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问题的四面体单元

空间问题的四面体单元
空间问题的四面体单元

第三章 轴对称、三维和高次单元

§ 3-2空间问题的四面体单元

空间问题的有限单元法,和平面问题及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单元法的原理和分析过程完 全相同。由于空间问题应采用三维坐标系,因此单元的自由度、刚度矩阵的元素个数,方 程组内方程个数等要较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多,所以空间问题的规模一般比轴对称问题 和平面问题大得多。它要求计算机的内存大,且计算时间长,费用高。这些问题都给三维 有限单元法的具体运用带来许多困难。

和平面问题一样,空间有限单元法采用单元 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的是四节点四面体 单元。采用四面体单元和线性位移模式来处理空 间问题,可以看作平面问题中三角形单元的推广。

在采用四面体单元离散化后的空间结构物 中,一系列不相互重叠的四面体之间仅在节点处 以空间铰相互连接。四节点四面体单元仅在四个 顶点处取为节点,其编号为i,j,m,p 。每个单元的 计算简图如图3-7所示。

在位移法中,取节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四 节点四面体单元共有十二个自由度 (位移分量),

其节点位移列阵为

U i V i W i (i,j,m)

相应的节点力列阵为

U i V

i

w i U j V j w j

U m

T

W m U p V p W p

其子矩阵

图3-7空间四面体单元

F i F j F m F p

其子矩阵

F i U i V i w

一、单元法位移函数

结构中各点的位移是坐标 X 、

y 、z 的函数。 当单元足够小时, 单元内各点的位移可用 简单的线性多项式来近似描述, 即

u

1 2 X

3y 4Z

v

5

6 X

7

y 8

Z

(3-49)

w

0 10X

ny

12Z

2,…,

12是

卜二个待定系数,它们可由单元的节点位移和坐标确定。假定节 点 i,j,m,p 的坐标分别为(x i y i Z i )、

、(x

j y j z j )

、(X m

将它们代入 (3-49)式的第一式可得各个节点在

X 方向的位移

U i

1 2X i 3Y i

4

Z

u j

1 2X j

3Y j

4Z j

U m 1 2

X m 3Y m 4 Z m

U p

1

2

X p

3

Y p

4 Z p

解上述线性方程组,可得到

1 ,

2 ,

3 ,

4 , 再代入

U

6V

[(a i bX

cy d i Z)U i (a j

b j x

(a m b m X C m y

d m z)U m

(a p b p X C

(3-50)

y d p Z )U p ] 1 X i Y i Z i 1 X j y j Z j 1 X m y m Z m

1

X P

Y P

Z P

(3-52)

(3-50)式,得

y m Z m

)、(X p y p Z p ),

5y 3)5 (3-51)

式中1 ,

其中V 为四面体ijmp 的体积,a,b i ,…,c p ,d P 为系数。

为了使四面体的体积 v 不致为负值,单元四个节点的标号 在右手坐标系中,要使得右手螺旋在按照

3-1中单元那样。

综合表达式(3-51)、(3-54)及(3-55),可以将位移分量表示成为

T

e

f u v w

[ N ]

IN i IN j IN m IN p

e

(3-56) 其中1是三阶的单位矩阵, [N]为形函数矩阵,而各个形函数为

N i

(a i b i x c i y d i z)/6V

(i,m) (3-57) N j (a b i x c y d i z)/6V

(j, p)

1 ,

5 ,

6代表刚性移动

U 0 , V 0 , W o ;系

6个系数反映了刚性转动

W x , W y , W z 和常量

剪应变。这就是说,12个系数充分反映了单元的刚体位移和常量应变。同时,可以证明: 由于位移模式是线性的, 两个相邻单元的共同边界在变形过程中

,始终是相互贴合的,使 得离

散的模型变形中保持为连续体。这样,选用的位移函数满足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保 证了有限单元法解答收敛于精确解。

a i

(i,j,m,p)

(3-53)

C i,j,m,p

i T j T m 的转向转动时, 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向 p 的方向前进,象图

用同样方法, 可以得出其余二个位移分量:

1

6V

(a m 1 6V

(a m [(a i b i x cy d i Z)v (a j b j X C j y d j Z)V j

b m X C m Y

d m Z)V m (a p b p X C p y d p Z)V p ]

[(a i b i x qy d j Z )w (a j b j X c I Y d j Z)W j

b m X C m Y

d m Z)W m (a p b p X C p y d p Z)W p ]

和平面问题相似,(3-49)式中的系数

12代表常量的正应变;其余 (3-54)

(3-55)

二、载荷移置

空间问题的单元载荷移置和平面问题一样,也是根据静力等效原则,将不作用在节点上的集中力、体力、面力移置成作用在节点上的等效节点载荷。其通用公式的形式和平面问题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多出一维空间分量。

