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2013-3-18 21:37|发布人: ivyjhaine|阅读: 103 |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

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

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直到1924年,苏联才陆续获得除美国以外的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是欧洲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武力对抗,直到20年代在法西斯威胁逐步升级的状况下才暂缓下来。

第二阶段,20年代到1945年。虽然这段时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存在斗争,例如英法美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祸水东引,不过,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威胁迫近以及世界大战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搁置分歧,共同抵抗法西斯。这段时期二者之间以和平共

处为特征。

第三阶段,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时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高峰,具体表现为美苏争霸。二战对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巨大打击,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被削弱甚至摧毁,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质疑甚至绝望的情绪,与之相反,社会主义突破了一洲的限制,在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大大发展起来,社会主义体系具有了和资本主义体系一较高下的能力。而没有了法西斯主义这个最主要矛盾的威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明显暴露出来,以至于战争一结束,二者就重新开始了对立的态势,并且愈演愈烈,直至其中的一方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似乎败下阵来。

1945年到50年代中期,是美苏争霸的酝酿期。首先在波兰问题上,以及苏联和伊朗、土耳其的争端问题上,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大国都发生很大冲突,相互诋毁,并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富尔敦演说。这成为美国发动“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布反共咨文,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声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而把苏联和东欧国家与纳粹德国的“极权政体”相提并论,宣称要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第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美、苏战时联盟的正式破裂。

在欧洲地区,美苏之间开始了冷战。经济上,美国出台了马歇尔计划来帮助恢复西欧经济,壮大资本主义力量。二战后,欧洲国家出现左倾化倾向。“法国共产党在选举中获得了1/4选票并加入了联合政府,意大利共产党也获得了1/3的选票。”迅速恢复欧洲国家经济,遏制社会主义继续西进变得极为迫切。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对欧洲十五个国家和土耳其提供援助,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截止到1952年,“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受益方除上述十六国外,还有德国西占区、中国国民党政府、国际难民组织和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

金。”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帮助其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由于美国的公开干涉,本来可以在选举中获胜的意共、法共在大选中失势。

政治上,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形成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1948年2月,法国在德领区同美、英双占区合并,形成资本主义三国共同占领的“西占区”与社会主义苏联的“东占区”对峙。此外,美、英等国宣布在西德实行单独的币制改革。对于这一系列敌对活动,苏联作出反应,全面切断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水陆交通,只留3条空中走廊,“柏林封锁”形成了战后东西方关系中的第一次“冷战高潮”。1949年9月20日,美、英、法占领下的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7日,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

在军事上,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相对立的局面。1949年4月,美、英、法等12国正式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后来又把联邦德国囊括进来。1955年5月,苏、阿、匈、保、民主德国、波、罗、捷八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样,在欧洲正式形成从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这标志着美、苏冷战加剧,标志着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两级世界的出现。

在亚洲地区,美国采取攻势,在其支持下,朝鲜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愈演愈烈。二战末期,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了朝鲜。1948年8月和9月,南北朝鲜分别成立了独立的国家。1950年,南北朝鲜间爆发战争。美国立即进行干预,率领联合国军援助南朝鲜,把战火烧到中超边境。社会主义中国派遣志愿军参战,收复了平壤等失地,把战线拉回到38度线,挫败了美国的攻势。1951年7月双方停战。

50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是美苏处于全面冷战状态,相互较量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美苏关系时紧时松,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二者关系紧张的事例突出地有1960年的U-2飞机事件、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以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这一时期,虽然美苏关系时时面临危机,但双方都有所克制,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这一时期,美国进行战略收缩。1969年7月25日,理查德尼克松发表谈话。他说:“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是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的时候了: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方位问题上,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自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自身来负责。”这一谈话被称为“尼克松主

