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农作物分类作物是由于长期适应原产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栽培过程中对温度、光能、水分等条件有一定要求,由此而制约着作物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分布。

从温度条件看,全世界4种不同的温度地带都各有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种类。①寒温带。有春小麦、春大麦、春燕麦、黑麦、粟、黍稷、马铃薯、豌豆、蚕豆、亚麻、甜菜等;②温带。有冬小麦、冬大麦、粟、高粱、大豆、蚕豆、菜豆、油菜、向日葵、大麻等;③亚热带。有水稻、玉米、高粱、甘薯、大豆、菜豆、油菜、花生、芝麻、油桐、桑、茶、棉、黄麻、红麻、苎麻等;④热带。有水稻、甘薯、木薯、花生、海岛棉、咖啡、可可、橡胶树、油棕、黄麻等。但这种适应性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作物由于遗传基础的变异,经过天然或人为的选择,也能改变其本性。如水稻、玉米、高粱本为喜温作物,通过多年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可以产生生育期短、耐寒力强的品种,能在北纬50°、南纬40°处栽培。甘薯、棉花、苎麻的一些品种也可引种到北纬40°,木薯可引种到北纬25°。同时有些本来适于寒温带的作物,如麦类,也可在低纬度地区利用冬季时节或在高海拔地区栽培。但作物适应性变化的范围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生长不良或不能成活。

从作物生长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看,大致可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两类。前者在生长期间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光照时间较长,一般须超过无光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生长而形成花芽。若光照时间不足,生殖生长就会减缓而推迟开花结实;反之则能促进生殖生长。这类作物多为适于北方生长的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短日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黑暗时间须超过有日照时间才能形成花芽,黑暗时间延长可促进生殖生长;而光照时间延长只能促进营养生长。一些春播秋熟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大麻等属于这一类。各种作物所要求的这种特定光照条件,也为其适应和分布的范围规定了限度。其中有些作物由于长期异地栽培,也分化出一些对光照不敏感的早熟品种。至于一些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荞麦、绿豆、菜豆等,一般对光照期反应迟钝,只要在温度许可范围内,在任何地区都能发育成熟,是属于光照中性作物。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耐旱能力,一般可以用标志蒸腾力大小的蒸腾系数表示。蒸腾系数小的作物,如粟、黍稷、高粱、玉米、大麦、黑麦、花生、向日葵等,一般比较耐旱;而蒸腾系数大的作物如薏苡、燕麦、荞麦、大豆、蚕豆、豌豆、油菜、黄麻等则耐旱力较差。有些作物如水稻不仅喜湿,其根系且可浸在水中而无碍生长。至于小麦、马铃薯、甘薯、甘蔗、甜菜、芝麻、棉花等则属于“干湿中间类型作物”。

此外,作物对土壤酸碱程度的不同敏感性,也与其分布地区有关。大致高粱、苏丹草、田菁、苜蓿、向日葵、甜菜等较能耐盐碱;而稻、燕麦、黑麦、荞麦、马铃薯、甘薯、茶等则较能耐酸。大多数作物适宜于中性土壤。

作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一般草本作物从春季播种萌发到秋季成熟收获,其全生命周期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的,称为“一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等秋季播种后须经过低温的冬季到第2年夏季成熟的,称为“越冬一年生作物”或“越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甜菜、菠菜、白菜、萝卜等,第1年播种后当年完成营养体生长,必须经过一个冬季到第2年才开花结实的,为“二年生作物”。还有如苎麻、苜蓿、甘蔗、除虫菊、菠萝等的生命周期延续3年以上,每年除收获地上部分外,其地下部的根芽或根状茎可连续生长并可用以进

行营养体繁殖的,为“多年生作物”,多生长在亚热带或热带。有的作物如棉花、蓖麻,在温带为一年生,在热带则可成为宿根性多年生作物。至于茶、桑、果树等木本植物,则都属多年生作物。

