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婚宴

The charts below give information about USA marriage and divorce rates between 1970 and 2000 and the marital status of adult Americans in two of the years.

Summarize the information by selecting and reporting the main features, and make comparisons where relevant.

这两个柱状图对比了1970年至2000年30年里美国人结婚与离婚的人数以及1970和2000年美国成年人的整体婚姻状况。

The two bar charts compare the number of married and divorced people in USA over a span of 30 years from 1970 to 2000 and the overall marital status of US adults in 1970 and 2000.

从图1可以看出,三十年间,结婚的人数逐步下跌,离婚人数呈现波动。图2显示,2000年美国成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之197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first chart, over the designated 30 years, the number of marriages experienced a steady fall while the number of divorces, however, fluctuated. The second chart shows that as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in 1970, American adults’ marital status underwent dramatic changes.

首先,1970和1980年,美国的婚姻数字相同,皆为250例,离婚数却分别高达100万例和140万例。1990年和2000年结婚数的对比是230万:200万,离婚数对比是110万:100万。我们看到,离婚数最多的年份是1980年,同时还看到,2000年的离婚数与1970年持平。

To begin with, in 1970 and 1980, there was equal number of marriages in USA, both being 2.5 million. However, divorces were as high as 1 million and 1.4 million respectively. The numbers of marriages for the year 1990 and 2000 were 2.3 million versus 2 million while divorces were 1.1 million versus 1 million. We also find that the year 1980 witnessed the greatest number of divorces and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divorces in 2000 drew even with that in 1970.

第二,纵览另一图表所示的美国成年人婚姻状况,我们看到:决意不结婚者和离婚者在2000年的百分比都要高于1970年,两组数据的对比分别是20%:14%,9%:3%。在结婚和丧偶两项上,1970年的数据高于2000年,数据对比是70%:60%,8%:3%

Secondly, as we look at the other chart, we see that the percentages of those who were determined not to be in a marriage and those who chose to end their marriages by divorce in 2000 were both higher than figures in 1970. The two groups of figures are 20%:14% and 9%:3%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other two categories, namely, married and widowed, the figures for 197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2000 and they are 70%:60% and 8%:3% respectively.

由此,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以及他们多方面的婚姻状况。

Thus, we have gained an insight into the attitudes of Americans towards marriage and their multifaceted statuses in the past decades of years.(编辑:末末)
上周奥巴马总统的

国情咨文讲话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但是美国家庭的情况,也就是婚姻的状况也由一条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约翰?爱德华和伊丽莎白?爱德华宣布分居。爱德华夫妇也加入了分居家庭的行列,而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上,分居的人口已经占到了美国总人数的2%。

188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首次开始婚姻状况。人口统计学家demographers Rose Kreider 和Tavia Simmons说,从1880年到1940年,十年一度的表格中的项目上只有“单身”,“已婚”“寡居”和“离婚”几项。1950年的时候,又加上了“分居”一项。今年的统计表格上又加上了“未婚伴侣”一项。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除了有2%的人是分居状态外,还有10%的人是离婚状态,7%的人是寡居状态。未婚状态的人数比例增长很快,达到了27%,已婚的人数占到了54%,而比例在持续缩小。大多数处于分居状态的白人女性会在5年内最终离婚。

大多数的美国人在一生中总是会结婚的。由于性别角色的转换,以及对同居和离婚现象的逐渐接受,美国结婚的人数比例在逐渐减小。而且美国人初婚的年龄也在逐渐增多。950年代男士的中等初婚年龄是在23岁。2008年美国社区调查人口普查数据中,男士初婚的年龄达到了28岁。对于女士来说,在相同时间段内,中等初婚年龄从20岁增加到了26岁。

从没有结过婚的人口数量比例增长非常迅速。1950年的时候,在25岁到34岁的男士中,有19%的人从来没有结婚,现在这个数字增长了一倍,到了39%。对于同样年龄段内的年轻女士来说,这个数字几乎增长了两倍,从11%增长到了30%。

Ben Wattenberg's 和Louis Hicks所著的《第一个被测量的世纪》一书中记录说,离婚率从1900年到1967年经历了不均衡但是大量的增长,而1967年的无过错离婚导致了在接下来的10年中,离婚率提高了一倍。“在1980年代,离婚率出现了小幅回落,然后逐渐趋于平稳了。”