1.集中力

T

设单元上某点(x,y,z)作用有集中力P P x P y P,

则仍然得到等效节点载荷

R [N]T P (3-58)

这里 e

R [X i Y 乙X j Y j Z

j X m Y m Z m

X p Y p Z p]

2.分布体力

单元上作用有分布体力P [X Y Z]T,则

R e[N]T PdV (3-59)

其中dV是单元中的微分体积,对于直角坐标糸上式为

R e[N]T p dxdydz (3-60) e

3.分布面力

单元的某一边界面S上作用有一分布面力P X Y Z T

R e [N]T P dA

其中dA是边界面S上的微分面积。

4.常见载荷的移置

上列公式是空间问题载荷移置的通用公式。 对于四节点四 面体单元,由于其采用线性位移模式, 采用直接计算虚功的方 法求出节点载荷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常见的二种载荷的移置。

⑴重力

四面体单元的自重为 W 作用在质心C 处(如图3-8)。为 求得节点载荷

X,Y i ,Z i ,可分别假想发生 u * 1 , V * 1或 w ; 1的虚位移。

在U i* 1或V ; 1时,整个单元上各点的均没有 z 方向上

的虚位移,重力 W 不做功,所以 X=Y i =O 。

*

1 “

W

w

c

-,

Z

i 4

4

对于其余三个节点可得同样结论,于是有

e R i

0 0

T

W

(i,j,m,

p)

4

即,对于四节点四面体单元承受的重力载荷,只需要把共

(2)界面压力

设四面体的一个边界面

ijm 上受有一线性分布的压力

所得各节点载荷的方向和分布力的方向相同,要求各节点载荷分量还需乘上相应的方向余 弦。

由上述面力移置结果,可求出任意线性分布面的等效节点载荷。如在 ijm 面受有线性

分布面力在各点强度分别为

q i , q j ,q m ,时,在i 节点的等效载荷为

作用于

1/4。于

ijm 面上的d 点, 二是可得

d 点到ij

边和im 边的距离分别为 m 至U ij 及j 到im 边的距离的

T

T

e

P

P P c

1

,1 1

R

i

-0

q ijm 1 -

0 (3-62)

2 4 4

6 j

2 2

q i ,0,0。很容易看出,该力向p 点移置的等效节点力为零。

由水力学知,总压力P 1

q i ijm ,

3

当W i 1

时,jmp 面上各点的虚位移为零,即

*

1

W b 0,又因bc —bi ,所以有

4 (3-61)

1

移置到每个节点上即可。

4

P ,共在三个节点上的强度分别为

图3-8重力移置

111

P (q i q j q m) jm (i,j,m) (3-63)

6 2 2

三、应力应变矩阵

空间问题几何方程为

y

T

z x y u v w

x y z

u v

y x

u z w

y

w u

x z

z

将四面体单兀之位移表达式

(3-52)、(3-54) 和(3-55) 代入几何方程,即得单兀应变。用节点位移可表示为 e

[B]

E 3i B j B m B p e

(3-64)

式中应变矩阵子矩阵为6X 3矩阵:

b i 0 0

0 C i 0

1 0 0 d i

[B i] c (i,j,m,p) (3-65)

6V c i b i 0

0 d i q

d i 0 b i

由上式可以看出,每一个单元的应变矩阵是一个常量矩阵;因此,采用线性位移模式的四面体单元是常应变单元。这与平面问题中的三角形单元是一样的。而与平面问题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应变矩阵的阶数不同。

将表达式(3-16)代入空间问题的物理方程,即可得出用单元节点位移表示的单元应力:

e e

[D] D[B] [S] (3-66)

式中弹性矩阵[D]为

应力矩阵[D]

1 1

0 0

1 2

2(1 )

0 0 0

0 0 0

1 2

2(1 )

1 2

2(1 )

[S]

A1

S i S j S m S p (3-67

)

A2

b i

Ab

[S i

]

E(1 ) Ab

6(1 )(1 2 )V A2 G

A2d i

A?A?

C i A?

A?d i

(i,j,m,p)

A2b i 0

A2d i

A2G

0 A2b i

[S]是常量矩阵,所以,四面体单元是

显然,式(3-68)中各元素均为常量,应力矩阵常应

力单元。

四、单元刚度矩阵

空间问题的单元刚度由虚功方程导出。假设该单元发生某虚位移,相应节点虚位移为

e

。此时相应的虚应变为

将上式及式(3-66)代入虚功方程,有

* e T e *

e

T

e

( )F ([B]

)[D][B] dxdydz

v

通过与平面问题一样的处理,并注意到矩阵 [B]中的元素为常量,可以得到

F e [B]T [D][B]dxdydz e [B]T [D][B]

e

V [K]e e (3-69)

v

式中,[K]e

为单元刚度矩阵:

[K]e [B]T [D][B]dxdydz [B]T [D][B]V

(3-70)

e

将式(3-64)和(3-68)式代入,可以得出

其中,[K rs ]e

为3X 3阶方阵:

(r,s=i,j,m,p) (3-72)

有了单元节点力和节点位移之间的关系之后,通过分析每个节点的平衡条件可得到

这个矩阵形式的方程实际上代表了关于

r 节点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力平衡方程式。将关

[B]

K H

K ij K im K ip [K]e

K jj

K jm ? K

mi K

mj

K

mm K mp

K pi K pj

K

pm

K pp

(3-71)

[K rs ]e

E(1 ) 36(1 )(1 )V

bR s A 2(g d r d s ) AGb s A 2b r C s AdR s

AbA

Ab r C s AC r C s C r C s A 2(bQ s d r d s )

Adi s

Acd

Ab r d s A z d r b s AC r d s A z d r C s d r d s A 2(b r b s C r C s )

[K rs ]e s

e s i,j ,m, p

R r

e

于结构物所有节点的线性方程式集合起来,可以得到

[K]

式中代表整个结构的节点的位移,是所求之基本未知量;R 代表整个结构的节点载荷;

[ K ]为整体刚度矩阵,其是由每个单元刚度矩阵升阶后组集得到,即

NE

e

[K] [K]e

e1

其为3NP阶方阵。显然,对每一个子矩阵,应有

NE

[K rs] [K rs ]

e1

和平面问题一样,[K]是对称、带状、稀疏矩阵,在消除刚体位移之后,它是正定的。

由平衡方程组可以解出节点位移,随后即可求得所需节点和单元应力。

五、形成四面体的对角线划分方法

在实际计算中,用一系列的四面体来组合成一个空间物体,这个形象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如果先用一系列较为直观的六面体(图3-9)来划分弹性体,然后由计算机来将这些六面体及三棱柱划分为若干个四面体,则要方便得多。同时减少许多准备及输入工作,也为将来结果分析带来方便。

现在介绍一种适合计算机进行自动划分四面体的方法——对角线划分法。

1. 将六面体划分为四面体的方法

通过连接六面体上一些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把一个六面体划分为五个或六个四面体。为叙述方便,先将六面体的八个角点进行局部编号,编号原则是先顶面后底面,对于顶面或底面的节点来说,则是先前后后,从左到右(见图3-9)排列。

(1)

将一个六面体划分为五个四面体

这种方法是先过六面体的一些四边形的对角线,从六面体的四个角上切下四个四面体,

最后剩下中心的一个四面体,共得五个六面体单元。选择被切下的角点不同,有二种不同的划分结果,如图3-10(a )和(b )所示。我们分别称之为A5型划分和B5型划分。A5型划

分所得五个四面体为1246, 1347, 1467, 1567, 4678;而B5型划分则得到1235,2348, 2358 , 2568, 3578五个四面体。

以上二种划分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六面体二对面四边形的剖分对角线是交叉的。这就

使得如果一个六面体按A5型划分,那么与之相邻的各个六面体必定要按B5型划分。

图3-10 六面体划分为五个四面体

(a) A5 型剖分;(b)B5 型剖分

(2) 将一个六面体划分成六个四面体

六面体和三棱柱

将六面体划分成六个四面体有很多种划分方法。这里介绍两种,如图3-11所示。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六面体上两对面四边形的剖分对角线是“平行”的。所不同的是在A6型剖分中取大对角线36作为划分线,而在B6型中则是取大对角线45作为划分线。

为清楚起见,可将A6型划分理解为先将六面体沿2367分成两个三棱柱,再将每个三

棱柱分成三个四面体,分别得到1235,2356,3567和2346,3467, 4678六个四面体(见图

3-12。当然,A6型划分也可看成先将六面体沿3456面剖分,得到两个不同于前的三棱柱,

但最后得到的六个四面体是相同的(图3-13)。对于B6型划分,六面体先以折面2457为分

界面拆分成两个三棱柱,如图3-14所示。于是可见,每一个“三棱柱”被划分为三个四面

体,它们分别是1235,2345,3456和2456,4567,4678。同时,也不难证明,若以3456 为分界面按B6型划分将六面体拆成的二个“三棱柱”虽与前面的不同,但是划分成的六个

四面体和前面得到的完全相同。

(a) (b)

