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才Innography的无线电力传输专利情报研究
重庆大学2015年博士后研究项目

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
合作导师 陈德敏 黄锡生 秦鹏 唐绍均 张才琴 韩德强 孙佑海 曾文革 齐爱民 宋宗宇 贾焕银 刘 星 杨俊 刘伟 黄英君 王勇 冯明 但斌 陈其安 陈刚 宋永端 柴毅 欧阳奇 孙棣华
博士后研究项目 我国再生资源顶层设计与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研究 环境义务规范原理与范畴 基于环境行政代履行制度的餐厨废弃物无害处置与综合利用法规范研究等 森林资源新型法制化管理模式研究 环境法治保障话语权构建 全面推进年生态文明司法保障机制研究 我国农业贸易生态化转型的法律保障研究 知识产权市场化研究 环境司法专门化制度研究等 善治医疗事件:类型区分与制度选择研究 制度环境、公司财务政策选择和动态演进研究 基于市场交易的天然气开采量与成本协调激励气价机制研究等 风险投资与创业投资 金融风险管理、保险与社会保障、金融市场与公司投融资等 物流合同对供应链的影响等 企业领导力模型构建及其提升研究 面向产品服务系统的供应链运作优化与协调 五大功能区工业园区负面清单管理研究 基于智能电网的分布式协调控制 新能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风电并网变流器故障特征提取及诊断技术研究 高温条件下金属表层瑞利波非线性效应与微结构等 交通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等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建筑学院
力学
航空航天学院生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 Nhomakorabea程、生物学
招收人数 (人) 2 1 1 1 2 1 5 1 2 2 1-2 1-2 1-2 1-2 1-2 2 5 2 2 4 1 1 1
联系电话 13098775907 023-65126320 023-65122666 023-65126315 13452952682 13640574017 023-65102527 13452029896 18523001964 023-65120483 023-65122685 13527313471 18580008926 023-65111931 13677621651 13657636001 13657636001 13108982986 13368310685 023-65102507 023-65102507
基于边缘智能的配电网设备状态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边缘智能的配电网设备状态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布时间:2022-07-13T01:26:13.514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月第5期作者:李申章赵志宇张建文吴玮张逸彬耿贞伟李力刘雪萍[导读] 本文提出构建以智能量测终端为核心的台区运行状态监测体系,通过在台变侧、线路侧李申章1赵志宇1张建文1 吴玮1 张逸彬1 耿贞伟1 李力2 刘雪萍21.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2.云南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本文提出构建以智能量测终端为核心的台区运行状态监测体系,通过在台变侧、线路侧、用户侧分别加装智能设备和感知单元,采集配电变压器、0.4kv馈线、低压开关、电缆分支箱、户表箱及户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全面贯通配电网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构建数据多维度分析模型,以辅助低压台区实现智能化运维。
关键词:边缘智能;配电网设备;设备状态感知;智慧台区;1项目背景和意义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电网企业智能化也就迫在眉睫。
通过将智能配电网与边缘计算相结合,实现智能配电设备状态感知来构建智慧台区。
而有的企业通过将物联网与配电设备相结合[1],实现优质的供电质量、高效的运行效率和便捷的用户体验为目标。
为提高配变台区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电能量数据价值、提升配电网智能运维能力,需要进行基于边缘感知的智能配电台区研究和应用,以边缘网关和智能量测终端为边缘计算核心,采用分支线路终端和末端感知终端对分支线路和末端表箱及电表进行监控,加强台区线损的精益化管理,构建停电故障的精准研判与预警、台区末端低电压治理、三相负载均衡动态规划和配电网运行状态感知能力,从而实现台区精益化管理和低压智能化运维。
2总体方案台区作为电力物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更靠近用户端,因此台区更适合作为边缘计算模式的边缘节点,在台区内就地分析处理数据[2-3]。
台区智能设备通过采集用户表计数据,并将数据进行规约解析实现智能化数据转换输入到边缘网关中进行智能计算。
一种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

一种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脊波导是一种常用的集成光学波导结构,具有较高的光传输效率和紧凑的尺寸。
现有的脊波导结构在一些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传输损耗较大、器件集成度不高等问题。
设计一种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对于提高光电器件的性能和集成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脊波导结构的设...以上是我为您准备的关于【研究背景】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需要继续输出其他部分的内容,请告诉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在微波和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潜力,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旨在解决传统脊波导结构存在的损耗大、尺寸过大等问题,提高波导的传输效率和带宽容量,增强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数据传输速率。
研究还旨在探索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在射频电路、天线设计以及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未来通信技术和无线电频谱利用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促进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脊波导结构在微波和毫米波集成电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路的性能。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脊波导结构在一些特定应用中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对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设计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可以提高电路的整体性能。
通过优化脊波导的结构和材料,可以有效降低传输损耗,提高功率处理能力和频率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更高的性能指标。
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可以拓宽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传统脊波导结构受到材料和制备工艺的限制,而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可以针对不同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大大提高了其适用性和灵活性。
新型基片集成脊波导结构的设计对于推动集成电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用准静态谐振腔实现自由空间无线电能传输

