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

生理学-神经系统
生理学-神经系统

第二章神经系统

[ A型题]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 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入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 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10.脊髓的Renshaw细胞,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GABA

D.甘氨酸

E. 牛磺酸

11.交互抑制的生理作用是:

A. 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B.及时中断反射活动

C. 使反射活动局限化

D.使兴奋与不兴奋的界限更加明显

E.有利于反射活动的交互进行

12.Renshaw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属于:

A.交互抑制

B.传人侧支性抑制

C.突触前抑制

D.回返性抑制

E.对侧肌抑制

13.下列哪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辐散式联系

E.链锁状联系

14.在动物实验中,当脊休克过去之后,在原来切断面以下再作第2次切断,其结果是: A.脊休克再出现

B,不再出现脊休克

C.动物立即死亡

D. 脊休克加重

E. 出现血压降低

15.膝跳反射是属于:

A. 单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B.单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C.多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E. 单突触的牵张反射

16.γ-运动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是:

A.引起梭外肌收缩

B.直接兴奋α-神经元

C. 引起梭内肌舒张

D.直接抑制α-神经元

E.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17.肌梭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 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8.腱器官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9,在对侧伸肌反射中,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B A. 感受器兴奋及冲动在传入的传导时间

B.兴奋经过中枢突触的传递时间

C.冲动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时间

D.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导时间

E.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时间

20.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A. α纤维

B.γ纤维

C.I类纤维

D.Ⅱ类纤维

E.I和Ⅱ类纤维

21.下列关于脊休克的叙述,错误的是:D

A.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B.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

C.脊髓反射逐渐恢复

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E.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22.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

A.脊休克

B.肢体痉挛性麻痹

C. 去大脑僵直

D.去皮质僵直

E. 腱反射增强,肌张力降低

23.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

A.小脑前叶两侧部

B.前庭核和纹状体

C.小脑前叶蚓部和前庭核

D.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和网状结构抑制区

E.网状结构抑制区

24.大脑皮质运动区的4区,其生理功能是:

A.主要与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B.主要与对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C.主要与双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D.主要与对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E.主要与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25.锥体系的生理功能是:

A.抑制肌紧张

B.设计、制定运动指令的程序

C、加强肌紧张

D.增强传人冲动的传递巳保证肌群间的运动协调

26.执行随意运动“指令”的部位在大脑皮质的:

A.顶叶

B.颞叶

C.中央前回

D.中央后回

E.枕叶

27.支配躯干和近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位于: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第二运动区巳运动辅助区

28.震颤麻痹患者的病变主要部位是:

A.尾核

B.苍白球

C.底丘脑

D. 黑质

E. 红核

29.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全身肌紧张降低

B.腱反射减弱

C.面部表情呆板

D.运动多

E.意向性震颤

30.小脑绒球小结叶的生理功能是:

A.加强肌紧张

B.维持身体平衡

C.抑制肌紧张

D.协调随意运动

E.管理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

31.交感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失活主要是;

A.单胺氧化酶破坏

B.弥散人血

C.神经末梢再摄取

D.CONT破坏

E;肝内破坏

32.儿茶酚胺与Q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抑制作用的部位是:

A.子宫

B.扩瞳肌

C.支气管

D.小肠

E.括约肌

33.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递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和: A.GABA

B.ATP

C.多巴胺

D.乙酰胆碱

E.5—HT

34.Nl受体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六烃季铵

C、十烃季铵

D.育亨宾

E. 普萘洛尔(心得安)

35.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E.不变

36.支气管平滑肌的受体是:

D.o:受体

B、受体

C.p1受体

E.N受体

37.可被箭毒阻断的受体是:

A.M受体

B.N:受体

C.o:受体

D. o:受体

E.p受体

38.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

A.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交感神经节前与节后纤维

39.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D.5—羟色胺

E.多巴胺

40.o受体的阻断剂是:

A、酚妥拉明

B.六烃季铵

C.十烃季铵

D.普萘洛尔(心得安)

E、阿托品

41、自主神经节的兴奋性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 ATP

D.乙酰胆碱

E.GABA

42.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是:

A.M受体

B.N1受体

C.N2受体

D.o受体

E.p受体

43.使瞳孔缩小,心率减慢,胃肠收缩加强的递质是:D A.去甲肾上腺素

B.ATP

C.5—HT

D.乙酰胆碱

E、P物质

44.饱中枢在:C

A.弓状核

B.视上核

C.下丘脑外侧区

D.下丘脑腹内侧核

E.下丘脑前部

45.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D

A、痛、温觉和压觉

B.痛、温觉和深压觉

C.痛、温觉和轻触觉

D.本体觉和轻触觉

E.痛、温觉和本体觉

46.视觉代表区位于:D

A.中央后回

B.中央前回

C.颞叶皮质

D.枕叶皮质

E.岛叶皮质

47.右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E A.左侧头面部

B.右侧头面部

C、双侧头面部

D.左半身

E.右半身

48.左侧枕叶皮质接受哪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E

A.左眼鼻侧视网膜

B.左眼颞侧视网膜

C.右眼颞侧视网膜

D、右眼鼻侧视网膜

E.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视网膜

49.传导快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C

A.Ao纤维

B.Ap纤维

C.AS纤维

D.C类纤维

E.B类纤维

50.胆囊病变时的疼痛可能牵涉到:B

A.左肩部

B.右肩部

C、心前区

D.左上臂

E.脐区

51.左侧大脑皮质布洛卡三角区受损的病人,会发生:D

A.失写症

B、失读症

C、失用症

D.运动失语症

E、感觉失语症

52.与海马环路关系密切的是:D

A.摄食行为的调节

B.体温调节

C.水平衡调节

D.学习和记忆

E.精巧运动的建立

53.脑震荡可能导致:E

A、近期记忆障碍

B.远期记忆增强

C、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D.顺行性遗忘症

E.逆行性遗忘症

54.与慢波睡眠有关的递质是:C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 5—羟色胺

D.多巴胺

E、谷氨酸

55.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暂时联系发生在:A A、大脑皮质

B.皮质下中枢

C、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

D.丘脑

E.下丘脑

56.第二信号系统是:A

A.人类独有的

B.高等动物独有的

C、低等动物独有的

D.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

E.高等和低等动物共有的

57.人处于清醒阂眼时出现的脑电图波的频率在8—13次/秒,称为:A A.o波

B.p波

C 9波

D.8波

E.丁波

58.成年人从醒觉状态开始首先进入:D

A.快波睡眠

B.异相睡眠

C.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

D.慢波睡眠

E.快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59.慢波睡眠可出现:A

A.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C眼球快速运动

D.躯体抽动

E.血压升高

[A型题]

1.D 2.A 3.D 4.C 5.B 6.C 7、C 8.D 9.D 10.D 11.A 12.D 13.C 14.B 15.A 16.E 17.A 18.D 19.B 20.E 21.D 22.C 23.D 24.B 25.C 26.C 27.B 28.D 29.C 30.B 31.C 32.D 33.D 34.B 35.C 36.C 37.B 38.B 39.C 40.A 41.D 42.C 43.D 44.D 45.C 46.D 47.D 48.E 49.C 50.B 51.D 52.D 53.E 54.C 55.A 56.A 57.A 58.D 59,

A [X型题] 60.ACE 61.ABCE 62.ACE 63.BE 64.ABCE 65.ABCDE 66.BDE 67.ACE 68.ABCD 69.ABCE 70.ABE 71.ADE 72.ACD 73.ABCE 74.ABCD 75.ABCD76.ABCD 77.ABCDE 78.ABDE 79.BD 80.ABCDE 81.ACD 82.ABCDE 83.ABCE 84.ABCE 85.ABCD 86.AC 87.AC 88.AD 89.ABCE 90.ABCD 91.ACDE 92.ABDE 93.BC 94.ABCDE 95.ABC 96.ABD 97.ABDE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1.M样作用(毒蕈碱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 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2.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 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3.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4.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 能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即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 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即抽象的语言图文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 6.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7.调质:能增强或削弱递质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 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8.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 皮层广泛的区域,不产生特点的感觉,仅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投射系统。 10.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 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11.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 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12.化学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 隙三部分组成. 13.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轻度的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10.1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0.2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1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0.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0.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6 脑的高级功能 1. (单选题)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 A. 肌紧张反射 B. 屈肌反射 C. 翻正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腱反射 参考答案:A 2. (单选题)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 A. 左半身 B. 右半身

