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摘要: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检测和识别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小分子气味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交配、产卵以及逃避等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为今后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主选择;触角感器;昆虫嗅觉

前言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有固定的顺序,即寄主定位(location)、寄主识别(recognition)和接受寄主(acceptance)三个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在识别阶段,昆虫近距离受嗅觉和视觉的介导定向降落到寄主植物上,如果此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足够强烈而明确,昆虫就能很快地找到寄主植物;在接受阶段,昆虫依靠触觉(接触化学感觉和接触机械感觉)感受寄主植物体表的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从而判别寄主植物的适合性。

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昆虫凭借其灵敏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传递,以满足自身繁衍的需要(戴建青等,2010)。通常在生物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学物质为挥发性次生物质,可诱导昆虫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例如取食行为、产卵行为、逃避行为、聚集行为等,同时还能调节种群密度,辅助定向等(秦玉川,2009)。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组成复杂、分子量在100-200之间,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酸、萜烯类以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并以一定比例构成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chemical fingerprint),即所谓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卢伟等,2007)。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也称气味物质)

按植物种类特异性分两类:一般性植物挥发物和特异性植物挥发物。前者的组分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其特异性是通过各组分的特定比例来调控,通过组分影响昆虫行为;后者则是通过植物次生代谢物裂解而产生(秦玉川,2009)。植物挥发物按有无虫害诱导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整的植物挥发物,如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萜烯类和芳香类等;第二类是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如萜类化合物、绿叶气味物质、含氮化合物以及其它一些化学物质(杜家纬,2001)。

1.2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在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中,植食性昆虫的化学识别占主要地位。植食性昆虫借助敏感的嗅觉感受器来识别植物次生代谢物,对寄主植物进行定位、取食、产卵、逃避天敌等行为(秦玉川,2009)。经典的例子是有关马铃薯甲虫对寄主的选择行为。Schoonhoven等(1998)的研究显示只要有马铃薯叶片气味存在,马铃薯甲虫就会产生寄主定向行为。鞘翅目的一些种类,例如天牛科、象甲科、小蠹虫科及郭公甲科的昆虫是危害松树的重要害虫,松树挥发性气味物质(如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和莰烯等)都对其具有引诱作用,其中α-蒎烯的引诱作用最强(Chenier and Philogene, 1989)。

植物在受到植食性昆虫取食后,其挥发物的成分会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害虫产生喜好或趋避反应,即诱导抗虫性。Landolt等(1999)研究发现,被马铃薯甲虫取食危害的马铃薯叶片会吸引更多的马铃薯甲虫前来取食。这说明经虫害诱导后的马铃薯叶片的挥发物组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更多有利于马铃薯甲虫寄主选择的化合物。然而,有些植物则会产生对植食性昆虫有趋避性的化合物,如当一些具有高抗虫性的枫树品种受到日本金龟子危害时,它们自身会释放出一些萜类化合物,对害虫具很强的驱避作用(Loughrin et al., 1997)。须要说明的是,虫害诱导植物产生的挥发物不仅对同种昆虫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异种昆虫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危害的马铃薯能产生一定次生挥发物,而这种物质对马铃薯甲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秦玉川,2009)。

事实上,昆虫对寄主植物的识别,是通过识别植物气味的化学指纹图谱,即由不同浓度的不同挥发物组成的混合物。Dickens(2000)的研究表明,(Z)-3-己烯醇乙酸酯、里那醇和水杨酸甲酯三者的混合物对马铃薯甲虫有很强的引诱作用,而单个组分对马铃薯甲虫几乎没有活性。

2 昆虫触角感器

1956年科学家发现雌性家蚕(Bombyx mori)的性信息素能引发雄性蚕蛾的触角电位,这一事实直接证明了昆虫的触角是感受外界环境的主要嗅觉感受器官(Schneider et al., 1956)。昆虫触角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柄节(scape)、梗节(pedical)和鞭节(flagellum)。昆虫触角的形状因种类和性别不同而异,根据鞭节的形状分为以下几类:刚毛状(setaceous)、丝状(filiform)、念珠状(moniliform)、锯齿状(serrate)、双栉齿状(bipectiniform)、栉齿状(pectiniform)、膝状(geniculate)、环毛状(whorled)、棒状(clavate)、鳃片状(lamellate)等。

2.1 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和结构

昆虫触角上着生有各种类型的感器,它们是昆虫感受外界环境的最小功能单位。感受器的大小和数量随种类不同而相差很大。这些感受器是体壁细胞的特化区域,内部具有两种主要细胞,即感觉神经元细胞和辅助细胞,其中辅助细胞又分为三类,由内至外分别是鞘原细胞(techogen),毛原细胞(trichogen),膜原细胞(tormogen)(Stengl, 2010)。

目前已知的触角感器分为十种类型: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刺形感器(sensillum chaeticum),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板型感器(sensilla placodea),鳞形感器(sensillum squamiformium),钟状感器(sensillum campaniformium),坛形感器(sensilla ampullacea),耳形感器(sensilla auricillica)(Zacharuk and Shields, 1991),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新型感器被鉴定和命名。