第27卷㊀第3期2023年3月㊀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Electric㊀Machines㊀and㊀Control㊀Vol 27No 3Mar.2023㊀㊀㊀㊀㊀㊀用准静态谐振腔实现自由空间无线电能传输陈希有1ꎬ㊀韩守鹏1ꎬ㊀齐琛1ꎬ㊀王杨2ꎬ㊀周思岑3(1.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ꎬ辽宁大连116024ꎻ2.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ꎬ辽宁大连116024ꎻ3.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ꎬ上海200030)摘㊀要:为了使运动工作和随意摆放的设备得到高效利用ꎬ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生产效率ꎬ人们迫切希望能够以无线方式为这些设备提供电力ꎬ而不是依赖导线连接电源或者停下工作来充电ꎮ据此ꎬ利用准静态谐振腔原理ꎬ初步研究了在特定三维空间内ꎬ为静止或运动设备无线供电的技术ꎮ根据准静态谐振腔结构和电磁场分布特点ꎬ给出了准静态谐振腔电磁场各坐标分量的直观近似表达式ꎮ在此基础上ꎬ分析了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和腔体的功率损耗ꎬ以及传输效率的一般表达式ꎮ制作了2.08ˑ2.08ˑ1.12m3的立方体且带一对电极的准静态谐振腔ꎬ并针对接收线圈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ꎬ开展了传输功率与传输效率的实验研究和相同条件下的仿真研究ꎬ实现了在手持且运动状态下为手机无线充电的功能ꎮ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ꎻ动态无线供电ꎻ准静态谐振腔ꎻ运动设备ꎻ功率损耗ꎻ公转DOI:10.15938/j.emc.2023.03.007中图分类号:TM7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49X(2023)03-0069-1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2-05-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7025ꎬ51907015)作者简介:陈希有(1962 )ꎬ男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无线与单线谐振电能传输技术ꎻ韩守鹏(1996 )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ꎻ齐㊀琛(1986 )ꎬ男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无线电能传输ꎻ王㊀杨(1997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学ꎻ周思岑(1993 )ꎬ女ꎬ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核电站低压配电系统及无线通信系统ꎮ通信作者:齐㊀琛Freedomspatial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usingquasi ̄staticresonantcavityCHENXi ̄you1ꎬ㊀HANShou ̄peng1ꎬ㊀QIChen1ꎬ㊀WANGYang2ꎬ㊀ZHOUSi ̄cen3(1.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ꎬ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Dalian116024ꎬChinaꎻ2.SchoolofPhysicsꎬ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Dalian116024ꎬChinaꎻ3.ShanghaiNuclearEngineeringResearchandDesignInstituteCo.ꎬLtd.ꎬShanghai200030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makeefficientuseofmovingworkingequipmentandrandomly ̄placedequipmentꎬtherebyimprovingpeople slifequalityandproductionefficiencyꎬpeoplearehopingtoprovidepowertotheseequipmentwirelesslyꎬratherthanrelyingonwirestoconnecttoapowersourceorstopworkingtocharge.Theprincipleofquasi ̄staticresonantcavitywasusedtopreliminarilystudythetechnologyofwirelesslypoweringstationaryormovingworkingequipmentinaspecificthree ̄dimensionalspace.Ac ̄cordingtothequasi ̄staticresonantcavitystructureandelectromagneticfielddistributionꎬtheintuitiveap ̄proximateexpressionsofthevariouscoordinatecomponentsofthequasi ̄staticresonantcavityelectromag ̄neticfieldweregiven.Onthisbasisꎬtheinducedelectromotiveforceofthereceivingcoilꎬthepowerlossofthecavityꎬandthegeneralexpressionofthetransmissionefficiencywereanalyzed.Acubicquasi ̄stat ̄icresonantcavitywithasizeof2.08ˑ2.08ˑ1.12m3andapairofelectrodewasfabricatedꎬandexper ̄imentalresearchontransmissionpowerandtransmissionefficiencyandsimulationresearchunderthesameconditionswerecarriedoutfortherotationandrevolutionofthereceivingcoil.Itrealizesthefunc ̄tionofwirelesschargingformobilephonesinthehand ̄heldandmovingstate.Keywords:wirelesspowertransfer(WPT)ꎻdynamicwirelesschargingꎻquasi ̄staticcavityresonatorꎻmov ̄ingdeviceꎻpowerlossꎻrevolution0㊀引㊀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ꎬ使得在空间运动或随意放置的便携设备逐渐增多ꎮ例如手机㊁平板电脑㊁笔记本电脑㊁电动理发推剪㊁扫地机器人㊁迎宾机器人等ꎮ目前ꎬ为这些设备提供电力的主要方式是用导线连接电源ꎬ或用锂电池供电ꎮ导线的拖拽与电池的频繁充电或更换ꎬ无疑影响了设备运动的灵活性和工作的持续性ꎮ由此人们期望设备能够在运动状态下进行无线充电ꎬ且充电位置足够自由ꎬ能像使用wifi传输数据那样灵便ꎮ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powertransferꎬWPT)ꎬ是一种不使用导线连接或导体接触ꎬ借助某种中间能量形式(场或波)ꎬ在适当距离内传输电能的技术[1-2]ꎬ常用在设备与电源连接的最后一步ꎮ按照中间能量形式ꎬ目前研究较多的WPT技术可以分为:基于线圈的磁场耦合式[3-7]㊁基于电容极板的电场耦合式[8-11]ꎬ以及基于声电换能器的超声波耦合式[2ꎬ12-13]ꎮ为了更好地利用WPT技术ꎬ人们开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研究ꎮ例如ꎬ能量的双向传输[15]ꎻ利用双频段实现能量与信号的同步传输[16]等ꎮ由于上述耦合单元能量发送与接收的固有特性ꎬ用这些方式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时ꎬ一般要求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相距较近ꎬ且相对静止或者自由度受限的运动ꎬ以确保耦合单元的能量传递关系不发生明显变化ꎬ从而获得稳定的传输功率ꎬ例如旋转运动或平面运动ꎮ而在现实生活中ꎬ手机㊁手环㊁理发工具等用电设备ꎬ工作时它们在三维空间自由移动ꎮ平板电脑㊁笔记本电脑等ꎬ它们在工作时虽然不是自由运动ꎬ但它们的放置却是很随意的ꎮ因此ꎬ需要探索一种在较大三维空间内ꎬ且方向性不强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ꎬ以满足这些特殊设备对灵活供电的需求ꎮ在微波领域ꎬ谐振腔(cavityresonatorꎬCR)用来选择指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或储存电磁能量ꎮ谐振腔是由金属材料包裹而成的空腔ꎬ微波探针将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注入腔体ꎬ电磁波便在其中振荡分布ꎮ这个特定的频率可以使腔体内的电磁能量达到谐振状态ꎬ该频率由腔体结构尺寸来决定ꎮ设想把谐振腔的空间设计得足够大ꎬ那么腔体内的电气设备便可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接收到电磁能量ꎮ但是ꎬ目前对该方向的研究刚刚起步ꎬ主要体现在迪士尼公司等研究人员的系列成果ꎮ2014年M.J.Chabalko等[17]提出了使用空心金属结构的电磁共振模式ꎬ为内部任何地方的小型接收器以无线方式提供电能ꎮ研究了谐振腔与接收器之间的耦合关系ꎮ2015年在文献[18]中ꎬ他们分析了腔体和接收回路储存的能量ꎬ以及它们传输的能量ꎬ进而利用耦合模原理推导了能量耦合系数的解析表达式ꎬ以及谐振腔到小线圈的功率传输效率ꎬ为谐振腔式WPT奠定了一种理论基础ꎮ他们使用两个谐振模式ꎬ即T011和T012ꎬ演示了一个直径为3英寸的接收器ꎬ可以在大约140立方英尺的谐振腔中的任何位置接收电能ꎬ传输效率大于50%ꎮ他们的工作频率在190MHz附近ꎮ为了避免使用耦合模和有限元仿真的复杂分析过程ꎬ2016年ꎬ文献[19]提出了谐振腔无线供电系统的一般电路模型ꎮ用该模型计算的传输效率与实测效率误差在5%以内ꎮ使用两种谐振腔工作模式的组合ꎬ即TE011和TE012ꎬ传输效率大约30%ꎮ2017年ꎬ日本学者在文献[20]中对多个位置的无线馈电进行了研究ꎬ证实了时分馈电方式优于对所有接收端同时馈电方式ꎮ在实验模型中采用金属网全屏蔽的方法ꎬ对无电池传感器进行了功率传输实验ꎬ确认可以通过谐振腔驱动无电池传感器ꎮ在上述谐振腔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电场ꎬ这会令人不安ꎬ因为在相同能量密度下ꎬ电场对微电子设备和生物的负面影响大于磁场ꎮ因此ꎬ迪士尼研究人员M.J.Chabalko等ꎬ又在文献[21]中对谐振腔进行了改进ꎮ他们将电场集中在电容器中ꎬ仅让磁场分布在腔体内ꎬ并且用传导电流来激励ꎬ从而构成类似LC结构的谐振回路ꎮ由于谐振频率较低ꎬ谐振腔在准静态场条件下工作ꎬ因此称为准静态谐振腔(quasi ̄staticcavityresonatorꎬQSCR)ꎮ他们制作了示07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7卷㊀范系统ꎬ体积为54m3ꎮ几乎在谐振腔内的任何位置ꎬ均可为小型接收线圈提供电能ꎮ分析了磁场与电场分布ꎬ以及品质因数及耦合系数ꎮ在此基础上ꎬ根据耦合模原理ꎬ计算了传输效率ꎮ理论值在40%到95%ꎮ他们还利用比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ꎬSAR)的概念ꎬ通过仿真对安全性进行了评估ꎮ结果表明ꎬ电极通过140A电流时ꎬ谐振腔内的磁场对人体仍然是安全的ꎮ为了避免在腔体中使用电极带来的不便ꎬ并使腔体内磁场均匀化ꎬ文献[22-23]研究了一种采用双模式技术的QSCR:依赖电极模式(poledepend ̄entꎬPD)和不依赖电极模式(poleindependentꎬPI)ꎮ两种模式可以交替工作ꎬ也可以同时工作ꎮ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ꎬ如果单独采用无电极模式ꎬ可将功率传输到54m3容积的93%ꎬ效率超过50%ꎮ如果综合使用无电极模式和有电极模式ꎬ能够以超过66%的效率将电力输送到房间内的任何位置ꎮ密闭谐振腔虽然能够实现相对自由的无线电能传输ꎬ但却屏蔽了通信信号ꎮ为此ꎬ我国电子科技大学在文献[24]中ꎬ提出了一种由稀疏的金属条组成的谐振腔ꎬ并进行了仿真ꎬ不仅实现了40%到70%的电能传输效率ꎬ还实现了腔体内外的信息通信ꎮ物联网(IoT)的发展对QSCRWPT提供了美好的应用前景ꎮ文献[25]针对三方面需求(功率超过瓦级㊁目标在视线之外且对位置呈鲁棒性㊁大规模生产时能够廉价)ꎬ给出了方案的详细建议ꎬ在设计㊁实现和评价等方面ꎬ具有专门的学术贡献ꎮ文献[26]ꎬ以植入啮齿类动物体内的电子设备为无线供电对象ꎬ接收线圈直径只有8mmꎮ使用QSCRWPTꎬ用大鼠进行了九周的连续实验ꎮ结果表明ꎬ这种基于腔谐振器的WPT系统ꎬ为动物体内的植入电子设备无线供电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ꎮ文献[27]ꎬ提出了多模式(M ̄QSCR)准谐振腔ꎬ多模式是指依赖电极的PD模式和独立于电极的PI模式ꎮ实验和仿真表明ꎬ可以在3mˑ3mˑ2m的空间内ꎬ为手机充电㊁为电扇供电ꎬ效率37.1%ꎬ传输功率50Wꎮ文中用仿真方法分析了铝箔表面电流和空间磁场的分布ꎮ两种模式各自产生的磁场ꎬ可以覆盖另一种模式的弱场区域ꎬ从而改善磁场分布的空间均匀性ꎮ本文结合上述进展ꎬ研究了带有一对中央电极的准静态谐振腔无线电能传输ꎬ该谐振腔中主要含有变化的磁场ꎬ原理上可以提高生物安全性ꎮ考虑简单易用性ꎬ并根据准谐振腔结构和电磁场分布现象ꎬ给出了电磁场分布的直观近似表达式ꎬ以简化复杂的积分运算ꎮ在此基础上ꎬ分析了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和腔体的功率损耗ꎮ在实验室环境下制作了小型立方体实验装置ꎬ对接收线圈在不同位置处的传输效率或传输功率进行了仿真和实验ꎬ实现了手持手机且在运动状态下的无线充电功能ꎮ1㊀准谐振腔的构造图1为本文设计的准谐振腔结构示意图ꎮ腔体长㊁宽㊁高分别为a㊁b㊁hꎬ木质框架ꎬ外表面覆盖金属铝箔ꎮ腔体中心轴线处安放上㊁下两个矩形截面的长条形金属电极ꎬ电极截面边长分别为pwidth和plengthꎻ上㊁下电极高度分别为pup和pdownꎬ并且分别与腔体的上㊁下表面连接ꎬ两电极之间留有长为gap的间隙ꎮ集中参数电容器和高频电源串联后ꎬ接入两个电极之间ꎮ接收线圈放置在腔体内部并且可以自由移动ꎮ图1㊀准静态谐振腔构造Fig.1㊀StructureofQSCR集中参数电容(调谐电容)用来存储电场能量ꎬ并调节系统的谐振频率ꎬ使得工作波长远大于腔体尺寸ꎬ处于准静态场状态ꎮ从电路模型的角度考虑ꎬ储存磁场能量的腔体可以抽象为电感ꎮ通过改变激励源频率或调谐电容ꎬ腔体 电容器系统与激励源可以处于谐振状态ꎬ从而在腔体内部产生较强的分布性磁场ꎬ用于为电气设备传输能量ꎮ当给腔体施加激励并处于谐振状态时ꎬ电磁场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ꎮ激励源产生的电流在电容器㊁上㊁下电极㊁腔体的上㊁下表面ꎬ以及腔体侧表面组成的路径中流动ꎬ如米字型虚线所示ꎮ该电流产生的磁场环绕在电极周围ꎬ如圆形虚线所示ꎻ腔体内还存在弱电场ꎬ如腔内竖直虚线所示ꎮ腔体中的线圈接收到磁场传递的能量ꎬ便产生感应电动势ꎬ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ꎮ17第3期陈希有等:用准静态谐振腔实现自由空间无线电能传输图2㊀准静态谐振腔表面电流和内部电磁场分布Fig.2㊀Currentofsurfaceanddistributionofelectro ̄magneticfieldforQSCR2㊀准静态谐振腔特性分析2.1㊀电磁场的分布特性根据图2所示谐振腔的对称结构可以做如下假设:4个金属立面没有水平方向电场与电流ꎬ腔体内只须考虑竖直方向的电场ꎮ进一步假设在竖直方向上电场是均匀的ꎬ或者说用电场强度平均值代替竖直方向各位置的电场ꎮ再假设在竖直金属立面上电场为0(用理想导体来近似)ꎬ并参照谐振腔电场分布ꎬ正弦稳态下ꎬ准静态谐振腔电场分布近似描述如下:Ex=0ꎻEy=0ꎻEz=E0sin(πax)sin(πby)cos(ωt)ꎮüþýïïïï(1)其中:E0代表在腔体中心位置处z轴方向的电场强度ꎬ它也是电场随x㊁y坐标变化的幅值ꎻ0<x<bꎬ0<y<aꎮ再根据图2ꎬ4个金属立面的电流方向为竖直方向ꎬ所以它们内边界的磁场近似只有与立面以水平方向相切的分量ꎬ腔体内的磁场也只有水平方向ꎬ即x㊁y方向的分量ꎬ无竖直方向分量ꎮ合成磁场环绕腔体电极中心ꎮ因此ꎬ参照谐振腔磁场分布ꎬ准谐振腔体内的磁场可以近似描述如下:Hx=πE0ωμ0bsin(πax)cos(πby)sin(ωt)ꎻHy=-πE0ωμ0acos(πax)sin(πby)sin(ωt)ꎻHz=0ꎮüþýïïïïïï(2)2.2㊀磁通及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当接收线圈平面法线与磁场平行ꎬ且线圈尺度不大以至于线圈内的磁场可以认为处处均匀时ꎬ某些特殊位置处ꎬ通过半径为r的线圈磁通可以简单计算如下:1)在x=a/2处ꎮ由式(2)中Hx的表达式可得ϕ(yꎬt)=Bπr2=μ0Hxπr2=π2E0r2ωbcos(πby)sin(ωt)ꎮ(3)式中y代表线圈圆心的y轴坐标值ꎮ2)在y=b/2处ꎮ由式(2)中Hy的表达式可得ϕ(xꎬt)=Bπr2=μ0Hyπr2=-π2E0r2ωacos(πax)sin(ωt)ꎮ(4)式中x代表线圈圆心的x轴坐标值ꎮ3)在任意位置处ꎮ先计算总磁感应强度为B=μ0H2x+H2yꎮ(5)再设圆形接收线圈法线与磁场之间夹角为θꎬ则穿过线圈的磁通为ϕ(xꎬyꎬzꎬt)=Bπr2cosθꎮ(6)有了上述各种情况的磁通ꎬ便可通过电磁感应定律计算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ꎮ例如ꎬ在x=a/2平面内ꎬ感应电动势为e1(yꎬt)=-Əϕ(yꎬt)Ət=π2E0r2bcos(πby)cos(ωt)ꎮ(7)同理可以计算在其他位置产生的感应电动势ꎮ当接收线圈为n匝时ꎬ将每匝线圈的感应电动势求和即为总的感应电动势ꎮ或者用半径为各匝线圈半径平均值r的线圈磁通的n倍近似计算如下:e(yꎬt)=ne1(yꎬt)=nπ2E0r2bcos(πby)cos(ωt)ꎮ(8)利用该感应电动势和线圈及负载参数ꎬ可以计算负载接收的有功功率㊁负载电压ꎬ以及线圈功率损耗ꎮ这些都属于基本的电路问题ꎬ此处从略ꎮ2.3㊀谐振腔功耗分析将准谐振腔用于无线电能传输时ꎬ有必要分析该谐振腔的功率损耗(不再视为理想导体)ꎮ计算损耗需要电流密度ꎮ根据安培定律ꎬ可以用腔体表面磁场的切向分量Hτ来表达电流密度ꎬ并用下式来计算某个面的功率损耗:Psur=12ρ∬S|Hτ|2dSꎮ(9)27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7卷㊀其中ρ是考虑腔体表面趋肤效应时的电阻率(参见电磁场教材有关趋肤效应的叙述)ꎬ即ρ=ωμ2σꎮ(10)其中σ表示腔体表面材料的电导率ꎮ考虑相对的两个表面损耗相同ꎬ所以整个腔体表面损耗的一般计算公式是P=ρ[ʏh0ʏb0|Hy|2x=0dydz+ʏh0ʏa0|Hx|2y=0dxdz+ʏb0ʏa0(|Hx|2+|Hy|2)dxdy]ꎮ(11)经计算得P=ρ2π2E20ω2μ20[bha2+ahb2+a2b+b2a]ꎮ(12)由上式可知ꎬ准静态谐振腔损耗除了与表面材料电阻率和腔体尺寸参数有关外ꎬ还与工作角频率密切相关ꎮ在E0不变的条件下ꎬ提高工作频率可以显著降低准静态谐振腔损耗ꎮ2.4㊀传输最大功率时的效率分析本文着眼于传输最大功率ꎬ最大限度满足用电设备对传输功率的需求ꎮ当负载电阻与线圈电阻相等时ꎬ负载可以获得最大功率(线圈的感抗已用串联电容完全补偿)ꎮ从分析效率的角度ꎬ可以将腔体用具有输入输出功能的二端口网路来表示ꎬ如图3所示ꎮ该二端口网络的损耗为式(12)计算的总损耗Pꎮ由于负载与接收线圈流过相同电流ꎬ根据电路理论ꎬ系统传输最大功率时的传输效率可按下式计算:ηmax=(Pcoil+Pload)P+(Pcoil+Pload)RloadRcoil+Rloadꎮ(13)图3㊀计算传输效率的等效电路Fig.3㊀Equivalentcircuitforcalculatingefficiency3㊀仿真研究仿真中使用与实际构造的准静态谐振腔一样的尺度㊁材料和元器件参数ꎬ如表1所示ꎮ表1㊀实验用准谐振腔主要参数Table1㊀ParametersofQSCRinexperiment㊀㊀㊀参数数值QSCR长a/m2.20QSCR宽b/m2.08QSCR高h/m1.12工作角频率ω/(rad/s)9.74ˑ106表面电导率σ/(S/m)2.7ˑ107真空磁导率μ0/(H/m)4πˑ10-7接收线圈匝数n/匝52接收线圈半径r/m0.08负载电阻Rload/Ω10接收线圈内阻Rcoil/Ω10仿真任务是研究接收线圈位置与传输功率的关系ꎮ线圈位置包括:距电极的水平距离D(简称传输距离)㊁距底面高度H㊁自转角度Φ和公转角度Θꎮ其中ꎬ自转角度表示接收线圈围绕自身中心垂线旋转的角度ꎬ起始位置平行于yOz平面ꎬ类似地球自转运动ꎻ公转角度表示接收线圈围绕电极旋转的角度ꎬ并且线圈与电极在同一平面ꎬ起始位置也平行于yOz平面ꎬ类似地球的公转运动ꎬ如图4所示ꎮ图4㊀接收线圈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Fig.4㊀Rotationandrevolutiondiagramofreceivingcoil图5为使用COMSOL仿真时建立的仿真模型ꎮ腔体内部放置一对电极ꎬ电极横断面长4cmꎬ宽3cmꎬ上㊁下电极高度分别为36.