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2.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3.《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这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禅让制D.井田制

4.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四至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5.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

应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军机大臣

D.太尉

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7.周平王东迁后,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这主要反映出

A.诸侯国“尊王攘夷”的策略B.周王室衰微的政治局面

C.春秋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D.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局面

8.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的史纲》中把中华人的活动历史,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事实越来越多并且有文物验证但文字流传较少的“半信史时代”和有文字可查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按其划分法,“传说时代”应指()

A.盘古开天辟地B.黄帝和尧舜禹时代 C.夏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9.《资治通鉴》记载: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知觉、韩虔为诸候,材料中所记述的史实发生在()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国

10.在秦朝的都城咸阳,有一位从事粮食经营的商人,他购进了一批小米和高粱,在结账时,这位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粮钱

A.B.

C.D.

11.获取有效看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 “会使用天然火” “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足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1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13.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模型或实物不能入选其中的是

A.粟的朽粒B.半地穴式房屋

C.人面鱼纹陶盆D.木结构水井

14.假如让你担任影片《商之重器》的编剧,你将选取下列哪副图片来突显主题

A.B.

C.D.

15.“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A.“仁”

B.“有教无类”

C.“无为而治”

D.“法治”

1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其中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政治主张是()

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17.“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8.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B.发展经济

C.勤政爱民D.增强军事力量

19.促使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了建造房屋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人工取火的实现

20.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1.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22.“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公众自发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2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2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分别是

A.前221年、嬴政

B.前1046年、大禹

C.前202年、刘邦

D.前2070年、秦始皇

25.“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A.晋文公B.齐桓公

C.楚庄王D.秦穆公

二、综合题

26.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制度建设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体现着政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时该制度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解决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27.民本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材料二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请回答:

⑴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桀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

⑵ 据材料二,概括“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文帝、景帝为例,说明“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

28.各国竞相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化的表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国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1)这里的“他”指的是谁?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在下面示意图中补写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变法)行之十年,秦民高兴,道无拾遗,山无盗,民勇于公战。

(3)结合村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作用。

29.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的自由竞放)

材料一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的至理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主要收集在哪部著作里?

(2)图二中人物的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哪一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谁继承和发展?

(思想的实践运用)

材料二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后来,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得到秦王赢政的赏识并受到重用。

(3)韩非是哪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0.中国古代制度不断改革。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

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他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铜方量……此外他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1)依据材料一,是哪次变法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这项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本次变法的影响是?启示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中的“鱼嘴”“飞沙堰”可判断此水利工程为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在成都西北,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分为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分水堤的前端像鱼嘴,后人称为都江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在分水堤和宝瓶口之间斜垒飞沙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②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③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④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②③正确,故B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或④的ACD,故选B。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将宗室、功臣分到各地镇守疆土,这就是分封制,故A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制度,禅让制是传说时期推举首领的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疆域范围可知是这个王朝是秦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所以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旨在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而军机大臣是清朝所设。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提出了“兼爱”、“非攻”,C项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A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B项不符合题意;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奴隶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人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因此“传说时代”应指黄帝和尧舜禹时代。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盘古开天辟地,属于“神话时代”;选项C夏商周时期,属于“半信史时代”;选项D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有文字可查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三家分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目,秦朝而不是秦国,说明此时秦始皇已经统一六国。结合所学,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实行统一货币,将各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以加强经济的交流。故选B项。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点睛】

本题的限定语是距今约“70万?20万年” “会使用天然火” “能打制石器”。根据这一限定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难,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成为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B符合题意;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之后,项羽的力量基本被消灭,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统治者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并没有出现朝中大将威胁皇权统治的问题,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解除朝中大将兵权,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B。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发现于河姆渡遗址,故D符合题意。ABC都是符合半坡遗址的内容,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商之重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B符合题意。二里头铜鼎、二里头铜牌是夏朝时期的,利簋是西周时期的,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公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法治”是指法家思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韩非。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符合题意。A项是孔子的主张,B项是老子的主张,C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ABC。故此题选择D。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所以答案选A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大禹治水,赢得民心,因此建立夏朝。桀大兴土木、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大失民心,汤趁机攻夏,夏朝灭亡;汤关心百姓,重视人才,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丧失民心,最后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文王“修德行善”、重视农业生产、任用姜尚,国力增强。周厉王暴虐无道,发生“国人暴动”,被赶下台。周幽王昏庸无道,“烽火戏诸侯”,被戎族杀死,西周灭亡。三代的兴亡我们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人类可以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在一个地区长期生活成为可能,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是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以前为旧石器时代,商代为青铜时代,战国以后为铁器时代,而半坡人生活时代至商代为新时期时代,尧舜时期正好在此区间,因此属于新石器时代,B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1.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

城”。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某一思想流派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提倡‘节俭’、‘节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因此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墨子,所以C项正确;老子主张人们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荀子主张礼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

23.B

解析:B

【解析】

依据图片第一幅图为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第二幅图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这两幅图反映的都是商朝的历史。B符合题意。夏朝还没有出现甲骨文,A不合题意;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明的特征,秦朝和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工艺不是青铜器,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 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使齐国逐渐强盛。当时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故B符合题意。ACD都是春秋霸主,但晚于齐桓公。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综合题

26.(1)分封制度,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推恩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

解析:(1)分封制度,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推恩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实行的目的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2)依据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的信息可知,“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该制度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是实行郡县制。

(3)依据材料三的表格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王国问题,汉武帝的解决措施是颁布推恩令;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27.(1)观点: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原因: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主要原因: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说明:汉文

解析:(1)观点: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原因: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主要原因: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说明: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减免或减少田租赋役,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根据“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赋税沉重,施用酷刑,残害百姓等。

(2)根据材料二“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可知,“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的主要原因是后世执政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根据“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减免或

减少田租赋役,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体现了“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28.(1)齐桓公。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措施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强兵措施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④建

解析:(1)齐桓公。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措施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强兵措施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干信息“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这里的“他”指的是齐桓公。

(2)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措施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强兵措施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根据材料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商鞅变法的作用。

29.(1)老子;矛盾的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道德经》

(2)儒家;“仁”和“礼”;孟子

(3)法家;韩非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图一人物是老子,题

解析:(1)老子;矛盾的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道德经》

(2)儒家;“仁”和“礼”;孟子

(3)法家;韩非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图一人物是老子,题干中祸福相依,相互转化的观点是老子矛盾的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老子学说集中在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

(2)材料中图二人物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在治国思想上推崇西周的礼制,主张以德治国。所以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其中孟子提出“仁政”思想是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3)根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因源自于他的治国主张,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加强法制,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些思想主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因此受到重用。30.(1)商鞅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

解析:(1)商鞅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启示:要改革,要创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依据材料二“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他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铜方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是指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

(3)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4)依据材料一“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是改革是强国之路,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应与时俱进,要改革,要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