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感染后易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进展研究

合集下载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CD28表达初步研究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CD28表达初步研究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CD28表达初步研究作者:齐青松刘志华徐建明钟培星章小东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第09期[摘要] 目的分析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表达特点。

方法采集健康人、HBeAg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抗体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8+T细胞、CD8+CD28+T 淋巴细胞,同时检测肝功能、HBVDNA。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病毒携带组CD4+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CD28+T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关键词] 乙型肝炎;T淋巴细胞;CD28[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9-0018-04HBV感染后的转归依赖于人体免疫状态及其免疫应答,强有力的免疫反应针对病毒多种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最终清除病毒,而低下的免疫反应不仅不能控制病毒复制而且导致持续感染和疾病进展。

CD8+T细胞作为主要效应细胞,在病毒清除中起重要作用[1,2]。

而T细胞正常激活需要共刺激信号,CD28是T细胞上重要的共刺激分子,CD28对T细胞活化起关键作用[3]。

尽管多种治疗的实施包括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最终能够清除病毒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较少,因此笔者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28分子在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并将乙肝感染者与健康人群比较、探讨乙肝感染慢性化的原因。

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2年7月~2013年8月广东医学院附属东莞市厚街医院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病区患者以及本院职工,从符合抗病毒标准[4]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知情同意后,抽取22例患者准备接受抗病毒治疗为A组,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1~45岁,平均(29.59±7.35)岁;另抽取21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为B组,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0~45岁,平均(31.33±7.81)岁;本院HBsAg阴性的健康职工中抽取20例为C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42岁,平均(31.15±5.04)岁。

慢性乙型肝炎HBsAg久不转阴原因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HBsAg久不转阴原因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HBsAg久不转阴原因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久治难以转阴在临床十分普遍,过去常以不同免疫状态来解释不同的临床现象,近年来随着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乙型肝炎研究的不断深入,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倍受关注,对乙型肝炎HBsAg久不转阴有了深入认识。

HBV DNA前S/S基因区的变异,导致病毒持续感染:HBV基因组S区基因分为S基因,前S1和前S2基因,分别编码HBV的外衣壳蛋白(HBsAg和前S1与前S2抗原),每个区域均有起始密码,而仅于S区羧基端有一个共同的终止密码,每个区域均有中和位点,具有较高免疫原性和抗-HBs有高亲和力。

前S2区的基因产物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其免疫原性較S蛋白强,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产生具有中和作用的前S2抗体。

前S1区为高可变区,也具有免疫原性,产生能增强前S2及S蛋白免疫原性。

因此S基因区序列相当重要,其变异可能产生病毒的变异株使免疫原性发生改变,造成免疫原理改变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造成病毒的持续感染或重复感染。

近年来,国外有许多关于HBV 表面抗原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所谓免疫逃避变体的报道。

意大利、日本、赞比亚等国均从接受疫苗者分离出变异株,多数血清均有高水平的HBsAg,可能为免疫压力所致。

我国也从血清HBsAg阴性及抗-HBs阳性患者分离出HBsAgS基因区的变异株,S基因a肽段(AA124-147)是高度保守,有高度免疫原性的亚型共同表位,个别残基的变异,尤其是AA145的甘酸被精氨酸所替代,就足以改变其抗原反应和免疫应答。

任氏等研究发现各种可能形式免疫逃避的S抗原变异体中包括144、142、141、126及145等,其中145位的基氨酸同精氨酸替代变异为重要的免疫逃避突变体,它可逃避抗HBs的中和保护作用,使变异的病毒具有感染性,从而造成患者的持续慢性感染,HBsAg持续阳性。

吕氏等研究发现在145位以外的“a”表位变异的小儿中部分在短期HBsAg和抗-HBsAg同期存在现象,提示145位以外“a”表位变异也可能影响与抗-HBs的结合,此外,HBV 前C 区变异与肝病严重性相关,可使肝炎活动性加剧和易引起暴发性乙型肝炎。