6cm和65.1cmꎮ两电极之间接入激励和调谐电容ꎮ当调谐电容为6nF时ꎬ系统的谐振频率为1.55MHzꎮ接收线圈初始与yOz平面平行且与中心电极在同一平面ꎬ等效电感为183μHꎬ计算得串联调谐电容为57pFꎮ接收线圈内阻的测量值为10Ωꎬ故选择10Ω电阻负载ꎬ以便实现阻抗匹配并获得最大功率ꎮ37第3期陈希有等:用准静态谐振腔实现自由空间无线电能传输图5㊀准静态谐振腔仿真模型Fig.5㊀SimulationmodelofQSCR用仿真得到的传输效率与水平距离D的关系㊁传输效率与接收线圈距底面高度H的关系分别如图6(a)㊁(b)所示ꎮ按照式(13)和表1参数所做的理论计算ꎬ系统传输效率为48%ꎬ而仿真值平均为42.5%ꎮ图6㊀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和接收线圈位置高度的关系Fig.6㊀Transmissionefficiencyvspositionheightofthereceivingcoil由图6(a)可见ꎬ传输距离对传输效率影响比较明显ꎬ这是因为远离电极的位置ꎬ其磁场按倒数关系减弱ꎮ因此ꎬ要获得不明显依赖传输距离的磁场ꎬ单对电极是不够的ꎮ由图6(b)可见ꎬ接收线圈距底面高度对传输效率影响较小ꎬ说明磁场在竖直方向上变化较小ꎬ因而所做的均匀假设是合理的ꎬ这对无线电能传输有益ꎮ传输效率与接收线圈自转角度Φ的关系㊁与公转角度Θ的关系分别如图7(a)㊁(b)所示ꎮ图7㊀传输效率与接收线圈自转和公转角度的关系Fig.7㊀Transmissionefficiencyvsrotationandrevolutionofthereceivingcoil图7(a)表明ꎬ传输效率随自转角度按周期规律变化ꎬ周期为180ʎꎻ传输效率随公转角度有小幅波动ꎬ波动周期为90ʎꎮ波动的原因是谐振腔为立方体结构ꎬ在公转过程中ꎬ接收线圈与金属腔体的距离是变化的ꎮ如果腔体是圆柱形ꎬ则可以减小波动性ꎬ但制作复杂ꎬ应用背景比较少见ꎮ4㊀实验研究图8是搭建的准静态谐振腔示范性实物模型ꎬ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ꎮ腔体表面覆盖铝箔ꎮ为了方便观察和调试ꎬ留有宽1m㊁高1.12m的窗口ꎮ使用2.35nF的电容器串联在电极之间ꎬ将系统的谐振频率调整至1.55MHzꎮ先使用图9所示的接收线圈ꎬ它是用利兹线制成的圆盘ꎬ直径16.7cmꎬ52匝ꎬ电感为50.4μHꎬ电阻为6.5Ωꎮ接收线圈通过串联210pF的电容ꎬ将谐振频率调整至工作频率ꎮ接收线圈输出连接到12V㊁3W的灯珠ꎮ47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7卷㊀图8㊀准谐振腔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物构造Fig.8㊀Fabricationof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basedonQSCR图9㊀接收线圈结构之一Fig.9㊀Oneofthereceivingcoilstructure维持发射电源电压为20V㊁频率为1.55MHzꎬ将接收线圈在腔体中移动ꎬ模拟移动设备在三维空间的不同位置㊁不同状态ꎬ分析传输功率的变化ꎮ实验时ꎬ利用自制的电压㊁电流无线测量模块ꎬ将接收的负载电压㊁电流以及功率的测量值ꎬ显示在腔体外的手机上ꎮ4.1㊀传输功率与接收线圈位置的关系参照仿真内容ꎬ这里分4种情况ꎮ1)传输功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ꎬ自转角为参变量ꎮ接收线圈放置在离底面40cm的位置并逐渐从电极向外沿水平方向移动ꎬ使用3种自转角度:0㊁45ʎ和90ʎꎬ观察传输功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ꎬ如图10所示ꎮ由图10可见ꎬ在各种自转角度下ꎬ传输功率随传输距离的增加总体上减小ꎮ但当接收线圈自转角度为0即与电极处于同一平面时ꎬ在任何距离处ꎬ接收到的功率都最大ꎬ靠近电极时可达6W(用示波器计算电压与电流的乘积ꎬ再计算乘积波形的平均值ꎬ即为平均功率)ꎮ这是因为磁场是环绕电极的ꎬ所以自转角度为0时ꎬ磁场与接收线圈平面垂直ꎬ磁通量最大ꎮ磁场在同一距离处ꎬ当自转角从0到90ʎ增加时ꎬ传输功率逐渐减小ꎮ图10㊀传输功率与传输距离D的关系Fig.10㊀MeasurementresultsoftransmissionpowervstransferdistanceD实验中ꎬ测得系统传输效率最大为38%ꎬ因为腔体㊁接收线圈都存在一定的损耗ꎮ2)传输功率与高度关系ꎬ传输距离为参变量ꎮ将接收线圈放置在距离电极中心10cm处ꎬ并将其从腔体底面向上移动ꎬ观察传输功率与距底面高度H的关系ꎬ如图11所示ꎮ图11㊀传输功率与接收线圈距地高度H关系Fig.11㊀TransmissionpowervspositionheightHofthereceivingcoil接收线圈在不同高度处测得系统传输功率变化很小ꎬ说明磁场在高度方向上很均匀ꎮ而在不同传输距离时ꎬ传输功率随传输距离的增大而降低ꎬ这与仿真图6(a)的结论是一致的ꎮ3)传输功率与自转角度关系ꎬ传输距离为参变量ꎮ57第3期陈希有等:用准静态谐振腔实现自由空间无线电能传输将接收线圈置于40cm高度处ꎬ且距离电极中心46cmꎬ使其做自转运动ꎬ观察传输功率与自转角度Φ的关系ꎬ如图12所示ꎮ图12㊀传输功率与接收线圈自转角度Φ的关系Fig.12㊀MeasurementresultsoftransmissionpowervsrotationangleΦofthereceivingcoil实验结果表明ꎬ旋转一周ꎬ接收功率与自转角度关系有两个极大值点ꎬ分别对应0和180ʎꎮ这是因为在这两个角度下ꎬ接收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ꎬ因而磁通变化最大ꎮ当接收线圈在电极附近时ꎬ接收线圈收到的功率最大为4Wꎬ最小为1Wꎬ可以满足小功率用电负载需求ꎮ4)传输功率与公转角度的关系ꎬ传输距离为参变量ꎮ将接收线圈置于40cm高度处ꎬ且距离电极中心46cmꎬ观察传输功率与公转角度Θ的关系ꎬ如图13所示ꎮ图13㊀传输功率与接收线圈公转角度Θ的关系Fig.13㊀TransmissionpowervsrevolutionangleΘofthereceivingcoil图13中每条曲线对应公转一周ꎬ各曲线均存在4个极大值点ꎬ对应的公转角度分别为0㊁90ʎ㊁180ʎ和270ʎꎮ每条曲线波动的幅度很小ꎬ表明公转角度对传输功率影响甚微ꎮ实验中ꎬ当接收线圈在电极附近时ꎬ接收功率为4.1Wꎮ4.2㊀准静态谐振腔为手机无线充电实验按照普通手机大小ꎬ用PCB技术重新制作了接收线圈ꎮ该线圈的线宽为0.51mmꎬ单层线圈ꎮ在PCB的另一面连接了整流㊁稳压电路ꎬ如图14所示ꎮ经测ꎬ线圈电感为167μHꎬ电阻为7.4Ωꎮ针对1.55MHz的工作频率ꎬ串联调谐电容为62pFꎮ图14㊀手机无线充电用PCB线圈结构Fig.14㊀PCBcoilappliedforwirelesspowertransferofmobilephone图15为手持智能手机进行动态无线充电实验场景ꎮ为了看清充电现象ꎬ实验时将手机与接收线圈分开放置ꎮ当接收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时ꎬ充电效果最好ꎻ而当接收线圈自转90ʎꎬ变成与磁场平行时ꎬ充电效果最差ꎮ手机在电极附近ꎬ且发射电源输出电压为20V时ꎬ输入电流为0.7Aꎬ手机接收功率5Wꎬ传输效率最高ꎬ约35.7%ꎮ将手机逐渐远离电极中心ꎬ直到最远位置ꎬ将发射电源电压增加到50Vꎬ仍可以为手机供电ꎬ此时输入电流为1.7Aꎮ因此ꎬ通过调节系统输入功率ꎬ准静态谐振腔的供电范围可以覆盖整个腔体ꎮ图15㊀手机动态无线充电实验现场Fig.15㊀Experimentsiteofmobilephonedynamicwirelesscharging67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7卷㊀5㊀结㊀论同基于线圈的磁场耦合式WPT和基于极板的电场耦合式WPT技术相比ꎬ准静态谐振腔式WPT技术ꎬ可以在较大的空间内产生某种较均匀磁场ꎬ便于为空间运动的设备动态无线充电ꎮ本文分析了立方体准静态谐振腔电磁场分布ꎬ以及腔体表面损耗ꎮ分别利用仿真和实验ꎬ观察了传输效率及传输功率与传输距离㊁接收线圈高度㊁接收线圈的自转角度㊁公转角度的关系ꎮ传输距离和接收线圈自转角度对传输效果影响较大ꎮ利用准谐振腔实现了手持手机的动态无线充电ꎮ本文研究的准静态谐振腔式WPT技术还很初级ꎬ使用一对电极ꎬ只能产生一种环形磁场ꎮ虽然在较大空间可以接收磁场能量ꎬ但需要接收线圈平面与电极平行ꎬ这给使用带来不便ꎮ如果增加电极对数ꎬ例如三对ꎬ并使它们相互垂直且比较隐蔽ꎬ它们分别产生绕自身旋转的磁场ꎮ根据叠加原理ꎬ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ꎬ等于这3个磁场单独存在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叠加ꎬ这样就不要求接收线圈保持严格的方向性ꎮ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用准静态谐振腔无线传输电能ꎬ传输效率虽然偏低ꎬ但手机等便携设备本身的耗电量很小ꎬ低效率并不会带来能量的明显浪费ꎮ在电能日益丰富的未来ꎬ方便性更胜于传输效率ꎮ另外ꎬ当接收设备增多时ꎬ传输效率可以随之提高ꎮ参考文献:[1]㊀薛明ꎬ杨庆新ꎬ章鹏程ꎬ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J].电工技术学报ꎬ2021ꎬ36(8):1547.XUEMingꎬYANGQingxinꎬZHANGPengchengꎬetal.Applica ̄tionstatusandkeyissuesof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technology[J].Transactionsof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etyꎬ2021ꎬ36(8):1547.[2]㊀李阳ꎬ石少博ꎬ刘雪莉ꎬ等.磁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耦合机构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ꎬ2021ꎬ36(S2):389.LIYangꎬSHIShaoboꎬLIUXueliꎬetal.Overviewofmagneticcou ̄plingmechanismforwirelesspowertransfer[J].Transactionsof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etyꎬ2021ꎬ36(S2):389. [3]㊀黄学良ꎬ王维ꎬ谭林林.