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在鳞翅目一些昆虫中,已经证实雄虫触角中的毛形感器能够对雌虫性信息素起反应,并且认为该感器可充当机械受体和嗅觉受体双重功能(Shields, 2005)。锥形感器散生于触角中,有丰富的神经细胞,有识别气味的能力,是一种嗅觉感器,对植物刺激有感受作用,美洲蜚蠊可感受信息素(Cuperus, 1983)。板型感器呈椭圆形盘状结构,具有多个神经元细胞,有研究表明板型感器具有嗅觉感受功能,对气味物质敏感(Larsson et al., 1999)。

3 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

昆虫气味接受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的外周神经蛋白,主要包括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气味降解酶(odorant-degrading enzymes, ODEs)、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 ORs)、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 IRs)、以及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 SNMPs)(Leal, 2013)。

3.1 昆虫嗅觉识别的过程

气味结合蛋白是外部环境与触角嗅觉感器内气味受体相通的媒介。第一步是气味分子通过昆虫嗅觉感器表皮的微孔进入触角感器,第二步是气味分子与气味结合蛋白结合,第三步是OBPs和气味分子复合物共同穿过树突外的嗅觉感器淋巴液,之后激活膜结合受体(Leal, 2013),并刺激效应器,最终调节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引发一系列的神经活动,指导昆虫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反应(Rützler and Zwiebel, 2005)。对于这些气味结合蛋白的作用模式,存在两种假说。其中一种假说认为,文献中有可信的证据显示在蛾类,或者是其他种类的昆虫(尤其是蚊子)中,膜结合受体是由配体单独激活的(Mao et al., 2010)。相反,另一种假说认为,OBP与气味分子复合物共同激活膜结合受体,这一观点在果蝇的LUSH (DmelOBP76a)中被验证(Laughlin et al., 2008)。

3.2 气味结合蛋白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是一类可溶性的小分子蛋白(分子量在14-17 kDa之间),具有低等电点,并以极高的浓度存在于化学感受神经元周围。气味结合蛋白属于胞外分泌蛋白家族(lipocalins superfamily),在嗅觉感器的支持细胞中表达,其信号肽在分泌的过程中被特定的酶降解,分泌出膜后折叠成具有功能活性的蛋白(V ogt, 2005)。第一个被发现的昆虫气味结合蛋白是多音天蚕蛾(Antheraea polyphemus)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 PBPs)。随后,大量的具有相似氨基酸序列的鳞翅目PBPs被鉴定出来,有将近8个目40多种昆虫的OBPs被分离和鉴定出来(Pelosi et al., 2006)。根据OBPs 氨基酸序列,将鳞翅目气味结合蛋白一般分为四个家族: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eneral 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GOBPs)分为GOBP1 和GOBP2,

以及触角结合蛋白X(Antennal binding protein X, ABPX)。

通常,几乎所有的气味结合蛋白氨基酸序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有6个半胱氨酸(Cys),其相对位置在几乎所有昆虫目中都高度保守,第2个Cys 和第3个Cys之间存在3个氨基酸,第5个Cys和第6个Cys之间存在8个氨基酸,这样的模式被认为是OBPs的“signature”。并且其中一些多肽链已经被证实6个半胱氨酸两两配对交叉形成3对儿二硫键(Cys1-Cys3, Cys2-Cys5, Cys4-Cys6),以稳定蛋白的结构(Calvello et al., 2003)。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模式的OBPs,如Plus-C OBP和Atypical OBPs,它们都具有多于6个的保守半胱氨酸。

除气味结合蛋白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嗅觉蛋白参与昆虫的嗅觉感受,共同组成昆虫复杂的嗅觉系统。

参考文献

[1]杜家纬.植物—昆虫间的化学通讯及其行为控制[J].植物生理学报,2001,

27(3):193~200.

[2]戴建青,韩诗畴,杜家纬.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学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行为中

的作用[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3):407~414.

[3]卢伟,侯茂林,文吉辉,黎家文.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J].植物保护,2007,33(3):7~11.

[4]秦玉川.昆虫行为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Calvello M., Guerra N., Brandazza A., Ambrosio C.D., Scaloni A., Dani F.R.,

Turillazzi S., Pelosi P. Soluble proteins of chemi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social wasp Polistes dominulus [J].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03, 60: 1933-1943.

[6]Chenier J.V.R., Philogene B.J.R. Field responses of certain forest coleoptera to

conifer monoterpenes and ethanol [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89, 15(6): 1729-1746.

[7]Cuperus P.L. A comparative electro microcopical study on antennae of small

ermine moths (Lepidoptera: Yponmeutidae). [Ph.D dissertation], Sweden, 1983. [8]Dickens J.C. Orientation of colorato potato beetle to natural and synthetic blends

of volatiles emmited by potato plants [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ntomology, 2000, 2(3): 167-172.

[9]Landolt P.J., Tumlinson J.H., Alborn D.H. Attraction of Colorado potato beetle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to damaged and chemically induced potato plants [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99, 28(6): 973-978.

[10]L arsson M.C., Leal W.S., Hansson B.S.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specific to

chiral sex pheromone components in male and female Anomala cuprea beetle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1999, 184: 353-359.

[11]L aughlin J.D., Ha T.S., Jones D.N.M., Smith D.P. Activation of

pheromone-sensitive neurons is mediated by conformational activation of

pheromone-binding protein [J]. Cell, 2008, 133: 1255-1265.