现在已婚美国人中,55%的人说他们的婚姻要比父母的一辈要好,只有3%的人说他们的婚姻更糟糕。大多数结婚的人士会比未婚的人士要幸福,虽然他们对别人的婚姻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2009年12月份CBS的一个新闻调查中显示,63%的人说他们认识对自己的伴侣不忠的人。男士和女士对此的回应不同(前者为65%,后者为62%)。但是随着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的不同,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高,认识对婚姻不忠的人的比率就更高。有趣的是,在最新的离婚初始数据中,似乎出现了离婚“分界线”,有大学学历的人似乎对没有大学学历的人离婚率要低。

在对离婚相关问题的调查中,美国人显示了对逐渐减弱的婚姻体制的重视

。在CBS的调查中,24%的人说离婚应该比现在更容易获得,53%的人认为离婚应该更难获得,而14%的人认为应该维持在现在的水平。20年前由国家意见调查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所作的相似的调查中,数据结果也是类似的,人群比率分别为25%, 51%和18%。美国人还是认为“离婚”在道德层面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在CBS的统计中,46%的人认为如果婚姻不幸,离婚是比较好的选择,38%的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国家意见调查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的Tom Smith指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没有什么领域的变化象家庭这个领域这样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家庭的基本结构出现了改造,家庭价值观和相关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婚姻的中心重要地位出现了减弱,而离婚变得更为普遍,特别是对于那些选择分居的美国人来说,更是如此。
(一)美国的婚姻法
1.宗教婚姻、世俗婚姻和习惯法婚姻
美国人的婚姻分为宗教、世俗和习惯法婚姻(即不经正式仪式而结合的婚姻)三类。宗教婚姻是传统式的,即通过在教堂中由牧师主持宗教仪式的婚礼而结合的婚姻。这在美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世俗婚姻即婚礼不采取宗教仪式。而由地方官或其他人主持领取结婚证书。世俗婚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缅因、佛蒙特、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得岛和康涅狄格6个州得到公认。1653年英国奥利弗?克伦威尔民事婚姻法令中曾谴责教会对婚姻的干涉,规定必须由地方官主持结婚典礼,并要办理结婚证书和设立档案。以后,移民到北美大陆的清教徒沿袭了这一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宗教仪式的婚姻都被视为非法。后来新英格兰地区承认了宗教婚姻,实行宗教和世俗婚姻两种作法并存,并一直沿续到今天。
美国有21个州认可习惯法婚姻,男女双方同意结合后,夫妻同居,就自然形成了合法婚姻,而无需领取结婚证书和举行仪式。习惯法婚姻在美国早期实属必要,因为当时人们很难就近找到地方官吏或牧师。目前亚利桑那、伊利诺斯、密苏里和纽约4个州已宣布这种婚姻无法律效力。另有8个州通过了对习惯法婚姻进行控制的法令。
2.结婚的法律要求
美国对结婚的法律要求由各州自行规定。多数州规定法定结婚年龄男子为21岁,女子为18岁。有的州规定,如双方未满成年人年龄,须经父母同意方可结婚;有的州则不然,规定男子不满18岁、女子不满16岁者,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能结婚。但爱达荷、密西西比、新泽西和华盛顿等州则允许年满14岁的男孩、年满12岁的女孩结婚。
法律规定,只有具备一定资格的人才能主持婚礼。在有些州,牧师必须领取了正式

