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借鉴材料)

下肢静脉曲张(借鉴材料)
下肢静脉曲张(借鉴材料)

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病名:筋瘤)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病变。其特点是好发于下肢,曲张静脉色暗红,卷曲成团,常有小腿下部色素沉着、干燥、脱屑、湿疹或慢性溃疡。

本病属祖国医学“筋瘤”范畴。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淤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日久类似瘤体之状。亦有因远行、劳累之后,涉水淋雨、遭受寒湿,寒凝血脉,淤滞筋脉络道而为病。淤久不散,化生湿热,流注于下肢经络,复因搔抓、虫咬等诱发,则腐溃成疮,日久难收敛。

一、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1.有长期站立和使腹压升高病史,或下肢静脉曲张的家族史。2.患者下肢静脉明显迂曲扩张,站立时更为明显。

3.深静脉通畅,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能有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造影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5.可伴有色素沉着,溃疡,血栓性浅静脉炎,出血,溃疡等并发症。

(二)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气滞血瘀证: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患肢压痛,可见色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本证的辨证要点是: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

2.寒湿凝滞证:小腿青筋蜿蜒,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胀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濡缓或沉迟。本证除下肢青筋迂曲外,辨证要点主要是下肢浮肿,畏寒沉重,脉濡缓。

二、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治则:行气疏肝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12g 枳壳10g 白芍15g 川芎10g 制香附1 0g 丹参30g 鸡血藤15g 制乳香10g 水蛭粉3g 甘草6g 加减:疼痛加忍冬藤、地龙;扭曲块明显加三棱、莪术;患肢畏寒、麻木加附子、桂枝;患肢酸胀加威灵仙、地龙

2.寒湿凝滞证:

治则:健脾利湿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8 g 桂枝12g 芍药20 g 细辛6 g 甘草(炙)10g 通草20 g 大枣12g

加减:下肢胀甚加茯苓;肿甚佳茯苓皮、淮山药;纳呆、腹泻加白术、砂仁

(二)中医其它疗法:

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1.磁园梅针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解溪,三阴交→阴陵泉,阿是穴。阿是穴位置:静脉曲张部位

2.高频电针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

3.穴位注射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备用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位置:曲张的静脉丛处。药液为复方麝香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各4ml的混和液。先在阿是穴避开曲张的静脉垂直刺入,得气后推入药液2ml。备用穴注入药量相同,但三阴交穴,要求针感向上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足三里穴则要求向下传至曲张静脉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要求三个疗程。

(三)西医治疗:

一般来说,静脉曲张不会对性命构成危险,毋须接受任何治疗;但情况严重时,血液受压挤出血管,引致发炎,长期发炎使肌肉变硬、纤维化、溃烂变黑。当感到双脚发痒、疼痛、出现湿疹、红肿,你可能需要找医生帮忙。

1外科手术

严重的静脉曲张,瓣膜功能失调,医生可以透过手术,把出现问题的静脉抽出体外,但这个治疗方案只限于浅层静脉曲张。

若问题来自穿孔静脉,医生会利用内窥镜,把穿孔静脉的筋膜束起,阻止血液进出穿孔静脉,问题便得到解决。

2硬化疗法

在静脉曲张部分注射一种硬化液,使静脉萎缩收窄,只限于治疗膝盖以下的静脉曲张。

3压力疗法

深层静脉曲张,可使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对静脉加压,阻止局部高血压,促进血液流动。

4美腿运动

轻微的静脉曲张,虽说无痛无害,但却有碍观瞻。夏天即将来临,当穿起短裤或泳衣,双脚肿起了弯弯曲曲、蓝蓝紫紫的「青筋」,简直大煞风景。一些简单的小活动,可以舒缓静脉曲张,阻止病程恶化。

