1单位的基准=0.888671克黄金1973年3月以后,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实行,欧共体将该计算单位改变成一种成员国货币复合体性质的综合指标,与黄金脱离联系,从而在1979年建立了“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 EUA)。 欧洲计算单位自实行以来,它的使用范围逐步有所扩大,除了主要是欧共体内部财务核算的工具外,并在“欧洲海外开发基金”、“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投资银行发行债券业务等方面使用。 二、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个回合是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的建立与发展,它是欧洲货币联盟长征中的一个新阶段,其最早建立于1979年。 总的来说,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继续实行过去的汇率联合浮动体制,争取逐步收缩内部的可容许波动幅度。 第二,继续运用原来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拟议两年后扩大发展为“欧洲货币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 EMF)。 第三,建立“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它是原来的欧洲计算单位(EUA)的继续与发展。 (一)、联合浮动干预机制 1.按照欧洲货币体系的规定,本阶段的对内浮动制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仍沿旧制,为上下2.25%,除意大利以外(其幅度放宽到上下6%)。对第三国货币(主要是美元)的汇价则联合自由波动。 2.当市场汇率波动超越规定范围时,有关的两国货币当局即应进行市场干预。弱币国如感到干预力量不足,可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借入强币。

美元发展史教学提纲

美元发展史

美国的货币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了第一张货币以弥补军事远征的花费,这种做法很快辗转流传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铜版容易磨损、需要不断修版,所以无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结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最终伪钞到处泛滥,于是这些票证很快就被废弃了。 到了1764年,英国当局在对北美殖民地货币多年来的限制后,终于下达一项对殖民地发行货币的禁令。后来,由于对英独立战争,北美殖民地资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银被英国作为税收征收,导致美国国内资金缺乏。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大陆会议(美国大陆国会)为了筹集资金,于1775年5月10日在马萨诸塞州举行了会谈并于6月22日批准发行了总价值为两百万美元的一种可兑换西班牙银元的纸币,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于不久便出现了伪钞,因此导致它的价值实用很小,以致在俗话中将不值钱的东西称为“还不如一个大陆币”。该券于1781年被银行券(即为由银行发行的,可在该银行范围内自由兑换金属货币的纸钞)取代。 1781年12月31日,费城的北美银行成为首家国家银行并获得发钞特许权。1789年美国宪法公布后,纽约银行和普罗维登斯银行也获特许发行货币(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1791年国会又特许“美国银行”二十年期作为美国财政部国库代理人。此乃第一个为政府履行中央银行功能的银行,一直运作至1811年国会拒绝续订此银行的特许状为止。了解到必须有中央银行系统迎合国家财务的需要,国会于1816年特许第二家“美国银行”再拥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时,财政部制版印刷局开始印刷所有美国货币。 1861年,为了筹措南北战争的费用,国会立法授权财政部直接发4.5亿元无铸币和黄金担保、不兑现的“即期票据”(Demand Notes)。出于防止伪造的目的它使用难于照相复制的绿色油墨(卤化银感光剂对绿光最不敏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钞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绿色,由此被称为“绿背票”(greenback).严格的来说,这是第一种普及流通的美国货币。它被称为联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 State Notes)。它的库号和连号均为红色。每一张“即期票据”皆由财政部登记官的代理人及联邦财政总长亲手签名。此一不实际的措施,激发了准许登记官及财政部长将签名制版印刷于货币上的新法规。此项措施于1862年发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开始实行。 根据1861年美国立法规定,财政部又发行了国库券(TREASURYNOTE),它只有两种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当时可以购买白银和黄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间国民银行法准许各州指定的银行发行以美国公债为准备金的纸币,称为国家银行券(NATIONALCURRENCY)库印和连号均为棕色,亦称国家券或国家流通券。这些纸币式样繁多,大约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银行发行货币,7000多种面貌各异的法定货币。所有特许发行纸币的私人银行和州立银行于1863年被要求参加国家银行系统或缴纳10%的钞票发行税。1908年又补充法案,准许国民银行以美国公债以外的债券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到后来国家券形成由联邦储备银行和国民银行银行的两种主要版本:国民银行发行的版本连号为6位数字,在正面左右两边还印有两个或四个字体粗大的黑色号码另一种连号为8位数字;钞票正面左侧印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名称,左右方印有4个斜对着的黑色地区代表字母,这是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的。发行较早的国家券有4个负责人签字,两上角为财政部长和国库长签字,两下角是出纳长和总裁的签字。该券于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发行。1928年以后又发行了一种1929年版,这是美国财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筹措军费,于1942年12月以国家券的形式发行的6.6亿美元钞票。 为了兑取黄金,美国政府于1870年开始发行了金币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库印、连号是黄色,亦称金元券。该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金币”字样。它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以百分之百黄金作准备的货币。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33年,金币券可自由兑换金币,并作为美国货币供应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随着金本位制崩溃,1933年金币券也就停止兑换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