义”。根据尼克松主义,美国把过去的扩张战略转变为收缩战略,从攻势转为守势。在外交上采取了一下行动。其一,从1969年下半年起,美军逐步撤出南越,结束越南战争。其二,利用中苏矛盾,借重中国,抗衡苏联,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善对华关系。其三,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缓和彼此的矛盾,维护美国利益,共同对付苏联。其四,缓和同苏联关系。1972年5月,尼克松访问莫斯科,签署了《苏美联合公报》9个文件。在美国转为守势的同时,苏联加紧对外扩张。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转变了对外战略:“以‘和平’、‘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柱,以美国为对手;以欧洲为重点,亚太、中东、波斯湾地区为重要战略地区,建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弧形线;以打核战为基点,打胜为目标,力图在各方面取得对美国的优势。”在此外交战略指导下,苏联直接出兵侵占阿富汗,积极插手中东战争,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到八十年代,美国制定新遏制战略,重新对苏采取强硬态度。面对苏联的全球战略,美国的卡特政府提出了“新遏制战略”,开始由防御性战略向进攻性战略过渡。特别是,1983年3月,里根发表了“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的演说。加强核战略和核军备部署,与苏联开展新一轮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军备竞赛。

与此相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与美国的较量中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放弃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转为裁剪军备。同时,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获得势力范围,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巨变,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冷战结束。东欧巨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

第四阶段,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至现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势力大大削弱,“到1997年3月,社会主义阵营(即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的成员寥寥无几:中国、古巴、老挝、北朝鲜和越

南”。不过,除了欧洲地区的变化以外,上述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的社会主义依旧顽强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一国内的较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在一个国家之内,不管这个国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对立的意识形态,不时地对其政权提出挑战。鉴于国家众多,本文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苏联和美国加以讨论。苏联是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但却经常处于意识形态的混乱和不安当中,最终以解体告终;美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史比较久远的国家,国内始终存在左派力量,但是资本主义体制却很好地化解了这种潜在的危险,并吸收了社会主义意识的长处,使得资本主义体制更为完善。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俄国的斗争导致了苏联俄国的成立。在一战的阴影下,在帝国主义的最薄弱的一环,沙皇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是这两种政权在一个国家共存的局面只是一种不稳定状态,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在此种情况下,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要“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并带领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准备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力图夺取全部政权。但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得到了这一消息,公开使用暴力镇压工人、士兵的示威活动。一时间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复存在,政权全部转到资产阶级手中。直到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党才掌握政权,革命从首都向全国扩展开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冲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束缚,首次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峙在苏联俄国已经结束,事实上,苏俄一直笼罩在资本主义反攻的阴影和恐慌中。事实上,在之后的三年中,白军一直组织军队进

行叛乱,直到1922年方才最终被消灭。这种资本主义恐慌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浸润了布尔什维克的整个灵魂,在危机意识下,布尔什维克进行了严酷的党内斗争以及大规模的清洗运动。虽然这场运动被扩大化了,我们对一大批被“清洗”掉的知识精英也抱有惋惜沉痛的心情,不过也略微可以体会到在当时政治氛围下,党的领导人的恐慌心情。到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持续了69年的苏联画上了句号。苏联解体有很多原因,其中也有意识形态的原因。戈尔巴乔夫认为“在我执政的时期,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2007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就此指出:当时的苏联体制百分之百地可以抵御外来危险:核武器排除了攻击苏联的可能性,任何军备竞赛方面的落后,并不能改变这条原则;而且,在避免自下而上的革命方面,也是有保障的……没有外部入侵,也没有自下而上的革命,那么,不论是相对于西方的科技落后,还是由经济缺乏效力引起的经济困难,本身都不能导致体制更迭。

但是原本应该稳固的政体,却在似乎一瞬间解体了。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苏联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体制的不自信。面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自己过去信仰的世界革命的理想不仅仅遥遥无期,而且相对于资本主义体制的完善,年幼的社会主义体制却似乎问题重重。因此,早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共党内就有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政治势力要求全面“非斯大林化”,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意识形态自由化和多样化,污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极权主义”和“军营社会主义”,攻击苏共是“专制”、“独裁”、“扼杀人性”,主张以西方为榜样,实行议会制、多党制,实行公开化和民主化,把苏联社会改造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了改革,却没想到在这种意识形态混乱的状态下,竟然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送上了断头台。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很早以前就有社会主义势力在其体制内衍生。在20世纪,美国社会主义共经历了三次潮起潮落。第一次蓬勃发展是从世纪初到1919年,由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劳资冲突加剧,美国社会党、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美国共产党等组织发展起来。到20年代,美国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期。美国社会主义第二次大发展是从1930年到1940年。在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也开始发生动摇,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的苏联计划经济未受到波及,这也促使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某些方法或许是挽救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一条可行之路。不过到40年代,美国社会主义又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战后的十几年,其发展最为艰难。比如麦卡锡主义泛滥,大肆迫害左派进步人士。第三次高潮是在六十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意识混乱杂呈,其中新左派迅速兴起,与民权运动相结合,进行地如火如荼,社会主义在美国复兴。但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社会主义有一次跌入谷底。总之,在整个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始终存在,但显然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处于劣势,它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问题,略显疲软之时,稍稍繁盛,但一旦资本主义体制调整到正常运行状态,又社会主义运动又低落下去。不仅如此,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反而