1)锻炼小腿肌肉。

熊健医生指出,小腿肌肉是一个辅助血泵,帮助静脉把血液泵回心脏,可减慢静脉曲张恶化。当小腿长期缺乏运动,便失去了这个功能,骑脚踏车、步行和游泳都有助强化小腿肌肉。

2)睡眠时,把双脚轻轻垫起,促进双脚血液流动,舒缓静脉的压力。

3)可穿著压力袜,不过,由于压力袜较局促,夏天并不好受。

三、预防:

在中老年人群中,患静脉曲张的比例一直比较高。除遗传因素外,患者中以交警、教师、农民等长期站立工作者为多见。如一位刚退休的女教师,下肢静脉凸出,站立时酸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我们采用股动脉灌注疗法,几个疗程,取得较好效果。

像静脉曲张、脉管炎这类病,除了及时治疗,自我护理也很重要。患者应尽量避免负重体力劳动,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将患肢位置高于心脏水平。下床活动或外出时,应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以减轻患肢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习惯性便秘者,睡前饮白开水一杯或口服轻泻剂,避免长时间蹲位。平时应该勤修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如出现溃疡,应该常给予温敷,或以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处,每天2-3次。

四、疗效评定:

痊愈:肤色正常,曲张的静脉团消失,行走轻松;

显效:肤色大致正常,曲张静脉团基本消失,行走较治疗前轻松;

有效:曲张静脉团部分消失;

无效:体征症状未见改善。

下肢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指南

静脉返流性疾病泡沫硬化治疗技术指南 一、引言 指南就是精心制定得系统性推荐文本,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与开业医师在特定得临床情况下对其患者得处理作出恰当得决策。 指南适用于“标准状况”并考虑到相关领域所涉及得最新科学知识。为了与最新得科学发现相适应并满足日常工作得实际需要,指南需要不断地进行重新评价与及时修订。指南并不就是有意限制医师选择最恰当得治疗方法得自由。遵照指南得推荐意见并不一定能保证诊断与治疗得成功。绝对不能认为指南就是完备得。根据个体情况采取合适得决策依然就是医师得职责。 二、定义 硬化治疗就是指通过硬化剂注射定向祛除皮内、皮下与(或)筋膜内(穿通静脉)得曲张静脉以及使静脉畸形患者筋膜下得曲张血管硬化。各种硬化剂均可引起明显得血管内皮损伤,并有可能损伤血管全层。硬化治疗成功并在一点时间后,静脉转化为纤维条索,这一过程成为“硬化”。硬化治疗得目得不仅仅就是使血管内形成血栓(血栓本身可能再通),而就是最终转化为纤维条索。这种纤维条索不能再通,其功能效果相当于曲张静脉得外科切除书术。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症状及分级 1、临床症状 肢体沉重乏力,下肢淤血,静脉压增高踝部轻度肿胀与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与溃疡形成 2、CEAP分级 美国静脉论坛(AVF)依据临床表现(Clinic signs-C)、病因(Etiolagy-E)、

