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形象思维学》的创立

钱学森与《形象思维学》的创立
钱学森与《形象思维学》的创立

2005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5第25卷第1期(总71期)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5(Sum No.71)钱学森与《形象思维学》的创立

杨春鼎

(淮南师范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了一系列论著,热心倡导思维科学研究,提出“把形象(直感)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为形象思维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开拓性的见解,并以科研系统工程的战略眼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合作攻关,钱学森为思维科学研究和形象思维学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钱学森;钱学森科学思想;形象思维学;思维科学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45X(2005)01-0062-04

Qian Xuesen and Creation of"Science of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

YANG Chun-ding

(Thinking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Huainan Teacher's College,Huainan Anhui232001,China)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1980s of the20th century,famous scientist Qian Xuesen presented a series of articles to ardently advocate the research on thinking science.He proposed to take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 as a breakthrough of thinking science and offered a large number of pioneering opinion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s of the science of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He has also organized,in the strategic fore-sigh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of science,relating research personnel to tackle key problems through coopera-tion.Qian Xuesen has made indelibl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on thinking research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cience on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

Key words Qian Xuesen;scientific thinking of Qian Xuesen;science of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think-ing science

全国第一次思维科学讨论会的召开距今已经整整20周年了。当年,我受钱老的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被选为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成员。

难忘那一天,1984年8月7日,北京国防科工委远望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年已74岁高龄的钱学森院士在会上做了长达6个小时的题为《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的学术报告。这场思路广阔、内容深刻、极为精彩的学术报告至今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报告中,他提出“把形象(直感)思维作为思想科学的突破口”[1]并预言“思维科学的研究将孕育一场新的科学革命。”[1]在那次会议前后的许多年中,钱老发表了《关于思维科学》[1]、《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2]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为《形象思维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开拓性的见解,并以科研系统工程的战略眼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合作攻关,为新学科理论的研究、应用与普及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形象思维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已经走过了曲折漫长的道路。钱学森把我们对形象思维的认识、形象思维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

[收稿日期]2004-10-22

[作者简介]杨春鼎(1943-),男,江苏扬州人,淮南师范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安徽分所所长。

26

的高度,“形象思维”不仅是文艺理论和美学中的一个普通术语,而且是一门科学、一门涉及到人脑思维奥秘的科学。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曾经热烈讨论过形象思维问题,后来停顿了10多年。从1978年以来,由于毛主席给陈毅同志一封信,其中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于是又引起文艺界、学术界的讨论,国内许多著名的学者、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差不多都发表过有关文章,全国多数高等院校的师生都参加了讨论。形象思维作为一个基本的术语,在《辞海》、《文学概论》、《心理学》等书籍或教材中都有一定的解释与论述。然而任何一门严肃的科学理论研究,总是不能像搞群众运动那样一哄而起的。因此,这场讨论提出了不少问题,主要还是局限在文艺理论和美学范围内。

正在此时,钱学森教授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述思维科学的文章和通信,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他在《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发表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的论文,下面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直到现在我们仅对逻辑思维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而总结出了它的规律———逻辑学。而形象思维则研究得很不够,还没有成为一门科学。这是不是由于人们总想形象思维和文学、艺术的创造有密切关系,因而也就以为是文艺领域的事,无关科学了呢?如果是这样,那也是个误解,因为文艺创作活动也是人的一项社会实践,实践才造成文学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如果形象思维真的没规律,可以乱来,那也就不会有文学家、艺术家了。而且形象思维不但文艺工作者使用,其它人包括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也经常使用。所以一定有规律,一定可以建立一门形象思维的科学,叫‘形象思维学’。”[2]

钱学森教授还认为:逻辑学、形象思维学、灵感学都是属于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大部门中的基础科学。至于诸如语言学、文字学、密码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技术、图象识别技术等等,似乎都可以当作思维科学中的应用技术,属工程技术类。钱学森教授是在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作出新的剖析综合、并在统观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这些看法的,当然决不是轻易的。并且他从现代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状况出发指出:“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2]因为逻辑学是现代电子数值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而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一类的新技术则需要形象思维学,所以钱学森教授指出:“我们一旦掌握了形象思维学,会不会用它来掀起又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呢?这是颇为值得玩味的一个设想。”[2]

当然,创立一门科学是很艰难的。钱学森教授关于思维科学的许多奠基性的论述至今也尚未被人们普遍理解并接受,在新版的《辞海》和文艺理论教科书上,形象思维也仍是“艺术思维”的同义词。我想,当一门科学从旧学科中分化独立出来时,这也是难免的。

将近160年前,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要重视研究关于“人的自然科学”。马克思说:

“思维要素本身———思维的生活表现的要素———语言,就是感性的自然。”[3]“只有在科学从自然出发时,它才是真正的科学。”[3]因此,形象思维的研究,就不能单凭研究者的思辨,不能单靠从宏观角度去观察和反躬自省,还要从微观角度研究大脑和神经生理学。近代实验心理学,从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发表《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年)和威廉?冯特发表《对于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1862)年算起,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技术,如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深入到脑的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脑心理和思维活动的生理机制。然而,由于人脑无论在结构上和机能上都是宇宙间最复杂、最高级的特质,精神和意识之谜的揭示也只能层层深入。

形象思维研究既然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实现突破,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钱学森教授在他的论文和研究通信中曾提很多有益的建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钱学森教授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文中指出,研究思维科学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宏观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微观的研究方法。所谓宏观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古老的,可以称为心理学的方法:人自己内省,即自己考察自己的思维过程,即以人用自己作试验。”[2]所谓微观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脑神经解剖学和脑神经生理学,将“人脑这种微观结构和一个个单元的动作性能同人的思维联系起来,看到人脑有1015个单元,或说人脑由1015单元组成的超级巨系统。”[2]钱学森教授还指出,还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将二者的研究结合起来。他说:“尽管人脑是极为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系统学的进一步发展终会使微观研究思维学的方法取得成功,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2]因

3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此,只有把细节上的剖析与整体上的考察结合起来,才能揭示人脑思维的奥秘,发现思维的规律,创立形象思维学基础理论体系。

二是人工智能模拟的方法。就是用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从电子计算机的程序结构,间接认识人脑类似的功能结构。这也是研究人脑思维、揭示思维规律的一种方法。

三是研究古今中外的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活动的过程及其创造产品,特别是用形象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形象系统的各种文艺作品,可以给人启示。1987年6月25日钱老与我的研究通信中说:“为了研究形象(直感)思维,我想我们要走另一条路,创立另外一门语言学,叫‘文艺语言学’?我现在认为研究文艺语言学,把文艺语言、俚语、禅释语言的规律找出来,那也是研究形象(直感)思维学的一个门路”。[4]以往语言学的研究,由于受传统思想科学即逻辑学的思维形式、结构和规律,对于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却研究得很少。形象语言的研究需要以形象思维的理论为基础,形象语言的研究对于深化发展形象思维学的理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生理心理学即脑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解剖学方面的研究,使思维科学建立在“人的自然科学“这个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深入到人类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去,从古今中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到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创造活动出发,考察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幼儿园的孩子等社会上的一切人在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方面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做好上述两方面的具体、大量而艰辛的工作,形象思维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钱学森不是一个纯学术型的书斋里的学者。他不仅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出版了《工程控制论》[5]、《论系统工程》[6]、《关于思维科学》[1]等开创性的著作,发表过500多篇论文,而且他是一个运用科研系统工程理论,善于组织并指挥庞大的科研与工程系统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将军。为了思维科学的发展,为了《形象思维学》的创立,他将国内分散的独自为战的研究者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互相沟通信息的科研网络;同时,他又不辞劳苦,经常与每一位研究者直接通信,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与有关研究者进行交流。为了指导我研究形象思维,从1981年至1996年,他亲自给我写

的信和寄送的书刊资料就达80多封次。他甚至对我的家庭生活和身体也十分关心。20世纪80年代初,我的妻子作为回乡知青,在城市里没有户口,没有工作,生活艰难,他一声不吭地给当时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写了两封信,在张劲夫同志的关心帮助下,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20多年来,我相继出版了《思维的艺术》[7](1987年)、《文艺思维学》[8](1989年)、《直觉、表象与思维》[9](1990年)、《创造艺术》[10](1993)等10多本专著,特别是经过钱老长期指导的《形象思维学》[11]一书,经过15年的反复增删修改,1997年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安徽省政府社科奖和省高校社科奖。1995年,我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政府津贴。

在钱学森教授指导下,经过国内许多同道的共同努力探讨,对于形象思维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多少可以讲清楚一些了。如抽象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是概念,形象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是意象。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思维主体感知客观事物的表象,并经过由表及里的概括加工以后建构意象系统的过程。1983年5月23日钱老给我与黄浩森的信中说:“现在对形象思维的‘形象’就没有搞清,可以先从应用搞起,从文艺的描述搞起,将来总会为形象凝聚成一个鲜明而又准确的概念。到那时就有条件建筑形象思维学了。”[4]时过10年,即1993年11月25日钱老在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上刊登的顾祖钊、潘啸龙两位教授论意象和意象表现的文章后写来一信。信中说:“我希望马克思主义的意象理论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立起来!”[4]关于意象理论的研究虽然目前成果已很多,但仍需不断发展、深化,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加以研究。

