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折现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提高运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的技能,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难点: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手机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课件一、预习作业 1、我们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开始,就学习过许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统计有什么用处?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二、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指名学生回答 说明:我们知道,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了解某个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用统计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具体事实,并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或推测。在统计内容和方法,大家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以及分析数据表达的信息。 2、引入新课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和根据需要表达数据,我们今天要学习表达数据的新形式。大家要能认识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学会用这种形式表示数据、分析数据。那究竟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们一起来看具体问题。 3、教学例 1 出示例1统计表 提问:这是已经学习过的统计表。你能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你能用手指比划画一条线,表示每个年龄身高增加的情况吗?大家和老师一起,用手指试着画画这条线看。 同学们已经用手指画线表示了身高增加的情况,你能像这样在纸上画出一条曲线来表示吗?自己试着画一画,表示出张小楠身高增长的变化。 观察:你觉得我们画的这条线有什么用?能看出张小楠每个年龄的身高怎样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 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五、教学时数:3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2 教学内容教科书 P23 例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建标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 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探标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 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 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 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 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 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 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 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重点要让学生在 尝试用复式折线 统计图表示数 据,以及在看图 回答问题的过程 中,了解复式折 线统计图表示数 据的基本方法和 特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折线统计图 第二课时》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六第3~9题。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 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表格数据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绘制,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难点: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 投影仪等。 师: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在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生1:那么,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么变化的呢? 生2:我们应该做一些调查,然后分析一下数据。 师:怎样统计呢? 生1:全国的数据肯定很大,上海的更有代表性,我们就调查上海的吧。

生2:我觉得应该多调查一些年份。 生3:我觉得用折线统计图能更好地体现变化的情况。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师:下面是一个调查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死亡人口数和出生人口数。(出示教材106页例2) 2001~2010年 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 2001~2010年 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师:同学们,上海市哪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观察上面的两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分别观察两幅图,不太容易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 师:怎样比较方便呢? 生:有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吧?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也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思考中,体会形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可以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结果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完整版)苏教版最新五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 (1)小明为了观察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决定将每次测验的得分绘制成统计图,他 应选用()统计图。 (2)学校要统计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应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3)我们要绘制一幅5个城市某一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要绘制一幅本地一周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 (4)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上斜表示数量(),折线下滑表示数量(), 折线越陡表示数量变化越(),折线越平缓表示数量变化越()。 (5)在一幅统计图的纵轴中,用5厘米表示400万元产值,那么240万元产值应用()厘米来表示,8厘米表示()万元产值。 6.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7.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 (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 (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顺次连接起来。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8.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 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千米/小时。 (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千米/ 小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千米。 9.右图是深圳市金威啤酒厂1999~2002年啤酒产量

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反复比较,谨慎选择。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A.表示数量的多少 B.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C.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2)下面不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彤彤近几年的体重变化情况 B.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的数量 C.某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变化。 A.折线的长短 B.直条的粗细 C.直条的长短 D.折线的升降 (4)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十年间某校毕业人数的情况,则这十个数据应该()。 A.按年顺序排列 B.按数据的大小,由小到大排列 C.按数据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列 D.随意排列 度假方式 人数 走亲访友在家休息旅游其他 性别 男生 5 6 8 5 女生 6 5 6 4 选用()比较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

折线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例2做一做113页第2题学习之友46页的第一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视频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的妈妈在小明出身时将小明的身高从0岁记录到10岁说明小明的妈妈非常细心下面看看记录情况,如下表(出示小明身高的统计表) 1、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合作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合作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2)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视频展示) 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在介绍名称时明确其作用、画图时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数据:要找准,在描点时要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在纵轴上平均后再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制表日期和单位不能漏掉。 3、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 (1)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2)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2016年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蒜叶的生长教材分析报告

综合与实践蒜叶的生长 这是一次种植实验型活动。种的是大蒜,种植的方式多样。实验的容是:大蒜种植以后,根须生长情况如何?叶子生长情况如何?大蒜种在水里和种在土里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大蒜在下和房间里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这次实验主要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测量获得有关的数据,采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大蒜根、叶的生长态势,回答几个问题来描述大蒜的生长情况。 整个实践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一)“提出问题”栏目明确活动的容 教材开门见山提出“做菜常用蒜叶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蒜是学生熟悉的蔬菜,他们都见过、吃过大蒜,但很少有人会注意蒜的生长情况。教材以蒜叶的“生长过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开展实践活动的心理氛围。教学应告诉学生,种蒜可以把蒜头直接放在水里,也可以种在泥土里;可以把种好的蒜放在下,也可以放在房间里。种的蒜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下长得快还是房间里长得快?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二)“观察记录”栏目让学生自主开展种植大蒜的实验活动 首先安排种蒜的方案:把一些饱满的蒜头分别种在三个盆里,其中一盆放水,两盆放泥土。种在泥土里的蒜,一盆放在下,另一盆放在房间里(不直接照到太阳)。 接着定期测量根须和蒜叶的长度。种在水里的蒜头,着重看它的根须生长情况。从第2天起,观察有没有长出根须。如果没有长出根须,就把根须长度记作0;如果长出了根须,就

