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ppt模板

秋天的怀念ppt模板
秋天的怀念ppt模板

秋天的怀念ppt模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扫除生字词

瘫痪暴怒沉寂

捶打憔悴央求:恳求

神色敏感诀别

淡雅深沉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砸碎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豌豆

仿膳

段落划分

第一层:1、2自然段

第二层:3、4、5自然段

第三层:6自然段

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

一息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小组讨论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意?

有关“北海的花儿”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理由)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有四件事,适时真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可以看出,母亲的心里只有儿女,唯独没有她自己。反映出母亲在对待儿女时的无私和忘我。

有四句话,句句揪心

1)常说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双关的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多说的话。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

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

4)最后的话。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这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题目:秋天的怀念

三次写到秋天:前两次是母亲活着时,小心翼翼地向“我”提议到北海去看菊花,写到了秋天;第三次是母亲去世

后,在秋天来临时,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文中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秋天,而就在那个秋天,病重的母亲依然全身心地照顾着“我”,直至在那个秋天离“我”而去,因而,每到秋天必会想起母亲,怀念母亲,所以,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它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

语言描写。秋天的怀念ppt母亲对儿子小时候的事记忆犹新,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之深。

心理描写。因为“我”瘫痪在床,母亲怕“跑”“踩”一类的字眼触及到“我”伤心处,所以母亲才变得这么小心、敏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

对菊花的天真烂漫的描写,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现了“我”从母亲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要像菊花一样坚强,表现了“我”对未来生活的乐

观、希望。

同样写母亲,《秋天的怀念》主要采用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来表现母亲对“我”的爱;《我与地坛》主要采用的是侧面描写,作者以“我”为视角,通过写“我”对母亲心理的揣想、愧疚,来表现母亲对“我”的爱。

最后一段的理解

再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一)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二)通过品味母亲对儿子关心的句子,探究母爱的深沉; (三)感受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秋天深深的怀念。 二、重难点 (一)感知秋天和怀念的含义; (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引出文章线索(3分钟) 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之前学过秋的相关文章引发思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天又是愁绪、悲伤的象征,”那本文的秋天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换?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把你觉得能替换的词语写在题目的旁边。 板书:的怀念 看了同学们的答案,写了秋天、母亲、菊花等。那么秋天的含义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标题能不能换成母亲的怀念或者菊花的怀念,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到答案。 本文主要以什么为线索?(三次看菊) 提问: 1.本文提到了几次看菊?(3次)

2.那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第3次)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秋天”一词导入本课,分析在秋天出现了三次的菊花,进而引导学生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7分钟) 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度怎么样?(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 1.不,我不去!——(暴躁)拒绝 2.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厌烦)同意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淡定)主动 我看花的态度由拒绝——愿意——主动,我的心情由暴躁——厌烦——淡定,这可以看出我因为母亲的影响而慢慢地成长,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才醒悟一切。 第三次看菊,又是秋天,这个时候,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朝气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知识讲解

《秋天的怀念》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知识积累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考题例析 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宗博 wàn yì B.综博 mán ài C.综搏 màn yì D.宗搏 wàn ài (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贫困却虽然但 B.贫穷还因为所以 C.贫瘠又尽管但 D.贫乏而也许但 2. (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_____________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第1课时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难点)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目标导学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③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目标导学三: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 ..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

部编版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二)通过品味母亲对儿子关心的句子,探究母爱的深沉;(三)感受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秋天深深的怀念。 二、重难点 (一)感知秋天和怀念的含义; (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引出文章线索(3分钟) 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之前学过秋的相关文章引发思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 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天又是愁绪、悲伤的象征,”那 本文的秋天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换?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把你觉得能替换的词语写在题 目的旁边。 板书:的怀念 看了同学们的答案,写了秋天、母亲、菊花等。那么秋天的含义到 底应该怎么理解?标题能不能换成母亲的怀念或者菊花的怀念,我 们一起从文中找到答案。 本文主要以什么为线索?(三次看菊) 提问: 1.本文提到了几次看菊?(3次) 2.那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第3次)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秋天”一词导入本课,分析在秋天出现了 三次的菊花,进而引导学生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7分钟) 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 度怎么样?(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 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

1.不,我不去!——(暴躁)拒绝 2.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厌烦)同意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淡定)主动 我看花的态度由拒绝——愿意——主动,我的心情由暴躁——厌烦——淡定,这可以看出我因为母亲的影响而慢慢地成长,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才醒悟一切。

部编版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教案

课题:秋天的怀念 作者:史铁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精彩词句。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崇高的母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伟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情深,感悟生命的意义。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厚的母爱,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问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呢?为什么怀念呢?又为什么会在秋天里怀念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欣赏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预习展示: 学生听课文录音。配乐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1.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和词义,读一读写一写。 瘫痪,憔悴,侍弄,絮叨,防晒。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沉寂:非常安静,非常寂静。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苦苦的哀求。 淡雅:素净雅致。 烂漫: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 暴怒无常:形容人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 喜出望外:形容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儿,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至2010年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三、整体感悟 (一)解题题目《秋天的怀念》,思考: 1.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在秋天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文章写了作者在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2.课文共三次写到看菊花。勾画出相关句子并完成表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_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积累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暴怒沉寂敏感决别淡雅深沉喜出望外翻来复去 “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生了一个月的病,他的脸色异常憔悴。 B.他的病情翻来覆去不见好,主要原因是治疗方法选择不对。 C.自从爸爸离开后,爷爷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D.听说远在海外的姑姑就要回来了,他真是喜出望外。 4. 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B.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5. 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样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6. 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二.课内阅读 7. 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回答问题。 (1)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部编版七上《秋天的怀念》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秋天的怀念》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明是在秋天这样的季节怀念母亲的。在这样一个生命凋零的季节,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题目含义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 沉寂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shì弄: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絮xù叨:①啰啰唆唆地说话;②形容说话啰嗦。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翻来覆fù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题概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的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怀念谁? 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 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部编版《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 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 瘫痪(tān huàn)侍弄(shì)捶打整宿(xǐu)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憔悴(qiáo cuì)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共1课时)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4、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 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 的思考,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出文本,获得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 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说明:本文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因此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品读即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要“摈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于菊花的理解,有较深层的内涵,同时也涉及了借景抒情的 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故而设置了此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作者简介。 2、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 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 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