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第一章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特点:

1.动荡与危机

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摄取的特权大量向中国推销廉价商品掠夺廉价原料中国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2.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封建士大夫改革派太平天国起义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奏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辛亥革命

3.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师夷”向西方学习是在近代才提出的口号

二、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最新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求变——民族进取的精神复苏

2.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3.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风靡当时中国进步知识界的口头禅

严复还在《直报》发表了《辟韩》一文对韩愈在《原道》中所宣扬的封建君主权以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予以驳斥提出“主权在民”和人权天赋不可剥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人民、主权、土地)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4.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弘

三、

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他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提倡文学要表现时代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语言与文字合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口语和文字合一《杂感》口号“我手写吾口”)主张的人

光绪十三年他把自己的这种思想在《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中作了明确表述肯定了语言与文字合的必要语言文体通俗化的必然趋势

在近代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当推裘廷梁他在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历数文言文的种种弊害又以“成周”“太细”“日本”为例阐述使用白话文的“八益”旗帜鲜明地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表现出激进的态度

近代的白话文运动虽然有其不彻底性但是依旧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接近于口语的白话小说在近代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章

一、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世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事》《出都留别诸公》

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1895~1897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新诗要求诗歌成为宣传新思想以适应维新变法运动需要的工具

1899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强调改革后的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

甲午战败后康有为打动公车上书不久又与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撰写大量宣传维新主张的散文逐渐形成了一种通俗流畅易为群众阅读了解的新散文

梁启超提出“新民说”“新民”主要靠文学倡导“文学新民救国论”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同时提出“文界革命”认为“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文明成比例”这个时期他的散文创作形成了“平易畅达”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清代学术概论》)

1902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小说刊物《新小说》大量发表翻译与创作的新小说自己也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

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低潮期的萌芽: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先生的《我之节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就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性质而言他是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文学

二、《九命奇冤》虽然属章回小说但在结构布局、人物描写等方面都系去了外国侦探小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