结婚证书才有主婚资格。
美国各州婚姻法的规定虽不统一,但有一个总的原则,即在一个州得到法律承认的婚姻在其他任何州均可被认为合法。因此不少美国青年为躲避所在州对自己婚姻的束缚而到其他州去结婚。为了防止轻率的成婚,许多州开始推行从申请结婚之日到发结婚证之间实行等侯期的办法。1955年就已有43个州明确了有关等侯期的规定。
3.结婚的禁律
在美国,亲属之间的婚姻早已被制止,但仍有8个州没有彻底禁止近亲结婚。罗得岛州甚至允许叔叔与侄女、舅舅与外甥女通婚。
近些年来,美国婚姻法有较大修改,强调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者才能结婚;29个州要求进行婚前检查,并规定有性病者不得结婚;7个州禁止患有遗传病的人结婚;17个州禁止癫痫病患者结婚;3个州规定:低能人结婚必须出示绝育手术证明。
美国约有30个州禁止不同种族之间的婚姻。例如南部有些州禁止白种人与黑种人通婚;东部、北部和中部各州则对异种族通婚不加限制。
美国的婚姻法颇受罗马、日耳曼和基督教婚姻方式的影响。许多美国团体目前正在和美国律师协会共同探索彻底修改美国婚姻法的可行性。
(二) 婚前准备和新婚礼品
男女结婚之前,往往好友都要来聚会。女青年们举行送礼会,其中以送厨房用品为最多。如送烹任参考书、水桶、咖啡壶、炒菜锅等。男青年们也为自己的朋友举行一次欢叙会,并且声言只许男人参加,女宾恕不招待。在会上,他们可以共送一件比较贵重的礼物给新郎,然后追忆少年时的好时光,互相惜别,并为新郎成家而庆贺,举杯碰盏,一醉方休。
欲向新婚夫妇送礼,应在接到婚礼请帖或在结婚日期公布后,便把礼物送去新娘家。礼物应用白纸包装,系上白绸带,附上自己的名片,还可以写上一句祝辞。所送礼品多属花瓶、瓷器、餐具、床毯等日常用品。在送给新娘的银器或织品上刻上新娘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也是很常见的做法。
如果严格按照习俗办理,婚前还要有一系列程序。先是举行订婚仪式,届时男女双方交换订婚戒指,把事前准备好的钻石戒指戴在对方的左手无名指上。这种风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当时有些部落在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要交换用花环,以保证灵魂的结合。今天交换戒指,则象征双方相互承担的义务和牢不可破的感情。订婚仪式后,就要为正式婚礼做准备,如印发请帖,展示结婚礼品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两家会亲,宴请亲友,布置教堂,预备男女傧相的服装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婚礼的时刻便将来临了。
(三)婚礼公式
按照传统,婚礼之日,在走上教堂的圣坛之前,新郎

新娘不能会面。婚礼之前,也不允许新郎看新娘的礼服。新娘须着雪白长裙,戴洁白面纱,以象征纯洁。同时,新娘穿戴的衣物中必须包括有新的、旧的、借来的和蓝色的四种东西。旧东西,可以是新娘母亲穿戴过的衣物,蓝色的东西通常则是蓝色的吊袜带。
整个婚礼活动从婚礼仪式开始。仪式一般在教堂举行,但也可能安排在家中或者旅馆的舞厅里。在教堂举行婚礼时,宾客们分别坐在教堂走廊的两侧,女宾坐右侧,男宾坐左侧,女宾前面是新郎父母,男宾前面是新娘父母。婚礼开始,新娘挽着其父的手臂,缓缓通过走廊向圣坛走去。他们的前后簇拥着着一式服装的男女傧相和最亲近的亲友。这时,负责撤花的女孩走到新娘前面,从花篮中将一把把花瓣撒在走廊上。新娘父亲把新娘带上圣坛,便把她交给着深色礼服的新郎。接着,新郎在左,新娘在右,面对牧师站好,由牧师为其举行传统的仪式。牧师将结婚戒捐戴在新娘的左手无名指上,在郑重其事地说完“现在我宣布你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之后,新郎新娘便回到走廊上。整个仪式一般不超过45分钟。
仪式结束,新郎新娘手挽手在音乐声中步出教堂,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向他们抛撒米粒、玫瑰花瓣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四)婚宴
按照习惯,婚宴由女方家里举办,其丰盛程度,要取决于女方家庭的经济状况。
婚宴热闹非常,觥筹交错,碰杯之声不绝于耳。此时在座的每一位男客都可以亲吻新娘,这大概是西方封建时代的遗俗。
过去封建地主在姑娘新婚前夕有吻她一下的权利。不过今天,也许只意味着新娘开始告别自己的青年时代,从此就要做一个忠实的妻子了。在精美漂亮的结婚大蛋糕被搬上餐 桌后,新郎新娘要手把手地握住一把刀,共同将蛋糕切开,二人先各吃一片,然后再款待所有的客人。有时人们还把小块蛋糕送给那些没来的朋友。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把几块结婚蛋糕盛在小盒中,让未婚姑娘带回家放在枕下,她便能在梦中见到未来的丈夫。结婚蛋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世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曾把新郎新娘分吃食物作为婚礼的重要仪式。古希腊客人们在婚礼上一同分吃拌有蜂蜜的芝麻蛋糕;古罗马早期的结婚仪式,也是新郎新娘先用蛋糕祭神,然后再二人分吃。
宴会即将结束,新娘站在屋子中间,将手中的花束从左肩信手向背后年轻姑娘们抛去。据说,碰到花束的姑娘将成为下一次婚礼上的新娘。所以这时在场的姑娘神态各异,腼腆的姑娘羞涩地躲闪,大方的姑娘则毫不顾忌地抢着去接花束。抛完花束,新郎还可以将新娘的吊袜带摘下来,