“光、热、水”是气侯的三要素。气候资源可分为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以及风能资源等。所谓光能主要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两方面,是太阳能多少的重要标志。日照时数单位是小时,太阳辐射单位焦耳/平方米。日照时数的年内累积趋势,与太阳总辐射累积趋势一致,日照时数与植物生长有直接关系,利用太阳能可以发展无土栽培日光温室,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器及太阳能生态农业温室养育与水产等阳光产业。气温是气侯最重要的要素,是判断一个地方热量多寡的指标。通常以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的累加)所划分的温度带,代表着一地区热量的多寡,光温可反映日照和温度(热量)两种气候要素的综合作用。对于农作物来说,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光照越强,作物的生育期就越短。热量(以温度形式表示)是各种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各种农作物都有其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高于下限温度的时间和热量状况即为可以利用与开发的热量资源,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间隔日期称为生长季。生长季内的热量资源强度是反映热量资源多少的一个标志,可用最热月(7月)气温表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表示寒冬已过,积雪消融,土壤开始解冻,草木开始萌动;终日则表示土壤开始冻结,越冬植物停止生长。因此,≥0℃的积温便能够反映一个地方可供作物利用的热量状况。其间日数通常称为无霜期(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春季作物开始生长的日期,终日为喜温作物停止生长、喜凉作物光合作用显著减弱的日期,其间日数即为喜温作物生长期或其它作物的活跃生长期,这时的积温称为活动积温。无霜期的长短与热量资源的多寡趋势基本一致。除积温外,界限温度的初、终间日数多少也能反映热量资源的多少,而且它与作物能否成熟有直接关系。在作物生长期内,白天高温有利于作物大量合成有机质和糖分,夜间低温又可使作物呼吸减弱而降低农作物自身的营养消耗,故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作物生长是一个有利因素。气温(热量)与光照(太阳能)一般正相关,但也有例外,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区,却是我国夏温最低的地区。天气的阴晴对日照影响较大,阴天多的地方日照时数相对较少。

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由于同一种作物常有多种用途,一般只按其主要用途来划分。

谷类作物也称粮食作物。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极大多数属禾本科,如稻、麦类、玉米、高粱、粟类、薏苡等。谷类作物的子实一般含淀粉70%以上、蛋白质10%左右,并有适量的脂肪和维生素,为食物中热量的主要来源,且因易于种植、运输和贮存,是历史上最早驯化、当前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谷类作物除主要用作粮食外,子粒及碾制时筛选出的糠麸,可做精饲料;秸秆经过粉碎,可做粗饲料,鲜茎叶则可作青饲或青贮。子实还可用以酿酒,大麦芽可制饴糖。有些子实胚部富含脂肪,利用分离出的玉米胚和稻米糠麸,均可提炼优质食用油。稻、麦、玉米等的茎叶还可用以编制各种日用品和工艺品。

豆类作物属豆科。以收获成熟子粒为目的的一类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蚕豆、豌豆、菜豆、鹰咀豆、绿豆、饭豆、滨豆等。中国为栽培豆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豆类成熟子粒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作物,如大豆可达40%,其他豆类也均在20~30%左右,为禾谷类子粒蛋白质含量的2~4倍。豆类蛋白质包含8种动物必需的氨基酸,在禾谷类种子中含量很少的赖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在豆类中都较丰富,可直接食用或用以加工成各种豆制品。大豆、花生等的子实富含脂肪,是人类所需植物脂肪的重要来源。豆类的

茎叶不论作干饲料或青饲料,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豆、花生榨油以后产生的豆饼或粗粉,除可作为精饲料外,还可精制成浓缩蛋白。此外,由于与豆类作物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同时豆类的圆锥根吸收土壤深层养料和水分的能力优于谷类作物,种植豆类作物或用以同禾谷类作物轮作、间作,还有充分利用和培养土壤肥力的作用。

薯类作物以收获富含淀粉和其他多糖类物质的膨大块根、球茎或块茎为目的的一类作物。有旋花科的甘薯,茄科的马铃薯,大戟科的木薯,薯芋科的薯芋、山药、大薯,天南星科的芋、紫芋、蒟蒻,菊科的菊芋、豆科的豆薯,美人蕉科的蕉藕等。这类作物的地下根茎膨大,由薄壁细胞所组成,以贮存淀粉为主,包括2%左右的蛋白质和一些维生素。除豆薯用种子繁殖外,其余均用根、茎繁殖。对逆境和病虫害抵抗能力强,易于栽培,产量高。因钾能促进淀粉的合成和积累,施肥时重视钾在三要素中的配合常有利于增产。薯类除供食用和饲用外,工业上是制淀粉、葡萄糖、糊精、合成橡胶和酒精的原料。茎叶和加工后的粉渣则是富含养分的饲料。鲜薯块一般含水分达80%左右,运输和贮藏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收获后需及时切片晒干,以便贮存。