E. 左侧上肢和右侧下肢 参考答案:B 3. (单选题)脑干网状结构损伤将导致( ) A. 感觉过敏 B. 极度兴奋 C. 深度睡眼 D. 内脏活动增强 E. 内脏活动减弱 参考答案:C 4. (单选题)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 刺痛 B. 慢痛 C. 必有牵涉痛 D. 定位不精确 E. 对温度、牵拉及化学刺激不敏感 参考答案:C

5. (单选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项不会出现( ) A. 肠蠕动抑制 B. 肾素分泌 C. 胰岛素分泌 D. 瞳孔开大肌收缩 E.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参考答案:C 6. (单选题)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 瞳孔散大 B. 逼尿肌收缩 C. 糖原分解增强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参考答案:B 7. (单选题)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 B.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C. 纹状体-黑质Υ-氨基丁酸能系统 D. 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 E.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参考答案:A 8. (单选题)刺激视上核可以引起( ) A. 尿量减少 B. 出现糖尿 C. 瞳孔扩大 D. 生长素释放增多 E. ADH释放减少 参考答案:A 9. (单选题)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 A. 基本不变 B. 增强,不能恢复正常

生理学神经系统习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腱反射12.γ-环路 13.牵张反射14.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6.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19.强化20.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23.语言优势半球 24.中枢延搁 25.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_和_____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_____和____的活动,前者在于_____,后者在于_____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 、_____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_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

生理学——神经系统

7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73.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74.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调节肌紧张 75.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76.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个通路受累的结果 a.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易化通路 b.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 7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78.舞蹈病主要是因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抑制通路 c.黑质-坟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神经元病变 79.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e.第2运动区 8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又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分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愈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82.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83.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84.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85.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胆碱神经元,肾上腺素神经元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精品文档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①和②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①、②、③、和④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⑤和⑥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⑦。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①、②和③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①、②和③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④、⑤和⑥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①离子内流大于②离子外流而产生的③极化型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④通道开放,⑤离子内流而产生的⑥极化型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 7.突触的抑制可分为①和②两类。相反,除了抑制以外,还有③易化。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①、②、③、④、⑤_______、 ⑥和⑦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①投射系统和②投射系统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③并④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⑤。 10.内脏痛的定位①,还往往发生②痛。 11.牵张反射有①和②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①作用和②作用。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③僵直。此僵直属于④。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② ,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③ ,并与④及⑤的编制有关。 15.自主神经系统由①和和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③肌、 ④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②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③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④ 系统。 17.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①、②、③、 ④和⑤、⑥等过程。 18.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①,或通过②而影响免疫功能。可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有③关系。 19.学习的形式可分为①和②两种。 2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①刺激与②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③刺激转变成④刺激的过程。 21.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①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是② 系统,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③系统。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问答题)

269.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1)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均可使兴奋传导受阻。(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3)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传导不容易发生疲劳。 270.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包括:(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5)绝缘和屏蔽作用;(6)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7)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271.试述突触传递的分类及过程?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⑴化学性突触的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内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⑵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接触紧密,两层膜的距离很近,膜的电阻很小,局部电流

和EPSP可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272.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改变;③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不同点是: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④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273.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哪些条件。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 274.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这类纤维?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包括:①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时间: 2010年04月06日来源:不详作者: 佚名浏览次数: 21 【字体:大中小】 【考纲要求】 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xuehhttps://www.360docs.net/doc/0711482692.html,-学$慧%教~育~网/交|流_社/区/bbs.xuehuiedu.com 【考点纵览】 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 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学_慧教育请访问xuehuiedu.com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α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填空题)