促使资本主义体制认识到自己发展的不足,并取长补短地吸取了社会主义思想和体制的一些长处,是自己更完善,统治基础更扩大化,这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社会主义变革的可能性。正如贝尔所说的:在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它不能解决道德的和政治的困境:社会主义运动所提出的目标,整个地否认资本主义,不能把它同此时此地,平等交换的政治世界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总之,它为一种它存在在这个世界,却又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不愉快的问题所困扰,注定只能在资本主义国家体制内处于附属地位。

三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在一国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不同的、敌对的意识形态,为了争夺国家领导权,谋求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人们的利益,始终处于不断的斗争当中。而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政治思想和制度实践,各有其优劣之处,单单任何一种都不是完美的,是一对相互斗争互补的矛盾体。对于一个国家整体来说,不论这个国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都可以适度地吸收一些其对立思想的长处,使自己的政治制度更完善。因为一个国家必须照顾到构成这个国家整体的所有人而非仅仅构成其统治基础的那部分阶级的利益,这样反对的声音才能减少,国家才能稳固。所以,社会主义的某些成份和资本主义的某些成份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兼容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促进国家发展上的某些互补性,才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我认为这种发展似乎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认识,即:选择某种意识形态并不是绝然的,而只是促进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途经,既然其并非根本性的,那就有改造完善的可能性。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尽管改革某种体制是可能的,但如果将其全面摧毁,重建另外一种政治体制的话,代价是很高的。正如苏联的实践所证明的那样,虽然苏联国力强盛,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第一强国,甚至可以与美国相抗衡。但是其解体后,继承了其大部分遗产的俄国却大为削弱,远远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因此,就算不仅仅是维持本国的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也要尽量避免这种根本性的变动,这就要求在偷偷地吸取对立意识形态的长处时,(不论是实际上,还是表面上)都要对其采取坚决地对立态度。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和相互斗争在极为长地一段时间内,都会持续下去。

从国际关系方面看,在二十世纪前半段,特别是二战后的一二十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是社会主义初兴并大发展的时期,面对这种突然兴起并势头强劲、似乎未来潜力无限的对手,资本主义世界难免危机感十足,忧心忡忡,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团体,共同对抗社会主义世界。而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来说,还是显得力量弱小,为了不被资本主义世界所吞噬,更时时提防,历数资本主义的种种罪行,强调自己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区别,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身认同。但是这种精神紧绷的状态也不能长时间维持,到了七八十

年代,也就疲软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斗争又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变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这种实际利益的争夺。1956年赫鲁晓夫的报告使得苏式社会主义理想破灭,资本主义世界大大松了一口气。“冷战的消逝、福利国家的逐渐增大,与越战相联系的政治上的重新评价,最后还有欧洲共产主义,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美国改变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在西欧,没有人抵制社会主义。没有道德上的反对。社会主义和民主制度一样,变成了一种陈腐的东西。”政治形态成为一种便利的标签,把不同的国家分成不同的集团,例如社会主义集团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资本主义集团以美国为首。这时,美苏两国间的斗争与其说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不如说是实际利益的斗争,他们争夺世界霸权,其侵犯他国的行为,并非是为了扩展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