纤维作物以收获纤维为主要目的的一类作物。可按形成纤维的组织、器官分为:①种子纤维。如锦葵科的棉花,其纤维系由胚珠的表皮细胞延伸而成,是最主要的纺织原料。

②韧皮纤维。如各种麻类的纤维,系由茎部的韧皮层形成。其中荨麻科的苎麻、亚麻科的亚麻和夹竹桃科的罗布麻等的纤维长而整齐,质地柔软,含木质素少,可用以纺织优良麻织品;大麻科的大麻、田麻科的黄麻、锦葵科的苘麻、红麻和豆科的柽麻等因纺性较差,多用以制作粗麻布、麻袋、地毯、麻绳等。③叶纤维。多为热带单子叶植物,如龙舌兰科的剑麻、番麻,芭蕉科的蕉麻,凤梨科的凤梨等。其叶鞘或叶部的维管束纤维粗硬,不能供纺织用,但拉力强、耐湿、耐盐、耐磨,可用以编制各种粗绳索,在航海、采矿、铁路运输上用途很广。棕榈科的棕榈则可做垫、刷与簑衣等。其他如莎草科的茳芏、碱草、藨草、灯心草科的灯心草,禾本科的芦苇、芨芨草等,其叶纤维也可供编织等用。以上各种纤维还均可用作造纸原料。

④木纤维。主要来自木本作物,常用以制造优质纸张。作为纺织工业的原料还有蚕丝、动物皮毛等。

油料作物以收获含油器官榨油为目的的一类作物。除豆类作物中子实富含油脂的花生、大豆等兼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外,还包括十字花科的油菜、芥菜、油萝卜,胡麻科的芝麻,菊科的向日葵、红花,亚麻科的胡麻,唇形科的紫苏、白苏,大戟科的蓖麻等。锦葵科的棉花,其子仁也含有很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木本植物如油茶、胡桃、油橄榄、油棕、油桐和乌桕等,有时也列为油料作物。各种作物种子的含油量不同,如大豆含量为20%左右,油菜、向日葵、胡麻、油茶、红花等为40%左右,芝麻、花生、蓖麻、油桐、乌桕等为50%左右,椰子、油棕种子的含油量则可高达60%。种子经过提取油脂后的饼渣,尚含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除油菜子饼中含有硫化葡萄糖苷、蓖麻子饼中含有蓖麻碱和蓖麻白朊等有毒成分不能直接饲喂牲畜外,大多可用作优质饲料。

糖料作物以收获植物体的含糖部位供工业上制糖用的作物。糖分在植株上存贮的部位因作物而异,如甘蔗、芦粟、糖槭在茎部,甜菜在根部,糖棕在花部,其成分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世界栽植最普遍的工业制糖原料,在低纬度地区为甘蔗,在高纬度地区为甜菜,含糖量均在15~20%左右。制糖的副产品糖蜜和残渣,可作酒精或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蔷薇科的悬钩子和菊科的甜菊,叶部含高甜度物质糖苷──双苷配糖体,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可作甜味剂和糖尿病患者的辅助药剂。

饮料作物收获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用作饮料时对人体有兴奋作用的一类作物。茶的嫩叶可制成茶叶,咖啡、可可的子实经加工后可制成饮用品。梧桐科的可乐果,种子中咖啡因含量达2%,为很强的兴奋剂,系制造可口可乐汽水的原料。此外有大麻科的蛇麻,俗名啤酒花,可做制啤酒时的添加物,本身不含咖啡因,但其花序所含蛇麻香脂腺分泌的挥发油、苦味素、树脂和单宁,能使啤酒具有芳香而略带苦味,故也可归入此类。

调料作物能产生芳香或具辛辣味的挥发性物质的一类作物。多用作食品的辅料,以促进人的食欲。主要的有蘘荷科的姜,百合科的葱、蒜,茄科的辣椒,十字花科的芥菜种子,伞形科的茴香等。木本植物如芸香科的花椒,胡椒科的胡椒、樟科的肉桂,八角科的八角,桃金娘科的多香果等也有此用途。

