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维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引言

维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宝库中重要财富。在祖国民族艺术的大花园里,它如一朵娇艳的玫瑰,热情似火,骄傲的展现着自己优美的身段。它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体现了维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特征。据史料《旧唐书·回纥转》记载:“回纥汗国时期,臣下或外国使节来见可汗,须在牙帐前舞蹈行礼。”由此可知,回纥是一个喜爱舞蹈的民族,回纥西迁之后,受西域舞蹈的影响,其舞蹈更为丰富多彩。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应当对它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应该拥有诠释它的能力。本文通过对维族舞蹈的音乐、体态、动律以及技巧等方面的阐述,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维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从而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创新维族舞蹈的同时,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特征,促进维族舞蹈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发展。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起源

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的,今日流传在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民间舞蹈,大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从远古流传到现在,与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劳动生产、爱情与婚姻生活等,紧密结合,深深地渗透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的散播于人民的心田里。在祖国民族艺术的大花园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可谓千姿百态,百花争妍。特别是坐落在我国西北部的新疆,更是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说起新疆的舞蹈,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维吾尔族的舞蹈,因为维吾尔族的舞蹈最具新疆音乐特色,内容丰富多彩,舞姿矫健柔美,体现一种热烈奔放的柔和美感。维吾尔族的舞蹈以它细腻深情的舞蹈肢体语汇,展示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新疆无论是七八岁的孩童,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翩翩起舞。维族自古善舞,《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汗国时期,臣下或外国使节来见可汗,须在牙帐前舞蹈行礼。由此可知,回纥是一个喜爱舞蹈的民族,回纥西迁之后,受西域舞蹈的影响,其舞蹈更为多彩,唐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和胡腾舞等,新

疆各族的舞蹈自古闻名,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时就传入中土,成为隋唐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开皇所设的七部伎中,就有“龟兹伎”,唐朝伍德年间所设九部伎乐中,也有“龟兹乐”、“疏勒乐”,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也将有“龟兹乐”(今库车地区)、“疏勒乐”(今喀什地区)、“高昌乐”(今吐鲁番地区)纳入所设的十部伎乐中,从隋唐所设伎乐中新疆民族所占的比重说明当时新疆民族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兴盛,并且这些乐舞依然保存在今日的新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形成这一地区的特有风格。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民间多样性

维吾尔族舞蹈包括那些在民间较为流传的歌舞形式,如:刀朗舞、赛乃姆、萨玛舞、夏地亚纳舞、萨帕依舞、纳孜尔库姆、木勺舞、油灯舞、盘子舞、萨玛瓦尔舞等。这些舞蹈形式流传于维吾尔族各地,并代表了当地的传统特色。如:分部在哈密、喀什、和田、伊犁、库车等地的“赛乃姆——美丽的偶像”亦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维吾尔族舞蹈民间歌舞形式。其特点是较广泛的流传于天山南北农村,音乐演奏形式自由活泼,常常是弹琴、敲击手鼓,以一种即兴表演为主要的色彩与格调,即特有的节奏音型下的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表演,基本人人都能唱、都能跳,特别是在一些节日、庆典上,大家都会跳起欢快的赛乃姆。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刀朗舞”是一种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完整的自娱性舞蹈。流行地域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页尔羌河、塔里木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和阿瓦提等地区,因这些地区被成为刀朗地区。因此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就被成为“刀朗人”,因此得名“刀朗舞”。“刀朗人”多聚居在沼泽、森林,除了必要的耕种之外,狩猎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因此舞蹈具有粗犷、热热烈、战斗的气息。

“刀朗舞”具有较完整的艺术形式,舞蹈的动作粗犷矫健,带有浓郁的蒙古族草原的气息。表现出维吾尔族“刀朗族”劳动人民英勇善战的性格。其表演形式基本上是两人对舞形式,也可以集体表演。

“萨玛舞”(“欢乐舞”),是维吾尔族人在过年过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动作扎实有力。“夏地亚纳舞”,是维吾尔族人在节日和盛大集会中,群

