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请四位同学分别回答四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前面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液体和气体的相互转化。通过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的事例引出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同理气态也可以直接变为固态。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P107页第二段内容。

2、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取一个烧瓶,里面放少量的碘,用橡胶塞盖紧烧瓶口,对烧瓶微微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然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3、举例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的冬天,温度常在-100c左右,洗了衣服很快就结成冰了,但放在阳光下,一样可以将衣服晒干。说明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夏天的冰雹通常都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雹。说明气态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

4、为什么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变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进行校正。

5、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地理地球上的水循环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通过网上资源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让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6、来自极地的报告

分组讨论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3)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

(4)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布置作业:请回家收集你家一天大概要用多少千克水?并谈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请四位同学分别回答四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前面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液体和气体的相互转化。通过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的事例引出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同理气态也可以直接变为固态。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P107页第二段内容。 2、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取一个烧瓶,里面放少量的碘,用橡胶塞盖紧烧瓶口,对烧瓶微微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然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3、举例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的冬天,温度常在-100c左右,洗了衣服很快就结成冰了,但放在阳光下,一样可以将衣服晒干。说明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夏天的冰雹通常都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雹。说明气态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 4、为什么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变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进行校正。 5、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地理地球上的水循环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通过网上资源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让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6、来自极地的报告 分组讨论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3)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 (4)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布置作业:请回家收集你家一天大概要用多少千克水?并谈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上的水_苏教版

教学设计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3、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4、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以及认识节水标志。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多媒体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污染现象 3、水浪费现象 实物道具:烧杯、汤匙、滴管;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哪个星球吗? 生:地球。 师:老师带领大家到世界各地去走走.(播放课件) 师:如果你的眼睛够亮,你会发现老师带你来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三维目标】 1. 及地理意义。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阅读教材P 59 头的含义。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 (播放视频:“千沟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 60 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

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1地球上的水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1地球上的水【激趣导入】 听说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邀请它来。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 预设: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新课讲解】 一、水的分布 出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观察眼前呈现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的?发现大部分都是蓝色的海洋,说明水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 出示课件:地球上关于由水构成的魅力风光(包括晶莹剔透的冰川)图片。学生观看,联想生活中的水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预设:河流、海洋、湖泊、冰川、地下…… 小结:根据它的分布不同,我们把地球上的水分为四大类:海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大气水。大部分都是海洋水,出示各类水体的分布示意图,讲解各类水体所占的比例。(海洋水是96.53%,地球上的淡水是2.53%) 能力挑战1:找出我们可利用的淡水有哪些(区分地球上的淡水和可利用淡水之间的区别)? 小结:引导学生自主看水的比例图,找出可利用的淡水只有湖泊淡水、河流水、浅层地下水。 课件出示:一杯水(地球上全部的水),一汤匙水(地球上的淡水),一滴水(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能力挑战2:你能证明空气中存在水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预设:放久了的饼干会变得潮…… 小结:地球上的水是以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的。 二、水的循环:

创设情境“问渠哪得清是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水送来呢?是什么力量将它送来的?我们一起跟着水去旅行。 让学生作为水分子的身份进行旅行,亲身体验水循环中水的状态变化。用Flash动画展示: 一、(海洋与海洋之间的动画):海水不断蒸发,天空中的云层不断增厚,变黑,到一定程度后,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 思考:海洋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分布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液态变化为气态,再变为液态,从海洋水变为了大气水,在转化成海洋水。 二、(陆地与陆地之间的动画):河水、湖水不断蒸发,植物蒸腾,天空中的云层不断增厚,变黑,到一定程度后,电闪雷鸣,陆地上下起了大雨。 思考:陆地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分布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液态变化为气态,再变为液态,从陆地水变为了大气水,在转化成陆地水。 三、(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动画):海水不断蒸发,形成云层,向陆地上空输送,陆地上空中的云层不断增厚,到一定程度后,电闪雷鸣,陆地上空下起了大雨。水往地下渗透,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分布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液态变化为气态,再变为液态,从海洋水变为了大气水,在转化成陆地水。 提问:说一说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预设:蒸发,降水…… 【组织活动】 4人为一小组,画一画水循环示意简图,标注主要环节 取一小组的简图投影,其他小组找问题所在。 PPT出示正确的水循环,简单讲解各个环节水状态的变化以及位置的转变(由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小结】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5.4地球上的水循环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并能解释对应的生活现象;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状; 3、了解水对人的重要性,同时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身边的物态变化 3、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分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雾凇 复习:四种物态变化 观看视频 回顾已经学习过的 知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新课教学(升华)师:固态与气态之间 能否直接发生变化 呢?用准备好的器 材进行实验:装有碘 颗粒的试管、一杯热 水,将试管放入热水 中,观察并记录碘的 状态变化 师:请同学分享实验 现象 师:固态加热不是会 熔化吗?有液态碘 出现吗?为什么没 有呢? 师:同学猜测与温度 有关,那我们就来测 测热水的温度。 师:热水多少摄氏 度? 师:老师还去查了碘 的熔点和沸点,同学 们能结合测量的结 生:将装有碘颗粒的 试管放入热水中,观 察并记录碘的状态 变化 生:加热前,碘是固 态 加热时,碘由固 态直接变为了气态, 是吸收热量 生:没有液态碘出 现,可能跟温度有关 生:用温度计测出热 水温度 生:70摄氏度左右 生:碘熔化需要达到 熔点,而热水的温度 只有70℃,低于熔点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 现象,由充分的感性 体验上升为理性思 考 与熔化形成对比,引 发学生思考,有效地 区分熔化和升华,进 一步理解升华

果给老师解释一下 碘为什么没有熔化 吗?(碘的熔点: 113.5℃、碘的沸点: 184.35℃) 师:物质由固态直接 变为了气态的物态 变化,我们称为升 华。 和沸点,所以碘颗粒 是由固态直接变为 了气态 二、新课教学 (凝华) 师:请同学们将试 管从热水中取出, 冷却一会儿,观察 试管内碘的状态变 化 师:试管壁上附着了 什么? 师:所以实验记录是 什么? 师:物质由气态直接 变为固态的物态变 化,称为凝华 生:观察到紫色变 淡,试管壁变成了紫 色 生:试管壁上出现了 固态碘 生:冷却前:碘是气 态 冷却时,碘由气 态直接变为了固态, 放出热量 进一步实验,认识凝 华 新课教学 (升华凝华应用) 师:观察生活中的现 象,说出对应的物态 变化 1、用了一段时间的 樟脑球变小 2、冬季,雪人没有熔 化却变小 师:以上都是升华现 象,同学们还能举出 生活中的一些升华 生:升华,樟脑球放 在衣柜中会有一股 味道,检查樟脑球变 小,并未熔化,由固 态变为了气态,是升 华现象,吸收热量。 生:升华现象,吸热 生:冰冻的衣服也可 以晒干;干冰放在空 气中会升华;永久了 学以致用,利用所学 解释生活现象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案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案地球上 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水。课件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吗?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地下暗河及冰川是我们平常不多见的,但在它们中间也蕴

藏了大量的水。 2、观后小结:孩子们,美吗?是呀,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么的绚丽多彩! 3、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的面积大还是海洋的面积大吗?好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展开的地球平面图,蓝色的部分表示地球上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 1、谈话:哇,地球上的水真多!孩子们,你们肯定会认为,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我们用水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老师要对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尽管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海洋,这么多的水,可真正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水很少很少。不知道原因吧,听老师给你们介绍(课件出示):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这样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灌植物,也难以用于工业。我们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水必须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很难利用,大气中还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也难以使用,这样就只剩河流、湖泊和少部分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使用。 2、谈话:这样吧,给你们打个比方:(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个圆,其中海洋和咸水中的咸水占了97%,而淡水只占3%。再来看,我们又把这少得可怜的淡水再看做一个圆,有76%是被冻结在了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还要除去水蒸气和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这么一点。孩子们,从这个的比方中,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地球上的水又太少了) 3、如果孩子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而易于人们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谈话:可令人痛心的是,就这么一滴水,却被地球上的人类自己给污染了,糟蹋了。 2、谈话:“污染”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书上给出了意思,老师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3、提问:孩子们,平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周围有水污染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习题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二章第五节习题1.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 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 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 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 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A.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 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 降成为雨 C.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 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 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3.下列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秋天,缥缈的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 D. 冬天,凝重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 4.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 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第1页/共18页