关于形象思维的特征,一般文艺理论书籍均归纳为形象性、情感性、想象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占突出地位这三条。在这方面,钱老曾提出他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形象思维是面型或体型的、大跨度的思维。如1983年6月18日钱老与我的研究通信中说:“难,因为抽象思维比较简单,一步一步推论下去,就如从一点到下一点。……可以说是线型的。而形象思维呢?从人的语言来说,有口音、同声字、错发声、文句错误等的干扰。但我们还是能准确地领会原意;至于图形识别就更明显了。不是线型的,是多路并进的;不是流水线加工,而是多路网络加工。所以形象思维是面型的。多了一维,难呀![4]”1994年5月10日钱老在信中说:“我想形象思维之有别于逻辑思维在于大跨度地思维,从初看无关事物中找出有关。”[4]1995年6月28日钱老在

46

杨春鼎:钱学森与《形象思维学》的创立

信中又说:“形象思维要深化。你认得的南京邹伟俊同志不久前提出‘泛化’的概念,是大跨度的形象飞跃。如科学中,从太阳系,一下子到原子结构,飞跃过宏观到微观;也从太阳系一下子到星系,再到星系团,飞跃过宏观到宇观。”[4]后来,钱老还对飞跃作了解释,说“飞跃只是思维过程”,体现了形象思维是大跨度的思维的特征。文学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并不是靠一点一点、一条一条的逻辑推理、论证来构思艺术形象的,从单个意象单元到局部意象系统,再到完整的艺术形象大系统乃至巨系统,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的这一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钱学森的指导支持下,许多学者在这一阶段进行了艰苦的创造性的研究,其中如张光鉴等的相似论研究[12]、田运的思维信息论研究[13]、李欣复的形象思维史研究[14]、黄浩森的李名方的描述语言研究[15]、刘奎林和陶伯华的灵感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研究[16],此外还有王南、刘欣大、朱丰顺等许多同志的研究,都对形象思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些从事脑科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们也发表了研究形象思维的论著。如被美国学者称为“一流心理学家”的中国科技大学陈霖教授在《拓朴性质检测———计算理论的一朵可能的乌云》[17]中论述了视知觉的拓朴性质,对西方的计算理论学派提出了质疑,肯定了形象思维研究的必要性;人工智能专家、浙江大学潘云鹤教授在《形象思维中的形象信息模型的研究》[18]等论文中对计算机模拟形象思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科学院戴汝为院士也发表了《模式识别与形象思维学》[19]、《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20]等论著。

笔者所著《形象思维学》初步提出了形象思维理论体系的框架,划分了形象思维的五个环节和四种过程,对形象、形象信息、形象的种类、意象、想象、显象、意象系统、意象系统的分解与组合等术语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形象感受、形象储存、形象识别、形象创造和形象描述五个环节的形式、结构、分类和法则展开了论述,最后对形象思维的基本规律、形象思维研究与智能系统研究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应当说,这本书只是形象思维研究的初步成果,仅是朝着力求把形象思维说清楚一点的方向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已。我在《形象思维学》的后记中说到: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发展才形成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关于形象思维的研究毕竟还处在雏型期,需要不断充实、完善、深化和提高。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至技术理论,还有漫长而曲折的路要走。

我至今保存着1983年经过钱老审读修改的《形象思维学》初稿的打印本,那字里行间批改的字迹中渗透着钱老为指导形象思维研究所付出的大量心血。

思维科学研究者们不会忘记钱老的期望。我们深知形象思维理论的突破是艰难的,非一朝一夕能完全成功的。然而只要研究者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形象思维学的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完善一定能够实现。思维科学一定会在新的科技革命、教育革命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1).

[3]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钱学森,宋健.工程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7]杨春鼎,黄浩森,刘奎林.思维的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8]杨春鼎.文艺思维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9]杨春鼎.直觉、象表与思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10]杨春鼎.创造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1]杨春鼎.形象思维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2]张光鉴.相似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13]田运.思维与信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14]李欣复.形象思维史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5]黄浩森.创建语言描述学[A].描述、逻辑语言新论[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刘奎林.灵感发生论新探[A].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7]陈霖.拓朴性质检测[A].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8]潘云鹤.形象思维中的形象信息模型的研究[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1,(2).

[19]戴汝为.模式识别与形象思维学[J].思维科学,1985,(2).

