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目录

“十二五”期间,是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订《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本规划依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编制,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宁波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的五年,2006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宁波科技工作的方向、思路和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宁波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宁波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50强,其中:位居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12位。2007至2009年宁波创新指数分别达到115.59、130.64和162.30,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15.59%、

30.64%和 62.30%。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步入省科技强县(市)区行列,五年累计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我市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7项)。

表1:“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实施成效显着。专利创造成绩显着,授权专利总量从2005年的3985件上升到2010年的25971件,其中发明专利从157件增长到1209件。标准化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09年,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475项,市

1根据《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5%。品牌培育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数量从2005年的44件增长到2009年的386件,“中国品牌之都”影响力不断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62家,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119亿元(2006目录统计口径)。宁波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能源与照明”等8个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与节能照明、注塑机2个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从2005年的161家增加到2010年的500家,1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的90%来自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8项由企业为主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作用增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50家,宁波大学获批博士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成,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全面启动,中国兵器科学院宁波分院与地方合作进一步深化。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建成34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建7个产

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增加到16家(其中国家级6家)。

科技人才支撑逐步增强。每十万人人才数从2005年的8712人增长到2010年的15736人,其中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2005年的648人上升到2010年的1030人。企业人才占人才总数的80%,新增人才的94%流向各类企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工作全面推进,截至2010年,218人被评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8个团队被认定为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6个团队被评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形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从2005年的7.4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27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21.4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4.93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从0.88%提高到1.50%,多元化科技融资渠道逐步形成。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宁波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总体上

看科技事业发展的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强。宁波科技创新能力与同类城市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2010年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例仅为4.66%,低于全省

5.59%、全国10.77%的平均水平。科技人力资源等软件建设相对于土地、厂房、设备等硬件建设不足,技能人才总量不到全市产业工人的40%。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创新链中低端位置,具有辐射能力的科技金融、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意营销等环节发展仍旧滞后。

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虽然我市近几年全社会R&D 投入强度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R&D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还相对较低,2009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50%,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和

0.23个百分点。此外,与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我市创业投资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政策对创业投资产业引导不足,对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调动不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78%,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引进的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项目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服务能力较弱,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停留在粗放式的阶段,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明显。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不足,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内部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国家级技术中心数量偏少,缺乏在全国知名的创新龙头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的数量偏少,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不够。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周期将处于缓慢回升阶段,主要发达国家乘势淘汰落后产能,启动技术储备,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海洋经济等领域争取国际竞争的主导权。当前各国和各地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既有扩大国家和地区科技水平差距的风险,又为我市积极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占据技术革新的前沿位置,调整经济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我市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将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面临着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我市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加快构筑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现代技术体系,支撑和引领宁波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使科技创新紧紧嵌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之中。

“十二五”是宁波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将从“两个过度依赖”转变为“两个依靠”2。我市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出口的需求结构,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成效取决于宁波市能否创新体制机制,集聚科技人才;能否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完成传统产业再造;能否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在产业构成的比例上,我市亟须改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支撑作用。

“十二五”是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是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随着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向两万美元的跨越,经济

2“两个过度依赖”是指“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外资和出口”。“两个依靠”是指“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靠扩大内需。经济转型升级主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长将转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系统创新来推动。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和57%。近年来,我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上升的制约,这就要求我市在“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系统创新,更加注重创新环境建设。为此,我市必须利用科技创新改变发展模式,融合各种科技创新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全市范围内整合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强化经济部门、科技部门、文化与教育等部门的联动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十二五”是宁波建设国际强港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规划、以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全面实施,我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时期。这既为我市参与区域科技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机遇,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工作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定位,着力在发展环保节能技术提高临港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上进行突破,推进临港工业高端发展;着力在综合利用现代技术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上进行创新,为加快建设国际强港奠定基础;着力在海洋技术研究上进行突破,为

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主平台,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供科技保障。

“十二五”是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快速推进时期。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五年我市将步入城

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科技工作必须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联动,加大在智慧城市技术标准、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成果应用方面的投入力度,为确立智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先发优势做好准备,为全面建成智慧城市提供技术保障。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以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支撑和服务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继续深入推进“三三”科技发展战略3,集聚3“三三战略”指:培育企业、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三大创新群体,实施工业、农业、社会发展三大

创新资源,强化创新辐射,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技术辐射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为全面建成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全国领先的智慧应用城市提供坚实的科技创新保障。

(二)基本原则

——服务转型,引领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十二五”经济转型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千方百计提高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努力突破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引领我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在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紧紧结合我市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重点在先进制造技术、智慧城市、海洋技术研究等领域进行突破,在科技服务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突破,争取通过五年时间在若干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

创新工程,构筑科技研发、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三大创新基地。

响力、引领相应行业发展的高端研究成果、高层次研究机构和龙头型创新企业。

——集聚资源,优化配置。想方设法加大创新资源投入,着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着力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创新领域,着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千方百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坚持各种科技创新要素和政策向企业倾斜,坚持提高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能力,坚持以公共平台建设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人为本,科技惠民。牢固树立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大力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领军型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引导企业用好人才。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科技惠民理念,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资源集聚强、创新效率高、辐射影响宽、创新效益好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着。

主要目标如下:

——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5%;市、县(市)区年度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明显高于规上工业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授权专利总量达到3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500件;全社会R&D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30%。企业基本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国内相应行业创新领头企业。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5%,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0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6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功能完备的公共研发、科技信息、检测检验、孵育孵化四大平台体系,科技服务业迅速发展,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达到1000家。

表2:“十二五”宁波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三、重点任务

围绕规划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重点实施“优势产业科技支撑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引领工程”、“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社会事业科技惠民工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程”、“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工程”、“创新体系整合完善工程”八大工程,着重以23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和重大科技项目(见表3)为抓手,扎实推进宁波市“十二五”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表3:“十二五”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