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动态与应用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ꎬ2017ꎬ41(2):2.HUANGXueliangꎬWANGWeiꎬTANLinlin.Technicalprogressandapplicationdevelopmentofmagneticcouplingresearchwirelesspowertransfer[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ꎬ2017ꎬ41(2):2.[4]㊀张波ꎬ疏许健ꎬ黄润鸿.感应和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J].电工技术学报ꎬ2017ꎬ32(18):3.ZHANGBoꎬSHUXujianꎬHUANGRunhong.Thedevelopmentofinductiveandresonantwirelesspowertransfertechnology[J].Transactionof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etyꎬ2017ꎬ32(18):3. [5]㊀王懿杰ꎬ陆凯兴ꎬ姚友素ꎬ等.具有强抗偏移性能的电动汽车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ꎬ2020ꎬ39(13):3907.WANGYijieꎬLUKaixingꎬYAOYousuꎬetal.Anelectricvehi ̄cle ̄orientedwirelesspowertransfersystemfeaturinghighmisalign ̄menttolerance[J].ProceedingsoftheCSEEꎬ2019ꎬ39(13):3907.[6]㊀孙跃ꎬ夏晨阳ꎬ戴欣ꎬ等.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互感耦合参数的分析与优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ꎬ2010ꎬ30(33):44.SUNYueꎬXIAChenyangꎬDAIXinꎬetal.Analysisandoptimiza ̄tionofmutualinductancecouplingparametersofinductivelycou ̄pledpowertransmissionsystem[J].ProceedingsoftheCSEEꎬ2010ꎬ30(33):44.[7]㊀杨云虎ꎬ梁大壮ꎬ洪若飞ꎬ等.遗传算法对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J].电机与控制学报(2022-08-19)[2023-03-0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23.1408.TM.20220818.1346.002.html.YANGYunhuꎬLIANGDazhuangꎬHONGRuofeiꎬetal.Parameteroptimizationofthreecoilsbygeneticalgorithmfor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systems[J].ElectricMachinesandControl(2022-08-19)[2023-03-0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23.1408.TM.20220818.1346.002.html.[8]㊀刘哲ꎬ苏玉刚ꎬ邓仁为ꎬ等.基于双边LC补偿的单电容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ꎬ2022ꎬ37(17):4306.LIUZheꎬSUYugangꎬDENGRenweiꎬetal.Researchonsinglecapacitivecoupledwirelesspowertransfersystemwithdouble ̄sideLCcompensation[J].Transactionsof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 ̄etyꎬ2022ꎬ37(17):4306.[9]㊀LEYHGEꎬKENNANMD.Efficientwirelesstransmissionofpowerusingresonatorswithcoupledelectricfields[C]//200840thNorthAmericanPowerSymposiumꎬSep.28-30ꎬ2008ꎬCalgaryꎬCanada.2008:1-4.[10]㊀谢诗云ꎬ刁勤晴ꎬ杨奕ꎬ等.基于复合谐振网络的恒定输出型ECPT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ꎬ2020ꎬ40(24):8165.XIEShiyunꎬDIAOQinqingꎬYANGYiꎬetal.Electric ̄fieldcoupledpowertransfersystembasedcompositeresonantnetworkswithconstantoutput[J].ProceedingsoftheCSEEꎬ2020ꎬ40(24):8165.77第3期陈希有等:用准静态谐振腔实现自由空间无线电能传输。
基才磁性液体的艺术字展示装置研制

n u mb e r ,h e i g h t a n d i n t e r v a l o f s p i k e s .I t i s u s e f u l t o e n h a n c e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c o mp o s i t i o n a n d t h e i n t e r f a — c i a l i n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ma g n e t i c f l u i d 艺 术 字展 示 装置研 制
*
许引航 , 孙 峤
( 大 连 大 学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纳 米磁 性 液体 研 发 工 作 室 , 辽宁 大连 1 1 6 6 2 2 )
摘 要 : 利 用 自行研 制 的磁 性 液体 进行 艺术 字字模 、 展 示 台、 磁 铁 升 降 系统 、 电动 机 传 动装 置 、 电气控 制 部分 等 的设计 和加 工 , 并且 利 用磁 性 液 体 场 致界 面不 稳 定性 , 研 制 出磁 性 液 体 艺 术 字展 示装 置 。将 该 装 置接 通 电 源后 , 在磁 场作 用下 4个 艺术 汉 字将 依 次瞬 间动 态 呈现 。在 呈 现 过 程 中, 磁 性 液 体逐 渐 突起 的 尖峰 个数 、 高度 、 间距 均与 永磁 场之 间存 在规 律 性 的 变化 , 这种 变化规 律 将 启 示观 察 者进 一 步研 究神 奇
t a b l e ,l i f t i n g s y s t e m o f ma g n e t ,e l e c t r i c mo t o r d r i v e a p p a r a t u s ,e l e c t r i c mo t o r d r i v e p a r t a n d s o o n h a v e b e e n d o n e ,a n d b y
阵列宽带集成光电收发模块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空间电子技术SPACE ELECTRONIC 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4期阵列宽带集成光电收发模块①张志珂,刘建国,韩雪妍,赵泽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㊀100083)㊀㊀摘㊀要:文章提出一种应用于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的阵列集成宽带收发模块,具有宽频带㊁高线性度㊁低损耗等优良性能㊂重点介绍了光收发模块的整体结构设计,包括高频管壳结构设计㊁微波电路设计㊁光学结构设计等㊂基于三维微波电路结构,实现了四通道阵列收发模块的混合集成研制,其级联-3dB带宽均达到18GHz以上,在DC-18GHz带宽内反射损耗均在-10dB以下,输入1dB压缩点达19dBm,无杂散动态范围为110dB㊃Hz2/3㊂关键词:宽带收发模块;混合集成;三维微波电路结构中图分类号:TN.913.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7135(2020)04-0094-08D O I:10.3969/j.issn.1674-7135.2020.04.013Broadband Array Integrated Optical Transceiver ModulesZHANG Zhike,LIU Jianguo,HAN Xueyan,ZHAO Zeping∗(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㊀100083,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n array integrated broadband transceiver module for optical 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which has excellent performance such as wide frequency band,high linearity and low los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verall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optical transceiver module,including the design of high-frequency package struc-ture,microwave circuit design,optical structure design,etc.