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政治工作制度

二战结束后,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美军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频频对外用兵。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实践,美军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作战保障制度。不仅如此,在战时动员方面也有一些颇具成效的做法。



一、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方法手段



在美军作战史上,曾一度轻视了作战人员的精神作用,特别是二战后科技革命引发武器不断革新,使得美军高层范乐“武器决定论”的误断。此后,美军先后在朝鲜、越南战场上不断遭到失败,促使美军重新反思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美军新版作战纲要指出:“人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在技术进步方面,人也有决定意义。”尤其是海湾战争以来,高技术战争中的政治较量和“心战”与“凡心战”斗争更加激烈。战争环境空前残酷,这使参战人员在精神上、体力上和心理上均受到较大压力,因此战斗精神强弱显得更加突出,这就使得美军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美军为了提升官兵的“软杀伤力”,不仅继承了历史上的传统有效做法,而且根据现代战争的需求和官兵的心理特点,采取了许多新措施,运用了一些新形式、新手段,不仅在军队内部加大了工作力度,而且动员国家和社会力量,营造提升精神战斗力的环境氛围。



二、不断用“正义之战”及“国家利益至上”等理念引导官兵作战



每次对外用兵,都被美国的宣传机构美化成正义之战,为其塑造“师出有名”的舆论环境创造了条件,对激励国内将士斗志赢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伊拉克战争前美国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萨达姆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并与本?拉登和国际恐怖势力相勾结,将“倒萨”战争与“9? 11”恐怖事件联系起来。政府元首多次发表演说,把美、英及其盟国的军事行动标榜为“铲除威胁的正义战争”,称自己是拯救“饱受苦难”的伊拉克人民的“解放者”,号召官兵投入这场正义之战。

美军平时坚持以“责任、荣誉、国家”六个字为核心,对官兵进行价值观教育,塑造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敬业意识。战时,则更加强调所有官兵都要学习、理解、爱护军人价值观,并把它融入战场。不断强化官兵参与战争的荣誉感和履行任务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其牢固“为国家利益而战”、“为自由而战”等理念。

海湾战争前夕,为了让官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高度认识中东对美国利益的重要性以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美国利益的损害,美军向参战部队发放了大量的教育材料,宣传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教育

官兵参加战争乃至为国捐躯的无上光荣。克劳塞维茨说过:“在一切高尚的感情中,荣誉感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之一,是战争中使军队获得灵魂的真正的生命力。” 为振奋士气,美国防部将已经停止二十余年的“国防服役勋章”再次授予作战有功者。



三、大肆提高参战官兵福利激励官兵斗志



美军官兵向来待遇不菲,但为了鼓舞官兵在极度危险的战争环境中奋勇杀敌,美政府制定了更为优厚的薪金政策。现在驻扎在海湾地区的美军士兵年薪可达3.5万美金,军官人均年薪达6.5万美金。此外,参照官兵按规定还可得到各种津贴、补贴。

例如,战区军人津贴每天高达150美元-300美元,满30天后则增加到450-600美元。同时,前线官兵享有免费医疗保险、免费药品、住房补贴和美国政府提供的加之25万美元的人身保险。美国国会还通过法案,为参战官兵及其家庭提供大幅减免税政策。如军人家庭可使用免税教育储蓄账户资金,支付其子女就读军事院校的费用;参战军人子女特殊照顾费全额免税;发给军人家属的阵亡抚恤金也予免税,其未成年子女由国家出资抚养等,为参战官兵扫除一切后顾之忧。



四、注重严格法纪和教育疏导相结合



美国人素有以法治军的传统,且执法严格。海湾战争中,空军参谋长杜根上将因在公开场合泄露 “美军 作战设想的秘密”而被解除职务,而31名国民警卫队士兵因为受不了模拟海湾战场的艰苦训练环境,私自跑回家,分别受到降衔、额外勤务和停薪2周到2个月的处罚,其中1人因拒绝归队被军法审判。美军在重视法纪控制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解释。

