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5课_课时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5课_课时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5课_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第五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学业水平测试)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她”是(A)

A.古希腊B.古罗马

C.英国D.美国

[解析]古希腊民主是近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所以题干中提到的源头“她”是指古希腊。

2.(2018·遵义高一期末)“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D) A.小国寡民B.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D.独立自治

[解析]材料强调“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显然这是“独立自治”之意,D项正确。

3.(2018·江门高一检测)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应该是(A)

A.废除债奴制B.实行财产等级制

C.设立陪审法庭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梭伦废除所有债务,这为雅典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

4.(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民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C)

A.才能B.血缘

C.收入D.道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因此,划分的标准是财产收入,C项符合题意。

5.(2018·通化高一联考)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A)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解析]“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说明选举不再由贵族掌控,故A项正确;B项中一切政务说法绝对;抽签选举难以选拔出高素质领导者,故C项错误;雅典仍然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故D项错误。

6.(2018·株洲高一联考) “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B)

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B.公民意识强烈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D.人文精神浓厚

[解析]题中“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是政治的主要管理者,掌握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由公民“献身国家”“奋不顾身地为城邦”可知“公民意识强烈”,故B项正确;“公民的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材料中更强调“公民与城邦发展”的作用,故D项错误。

7.(2018·黄石高一联考)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C)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解析]公民大会表决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反映出雅典公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陶片放逐投票可能被利用,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投票可能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故C项正确;陶片放逐投票不能完全避免僭主的出现,从而防止权力的集中。

8.(2018·南通高一联考)据记载“伯利克里(或说厄菲阿尔特Ephialtes)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这一做法(B)

A.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是伯利克里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解析]根据题意“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古希腊货币单位)”,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古代希腊在伯利克里时期对公职人员实行的津贴制,以调动贫困的公职人员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并非“每位雅典居民”的民主,排除C项。

9.(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是古代雅典市民的一个对话场景,通过他们的对话内容可以推断出皮特拉将(B)

A.当选执政官B.被流放国外

C.被判处死刑D.失去人身自由

[解析]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公民大会投票,大部分的陶片上都写上了我的名字”,由此判断是克

利斯提尼时期的“陶片放逐法”,被选出的人会被逐出国门十年,故选B项。

10.(2018·辽宁会考)古代雅典民主政体的特征体现在(A)

①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③民众法庭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古代雅典民主政体主要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得以充分体现,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而不属于古代雅典机构。

11.(2018·安徽江淮名校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最能支持该论断的是(B)

A.十将军职位不对全体公民开放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公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解析]由“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可知,材料反映了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故B项符合题意。

12.(2018·郑州高一检测)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C)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D.城邦政权向所有人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完善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故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官职。第一等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职(司库除外)。第三等级:200麦斗以上称为“双牛级”,只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200麦斗以下通称“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

材料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人在大会上都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划分公民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在当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解析]根据“谷物收入”即可知是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等级;意义主要从打击贵族的世袭地位考虑。

[答案]依据:按财产多寡划分。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不同等级公民享有不同权利,而材料二中则无限制,说明雅典

民主政治的范围扩大了。

[答案]变化:材料二中的官职除十将军外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没有社会财产和等级的限制。说明:雅典的民主程度大大提高,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3)综合两段材料,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解析]本问要从两方面来评价,即进步性与局限性。

[答案]进步性: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摧毁了氏族制度,保证了公民有较广泛的民主,它开创的民主原则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是历史的进步。局限性:雅典民主是有限的,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等于现代民主。

14.(2018·广州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次公共演说中,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对民主政体的这种本质特征做了经典阐述: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

材料二为了让更多的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雅典绝大多数官职均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当执政官退任之后,便成为被统治者,形成轮番而治的局面。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

——据《走进古希腊文明》整理材料三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析]从材料一、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等,据此归纳总结。

[答案]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轮番而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机构的公职。“任何人”是所有雅典人吗?

[解析]本问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和民主的范围,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成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民众法庭审判员。不是,指雅典公民。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了保证“全体公民”掌权,雅典创造出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解析]本问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4)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成因。