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microwave circuit structure, the hybrid integration of the four-channel array transceiver module is developed.The cascaded-3dB bandwidth of the array transceiver module reaches more than18GHz,and the reflection loss in the DC-18GHz bandwidth is below-10dB.The in-put1dB compression point reaches19dBm,and the spurious-free dynamic range is110dB/Hz2/3.Key words:Broadband transceiver module;Hybrid-integration;Three-dimensional microwave circuit structure0㊀引言宽带光收发模块作为光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光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质量㊂宽带光收发模块在光载射频(ROF)系统㊁无线通信以及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中被广泛应用㊂ROF 技术不仅可以解决高频信号的传输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基站建设的成本和复杂程度,ROF技术将传统基站结构改为分布式结构,基站与中心站之间用光纤传输高频的射频信号,系统远端射频单元直接接收来自主基站的射频信号,由于光载波承载的是可直接通过天线发射的射频信号,因此系统不再属于传统的数字光纤通信系统,而是一种模拟通信系统[1]㊂系统只需将射频信号直接放大后经天线发射出去,不需要数字化处理㊁数模转换以及上变频等操作,可大大简化远端射频单元结构,降低系统成本㊂相比于传统的数字光纤链路,模拟光纤链路对器件㊁模块的性能要求更为苟刻,目前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制约:49①收稿日期:2020-06-08;修回日期:2020-07-29㊂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9YFB220370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编号:61625504)㊂作者简介:张志珂(1990 ),博士/助理研究员,硅基光电子器件混合集成研究㊂E-mail:zkzhang@ 通讯作者∗:赵泽平(1990 ),博士/助理研究员,宽带光电子混合集成研究㊂E-mail:zzp@一是高性能宽带光收发模块的国产化,目前ROF系统中所用的高性能核心器件完全依赖进口,其进一步推广必将受到国外的限制;二是目前ROF 系统完全采用分立式光电模块,系统成本以及能耗非常高,无法满足高质量绿色通信的要求;三是与常规的光纤通信系统不同,模拟ROF系统所用光电子器件需要支持多制式㊁宽频带㊁多载波信号的传输,因此对低成本㊁高性能的模拟光收发模块的封装与设计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㊂基于上述制约,迫切需要实现宽频带㊁集成化㊁高性能的模拟宽带收发组件的自主可控及集成化研制㊂图1㊀阵列收发模块,(a)10ˑ10Gb/s混合集成模块实物图;(b)8ˑ12.5Gb/s模块实物图;(c)4ˑ25Gb/s模块结构示意图;(d)四通道发射模块示意图Fig.1㊀Array Transceiver Module,(a)the Photograph of10ˑ10Gb/s Hybrid-integrated Module;(b)the Photograph of8ˑ12.5Gb/s Module;(c)the Structure Diagram of4ˑ25Gb/s Module;(d)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Four-channel Transmitter Module㊀㊀阵列集成化光通信模块凭借集成化㊁小体积㊁低功耗的优势一直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2-3]㊂2014年,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研制出一个10ˑ10Gb/s的激光器阵列模块,该模块将分布反馈激光器阵列芯片㊁阵列波导光栅(AWG)㊁柔性电路板(FPCB)等元件进行混合集成,如图1(a)所示,实现了边模抑制比大于45dB,10Gb/s速率下消光比大于4.4dB的性能[4]㊂同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制出八通道的蝶形封装直调激光器,如图1(b)所示㊂该模块每个通道的边模抑制比均超过40dB,-3dB带宽均达到10GHz以上,并实现了8ˑ12.5Gb/ s的数据传输[5]㊂此模块的不足之处在于射频信号和直流偏置的传输路径一样,偏置电流需要经过匹配电阻,从而增加了系统的产热量和功耗㊂日本NTT公司在2016年开发出一个紧凑型混合集成的光发射模块,它是由四个电吸收调制集成分布式反馈激光器㊁阵列波导光栅㊁温控电路等构成,如图1 (c)所示㊂为实现激光器与阵列波导光栅间的高效耦合,在激光器芯片上集成有模斑变换结构,模块-3dB带宽达14GHz,并实现了4ˑ25Gb/s的数据传输[6]㊂2018年,中科院半导体所报道了一款超紧凑,低成本的四通道发射器光学组件模块,其内部如图1(d)所示㊂该模块包括阵列波导光栅㊁透镜阵列㊁直调激光器芯片阵列以及高频传输线等,基于该模块实现了总容量112Gb/s数据传输[7]㊂然而,上述集成光收发模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592020年第4期张志珂,等:阵列宽带集成光电收发模块数字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应用,关注的性能指标为传输速率㊁误码率㊁灵敏度㊁消光比等指标;而针对模拟ROF 系统等应用的阵列集成宽带光电收发模块的报道较少,模拟系统重点关注的性能指标是带宽㊁幅度平坦度㊁无杂散动态范围㊁链路增益等指标㊂本文着重针对模拟通信系统中的光电收发模块进行研究和性能优化,主要研究指标包括带宽㊁幅度平坦度㊁无杂散动态范围等㊂本文首先对介绍了阵列收发光模块的整体结构设计,然后重点对高频阵列管壳㊁三维微波电路㊁光学耦合等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后对所研制的收发模块进行带宽㊁幅度平坦度㊁链路增益㊁无杂散动态范围等性能指标测试㊂1㊀四通道阵列宽带收发模块1.1㊀宽带收发模块结构设计四通道宽带阵列光收发模块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采用三维立体微波电路结构实现阵列化混合集成㊂光发射模块主要由激光器阵列芯片㊁三维立体微波电路结构㊁双透镜加隔离器阵列光学耦合结构㊁温控电路及高频管壳等五大部分构成㊂激光器阵列与激光器射频电路共用一个热沉垫块,热沉下装有温度控制器(Temperature Controller,TEC),对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进行稳定控制㊂相比于光发射模块,光接收模块的整体结构设计相对简单一些,其不包括激光器所需要的电流驱动电路和制冷电路,光接收模块主要由探测器阵列芯片㊁三维立体微波电路结构㊁射频旋转电路㊁阵列光纤等四部分构成㊂激光器芯片与探测器芯片微组装间隔均为2mm;光收发模块均采用蝶形外壳封装结构,体积为23mm ˑ17mm ˑ9.8mm;其两侧为DC 引脚,为激光器提供偏置电流或为探测器提供偏置电压,间隔为3mm;外壳前端的高频引脚需要经过特殊设计,用于射频信号的输入与输出,收发模块的重量约为36g,功耗分别约为0.5W㊂图2㊀(a )收发模块结构组成;(b )阵列发射模块结构示意图;(c )阵列接收模块结构示意图Fig.2㊀(a )Structure composition diagram of Transceiver Modul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b )Array Transmitter Module ;(c )Array Receiver Module㊀㊀对于多通道光电收发模块的封装设计而言,需要着重解决高频传输线的密集排列所引入的串扰问69空间电子技术2020年第4期题,温度传感控制方面的问题以及小型化与耦合占用空间相矛盾的问题㊂因此,需要从电学连接㊁温度传感与控制以及光学耦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模块功能的完整与稳定㊂下面,将从管壳结构设计㊁微波电路设计和光耦合设计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㊂1.1.1㊀阵列高频管壳设计阵列光收发模块管壳采用多层陶瓷结构作为信号馈入的通道,如图3所示㊂陶瓷结构共有4层介质板,第一层㊁第四层陶瓷基片上的微带电路均采用类似共面波导的地-信号-地(GSG)结构,分别作为高频信号的输入㊁输出端口,第二层㊁第三层陶瓷基片则为信号传输提供通道,第二层陶瓷基片的上表面制备了金属的信号电极,该电极与两层陶瓷基片形成了类似 带状线 的结构,第二层与第三层陶瓷通过金属过孔连接㊂射频信号由上/下表面传输线输入,经过两个金属过孔和一段带状线,直到下/上传输线的对应单元输出㊂为减小阻抗不连续引起的反射,GSG㊁过孔㊁带状线均设计阻抗匹配,同时为实现接地屏蔽优化,多层结构中的所有地电极均通过金属化过孔串联到一起,从而减小了信号的泄露㊂对设计的穿墙结构进行高频特性模拟仿真,图4显示了穿墙结构单元的频率特性㊂由图4可以看到,-3dB达到40GHz,但是由于反射响应在32GHz处超过了-10dB,所以该穿墙结构的有效带宽也被限制在32GHz㊂(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图3㊀多层陶瓷结构示意图,(a)侧视图;(b)剖面图Fig.3㊀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ultilayer Ceramic Structure,(a)Side