36.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37.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 38.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39.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功能性,营养性两方面的作用。 40.经典的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的。 41.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42.IPSP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CI-,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43.突触可塑性有强直后增强,习惯化,敏感化,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压抑等形式。 44.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该处传递一般是双向的,其传递速度快。 45.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经典的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

46.NE的消除是通过末梢的重摄取,酶解失活,重摄取是其消除的主要方式。 47.能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根据其药理学特性,该种受体又可分为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 48.能与肾上腺素和NE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该种受体又分为α___和β两型,其中α 受体与递质结合引起的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 49.阿片肽包括β-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已确定的阿片受体有μ、κ和δ 受体。 50.中枢的活动除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效应器外,有时传出神经还能作用于内分泌腺,通过后者释放激素间接影响效应器活动 51.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两种类型。 52.突触后抑制有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53.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突触后膜表现为超极化。 54.突触传递的特征是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55.丘脑是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传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丘脑的核团分为_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非特异投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不受温度的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D.多巴胺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血液循环

[真题]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血液循环 A1/A2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实现下丘脑与神经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依靠 A.下丘脑促垂体区 B.垂体门脉系统 C.下丘脑调节肽 D.正中隆起 E.下丘脑-垂体束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2题: 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 A.支持作用 B.传导作用 C.支配作用 D.允许作用 E.营养作用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3题: 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α运动神经元受抑制 B.肌梭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C.肌梭的传人冲动减少 D.梭外肌舒张 E.梭内肌收缩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4题: 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使

A.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 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 C.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 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收缩 E.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5题: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A.骨骼肌血管舒张 B.逼尿肌收缩 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D.瞳孔扩大 E.糖原分解增加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6题: 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方式是 A.肌紧张反射 B.对侧伸肌反射 C.腱反射 D.翻正反射 E.屈肌反射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7题: 有关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B.缓慢牵拉肌腱而产生 C.感受器为腱器官 D.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E.是单突触反射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8题: 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对牵拉不敏感 B.定位不精确 C.刺痛 D.必有牵涉痛 E.快痛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9题: 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的可能部位是 A.视交叉上核 B.视前区 C.室旁核 D.外侧区 E.腹内侧区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10题: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 A.释放抑制性递质 B.产生超极化第一篇生理学素是 C.递质耗竭 D.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11题: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 A.通过丘脑特异投射而发挥作用的系统 B.与感觉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 C.单突触接替的系统 D.阻止巴比妥类药物发挥作用的系统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系统。体内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下完成的;通过神经调节,各系统和器官还能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迅速而完善的适应性反应,调整其功能状态,满足当时生理活动的需要,以维持整个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神经系统一般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i"VOUSsystem)和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I'IeEvous system)两大部分,前者是指脑和脊髓部分,后者则为脑和脊髓以外的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内主要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类细胞。神经细胞(neurocyte)又称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通过突触联系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完成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性活动,因而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neuro班a)简称胶质细胞(#ia),具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的功能。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10“个神经元,尽管其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差别,但都有突起。突起可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Rxon)两类。以脊髓运动神经元为例,一个神经元可有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s 树突数量极多,还有许多分支,可大大扩展细胞的表面积。胞体和树突在功能上主要是接受信息的传人,而轴突则主要是传出信息。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称为轴丘(Rxon hillock)。轴突的起始部分称为始段(initial segment);轴突的末端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的膨大部分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而形成突触(synapse)。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为轴索,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便成为神经纤维(nerve fiber)。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myehnated nerve fiber)和无髓鞘神经纤维(unmyehnated nervefiber)。神经纤维末端称为神经末梢j(nerve terminal)。。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传递信息。中枢神经元可通过传人神经接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再经过传出神经把调控信息传给相应的效应器,产生调节和控制效应a此外,有些神经元还能分泌激素,.将神经信号转变为体液信号。 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简称冲动。冲动的传导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神经纤维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神经纤维直径与传导速度的关系大致是:传导速度(m/s)一直径(斗m)x6。这里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和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有髓鞘神经纤维以跳跃式传导的方式传导兴奋,因而其传导速度远比无髓鞘神经纤维快。有髓鞘神经纤维的髓鞘在一定范围内增厚,传导速度将随之增快;轴索直径与神经纤维直径之比为0.6时,传导速度最快。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也可加快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73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以下特征:①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其结构和功能上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如果神经纤维受损或被切断,或局部应用麻醉剂,兴奋传导将受阻。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影像检查技术要点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以CT、MRI为主要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 ⒈适应征:对颅骨的显示是重要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怀疑侵犯颅骨的病变、颅骨的先天性畸形等病变X线检查有很大的价值。 ⒉局限性:中枢神经系统X线检查的作用正在被逐渐减弱,对颅内病变的显示明显不如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脑组织与脑脊液的密度相似,除钙化外单凭头颅平片不能进行明确诊断。 二.CT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 ⒈适应征:CT以其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楚,可直接显示传统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结构和病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高,检查方便、迅速、安全。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和普遍应用的检查技术,CT检查广泛适合于颅脑、骨性椎管及椎管内病变的检查,可显示颅内主要结构,对于皮质骨、钙化的显示均优于MRI。对于病变内的钙化灶、累及骨质的病变具有独特的价值。 ⒉局限性:CT对脑、脊髓和软组织细节的显示稍逊色于MRI。 三.MRI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 ⒈适应征: MRI因其具有对人体无电离辐射损伤、安全、无创;对脑质、脊髓和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能直接进行多方位成像,便于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可分别在T⒈T2和质子密度等多参数成像取得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的影像对比,可进行脑功能和组织生化代谢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优点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主要检查技术。 MRI特别适合颅脑、椎管内和脊髓病变的检查,是颅颈交界区、颅底、后颅窝及椎管内病变的最佳检查方式和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式。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 ⒉局限性:带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绝对禁忌检查;对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或异物的