1991年,社会主义的苏联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这是社会主义的终结?有人认为这已经表明资本主义是最终的胜利者,资本主义是有史以来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历史已经终结。但是笔者认为目前下结论还为之过早。其一,现今世界上还有不少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并未给欧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太多的影响,中国、拉美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照旧在发展。也就是说,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崩溃可以看作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内的局部变化,并不能以局部的蜕变为例证就说明社会主义整体已经消亡了,或许数十年后,从长期来看,这可能只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其次,尽管社会主义实践有所退却,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民主目标是错误的。事实上,社会民主目标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实践。因此,在未来,社会主义很有可能重现辉煌,现在就断言社会主义的终结为时过早。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今社会国家的两种存在形态,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具体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主制度及国家的性质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主要区别在资产的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全民所有的,资本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资本家个人所有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区别。 正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决定现代人类命运的是两大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一直到今天,这和是一个政治家说不清楚、理论家讲不清楚、老百姓搞不清楚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多次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并不清楚。由于有了“不争论”的“发明”,现在大多数人对姓“社”姓“资”的问题已经“不争论”。然而,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解、认识,关系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命运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马克思是用社会生产关系来定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大体说,如果一个社会基本生产关系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则该社会是奴隶社会;是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则是封建社会;是资本家与自由雇工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关系则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我国学者一般都把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的实行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资本主义;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制度称为共产主义;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国家制度。列宁曾说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材料用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异同

一、基本定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私有制与公有制仅仅只是生产的组织工具,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仅仅只是国民经济的调控方式,因此它们都不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既然如此,就应该重新定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否则将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分配环节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二、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三、基本矛盾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于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人将会很难理解,因为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那么,怎样认知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地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 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 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

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现在世界上国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另一种则是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我就来谈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但在谈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之前,首先要明白何为社会主义,又何为资本主义。在没明白何为社会主义和何为资本主义之前,是无法谈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的,也就是说这是谈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的前提。 第一,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如今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二,何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个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价值,价值分为五个部分,税金,租金,利润,劳动价值,和企业家才能。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个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在明白了这两者的定义之后,就可以来简但的谈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两者的区别还是有很多的,现在就主要简单的谈谈

这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可以从以下点进行谈论。 首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判定:政治上,国家政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政府奉行的政策是主要维护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权益还是主要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根本权益,此二者是判定社会性质的标准;经济上,生产资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以私有制为主体是判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文化上,国家和社会是倡导维护人民群众切身权益的文化习惯还是倡导符合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社会阶层文化”和“贫富差异文化”,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是否受到批判和屏弃是判定两种社会性质的标准。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毛概课堂讨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 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 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四个如何认识"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党所处历史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2013-3-18 21:37|发布人: ivyjhaine|阅读: 103 |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 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 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直到1924年,苏联才陆续获得除美国以外的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是欧洲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武力对抗,直到20年代在法西斯威胁逐步升级的状况下才暂缓下来。 第二阶段,20年代到1945年。虽然这段时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存在斗争,例如英法美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祸水东引,不过,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威胁迫近以及世界大战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搁置分歧,共同抵抗法西斯。这段时期二者之间以和平共

论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论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内容摘要:厘清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选择发展道路的基本前提。从“思维之变”—“认识之变”—“路径之变”三部分进行关系的梳理,并阐发从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关系;启示 引言 中国是“后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生产大国,这源于中国是目前社会主义实践的最大阵地。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看来,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之飞跃。如果理论不能够指向于实践,则意义何在?基于“一球两制”的基本现状,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生存”无法摆脱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以往脱离了现实考量,仅基于意识形态对立的傲慢姿态显然无法适应这种需要。于是,探寻“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个命题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的“过去的日子”一样压迫着中国的理论界,而这样的寻找必然是要基于新的了解、新的思路与新的判断。