[12]L eal W.S. Odorant Reception in Insects: Roles of Receptors, Binding Proteins,

and Degrading Enzymes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3, 58: 373-91. [13]M ao Y., Xu X., Xu W., Ishida Y., Leal W.S., Amesb J.B., Clardy J. Crystal and

solution structures of an odorant-binding protein from the southern house mosquito complexed with an oviposition pheromone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2010, 107: 19102-19107.

[14]P elosi P., Zhou J.J., Ban L.P., Calvello M. Soluble proteins in insect chemical

communication [J].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06, 63: 1658~1676.

[15]Rützler M., Zwiebel L.J. Molecular biology of insect olfaction: recent progress

and conceptual model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2005, 191: 777-790.

[16]S hields V.D.C. Ultrastructure of insect Sensilla [J]. Encyclopedia of Entomology,

2005, 2408-2420.

[17]S tengl, M. Pheromone transduction in moths [J]. 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 2010, 4, 133.

[18]V ogt R.G. Molecular basis of pheromone detection in insects. In Comprehensive

Insect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Gilbert L., Iatro K., Gill S., ed. 2005, pp. 753~804. London: Elsevier.

[19]Z acharuk R.Y., Shields V.D. Sensilla of immature insects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1, 36: 331-354.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摘要: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检测和识别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小分子气味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交配、产卵以及逃避等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为今后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主选择;触角感器;昆虫嗅觉 前言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有固定的顺序,即寄主定位(location)、寄主识别(recognition)和接受寄主(acceptance)三个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在识别阶段,昆虫近距离受嗅觉和视觉的介导定向降落到寄主植物上,如果此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足够强烈而明确,昆虫就能很快地找到寄主植物;在接受阶段,昆虫依靠触觉(接触化学感觉和接触机械感觉)感受寄主植物体表的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从而判别寄主植物的适合性。 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昆虫凭借其灵敏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传递,以满足自身繁衍的需要(戴建青等,2010)。通常在生物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学物质为挥发性次生物质,可诱导昆虫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例如取食行为、产卵行为、逃避行为、聚集行为等,同时还能调节种群密度,辅助定向等(秦玉川,2009)。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组成复杂、分子量在100-200之间,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酸、萜烯类以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并以一定比例构成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chemical fingerprint),即所谓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卢伟等,2007)。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也称气味物质)

昆虫感受气味物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04,12(6):720~726 ·综述· 昆虫感受气味物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桂荣吴孔明**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 摘要:昆虫的嗅觉识别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多种蛋白参与了这一过程,这些蛋白包括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以及气味受体等。综述了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气味受体以及化学电信号的转化和传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嗅觉系统;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气味受体;化学电信号传导 Research Advance 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Odors Perception in Insects WANG Gui-Rong WU Kong-Ming**GUO Yu-Yu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4, China) The olfactory behavior of insect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nvolves many kinds of proteins,namely,odorant-binding proteins,odorant degrading enzymes and odor receptors etc..Some recent advances on them and chemo-electrical signal transduction are reviewed. olfactory system;odorant-binding protein;odorant degrading enzyme;odor receptor;chemo-electrical signal transduc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303304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No.G2000016208)资助。 王桂荣:男,1972年出生,博士。E-mail:.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收稿日期:2003-11-05接受日期:2004-02-22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嗅觉系统已经成为 一个高度专一、极其灵敏的化学监测器。昆虫通过这种复杂的嗅觉系统鉴定和识别环境中的特异性化学气味分子,并将这些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启动了昆虫的专一行为反应,如寻找食物和配偶、搜寻产卵及生殖场所、避免不利环境的伤害等[1~3]。探索昆虫对外界气味分子的识别机制,不仅有利于阐明昆虫行为反应的本质原因,而且为研究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的嗅觉行为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昆虫对外界气味分子的识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表明,位于昆虫触角感器中的多种蛋白参与了这一过程,这些蛋白包括可溶性气味结合蛋白[4]、气味降解酶[5,6]以及与神经膜紧密相连的气味受体等[7,8]。本文综述了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气味受体以及化学电信号的转化和传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1气味结合蛋白 在参与气味分子识别的蛋白或酶类中,气味结合蛋白最为丰富,它位于触角感器的淋巴液中,直接与外界环境中成千上万的气味分子接触。气味结合蛋白识别和结合外界气味分子是昆虫感受外界气味分子的第一步生化反应[9]。昆虫气味结合蛋白是一类分子量小、高度水溶性的酸性蛋白,在许多昆虫中已经鉴定存。昆虫气味结合蛋白主要分为两类:性外激素结合蛋白(PBP)和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PBP 存在于专一性识别性外激素的感受器中,而GOBP 存在于对普通气味分子发生反应的感受器中。在有些种类的昆虫中,已经发现了多种不同的GOBP 和一种或几种PBP 。序列分析表明,所有的气味结合蛋白中都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通过3个二硫桥相连在一起[10~12]。我们对昆虫(主要是鳞翅目)气味结合蛋白的生化特性、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等进行过综述[13]。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从鳞翅目和模式昆虫果蝇的研究扩展到了许多其它目的昆虫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昆虫的“鼻子”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蝴蝶的触角像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蚁的触角像一串______________________;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目中“鼻子”加上引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虫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的研究进展