View;(b)Cross-sectionalView(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图4㊀穿墙结构的高频特性,(a)S21传输特性;(b)S11反射特性Fig.4㊀High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rough-wall Structure,(a)S21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b)S11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1.1.2㊀高频微波电路设计作为信号传输链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频电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微波模场转换㊁阻抗匹配等问题㊂本文研制模块中的微带电路基于共面波导结构,采用氮化铝衬底基板,其相对介电常数为8.7㊂为了获得最佳的传输性能,共面波导传输线需要保证特征阻抗的连续性和匹配性㊂共面波导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由信号线宽度和信号线与地线之间沟道宽度的比值决定㊂在小型化模块封装中,微波电路包含射频传输线和直流驱动电路两部分,电路板可用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众多元器件的微组装很容易引起信号串扰㊂在模拟光子链79 2020年第4期张志珂,等:阵列宽带集成光电收发模块路中,通道射频隔离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㊂借鉴于传统微波收发组件中通过物理隔离降低相邻通道串扰的方案,针对所研制的光收发模块提出了三维微波电路结构,将电路板设计成双层结构㊂直流电路设计在上层板,射频电路设计在下层板,将射频信号和直流部分在物理空间上进行分离,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加宽射频信号线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信号的串扰㊂(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图5㊀三维微波电路结构示意图(a)阵列发射模块;(b)阵列接收模块Fig.5㊀Schematic of three-dimensional Microwave Circuit Structure(a)Array Transmitter Module;(b)Array ReceiverModule图6㊀(a)微带线传输曲线;(b)微带线串扰测试曲线Fig.6㊀(a)Transmission Curve and;(b)Electrical Crosstalk of the Microstrip Line for Transmission Module㊀㊀阵列收发模块的三维微波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㊂对于光发射模块,上层电路板上设有隔直电感,既可以过滤掉偏置电流的高频噪声,还有效的防止射频信号的泄露,且直流信号不经过匹配欧姆电阻,可以有效减少热量的产生,降低器件的功耗㊂激光器芯片放置在下层电路板的射频电路终端(红色区域),每一路射频信号线末端串联了匹配电阻(蓝色区域)以实现50欧姆阻抗匹配㊂对于阵列接收模块,上层电路板为探测器芯片提供反向偏置电压,每一路直流信号线上均串联一个薄膜电阻,该薄膜电阻用来调节探测器芯片的静态工作偏置点㊂在直流信号线正极与地电极之间通常还会并联一个电阻,用以滤除偏置电压中的高频信号噪声㊂下层电路板同样为射频过渡传输线,它将光电探测器产生的光生电流信号传递到管壳外部,在芯片附近设置有旁路电容,接收模块通过并联50欧姆电阻的形式实现阻抗匹配㊂光电芯片与射频电路的连接以及上下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均是通过金丝键合的方式,金丝直径为25μm㊂此外,为降低通道间的信号串扰,将多路传输线的地线进行连接,结合侧面金属化结构,将整个射频传输线所有的地连在一起,形成 一体化共地 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对电磁场的 约束 ㊂对发射模块的微带线进行了传输性能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四路传输线一致性良好,且-3dB带宽均达到28GHz以上,相邻信道间的串扰优于-30dB㊂1.1.3㊀光学耦合结构设计光耦合,本质上是实现模场在芯片与光纤之间的模式匹配,其匹配程度一般用耦合效率表征㊂在模拟光子链路中,较低的耦合效率会降低光发射器89空间电子技术2020年第4期件的量子效率与光接收器件的响应度,进而影响到发射信号的光信噪比与接收灵敏度,降低系统工作动态范围㊂因此,高效光耦合结构的设计非常重要㊂所研制的光收发模块中激光器芯片以2mm的间距被烧结在氮化铝载体上形成阵列㊂由于激光器工作距离较大,自由度较高,调整的容忍度也高,因此采用双透镜加隔离器的方式进行光学耦合㊂对于光发射模块,激光器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通过多维调控平台控制各元件与激光器芯片的相对位置,同时对耦合输出光功率进行实时监测,待其达到最大值后固定各元件完成耦合过程㊂该耦合方案的耦合效率可以达到75%以上㊂对于光接收模块,需要对每路探测器的输出光电流进行监测,待其达到最大值时进行点胶固化㊂在固化过程中,紫外灯照射的强度㊁时间和距离都会对光纤的最终固化强度产生影响㊂若应力没有充分释放,光纤会发生偏移,此时需要再次进行三维调节找最大值,反复几次后才能完成光纤固定㊂1.1.4㊀激光器和探测器芯片参数设计激光器芯片和探测器芯片是实现光电收发模块的核心,采用的激光器芯片为1310波段AlGaInAs 型,探测器芯片为InGaAs InP PIN垂直入射结构,其详细参数如表1所示㊂表1㊀芯片性能参数Toble1㊀Performance parameter序号激光器芯片参数激光器芯片性能探测器芯片参数探测器芯片性能1工作电流55mA工作电压3V2工作波长1270nm;1290nm;1310nm;1330nm工作波长1260-1620nm 3边摸抑制比45dB响应度0.8A/W 4-3dB带宽20GHz-3dB带宽20GHz 5阈值电流15mA暗电流5nA2㊀宽带收发模块模拟性能测试对四通道阵列光收发模块进行了级联带宽测试,利用两个500um间距的GSG探针分别对激光器每个通道输入射频信号,同时在相应通道探测器输出引脚接收射频信号,采用ROHDE&SCHWARZZVA40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收发模块进行级联带宽测试,图7(a)为级联带宽测试结果,收发模块所有通道的3dB响应带宽均达到18GHz以上,满足Ku 波段的需求,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㊂工作频率范围的带内平坦度基本都在3dB以内㊂图7(b)是测得收发模块其中一个通道在18GHz下的背靠背和传输25km后的1dB压缩点,约为19dBm㊂传输前后,系统1dB压缩点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功率衰减较严重,可通过电放大器进行补偿㊂一般情况下,1dB压缩点随调制频点的增大而减小㊂但是,由于直调激光器谐振峰的存在,使得1dB压缩点在谐振频率处的值要大于在其它频点的值㊂此外,对收发模块的无杂散动态范围进行了测试㊂测试中,选用的原始信号f1和f2的频率分别为18.03GHz和17.97GHz,三阶交调产物频率为18.09GHz和17. 91GHz㊂输入不同电功率,分别记录这几个频率下的输出电功率,通过拟合即可得到三阶交调点,如图7(c)所示㊂可以看到,在18GHz调制频点同时频偏30MHz的条件下,噪底测得为-140dBm/Hz,得到该系统的SFDR为110dB㊃Hz2/3㊂对于直调模拟微波光子链路,系统的线性度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一是调制后的直调激光器由于啁啾效应会产生噪声和非线性失真,从而恶化链路的动态范围;二是通过调控激光器和探测器的工作偏置点可以优化系统的线性度;三是优化探测器的响应度㊁饱和输入光功率也会提高链路的动态范围和增益㊂992020年第4期张志珂,等:阵列宽带集成光电收发模块(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c)图7㊀收发模块性能测试,(a)级联带宽;(b)1dB压缩点;(c)无杂散动态范围的测试结果Fig.7㊀Performance Test for Transceiver Module,the Test Results of(a)Cascade Bandwidth;(b)1dB Compression Point and(c)Spurious-free Dynamic Range3㊀结论本文给出了基于三维微波电路结构的四通道阵列光收发模块集成方法,并对高频阵列管壳㊁三维微波电路㊁光学耦合等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实现了四通道阵列光收发模块的研制,其-3dB级联带宽均达到18GHz以上,反射损耗在DC-18GHz带宽内均在-10dB以下,并进行了收发模块的线性度测试,输入1dB压缩点达19dBm,无杂散动态范围为110dB㊃Hz2/3㊂光收发模块可应用于光载射频无线通信系统㊁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等信息系统中,具有宽频带㊁集成化㊁高线性度的优势㊂在模拟系统链路中,大带宽㊁高线性度㊁大动态范围是光收发模块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除关注其工作带宽外,需要结合其在模拟链路中的具体应用,针对线性度㊁动态范围㊁输出功率等指标作进一步研究㊂为提高信号传输系统灵敏度和信噪比,也需要开展光电芯片与其他功能芯片如半导体光放大(SOA)芯片㊁TIA芯片㊁可调光衰(VOA)芯片㊁可调延时波导等芯片的混合集成研究,解决光模场匹配㊁能量分布等科学问题,实现多功能模拟器件的开发㊂参考文献:[1]㊀Lyu Mingyang,Shi Wei,Rusch,Leslie.Silicon PhotonicSubsystem for Broadband and RoF Detection While Enab-ling Carrier Reuse[J].Optics Express,2020,10.1364/OE.391194.