众集体跳的一种欢快的舞蹈。“纳孜尔库姆”是维吾尔族男子舞蹈,多在婚礼、喜庆节日和麦西热甫等娱乐场合表演。“萨帕依舞”动作多由赛乃姆演变而来,在赛乃姆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跳跃转等技巧,动作幅度大、节奏规整、姿态舒展大方。“木勺舞”由单人或双人男子表演,具有即兴性、娱乐性强的特点。“油灯舞”,源于哈密,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赛乃姆音乐节奏进行表演的男子舞蹈。“盘子舞”产生于库车县,保留了赛乃姆的特点,带有杂技色彩,技巧难度较大,只有掌握该种技艺的民间艺人才能表演。“萨玛瓦尔舞”起源于库车,属男子技艺性表演舞蹈,是“盘子舞”的一种变体,而杂技色彩更浓。

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和手段来创造形象。人们的内心有扰动,而外表还必须维持平静的态度总是痛苦的;而能借外表的动作来发泄内心的郁闷,却总是快乐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律动,是宣泄和表达内心情感以求得心理平衡的最佳方式。

舞蹈是一种符号。符号表达了一种内在的关系,它与它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一个文化背景,是一种转喻的关系。符号学家认为,人类动作的过程就是意义传播的过程。用动作、手势、外貌来表现意义的符号系统叫做动作语言(即无声语言)。形体动作不但能表达人的感情,还能表达人的心理倾向和性质。总之,身体和内心是一体的,动作语言比有声语言表达的意义多而且深。维吾尔族的民间舞就是通过各种舞蹈动作来展示维吾尔人的内心世界,即思想、追求、愿望、祈求、对生活的态度等。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地域风格特点

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风格众多,新疆艺术学院的教授们曾把维吾尔舞蹈分为7类或6类,但现在看来不能这么限制,其实维吾尔族舞蹈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目前来说普遍接受的分类有“赛乃姆、多朗、萨玛、纳孜尔库姆、夏地亚纳和道具舞蹈”等等,每一个舞蹈种类又有不同地域的风格表现,就拿赛乃姆来说,现在可以形成11个比较有特色地区:库车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哈密赛乃姆、库尔勒赛乃姆(主要和楼兰古城、罗布泊人有关)、阿克苏(实际是指乌什)赛乃姆、朱拉赛乃姆(多郎木卡姆的伴奏下表演)、喀什赛乃姆、叶城赛乃姆、喀群赛乃姆、和田(玉田)赛乃姆、阿图什赛乃姆。每一个地区的赛乃

姆都有音乐、诗词和舞蹈结构,但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1、各地区的舞蹈结构不同 2、音乐的旋律、节奏、强弱、音调等都不相同 3、歌舞所采用的诗词不同(有些赛乃姆所采用的是历史上的名人诗词,有些是十二木卡姆里的诗词,有的是用民间的歌词)4、各个地区的服饰各具特色(例如哈密的服饰就有满清时汉族的风格;和田的高帽子、库车的耳环和靴子都是它们的特点,就连每个地方头上的纱巾也有不同的讲究)5、每个地区赛乃姆伴奏的乐器都不相同(例如伊犁是以弹拨乐器为主,喀什主要是热瓦普为主,多郎主要是多郎卡龙和多郎艾捷克还有它的手鼓;库车是都塔尔和小铃鼓;叶城主要是艾捷克配合其他乐器为主;和田主要是一种牧人用的热

瓦普,跟喀什的又不一样)