向小伙于们扔去,抓住吊袜带的人就意味着快要做新郎了。宴会在这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国的国土上居住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婚礼也千差万别。有热闹庄重的教堂婚礼;有在山顶上举行的婚礼,客人们光着脚陪伴登高;也有在海底举行的婚礼,客人们戴着氧气罐跟着入水。但婚礼无论在哪儿举行或怎样举行,总有某些传统的风俗。

在举行婚礼前先要先订婚,然后发放请贴给住在附近的人和好朋友以及远方的亲戚。当一切准备就绪,就该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婚礼本身通常进行20至40分钟。婚礼一行人伴着结婚进行曲进入教堂。新娘手持一束鲜花和她的父亲最后进来,父亲要把她交给新郎。而新郎则要从侧门进入教 堂。当婚礼一行人聚集到教堂的祭坛前时,新娘和新郎互相表达誓言。常用的结婚誓言是:“而今而后,不论境遇好坏,家境贫富,生病与否,誓言相亲相爱,至死 不分离。”宣誓过后,二人交换戒指。通常把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

礼仪过后,通常会有宴会,叫“喜宴”。宴会给参加婚礼的人一个向新婚夫妇祝贺的机会。

新郎新娘乘坐汽车离开教堂,汽车上装饰有气球,彩色纸带、刮须膏之类的东西。“新婚燕尔”几个字常写在汽车后的行李箱上或后玻璃窗上。新娘新郎从婚礼客人 撒下的雨点般的生大米中跑向汽车。小两口儿开车离开教堂时,朋友们常常开车追赶他们,不停地按喇叭,引他们注意。然后小两口儿就接着去度蜜月了。

Wedd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 vary as much as the people do. There are church weddings with a great deal of fanfare; there are weddings on mountain-tops with guests barefooted; and there have been weddings on the ocean floor with oxygen tanks for the guests. But many weddings, no matter where or how they are performed, include certain traditional customs.

Before a couple is married, they become engaged. And then invitations are sent to those who live nearby, their close friends and their relatives who live far away. When everything is ready, then comes the most exciting moment.

The wedding itself usually lasts between 20 and 40 minutes. The wedding party enters the church while the wedding march[1] is played. The bride carrying a bouquet enters last with her father who will "give her away[2]". The groom enters the church from a side door. When the wedding party is gathered by the altar, the bride and groom exchange vows. It is traditional to use the words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do us part[3]". Following the vows, the couple exchange rings. Wearing the wedding ring on the fourth finger of the left hand is an old custo

m.

After the ceremony there is often a party, called a "reception" which gives the wedding guests an opportunity to congratulate the newlyweds.

The car in which the couple leaves the church is decorated with balloons, streamers and shaving cream. The words "Just Married" are painted on the trunk or back window. The bride and groom run to the car under a shower of rice[4] thrown by the wedding guests. When the couple drives away from the church, friends often chase them in cars, honking and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m. And then the couple go on their honeymoon.

注释:

1. wedding march:婚礼进行曲。在教堂举行的婚礼,通常是新娘的母亲和新郎的父母先就座后,奏乐开始,牧师
向大家致意。接着奏婚礼进行曲,婚礼一行人进入教堂,新娘挽着她的父亲要最后进来。

2. give her away:把新娘交给新郎。give away常用的意思是“分发、泄露、出卖”。但它也有一个专门的意思就是指“在举行婚礼时把新娘交给新郎”。如:Mary was given away by her father.