染料作物在合成染料未普遍应用前,染料的来源主要取自植物。中国的传统染料,蓝色的主要原料为蓼科的蓼蓝叶,豆科的槐蓝叶;紫色主要为紫草科的紫草根;红色主要为菊科的红花花冠和茜草科的茜草根等。在欧洲则常用十字花科的菘蓝叶染蓝色,用木蓝草科的木蓝草叶染深黄色,用千屈菜科的散沫花枝叶染橙色,用蘘荷科的郁金块茎染橙红色等。

橡胶作物此类作物含有白色液体乳胶,名橡浆。其成分为水、碳氢化合物、树脂、油脂、蛋白质、糖和生橡胶,凝固后成为弹性、韧性很强的橡胶。橡浆对植物本身的作用尚不太明了,可能有愈伤作用,但对人类却有很大价值,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已经广为栽培的木本橡胶作物主要有大戟科的橡胶树,桑科的巴拿马橡胶树和印度橡胶树。草本有菊科的橡胶草和橡胶菊等。在美洲热带还有一种糖胶树,所产生的糖橡胶可制口香糖。

药用作物是含有各种生物碱和苷类等有机化合物,可用以治疗各种人、畜疾病的栽培植物。

饲料与绿肥作物人工栽培以喂养畜禽的称饲料作物(如牧草)。栽培后在生长繁茂时期翻入或割沤,用以增加土壤肥力的为绿肥作物(如牧草)。

芳香作物具有烃类的萜和氧化、硫化油成分,挥发到空气中呈芳香气味的作物,可用以制造化妆品、食品或熏制茶叶。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来凤县高级中学田景文 教学目标 学会结合实例及地图,分析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影响 学会列表比较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加强对环境的认识,激发环保意识,增强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 “工业区位”是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工业生产活动和上一节农业生产活动都属于最基本的人类生产活动,所以教材在上一节介绍了农业活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后,紧接着就安排了工业活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过程 理解“工业和工业生产” 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生产: 投入:土地水源能源技术劳动力资金原料零部件 产出:废水废气废渣产品(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引入:工厂建立在什么地方,需要政府或厂商的决策,假如你是一个决策者,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并将学生见解板书在黑板上) 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发现要建立一个工厂要考虑很多的问题,最好是把工厂建立在一个花费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也就是工厂应当选择建立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优质价廉、市场前景广阔、交通便利的地方。然而,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理想的场所,比如说:原料充足的地方可能没有市场;市场广阔的地方劳动力价格往往很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常把工厂建立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就是哪个因素对某工业影响最明显,这个因素也就会影响工业的选址,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学习书本上第一段,得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变化。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原材料(原料指向型) 一些企业工厂对原材料的依赖性很高,包括原材料不宜远距离运输或者原材料运输费用高。致使一些工业布局在原材料产地。 例:李家河的柑橘加工厂;制糖工业;水果罐头厂;水厂品加工厂 ,市场(市场指向型) 一些工厂分布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之地。因为其产品不宜长途运输或运输费用高。 例:酒类饮料制造工业;家具制造厂 运输条件 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交通条件越来越制约工业的发展。 对矿产资源的影响:交通条件好的矿产资源会得到优先开发 对钢铁、石化工业的影响:现代钢铁工业,由于运费的降低和运速的提高,导致工业靠近交通发达和靠近市场的地方。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

(完整版)工业区位因素(含答案)

第22讲工业区位因素(一) 考纲解读 (一)工业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类型: (1)按生产对象:采掘工业(采煤工业、水电工业)、加工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2)按产品性质:重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按投入多少: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4)按主导区位: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动力导向型(二)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低投入、高利润)

3.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结合课件图片和上述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1.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大型钢铁企业转向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科学技术在其中起 了什么作用? 4.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 (1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 自来水厂、啤酒厂 (2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库 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3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水泥厂、酿造厂、火电厂、钢铁厂 季风气候区,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 已知最小风频的,则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印染厂、造纸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钢铁厂、火电厂 (一)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 如图a 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技术,则其主导因素是技术。图b 中甲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投入,则其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乙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产品运费,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图c 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市场,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 (1)运输环节: ①原材料运量大(如制糖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则布局在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②产品运输要求高(如食品厂),则布局在消费地,主导因素为 原料(铁矿) 燃料(煤) 市场 优势区位条件 鞍钢 鞍山铁矿 山西、黑龙江等 辽中南重工业基 地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 宝钢 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 沪宁杭工业基地 接近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