这些不同地域舞蹈的风格特点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这在不同地域的音乐和舞蹈中都有表现。例如哈密、吐鲁番地区因为靠近河西走廊,音乐会带着甘肃的秦腔味,这是生活区域互相渗透影响的结果;喀什,阿克苏地区因为人们大多住在戈壁,人们很少与外面的人接触,偶尔来客人会很高兴,所以在他们的舞蹈中表现出了热情奔放,和大气的感觉;库尔勒地区历来是经过南疆的必经之路,这样的地理环境反映在舞蹈中则体现出稳重、富有内涵的特点。从具体的舞蹈动作上来讲,比如库尔勒赛乃姆就比较重内在的感觉,尤其在两人对舞中,对话式的交流比较多,动作幅度不大,给人感觉比较稳,有些像过去的宫廷舞蹈(盘子舞)的感觉。在库尔勒赛乃姆中男性的动作风格十分沉稳,高低分明,身体下沉的动作很明显;而女性的舞蹈肩部晃动多,在舞蹈的表演当中经常出现抓袖子的动作;喀群赛乃姆小法儿比较多,在对舞中也是这种现象;哈密赛乃姆中脚后跟用得比较多,其他赛乃姆中没有脚后跟的弹与点,而在哈密赛乃姆中弹、点的动作就比较有代表性,表演时多用5/8节奏;和田赛乃姆的风格比较稳。伊犁乃姆在动作上比喀什赛乃姆更大气和洋气,手形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在舞台上大多用的都是伊犁的手形和舞姿;而喀什赛乃姆随意性比较大,手可以随意摆动。其实以上所说的几种赛乃姆都大同小异,只是每个赛乃姆在细节上又各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二)维族舞蹈的体态、动律特点

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

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表现在: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连续性微颤的动律多\见于平稳节奏的表演中,在新疆的一些地区中,以中老年人的舞蹈表演中常见。在动作组合“奇克提曼”中,此动律特征尤为明显。②旋转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连续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则是高难度的技艺,非一般人所能掌握。此外,在女子舞蹈中,腰部的柔软,舞姿的轻盈等,都会在旋转的技巧中得到体现。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③呼吸特点归结为屏气、快吸快呼。其实维族舞的呼吸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它是与维族舞节奏那独有的“切分”特点分不开的。维族舞蹈呼吸讲究短而粗,因此气短粗而有力,宏大而坚强,如:三步一抬、三步一踏的主干动作,都是贯穿有屏气、快吸快呼的特点。

赛乃姆舞蹈灵活自如、得心应手,比如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各动作的巧妙配合。头部的移颈、摇头等;腕部的绕腕、翻腕、揉腕等;腰部的胸腰、侧腰、后腰;小腿部动作就更为丰富,如点、踢、跺、辗、转等。赛乃姆舞姿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拍掌、耸肩、绕腕这组动作,到加快速度后由移颈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舞者达到最高境界。赛乃姆常用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中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由中膝盖控制小腿,显得既不僵硬,又轻巧灵活,还能和鼓点配合得当。其技巧中的旋转和腰部的动作也比较丰富,这和吸收古代的胡旋舞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一种非常有特点的舞蹈是多朗舞。它的动律特点是:滑冲与微颤。“滑冲”是后脚点地,前脚迅速迈出的同时身体前倾,使脚落地时形成一种滑冲的动律;然后以膝部的屈伸作为缓冲形成微颤的特点.这两个特点贯穿于“多朗舞”的所有动作与技巧之中,使缓慢动作沉稳、充实,快速动作热情、洒脱,技巧动作更为豪放有力。

(三)赛乃姆的音乐和节奏特点处理

1、赛乃姆的音乐和节奏特点

赛乃姆舞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

深情,节奏鲜明,由数量不同的歌曲组成,演唱时可以增减,但顺序不能颠倒,必

须和音乐节奏紧密配合,和舞者情绪发展相适应。它主要是采用中国、波斯-阿拉伯、欧洲三个音乐体系,由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其中波斯-阿拉伯体系成为赛乃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系。赛乃姆舞音乐一般起之徐缓平稳,逐渐加快,趋于高潮,最后以欢快和热烈的音乐而结束。并且当歌舞进入高潮后,大家常用热情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使得赛乃姆舞蹈音乐又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南疆以喀什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舞蹈音乐比较明快活泼、深情优美;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