3. till death do us part:至死不分离。这是英语婚礼誓言中沿袭下来的一个固定用法(不用does)。就像人们常说的God bless you.一样,而不能说成God blesses you.

4. shower of rice:婚礼时撒向新人的生米。结婚仪式中很有趣的一项就是大家要向新婚夫妇头上撒生米(uncooked rice)。“生米”意味着生儿育女、多子多福,有祝福的意思。

婚前准备和新婚礼品
男女结婚之前,往往好友都要来聚会。
女青年们举行送礼会,其中以送厨房用品为最多。如送烹任参考书、水桶、咖啡壶、炒菜锅等。

男青年们也为自己的朋友 举行一次欢叙会,并且声言只许男人参加,女宾恕不招待。在会上,他们可以共送一件比较贵重的礼物给新郎,然后追忆少年时的好时光,互相惜别,并为新郎成家 而庆贺,举杯碰盏,一醉方休。

欲向新婚夫妇送礼,应在接到婚礼请帖或在结婚日期公布后,便把礼物送去新娘家。礼物应用白纸包装,系上白绸带,附上自己的名片,还可以写上一句祝辞。 所送礼品多属花瓶、瓷器、餐具、床毯等日常用品。在送给新娘的银器或织品上刻上新娘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也是很常见的做法。

如果严格按照习俗办理,婚前还要有一系列程序。先是举行订婚仪式,届时男女双方交换订婚戒指,把事前准备好的钻石戒指戴在对方的左手无名指上。这种风 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当时有些部落在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要交换用花环,以保证灵魂的结合。今天交换戒指,则象征双方相互承担的义务和牢不可破的感 情。

订婚仪式后,就要为正式婚礼做准备,如印发请帖,展示结婚礼品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两家会亲,宴

请亲友,布置教堂,预备男女傧相的服装等等。一切准备 就绪,婚礼的时刻便将来临了。

按照传统,婚礼之日,在走上教堂的圣坛之前,新郎新娘不能会面。婚礼之前,也不允许新郎看新娘的礼服。新娘须着雪白长裙,戴洁白面纱,以象征纯洁。 同时,新娘穿戴的衣物中必须包括有新的、旧的、借来的和蓝色的四种东西。旧东西,可以是新娘母亲穿戴过的衣物,蓝色的东西通常则是蓝色的吊袜带。

整个婚礼活动从婚礼仪式开始。仪式一般在教堂举行,但也可能安排在家中或者旅馆的舞厅里。在教堂举行婚礼时,宾客们分别坐在教堂走廊的两侧,女宾坐右 侧,男宾坐左侧,女宾前面是新郎父母,男宾前面是新娘父母。婚礼开始,新娘挽着其父的手臂,缓缓通过走廊向圣坛走去。他们的前后簇拥着着一式服装的男女傧 相和最亲近的亲友。这时,负责撤花的女孩走到新娘前面,从花篮中将一把把花瓣撒在走廊上。新娘父亲把新娘带上圣坛,便把她交给着深色礼服的新郎。
接着,新 郎在左,新娘在右,面对牧师站好,由牧师为其举行传统的仪式。牧师将结婚戒捐戴在新娘的左手无名指上,在郑重其事地说完“现在我宣布你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 ”之后,新郎新娘便回到走廊上。整个仪式一般不超过45分钟。

仪式结束,新郎新娘手挽手在音乐声中步出教堂,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向他们抛撒米粒、玫瑰花瓣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四)婚宴 按照习惯,婚宴由女方家里举办,其丰盛程度,要取决于女方家庭的经济状况。
婚宴热闹非常,觥筹交错,碰杯之声不绝于耳。此时在座的每一位男客都可以亲吻新娘,这大概是西方封建时代的遗俗。

过去封建地主在姑娘新婚前夕有吻她一下的权利。不过今天,也许只意味着新娘开始告别自己的青年时代,从此就要做一个忠实的妻子了。在精美漂亮的结婚大 蛋糕被搬上餐桌后,新郎新娘要手把手地握住一把刀,共同将蛋糕切开,二人先各吃一片,然后再款待所有的客人。有时人们还把小块蛋糕送给那些没来的朋友。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把几块结婚蛋糕盛在小盒中,让未婚姑娘带回家放在枕下,她便能在梦中见到未来的丈夫。结婚蛋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世 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曾把新郎新娘分吃食物作为婚礼的重要仪式。古希腊客人们在婚礼上一同分吃拌有蜂蜜的芝麻蛋糕;古罗马早期的结婚仪式,也是新郎新娘先用蛋 糕祭神,然后再二人分吃。