解剖(Anatomy-A)与病理生理(pathophy siology-P)提出静脉曲张得分类标准C0-6,如下所示: 0级:无可见或触及得静脉疾病体征。 1级:有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踝部潮红。 2级:有静脉曲张。 3级:有水肿,但无静脉疾病引起得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湿疹与皮肤硬化等。 4级:有静脉疾病引起得皮肤改变。 5级:有静脉疾病引起得皮肤改变与已愈合得溃疡。 6级:有静脉疾病引起得皮肤改变与正发作得溃疡。 三、适应症 硬化治疗得目得 ●治疗静脉曲张与预防可能得并发症 ●减轻或消除现有得症状 ●改善病理性血流动力学状况 ●达到满足美容与功能要求得良好效果 原则上,所有类型得静脉曲张均适合硬化治疗,特别就是: ●单纯大隐静脉反流;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mm;大隐静脉主干无粗大交 通支。 ●单纯大隐静脉反流;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mm;全身情况不适合接受麻 醉或开放性手术治疗,大隐静脉主干无粗大交通支者。 ●大隐静脉反流合并轻-中度深静脉功能不全;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mm;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落后国家。 动脉硬化一般是指一组动脉的硬化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危害较大:动脉中层钙化,老年人常见,危害较小;细动脉硬化,见于高血压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hyperlipemia):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甘油三酯亦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另一方面,高血压时有脂质和胰岛素代谢异常,这些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3.吸烟: 大量吸烟可使血液中LDL易于氧化;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引起SMC增生;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儿苯酚胺浓度升高,但使不饱和脂肪酸及HDL水平下降,这些均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性别: 女性的血浆HDL水平高于男性,而LDL水平却较男性为低,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缘故。 5.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HDL水平较低,且高血糖可致LDL糖基化。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SMC 增生,而且胰岛素水平与血HDL含量呈负相关。 6.遗传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遗传性高脂蛋白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性学说: 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脱落,管壁透性增高,脂蛋白进入内膜引起巨噬C反应,SMC增生并形成斑块。 2. 致突变学说: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一个突变的SMC子代细胞迁入内膜,分裂增殖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 3. 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C附着于内皮,并移入内膜下刺激SMC增生,并分泌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纤维斑块。 4.受体缺失学说: 若血浆中LDL受体数目过少,则导致细胞从循环血中清除LDL减少,从而使血浆LDL升高。 三、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动脉杈、分支开口,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发生部位。病变过程由轻至重,分为四期: 1.脂纹(fatty streak):

大隐静脉曲张健康宣教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主要因静脉壁薄弱、静脉瓣缺损及静脉内压增高所致。多见于长时间站立工作、负重工作、习惯性便秘的中年男性。病人站立时,可见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常感下肢乏力、酸胀,或出现足背及踝周水肿。病程较长而曲张明显者,常可在小腿下段及踝部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和溃疡形成。根据病情的轻重可选择非手术疗法,硬化剂注射及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本方法,高位结扎大隐或小隐静脉;剥脱曲张的大隐或小隐静脉;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1、耐心细致心理护理,清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了解治疗方法,便于配合. 2、平时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加血管壁弹性,坐时双膝勿交叉过久,以免压迫、影响静脉回流。卧床时抬高患肢30-40度角,以利静脉回流。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过多的负重,肥胖者应有计划地减轻体重。嘱其戒烟并说明原因。 4、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5、局部皮肤如已出现变薄、光亮、汗毛稀疏等,应注意保护。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以免破损后形成慢性溃疡,不易愈合。观察肢端血运情况,了解疼痛性质, 必要时给予镇痛剂。 6、缚扎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应用前,先躺下并抬高患肢。 7、如手术,为避免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应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保持皮肤清洁,尽量做到无湿疹及溃疡创面。如患有慢性溃疡,应创面湿敷,抬高患肢,待溃疡好转、创面清洁后手术。 8、术后抬高患肢,重视患肢的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切口愈合。术后第二日开始做足背伸屈活动,每日3-4次,借助腓肠肌群的收缩挤压,以利深静脉血液的回流,术后2-3日可下床活动。弹性绷带松紧要适宜,维持2周方可拆除。卧床期间做足背伸屈运动,争取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以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9、出院后继续应用弹性绷带或弹力绷带1-3个月,并可逐步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宜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如瘦肉、鱼、虾、蟹、水果、蔬菜,禁食坚硬、刺激性大的食品。机体抵抗力提高,手术切口愈合好。