一、理论争议之不逮与谋求发展之为先:思维与操作 1.社会主义思想的嬗变:思维方式之变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要求改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就与之相伴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即“两个必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将历史上出现过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制度形态做出一一对应,比如说奴隶社会用金属消灭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用冶铁摧毁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用枪炮使封建社会殆灭,而这之间的过程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行,在新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以后,人们恍然发现新的生产关系已不容置疑建立。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时标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内蕴依存”的关系树立了资本主义天然的敌人,也注定了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先天的斗争性。 马克思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即“两个绝不会)这表明社会主义主流理论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刻。 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许多学者提出社会主义的“失败论”与“破产论”;反驳者则坚持马恩的“必然论”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过是技术层面的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似乎是你死我活,不可共存的两个死敌。现实社会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现阶段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无论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都同处于这一阶段。 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则与此不同。它们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互补的。 理由如下: 按照传统的说法,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节+资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一,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看到两者的统一。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上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飞跃。但这种否定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我们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而要肯定、继承和发扬对社会主义有积极作用的一切文明成果。就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越是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准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越是成熟。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建立的,因此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充分发展的经济文化条件,必然是落后和薄弱的。为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运用无产阶级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补社会主义之不足。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但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是不可能跨越的。这恰好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二仁义的内在联系,表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割断这种联系,社会主义就会成为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第二,要以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小生产占绝大比重,社会化大生产比重很小,且发展程度相当低,因此,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上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改

造小生产,发展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由于我们自己缺乏社会大生产的经验,就必须和应该通过扩大开放,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它们几百年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社会大生产的经验。但一些持有小生产观念的人,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他们用小生产的观念去理解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东西,深怕被资本主义所冲垮。因而对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不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国家,脱离开世界经济的大潮,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他们更不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虽是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但两者又有着进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先进利学技术,以及反映刊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我们对资本主义开放的政治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早已确定,我们绝不搞“全盘西化”,而是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普遍适用的东西,这只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仍以小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那实质上就是历史的倒退。 庞振达1612504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存在联系。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期。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也必将贯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矛盾;同一性; 一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 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或循环公式:“货币一资本一更多的货币”。这类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的堆积”,在于“金融资本的吞并行为”。但是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从我们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是可以应用到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当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道义上产生的,其信奉者都是一些富于牺牲精神、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他们身在不完美的社会,却向往并试图设计人类的完美社会,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堪称“完美社会”的典型[1]。 马克思预言和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分析框架中预言和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与间接社会化(即以货币交换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社会主义是一种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与资本主义并存于世,并与之进行着长达近百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经历了革命与扼杀、共处与联盟、冷战与缓和、对抗与对话几个阶段之后,终于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了新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就开始了自己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整个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加深,国际资本的积累进程加快。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急剧的变化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日益超越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因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因此全球化最主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它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也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争夺与摩擦更加复杂而激烈。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存于当今世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作为特定社会制度的政治载体——国家,就矛盾的同一性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形成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相互兼容与借鉴势所必然。两大社会制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相互封闭、封锁,两个市场平行存在和发展的状态,而是相互开放和交流,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其互补性、关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大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 大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 作者小盛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如下、、 一、主导思想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创造财富。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是创造财富,追求的是产品质量和产量。衡量社会的指标是企业最大产值。采取计划经济,合理安排生产,以便达到社会财富的总量。 2、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产生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的重点是:个人得到资本的最大值。创造出来的财富,经过货币进行交换,采用的市场经济的模式。最终追求的是个人资本(货币)得到最大值。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1、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 在中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三、意识形态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追求的是:首先追求国家的最大财富,其次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最终达到个人的最大财富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人)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 民主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必然占有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民主也必然意味着为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服务。在资产阶级是把财产的多寡作为享受民主权利大小的尺度。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并决定了劳动人民民主权利的被剥夺。资本主义民主形式上承认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地享受着其他各种权利,但在实施中却作了许多具体规定和附带条件,对公民的权利作了种种限制。以选举权为例:除了居住年限,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族和品行作等一般条件外,还有量大得惊人的选举费用,这就职彻底地把一般劳动群众排斥在外了。但是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国家在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其它方面的民主权利幅度较大,这样就使得公民在这些权利有更多的民主自由。 与资本主义民主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是生产资料和一切社会财富的主人。这就保证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保证了他们的劳动果实不被剥夺,保证了按劳分配原则取代按资分配原则的实现。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直接为公有制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是真正多数人的统治。它客观上要求广大人民参加国家事务和经济管理,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积极性,使人们树立起自己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的责任感,保证政治、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还可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的无限创造力,促进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民。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理论中可以看出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但是在现实的运用中,也有难以实际运用的方面,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更多去发展,去进步。 一、医疗保障 医疗保障制度事关每一个国民的健康、生活,因此是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医疗保障不但涉及全民,涉及政府,而且还涉及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市场,任何一方不满意都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美国实行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购买医疗保险,2003年,美国投入的国民医疗费用一共16790亿美圆,占当年GDP的15。3%,其中政府投入占46%(我国为16%),保险公司投入占36%,个人投入仅占16%(我国为55%)。即使政府投入如此巨大,也只能覆盖25%的人口,占总人口15%(约3800万人)的穷人无任何保障。北欧国家实行高福利,全民免费医疗,老百姓很满意,但政府不堪重负,难以维计。俄罗斯人均GDP3000美圆左右,政治上已实行民主,但医疗保障(以下简称医保)仍实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政府负担沉重,医疗机构无活力,政府想改革,但老百姓不同意,只好维持。但是资本主义的医疗保障投入占如此高的比例,也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他们医疗保障的优势,例如在日本,去医院看病基本上是由政府完全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看病治疗费用的担忧。 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不健全因素,我国的医疗体系也存在各种问题。还有部分的群众没有纳入到医疗保障范围,享受不到医疗保障待遇,就是看不起病。二是医疗费用增长很快,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不仅给老百姓增加了个人负担,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1、资本主义的优点 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规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或只卖出去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全部实现或只能实现一部分,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也就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或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就得不到全部补偿,这样很容易导致生产者的赔本或破产。如果商品能够全部或及时地卖出去,体现在商品中的价值才能全部实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才能得到全部补偿,商品生产者才能发财致富。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私有制的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仅排斥协作和分工,而且排斥对自然的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又经过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样,社会生产力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分工的更大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所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简单协作的劳动者协同劳动本身就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集体力。以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使工具专门化、劳动操作简单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推动劳动工具的改进及革新,而且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中利用巨大的能源和动力、广泛运用科学成就有了可能,从而扩大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第三,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科学劳动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人与物即劳动力同劳动资料实现有机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社会生产力中必然包括劳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简单协作是许多人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协同劳动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扩大了劳动的空间范围和生产的规模,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是一种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的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手工劳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是否成功和能否巩固革命成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既可以发生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垂死性加深的时期,既可以发生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样,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就可能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存在逻辑上的“扬弃”关系。概括地说,这种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否定,有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它们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共有是和按劳分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是想资本主义死有事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的一种参照物。社会主义国家也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吸取可供自己借签的新的经验和新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3·所谓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发展为主,以资本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资本主义重在资本。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的发展为主,以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进步的目标。社会主义重在