[2]㊀Zhao Z,Wang J,Han X,Zhang Z,Liu J.Ultra-compactfour-lane hybrid-integrated ROSA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microwave circuit design[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9,vol.17,p.030401.[3]㊀Kwon O K,Han Y T,Leem Y A,Shin J U,Lee C W,KimK S.A10ˑ10-Gb/s DFB-LD array integrated with PLC-based AWG for100-Gb/s transmission[J].PhotonicsTechnology Letters IEEE,2014,26:2177-2180. [4]㊀Kwon O K,Han Y T,Leem Y A,Shin J U,Lee C W,KimK S.A10ˑ10-Gb/s DFB-LD array integrated with PLC-based AWG for100-Gb/s transmission[J].PhotonicsTechnology Letters IEEE,2014,vol.26,pp.2177-2180.[5]㊀Wang J,Liu Y,Chen X,Liu J,Zhu pact packaging001空间电子技术2020年第4期for multi-wavelength DML TOSA[J].Chinese ScienceBulletin,2014,vol.59,pp.2387-2390.[6]㊀Ohyama T,Doi Y,Kobayashi W,Kanazawa S,TakahataK,Kanda A,et pact Hybrid Integrated100-Gb/sTransmitter Optical Sub-Assembly Using Optical Butt-Coupling Between EADFB Lasers and Silica-Based AWGMultiplexer[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16,vol.34,pp.1038-1046.[7]㊀Zhang Zhike,Liu Yu,An Junming,Zhang Yiming,ZhaoZeping,Liu Jianguo,et al.112Gbit/s transmitter opticalsubassembly based on hybrid integrated directly modula-ted lasers[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8,vol.16,pp.87-91.1012020年第4期张志珂,等:阵列宽带集成光电收发模块。
2007-2017年全球有机发光二极管专利信息分析——基于Innography数据库

了世界各 国的广泛重视 ,在我国 ,OLED产业也是重点 发 展 的 战 略 性新 兴 产 业 ,是 “863计 划 ”中“高清 晰度 平 板显示专项”中的重点项 目。国务 院《“十二五”国家 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中,电子核心基础产业要积极有序发展大尺寸薄膜 晶 体 管液 晶显 示 (TFT—LCD)、等离子显 示 (PDP)面板产 业 ,完善产业链 ;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三 维立体 (3D)、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 化 ;攻 克 发光 二 极 管 (LED)、OLED 产 业 共 性 关 键 技 术
图书情报导刊
JOURNAL OF H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8年 第 3卷 第 5期
文 章编 号 :2096—1162(2018)05—0060—06
收稿 日期:2018—04—02
2OO7— 2O 1 7年全球有 机发光 二极管专利 信息 分析
一 基 于 Innography数 据 库
中图分 类 号 :G306
文 献标 识码 :A
1987年 ,美 籍华 裔 教授 邓 青 云发 现 了有 机 发光 二 提 升核 心基 础 硬 件 供给 能 力 方 面 ,实 现 主 动 矩 阵有 机
极 管材 料 ,并预 言 其必 然 成为 显示 技术 的核 心 。有机 发 发光二极管(AMOLED)、超高清 (4 8K)量子点液 晶显
IPC类 目、专 利 未 来到 期 趋 势 、专利 强度 和 中 国 OLED主要 专利 申请 人 的
竞 争 力 ,宏观 揭 示 了 OLED创 新 技 术 发展 和研 发 力 量 布局 、我 国 OLED产
用于高效能量充电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发明专利]
![用于高效能量充电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76cbc8985acfa1c7ab00cc68.png)
专利名称:用于高效能量充电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权义根,金尚骏,尹胜槿,高永锡,朴恃弘
申请号:CN201810371464.1
申请日:20140325
公开号:CN108599279A
公开日:
2018092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公开一种用于高效能量充电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包括:谐振器,被构造为发送电力;供电单元,被构造为将电力提供给谐振器;第一开关单元,被构造为将谐振器连接到供电单元,和断开谐振器与供电单元的连接;控制器,被构造为基于施加到供电单元的输入电阻器的电压来控制第一开关单元。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檀国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地址:韩国京畿道水原市
国籍:KR
代理机构: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I n n o g r a p h y ; 专利挖掘 ; 竞争情报 ; 信息服务
【 A b s t r a c t s 】U s i n g I n n o g r a p h y a n d c o m b i n i n g t h e p a t e n t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t h e o r y , t h i s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o n t h e m a c r o s c o p i c s c a l e t h e
国家、 技 术 来 源 国、 专利权人和研究热点 ; 微 观 显 示 了该 领 域 的 高价 值 核 心 专利 、 核 心 专 利 权人 、 核 心 技 术 热 点 。 同 时 对 我 国无
线 电力传输产业现状 、 技 术水平和发展趋 势进行 分析和评价 , 以期为我 国无线 电力传输产业发展 战略提供 情报参考。
业 务 研 究
新 世 纪 图书 馆 2 0 1 3 年 第6 期
基于 I n n o g r a p h y的无线 电力 传输 专利情报研 究 木
周玉芳( 苏州 大学图 书 馆)
【 摘 要 】论文采 用 I n n o g r a p h y专利分析 平 台, 结合 专利情报 分析理论 , 宏观展 示 了无线 电力传输技 术 的发展 趋势 、 应用
l e s s p o we r t r a n s mi s s i o n i n d us t r y i n Ch i n a .
【 K e y w o r d s 】I n n o g r a p h y ; P a t e n t s e x c a v a t i o n ; C o m p e t i t i v e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e r v i c e s
1 分 析 工具 和 数 据挖 掘
I n n o g r a p h y 是 D i a l 0 g 公 司推 出 的新一代 专利 信息 检索 和分析平 台, 可 以查询和获取 7 0多个 国家的同族 专利 、 法律 状态及专利原文 , 除此之外还包含来 自 P A C E R ( 美 国联邦法 院电子备案系统 ) 的最近 4 O年 6万个专利诉讼数据 , 以及来
检索 时 间 为 2 0 1 2年 1 1 月 5 日, 采用主题词加 I P C分 类
号限定的复合检索方式进行专利 检索。检索式 : @( a b s t r a c t ,
c l a i ms . t i t l e ) ( Wi r e l e s s o r” w i r e l e s s ”o r c o n t a c t l e s s o r” c o n —
2 无线 电力传 输专利 技术 的宏观分析
2 . 1 无线 电力传输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P ■州 , p '一 _p — V’ . -
-
, ~ …
M
商业数据可以帮助评估 公司的市值 和规模 , 有助于分析和对 比专利权人的综合实力 , 了解市场竞争现状和趋势『 l 】 。 本文 以 实际应 用案例揭 示运用 I n n o g r a p h v分析软件 对世界 范围 内 无线电力传输专利的挖 掘和分析 。
-
一 一 ■ 一 一 - l _ _ 一 l _
自邓 白 氏及 美 国证 券 交 易 委 员会 的专 利权 人财 务数 据 , 这 些
k i n dc o d ea 2 o r k i n d c o de y o r ki n d c o de u
— —
— _ —
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得至 0 8 6 7 8 件 专
利, 展 开专 利情 报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