怎样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怎样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保守疗法: (1)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的姿势,步行可以利用小腿肌肉的泵作用来促进静脉回流; (2)抬高下肢能够缓解水肿等症状; (3)穿戴带有压力梯度的弹力袜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 (4)部分药物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常用的有爱脉朗、迈之灵片等。 下肢静脉曲张注意事项: 1、蛋白质: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充足的蛋白质可以维持体内所有营养物质的平衡,增强免疫力,保护细胞,还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血液循环。 2、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腿部的沉重感。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有:全麦、大豆、粗粮、菠菜、洋白菜、甘蓝、麦芽、坚果类、蛋等。 3、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以改善组织的氧化作用,增加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新鲜水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可以通过降低血凝倾向,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预防淤伤。新鲜蔬菜含有丰富纤维素,能避免便秘,保持肠道清洁,改善肛周围的血液循环,预防末梢静脉曲张和痔疮的形成。 下肢静脉曲张保健方法: 1、改变习惯姿势。 改变生活习惯,减少长期站立和长期的坐姿,特别是静止性站立的时间,平卧和坐下时可以将下肢适当抬高,帮助增加下肢静脉的回流。 2、着装宽松衣物。 减肥,并避免穿过紧的衣裤。 3、加强体育锻炼。 对于生活或工作中需要长期站立的病人,可以多进行行走性的锻炼,以增加小腿肌肉泵的作用,也可以帮助下肢静脉回流。 4、穿医疗弹力袜。 站立时使用压力治疗袜,一般只要要小腿范围的即可,压力在20~30mmHg。 5、避免患肢外伤。 保护有静脉曲张的下肢,避免其受伤。 6、使用适量药物。 适当使用些增进静脉回流的药物。 7、保持愉悦心情。 下肢静脉曲张发病原因: 1.静脉本身因素 (1)静脉壁软弱和静脉瓣缺陷,是全身支持组织软弱的表现的一部分,并与遗传因素有关。由于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内,又缺乏有力的支持,当静脉内压力增大时(如负重、咳嗽以及长期站立等),此种情况易引起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瓣产生闭锁不全,血液向下倒流,使静脉压力增高,又逐渐破坏远端瓣膜,终致产生静脉曲张。由这种情况发病者称为“原发性静脉曲张”。 (2)当浅静脉壁和瓣膜受外伤后,若愈合不良,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3)在老年人,静脉壁开始退化,亦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2.静脉压升高静脉本身虽无病变,但由于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而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指南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概述】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为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引起,亦称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继发性类型则是深静脉病变导致深静脉压增高,破坏隐-股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而引起浅静脉曲张。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大隐静脉,也有大、小隐静脉同时发病,单纯小隐静脉曲张较少见。下肢浅静脉曲张发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国外统计女性病人多于男性,而在我国男性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 1.病人久立、坐位或行走后患肢沉重,酸胀或胀痛,易疲劳,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后症状可减轻,有晨轻暮重的特点,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好发因素 (1)长时间站立或坐位。 (2)体型高大和肥胖。 (3)妊娠和腹压增高。 (4)遗传和习惯性便秘可能与下肢浅静脉曲张有关。 3.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甚至迂曲成团,站立时明显,平卧时消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部和足背部。病情长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的溃疡。 4.曲张静脉容易并发浅静脉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可扪及红肿的索条,有压痛。 【诊断要点】

1.患肢沉重、酸胀,且晨轻暮重,下肢浅静脉迂曲张。 2.踝部和足背部肿胀,病情严重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 3.Trendelenburg试验可发现有无大隐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erthes实验阴性,证明深静脉通畅。对怀疑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应做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或静脉造影。 4.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见深静脉通畅及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可以作为手术的依据。 5.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导致的浅静脉曲张。无创检查能够确诊的病例不必常规行静脉造影。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保守台疗适用于病变轻、妊娠期妇女或者不愿手术和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保守治疗只能够减轻症状,而不能治愈本病。 (1)抬高患肢,避免长时间站立、坐位和习惯性便秘等。 (2)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坐位者和妊娠妇女,可以穿循序减压袜治疗。 (3)药物治疗:药物可以减轻下肢水肿、改善微循环及预防血栓形成。 2.手术术治疗是本病的根治方法。 (1)高位结扎和剥脱曲张的大、小隐静脉。 (2)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 3.硬化剂注射治疗曲张静脉内注射硬化剂后加压包扎,刺激静脉内膜发生炎性反应,导致血管腔纤维性阻塞。只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局限曲静脉。