[20]戴汝为.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冯蓉司国安)

5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钱学森传》读后感

读《钱学森传》有感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最近,我怀着无限的敬仰之情读完了叶永烈先生写的《钱学森传》。这本书以纪实的视角记录了钱学森伟大而传奇的一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钱学森年轻时就崭露头角,成功取得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在美国,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很快就在众多学生当中脱颖而出,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年仅二十八岁就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环境,回国效力。但是却受到重重阻挠。1955年10月8日,在经过了长达五年的抗争后,钱学森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阔别8年的故国。回国后,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多个领域的发展奠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他的回归,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同时,他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人才,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掩卷沉思,我被钱学森卓越的学识和虔诚的赤子之心打动。在学生时代,钱学森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他所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将创新当作其教育的核心价值。钱学森后来回忆道:“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局限于迈小步,那样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创新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灵魂。钱学森在晚年与温家宝总理谈话时痛感中国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什么卡住了中国教育的脖子?创新。钱学森成功的学生生涯启示我们,唯有积极思考,勇敢探索,努力创新,才能见人之所未见,永远走在前列。 在2007年,钱学森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在我看来,这绝非溢美之词。钱学森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导弹、原子弹、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被授予了一个个荣誉,但他一直虔诚地对待科学,对待他所从事的事业。一直将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他曾发自肺腑地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或者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荣誉。”我从未见过有人能为他的国家做出如此大,如此多的贡献,也从未见过有人能在这些成绩面前始终保持如此谦逊、虔诚的态度。我想,伟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吧。 在《钱学森传》当中,还记载了其他一些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其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赓和罗沛霖。陈赓大将的威名在战争时期就已经传遍了全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殚精竭虑,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罗沛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在电

钱学森与《形象思维学》的创立

2005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5第25卷第1期(总71期)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5(Sum No.71)钱学森与《形象思维学》的创立 杨春鼎 (淮南师范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了一系列论著,热心倡导思维科学研究,提出“把形象(直感)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为形象思维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开拓性的见解,并以科研系统工程的战略眼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合作攻关,钱学森为思维科学研究和形象思维学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钱学森;钱学森科学思想;形象思维学;思维科学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45X(2005)01-0062-04 Qian Xuesen and Creation of"Science of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 YANG Chun-ding (Thinking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Huainan Teacher's College,Huainan Anhui232001,China)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1980s of the20th century,famous scientist Qian Xuesen presented a series of articles to ardently advocate the research on thinking science.He proposed to take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 as a breakthrough of thinking science and offered a large number of pioneering opinion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s of the science of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He has also organized,in the strategic fore-sigh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of science,relating research personnel to tackle key problems through coopera-tion.Qian Xuesen has made indelibl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on thinking research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cience on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 Key words Qian Xuesen;scientific thinking of Qian Xuesen;science of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think-ing science 全国第一次思维科学讨论会的召开距今已经整整20周年了。当年,我受钱老的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被选为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成员。 难忘那一天,1984年8月7日,北京国防科工委远望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年已74岁高龄的钱学森院士在会上做了长达6个小时的题为《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的学术报告。这场思路广阔、内容深刻、极为精彩的学术报告至今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报告中,他提出“把形象(直感)思维作为思想科学的突破口”[1]并预言“思维科学的研究将孕育一场新的科学革命。”[1]在那次会议前后的许多年中,钱老发表了《关于思维科学》[1]、《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2]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为《形象思维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开拓性的见解,并以科研系统工程的战略眼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合作攻关,为新学科理论的研究、应用与普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关于形象思维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已经走过了曲折漫长的道路。钱学森把我们对形象思维的认识、形象思维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 [收稿日期]2004-10-22 [作者简介]杨春鼎(1943-),男,江苏扬州人,淮南师范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安徽分所所长。 26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

钱学森的成就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仰望星空、钱学森观后感

《仰望星空》、《钱学森》观后感 《仰望星空》和《钱学森》两部影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位伟人——钱学森的一生。伟人,是的,这是他无愧的称谓。他是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他还是令人敬仰的人格导师,他的奉献精神,纯净的心灵,独特的个性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他更是心系祖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宁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的一生走得坎坷,但无论路途如何曲折,爱国都是这一路不变的主旋律。 年少的钱学森有着富庶的家境,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和当时的有志青年的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用科技使衰没的中国强盛起来。在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交通大学后,一场空袭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面对几乎没有空中力量,任由日军飞机狂轰乱炸的现实,使他决心投身航空事业。于是,远渡重洋,开始了漫漫求学路。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他将爱国的炽热情感化为学习的动力,先后取得了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许是如今大学生所缺少的精神领悟。少了对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求,多了功利的出发,这应该是我们要反思的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里,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祖国,是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地紧追知识的步伐的同时,仍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在收到曹日昌教授邀请他回国支持国内建设的信件时,他毅然的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决心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中,投身于祖国的重建中。“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然而,“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此后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即便在那段梦魇般的日子里,他依旧继续着科研总结,完成了四十万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