测量其长度是多少毫米。连续观察测量一个星期,要把每一天量得的根须长度及时记录在教材给出的方格纸上(在有关天数和长度的位置上画一个点,写出长度的毫米数,没有长出根须的那些天,长度记作0)。记录一星期后,依次连接相邻的点,画成这星期大蒜根须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种在泥土里的两盆蒜,着重看蒜叶的生长情况。从第6天起,每两天一次,同时测量下和房间里的两盆蒜的最长叶片长度,随时记录在教材的表格里(如果没有长出叶片,就把长度记作0;如果长出了叶片,用毫米作单位测量长度)。待六次测量以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两盆蒜叶的生长情况。 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关于大蒜根须的生长情况分析,教材提出两组问题,可以就这些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和其他小组交流。一组问题是蒜头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怎样?另一组问题是其他小组的蒜头第几天长出根须?这些小组种的蒜第3天、第6天的根须有多少长?算出这些组蒜的根须在第3天的平均长度和第6天的平均长度。一般而言,各组种的蒜不会在同一天长出根须,第3天(或第6天)长出的根须长度也不会完全一样。通过交流和计算平均数,可以知道种在水里的蒜头大致几天能长出根须,第3天、第6天根须大约会多长。知道这些普通常识,是有意义的。 关于蒜叶的生长情况分析,教材提出三个问题,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交流。一是比较在下和房间里生长的两盆蒜,它们的叶子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从统计表和统计图都能看到,两盆蒜的叶子都是越长越长。二是比较每组数据的差。一方面可以比第6天两盆蒜叶的长度差,第8天两盆蒜叶的长度差……另一方面可以比同一盆蒜相邻两天的长度差,以及第6天与第16天的长度差。这些相差数据会让学生知道许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时 安排 共需要3课时 为第1课时 教学内容页数:书第21~22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四第1题。知识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 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 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 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 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完成练一练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练习四第1、3、4题 五、总结新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随堂 检测 内容 “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第 1 课时教师:彭利敏班级:五年级上课时间:20XX年6月14日 教材分析 《单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的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掌握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学生易于看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并能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能直观地表示数据,能进行判断和预测,掌握绘图方法。 过程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探索,分析等活动过程,增强数据分析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1、复习条形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了解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年机器人大赛吗? 课件呈现: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根据这一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用学过的什么统计图表示?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条形),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 用你的手势,试着比划一下从20XX年到20XX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如果把大家手势运动的路线画下来,想像一下会是什么呢?(曲折的线,一段一段的线) 2、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导学流程 二、观察分析,认识特征 1、相同点: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横轴、纵轴、标题、单位和日期都相同。 图中所表示的数量的多少都相同。 小结:他们的相同点是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2、不同点:那我们再找找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一个是用条形来表示的,一个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的,它们的方式不一样。 3、认识折线统计图 你们觉得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小组之间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折线统计图上有点和线)。 小结:点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表示数量增加或减少的趋势。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1、你能根据统计表(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想一想,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动手,教师巡视。 3、小结方法:描点、标数、连线。 4、预测陈东11岁的身高。 利用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时,既要考虑图的趋势,也要考虑生活实际。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方法?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1、相同点: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2、不同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3、画法:描点、标数、连线。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能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 初步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既体现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又能为接下来基于数据特点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例1 “练一练”,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蒜叶的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正确地收集数据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比较数据获得问题研究的简单的结论。 2.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体会合作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3.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按时观察、认真测量、准确记录、正确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获得成功发现结论的体验。 教学重点:应用折线统计图统计蒜叶的生长记录情况。 教学难点:利用折线统计图分析蒜叶的生长记录情况。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兄弟六七个,围着柱子过;长大分了家,衣服全撕破!(打一植物) 2.谈话了解: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学生交流。 3.揭示课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做一个观察蒜叶生长的实验,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蒜叶的生长。(板题:蒜叶的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又顺势进入对蒜叶生长过程的调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好奇——蒜叶生长与数学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分工合作,明确要求 1.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