下肢静脉曲张(教学查房)

实习教学查房 日期:2015-7-24 地点:心内主持人:邱冬梅主查人: 葛东参加者:沈黎黎杜晨晨杨娟赵炎勇葛东题目:下肢静脉曲张 床号:2608 姓名:刘文芳性别:年龄:住院号:体格检查 1. 一般情况: T: 36.8 ℃, P:64 次/分,R:18 次/分,BP :130 /80 mmHg 神志:清,营养:良好,精神:好,面容:正常,体位:自动皮肤黏膜:色泽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弹性正常、无水肿 2. 专科症状:左下肢静脉迂曲扩张,皮肤蚯蚓状突起、无色素沉着,大隐静脉瓣膜功能实验和深静脉通畅实验均为阳性。 病史采集 患者是入院第二天,神志清,精神可,睡眠正常,能下床自由活动,长时间站立有小腿坠胀感,了解到患者血糖偏高,饮食以含糖量低的食物为主,少

食多餐。 健康宣教 1. 去除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的因素 2. 休息与活动 3. 弹力治疗 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与静脉回流障碍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营养障碍、慢性溃疡有关知识缺乏:检查、治疗方法的知识缺乏潜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护理措施1. 活动无耐力的护理: 响静脉回流; 30-40 度,避免腹内牙及静脉压增高的因素 2.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①嘱病人避免过度活动或做重体力劳动,多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 —40 度,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症状; ②坚持患肢皮肤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洗澡,以免加重病情; ③下床活动或外出时,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减轻患肢症状,避免外伤损伤皮肤,伤及血管; ④修剪指(趾)甲,避免抓破皮肤。 3. 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资料

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病理及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静脉曲张? 中医学将下肢静脉曲张称为筋瘤,形成小腿溃疡称为臁疮。历代医家对其认识有以下几种:《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外科正宗~瘿瘤论》对筋瘤的描述:“筋瘤者、坚而面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西医学则认为,血柱的重力以及任何增加重力作用的后天性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等都可以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使瓣膜正常关闭功能受到破坏,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西医上认为: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它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道静脉等也会发生静脉曲张。(可以简单的记:血管瓣膜受损,血液回流受阻,血液蓄积下肢,造成曲张现象出现)。 二、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 寒邪治病为主因 《黄帝内经》认为,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湿为重浊之邪,其性粘滞。是故寒湿侵袭,易致气血凝滞,脉络痹阻不通,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肢体失其濡养而发生静脉曲张。

湿性趋于下故下肢、精索部位更明显,更容易受邪。因此寒湿的因素是发生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 什么叫寒,打个比方中焦脾胃的血脉,因为受寒过后,立即收缩,气血郁滞不通,局部马上作痛。那种感觉像刀绞一样,有人会说揪着疼,如果你没得过再比如冬天寒冷,冻得打哆嗦,浑身蜷缩在一起,这就是寒邪的收引。中医里有一种方法叫取类比象,再看看静脉曲张,腿部的弯弯曲曲收缩成团像什么,此为寒主收引的具体表现。精索静脉曲张呢,一个道理,阴囊居下焦之极,厥阴之地,阴寒易袭之,气血为之凝塞,故基本病机为寒邪侵袭、凝滞于肝经。具体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证。肝经的循经绕阴器抵少腹,寒邪凝滞肝经,气血运行不畅,故少腹及睾丸阴囊冷痛、畏寒喜暖、痛连少腹、坠胀,并互相影响牵引股侧。这种痛患处必然不红不肿,发凉怕冷。寒为阴邪主收引,寒邪侵袭则筋脉拘急,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疼痛拒按或遇寒加剧得温则缓。 男性阴囊处的疼痛尤为突出,若严重起来,冷得疼痛不堪,患者根本直不起腰来。这里面肝肾亏虚是本,寒凝经脉为标,此为虚寒证。肝经,作为一条和生殖有着密切关系的经脉,千万别受寒。那些平时生活中隐隐感到睾丸胀痛,或者走路一长就有些疼痛的人,更应该及时就医,查一下精索静脉曲张的问题。 西医上按人群的发病分为以下几种: (1)先天原因:患者的瓣膜可能天生有一些小问题,加上后天压力,便形成了静脉曲张;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概述 一、发病情况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发病率(67.5%)高于男性。CVD是指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原因占8%。导致CVD发生的因素有: (1)静脉反流:

(2)静脉回流障碍: (3)先天发育异常: (4)遗传因素: (5)其他因素: (二)发病机制 1. 下肢静脉高压: 2. 慢性炎症反应: 3. 静脉微循环受损: 4. 遗传易感性: 诊断及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必要的检查,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

情况,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一、主要诊断方法 1. 病史询问和体检: 2. 传统的检查方法: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静脉有无阻塞和反流,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安全、无创、方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是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4. 静脉造影(包括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 5. 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6. 动态静脉压测定: 7. D-二聚体检测: 二、CEAP分级

1. CEAP分级: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确定了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分级体系即CEAP,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价(表1)。 2. CEAP分级的改进: 【推荐意见】 采用CEAP分级和VCSS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疗效。 治疗 一、药物治疗 有CV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1.静脉活性药物(VADs):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常用的VADs包括:(1)七叶皂苷类:代表药物为马栗种子提取物,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健康教育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健康指导 一、住院健康指导 (一)疾病指导及术前宣教 1、饮食指导:术前进普通饮食,增加高蛋白饮食,如肉、奶、 蛋,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2、疾病相关知识指导: (1)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指导患者行走时应使用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穿弹力袜时抬高患肢, 排空曲张静脉内的血液后再穿,注意弹力袜的薄厚、 张力及长短应符合患者的腿部情况。弹力绷带应自下 而上包扎,包扎不应该妨碍关节活动,并注意保持合 适的松紧度,以能扪及足背动脉和保持足部正常皮肤 温度为宜。 (2)维持良好姿势:坐时双膝勿交叉过久,以免压迫、影响腘窝静脉回流。卧床时抬高患肢30°—40°,以 利静脉回流。 (3)避免引起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长时间站立,肥胖者应有计划的 减轻体重。 (4)保护患肢,避免外伤引起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3、术前皮肤准备指导:为避免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做好充分 的皮肤准备。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小腿溃疡者,局部应换药,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抬高患肢,感染控制后要保持皮肤 清洁。 (二)术后宣教 1、体位活动指导: 1)嘱患者术后6小时内低枕平卧位,预防因麻醉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如有恶心、呕吐,头偏向一侧,使口 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误吸入气管。 2)卧床休息,患肢下垫一软枕,抬高30°,促进静脉回流。3)早期活动: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做足背伸屈和旋转运动,以利于静脉回流;术后24小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下肢 静脉回流,以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伤口观察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应观察手术切口,如有无切口或皮下渗血,局部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告知其观察远端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的意义。应用弹性绷带要保持合适的松紧度,说明弹性绷带一般需维持两周方可拆除。 3)预防并发症指导:如发现有局部出血、感染和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表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二、出院健康指导 1、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1—2个月,晚上睡觉时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得病理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陈瑞芬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就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得重要疾病。在我国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 心血管系统疾病得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第一位。 动脉硬化症就是一组动脉疾病得统称,指动脉壁增厚、硬化、弹性减退,这些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中膜钙化以及细动脉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指管壁表面得内膜柱出现大小不等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动脉硬化,主要表现在细动脉出现玻璃样变。动脉中层钙化在我国较少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肌型动脉,以中层钙化为特征,常见于老年人。细动脉硬化症常见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就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得疾病 ,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我国 AS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多见于中、老年人 , 以 40 ~ 50 岁发展最快。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就是指血浆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得异常增高。胆固醇在血浆中主要表现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LDL、VLDL(坏胆固醇)得水平持续升高与 AS 得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 水平得降低与 AS 得发病率呈正相关,LDL与VLDL就是判断AS与冠心病得最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LDL被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动脉斑块形成得作用,氧化得LDL就是最重要得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就是损伤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得主要因子,氧化得LDL 不能被正常LDL受体识别,而易被巨噬细胞得清道夫受体识别,而快速被吞噬、摄取,促进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HDL可运载血中胆固醇到肝脏,因而可以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得沉积。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不会自行愈合、而且逐年加重,很多人到处寻求偏方,其实,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并不神秘,一起来听听来自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曲乐丰教授团队的季相国大夫关于当前正规医疗机构血管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吧。 一、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仅能使病变延缓进展,主要适用于:①静脉曲张局限、程度较轻而无症状者;②妊娠妇女(分娩后症状往往自行消失);③身体差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主要的疗法包括弹力支持和药物治疗: 1.弹力支持 指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弹力袜的压力远侧高而近侧低,循环递减,以便血液回流;同时,应适当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等。 2.药物治疗