昆虫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的研究进展 摘要:昆虫嗅觉气味结合蛋白是嗅觉机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对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结果,从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生化特性、在触角中的分布、结合特性、蛋白结构、表达时间及代谢、生理功能等几个方面对气味结合蛋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昆虫;气味结合蛋白;三维结构;触角;配体结合 嗅觉在昆虫的生存和繁衍中至关重要,昆虫通过分布于触角(少数为下唇须)表层的嗅觉感受器来获取环境中的化学信息,进而调控其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产卵场所等重要行为。昆虫对气味分子的识别,包括气味分子的质(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以及释放间歇,有赖于昆虫整个嗅觉系统中各级神经元素对气味分子的信息编码,即在各级神经元素中的分子图像。研究嗅觉机制,就是阐明昆虫对气味分子信息编码的整体过程,亦即气味分子的识别机理,涉及到昆虫嗅觉编码一般过程的内容包括OBP、嗅觉受体与分子识别以及分子图像等(娄永根,程家安,2001)。一般而言,昆虫对气味物质的识别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步(穆兰芳等,2005) (1)外界环境中亲脂性的气味分子通过昆虫触角感器表皮上的微孔进入亲水性的感器淋巴液,与感器淋巴液中的可溶性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 OBP)结合,形成气味分子-OBP 复合体;(2)复合体穿过亲水性的嗅觉淋巴液,到达神经树突膜上的气味受体;(3)气味受体受到刺激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同时气味分子在OBP 作用下又迅速失,然后在气味降解酯酶和谷胱苷肽转移酶的作用下降解。 一些研究表明,昆虫感受到的气味物质多为脂溶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触角上皮间的孔道扩散到达触角感受器淋巴液,触角感受器的淋巴液是亲水性的液体,而外界亲脂性气味分子不能通过这些亲水性的液体直接到达嗅觉神经树突末梢,据此推测神经树突周围液体中可能存在一种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溶解并运输脂溶性气味化合物通过亲水性液体。Vogt和R iddiford (1981 ) 用标记性信息素的方法在多音天蚕蛾(Antheraea polyphemus)雄蛾触角中发现大量16kDa的气味结合蛋白,这些蛋白能特异性的结合雌蛾的性信息素,因此被命名为性信息素结合蛋白昆虫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PBP),随后在很多种昆虫中都发现了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存在,并迅速成为气味结合蛋白中一个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气味结合蛋白可以被分成三类: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两种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和GOBP2)和触角的结合蛋白(ABPX)。近年来,OBPs已经在40多个昆虫种类中分离和克隆出,涵盖了8个不同的目(P.Pelosi等,2006)。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s)是溶解于嗅觉感受器淋巴液的一类分泌性蛋白,能运输气味分子到达嗅觉神经元表面的嗅觉受体,是昆虫专一性识别外界气味物质的第一步生化反应(Vogt and R iddiford, 1981),对于昆虫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L i and Prestwich, 1997) 。深入研究OBPs不仅具有阐明昆虫嗅觉识别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为开发新型有效的生物害虫防治技术提供新思路的实际意义。 1.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一般特点 通常OBP的序列中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在C1-C3, C2-C5, C3-C6之间形成3个二硫键。至少98 %的昆虫种类的嗅觉感器中都存在OBP,第一个全长OBP 序列从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 中得到(Gyorgyi T. K., 等)通过直接克隆和基因组分析,在其雄性触角的cDNA 文库中鉴定出了13 个OBPs。OBPs 序列大部分是高度分化的,但在鳞翅目昆虫中有很大的保守性,如小地老虎Agrotisi.ipsilon 和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的4 个PBP 基因都有2个内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专题综述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倾斜项目(39770498)和国家攀登计划项 目(85231)资助。2)作者为山东农业大学在职博士生。收稿日期:1999209228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1) 刘 勇2) (浙江大学植保系 杭州 310029) 倪汉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4) 胡 萃 (浙江大学植保系 杭州 310029)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探求昆虫对气味物质的感受机制。随着昆虫行为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昆虫电生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自90年代开始,深入研究昆虫的嗅觉反应机理已有可能。研究表明,昆虫触角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do ran t 2b inding p ro tein 简称,OB P )在昆虫嗅觉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本文试从气味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特征、OB P 的化学特性、生理功能及研究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1 气味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特征 明确气味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特征,有助于确定气味结合蛋白的结构。目前研究以鳞翅目昆虫居多,重点在其外激素。鳞翅目昆虫性外激素结构同源性高,易于与其它气味区别。它们大多由12~20个碳原子的非饱和碳链组成,线性排列,疏水性强;在1号位上具有醇、醛或酯的官能团;舞毒蛾L ym an tria d isp a r 的性外激素具有氧环结构,有对应体存在。由于其大多为线状分子,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水溶性的介质内,为了缩小同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碳氢链可能弯曲形成胶态分子团(m icelles )[1]。植源气味分子的结构变化较大,包括醇、醛、酯、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及呋喃等。昆虫的嗅觉反应器官对性外激素的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植物的一般气味组分(general odo rs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2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 昆虫OB P 是一类低分子量的酸性可溶性蛋白,主要具有以下特征[2~6]:(1)多肽链中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2)分子量较小,约为16KD a ;(3)蛋白质为酸性,等电点多在4.4~5.2之间;(4)多存在于昆虫触角嗅觉感受器的淋巴液中。2.1 种类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昆虫OB P 的研究是随动物学家研究人的嗅觉感受阈值时才逐步兴起的[7]。研究昆虫的嗅觉反应,过去和现在皆是以其外激素为主,特别是性外激素。昆虫第一个外激素结合蛋白(pherom one b inding p ro 2tein 简称,PB P )是在多音大蚕蛾A n theraea p olyp he m us 的触角嗅觉感受器的淋巴液中发现的[8]。它是一类分子量约为16KD a 、等电点为4.7的可溶性蛋白,大量存在于其毛形感器的淋巴液中。与目前所描述的昆虫结合蛋白具有相似的特点。90年代初,通过分子克隆[2,4]和氨基酸微序列分析(m icro sequencing )法[9],一类新的气味结合蛋白被发现,称之为一般气味结合蛋白(general odo ran t 2b inding p ro tein s 简称,GOB P s )。根据GOB P s 氨基酸序列的不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 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