的赛乃姆舞蹈音乐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音乐的成分,显得比较潇洒豪放,曲调中带有草原气息;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

留了不常见的5/8节拍。赛乃姆音乐的节奏多为附点和切分节奏,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式的艺术处理,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它的节奏型的节奏强位与节拍中原有的节奏强位有较大的不同,两小节为一单元,第一小节第二、三拍出现的切分及第一、二拍上连续出现的两个强音等因素,使这种节奏型富有特色,其奏特点是慢速时平稳、庄重,在快速时粗犷、有力。,赛乃姆舞音乐伴奏中,手鼓是不可缺少的。手鼓,又名达甫鼓,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它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灵魂”,有了它一切都有了激情。手鼓的发音清脆响亮,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名副其实的指挥。同时它的

声音力度的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携带方便,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

曲情绪的作用。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的话,那么手鼓也可以说是赛乃姆音乐伴奏的“脊梁”了。每逢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婚礼喜庆的日子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达甫鼓一敲响,人们随鼓乐起舞,整个场面呈现出狂欢的高潮。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句话足以说明音乐在舞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笔者编创的《丽影舞歌》时,精心挑选音乐成为创编的首要之任。最后我选择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新疆民歌《大版城的姑娘》为舞蹈音乐的主旋律,并加以丰富和变化。此音乐的主要特点就是最常见的那种起之徐缓平稳,逐渐加快,趋于高潮,最后以欢快和热烈的音乐来结束的形式。这样的舞蹈音乐有助于将观众的情绪一步一步拉向至高点,叫人振奋。同时也把维族少女热情、开朗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中笔者打破常规运用了一些新的元素,特意加上一

些流行音乐的元素,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动感和新鲜感。

2、赛乃姆舞蹈节奏特点处理

赛乃姆的节奏类型多为或节2/4 4/4拍,主要结合切分节奏和附点的运用,这种节奏经常出现在“滑冲步”里。这里的节奏的强、弱,以(咚、达)击出,“滑冲步”的强拍“咚”时,左脚向斜前方迈出,双手随之摊开;弱拍“达”是移动过程和脚的轻点,即右脚跟上向旁边轻点转身。整个动的节奏的强、弱与动作的幅度、力度相结合,同时节奏还要与呼吸起伏相吻合。因为舞蹈的节奏在富于舞蹈者动感的同时,也制约着舞蹈者的动作的变化与表现的程度,同样也引导着整个舞蹈情绪的发展。如此,就需要使舞蹈动作变化适应节奏的特点,使之相互结合,能够自然的表现和表达角色的情绪、感情。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力度、幅度、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与比较,按照节奏进行表情达意,做到在节奏的规范下与舞蹈的相互融合。

舞蹈是一种有节奏的有音乐的运动,节奏自然成为舞蹈艺术的灵魂。在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抓住节奏起舞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人对节奏有天生的敏感性,但在实际的专业舞蹈学习时,对于准确的把握舞蹈的节奏问题,往往意识不够。所以,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在处理某个舞蹈片段的动作或动作组合时,一方面要注意动作舞姿本身的节奏和力度的起伏,另一方面不能忽视舞蹈节奏与音乐旋律的节奏变化相融合。舞蹈是真实画面与音乐的律动,是舞蹈动作的延续、重复、变化,是一种伴随节奏标题的舞蹈风格的体现。舞蹈组合和音乐节奏密切相关,对于维吾尔族舞蹈中赛乃姆舞蹈动作,在注意完成动作的同时必须准确的把握节奏上的结合,从而准确的体现赛乃姆舞蹈动作及风格特点,充分展现出赛乃姆舞蹈动作的完美性。

(四)维族舞蹈技巧中的旋转

旋转是舞蹈表演中主要技艺之一,是人体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很高的难度。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技与艺巧妙结合的表演手段。维吾尔族舞蹈巧妙的运用了旋转这一技巧,几乎所有的维吾尔族舞蹈中都会出现

