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兰文化课程论文题目: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细水长流,博大精深,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精神慰藉。在这博大精深中蕴含着历代哲人仁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感激,以及心灵的寄托与安放。陶瓷兵俑巧夺天工;万物生息奥妙无穷;在人类与自然无声的交流中,上下五千年的荣光因此而生。

一木一心声,一花一世界。然而不是所有的花都能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化。“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享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称号的兰花确是中华岁月长流里千万花丛中最令人心神俱震的奇葩。

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高洁清雅,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因她的清逸典雅,入诗入画入乐,直至入了人心,成为亘古磨不灭的精神。

于是,默默演奏着生命乐歌的花之君子,步入了得志亦或失心的诗人的生命。“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齐白石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忽忆往时坊巷里,绍兴音唤卖兰花。”叶圣陶于兰中看到了往事旧尘;“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鲁迅于芳香中表明沉思;“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浅淡梳妆

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千古流传的吟咏只因将兰当成了知音,只因她一朵欲待绽放的花蕾便成就了中华文化中浓重的一笔。

兰是一种艺术,她静静舒展的叶瓣惊艳了艺者的眸子,铺就一张灿若银辉的画卷。国画重在神似,在对兰花的描写中同样着意于兰的神韵与秉性。不同的画家画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写意画中,画家笔下的兰花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兰花还象征着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兰字多是对美人的称谓,兰花亦是美丽的象征,若是巧用几抹颜色点缀在叶中,更是有一番风韵。一幅好的兰花作品经高手处理后的兰叶似翩翩飘动,灵动自有清韵在,比自然中的更为美丽。

入诗入画,如诗如画,在乐者的耳中,她似轻捷跳动的音符,心神起舞,心驰神往。回眸一曲《兰花草》,惊鸿一瞥《俏兰花》。那醉人的音律,扣人心弦,翩若君子,皎若皓月。成为中华洪流中涓涓的一汪清泉,透彻人心,熠熠生辉。

被人历代吟咏的,除了朗朗上口的诗句,优美的画卷,涓涓的乐声,最为重要的是那丛中屹立的清洁高傲,那是君子之清,君子之骨。

中国兰文化的奠基人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爱国诗人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中国现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从小钟爱兰花,他与兰花的深厚情缘,为兰文化增添了风

采。总司令生前酷爱兰花,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也忘不了兰花;成立后,他大力宏扬、传播兰,把多年精心培养的名兰赠给许多花公园;、等都有他赠送的兰花。精心养兰,他评价兰花说:“兰花,其香也淡,其姿也雅,兰的境界幽远。”他为兰作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

中国的兰文化自赏兰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着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着。此后,王贵学又写成了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兰花品种不断增加,栽培经验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

如明代张应民之,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着,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参考价值。

自古文人志士偏爱种兰、赏兰、咏兰、画兰、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节。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兰品被当做人品的象征,兰骨是风骨的写照,通过借助兰花来寄予感情、节操,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崇高志向、远离污浊政事、保全自己美好品格的化身,传达着自身热爱国土、至死不渝的坚贞信念。兰花幽香清远,只能生长在幽谷净土,开放在人们的理想境界中,似一潭幽泉融在滚滚历史长河里,永远流动容纳百川确也永远让人铭记在心,无法被时光湮没。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代人民的优秀理念。如:尚和、重德、贵真等。 “尚和”是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

节日的诗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

《节日的诗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学生甲乙开场白: 甲: 老师们!乙: 同学们!甲乙: 大家好! 甲乙: 四会市江谷中学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活动现在开始!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节日文化,则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精彩浪漫,雅俗共赏,广为流传,是一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乙: 今天,我们为大家朗诵的诗词主题是——《节日的诗篇》,请欣赏!首先献上的是开篇诗歌《我的中国节》。 ★学生齐声朗诵: 我的中国节 蒋开儒 中国人盼过节春节爱家大团圆 过了一节又一节端午爱国好气节 过节感动了老天爷家在传承

节日的天气很特别情在连接 清明的雨民族精神大张扬 1 / 4 元宵的雪我的——中—国—节! 重阳的风 中秋的月 ●背景音乐响起-------- ★学生一(独白): 大年三十是除夕,我来朗诵唐诗《除夜》——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学生二(独白): 正月初一是春节,我来朗诵宋诗《元日》——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三(独白):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来朗诵宋词《生查子·元夕》——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2 / 4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学生四(独白): 四月五日是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唐诗《清明》——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学生五(独白):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来朗诵唐诗《端午》——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学生六(独白):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我来朗诵唐诗《秋夕》——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七(独白):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来朗诵唐诗《望月怀远》——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优秀文化。它是上下五千年不断传 承丰富发展的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是推动中国社 会进步与历史文明的文化。这种文化贯穿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并仍将对现在和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 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 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走向更高文明的基础与源泉。 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发展中国当代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是指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包括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共产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它的 主要体现形式:一是革命理论,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等;二是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三是革命文艺。 中国当代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包括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内的 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理念 是奉献;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创新。和谐、奉献、创新,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株大树”。