[解析]注意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分析。

[答案]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要求民主和自由。政治:众多城邦,小国寡民,便于公民直接参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5课_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第五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学业水平测试)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她”是(A) A.古希腊B.古罗马 C.英国D.美国 [解析]古希腊民主是近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所以题干中提到的源头“她”是指古希腊。 2.(2018·遵义高一期末)“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D) A.小国寡民B.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D.独立自治 [解析]材料强调“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显然这是“独立自治”之意,D项正确。 3.(2018·江门高一检测)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应该是(A) A.废除债奴制B.实行财产等级制 C.设立陪审法庭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梭伦废除所有债务,这为雅典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 4.(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民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C) A.才能B.血缘 C.收入D.道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因此,划分的标准是财产收入,C项符合题意。 5.(2018·通化高一联考)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A)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解析]“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说明选举不再由贵族掌控,故A项正确;B项中一切政务说法绝对;抽签选举难以选拔出高素质领导者,故C项错误;雅典仍然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故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 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C)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来源:周书宇的日志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 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 [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C)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比较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提高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了解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难,初步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了解并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提高比较、概括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比较英美法德代议制的不同特点及对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有益启示,培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代议制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艰难性与曲折性,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学会历史和客观分析评价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18世纪末期,在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的欧洲大陆,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19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伴随这两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进一步发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典,成为欧洲和亚非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样板。 难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与旧教材相比,本课内容师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尚显不足。分析法德代议制的异同,要求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和分析比较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教学要点:①帝制与共和国的反复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目“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教学要点: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②法兰西议会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 第三目“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教学要点:①德意志统一的完成②《德意志帝国宪法》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③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入: 播放《英雄交响曲》,提问曲名作者;打出贝多芬、拿破仑的图片。提出问题:贝多芬的这篇交响乐是歌颂拿破仑的,得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他愤怒地撕毁了手稿,后来改为《英雄交响曲》,这反映出什么问题?贝多芬与拿破仑的分道扬镳,反映了法国社会哪两种政体选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5课 随堂练习

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一、选择题 1.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是(C)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 [解析]1927年爆发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2018·张家界高一期末)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C)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解析]1930年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无力攻打中心城市,材料中的计划显然是“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是脱离中国国情的盲目行动,C项正确。 3.大型记录片《寻路》,意为“探寻中国革命之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端是(D) A.中共“一大”的召开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国民革命的失败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 4.(2018·宿州高一期末)“土豪”是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B.在革命根据地实施 C.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将土地的所有权由地主转移到了农民手中,依然是土地私有制,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5.(2018·天门高一期末)“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C)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八一南昌起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课笔记

第五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城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 (2)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有利于直接民主的产生 (3)经济基础:发达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使得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主要原因) (4)思想条件: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5)物质保障:奴隶的辛勤劳动为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6)改革推动:如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推动 (7)外部影响:希腊吸收了古代埃及文明和亚非文明 2、古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1)地理环境的特征: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 (2)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利于直接民主产生。 ②经济上:使得古希腊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 ③思想上:使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平等互利理念盛行,形成希腊民族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海洋文明+工商业经济基础中国文明起源:大河文明+农耕经济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有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 3、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及其影响 (1)城邦的建立: (2)城邦地域范围: (3)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城邦的含义: (5)城邦的影响: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公元前594年)——奠基 (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平民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5点(见书本P23) (3)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4)梭伦改革的特点:折中、中庸、具有不彻底性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确立 (1)内容:5点(见书本P23和P24)(注意陶片放逐法的评价) (2)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3、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改革: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顶峰) (1)内容:6点(祥见书本P24)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③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 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⑤伯利克里(目的)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⑥(目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2)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_课时作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 A.加强中央集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C)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D)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优质教案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教学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认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和评价;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结合教材的引言部分“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加以阐述。引出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 讲授新课; 利用ppt出示希腊地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 问题一:请结合希腊地图和教材内容分析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山峦重叠,海岸线曲折,海岛星罗棋布; 2、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出现了众多的城邦(具有小国寡 民,独立自主的特征),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3、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 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4、一系列改革促成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那么,具体有哪些改革呢? 问题二: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该有哪些?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居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实行陶片放逐法。 影响: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 内容:扩大了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 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讲述,并且由教师利用ppt逐条展示内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堂笔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姓名陈娟学号 201570050294 专业学科教学年级 201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6.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分值) 得分A B C D 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 本门课程相关。 20-16 15-11 10-6 5-0 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 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 是否充分。 20-16 15-11 10-6 5-0 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 性。 20-16 15-11 10-6 5-0 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 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20-16 15-11 10-6 5-0 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 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20-16 15-11 10-6 5-0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总分: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要把遥远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民主政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各项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教学思路与方法】 以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为线索,合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注重问题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古希腊出现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古希腊是西方民主之源,希腊文化灿烂多彩,一直影响至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希腊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使希腊文明灿烂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去探究下希腊文明上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新课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第二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

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2019届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单选题 1.中共中央在某一时期郑重宣布:“……(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时期应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国民大革命和土地改革时期,中共均曾遭受重大挫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①均表现为党领导厂的人民军队遭受重大损失②都是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强大所致③都是由于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④都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致⑤均在毛泽东等的正确领导下转危为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3.某校学生会计划假期组织一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特意向同学们征集旅游路线的设计方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不应选择的地点是() A.江苏南京 B.江西瑞金 C.贵州遵义 D.甘肃会宁 4.“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六盘山上红旗展……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 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 中央红军克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 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5.1931年全国性水灾,死亡人数达360万。1995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8亿亩,因灾死亡5千多人。这说明() A.自然灾害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中国幅员辽阔,大面积灾荒很正常 C.灾荒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动荡 D.灾荒频发的直接、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6.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两位所指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