HBV持续性感染机制

HBV持续性感染机制

HBV持续性感染机制?答: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是乙肝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关键因素(1)机体因素:免疫抑制,免疫耐受(2)病毒因素:主要是变异和抑制1.HBV持续性感染的免疫学机制HBV进入人体后,首先激活固有免疫系统,启动细胞凋亡、分泌IFN-α/β等细胞因子途径,杀灭被感染细胞,抑制病毒生长与扩散,同时促进抗原递呈细胞( APC)、HBV特异性CD4+辅助细胞( Th) 、HBV特异性CD8+杀伤性T细胞和B细胞等增殖,建立适应性免疫。

CD4+激活分化为Th1或Th2表型,前者主要调节细胞免疫应答,后者则介导体液免疫,在清除病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可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CTL)快速增殖及抗病毒分子干扰素γ(IFN—γ)、α和穿孔素的产生,从而以细胞裂解和非细胞裂解的方式清除感染HBV 的细胞。

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胞细胞因子的数目和功能失调都可导致宿主对HBV的清除能力下降,形成HBV持续性感染。

1.1固有免疫异常INF-α/β受体(INFAR1) 启动子突变可导致激活物PRAR-1表达下降,使INF-α和INF-γ分泌减少,HBV的清除能力降低。

检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发现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受体( NKR) 的表达水平较低,与之关的细胞溶解效应TNF和INF等因子也低。

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

1.2抗原提呈细胞(APC) 数目减少、功能降低未成熟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pDC) 是产生内源性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IFN-γ) 的主要细胞,其可在细胞核内表达Toll样受体-7(TLR-7) 和TLR-9当病毒感染时,pDC通过TLR-7和TLR-9刺激产生大量的Ⅰ型IFN,后者不仅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更重要的还可激活NK细胞、B细胞、T细胞和髓系DC(mDC)细胞,诱导并增强抗病毒的免疫应答。

P HBV感染可下调TLR-9介导的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表达和核异位,上调pDCs浆膜上负调控因子SOCS-1和IFN-а的抑制性受体BDCA-2的表达,阻断TLR9-MyD88-IRF-7-IFN-а信号途径,从而使IFN-а产生减少。

原发性肝癌组织线粒体DNA含量检测及意义

原发性肝癌组织线粒体DNA含量检测及意义

原发性肝癌组织线粒体DNA含量检测及意义孙玉;曲红梅;张洪海;张彤;吴昊;陈德喜【摘要】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线粒体DNA含量,探讨线粒体DNA含量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扩增22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线粒体DNA编码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COⅡ),以核编码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作为内参照,比较两种组织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差异.结果肝癌组织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为156.54±107.54,癌旁组织线粒体DNA相对含量为290.24±18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组织线粒体DNA的含量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肝癌标志物.【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0(025)001【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癌;肝细胞;DNA;线粒体;聚合酶链反应【作者】孙玉;曲红梅;张洪海;张彤;吴昊;陈德喜【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实验室,北京100069;潍坊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潍坊26104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实验室,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实验室,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实验室,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实验室,北京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已越居我国各种肿瘤的第二位,其中又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居多。

HCC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黄曲霉素、酒精、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明[1]。