影响作物高产因素

一)遗传因素作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的含量的食味等品质都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因此,作物的产品品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作物之间和品种之间都存在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的品质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培育选用品质优良的品种是提高产品品质最根本的途径。 (二)环境因素 1.地理因素。同一作物产品品质的优劣,因种植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有很大差异,如小麦从北向南,籽粒变大、皮厚、灰分多,而籽粒的硬度、蛋白质和出粉率降低,品质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些优质种植区。如新疆的棉花、吐鲁番的葡萄、中牟的大蒜和西瓜等。调整作物布局是改善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把作物调整到它最适宜生长的地区,可有效提高品质。 2.光照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因此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南方麦区的小麦品质差,其原因之一就是春季多阴雨,光照不足引起的籽粒不饱满,籽粒容重低。 3.温度对禾谷类作物来说,灌浆结实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粒重,影响品质。例如,水稻遇到15C以下的低温,会降低籽粒灌浆速度;超过35C的高温,又会造成高温逼熟,影响品质。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30C以下,随着温度升高,面团强度随之增强,面包烘烤品质得到改良。气候冷凉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有利于大豆油分的积累;亚麻和油菜籽的含油量则在较低温度(10C)时最高(分别为46.6%和51.8%),并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向日葵和蓖麻对温度呈曲线反应,在21C含泊量最高(40.4%和51.2%),而在较高和较低温度下的含油量较低。 4.水分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大、耗水量多。如果此时遭遇水分胁迫,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我国北方小麦灌浆后期常遇干热风天气,如果供水不足,就会严重影响粒重。相反,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 5.土壤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矿质营养的土壤,常能使作物形成优良的品质。如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改土,可起到明显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营养元素中,硝态氮和硫酸钾对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有良好作用,铵态氮和氯化钾有提高烟叶中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燃烧性的不利影响。土壤的盐碱含量不但会影响作物产量,而且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 6.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不仅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巨大损失,对作物品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臭氧和二氧化碳会降低大豆种子中油酸的含量,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则会增加油酸的含量;种子蛋白质含量不受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三)栽培措施 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对于大多数作物而言,适当稀植可以改善个体营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质。在禾谷类作物制种时,一般种植密度较高产田稀一些,以提高粒重、改善外观品质。当前,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种植密度过大、群体过于繁茂,引起后期倒伏,导致品质严重下降。但是,对于收获韧皮部纤维的麻类作物而言,在不造成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密植可以抑制分枝生长、促进主茎伸长,从而起到改善品质的效果。播种期不同,植株生育和物质形成所遇到的温、光、水等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2.施肥一般认为施用较多有机肥时,作物品质较好,过量施用化肥作物品质较差,而且会因化肥中有毒物质的残留影响人们的健康。 从肥料种类来看,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化肥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作物品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作物高产优质。实践证明,大豆单施有机肥可使籽粒的含油量下降,而在施有

(完整版)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与小麦分布 冬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 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棉花:4——9月 油菜:12——次年5月 花生:4——10月 甜菜:5——9月 水稻:东北:5、6——10月(单季) 南方:4——7月,7——10、11月(双季)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生长习性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

河西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作物栽培学 考试方式: 课程论文 系别: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班级:08级1班 姓名:陈银辉 学号:0815102 得分: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 陈银辉 指导老师:肖占文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08(1)班张掖 734000 摘要:本文对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做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作物的品质的内因是遗传因素;外因主要有:地理条件、季节条件、温光条件、水分条件、营养条件。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一、通过育种手段改善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培育优良新品种;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优质产品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对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品质。 关键词:影响、品质、因素、提高、途径 作物品质(crop quality)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所要求的品质内容因产品用途而异。作为食用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更重要,作为衣着原料的产品,其纤维品质是人们所重视的。评价作物产品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如产品的形状、大小、滋味、香气、色泽、种皮厚薄、整齐度、纤维长度和强度等。作物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低,而且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因此,分析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1.1遗传因素 作物产品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食味和蒸煮品质等,一般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例如稻米香味(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籽粒长度、垩白率等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受主效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正因为如此,作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产品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品种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就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了。 1.2环境因素 1.2.1地理条件 禾谷类作物籽粒(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提高;而大豆是南高北低;同时小麦的