四臂嗅觉仪和六臂嗅觉仪介绍

四臂嗅觉仪 四臂嗅觉仪介绍: 四臂嗅觉仪顾明思议,在中国国内最熟知的名称叫做昆虫行为观察室,以便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昆虫对味源方面所做的反映,以此来判断昆虫的习性,以便对昆虫进行的预防和消除昆虫对植物的危害。 四臂嗅觉仪原理: 每种昆虫所喜欢各种气体味道不同,在各个通道端,连接上不同的气味源,昆虫会爬向喜欢的气味一端,从以知道各种昆虫的嗅觉性能。 四臂嗅觉仪特点: 采用进口全透明加厚有机玻璃和特富龙材料制作,一次成型密封性能好,可定做多个抽气孔,或定做多个昆虫通道,专为研究昆虫嗅觉气味之用。 四臂嗅觉仪参数: 活动室直径:∮150mm(可定做各种规格)。 通道数:4个 干燥塔:500ml四个 梨形玻璃瓶:25ml,50ml,100ml各4支 玻璃专子流量计:4个 医用硅胶管:4根 活性炭:1Kg/包 四臂嗅觉仪选配: 静音无油真空泵,售价:1500元。

四臂嗅觉仪 六臂嗅觉仪 六臂嗅觉仪介绍: 六臂嗅觉仪顾明思议,在中国国内最熟知的名称叫做昆虫行为观察室,以便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昆虫对味源方面所做的反映,以此来判断昆虫的习性,以便对昆虫进行的预防和消除昆虫对植物的危害。 六臂嗅觉仪原理: 每种昆虫所喜欢各种气体味道不同,在各个通道端,连接上不同的气味源,昆虫会爬向喜欢的气味一端,从以知道各种昆虫的嗅觉性能。 六臂嗅觉仪特点: 采用进口全透明加厚有机玻璃和特富龙材料制作,一次成型密封性能好,可定做多个抽气孔,或定做多个昆虫通道,专为研究昆虫嗅觉气味之用。 六臂嗅觉仪原理:参数: 活动室直径:∮150mm(可定做各种规格)。

通道数:6个 干燥塔:500ml六个 梨形玻璃瓶:25ml,50ml,100ml各6支 玻璃专子流量计:6个 医用硅胶管:6根 活性炭:1Kg/包 六臂嗅觉仪选配: 选配:静音无油真空泵,售价:1600元。 六臂嗅觉仪

昆虫行为学

昆虫行为学 什么是昆虫? 昆虫隶属: 动物界Animalia 节肢动物门Arthopoda 昆虫纲Insecta 。 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3对口器附肢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的中心,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具有变态。 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它纲的区别 昆虫纲的特点 1. 种类多,数量大.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群,地球上的昆虫种类可能达1000万种,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半。 2.分布广.从赤道到两极,从高山到海底,它们几乎分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通常指昆虫对人类的经济利益和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危害或为人类创造了财富。因此有害虫和益虫之分,也有一些昆虫与人类关系不大。 1.昆虫的有害方面 害虫:主要指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危害栽培作物,侵害生活资料和危害建筑设施的昆虫。 1)危害农作物 昆虫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17.3%是腐食性的,2.4%是寄生性的 。 项目 体段 触角(对) 足(对) 翅(对) 举例 昆虫纲 头、胸、腹 1 3 2 蝗虫、蚂蚁 蛛形纲 头胸、腹 4 0 蜘蛛、螨、 蝎 甲壳纲 头胸、腹 2 至少5节 0 蟹、虾 唇足纲 头、胴 1 1对/节,第一节成毒爪 0 蜈蚣 重足纲 头、胴 1 除前3-4、末1-2节,余各节2对 0 马陆 结合纲 头、胴 1 1对/节,第一节不成毒