生理学—神经系统知识点

神经系统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点:生理完整性(局麻)、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接触点。 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的兴奋一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一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 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形成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后膜对Na+, K+ , CI 一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升高,Na+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若是对Cl一的通透性升高,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两侧的极化加深,即呈现超极化,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3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外周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释放递质的纤维也相应分为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两类。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激素、递质等代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包括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毒革碱型受体(M受体),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 断剂。另一种叫烟碱型受体(N受体),N受体又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N2受体)和 神经节(N1受体)两种亚型,箭毒是NZ受体的阻断剂,六烃季胺是N,受体的阻断剂。 肾上腺素能受体又可分为a和B两种。酚妥拉明是a受体的阻断剂。心得安是a受体的阻断剂 4.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总和作用、突触延搁、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外环瑰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5.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一是激动大脑皮质的兴奋活动,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二是调节皮质各感觉区的兴奋性,使各种特异性感觉的教感度提高或降低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的主要投射区在中央后回,视觉投射区在枕叶矩状沟的上、下缘,听觉区位于双侧皮质颞叶的颞横回与颞上回。 内脏痛是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觉。特点有:①缓慢、持续、定位不精准,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②对烧灼、切割等利激不敏感,而对机械性牵拉、痉李、炎症、缺血的刺激敏感;③常伴有牵扯痛等。当某些内脏患病时.常在皮肤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做牵涉痛。 6.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牵张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临床上常检查某些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弃位将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使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极度降低而致。

生理学第十章___神经系统的功能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3.突触(synapse)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9.习惯化(habituation)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11.神经递质(neuro transmitter) 12.受体(receptor) 13.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14.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15.后发放(after discharge) 16.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7.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18.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 acilitation) 19.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20.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21.牵涉痛(referred pain) 22.运动单位(motor unit) 23.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24.腱反射(tendon reflex) 25.肌紧张(muscle tonus) 26.脊休克(spinal shock) 27.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28.生物节律(biorhythm) 29.本能行为(instinctual behavior): 30.情绪生理反应(emotional reaction) 31.α波阻断(αblock) 32.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33.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 34.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PS) 35.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 36.一侧优势(laterality of cerebral dominance) 二、填空题 37.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和_______,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 38.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因素 有关。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9.习惯化(habituation) 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敏感化是指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2.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13.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后发放(after discharge)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after discharge) 15.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