我国主要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作物种类作物作物简介主要分布地区 谷类作物水稻 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 稻、早稻和中晚稻、糯 稻和非糯稻。短日照作 物 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 江流域、珠江流域。 小麦 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 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 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 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 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玉米 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玉米是一种碳4植物, 雌雄同柱。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 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 豆类作物大豆大豆是喜温作物,夏季 宜有高温,适于我国北 方温带地区栽培。 中国大豆主产区有黑龙江、吉林、内 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省等。 薯芋类作物马铃薯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 之一,其营养价值高、 适应力强、产量大,是 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 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 米。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 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甘薯 日照甘薯属喜光的短日 照作物,茎叶利用光能 的时间长,效率高。喜 温,不耐寒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以淮海平原、 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 油料作物 油菜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 料作物 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近年 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 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向日葵 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 作物之一,主产区北纬 35°至55°之间。 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分布在东北、西北 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吉林、辽宁、 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 糖料作物甘蔗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 量大,喜高温 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十分有限,主要分 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 云南六省。 甜菜 甜菜生长期短,耐盐碱 干旱,喜温凉 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 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 棉花主要纤维作物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 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各棉区中,新疆 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棉花

作物品质分析汇总

A 作物品质概念:是指人类所需要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优劣. 作物品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多个品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 合体” B 作物的化学品质指作物产品的的化学特点, 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其平衡状 ^态0 D 作物营养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作物子粒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 2、 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 3、 蔬菜、果品的糖分及维生素含量 4、 饲料作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利用率等 E 作物的蒸煮品质 作物的蒸煮品质表示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米、小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出饭率、糊化温度等 2、 小麦粉蒸馒头、制面条、包饺子等的品质 F 品质性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以品质性状分类为依据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作物品质分析知识体系 品质性状分类 1、根据理化性质 物理品质(作物产品物理性状的好坏) 化学特点,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平衡状态。) 2、 根据结构特征 外观品质 内含品质 3、 根据产品用途 食用品品质:营养品质 (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成分结构 及其对对人畜的营养价值)、烹饪品质、蒸煮品质(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 4、 根据工艺流程一次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 5、 根据贮藏保鲜特点 保鲜品质 贮藏品质 思考:作物品质分析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作物品质分析的主要指标和分类。 第一部分大豆品质及分析 一、大豆籽粒外观品质 1.1大豆籽粒外观品质的组成 粒形、粒色、脐色、种皮光泽、整齐度、 饱满度、紫斑粒率、褐斑粒率、虫食粒率 基因型(栽培、野生)一内因 土壤、气候、病虫害、重迎茬一外因 C 作物营养品质主要是指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 成分结构及其对人畜的营养价值 化学品质(作物产品的 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卫生品质 用品质 饮用品加工品质 工业用品质 商用品质 医 1.2大豆籽粒外观品质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图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全景图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1、影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耕作制度 即某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3、主要耕作方式 4、农业特色 5、主要农作物分布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6、主要油料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大豆 (1)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2)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3)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4)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5)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7、糖料作物甘蔗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8、森林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1)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3)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温带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热带水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地理知识: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分布地区

地理知识: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分布地区 地理知识: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分布地区 名称主要分布区生长习性农业区位的选择 粮食作物水 稻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 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主要分布于东亚、 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 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 喜高温多雨、地 势低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 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 淮河以南(34°N) 玉 米 单产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我 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温多 雨,生长期较长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小麦 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 最大出口国——美国 水热要求不高; 耐寒耐旱、适应 性强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 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 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春 小麦一般春播夏收 糖料作物甘 蔗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亚洲,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 四川、云南等省区 喜高温,需水肥 量大,生长期长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 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 外) 甜 菜 亚欧大陆、北美的中温带地区,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新疆 喜温凉,耐盐碱、 干旱,生长期短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饮料 茶叶亚洲的印度、中国、斯里兰卡 喜高温多雨、怕 涝 红壤等酸性土壤 咖啡 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巴西等, 埃塞俄比亚等 喜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 —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 1800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 山地生长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现以非洲为主,拉丁美洲亦 生产 较高的温度、湿 度和雨量分配均 匀 要有较高的树木在它上层作荫蔽 保护,本身抗风力弱。所以在热带 雨林带海拔较低处,可可树生长茂 密。 纤维剑麻 剑麻原产于墨西哥,从西沙尔港出口,因而也叫“西沙尔麻”。 现非洲的坦桑尼亚占世界总产量的60%。 喜高温耐旱 黄麻 原产于东南亚,现主要产在南亚地区。孟加拉国黄麻的产量居 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黄麻在我国南方种植很广,浙江省最 多 喜高温湿润气候 和肥沃的沙质土 壤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亚麻温带地区的中国、俄罗斯等 喜凉爽湿润气候 和肥沃壤土 长日照作物 橡胶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喜高温多雨