在人类的栽培植物中,没有一种不受昆虫的为害。 全世界5种重要作物(稻、麦、玉米、棉和甘蔗)每年因虫害的损失达2000亿美元(FAO)。 我国常见的农业害虫约1000种,每年所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5以上。 2)传播植物病害 蚜虫、飞虱、叶蝉传播病毒病,害虫为害后的伤口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生。 3)与人畜健康的关系(卫生害虫或家畜害虫) 对人蓄的直接取食、蜇刺、骚扰。吸血可致慢性贫血。蜇、刺造成皮肤损伤。传播疾病。 2.昆虫的有益方面 益虫:包括直接或间接对人类有利的昆虫,如家蚕吐丝、白蜡虫分泌白蜡等。 1)天敌昆虫捕食性、寄生性昆虫 2)传粉昆虫 在显花植物中,自花授粉和借风传粉的只占5%和10%,约有85%属于虫媒植物。传粉昆虫包括蜜蜂、胡蜂类、榕小蜂类及一些蚁类、蝇类、 蛾类、甲虫类、蝽类、 蝶类、蓟马类等。 3)环境保护资源昆虫 净化环境(如草原“清洁工”蜣螂)。 4) 科研材料昆虫 果蝇cDNA 2000年测出了黑腹果蝇全基因组序列。 生物学家选择研究昆虫作为科学研究材料,从中揭开了很多自然之谜,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以果蝇(Drosophia melanogaster)为材料发展起来的遗传学。以昆虫为研究材料的优点:昆虫易于饲养,生活周期短,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个体;昆虫是开放循环的动物,器官和内分泌腺的移植比较容易,无脊椎动物的生理问题很多都是以昆虫为实验材料研究的;昆虫作为研究材料不像灵长类动物容易受到社会和道德约束。 5)工业原料昆虫 绢丝昆虫(蚕、蚱蚕),五倍子(五倍子蚜),虫蜡(白蜡虫),胭脂等。 6)药用昆虫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用昆虫21种,《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两书共记载药用昆虫88种。如冬虫夏草、斑蝥、蚂蚁等现已知有药用价值的300余种。 7)食用昆虫 8)饲料昆虫 黄粉虫、家蝇是禽、畜、鱼、鸟等的优良饲料。 9)观赏昆虫 包括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形态奇特、鸣声动听、好斗成性,能发营光的昆虫。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分子牛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是50年代末新兴起来的,近年来发展相当迅速。为了把握这个研究方向,并促进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作者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着手,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并对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介绍了DNA序列测定、RFLP、分子杂交技术、RAPD、SSC及DSCP等几种主要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并从分类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分子进化、遗传变异及进化研究等方而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日前已进行过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昆虫类样进行了列表总结。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昆虫系统学. 本世纪70年代,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DNA重组技术的建立,DNA序列快速测定方法的发明,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以迅猛的速度发展。80年代,PCR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学各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中,始于本世纪80年代末,近些年来发展迅速,通过研究昆虫核酸分子的结构来探求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从生命的本质上子找昆虫各类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二方面对近10年来昆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1研究方法 前用于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卞要方法有核酸序列分析(DNA sequence analysis)、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子杂交技术(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RAPD(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DNAI) ,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和DSCP(链构象多态性,Doub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分析等方法[1]。 1. 1 DNA序列分析 DNA序列分析是通过直接比较不同类群个体同源核酸的核茸酸排列顺序,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并推断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最可靠的方法。但序列分析耗资较大,也很费时,所以不适[2]宜于大群体的遗传进化研究。但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药品、试剂盒及酶制剂越来越廉价,此方法将会得到广泛应用。此方法与RFLP及DSCP等其它方法相结合,可快速而经济地测

昆虫的“鼻子”——触角阅读附答案

昆虫的“鼻子”——触角阅读附答案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 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蝴蝶的触角像两个;白蚁的触角像一串;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 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 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 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 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答:2、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4、第⑥段加点词“有的”不能去掉的 理由是什么?答:5、仿生学家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请根据触角 的特点,具体描述中在我们生产或生活中的运用。 1.增添说明文的趣味性 C B E A D3.举例子列数字昆虫嗅觉器多,嗅觉灵敏 4.“有的”表明昆虫的触角并非同时具有这些功能,所以不能去掉5、略

第二章 昆虫行为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行为型(文字)

第二章昆虫行为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行为型 第一节昆虫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 动物行为谱 2. 行为发育的敏感期 3. 雌雄同体 4. 行为反应的疲劳现象 5. 刺激过滤 6. 信号刺激 1. 行为谱(ethogram):行为谱就是一个物种正常行为的全部名录或记录. 积累这方面的资料是行为学家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不干扰昆虫日常活动的情况下详尽地记录昆虫的行为表现.只有全面掌握了昆虫的正常行为行为,才能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以便研究行为的因果关系. 每一种昆虫都有自己的行为谱. 昆虫行为谱可分成一些大的行为单元,在此基础上也可再分成许多更小的单元.如求偶行为,取食行为,交配行为等;同时求偶行为是一个过程,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特定行为组成. 例:黄守瓜(Aulacophor fermoralis chinens)的取食行为观察 观察: 成虫主要取食黄瓜(Cucumis sativus)和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叶片,在取食时常以身体为半径用口器在叶面旋转咬食“划圈” 然后再取食圈内的叶组织,“划圈”取食成为黄守瓜危害的典型特性。其同属的黄足黑守瓜(A.cattigarensis)则主要取食丝瓜,而且几乎不发生划圈取食行为. 两个非常接近的守瓜为何有根本不同的寄主选择性和取食行为? 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守瓜的取食选择性及行为与寄主合成的葫芦素显著相关. ?生测实验显示,葫芦素B和E可刺激黄足黄守瓜和黄足黑守瓜取食,葫芦素C也刺 激黄足黄守瓜取食,但对黄足黑守瓜取食无影响.而葫芦素I虽然在低浓度也能刺激两种甲虫取食,但在中高浓度则显著地抑制它们的取食.葫芦素C和I有协同抑制作用. ?因黄瓜和南瓜被虫害后可诱导产生葫芦素I,故黄足黑守瓜不取食黄瓜和南瓜.只取食 丝瓜. ?黄足黄守瓜为了克服其诱导产生的葫芦素I,不得不采用划圈方式阻断圈外叶组织被 诱导合成的葫芦素I迁移到圈内,以保证能取食圈内的叶组织. ?而丝瓜在取食前后均只含有刺激取食的葫芦素B和E,使得黄足黑守瓜可直接取食. 昆虫行为观察的原则 ①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 行为类型多且存在变异性,有些行为只能偶尔看到。因此,行为观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②在不干扰昆虫的情况下观察 避免或减轻观察者对所观察昆虫的干扰可采取方法:一是观察者隐藏起来,二是安置各种自动拍摄或录象设备。 ③昆虫个体的鉴定和识别 对每个个体的识别和观察比生物学任何其他领域的研究更为重要。这样才能准确地知道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关系如何。如用标记物、无线电遥测技术等。