世界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题目:世界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学号:2012411363 姓名:李秋莉 院系全称: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教育学 上课时间:周五下午02︰00 上课地点:综合楼306 交稿日期:

世界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摘要:“一球两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现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关系,而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则是影响着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发展的历史就是相互斗争、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的历史。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关系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代追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跟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在称呼上: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共同的称呼;社会主义,是由共产党建立的国家,对自己国家的称呼。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概念 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资本为主体的社会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私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要求不同资本对不同资源发挥的各自作用和价值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一发展模式形成了权贵和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且无产阶级非通过政治斗争而无法制衡权贵和资本家的情况,但这一情况也不断发展和改进的。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关于社会主义的起源存在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通常是从早期现代的各种观念运动来探讨社会主义论题;第二种说法主要认为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简述级及所表明的意义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运动,孕育了西方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在同一历史时期的1516年,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下了《乌托邦》一书。他以生动的文学笔调,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罪恶,描绘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一种理想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化建设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与发展,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而且还发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这不仅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也不断的解放与进步,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发展的障碍,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与城市行会经济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些大商人成了包买商,控制了商品生产者。商人则成为工业企业家,者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另一种形式。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价值包括值的规定与量得规定量得规定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说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调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说需要的劳动时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事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交换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子啊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的存在有着其必然性与其存在的客观理由。首先资本主义有以下优点,资本主义子都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物质财富;他开辟了世界市场,不断把世界上各个鼓励地区的人群从互相隔绝状态中解放出来,逐步融为一体;它所创造了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为一切文明民族所认同;他所创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规范因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称为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它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使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在政体上,国家政府的选举等对民众是完全公开的,由民众来监督官员,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贪污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