近年来,线粒体DNA与肿瘤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
发病机制
✓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
机制,而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 重要因素。 ✓非特异性(固有)免疫应答在HBV感染初期发挥重要作用,它启动后续特异性(适 应性)免疫应答。HBV可依托自身HBeAg、HBx等多种蛋白质成分,干扰TLR、维 甲酸诱导基因Ⅰ(RIG-Ⅰ)两种抗病毒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的强度。CHB患者常表现为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 (pDC)频数降低,且mDC成熟障碍,pDC产生干扰素-α能力明显降低,从而导致 机体直接清除病毒和诱生HBV特异性T细胞的能力下降,不利于病毒清除。
(1.15亿例)。 ✓亚洲HBV地方性流行程度各不相同,多数亚洲地区为中至高流行区,少数为低流行
区。 ✓2014年,中国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
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与1992 年比较,分别下降了96.7%、91.2%和55.1%。 ✓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 其中CHB患者约为2000万~3000万例。
8.病毒学复发(virologic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2次检 测HBVDNA均>2×103IU/mL。
9.耐药(drugresistance):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与HB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 称为基因型耐药(genotypicresistance)。体外实验显示,抗病毒药物敏感性降低, 并与基因耐药相关,称为表型耐药(phenotypicresistance)。针对1种抗病毒药物 出现的耐药突变对另外1种或几种抗病毒药物也出现耐药,称为交叉耐药 (crossresistance)。至少对2种不同类别的NAs耐药,称为多重耐药 (multidrugresistance)。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的病毒:A.HAVB.HBVC.HCVD.HDVE.HEV2.属于噬肝D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3.下述病毒中,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4.属于小R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5.目前唯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6.可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A. HAV.HBV和HCVB. HBV.HCV和HDVC. HCV.HDV和HEVD. HDV.HEV和HAVE.HEV.HAV和HBV7.关于病毒性肝炎,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甲型肝炎急性期血中难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B.乙型肝炎急性期血中可检出抗-HBsC.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和抗-HBe,表示预后较好D.病人血清抗-HBc阳性时,无传染性E.献血员HBsAg(—)即无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8.关于肝炎病毒与传播途径的组合,哪项是错误的?A.HAV一消化道传播B.HBV一输血和注射C.HCV一输血和注射D.HDV一输血和注射E.HEV一输血和注射9.HAV感染者粪便排毒高峰期是:A. 潜伏期早期B. 潜伏期末期C. 黄疸期D. 转氨酶高峰期E. 急性末期10.甲型肝炎病毒隐性感染后的结局是:A.免疫力下降时会重复感染B.病毒长期潜伏于机体某部位C.成为慢性肝炎D.血液中检测不到甲肝病毒E.一般不会再感染该病毒11.关于甲型肝炎叙述错误的是:A. 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 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C. 接种疫苗可特异性预防D. 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E. 隐性感染多见12.诊断甲型肝炎最实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是:A.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B.ELISA法检测血中抗-HAV IgM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D.PCR检测血液中HAV RNAE.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13.下列理化因素中,能杀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lhC. pH3D.氯仿E.加热100℃,5分钟14.对甲型肝炎病毒的错误叙述是:A.病原体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传代C.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粪便具有传染性D.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IgGE.一般不转为慢性15. HA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输血B.母婴垂直C.公用注射器D.媒介昆虫E.粪-口16.Dane颗粒是:A.甲型肝炎病毒体B.乙型肝炎病毒体C.流感病毒体D. EB病毒体E.脊髓灰质炎病毒体17.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A.管形颗粒B.小球型颗粒C.Dane颗粒D.HbeAgE.HBcAg18.下列疾病中,可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是;A.麻疹B.带状疱疹C.流行性乙型脑炎D.乙型肝炎E.脊髓灰质炎19.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20.乙肝病毒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RNAB. 双股RNAC.单股线状DNAD. 单股DNAE. 双股环状DNA21.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BV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A.HBsAg.HBcAg .HBeAgB.HBsAg.抗HBc .抗HBeC.HBsAg.抗HBs .HBeAgD.抗HBs.抗HBc .抗HBeE.HBsAg.抗HBc .HBeAg22.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23.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正确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螺旋对称包绕核酸外B.因抗原性不强故血循环中不易检测到C.由HBV的DNA多聚酶构成D.其相应的IgM类抗体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E.其相应抗体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4.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衣壳B.可表达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是导致受感染肝细胞受损的因素之一:25.关于HBc-IgM的正确叙述是:A.由HBV表面抗原刺激产生B.阳性为早期诊断HBV感染的依据之一C.有抗HBV再感染的作用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6.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粪-口途径B.呼吸道C.血液D.性接触和母婴接触E.媒介昆虫叮咬27.对乙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A.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B.