旋转,而且形式多样。较显著的是快速、多姿、戛然而止的旋转特点。大部分维族人民居住在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显然这里的人民对歌舞的喜好根深蒂固,每逢婚礼,各种庆典,亲朋好友聚会,甚至于家庭消遣娱乐都会有歌舞形式出

现。当他们还不足以将自己超乎寻常的情感表达出来时,于是便表演各种快速、高难的旋转技巧来宣泄内心强烈的感情,以此尽兴。这种特殊舞蹈形式的背后自然有着深厚的文化沉积。

翻开中国舞蹈文化的历史长卷,西域乐舞曾盛行一时,风靡中原宫廷内外。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新疆舞便是古西域乐舞的遗存和发展。西域乐舞曾经是深受当地以及中原各地区所喜爱的舞蹈,至今在新疆的拜城,库车,吐鲁番及甘

肃的敦煌等地都存有描绘西域乐舞的绚丽、生动的壁画。

要谈维族舞蹈文化,首先要了解新疆的地域文化。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是古代欧亚大陆南来北往、东行西去的必经之地,由于这种特殊地理位置,新疆自古就溶汇于各地的多种文化,吸取了其精华。除中原文化外,还有中亚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和匈奴、鲜卑西侵带入的萨满文化。正是由于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往来,使具有西域特色的《胡旋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它是古西域的著名舞蹈,长于旋转,在唐代曾风行一时。所谓《胡旋舞》,《中国舞蹈大词典》中的说法是:“唐代健舞,原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康居国,此舞‘急转如风’,体态柔韧,以鼓,琵琶,横笛伴舞。”据《旧唐书》中记载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善作此舞,旋起疾如风,而唐玄宗、杨贵妃亦喜爱此舞。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胡旋女》一诗中这样写到:“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转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车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这些描述,更加表现出了当时胡旋舞蹈高度的旋转技巧深受中原人民喜爱的情景。再从现今所发现的壁画中看,在敦煌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壁画中有两组双人舞画面,其中一组胡旋动作十分清晰:两菩萨相对而舞,头发披散,上身赤裸,项带璎珞,肩佩银钏,腕套铃镯,下着长裙;双脚立于小圆毯之上,两臂挽飘带,看出是在做飞速旋转的动作,这是双人胡旋。还有莫高窟盛唐164窟南壁下伎乐菩萨的独舞,舞者身披璎珞,着裙,在小圆毯子上舞,右手托着绸带,背

左手,飘带柔和,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踏步的动作。这些生动,逼真壁画遗存及历史书籍的记载都充分说明了胡旋舞的风貌以及它在唐代的盛行程度。至今新疆及中亚一带的民间舞中,仍有丰富的高难度旋转动作。维族把当地一些急速转为主的民间舞称作“usul”,读音近似“胡旋”。如此看来维族舞蹈中有胡旋舞的

遗存,维族舞蹈的旋转特点是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萨满文化。“萨满”是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此词源于满一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而维族最早属于鲜卑文化系统,据史载应是突厥族。突厥族在早期信奉萨满教。萨满舞是萨满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主要是表现祭祀者和医者的舞蹈,它的跳跃性极强,可达到疯狂的境地,而且随着鼓点紧击,舞步急速地旋转。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作为萨满教的舞蹈也逐渐地与其它宗教艺术融合形成现今的“萨玛舞”,也就是维族劳动人民在逢年过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但是,作为萨满舞的原始形态在维族舞蹈中仍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保留了急速旋转特点,经发展变成了萨玛舞所特有连续性的跳转技巧动作。现在旋转综合了多种历史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被维族舞蹈广为运用的动作形式,在展现维族舞蹈的艺术风格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维族舞蹈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无论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很容易被它那古典韵味、欢快的情绪、优美的舞姿、娴熟的技巧所感染。它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富有动感,如上挑的眉毛,灵活的手腕,微颤的双膝,轻耸的肩膀,