钱学森传读后感

钱学森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钱学森传读后感(一) 我们都知道有个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是我比较崇拜的一位知名学者,就凭他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关注钱学森。高考结束后,我首先阅读的就是美籍作家张纯如编着的《钱学森传》,事实上我和他之间还存在一些历史的渊源,钱学森是浙江杭州人,儿童时代是在杭州长大的,他的祖先还重建了西湖边上的保俶山上的保俶塔。我的整个童年(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也是在杭州度过的,是喝着杭州西湖的水长大的,而且当时我们家就住在的保俶山脚的保俶路上,儿时的我也常常爬上保俶山眺望西湖,或围绕着保俶塔玩耍。 钱学森在大学学习阶段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闲暇时光大半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喜欢阅读科学期刊,而且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读书非常的专注,而且擅长数学演算。上课的时候,他也在读书,而且通常坐在最后一排,看他的学术论文,因为课堂学习的内容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通过,这样他就可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他喜欢的科目。同时,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敏感,他的专业选择是从铁路工程到航空工程,从当时全国工科最好的大学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到当时全世界顶级的飞行技术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之后的加州理工学院,有机缘师从航空学领域的学术巨擘冯卡门,雄厚扎

实的数理基础和能够选择当时科学技术最顶尖的领域以及能接受最好的学校教育,是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曾经看过一段描写钱学森的视频,其上叙述了钱学森将新婚的妻子蒋英女士(一位着名的歌唱家)带到了美国的波士顿住所后,吃完早饭就去上班了,直到晚上才回来,把新婚的妻子孤零零地留在了住处;吃完晚饭,他泡了杯茶,和妻子道别后,又将自己反锁在书房里,开始了专注的读书生活,而且这种晚读成为了他多年的读书习惯,当然这也为让他成为世界着名的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对钱学森的崇拜最主要就是他的读书习惯,我渴望自己也能够在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中,静静地、忘我地、全神贯注地读书,旁边只有一杯淡淡的清茶,我渴望成为钱学森式的有重大贡献的学者(不需要知名)。现在我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完全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令自己在学识上和精神上真正强大起来!这将是我未来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在积极锻炼、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多看一些自己喜爱的、能提升自我的、有教育意义的生物、教育、历史、健康等方面的书籍,做一位爱读书、有思想同时又有一定生活情趣的人! 在阅读《钱学森传》的过程中,对过去的中国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庚子赔款在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留学生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还有对二战之后的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的发展以及钱学森在其中的作用等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钱学森在治学方面外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地方,比如,他的爱好广泛,擅长画动物、流水和花朵;能拉一手小提琴;喜欢听交响音乐团演奏的古典音乐。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读书笔记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读书笔记,卢明森,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 P19, 一般系统论这一学科来源于生物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发展,王兴成同志在介绍它时,把其基本原则归纳为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相互联系的原则,三是有序性原则,四是动态性原则。既然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一二两天基本原则是容易理解的。三、四两个基本原则有些新鲜:它们来源于观察生物和生命现象。生物有一个有条不紊的构造,而且能有目的地生长和演化。这看来是生命所特有的。生物一死,构造立即开始破坏,生长和演化也理解停止,转入分解。所以一般系统论的核心是这后两条基本原则。贝塔朗费等人,首先认识到这个生命所特有的现象与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不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个封闭系统(同周围环境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有限大的系统)的熵只能增加,看来越变越无序,而不是走向有序。抓住这一点,一般系统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要同周围环境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心得: 传统网管是相对的封闭系统,缺乏信息交换,所以系统只能在功能层面有限扩大,而在整个层面来看变得越来越无序,支撑越来越困难。智能网管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智能网管要同周围环境有信息交换,包括与人的交换,与系统的交换,这种交换会让系统功能、数据、逐渐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转变,包括识别核心能力、感知数据价值、学习专家能力。 如下图,对外的开放,会暴露网络的不足,发现支撑的短板,继而提升支撑能力,提高运营质量和客户感知; 开放性1:能力开放让日益支撑扁平化;同时扁平化会让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尽量暴露,继而我们也可以最快的完善;所以开放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升华。 开放性2:与人的交换,规则能力可以让业务专家参与到运营中,让网管变为一种动态完善的过程,不断把抽象、总结出来的业务规则贯入系统,达到人机的合一支撑,这种开放手段会让网管逐渐具备抽象能力;把专家价值逐步沉淀到系统,即使某个专家离职以后,其知识也可以变为系统的一部分,降低人的负面影响。 标准化1的思考: 标准化是稳定的点或体系,是盘活原有网管投资的有效途径,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标准化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度,可以让我们逐步把握网管的重点,让网管支撑从整体上逐渐走向一种有序的结构。 P19 第三段

