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客观题

马克思第二章客观题
马克思第二章客观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B )

A、农民革命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主义革命

2.我国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的标志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

D、土地革命的完成

3.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进行完整表述是在( B )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D、《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D )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前途不同

C.革命动力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5.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D )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6.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C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B )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8.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A )

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议会制

C.委员会制 D.政治协商制

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 )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

10.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的提出是在( B )

A、党的四大上

B、党的八七会议上

C、党的七大上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1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B )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12. 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 A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所具有的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最特殊优点是( A )

A、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B、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C、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D、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

14.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是( C )

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B、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C、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

D、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15.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B )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6. 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 C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7. “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

的是实行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这一表述错误的实质在于( D )

A、只组织工人、农民和士兵进行革命

B、未区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C、忽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D、未联合其他阶级和政党,采取了“关门主义”的立场

18. 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适用又联合又斗争的阶级是( D )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9.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 A )

A.革命领导权问题 B.工农联盟问题

C.政策和策略问题 D.分清敌友问题

2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c )

A.工人阶级 B.知识分子 C.农民阶级 D.资产阶级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C )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22.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 B )

A、开始萌芽

B、基本形成

C、达到成熟

D、继续发展

23. 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在( B )

A、党的一大上

B、党的二大上

C、党的三大上

D、党的四大上

24.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 C )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

25.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 C )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26. “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 D )

A、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B、抹煞农民阶级的革命性

C、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27. 在抗战时期针对王明的新投降主义和单纯依赖外援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指出把抗战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是( C )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党的建设

28.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C )

A、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C、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D、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29.. 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统一战线要解决的是( C )

A、与资产阶级关系的问题

B、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C、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问题

D、与农民阶级的关系问题

30.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仍有两面性,其表现为( C )

A、革命性和妥协性

B、主动性和被动性

C、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改造的一面,进步性和顽固性

D、改造性和被改造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D )

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E、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BCD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买办阶级

3.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集中表现在(ACDE )

A、革命所处的时代不同

B、革命的性质不同

C、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D、革命的前途不同

E、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

4. 下列关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是(ABCE )

A、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B、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C、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D、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E、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是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的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 ABCD )

A、知识分子

B、小商人

C、手工业者

D、自由职业者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 ABCD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7.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BD )的革命

A、无产阶级领导的

B、人民大众的

C、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

D、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8.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ABD )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E、小资产阶级

9.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BC )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保护民族工商业

C、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E、实行计划经济

10.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 BCDE ) A.《战争和战略问题》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E.《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1.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概括中国共产党为( ABCE )的党

A、一个有纪律的

B、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

C、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的

D、领导武装斗争的

E、联系人民群众的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有(AC )

A、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E、民族统一战线

1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民族的”是指(BC )

A、反对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

B、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C、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D、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E、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的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主要是(ACD )

A、统一战线

B、阶级斗争

C、党的建设

D、武装斗争

E、独立自主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ABCD)

A.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

B.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C.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E.有了新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16.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是(ABCDE)

A.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关系问题。

B.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C.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D.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E.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必须坚持有利、有理、有节的原则

1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CD)

A.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党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E.良好的群众基础

18.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BD)

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为人民服务

D.批评与自我批评

E.实事求是的作风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包括(BCD)

A.土地革命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E.根据地建设

20.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BCDE )

A、新民主主义思想领导的文化

B、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大众的文化

2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的相互关系是 ( BCDE )

A、前者主要解决生产力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发展问题

B、两者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C、两者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D、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E、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22.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包括的具体内容有( ABCDE )

A、革命对象

B、革命动力

C、革命领导权

D、革命性质

E、革命前途

2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即革命动力是指( ABCD )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4、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 ABCDE )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政策的正确

E、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25、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由于( ABCE )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对大多数,具有很强的革命性

B、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

C、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与无产阶级有天然的联系

D、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E、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汇编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B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C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E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CDE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马克思第二章客观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B ) A、农民革命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主义革命 2.我国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的标志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 D、土地革命的完成 3.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进行完整表述是在( B )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D、《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D )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前途不同 C.革命动力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5.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D )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6.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C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B )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8.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A ) 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议会制 C.委员会制 D.政治协商制 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 )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 10.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的提出是在( B ) A、党的四大上 B、党的八七会议上 C、党的七大上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1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B )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12. 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 A )

感悟真理的力量与魅力,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感悟真理的力量与魅力,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田青华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3期 历史总是以纪念的方式来展示伟大人物或伟大事件所具有的不朽价值与重大意义。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和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则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影响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更加璀璨夺目。我们要把学习、运用、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的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到实处,把它变成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自觉的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实现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结合、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它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展现出独特的理论主题、基本立场、分析框架、思维方式、逻辑结构和价值取向。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一经创立,就“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個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把方法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使方法论具有了科学的属性;把实践观点引入方法论,提出哲学的使命不仅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因为解释世界是一种守成思维,而改变世界是一种创新思维。这就使方法论的功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主客体方法、社会基本矛盾方法、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方法等,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系统,真正实现了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即人民立场。《共产党宣言》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集中表明了马克思的人民立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xx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完整版)北京大学党课网上考试参考答案(2018)(第二课)

