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属性与特点简析

武术的属性与特点简析
武术的属性与特点简析

武术的属性与特点简析

(一)武术的文化属性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去众说纷纭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达数百种之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大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从不同侧面对文化进行了界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多把文化定义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如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他们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因结晶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国内学者也对文化的含义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认为:“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的大厦的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介乎二者之间的,是文化的制度层面,即人类在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从中外学者的论述来看,文化一词的内

涵和外延都是非常广泛的,难以有被一致接受的定论。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我们社会实践的经验,为理解上的方便,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理解文化的内涵,这对正确理解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机构,主要是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方面,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等。

武术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广义上看,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是不言而喻的。即使从文化狭义的概念来看,旅游也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旅游活动与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我们通常视为社会文化的实践活动有着不解之缘。

(1)历史文化是武术发展的调适器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辉煌灿烂,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文化的进程亦步亦趋,协调一致。先秦时期,原始生存竞争促使了武术的萌芽;至商周,铜兵使用和武士教育极大的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使武术功能和技艺趋向多样化,武术意识有所发展。秦汉三国时期,秦收缴天下兵器,达到在民间禁武的目的;两汉时,外族的长期威胁让汉代的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军事武艺极大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军事武艺演进,娱乐性武术发展,少林武术发端,道教开始与武术融合。隋唐五代时期,府兵制与武举制的建立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器械武艺丰

富多彩,武术套路开始脱离武舞而独立。两宋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军事武艺的提高,而商业的繁荣也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突出的表现是武术结社和武术表演的广泛流行。辽金西夏及元代时期,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为了镇压异族的反抗,在加强军队武艺训练的同时,在民间实行禁武,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明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北方的军事威胁和倭寇的侵扰使得统治者对武术极其重视,中国武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跨入了一个新阶段。最显著的成就是武术体系的形成,并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武术典籍和作者。清代,该期由于火器的出现,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同时,民间武术逐渐兴盛,进入了多渠道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武术健身化的发展趋势,加速了体育化的进程。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土洋体育的论争,以及连年战火,都影响着武术的发展。但从总体看,这一时期的武术,仍呈发展趋势,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武术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另一是在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建国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十年“文革”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术步入兴盛时期:国家重视提倡,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武术教育系统化;社会武术运动兴起;武术遗产得到挖掘、整理,武术科学研究受到重视;武术走向世界并迅速传播,国际交流频繁。

(2)文学是武术的宣传车

中国武术与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象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文武兼备始终是许多有志之士的共同追求。历史上,许多文学家又是武术家,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如今,武术作品更是精品迭出,著名作家群星闪耀,尤以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温瑞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雅俗共赏、妇孺皆知,并远播海外、享誉全球。武侠作家及其作品为中国武术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宗教是武术的承载体

纵览武术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武术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密切。从发展阶段上看,武术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无不与宗教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两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十分崇佛。如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入寺为佛服役。朝廷大修寺庙,南北寺庙达数千所,僧尼十余万。佛教的兴盛在推动武术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武术的渗透,促进了二者的结合。佛教与武术密切联系的典型代表是河南嵩山的少林寺,早在这一时期少林寺僧即开始习武。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信赖和大力扶持,少林寺规模迅速扩大而盛极一时,少林武术也得以传播开来。时至今日,佛教理论有了实质性

的变革,“禅武合一”、“以武参禅”成为少林寺的主要武术文化亮点,使得少林武术对佛教文化的吸附性更加显著。

当前,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各种文化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精粹武术文化正被多层次的开发出来。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是把它看作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开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以禅文化为背景的少林武术和以道家文化为背景的武当武术的

开发,这也是当今武术文化开发中最成功的两个范例。因起步晚而奋起直追的峨嵋武术,也确定了以峨嵋禅文化和青城道家文化为重点的开发计划。

此外,武术与医学、艺术、民俗、伦理、杂技等等的关系都很密切。由此可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深深扎根于传统民族文化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多彩、风格卓然不群的中国武术文化,成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

(1)独特性

武术文化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只为华夏民族所有,其他许多民族虽然都可以学习推广中国武术,但却不可能拥有中国武术文化。另外从技击术的角度看,虽然很多国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技击术及其相应的文化,但其技击文化却无一能够体现或替代中国的武术文化。即使是同属东方文化的亚洲其他民族的武术文化,也无一能与中国武术文化相提并论。

(2)不可迁移性(静止与扩散的统一)

文化具有很强的交流性,不同的文化往往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特别是被异化或者同化,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在进入中原后都被同化了。可是中国武术文化却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很难被异化和同化。这首先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各个类型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联系有关,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脱离了这一地域,就不能体现或叫做这一文化了。如嵩山少林文化只能产生在河南嵩山,武当山武术文化只能产生在湖北武当山,峨嵋武术文化只能产生在四川峨眉山,水浒武术文化只能产生在山东的梁山等地区,黄飞洪武术文化只能产生在广东佛山等等,离开了这些地区,它们本身的文化色彩就会大打折扣。再就是中国武术重感性的理论和实践上特点,使得武术的许多技法和理论一时还不能用科学知识加以解释,这就让重实证的西方民族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现实上都较难接受,这种状况固然不利于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但也反过来保护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原生态。

(3)地域性(地区差异)

武术文化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从世界整体而言,中国武术文化从属于东方文化,体现出浓厚的华夏民族文化特征。如中国人重感性而轻理性,所以中国出现了重在自我体验的内家拳,而且形成了风格内涵各异的流派,同时,中国武术史上虽然出现了不少武术论著,但却罕有从科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的。其次从内部看,武术文化在华夏文化整体下又按地域分成若干地区武术文化,它们在汇成中国整体武术文化的前提下,又表现出各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映射出各

自地域的文化色彩。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南登封的少林武术文化、陈家沟太极文化、湖北武当山武术文化、四川峨嵋武术文化,其他还有山东的水浒武术文化、广东佛山的黄飞洪武术文化、甘肃的崆峒武术文化等,它们或以佛教文化为底蕴,或以历史文化为根基,或以文学为依托,体现出神采各异的文化特色。

(4)涵摄性

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广泛地汲取各种文化营养,“海纳百川”,遂成其根深叶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文学、艺术、伦理、杂技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对百家文化的广收博取在成其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凸显了其涵摄性特征。

(5)民族性

在世界大家庭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而传统的技击术,如泰国的泰拳、美国的拳击、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他们分别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化,而在华夏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则代表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文化。其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从其产生发展看,它始终是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繁衍、生长起来的。它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特征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比如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浓厚的封闭保守性,这与华夏民族所处的周边环山临海的封闭环境有深层的联系,而许多拳种特别是健身性拳种也是先民们为适应恶劣环境而创编的。从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中国武术代表的是东方华夏民族文化。如中国武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浸润,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特别是其“礼”制思想贯穿始终。“未

曾学艺先学礼”,所以学艺要尊师重礼,交流始终要行礼等等。同时它又深受其他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丰富鲜明的华夏民族文化特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技击术像中国武术这样具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东方中国文化是其民族化的显著标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