作物品质分析汇总

A作物品质概念:是指人类所需要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优劣. 作物品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多个品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合体” B作物的化学品质指作物产品的的化学特点,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其平衡状态。 C作物营养品质主要是指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成分结构及其对人畜的营养价值 D作物营养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作物子粒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 2、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 3、蔬菜、果品的糖分及维生素含量 4、饲料作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利用率等 E作物的蒸煮品质 作物的蒸煮品质表示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米、小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出饭率、糊化温度等 2、小麦粉蒸馒头、制面条、包饺子等的品质 F品质性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以品质性状分类为依据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作物品质分析知识体系。 品质性状分类 1、根据理化性质物理品质(作物产品物理性状的好坏)、化学品质(作物产品的化学特点,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平衡状态。) 2、根据结构特征外观品质内含品质 3、根据产品用途食用品品质:营养品质(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成分结构及其对对人畜的营养价值)、烹饪品质、蒸煮品质(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卫生品质。饮用品加工品质工业用品质商用品质医用品质 4、根据工艺流程一次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 5、根据贮藏保鲜特点保鲜品质贮藏品质 思考:作物品质分析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作物品质分析的主要指标和分类。 第一部分大豆品质及分析 一、大豆籽粒外观品质 1.1 大豆籽粒外观品质的组成粒形、粒色、脐色、种皮光泽、整齐度、 饱满度、紫斑粒率、褐斑粒率、虫食粒率 1.2 大豆籽粒外观品质影响因素基因型(栽培、野生)—内因 土壤、气候、病虫害、重迎茬—外因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分布

(一)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1.稻谷 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种植稻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 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个别高寒或干旱地区以外,从北纬18.5°的海南岛到北纬52°的黑龙江呼玛县,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为两大产区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第一套 本试题一共5道大题,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冬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 3.叶面积指数 4.套作 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 6.稻米的垩白度 7.作物的适应性 8.源和库 9.籽粒充实度 10.有效分蘖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三者关系的 一门学科。 2.按植物学分类,小麦属科,棉花属科。 3.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包括、、三类材 料。 4.种子休眠原因有、、。 5.喜氮作物有、等,喜钾作物有、等。 1 6.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的指标主要有、、 、等。 7.水稻分蘖后期,为控制无效分蘖,应采用技术。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油菜的收获指数约为()。 A、0.15 B、0.28 C、0.47 D、0.66 2.千粒重25-30克的农作物为()。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油菜 3.水稻早中、晚稻群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对()的反应。 A、日照长度 B、水分 C、温度 D、养分 4.二氧化碳补偿点较低的作物为()。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大麦 5.玉米起源于()起源中心。 A、印度 B、中亚 C、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 D、南美 6.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A、白菜型油菜 B、棉花 C、小麦 D、大豆 7.玉米的种植密度约为()株/公顷。 A、1.5万 B、30万 C、15万 D、4.5万 8.我国优质籼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左右。 A、10% B、20% C、30% D、50% 9.间套复种模式小麦/玉米/(甘署+大豆)表示()。 A、一年四熟 B、四熟四作 C、三熟四作 D、二年三熟 10.如要求基本苗为15万,种子千粒重为45克,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均为90%,则每公2 顷需播种子()千克左右。 A、90 B、120 C、150 D、180 四、问答题(26分) 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根据种子萌发过程和发芽的条件,试述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技术。(8分) 3.肥料种类有哪些,针对不同种类的肥料谈谈各自的施肥方法。(8分) 五、计算分析题(24分) 表1 某区域不同田块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 1.根据表1所给数据,分别计算5块田的产量。(8分) 2.分别从产量构成因素的角度分析上述5块田产量较低的原因和提高产量的途径。(8分) 3.以表中数据为例,分析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冬小麦:秋冬季播种的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全田50%的植株第一节间伸长0.5-2cm的时期。 3.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4.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3