1.(单选题)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之后,______的军队开进特里尔,特里尔变成了法兰西 共和国的一个省,马克思一家由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变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民”。?法国 2.(单选题)讲座中提到,法国革命之前,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林立纷争不断,通 过______的签订,承认神圣罗马帝国各个部分可以自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3.(单选题)柏拉图认为成为一个好的城邦存在的前提是什么? ?公共财产 ?共同经济空间 回答错误 4.(单选题)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西罗马帝国西部国君的马克西米安驻跸首府是 ______。 ?特里尔 5.(单选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帝国 6.(单选题)讲座中指出,共产主义是______。 ?植根于历史、面对现实的一种社会方案 7.(单选题)讲座中指出,初心是什么? ?先天的道德能力 8.(单选题)作为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主报告准备的,收到《毛泽东选集》中的第一篇 文章是什么?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9.(单选题)讲座中提到,特里尔中学最主要的特点,并且到今天还延续下来是指什么教 育呢? ?古典教育 10.(单选题)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学习的时候,第一外语选择的是______。 ?法语 11.(单选题)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2.(单选题)讲座中指出,真正推动中国革命的是什么人呢?

?中国的人民 13.(单选题)讲座中指出,作为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思考是从哪里开始的? ?学术思考 14.(单选题)讲座中指出,马克思青少年时代非常重要的发现是______。 ?欧洲的宗教是一个经济体系,或者说是一个金融体系,战争体系 15.(单选题)马克思在他最早期的著作当中指出,犹太教是______。 ?私有产权的学说 16.(多选题)讲座中指出,马克思说到如何评价一个人时,说我们思考人类就是思考人 类的______。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17.(多选题)讲座中国指出,1914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准备成为执业律师。但在当 时,成为律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必须是国民 ?必须懂法律 ?必须有资产担保 18.(判断题)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时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也不 帝国。” ?正确 19.(判断题)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正确 20.(判断题)讲座中指出,马克思追求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最下层的人可以平等做 人,当家作主的共和体。 ?正确 1.(单选题)马克思在《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青年人应该怎么选择职业 呢? ?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2.(单选题)法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比较了从工业革 命到今天的生产、消费和物价的变化,他测算了马克思时期,一个伦敦的白领工作一年的收入是多少英镑? ?45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

【内容提要】世纪之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 进程中,要注重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活力;要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提出中国的发展战略;面对知识经济的大趋势,必须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理解。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正文】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制度对于社 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制度创新构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为 在唯物史观看来,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制度创新 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本文探讨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而提出这 一问题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是坚持、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 制度文明理论,而绝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 就坚持了制度创新的原则,因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而言,本身就是在一个新思维方式基础上 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科学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只有不断面向运动变化的社会生 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恩格斯在1893年同法国《费加罗报》记者 谈话时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认为人们可以 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1](P17) 马克思倾注其一生心血,深入研究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的历史结论。应当说,这一历史结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为人类历史的发展 指明了方向。但必须指出的是,要真正实现这一人类理想,还必须依靠我们的现实努力,尤 其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历史方向的正确把握还并不完全等于制度的正确制 定和实施。如何将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转化为制度创新的现实过程,马克思本人为我们作出 了典范。1861年,当时的沙皇俄国废除了奴隶制,俄国社会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的社会制度, 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于是,处于这场辩论中心的查苏里奇便写信求教于马克思。针对查 苏里奇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则显示了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制度 创新之路。在深入分析了俄国的具体情况后,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俄国社会是和现代世界 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在近代所创造的生产力、世界市场及其交往方式是俄国社会走向现 代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俄国社会由于其独特的公社公有制的存在,这就 可以使得俄国社会在吸取资本主义现有物质成果的基础上,可以避免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 在这两个因素基础上建立的东方社会制度,将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制度。当然,由于各种社会 客观条件变化和制约,人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理解还不完全一致。但无论如何,马克 思关于制度创新的思维方式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制度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其历 “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史辩证法基础上的。 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 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 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1](P131)[!--empirenews.page--]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 建国之初,由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迫使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于 克服困难、保卫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人们将这一应急性的对策视为走向共产 主义的便捷之路时,一场政治经济危机便迅速出现了。严峻的现实使得列宁开始探求一条在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之路。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 是在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但这种过渡必须是在全面吸取资本主义 文明成果基础上的;二是必须把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 西”;三是要建设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并充分利用这一政治权力尽快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和文化;四是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和实施不能机械照搬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而必须根据 具体的历史条件不断加以创新。这一条也是最为重要的。在论及东方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时,