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 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 寒冬,草叶上冰挂剔透 5.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这天阳光晒暖了海洋,我和其他伙 伴一起慢悠悠地升入高空,高空的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又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联成了千姿百态的云,关于高空中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冰晶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放热 B. 小冰晶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 小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D. 小水珠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吸热 6.下列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C.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D.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三年级下册教案37地球水的星球

7.地球—水的星球 【教材简析】 《地球—水的星球》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七课。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有了比较好的认知,还专门用一个韦恩图去整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节课要用科学方法了解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地球的独特之处。 探索板块,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特征。第二,让学生注意到海洋集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河流湖泊也有水资源。第三,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第四,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比较地球与太阳、月球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大小比例有个大致的了解——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对丰富的液态水带来的好处有清晰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星球上有没有水是探索生命的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在前面6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太阳与月球的异同点。但是,对于地球的特征,学生还没有深入地学习。他们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探索水在地球上所占比例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他们已有知识的体系中还没有建立起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异同之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了解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证据。 2.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组春 【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就只剩河流、湖泊和少部分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使用。 2、谈话:这样吧,给你们打个比方:(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个圆,其中海洋和咸水中的咸水占了97%,而淡水只占3%。再来看,我们又把这少得可怜的淡水再看做一个圆,有76%是被冻结在了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还要除去水蒸气和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这么一点。孩子们,从这个的比方中,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地球上的水又太少了) 3、如果孩子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而易于人们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谈话:可令人痛心的是,就这么一滴水,却被地球上的人类自己给污染了,糟蹋了。 2、谈话:“污染”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书上给出了意思,老师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3、提问:孩子们,平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周围有水污染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谈话: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发现,同学们对“水污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具体地说,(课件介绍)“水污染”主要可分为“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三大类。(农业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水。课件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吗?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地下暗河及冰川是我们平常不多见的,但在它们中间也蕴藏了大量的水。 2、观后小结:孩子们,美吗?是呀,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么的绚丽多彩! 3、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的面积大还是海洋的面积大吗?好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展开的地球平面图,蓝色的部分表示地球上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 1、谈话:哇,地球上的水真多!孩子们,你们肯定会认为,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我们用水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老师要对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尽管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海洋,这么多的水,可真正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水很少很少。不知道原因吧,听老师给你们介绍(课件出示):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这样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灌植物,也难以用于工业。我们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水必须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很难利用,大气中还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也难以使用,这样

【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

《地球上的水循环》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后两种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对升华和凝华现象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也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通过 小水滴变身记展示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容易接受,便于记忆,使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得到整合,尽量创设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喜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水滴亲切的变身记、视频、演示实验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一、复习引入 水有哪几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 (学生答:转化),固态可以转化为成液态,是 (学生答:熔化—吸热);液态也可以转化为固态,这是 (学生答:凝固—放热);液态还可以转化成气态,这是 (学生答:汽化吸热);气态同样也可以转化为液态,这是 (学生答:液化—放热)。 那么,气态能不能直接变成固态?固态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么转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教授新知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 现象一:樟脑球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它的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你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什么? 现象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衣服上的冰哪里去了? 现象三: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 现象四:用久的灯泡上发黑,是怎么回事? 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二)物理知识的应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2、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什么? 3、冰棒上的“白粉”是怎么回事。 4、你能解开舞台上的“烟雾”之谜么? (三)多姿多态的水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自然现象(雪、霜、雾凇、雨、雾、露珠、冰雹),说出它们是什么状态?怎么形成的? 2、讨论: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 3、总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归纳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4 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 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的缺乏。