海湾战争中,美军专门编印了《中东美军军队社交手册》、《驻沙特美军军人行为准则》等文字材料,由最高司令官亲自作动员,组织官兵学习。这些规定都非常细致明确,包括不准饮酒,不吃猪肉食品,不准用左手与沙特人进餐,就坐时脚底下不准朝向任何人等十余条。由于教育解释细致周详,法纪控制严格,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纪律表现不俗。



五、善于用典型事迹鼓舞官兵奋勇杀敌



越战结束后,美军报刊就开始注重宣传越战中的“英雄人物”,刊登长篇文章介绍他们的事迹。海湾战争中,美军着重宣传了指挥“沙漠盾牌”和 “沙漠风暴”两次军事行动的现役美军将领,介绍他们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主要战绩。《新闻周刊》两次宣传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的事迹;《陆军时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刊报道了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在越战中的英雄事迹和在格林纳达行动中的军事才能,称他“

拥有丰富的沙漠作战经验”,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战将良才”。



六、实施积极有效的战场心理教育疏导



现代战争作战环境艰苦险恶,战争变数大,武器毁伤效能高,又时常面临生化核武器的威胁,参战官兵精神负荷大,易于诱发心理问题。美军国内有常设的作战训练基地,经常进行大规模诸军兵种合成演练,而且每年还远程奔袭他国沙漠地区训练部队。美军战时模拟训练突出战场环境设置的逼真性,预想可能影响官兵心理的各种刺激,并尽可能从难从严,增强官兵心理适应力和耐受力。美军《心理作战条令》专门规定了反宣传的运用和方法,教育官兵如何以攻为守,在敌心战宣传中保持应有的心理品质。

美军认为,官兵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应适当加以区分,许多思想问题可能通过心理疏导得到解决。战时,美军在加强心理训练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官兵心理致伤的防护和治疗。海湾战争中,美军一线部队平均每24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随时为官兵服务。此外,美军的随军牧师也承担了一部分心理医生的任务,驻海湾的前线部队有牧师800名,平均每700人配备1名,牧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家教作用,安抚、鼓励官兵。

在战争过程中通过让战士休息放松,进行心理宣泄、归队欢迎、加强反心战宣传、控制谣言传播等方法,缓解官兵心理压力。美军随军牧师则通过宣扬“美军行动符合上帝的旨意”,会受到上帝的保佑等宗教谎言,以消除官兵对战争的恐怖,增强必胜信心。



七、开展周到细致“暖心工程”



美军还特别重视照顾军属,战时加强常设的“军人家庭支援中心”工作,帮助军人家属子女解决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关爱军人家庭。针对战时军人家属两地分居等实际困难,美军保障部门开通了各种战地网吧,通过互联网、卫星等通信方式,使官兵能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看到自己的家人。针对远离本土作战的官兵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美各军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挽救军人家庭。据美国陆军的一项调查,在派往伊拉克和阿富汗前线的军人中,离婚率高达21%,严重影响了军队内部稳定和官兵作战情绪。

据此,美国陆军广泛开展了婚姻咨询与调节活动,有针对性的排解官兵思想忧虑。美陆军还开展了“婚姻拯救行动”,投资数百万美元帮助前线归来的军人加强夫妻感情。如安排军人携带配偶外出度假,举办学习班,讲授夫妻相处之道,此外还为有幼儿需要照顾的家庭安排保姆上门服务,工资由军方支付。



八、重视军人气节与宽待俘虏相结合




宁死不屈是战时军人的“气节”,然而战争中被俘也是常有的事。对此,美军专门设立了“三军求生、逃避、抵抗和逃避局”, 对官兵进行被俘期间的反被俘训练和教育。美军对军人“气节”的理解有点特殊。一方面教育官兵在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决不自愿投降,被俘后尽一切手段进行反抗,抵制审讯,并想方设法逃跑,做到决不向敌人告密,不背叛国家。但另一方面美军又制定十分宽容的俘虏政策。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曾对20名获释的归国战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国防部长切尼、参联会主席鲍威尔亲自到空军基地迎接他们,盛赞他们表现出了勇敢无畏精神和对事业的忠诚。美军还为战俘登报扬名,邀请战俘亲人到华盛顿出席欢迎仪式。美军的这些坚定了官兵被俘后进行反俘斗争的信念,不仅极大安慰、鼓励了战俘,而且激发了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