图3-11 六面体划分为六个四面体

(a) A6 型剖分; (b)B6 型剖分

图3-12 A6型划分,以折面2376为两个“三棱柱”的分界面

我们看到,A6型和B6型划分,由于其相对四边形的对角线“平行” ,而剖分大对角线

35和45并不在六面体表面上,其相邻的六面体可以全部采用

A6型划分或B6型划分,两

种划分也可以交替使用。一个六面体划分为六个四面体,各四面体的体积大小一般较为均 匀;但是在相等的

六面体数目下,

A6型和B6型划分所产生的四面体单元的总数,要比

A5

型和B5型产生的多六分之一。

此外,在A6型与B6型划分中,如果离散体的节点整体编号是按本节开头所述,从上 到下,从左到右连续进行的;同时每个六面体八个节点的整体编号的大小次序与其局部编 号的大小次序相一致(由小到大)的话,那么在划分中,对底面上任一节点,与它构成四面 体的三个节点中的最小号码,不会比其正上方那个节点的号码更小。这是由于在

A6型及

B6型划分中,注意到在连各个四边形对角线时,不使节点编号之差较大的三个节点出现在 同一个三角形中的

结果。

例如图3-11中,对于1357四边形,我们连接了 35对角线而使1、

7两节点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中。这样的划分能获得一个带宽较窄的刚度矩阵。

(3) 编号推算

如果将六面体的八个顶点的节点整个编号置于数组 D[ 1:8 ]中,而将前述图中的局

部编号1?8理解为数组

D[ 1:8 ]的下标时,于是上述问题就转化为:要在有八个元素

图3-13 A6 型划分,以折面3456为两个“三棱柱”的分界面

图3-14 B6 型划分拆成两个“三棱柱”

的数组中按一定规律,每次取四个元素构成一个四面体单元的节点编号问题。对于A6 型和A5 型划分所

得四面体顶点编号的规律性进行一些分析之后,可以导出下列公式,分别表示按预定规律划分成的四面体的

各节点编号:

D[m(1 3(l 1)J (1 m)(l J)]

D[m(3l J 1) (1 m)(1 l J(J 1)/2)]

D[m(2(1 l J) J(l J) (1 m)(2 l J(5 J)/2)] (3-73)

D[m(5 l J(3 J) /2 (1 m)(4 l J)]

m 0,1)

(l 1,2; J 0,1,

2;

通过直接代入数字检验,知道m=0对应着A6型划分所得的六个四面体,m=1则对应着

A5型划分所得的五个四面体,(此时l=J=2形成的四面体应舍去)。例如m=0的情况,当1=1 ,J=0,1,2时,得到D[1]D[2]D[3]D[5] ,D[2]D[3]D[5]D[6] ,D[3]D[5] D[6]D[7] 三个四面

体,而l=2,J= 0, 1, 2 时,得到D[2]D[3]D[4]D[6] ,D[3]D[4]D[6]D[7] ,D[4]D[6]D[7]D[8]

三个四面体,与前述结果一致。

对于B6 型及B5 型划分,同样可以导出一个相似的计算公式。但是也可以利用(3-73) 式,只需将原来D〔1:8〕中元素位置作一定更动。更动的办法是,对于B6型划分,将8、6、4、2位置

的元素置于1、2、3、4位置上,将7、5、3、1 位置的元素置于5, 6, 7, 8 位置;对于B5型划分,将5,6,7, 8位置的元素分别和1, 2, 3, 4位置的元素交换即可。

以上讨论的是四面体八个顶点编号自动产生的情形,如果八个顶点的整体编号是外部输入的,则在输入前作位

置的更换,不必增添更换位置的附加程序。

2. 三棱柱划分为四面体的方法

在弹性体的实际分割中, 边角位置常出现六节点的三棱柱。由前述知道, 任一三棱柱, 可以看成是某个

六面体的一半,并能划分成三个四面体。为直接使用公式(3-73) ,只需要

把图3-9 所示之三棱柱视情况添加两个节点, 使之构成图3-11 所示六面体, 利用式(3-73) 时,置数组D[1:8 ]中两个添加点对应元素为零,并规定,所得四面体的四个节点编号中若有一个号码是零,就表示为空单元,

不进行单元编号,从而只留下三个四面体单元。具体地说,如图3-9 所示的三棱柱,可以认为是图3-12 中六面体以折面2376为分界面拆开的两个三棱柱中的一个——三棱柱234678。于是将数组D[1:8]中的第一

个和第五个元

素置零,其他元素则存入相应的节点整体编号。

实际计算中还可能遇到五节点的五面体,同样可以通过增添三个节点,使之构成一个六面体。此时应在

D[1 :8] 的适当位置补上三个零,使用公式(3-73) 后,便得两个非空的四面体单元节点号数组。

最后,应当指出, 在我

们的划分中,都没有要求六面体某个四边形是平面的,即没有要求四个顶点在同一个

平面内。因为在划分中出现的四边形,都是用连对角线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因此,任一四边形都可以是由二

个折面构成的,也就是说,八个角点的位置可以

是空间任意安置的。这对于将弹性体划分为一系列六面体、三棱柱来说是便利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