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浅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为例 内容摘要: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系统思想为方法论基础,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包括“三层次一核心十一个桥梁十一大部门”,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体系及基本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本文拟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体现的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予以分析阐述。 关键词: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着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走向独立,各门自然科学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从最初的分化状态逐渐趋向于整体化和结构化,科学与技术逐渐走向联姻,科学的部门结构和层次结构日益分化,其的整体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至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一体化,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现代科学和技术进行了新的分类,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体现了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一、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基础 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钱学森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系统思想,二是其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 第一,钱学森深刻的系统思想始终贯穿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其系统思想源于1950年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受美国数学科学家维纳控制论思想的启发,钱学森结合其赴美留学期间对火箭、导弹的研究,运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远程火箭的自动导航、火箭发动机燃烧的伺服稳定等问题。后来他意识到,不只在火箭技术领域,整个工程技术范围内几乎处处存在着被控制的系统。于是,他用更系统的方法将当时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概括成一般理论,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该书首次提出了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的实践中。其实,《工程控制论》一书已经触及到了系统思想。“《工程控制论》第十八章中,钱学森同志就讲到用重复不那么可靠

《钱学森传》读后感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读《钱学森传》有感 在国庆假期,我读了《钱学森传》这本书,一下子就被钱学森爷爷的伟大爱国情怀所深深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钱学森爷爷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更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榜样。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里,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后就决定马上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外交谈判上的不懈努力,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带领着中国人民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爷爷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钱学森爷爷身上我感觉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在被囚禁的五年,尽管遭受种种折磨,但是他的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始终没有动摇。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迫于压力,放弃回国,那么他个人可以在国外享受到最好的待遇,而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来说,那将是多么大的损失呀!正是强烈的爱情热情让他坚决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而这美好和平的世界是无数个钱学森爷爷这样的中华儿女们用智慧、用汗水,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那么我们该怎样回报祖国,回报这些伟大的人民呢?祖国的明天必将由茁壮成长的我们来书写,我们应该象钱学森爷爷一样,胸怀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上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不朽篇章,这样的人生才精彩!

