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考点梳理

小说考点梳理
小说考点梳理

小说考点梳理

命题角度一:人物形象

(一)找到概括分析的切入点:★★★★★

1、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

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

5、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赏析人或物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1、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

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又写到了××人物,请分析其作用)

⑥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

2、解题基本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3.答题格式:

形象+分析: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具体分析:

(1)从关系角度看

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2)从地位角度看

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使

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①此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②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正反……),表达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概述)。

③文描写了……的情节,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并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重的力量,既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命题角度二:情节

1、常见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来龙去脉。(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深化…主题,突显…主题)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格式:

①分四个部分概括内容:开端、发展、、结局。

②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4、情节叙述顺序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情节的作用★★★★★

(1)内容上的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上的作用:

①位于开头:(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

托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③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6、特殊情节的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概括为:①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心情、品性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⑤(语言类开头)给人一种……(喜剧、悲剧、)感觉,与后文的……(庄严、沉重)气氛

形成反差,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2)写景式开头。

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描写了……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

②(照应标题)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小说某一人物)美好形象、人物心情。

④渲染气氛。

B、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④(结合情节分析……)突出了某一人物的……(细心、善良、机智、勇敢、歹毒……)形象特点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开放式结尾

①艺术效果上,画面感极强……与题目相照应,结尾省略号意蕴丰富,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②人物形象上,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主人公某种精神意志

③情感主题上,运用……修辞手法,预示……(信念、希望、主题)

例: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而是日军间谍”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她的形象特点。

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课件对敌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例:(15年全国卷1)(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奸处?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借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是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形象。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命题角度三:环境

1、常见题型

(1)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3、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4、环境的作用★★★★★

A、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B、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6)深化作品主题。

C、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常用答题模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渲染)了一种……气氛(氛围);描写了……景色,渲染了……气氛,定下了……抒情基调

②情节: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暗示下文……的情节

③人物:烘托(映衬)了……(人物)的心理、思想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④主题:突出……小说主题,深化……小说主旨,揭示……小说主旨

例1:2013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例2:《月白湖荡》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②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

命题角度四:物象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如何考查?

①小说中的……与刻画某人物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②本文用不少笔墨写……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③请围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④小说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⑤……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⑥小说中多次写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⑦请探究作者以……为题目的原因。

⑧小说中……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⑨小说中先后几次提到……有什么作用?

一、“物象”的基本作用有哪些?★★★★★

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

①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曲折合理;

②显示线索,作铺垫,构成对比;

③(开头)引起下文、设置悬念,造成误会;

④(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解除误会。

3.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二、答题思路:★★★★★

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艺术手法作用。(“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例:《老人与海》

依据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小说中多次写到鲨鱼的作用:

1.鲨鱼象征困难,象征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

2.鲨鱼的凶猛,反衬出老人的坚强勇敢。

3.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4.强化小说主题“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命题角度五:主题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④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⑤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⑦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命题角度六:艺术技巧

叙述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

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3、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例:(18年全国1 卷)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命题角度七:标题

一、标题作用:★★★★★

1、环境:交代时间、地点、环境、背景(或: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

的感情基调:《荷花淀》

2、情节:

①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项链》《药》

②概括主要……情节:《清兵卫与葫芦》

③展开情节,前后呼应:《祝福》

3、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品质、特点等):《装在套子里的人》

4、主旨:

①紧扣(揭示)……主题、揭示小说主旨:《祝福》

②作为情感的载体,寄托作者情感:《狂人日记》

③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5、读者感受: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艺术手法:运用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意味、寓意……(象征、比喻、双关等):《变色龙》

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二、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1)思维模式:

①环境: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读者感受: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引人思考。

③情节: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④人物: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主旨: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答题模板:

A 、理解标题内涵:

①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

②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

B 、标题的作用:

1.以人物为题,比如:《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展开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象为题,比如:《羚羊木雕》

作用:

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托某种情感;)

②线索,贯穿全文

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题,比如:《活着》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白洋淀》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主题、人物、情节;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5、以问题为题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②引人思考。

例:(16年全国1 卷)(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①锄作为-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

他对土地的告别。

命题角度八:语言特色

二、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风格角度: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②遣词造句角度: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③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二、【知识储备】词语作用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2.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3.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4.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例:(16年全国1 卷)(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 六安爷层面(4分)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2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分)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分)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