课前准备 1、课件,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 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老师很爱旅游,课前老师和几位同学也聊了聊,发现他们也很爱 旅游,而且去过很多地方。 省内的、省外的,国内的、国外的。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哪里呢?地球外,你 们去过吗? 2、但是我们国家的宇航员杨利伟却去过,这是他在神州五号上为地 球拍摄的照片,从太空看地球,你们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你们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话题 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它们都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积雪……教师帮着整理、 并板书 2、空气中有水吗?对,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3、那谁来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们来认识一 下这几种不同地方的水。 播放课件 4、可见地球上的水分布确实很广,它分布在祖国及世界的各个地方。 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个更加形象美丽的名字吗?水的星球 教师讲述 1、这个名字非常美!还有吗?水球 2、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愧为是一个名副其实 的大水球。 三、体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是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为人 们服务吗?哪些水我们不能用呢?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为那里 的水是咸水。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 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 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 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 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 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 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 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 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 体(河流、湖泊、海洋),设 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 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 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 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 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 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 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 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 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 答案 C 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 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 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 A.冲积扇B.冰斗C.石窝D.峰丛 答案 C 解析冲积扇形成有山地流水参与,冰斗地貌有冰川参与,峰丛地貌是在水的化学溶蚀下形成的。只有石窝是干旱地区大气及携带沙粒对地表侵蚀、磨蚀形成。 4.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1)水资源具有□06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07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2)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 3.我国在一些大江大河上建设了众多水利工程,如北京密云水库等。简述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提示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及水库水量冬春季少、夏秋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地球上的水》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地球上的水》教案 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3.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1.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2.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 教学难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和化学式 教学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峰、飘落的雨雪……水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地球各处。 提问1: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可以在哪里获得水? 学生回答 包括:除了大陆的表述,还要在海岛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们怎样去获得水?如果一个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去获得水? 提问2:上述同学们所列举的各种水,我们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讨论 总结: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 按对生命的作用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 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海洋水 回忆:我们在第一册学习“地球”时已经了解到从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陆地。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数据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答:不能。因为,面积和体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表示地球上的还说数量呢? 因此,经过科学家的计算: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这不仅是因为海洋有辽阔的面积,而且有相当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00多米。海洋还是生命的源泉。 但是,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我们可以回家品尝一下水中加盐的味道。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盐类物质35g,含盐量平均为3.5%,但是真正的海水除了咸(含有食盐外)还带有苦涩(含有其他的有苦味的氯化镁、氯化钾等),喝大量海水会危及生命。因此,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而海洋生物可以在海水中生存,比如鱼是因为鱼鳃中海洋一种泌氯细胞能把盐分排出体外,海洋植物细胞也有排出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吃鱼、虾、海带、紫菜时并不感到咸味。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从海水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淡水呢? 答:蒸馏法提取淡水。可以在家中操作:100ml水和3.5g食盐 如今,在淡水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究用经济的办法使海水淡化。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布置学生活动:看P3 资源丰富的海洋及模拟海水淡化

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标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学情分析: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 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的知识是河流的补给和水循环,河流的补给学生不容易理解全面。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重点,特别是水循环的意义。 教材分析 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学习目标 1、学生根据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 2、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学生运用水循环过程能够说出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重点 学生能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难点 学生能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球上的水

第一章第一节水在哪里(共两课时) 水头第二中学王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二、教学分析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flaXP)和辅助课件各一个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科学的第一节内容,新的知识点不多,学生对水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培养学生对水的兴趣以及关注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情感教育。 五、教学设计 1、引入: 出示两张图片,分别为地球和火星,让学生辨别那一个是地球.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尉蓝色的是水,)让学生提问,看到这幅画面有什么问题想提问.例如地球上有多少水?你们想了解有关水的知识吗? 观看有关水介绍的视频: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都分布在哪些地方?他们以几种形式存在?你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吗? 出示图片让学生分类 根据状态不同:可分为液态、固态、气态。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根据所含成分:可分为淡水、咸水。 根据分布空间可分为四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再问:各种形式的水它们所占的比例又是如何呢? 出示比例图让学生分析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96.53% 冰川冰68.69% 1、水陆地淡水2.53% 其他水体…………P2 地下淡水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 情境问题: 如果船舶在海上遇难,漂泊到荒岛上的人,首先要寻找什么?为什么? 讨论板书:二、水与生命: 需要找水,因为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水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水,那么这个星球上不可能有今天人类的生命和其他一切生物的存在。在所有的生命体中,含水量最大的生物算是人类自己。人体内的水按重量计算占有60-80%。据生物医学界的估算,人处于困境、没有食物的条件下,只要有充足的水,生命可维持10天以上,甚至在一些记录中达到一个月之久。可见水对生命是极为重要的。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生命活动来说,水也是至关重要的物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5升水。一个人可以十几天不进食,但不能几天不喝水,摄入大量的水对人体几乎是无害的,可当人体内水量不足时就会造成脱水,严重脱水时人就会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