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C.人受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抗原携带者D.转为慢性及反复迁延的多见E.有些可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28.与HBV致病机制不符的是:A.肝细胞的损伤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B.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感染肝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免疫攻击D.病毒发生变异而逃避机体对病毒的体液与细胞免疫E.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伤29.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群是:A.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sAg阳性血清者D.无症状HBsAg携带者E.接受了HBsAg阳性器官的移植者30.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BV的是:A.煮沸100℃,30minB. 高压蒸汽121℃,20 minC.0.5%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D.70%乙醇浸泡30~60minE.5%次氯酸钠,60~120min31.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1hC.pH3D.氯仿E.加热100℃,5min32.HBV的基因组中不包括:A.S基因B.P基因C.C基因D.X基因E.V基因33.不属于HBV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是:A.HBV血源疫苗B.HBV亚单位疫苗C.HBIGD.HBV基因重组CHO疫苗E.HBV基因重组酵母疫苗34.HBV的核酸类型是:A. 单股RNAB. 双股RNAC. 双股线状DNAD. 双股环状DNAE.单股DNA35.不符合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A. 急性乙型肝炎B. 慢性乙型肝炎C. 乙型肝炎恢复期D. 无症状携带者E. 血清有强传染性36.可抵抗HBV感染的最重要抗体主要是:A. 抗HBsIgAB.抗HBsIgGC. 抗HBeIgAD. 抗HBcIgGE.抗HbcIgM37.血清中抗-HBs(+),抗-HBc(-),HBsAg(-),最可能是:A.HBV正在肝内复制 B.HBV携带者 C.乙型肝炎已变成慢性D.血清具有传染性E.乙型肝炎已痊愈38.下列HBV的抗体哪项对机体无保护作用:A.抗-HBs B. 抗-HBc C. 抗-HBe D. 抗-Pre-S1 E. 抗-Pre-S239.HbsAg:A. 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B.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C.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D.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E.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40.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41.HBV基因组含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其中最长的是:A.X区B.P区C.S区的PreS基因D.C区的C基因E.C区的PreC基因42.在HBV感染中,参与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包括:A.l型和Ⅱ型超敏反应B.II型和Ⅲ型超敏反应C.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D.II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E.l型、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43.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B.DNA合成酶无逆转录酶功能C.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标志之一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预防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44.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血清中检出最重要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5.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6.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B.日常生活接触C.血液和血制品D.性接触E.母婴传播47.目前控制HCV传播的主要措施是:A.接种疫苗B.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C.对献血者进行抗-HCV筛选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干扰素48.HCV的核酸是:A.+ssRNAB.dsRNAC.dsDNAD.ssDNAE.-ssRNA49.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肝炎易于慢性化并占输血后肝炎第一位?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巨细胞病毒E.黄热病病毒50.在严格选择供血员,排除HBsAg携带者情况下,仍发生输血后肝炎,可能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A.柯萨奇病毒B.ECHO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HCVE.乙型肝炎病毒5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目前还无法培养B.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C.多为隐性感染,一旦发病,极易发展成慢性过程D.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E.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52.对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描述,哪是错误的?A.数HCV感染者呈隐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经是慢性肝炎B.肝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E.HCV经粪—口途径传播53.目前HCV感染的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是:A.电镜观察血液中的HCV颗粒B.取血作病毒的细胞培养C.检测血液中的HCV抗原D.检测血清中的抗-HCV抗体E.检测肝细胞中的HCV RNA54.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A.感染了HCV,已恢复B.血中含HCVRNA,有传染性C.急性丙型肝炎D.慢性丙型肝炎E.HCV携带者55.HCV与HBV的不同点是:A.主要经血液传播B.可慢性化.转为肝硬化和肝癌C.不能细胞培养D.表面蛋白抗原易变异,其抗体不可抵抗再感染E.抗原携带者为重要传染源56.δ因子是指:A.HCVB.EBVC.CMVD.HBVE.HDV57.HDV必须随下列哪种病毒共同感染宿主:A.HAVB.HBVC.HCVD.HEVE.HIV58.HDV的核酸为:A.单股正链RNAB.双股RNAC.双股线状DNAD.双股环状DNAE.单股负链RNA59.关于丁型肝炎病毒错误的是;A.核酸为RNAB.包膜主要为HBsAgC.是缺陷病毒D.常与HBV共同感染E.症状较轻60.HDV的复制中,已知需要HBV为其提供的主要物质是:A.复制酶B.整合酶C.逆转录酶D.外衣壳蛋白E.核蛋白6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均为RNA病毒B.都需要依赖HBV完成其复制C.都主要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62.20岁男性,喜食毛蚶,一周前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尿色渐加深至浓茶状。