行为感知分析系统-解决方案

上网行为感知与分析 解决方案

1背景概述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施行,其中规定: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相较之前公安部82号令60天的日志存储要求,《网络安全法》六个月日志存储的要求大幅提升。 提速降费是国家交给电信运营商的任务,2015年开始,三大运营商开始提高网速、降低资费的改革,导致政企客户的互联网带宽快速增长。 在以上背景下,作为合规刚需的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的日志量急速增长,对海量日志的存储能力、日志查询和统计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为风险事件在持续发酵,包括邮件、IM、网盘等渠道的数据外泄事件,账号盗用/滥用等内部威胁事件,以及网贷、沉迷网络、离职倾向等行为风险人群。 2需求分析 2.1海量日志存储与快速查询 在带宽高速增长与日志需要长时间存储的背景下,对于大部分政企客户来说,需要考虑建设一个独立于上网行为管理设备的集中存储上网行为管理海量日志的方案。 该方案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在全网有多台上网行为管理设备部署时,可同时接收上传的日志 ●可存储超过半年的海量日志 ●海量日志规模下,可快速查询和生成统计结果,以便在出现突发事件时 快速定位问题 ●存储和计算资源可随时扩展,以便在带宽增长或者接入设备数量增加时, 提供相应的日志存储和查询统计能力

2.2上网行为风险发现 上网行为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需要通过对上网行为数据的建模分析来发现: 1.数据外泄风险 a)主动泄密:邮件、IM、文库、Github b)被动泄密:网盘/P2P自动上传 2.内部威胁风险 a)帐号滥用/盗用 3.行为风险人群 a)网贷、沉迷网络 b)离职倾向 3解决方案 奇安信行为感知分析系统(BAAS,Behaviour Awareness Analysis System),是一款能够对全网用户上网行为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实时动态展示的产品。通过行为特征建模,创建多维场景化分析视角,精准发现高风险人群,研判风险趋势。通过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行为感知分析系统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秒级查询,支持集群部署,灵活扩容;在帮助党政、企业、教育、能源、金融等多类客户满足监管、合规要求的同时,时刻掌握全网用户行为动态。 3.1方案部署 如下图,行为感知分析系统部署在服务器区,其数据来源主要是上网行为管理、天擎和通过syslog标准接口发送的其他第三方系统数据: ●上网行为管理数据:在网络边界采集各类网络数据,比如网站访问、搜 索、应用、邮件、IM聊天等行为日志; ●天擎终端数据:在终端上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USB文件操作、网络文件 共享、文件剪切复制等操作审计数据; ●第三方数据源:视具体的业务场景而定,比如校园网认证计费系统、图

(30)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1--3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1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2昆虫的食性与取食行为 3昆虫群集性 内容简介 4昆虫的趋性 5昆虫的假死性 6昆虫的交配行为 7其它习性:昆虫的发音、听觉通讯、行为通讯、学习 行为 序言:昆虫的习性,包括昆虫的活动及行为,是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昆虫有不同的习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全面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习性,有利于昆虫标本的采集、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1、概念: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昆虫的活动,如孵化、蛹化、羽化、飞翔、取食、交配和产卵等,形成了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昆虫的活动常随昼夜的交替而呈现一定节奏的变化规律,这种现象称为昼夜节律, 2、类型:

根据昆虫昼夜活动节律,可将昆虫分为: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如绝大多数的蛾类 crepuscu-far insect),如蚊子,交配在凌晨或傍晚。 二、食性 1.概念: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对吃的食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 植食性:以植物活体为食,如粘虫、菜蛾和舞毒蛾等;多数为害虫。 肉食性:以其它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如七星瓢虫、澳洲瓢虫和寄生蜂等;多数为益虫。 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加拿大牧场清洁工---屎壳郎) 2.了解食性的意义: 引种(植物):要了解此地区主要害虫,害虫的食性,确定能否引种?人工饲养昆虫:(农民发家致富途径)提供配方依据。 三、昆虫的群集性 1.概念: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称为群集性。如蜜蜂、蚂蚁等。 前段时间,全国各地频发胡蜂蜇人事件(黄蜂、马蜂),雌蜂具有可怕的螫刺,胡蜂的毒素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危险。一般不攻击人,但是动了蜂巢或被干扰,冷静,蹲下,护住头部。假如被伤,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

