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光的传播2教案冀教版.docx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光的传播》【创新教案】

《光的传播》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启发学生对发光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学情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人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光,学生天天和光接触,但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光既熟悉又陌生。
虽然每天都能见到光,但是对光的性质和组成都是不熟悉的,对于光的传播特点要引导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学习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难点:1.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评价任务1.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各种光源的图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寻找光源1.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在你身边有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吗?先把你知道的会发光的物体与同伴交流一下。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会发光的物体有:太阳、火把、蜡烛、电灯、闪电、萤火虫……2.提问:月亮本身发光吗?生:有的说发,有的说不发。
三年级下册科学-光的传播优秀课件冀教版2

小飞象章鱼
短吻绿眼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提示: 不要用手电筒照眼睛!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浮蚕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灯光 浮蚕 夏威夷短尾鱿鱼 灯光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阳光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夏威夷短尾鱿鱼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夏威夷短尾鱿鱼 闪电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浮蚕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闪电 浮蚕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灯光 萤火虫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萤火虫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阳光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短吻绿眼鱼
灯光
烟花
萤火虫
闪电
信号灯
闪电 短吻绿眼鱼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短吻绿眼鱼 萤火虫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阳光 夏威夷短尾鱿鱼 萤火虫 浮蚕 萤火虫 小飞象章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萤火虫 萤火虫
阳光
锦母角灯塔
热带虾蛄
透明鱿鱼
冀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样本/年度:(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光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本提出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3.愿意跟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教学设计是沿直线传播的。
5.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6.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二、材料准备:1.搜集发光物体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实物等;每组有三块规则的纸板.尺子.剪刀.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等。
2.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三、教学过程:(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过程:1.分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有些学生如果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如果学生找的不是发光的物体。
教师就不告诉学生直接的答案,引导学生设法进行验证。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1.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5.能与小组同学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实施过程:1.分组时要3人一组,活动时间要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面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面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展开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是指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学生通过这一课程可以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传播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光的传播是指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了解光在真空、空气和水中传播的不同特点。
3. 通过实验观察,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4. 培养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1.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过程1.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1.2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3 光在水中的传播2. 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过程:Step1 引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光的传播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和光的传播过程。
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10分钟)在黑板上画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过程,并向学生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直线传播,没有弯曲和偏折。
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特点。
Step3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0分钟)带领学生思考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有何不同。
通过实验,比较光通过空气与真空的传播情况。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将它放在空气和真空中,学生观察光线通过容器影响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Step4 光在水中的传播(15分钟)在水缸中放置一根长长的透明棍子,引导学生观察光通过水中的传播过程。
通过实验,可以尝试将光线从空气引导到水中,观察光线的变化。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线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有何不同,并进行讨论并总结。
Step5 光的折射规律(20分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光通过不同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直角三棱镜,在光源方向放置一个白色物体,让光经过三棱镜后进入空气或水中。
观察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折射的概念和规律。
冀教小学科学三下《光的传播》word教案 (4)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光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找出周围环境的光源,并能根据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光源,对光源进行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试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课前准备(学生的准备的材料和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
1.火柴.蜡烛.硬纸片等;
2.电光笔.蚊香.空白色饮料瓶;
3.小手电,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
光的传播-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光的传播-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概念及性质;2.掌握光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光的传播方式;4.培养探究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概念及性质1.光的概念:光是一种能够使我们看到物体的物理现象。
2.光的性质:直线传播、具有一定速度、具有折射和反射现象、无质量无电荷。
2. 光的传播方式1.直线传播:光线从光的发射点向各个方向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直线传播,不能弯曲。
2.折射:当光线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个物质时,进入新物质后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反射: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会反弹回来并与入射光线成同一角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3. 实验实验一: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目的:观察光线传播的方式是直线传播。
实验步骤:用手电筒指向一个墙壁,并在墙壁上做一个小孔。
通过小孔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这就是光线。
移动手电筒,观察光点的移动。
可以看到光线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将一只杯子倒满水,然后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到水中。
可以看到光线在进入水中后,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不是以直线传播的方式进入水中的。
实验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实验目的:观察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的反射现象。
实验步骤:将一块小镜子放在桌子上,在镜子前放一个小物品。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物品的倒影,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概念及性质、光的传播方式。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光的概念及性质、光的传播方式;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物体周围的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存在和光的重要性。
2. 讲授1.光的概念及性质:简单介绍什么是光、光具有哪些性质等;2.光的传播方式:介绍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和反射等。
探究光传播的教案二

本文主要是关于一堂探究光传播的教案的介绍和总结。
教案主要是围绕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展开,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光的本质特性。
2.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3.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对光的传播进行探究和研究。
二、教学过程
1.科学前置
在介绍光的传播方式之前,先了解光的本质特性。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了解光速度和波长的概念。
2.理论探究
介绍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让学生了解,仅当光线碰到非均匀介质的时候,会发生折射或饰面反射,进而引发了
光传输的多种现象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光的传播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光线的传播路径以及折射和反射现象。
3.实验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探究凸镜和凹镜的特性、光在水和玻璃中的折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等,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从而加强对光传播的认识。
4.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光的特性和规律,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加深对光的理解。
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关于光的传播方式、反射和折射等方面的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光的特性和本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光传播的规律,也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规律。
3. 能够解释光的传播现象,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演示仪器(小反射镜、直尺、喷雾瓶等)、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理论授课(10分钟)图片、板书等方式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着重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角度变化。
3. 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活动:a. 实验一:光的传播路径观察将一个点光源放在实验台上,用直尺测量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直线路径,并记录数据,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路径变化。
b. 实验二:光的反射角度测量用一条光线通过小反射镜,测量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利用测量结果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c. 实验三:光的折射角度测量用一束光线通过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出折射率,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4. 实验报告整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5. 拓展与讨论(1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或问题讨论,例如:a. 光线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b. 为什么光能够直线传播?c. 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所学理论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现象。
6.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实验活动的设计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拓展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光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出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3.愿意跟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教学设计是沿直线传播的。
5.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6.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二、材料准备:
1.搜集发光物体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实物等每组有三块规则的纸板.尺子.剪刀.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等。
2.安排:用2完成。
第一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三、教学过程:
(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过程:
1.分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有些学生如果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如果学生找的不是发光的物体。
教师就不告诉学生直接的答案,引导学生设法进行验证。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1.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5.能与小组同学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实施过程:
1.分组时要3人一组,活动时间要一个半。
2.活动时,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面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面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这个活动大约需要25分钟。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
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任务,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同时,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三)拓展知识
许多光源可以发热。
太阳光会使空气变得很热。
火和电灯既产生光又产生热。
你见过在炉子上被烧热的铁板了红光吗?我们感觉不到星星发出光的热是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事实上许多星星发出的光比太阳还要热。
萤火虫儿不发热是因为荧光不产生热。
(四)拓展活动
将一张带小孔的纸板立在桌上,点燃一根蜡烛,使蜡烛的火焰和小孔一样高,在纸板的后面立一个纸屏,前后移动蜡烛,观察纸屏上的像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