HIV耐药性研究对HBV耐药性研究的借鉴

HIV耐药性研究对HBV耐药性研究的借鉴

HI V 耐药性研究对H BV 耐药性研究的借鉴张继明 毛日成作者单位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料 核苷(酸)类似物类抗乙型肝炎病毒(H BV )药物的问世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这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耐药问题。

由于H BV 的复制需通过逆转录机制,而H BV 聚合酶缺乏校正的功能,因此,H BV 比其他DN A 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这种D NA 病毒的高突变性和R NA 病毒HI V 较为相似[1,2]。

临床上有些抗HI V 药物,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同时具有较强的抗H BV 作用,其中,拉米夫定已被批准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已进入治疗慢性乙肝的III 期临床试验。

由于核苷(酸)类似物类已较早地用于HI V 感染的治疗,积累了较多的有关HI V 耐药研究经验,因此,我们可以从HI V 耐药性研究中得到对H BV 耐药性研究的一些借鉴。

本文就HI V 和H BV 基本特征、复制能力和复制适应性、隐藏方式、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期望借此得出阻断H BV 耐药性产生的防治策略。

一、基本特征的比较H BV 和HI V 在基因组结构和复制特性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首先,H BV 和HI V 聚合酶的RT 区同源性较高,空间结构上都呈现“右手结构”,特别是在与dNTP 结合的7个保守区域(包括A 2G 区),同源性更高。

RT 区的某些保守基序(M otif )的变异均可引起HI V 或H BV 对某种核苷(酸)类似物类的耐药,最具代表性的是Y M DD 基序的变异。

其次,这两种病毒均有较强的复制能力(HI V 病毒在机体内每天可以产生100亿个病毒颗粒[3],H BV 则每天可以产生高达1000亿个病毒颗粒),更新率极高。

由于HI V 逆转录酶和H BV 聚合酶都缺乏校正的功能,因此,在复制过程中两种病毒具有较高的错配率,导致较高的自然变异率(以乙肝患者为例,每个位点的自然变异率约1.4-3.2×10-4Π年[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BV感染后易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进展研究学号:430560511089 姓名:桂冠班级:2011级研3班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容易形成慢性化.目前认为免疫耐受性是建立HBV持续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但在 HBV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HBV 感染慢性化的主要机制是宿主对 HBV 各种抗原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即免疫耐受 HBV 感染机体后,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决定急性自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标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HBV感染后易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免疫耐受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慢性持续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性、进展性传染病,全球HBV感染者约3.5-4亿人,我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约有1.3亿感染HBV,约20%慢性HBV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然而,HBV感染后易转变为慢性持续感染状态的机制尚不清楚。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阅读,此文拟将就近年来慢性HBV感染的患者体内免疫耐受产生的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与免疫耐受HBV作为一种非细胞毒性病毒,在感染机体后要持续生存下来,就必然不能被机体的保护机制所清除。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或称为负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的状态。

人感染 HBV后,病毒持续 6 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

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 90%和25% 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其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 3 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在青少年和成人感染 HBV后,仅 5% 10%发展成慢性感染,一般无免疫耐受期,早期即为免疫清除期,以后可为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

1.1宿主因素免疫耐受与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有关,成熟程度是决定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

新生儿免疫耐受,因新生儿免疫系统暂未发育完全,感染HBV后难以将其清除。

成人的免疫耐受,成人机体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HBV进入机体后,首先面对的是宿主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此系统在宿主防御机制中有着重要而基础的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HBV的存在若抑制了免疫系统的作用,可导致HBV由急性感染进展为慢性感染。