马克思主义原理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 一、多选题(共20题,100分) 1、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明( ) A、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 B、真理具有普遍性,价值具有特殊性 C、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因素 D、真理是主体认识与客体实在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E、真理的追求以价值为目的,价值的实现以真理为条件 正确答案: ACE 2、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 )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能动性 E、实践性 正确答案: ABCDE 3、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E、唯心主义诡辩论 正确答案: ABC 4、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E、检验真理的尺度 正确答案: ABCD

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正确答案: AB 6、价值的特性是(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正确答案: ABCD 7、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正确答案: ACDE 8、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 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正确答案: DE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 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正确答案: ABE 1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及其21世纪的前景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之外,在战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作者注。)的崛起。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在20世纪已不再具有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在东方,列宁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纪初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曾使50年代以后的世界“东风压倒西风”。五六十年代古巴革命的胜利和越战中社会主义越南的胜利挟民族解放运动的雄威,使马克思主义风行天下。尽管80年代末苏东阵营的崩溃使东方马克思主义遭受重创,但是经历20年改革的中国重现活力与生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主流发展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很少谐振在同一个频律上。相反,二者之间产生过多次重大的理论和政治分歧。第一次较大的分歧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期间。此前,第二国际在一战中的分裂,还没有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裂为东西方两条线索。而这一时期罗莎·卢森堡的理论观点明显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批评。卢森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民主问题上。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批评列宁所主张的党的集中制,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一个“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中央委员会的托管”;她反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议会、禁绝反对派的政策,认为没有民主将造成公共生活的沉寂,集中制会造成“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会导致官僚化倾向,“这种情况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蛮化”。 [!--empirenews.page--] 卢森堡是列宁的战友,是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左派。她不仅坚决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也坚决反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她高度支持十月革命,也与列宁同样对资产阶级民主持否定态度。卢森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使其批评显得分外有价值。事实上,列宁也清楚地知道,社会主义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在经历了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最初斗争之后,列宁在其晚年竭力与他深恶痛绝的官僚化和特权现象进行斗争,试图扩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但是终未战胜已经体制化的官僚主义倾向。尽管列宁在政治上、策略上并不支持卢森堡的观点,但是,他们二人的基本思路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理解是一致的,那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事实上,他们的忧虑已为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所证实。

心得体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

心得体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强调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有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 一、在勇于洞察时代中创立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再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一不是顺应时代大势、解决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理论结晶。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逻辑起点也是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凝练地说,就是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次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十分紧迫地摆在了世人面前。从国情看,当今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紧迫地摆在了国人面前。从党情看,我们党管党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赶考”依然在路上,如何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十分紧迫地摆在了全党面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仅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而且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 时代需要理论创新,但理论创新决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历史反复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创造过程,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需要自我革命、不断超越的勇气,还需要统揽历史大势、破解时代难题的智慧。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了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说,有了理论创新的勇气和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人皆有之 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 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北大+学科简介

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Ⅳ-1学科简介 (填写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设置、国内外影响等,限填2000字。)一、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 建设世界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这个方面北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目标:把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力。 二、优势与特色 1.历史传统悠久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早在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组织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名为“马客士主义研究会”。1992年3月17日,北大党委作出《关于建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定》,我院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 2.学科发展齐全 我院是全国最早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之一,又是第一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目前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全部招生,且都有严密的培养计划和系统的学位课程,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特色明显。 3.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45岁以下教师16人。93%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86%的老师具有硕导资格,46.5%老师具有博导资格,35%的老师具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其中既有“四个一批”获选者、也有“万人计划”入选人,还有“百千万人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和马工程专家。学院还聘请了五位世界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担任客座教授: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大卫·科兹、密苏里大学教授迈克尔·哈德森、莫斯科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布兹加林、肯特大学教授肖恩·塞耶斯、德国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促进委员会主席鲁夫·黑克尔。 4.国际合作密切 学院与美国的夏威夷大学、波兰的罗兹大学、韩国的瑞永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燕京学社、牛津大学、约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每年都派出6名左右的师生到国外有关大学学习、研究,同时不定期邀请国外相关专家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我院每年都有研究生被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录取为联合培养博士生。 三、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家、社会管理和活动家作为主要目标。学院建立了从硕士到博士、涉及六个二级学科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开设了80余门必修课和选修课。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关键词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陶文昭《光明日报》(2016年01月07日16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创新有两个鲜明的论述,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二是“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新时代、初级阶段的新常态、“四个全面”的新实践,都要求大力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国情、实践这三个关键词破题谋篇,正在书写理论创新的大文章。 时代:21世纪新阶段 时序更替,理论前行,大时代需要大智慧。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认识和解决新问题,在与时俱进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离开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马克思主义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 弄潮儿向涛头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敏锐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他强调,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在经济上,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技术上,当今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国际政治格局上,中国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总之,我们要充分把握21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国情:初级阶段新常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中国历史悠久厚重,中国现实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国情。我们必须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邃地洞察中国历史文化。他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都可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滋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