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图

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全景图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1、影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耕作制度 即某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3、主要耕作方式 4、农业特色 5、主要农作物分布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6、主要油料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大豆 (1)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2)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3)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4)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5)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7、糖料作物甘蔗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8、森林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1)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3)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温带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热带水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第三章影响区域经济布局的因素

第三章影响区域经济布局的因素 经济活动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客观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人力资源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自然资源特点与经济布局 狭义资源指自然资源,即能为人类利用,形成财富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广义资源认为,经济上的资源,除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劳动力、智力、信息、技术、文化等。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自然资源可有不同的分类。 1.按物质形态分,自然资源可分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 气候资源。指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需求的气候因素和能量的总称。如,光照、热量、降水、太阳能和风能等。特点:没有外部的固定形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太阳能、光照等。利用得当,可创造无穷的财富。 生物资源。可以被人类利用或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总称。植物有森林、草等;动物有鸟、兽、鱼、虫等;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有些是纯自然的,有些是受人类影响形成的。特点:按其自然发展规律利用,具有可再生性。要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土地是处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定幅度三维空间之内,以土壤、沙砾、岩石、矿物、水、空气、生物等为基本物质要素,处于不同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状态,而且受到人类活动持续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特点:固定性、有限性等。 水资源。广义:指地球上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狭义:陆地水。水资源还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特点:是一种动态资源,随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矿产资源。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的可为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包括煤、金属、非金属等。特点:一是不可再生;二是工业原料。 海洋资源。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海、领海、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中的所有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潮汐能、波浪能等。(巨大宝库,海洋养殖、采矿、发电、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等) 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和部分根植于国土上的人文历史古迹的总称。如,黄山、庐山、长城、故宫等。特点: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相结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 工业的区位因 素 1.能够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 (综合思维) 2.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查找有关资料,对某 区域工业生产进行评价。(地理实践力) 3.能够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某工业区兴衰的原因。(综合思维、区 域认知) 4.结合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 展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基本状况。 (2)自然资源: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高低,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3)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等。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把握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4)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高科技产业应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3.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1)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对厂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各个地区和城市都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对污染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2)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导致传统区位因素(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的作用逐渐减弱,新的区位因素(科技、知识、创新等)的作用得以凸显。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引导企业布局和集聚。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3)集聚因素:集聚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 [易误辨析] 1.电子制造工业与电子装配工业的区位指向相同。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集成电路电子制造工业,技术要求高,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而电子装配工业,生产耗用劳动量大,技术要求并不高,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2.普通服装制造与高档服装制造的区位指向相同。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普通服装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高档服装制造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大城市,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知识清单二工业布局 1.含义:是指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 2.意义: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地区产业均衡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 3.工业区 (1)分类: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或专业性工业区与综合性工业区。 (2)主要工业区: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区等。 (3)世界工业布局的特点 ①工业基地向大型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得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得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得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与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与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就是我国以籼稻为主得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得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与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就是我国最大得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她农作物轮作。籼稻与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得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就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得广大地区就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得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得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得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得延吉、松花江与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得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与河西走廊、新疆得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得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得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得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就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与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得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就是我国最大得小麦生产区与消费区,该区小麦得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国得2/3以上,有我国得“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与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与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就是我国最主要得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她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得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与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就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得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得克山地区。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识别 从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对我国产业布局及变化的动态考察,识别区域产业布局及战略性调整影响因素。重点从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和路径依赖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1.自然因素。 根据工业区位论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就是指某个地区适宜发展某类产业的自然资源丰度及组合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必将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的地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正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弱化。

2.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现代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增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位势、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因子及生态因素、政治军事因素等。其中经济位势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由于集聚、辐射、增长能量强大的核心经济区或大城市或同等增长能量的经济区或城市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城市与这些地区或城市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差,或呈现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呈现协调互动的互补关系,对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3.体制因素。 资源禀赋只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趋向深入,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地区间产业竞争的关键增长要素。 4.科技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