Noldus动作分析系统介绍

Noldus动作分析系统介绍 Noldus有两个动作分析系统,分别是Ethovision系统和Observer系统。本文主要介绍Ethovision系统。 EthoVision是一个集运动和行为的自动监测、记录和分析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有三种标准配置:EthoVision Basic——只能跟踪一个arena中的一个物体;EthoVision Pro——除了EthoVision Basic的功能以外,可以追踪16个arena,每个arena允许有2个物体;EthoVision Color-Pro——除了EthoVision Pro的功能以外,每个arena可以追踪16个物体,或者追踪多个arenas中的多个物体的一个组合。理论上讲,这个系统可以定义16个arena,每个arena中有16个物体。但实际上和你的实验设置、计算机以及颜色捕捉器有很大的关系。一下我们将重点介绍EthoVision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一、EthoVision系统原理 EthoVision系统的原理主要集中于两点。 第一、确定物体的位置 EthoVision系统确定物体位置有三种操作: 1、Gray scaling: 将物体的灰度跟背景相比,确定一个亮度范围(两个极值之间),在这个亮度范围之间的就是被观察的物体 2、Subtraction: 在实验之前,先要采集arena的一个参考画面。在实验中,每一帧画面减去参考画面。得到的就是被观察的物体(当然也有可能是干扰)。如果在一种单色条件下观察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物体的大小将他们区分开来。 3、Color tracking: 首先定义物体的颜色,由这些颜色的象素组成的东西被假设为观察的物体。这个只能在Color-Pro version中应用 第二、从基础的位置数据中提取信息 EthoVision完成位置信息的收集后开始计算因变量(参数),这称为特征提取。EthoVision可以计算每个参数的平均值、范围、方差标准差等也可以把多次实验或多个物体的实验(或者其他自变量分类,比如性别等)放到一起进行分析。 物体的位置也可以通过定义zone而给予含义,比如定义出发点,目标点。这样你可以获得跟这些你感兴趣的地点有关的数据,比如说在这个区域所持续的

昆虫记导读

《昆虫记》导读 法布尔著孙明珍王晓慧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三(3)张予然家庭 让·亨利·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昆虫的研究。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他从没放弃过对昆虫的研究。他深入昆虫世界,怀着无限兴致和热情详细地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将其观察所得记录了详细确切的笔记,真实地纪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完成了共计10卷的《昆虫记》这部巨著。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不仅洋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 《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盎然的情趣,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将科学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起来。 《昆虫记》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进行描写,每只昆虫好像都是作者的朋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的敬畏。 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雨果称其为“昆虫学的荷马”,法国文学界以“昆虫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其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走进神奇的昆虫世界吧。 每章讨论话题 第一章我的荒石原 1、书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一种与自然界的事物接近的感觉。” 你喜欢大自然吗?你对自然界中的什么感兴趣呢?你在自然界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2、书摘:“(对于昆虫)从小就没有老师教过我,更没有指导者,而且常常

没什么书可看。不过,我只是朝着我眼前的一个目标不停地走,这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在昆虫的历史上,多少加上几页我对昆虫的见解......对于当时我那种初次学习的勇气和决心,至今我都感到非常骄傲。” 法布尔达到他的目标了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哪件事曾经使你为自己骄傲? 3、作者偷鸟蛋被牧师制止后,明白了两件事:偷鸟蛋是件残忍的事;鸟兽同人类一样,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名字。你对小动物做过残忍或善意的事情吗?你认为鸟兽是和人类一样有情感吗? 4、奋斗四十年之后,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乐园——荒石原。荒石原是个怎样的地方?它为什么会成为作者钟情的宝地?哪些“居民”居住在那里?在作者眼里,它们从事着怎样的职业?在家里、校园里或是小区里,有你钟情的宝地吗? 第二章螳螂——挥舞着镰刀的斗士 1、你见过螳螂吗?作者把它比喻为美丽优雅的少女,他是如何描述螳螂的外表的?你觉得螳螂像什么? 2、除了美丽的少女,作者对螳螂还用了哪些“赞誉之辞”?那螳螂的本性又如何呢? 3、对于螳螂腿上的小硬钩,作者有许多惨痛的记忆,甚至每当想到它们都会有一种难受的感觉。你理解这种感受吗?在和动物接触的过程中,你有过什么样的记忆?什么经历和感觉让你记忆犹新? 4、为什么说螳螂是解剖学专家又是心理学专家呢?在捕食过程中它运用了什么样的心理战术?螳螂的心理学战术是否给你一些启发呢? 5、作者为什么认为螳螂比狼还要狠毒十倍?你怎样理解螳螂吞噬同类的行为? 第三章蝉——用生命歌唱生活 1、蝉是小朋友都非常熟悉的昆虫,在读这本书之前,你对蝉有着怎样的认识和理解呢? 2、寓言故事中对蝉存在哪些误解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