钱学森传记观后感

制造史上杰出人物传记观后感 能动学院能动46 丁济同 2140301156 钱学森,一个每个中国人牢记于心中的伟人,更是我们每个交大人追随的楷模。两弹一星,这个大事件实在是太家喻户晓,因为这件事对于中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但他的一生并不只有两弹一星,他一生的故事充满着色彩。翻开这位伟人的人生篇章,你却发现他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坎坷相伴,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位伟人的生平。 出国以前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 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 赴美留学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7年,在上海与蒋英结婚。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遭到拘留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钱学森非常气愤,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A. Kimbal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从此,钱学森在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他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才证明了他是无辜的。 艰难归国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一、问题提出背景 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他在1954 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 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 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类问题后来演绎成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未能萌发现代科学的“中国难题”,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无独有偶,2005 年初温总理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时,钱老对总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二、“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尤其是在明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封建极权统治、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一大批思想者不得不沉默。“文字狱”使思想禁锢,封建极权统治的大刀,让诸多学者缄口停手,在漫长的寂寞中含泪悲叹。后来出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清朝学者,以他们“没落”的心态抗拒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科学,使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创建贡献甚微。原来的传统科学技术得不到飞快的发展,对西方新兴的科学又予以抗拒,结果使中国科技打打落后于世界水平。在这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因为目光短浅,因为不尊重知识,没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而给我们的生活蒙上浓重阴影。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其主体部分是性善论,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性。从“人性本善”的信念出发,儒家学说进行了完美的道德设计,为理想主义道德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将理想人格形象定位于君子和圣贤。这导致国家治理的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这种思路将“出相、入将”作为人生最大价值体现,科学和科学家没有社会地位,科学发现与发明没有厚重的社会土壤。尤其是宋代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要求人们消除各种欲望,服从集权制度下“三纲五常”制度,杜绝非分之想和奇巧之念,从礼仪乃至从法律的层面禁锢创新意识和行为,严重地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动力。西方的文化观念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这种政治设计思路形成以“国”为特征和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是被公认的现实主义治国方案。这种治理方案注重民主和科学,注重人的价值最大体现,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受到极大的重视,科学家受到应有的尊重。 (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特征。儒家思想提倡道德价值至上,关注的是人和社会,肯定人的至上价值不是以否定自然本身的独立价值为前提,形成了“重文轻理”、“重政治轻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形态。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重视儒家经典和偏爱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崇尚立德、立功、立言。这种道德价值取向把人的兴趣和精力引向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对科技知识或无所用心,或斥之为淫技奇巧,不以从事科学研究为己任。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并没有身为科学家的自豪感,相反,在中国科技史上做出巨大发明的科学家大多困窘潦倒,结局可悲。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所著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但他却连遭儒学大师朱熹强烈的人身攻击,其科学巨著也被贬斥为是乱说。追其根源,这可能和我们的核心价值取向有关,使得我们的民族对科学缺乏一种自发的兴趣,使我们对于科学总是有一些隔阂。三、问题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一)以人为本,重视国民科学素养 人类科技发展史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国民科学素养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斗争的产物,亦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思想行为教育和统治的沉淀。我国家庭与社会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实用和功利,忽视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他们衡量教育孩子的标准是用有用和无用来划分。能帮助升上重点中学、大学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当上公务员的有用,能权财兼收、有房有车的有用,简而言之是钱、权、名,或曰“成功”的有用。台湾教育部门在反思大学联考制度时说:“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国民只知道在个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这个国家的前途着实堪忧。”近年来,迫于就业的压力,一些大学和大学生只注重职业与就业功能,大学生一入校,就探讨将来的职业和收入。长此以往,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很难提高,很难造就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因此我们应当注重科学和人文的动态平衡,转变用单一的模式和标准来塑造人才的格局,改革用人和容人机制,创造各类人才应运而生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探求培养科学素养及新知识能力的机制,重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使中国社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二)打破惯性思维,克服迷信权威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专制主义色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以伦理原则作为绝对价值尺度的衡量标准,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强调家长、师长、长官的绝对权威,要求一致性,反对多样性,忽视独立人格,打压个性化需求。受这样文化的长期熏陶,个人的利益和需要不被重视,从小就被要求听话,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大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工作后听领导的话、听组织的话,凡听话的就顺达,不听话的就被纠正。这种削足适履的育人和容人方式不仅导致整个社会缺乏鲜活多彩的个性,在思维领域也会形成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和从众心理。我们常常习惯于引证权威和书本的观点,执着于执行领导、专家或是书本的方案和意见,导致思维僵硬固化,失去灵性和创意,注重继承和模仿,缺少原创动力。长此以往,抑制了人们探索性智慧和好奇心,阻碍了人格的全面发展,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潜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性的人才,首要的思维品质就是批判性。没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一个人是不会有太大的创造力的,是不会取得抑或是取得大的创新性的工作业绩的。因此,必须打破“迷信权威”的局面,营造“批判探究”的氛围,消除人们的从众心理、惰性心理,培育大胆质疑、谨慎求证、勇于创新和探索的品格。要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弘扬创造性教育,重视人的个体发展对社会的创造作用,挖掘无穷的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成就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式创新。 (三)尊重科技人才,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中国要真正崛起,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技术大国是最明显的标志。而掌握新技术一靠重视人才,二靠资金投入。战后日本、德国、以色列的崛起都得益于重视人才和对教育的高投入。中国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既不如发达国家,也不如发展中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也远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2011 年11 月,中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高层论坛暨相关成果发布会透露,中国的公务员平均年薪比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年薪高出一万元,而企业人员的平均年薪又低于事业单位人员。这样的收入现状体现不出科技人才的价值,科技人员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处于较尴尬境地。我国缺乏尊重科技人才的相关体制机制的支撑,大量的人才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而流向公务员阶层。 另一方面是引进人才问题。中国引进人才往往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有些单位引进人才不是从需要出发,而是当作为政绩为自己贴金,向上交差,人才引进之后就完事大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益于全球战乱,全世界高科技人才都聚集到美国,造就了美国今日的辉煌。据统计,现在留在美国的顶级科技人才仍占全球的一半左右。而中国高校高科技专业的顶级人才更是成批量流向美国,学成回国者不及 30%。一段时间,中国最好的人才不在中国成为共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有知识、见识和胆识的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让科学家、教授成为最受人羡慕的职业。同时也要有开放吸收人才的眼光和气魄,面向全球 70 亿人中的人才开放吸收,给他们发挥个人潜力的平台和用武之地,真正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在开放的心态中成就中国式创新。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钱学森》电影观有感 看完电影《钱学森》,一直被他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在观看了之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又有一种优雅的艺术艺术人文气息。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过多的热情,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他只是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说着这一句话:跟我走吧。钱学森是个性格比较沉稳、内敛,看得出是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这个故事太浪漫了,真的是:跟我走吧。总之,像这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浪漫爱情的情节,让人的眼前一亮,很轻松,很美好。这和我以往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想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爱国精神,他一直坚持着最初的信念: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当时,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他没有过多的语言来说明什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当初的信念,他的回国之路——谁也不能阻挡。在这一刻,做为一名当学生党员,我的内心充满愧疚,联想到现在许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会无地自容。所以我们做为大学生,更应该吧爱国情怀,爱国誓言付诸于行动,而不是用那些苍白的语言,用那无理由的借口。 人才,真正的人才无论到哪儿,都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我们做为其中普通的一员,我们将来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在影片的最后是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给我们大家更多的启示。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看过之后,我更对钱学森的人格魅力所倾倒。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