教师:蒜叶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研究哪些内容呢? 学生猜想交流。 预设:学生会说阳光、水等。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同的生长环境下蒜瓣根须和蒜叶生长的问题。 2.确定实验的方法:为了清楚地看到蒜瓣根须的生长,将蒜瓣种在放水的盆里。研究蒜叶的生长,主要分两盆进行对比。首先把蒜头种植在装满土的盆里,一盆放在室外阳光下,一盆放在房间内,远离阳光。 3.教师种植样本,并布置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或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蒜的种植技术,以更顺利地完成实验。 4.呈现观察、记录要求: (1)观察、记录根须的生长。 ①从第2天起各小组每天测量本小组水中蒜瓣根须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测量时,可从长出的所有根须中选择最长的一根,并尽量避免对根须造成损伤。) ②一星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第28页的统计图。 (2)观察、记录蒜叶的生长。 ①从第6天起每两天测量一次蒜叶的生长情况。 ②每次分别测量放土的两盆蒜叶中最长的蒜叶,各人记录在第29页的统计表里。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要统一测量时间点,例如傍晚。 ③到第16天为止,根据每次收集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5.小组内分工合作,明确各人研究任务。 在班级开辟“蒜叶生长研究园地”,研究结束后展示各组或个人研究成果。提醒学生要按时观察、认真测量、准确记录,以提高实验的活动效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大致需要延续20天的“长作业”性质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因此保持良好的研究兴趣和弄清实验的方法及要求是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采取小组合作分工的方式进行研究,使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8篇汇总)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第1篇 我说课资料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明白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合理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经过对数据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价值。 本课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特点 教学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很多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联系。供给富有现实意义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此刻知识水平,本节课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简便,高效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教学时,我经过学生感兴趣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明白统计图名称及折线统计图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能够经过点看出数据多少,而经过折线起伏则能够看出数量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思考两种统计图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适时总结经过观察比较认识到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看出数量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多少,并且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本事又锻炼了他们归纳概况本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头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那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短视频,目是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中放松片刻,并经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经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适宜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优势在于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资料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数量,所以不适宜。从而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 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 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 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 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起,我国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少年机 器人大赛。老师收集了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并制成 了咱们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一会我们就顺着这竖条的高低起伏,从2006年开始,用小 手来笔划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变成了现在这种形式,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导入新课。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从统 计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了解点的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得出:这折线统计图中如果点的位置越高, (板书:高)表明数量越多,(板书:多)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反过来,点的位置越低,(板书:低)表明数量越少,(板书:少)也就是说这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数量多少)。 (2)了解线的作用 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交流得出:通过这线的起伏看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教师说明:2007年到2008年的这条线段就像山一样很陡很斜,线段越长越陡,表明数量变化越大,反过来线段越平缓越短,表明 数量变化越小。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点和线的作用, 那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 趋势吗?你有什么感想? 生:汇报 师:你能根据这个变化趋势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支队伍参 赛吗2014年呢? 师小结:老师发现你们在汇报时参赛队伍越来越多,这折线统 计图太神奇了,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2)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对2013年和2014年参赛队伍数量进行了实际调查,2013年实际上有530支队伍参赛,2014年有545支队伍参赛。我们 就以这两个数据为例,拿出1号作业纸,尝试着把2013年和2014 年的数据绘制到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活动) 生: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4、观察比较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单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一、说教材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P104-10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的教学重点设计为: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还有日常中遇到的一些数据,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1。 5、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2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作法与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实际应用。在利用多媒体迅速准确的作图的同时,共同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优点。感受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广阔空间,提供思维的大场,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对此能加以概括和整理的读图能力和自由猜想质疑并能合作验证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查找筛选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比较、分析从而理解、感悟数学现象。结合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突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在课堂中打破传统的实际应用以做题为主,学生手不离笔的机械练习状态,让学生经过读图不仅读出数学信息,还能读出地理,社会等各种信息。从而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价值性和实用性。同时通过对一些社会信息的了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人格得到升华。 (三)教学环境分析 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

1.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够进行交流。 2.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二)技能: 1.会读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能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 2.能用电脑作图提高学习效率。能利用媒体寻找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学习。(三)情感: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读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1.利用Excel的插入图表功能作图,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在生活中的实效性。 2.应用搜索的一些文字材料及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和丰富的研究材料。使新的知识从不同途径不断的生成,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22页例1和“练~练”,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 折线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 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 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 的优点,提高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的技能,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 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或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教师收集2、3幅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统计,导入新课 1.回顾统计。 回顾:我们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开始,就学习过许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统计有什么用处?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说明:我们知道,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了解某个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用统计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具体事实,并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或推测。在统计内容和方法上,大家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以及分析数据表达的信息。 2.引入新课。 引入: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和根据需要表达数据,我们今天要学习表达数据的新形式。大家要能认识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学会用这种形式表示数据、分析数据。那究竟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们一起看具体问题。 二、认识新知,了解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