移动自由的脖颈等。而旋转在舞蹈中强化了这种动感,升华了舞蹈的艺术魅力。在维族舞蹈中的旋转形式多种多样,有流动的快速平转、各种舞姿转、夏克转、流动中的下旁腰立转、快速跪立转、旋转闪腰、单步跳转等。这些旋转是一种能表现多种意象的、美化了的动作符号,能鲜明地表现一些特定的情感和内容。如《摘葡萄》中以快速的旋转来突出收获后的喜悦,轻快急促的鼓点恰恰迎合了舞蹈的情绪,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那是收获的姑娘的欢乐的情不自禁的流露。然而在舞蹈中的旋转表达的情感不一定都是欢乐,有时是焦虑,有时是情绪的激昂,有时是姑娘的害羞,有时是强烈的悲伤,这是由特定情境来决定的。由于旋转具有技术性和优美的形式,所以动作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犹如美术中的笔墨情趣,文学中的绝词妙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维族舞蹈中旋转是舞者自我表现的最好手段。由于旋转技巧的高难性,演员在表演时则需要较强的技术与能力,故它可衡量演员的技术水平。在维族民间大型歌舞形式“赛乃姆”和祭祀或节日自娱的集体舞“萨玛舞”中,当表演进行到中部,便有一些善于旋转的舞人在场中开始竞技性的旋转,他们不但比精湛高超的旋转技巧,而且将一种热情、友好的气氛传导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时常变换旋转舞姿,从“精”中求美,从舞姿造

型中表现美。舞蹈传导出的热烈氛围随着快速的旋转而逐渐高涨,达到表演的高潮。旋转在维族舞蹈中可独立使用,也可起衔接作用。如维族舞蹈中只要有“跪”的技巧出现,就多用“转”来衔接,两个动作交替使用,讲究“转”的快速完成和跪步造型的停顿,从中体现了维族舞蹈旋转中戛然而止的风格特点。像这种快速、短促、有力的旋转在维族舞中最常见。它所表现出的是持续的兴奋状态。那活泼、灵巧的舞姿很容易取悦观众,因此维族舞蹈在观众的印象中多是欢快、热烈的。众所周知,维

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民族。其舞蹈的表现亦富有激情,时常可即兴发挥,对于旋转的运用也自然灵活。有些舞者在舞到兴头时将不同的旋转巧妙的结合起来,或是在快速的旋转中不断的变换舞姿,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旋转的舞姿方面最能体现维族舞蹈特点的是旋转闪腰,

它是最常用的姿态。它的特点是在起动时略用闪腰摆开辫子,使在转动中的辫子随风飘洒,而转时多用胸腰和后侧腰,每当结束转以前都向上挑胸闪腰,形

成回旋迎风的动感特点,而结束前的动感风格最为鲜明。综上所述,可见旋转是维族舞中表现力最强、最有特色的动作,正是独特的快速、多姿、戛然而止的旋转使维族舞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因此可以当之无愧地被授予“旋转的舞蹈”的别称。

结语

应当说,维吾尔族舞蹈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为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和论述,并非一篇短文可以论述清楚。但在我摸索的分析、归纳过程中,深深的了解到在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要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动作方面的训练,抓好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处理,以提高舞者的气质神韵以及对作品风格和角色的把握。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每个国人的骄傲;五十六个民族的艺术宝库史我们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实

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丰富我国的艺术舞台,为丰富世界的艺术舞台,研究和探索更多的民族歌舞文化,为我们共有的民族艺术文化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孙龙奎.维族舞蹈生成一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2).

[2]李才秀.维吾尔族民间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2).

[3]刘白维.略谈民族舞蹈[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6).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0).

[5]马东红.试论中国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J].长治学院学报,2005,(8).

[6]刘学杰.乐舞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1).

[7]李季莲.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中的舞蹈艺术[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3).

[8]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