宴会即将结束,新娘站在屋子中间,将手中的花束从左肩信手向背后年轻姑娘们抛去。据说,碰到花束的姑娘将成为下一次婚礼

上的新娘。所以这时在场的姑娘 神态各异,腼腆的姑娘羞涩地躲闪,大方的姑娘则毫不顾忌地抢着去接花束。抛完花束,新郎还可以将新娘的吊袜带摘下来,向小伙于们扔去,抓住吊袜带的人就意 味着快要做新郎了。宴会在这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度蜜月
婚礼毕,人们欢送新郎新娘去度蜜月,这一场面充满诙谐和滑稽,与方才的庄重和热闹恰成对照。届时新郎要想方设法带妻子赶快离开,而那些调皮的客人则想出种 种新奇花样阻止汽车开走。他们有时把剃须膏抹在司机座前的车窗上,使新郎不得不下车来擦掉;有时把一串罐头盒挂在车尾,弄得叮挡作响。当汽车终于突出包围 困时,人们便在后面一阵追赶,最后在笑声中目送汽车远去。这种情景,象征着人们对新娘的爱慕,表现出亲人和朋友对新婚夫妻难舍难分的情感。此时此刻也正是 新郎显示自己有足够力量和智慧保护妻子的大好时机。

度“蜜月”的说法也有一番来历。据说度蜜月的风俗起源于德国的古条顿人。那时男女举行婚礼后,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旅行。同时每天都要喝蜜糖水或是蜜 酿成的酒,连喝30天不得中断,以示幸福生活的开始。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只是不用再喝糖水了。度蜜月的时间也未必恰好是一个月,或一定要到风景区去旅 游。这既取决于时间是否许可,也取决于男方是否有足够的金钱。因为同婚宴相反,蜜月旅行的费用要由新郎家负担。


夏威夷人的婚札
夏威夷州风光旖旎,它是由海底山峦的顶巅组成的岛屿群,座座岛屿点缀在浩翰的大海中。这里的姑娘和小伙子都是划船游泳的好手,他们的婚礼也很自然地带 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散发着大海的气息。当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时,人们便一起来到海边,载歌载舞,欢庆一番。然后由男方挑出几名健壮的小伙子抬起新娘,女方选 出几位标致的姑娘抬起新郎,把他们抛向蔚蓝色的大海。于是新郎和新娘便一起挥臂斩浪,游向事先准备好的一只小船。他们爬上船去,向岸上的亲友们躬身致谢和 道别,婚礼在依依惜别中结束,小舟载着新婚夫妇在碧波中驶向度蜜月的地方。

印第安人的婚俗
最早的香烟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发明的。不过那时的香烟不是供人吸,而是印第安人奉供天神的祭品。在印第安人的婚礼上。新娘要用手拿着一把香烟,表示对神的虔诚。婚礼结束后,要把香烟丢弃,以示从此再不结交男朋友。
印第安人还把香烟视为怀孕的象征。当一个女性怀孕后,她就把香烟摆在醒目的地方。


结婚周年纪念日

西方人对于结婚周年纪念日十分重视。美国也不例外。
他们为婚后每

个周年纪念日都分别取了有趣的名称。第一年叫纸婚,第二年叫棉婚,第三年叫皮革婚,依 次下去是:毅婚、木婚、铁婚、铜婚、陶器婚、柳婚、锡婚、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一个名称,它们是:搪瓷婚、银 婚、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翡翠婚、钻石婚。

其中银婚和金婚是两次隆重的大典。顾名思义,可以看出这些名称象征夫妇感情随着岁月的推 移,一年坚似一年,一年更比一年珍贵。在美国,每逢这些纪念日,夫妻常常互赠礼品,并说一些相互赞美和致谢的话,使对方感到欣慰。有的人甚至画一幅巨大的 图画,写上“感谢你与我同甘共苦二十年”等字样张贴在门口,妻子回家一眼望见,必然深受感动,使夫妻感情又增进一步。这种做法对促进家庭生活的美满是大有 裨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