免疫耐受也可能与免疫细胞受到 HBV 感染有关。

对HBV疫苗无应答的慢性HBV 感染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多数出生时在PBMC 中就可检测到 HBV 基因组,其中只有部分新生儿血清中检测到 HBV-DNA,对疫苗应答者中 PBMC中无一例检测到HBV-DNA。

进一步研究发现,对 HBS无应答是特异性的,故研究者认为不应答的原因很可能是由HBV 感染PBMC 所致。

HBV 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的反应密切相关。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感染早期乙型肝炎患者体内 CTL 应答的强度和质量决定。

感染的发展方向在慢性感染时,HBV 特异性CTL 应答的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降低。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 l(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 - 1)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免疫共抑制分子,能够显著抑制 T 细胞反应,调节 T 细胞免疫应答,属于 CD28 /B7 家族成员,其配体为 PD-L1和PD-L2 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可通过与配体PD-L1( 或PD- L2) 结合,限制或终止T细胞发挥功能。

这说明病毒感染诱导PD-1和PD-L1表达升高可能是慢性持续感染时发生免疫耐受的重要原因。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感染,早期HBV 特异性T 细胞应答的强度和质量决定感染的发展方向急性HB感染病人可建立强烈的多特异的 CTL 应答,慢性 HBV 体内缺失或仅有很微弱的CTL应答,可能系因为感染早期高病毒量致HBV特异性 CTL耗竭或在高浓度的胞膜抗原作用下处于麻痹状态,致HBV感染慢性化。

另外,HBV可通过逆转录酶作用,使其病毒DNA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或以cDNA形式作为细胞核内的附件而长期潜伏于细胞内,导致HBV表达的免疫原性杭原减少,从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

1.2 病毒因素HBV是一种非细胞病变性DNA病毒,在其非对称的复制中经过一个RNA中间体的逆转录,由于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使得RNA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具有易变性。

鉴于上述复制机制的特点,其自然变异率比RNA病毒低100~1000倍,而比其他DNA病毒高10倍。

从而能有效的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从而达到与宿主长期共存,导致慢性感染。

感染肝外组织,从而在机体其他组织细胞中长期存活。

HBV本身的作用,有研究表明HBV可通过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而阻止机体对HBV的免疫清除。

尽管体内存在针对多种HBV抗原的CTL反应,但是HBV仍能持续感染,其原因在于HBV基因易于突变,当HBV基因变异时,病毒一方面通过表达的变异抗原抑制CTL对靶细胞的识别、活化、杀伤。

变异抗原与 HLA 或 TCR 结合活性下降或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致使变异抗原不仅不能活化 T细胞,而且可占据TCR位点,产生对野生型抗原识别的拮抗作用,引起T细胞对靶抗原的免疫耐受,与TCR结合的具有拮杭作用的变异抗原称为变异肽配体。

另一方面,由于病毒基因组上细胞因子反应序列变异,使病毒能够耐受细胞因子的抗病毒作用。

2、机体与病毒对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2.1 机体对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是指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特异性的“免疫不应答”现象,对不引起耐受的其他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即一般情况下,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与抗原、机体两方面因素有关,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及通过静脉进入机体均易诱导耐受; 对机体而言, 免疫耐受性建立的难易与免疫细胞功能完善程度有关, 免疫细胞功能越不成熟, 越易形成免疫耐受, 即胚胎期易于新生儿期, 当免疫细胞功能完全成熟, 则较难形成。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时期的不同分为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

中枢免疫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在T和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 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HBV感染经母婴传播传染给婴儿,其感染HBV 的新生儿和婴儿约90%~95%成为慢性HBV感染者。

胚胎期,淋巴细胞等由胎肝产生,在骨髓、胸腺中发育成熟, 新生儿淋巴细胞功能尚未成熟,易于诱导免疫耐受。

HBeAg是非颗粒性小分子蛋白,可溶,能通过胎盘分泌入血,经血液循环到达胸腺作用于胎儿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功能不完善可导致 HBeAg特异性 Th细胞功能缺失。