“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观点有: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五行生克,阴阳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经 典著作,代表作是《周易》等书。 “一块沃土”,是指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主要包括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陕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包括民族文化和 宗教文化等。 “三株大树”,是指儒、道、佛三个思想文化体系。 儒,就是儒学、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为孔子首创,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道,就是道学、道家思想、道学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佛,就是佛学、佛家思想、佛学文化,以释迦牟尼为代表。其发源地是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现在中国是世界上信奉佛 教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等。 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继往开来,浩浩荡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生命力,主要来自它的四大特点。 一是科学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古圣先贤大智慧的结晶,是客观规律的科学反映。 二是系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围绕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 的关系而展开,而深化,是世界上最深刻、最准确、最完备的思想 理论体系之一。 三是实践性。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领域,涉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空间,与人类生存、社 会和谐息息相关,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和相当多的外国人所接受、所实践,并在实践中所验证,在实践中发展。 四是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几千年来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理论框架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即使在少数民 族入主中原的几个朝代,其基本精神也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相关语法和写作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语法与写作练习 一、语法填空 As is known,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While 1.(mention)Chinese culture, Chinese tea culture cannot be missed. It is the culture of making tea and drinking tea in China, which is 2.(difference) from that of Europe, Britain, and Japan. In China, drinking tea 3.(refer)as tasting tea, which not only means distinguishing the quality of tea, but also enjoying the pleasure of falling into the dream about life while drinking tea. A short retreat from a much busier life, make a cup of tea4.taste it in a quiet place on your own, not only relieving tiredness but also refreshing 5.(you) soul heartily.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civilization, 6.is quite particular about ceremony and etiquette(礼节). When guests pay a visit, etiquette of making tea for guests is 7.(basic)required. When making tea, proper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土管1101 朱少春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茶艺文化1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茶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承性和多样性,而茶艺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茶艺起源于中国流行与世界,茶叶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神奇树叶”。这足以体现茶叶及茶艺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在田广林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说:“在我国固有的汉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字出现较晚,不见于甲骨文,有改易变约,生成诸义。初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被引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在春秋战国以后的《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而且在西汉刘向《说苑》中开始将“文”“化”二字正式合为一词,特别是在这本书的《指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治天下,先文德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遇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其后在晋人束皙的《补亡诗·由仪》中也有此类说法如“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管意思是什么到从字面意思可解释为在国内必须以以文教化人民,在文不能教化的前提下对外需以武力对抗。所以在这里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在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意是与武功、武力相对,指以

文德教化天下,这里既充满政治主张又有具体的伦理意义。所以在我国的这些传统文化茶文化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链条在传统文化中起着教化伦理的意义深厚颇远。中国人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 一、茶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国饮茶的正式记载,要从《三国志》开始,才有较可靠的依据。此时茶饮仅流行于部分南方上流阶层间,一般社会对于茶饮抱持着存疑态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嗜茶者多被视为“漏扈”、“水厄”、“酪奴”等轻蔑的字眼。 在北朝,达官贵人宴饮中有时也陈设茶饮,但多抱持着耻不复食的心态,只有江南残民至北朝投顺者,一时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习惯茶饮。一直到隋代南北统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渐渐南方的风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开始习惯茶饮。因嗜茶人口日增,风气逐渐形成,久之茶便成为日常大众化的饮料。此即为由尝试至肯定的过渡时期。当时出现几个承先启后的现象:第一、茶叶由最初的药用性质,至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时代,茶已成为纯粹的饮料;第二、从原本要到人烟稀少的山区,到引进茶树于山坡地栽种,以茶谋利的茶农也逐渐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从原本不讲究焙

2020年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

2020年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 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07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 “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 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 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 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 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 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 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 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 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 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 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 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 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 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