《钱学森传》读后感

平凡造就的伟大--读《钱学森传》有感理二倪畅琼(16组成员)看过或听过这本书的人或许会很奇怪:为什么这篇读后感的题目会和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原因就是我认为只有这几个字才能精准无误地概括钱老的一生。对于钱老,可能有的人会很了解他;有的人可能只听过他的名字,对于他的贡献毫不清楚。之前我只是知道中国有一位被称为“航天之父”的科学家叫钱学森,知道他的回国路充满艰辛,知道他被美国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人,知道他对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发展的贡献很大……我以为我很了解他了,等到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我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他太令人佩服了!他的出生是“踏莲而降”。或许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为人中龙;他逝世的那一天清晨,气温骤降,是不是连上天也为他的离开伤心?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逝世后,人民日报这样评价他:不是“学霸”的科学家。他没有过人的天份,靠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书中提到了一件事:有一天,是个假日,那是个没有人工作、学习的日子,有个犹太人去教室复习功课,他想,大过节的,除了他肯定没人学习了,于是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得很大,没想到吵到了同样在学习的钱学森。钱老的一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对工作、学习的严谨态度。他为了祖国能有更多的火车,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了上海交大;大学毕业后,为了祖国的科技不在落后,他毅然选择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回国报效,他经历了五年艰辛的回国路;为了研制出导弹、原子弹、卫星,他日日夜夜的工作,有时埋首在工作室中,有时奋战在实验室里,有时穿行在荒芜人烟的沙漠戈壁上;为了培养优秀的下一代科学家,他开讲座,解答学生疑惑……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啊!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强人;在爱情和生活上,他又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很多时候为了工作而暂时忘了家,但他是爱他的妻子孩子的。他和蒋英携手走过钻石婚,他的家庭美满幸福,这些都能证明他事业家庭双丰收,他是一个“牛人”!他不幕名利,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他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原本主席安排他站在主席旁边与他共同分享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他却默默的退到了最后一排。

钱学森之问谈教育精选版

钱学森之问谈教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 “为何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顶尖人才“,这一问,是如此的一针见血。泱泱十三亿大国,竟能出现如此情形,从概率论来讲是极不正常的。我们本科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人数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我们应引以为荣,还是另有缘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顶尖人才的流产 人才的培养在于知识的积累,需从小做起。这里提到的知识是干净的,无功利的,而现实情况又怎样呢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于当今社会是如此响亮,也正是这种态度,孩子们被重重大山压迫,兴趣何存武汉最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些学生家长为上幼儿园的孩子制造名牌,其上有家长官职、收入等类似招摇的信息以保证老师给与关注。这种氛围下的孩子将会怎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反思吗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有太多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可思议,有一部分人为了考取什么证书以便获得什么职位,有很少一部分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学习目的是造成顶尖人才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起一些外民族,比如说犹太民族,这一点我们落后很多年

有些外国人对我们的教育体系给出了如此评价:“中国的教育只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做题机器,而他们从不关心真理与道德。据说有这样一类学校,全封闭管理,学生高三时每月的试卷能达到300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 而这样的学校因清华、北大的高录取率而被社会认可,吸引着众多其他学校来借鉴、学习。尽管我们都知道它的弊端,但为何这类学校还在如火如荼的办下去 我想是我们的评估体系出了问题。大学招生条件仅仅局限于分数。分数便成了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因素。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孩子会学到什么应试技巧、作弊、错误的思想。孩子们也不会谈考试之外的东西,即使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会对他说:“高考又不考,不用去想。”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想便被束缚住了。在这种氛围下,顶尖人才就很难被发现了。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堤,与之俱黑。大学教育又能怎样大学生为何贬值研究生又能怎样蚁族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名词。它是初等教育体系与大学教育的完美之作! 难道不是吗社会是需要人才的,只是太多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够格!现在社会的角逐是如此激烈,适者生存。如果还有谁幼稚地认为学历、分数可以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而不关心能力的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