外周免疫耐受指成熟T和B淋巴细胞在外周遇到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成熟T、B淋巴细胞对抗原形成耐受一方面是因为其效应细胞数量的减少即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所致淋巴细胞的耗竭,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其免疫功能紊乱,Th1 /Th2比例失衡。

2.2 病毒自身对形成免疫耐受的影响X基因及其表达产物HBx对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产生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显示:HBx可通过激活HBV感染的肝细胞表达 FasL, 促使表达 Fas 的 T细胞凋亡; 亦可通过抑制 HBV 感染肝细胞的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 C, 减少线粒体膜上死亡配体分子 Bid 的表达等, 从而阻断 FasL/Fas 凋亡信号路径, 耐T细胞 FasL介导的凋亡作用, 感染 HBV的肝细胞不能被有效清除; 整合入 HBV感染肝细胞基因组中的 HBV。

X基因, 表达的 HBx与 p53 C端结合, 抑制 p53 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 逃避机体免疫监视, 形成免疫耐受。

另外, HBV 与机体长期对抗过程中易发生变异, 变异抗原与 HLA或 TCR 结合活性下降或结合后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致使 T细胞不仅不能被激活, 而且其 TCR 结合位点被侵占, 产生对野生型抗原识别的拮抗作用 ( antagonism) , 因干扰免疫系统对 HBV 抗原的加工处理导致 T细胞对靶抗原耐受。

变异 HBV 极易逃避宿主杀伤, 报道显示临床上已出现的特殊模式 HBV 血清标志物( HBVM) , 如 HBsAg与抗- HBs 共存、抗- HBs 阳性/HBV DNA阳性、HBsAg 阴性/HBV DNA 阳性、HBeAg 阴性/抗- HBe、HBV DNA 阳性等, 均可能系 HBV 基因的变异所致。

2.3 其他因素宿主遗传因素对抗 HBV免疫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表达 HLA- DR13 等位基因的个体对 HBcAg 产生较强的 T细胞应答, 易于感染后恢复, 而不表达者, 则呈感染慢性化; 大量报道于肝外组织如肾、肠系膜淋巴结、脾、胰、脑等均有检测发现 HBV DNA, 这些部位因无法引起有效的免疫应答, 逃避宿主免疫性清除, 被认为是“免疫豁免部位” , 导致病毒反复被释放, 形成肝外“病毒库”反复感染肝细胞而致感染慢性化。

3、乙型肝炎慢性化治疗3.1 中医治疗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 ,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针对不同的病情 ,大体拟定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滋补肝肾、益气健脾、健脾化湿、滋阴柔肝等。

治疗方法。

清热解毒法:本法适用于慢性乙肝体质好、无明显不适者 ,或有舌红口干、苔薄黄等症者。

常用药物有双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公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半枝莲等。

疏肝理气法:治疗的适应证为 ,两胁肋部胀痛 ,走窜不定 ,善长叹息者。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 ,若气滞及血 ,胁痛重者 ,加川楝子、郁金、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益气健脾法:本法适用于体质较弱 ,或者有食欲较差、全身无力、腹胀或倦怠表现者。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莲子肉、桂圆、山药等。

3.2西医治疗现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已被美国 FDA批准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此外 ,替比夫定已经上市。

但核苷类似物在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 ,会出现病情反弹 ,以及药物长期使用产生病毒变异及耐药性 ,是最令人困扰的问题。

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几种新模式: ①高通量的乙肝病毒基因突变检测体系、高效能的体细胞疗法体系、可视化的生物芯片疗效评估体系 ,近日在临床上获得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在肝病治疗策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种全新的乙肝治疗模式 ,必将给乙肝的治疗带来一次革命性进步。

②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现完成了Ⅰ期临床研究 ,结果显示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而且能够使人体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能够在部分临床试验中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和非细胞免疫途径 ,降低HBV DNA水平 ,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 ,可使 HBeAg的血清含量明显降低 ,部分转阴,现在正在做Ⅱ期临床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