茶艺师茶道传统文化学习笔记

茶艺师茶道传统文化学习笔记 ★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云贵高原是山茶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2.云贵高原发现大量的野生大茶树。 3.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4.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 5.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 6.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茶园面积稳定增加,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茶叶销售屡创新高、优势产品得以体现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 ——产值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显著 ★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咖啡;可可;茶 ★中国茶叶出口必须实现的五个战略转移 1.从欠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市场转移 2.由绿茶出口一枝独秀向多茶类齐头并进的出口产品结构转移 3.从出口数量增长型向规模效益并举增长型转移 4.从出口中低档茶向中高档茶转移 5.从散装茶出口向小包装品牌茶出口转移 ★哪几个质量与安全问题是阻碍中国出口增长的核心因素 1.农药残留问题 2.稀土残留问题 3.重金属污染问题 4.氟、铝富集问题 5.微生物污染问题 ★茶产业未来的方向:茶叶深加工与终端产品开发 ★茶树的叶片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鳞片:无叶柄,质地较硬,呈黄绿或棕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着茶芽萌展,鳞片逐渐脱落。鱼叶: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叶缘一般无锯齿,或前端略有锯齿,侧脉不明显,叶形多呈倒卵形,叶尖圆钝。真叶:发育完全的叶片。 ★茶树的生育周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 ★茶树生长有“四喜四怕”的特性,具体内容是什么?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喜酸怕碱 ★茶树良种的标准 丰产性:比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增产15%以上。适制性:要适制当地的茶类,制茶品质优良。适应性:适宜种在高山,也适宜种在丘陵,对土壤的碱度也不过于严格。抗逆性:茶树的抵抗病虫害能力、抵御寒冷和干旱的能力要好。 ★茶树育种方法:系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茶树组织培养育种 ★新建茶园一般需要经过规划设计、土地开垦、茶苗定植、幼龄茶园培育等工作步骤。 ★成龄生产茶园的常年管理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等。★绿茶初制工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初制工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乌龙茶初制工艺: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茶叶贮藏的目的:是要保持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形。 ★茶叶贮藏的原理:设法使茶叶充分保持干燥,尽量减少外界温度、湿度、氧气和阳光的影响,避免与带有异味的物品物接触,还要使茶叶不受挤压和撞击,以保持其原形、本色、真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要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必须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21世纪的少年应该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儒雅的附小人,让我们的校园绽放儒雅之花。 那么,儒雅是什么?有人说:“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的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是啊,要想成为儒雅少年,就必须让书香溢满人生。 儒雅还是什么?儒雅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附小好习惯三字经》吧!见师长,行个礼;遇同学,问个好,儒雅的学生,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嘴边,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见纸屑,弯弯腰,儒雅的学生,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会自觉维护环境,把美好留给他人和自己;要发言,先举手,儒雅的学生,是遵守纪律的人;爱公物,惜草木,儒雅的学生,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关爱身边的人和物…… 多一份平静,少一些躁动;多一份知识,少一些愚昧;多一份修养,少一些鲁莽。只要你不忘记,儒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牢记校训:广文、尚真、崇和、至善,儒雅就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开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为伴,以礼仪为伴,以传统文化为伴,打好人生底色,争做儒雅少年。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儒雅之花!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人文学院产业经济学张悦201001002) 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从上可知茶叶是炎帝神农氏发现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西汉时, 饮茶已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魏晋以后,从种茶,制茶,饮茶在我国江南已相当普及,敬茶也成为江南待客的礼仪,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已被人们所钟爱。唐玄宗年间,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遍尝各地名茶,收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术方面的资料,后隐居在浙江吴兴专心著述,终于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专著《茶经》。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将茶的起源,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方法及茶具等,记述较为详尽。《茶经》的问世加快了茶叶知识的传播,对茶叶的生产贸易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民间千家万户都把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将茶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相提并。中国的茶最初只是药用,后来慢慢的与文化以及时代的精神结合,才有了茶文化。陆羽的《茶经》还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把“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 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次把茶与人们的道德品质相联系, 体现了陆羽所倡导的茶道精神。“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诗人梅尧臣以其简洁的诗句, 尽情讴歌了陆羽毕生精研茶艺探究茶道首创茶文化。 随着茶圣陆羽所倡导的品饮风习风靡一时, 在文人士大夫中大行其道, 人

们逐渐摒弃了“浑以烹之”、“与渝蔬而嚷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 代之以程序相对固定的细品慢煎式的艺术品茶, 从而实现了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精神之中,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其蓬勃的生命力, 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并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茶与中国的风俗,诗歌,生活,甚至流传的宗教都产生了融合,影响深刻。茶文化的出现, 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 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构, 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白居易写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借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的深厚友谊。卢全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对饮茶作了非常生动、贴切的描绘, 极富感染力。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茶与诗歌的结合有很多的例子,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首。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个人整理修改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英文名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起源除旧布

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20]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 夕的传说?七郎射夕?熬年守岁?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春节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别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3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3篇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安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开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选作文,欢迎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选作文篇一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安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开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替代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步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

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实验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奉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选作文篇二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沉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标准的守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教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