指的是服用促进静脉回流、恢复静脉弹性的药物。主要是一些植物的提取物,目前常见的药物是迈之灵、地奥司明片、消脱止等。 二、手术疗法 1.硬化剂注射疗法 最适合用在细小静脉扩张,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以处理剥脱不尽的曲张静脉。 原理:把硬化剂打入静脉内,破坏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痉挛、炎症反应而形成血栓、纤维化,从而达成消除静脉曲张的目的。 一般病人无需住院。但此操作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若不慎将硬化剂打入下肢动脉内,可以造成肢端坏死及截肢的后果。 2.传统手术疗法 目的是彻底去除曲张静脉。常用的方法包括:大(小)隐静脉剥脱术,单纯曲张静脉切除术等。具体采取何种方法需要根据病变的位置、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而定。

需要强调指出:如果下肢浅静脉曲张是继发于下肢深静脉阻塞性病变,如深静脉血栓、盆腔肿瘤压迫、外伤致深静脉狭窄闭塞等,则手术应视为禁忌。因为此时的浅静脉曲张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表现,切勿轻易的将曲张静脉剥脱,否则,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在实施手术前,一定要评估明确深静脉是否通畅(如做下肢深静脉通畅试验),只有在确保深静脉通畅的前提下才能实施手术。 3.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 通过将导管置入静脉内,直接作用于静脉壁释放射频能量,快速使静脉内纤维化,静脉管腔收缩、血管闭合,从而达到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目的。 4.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 激光纤维置入浅静脉主干腔内,末端接触静脉壁及血液,产生光热作用,一方面引起静脉内壁损伤,结构破坏,另一方面引起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导致静脉纤维化以及血栓栓塞,进而导致

大隐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血管外科诊疗常规(09年修订版) 目录 1、大隐静脉曲张 2、深静脉血栓形成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4、颈动脉狭窄症 5、动静脉内瘘 6、主动脉瘤 7、主动脉夹层 8、布-加综合症 9、动脉栓塞 10、大动脉炎 11、周围血管瘤 12、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13、颈动脉体瘤14、先天性血管瘤和血管畸 形 15、肠系膜上血管疾病 16、上下腔静脉综合征 17、胸廓出口综合征 18、锁骨下动脉闭塞 19、肺栓塞 20、淋巴水肿 21、血管外伤 22、医源性血栓 23、门静脉血栓 24、肾动脉狭窄 修订说明:本次修订主要为促进在病历书写,诊断和分型上逐渐规范化,以更好的利于临床、病历随访分析、科研工作。 修订时间:2009年10月

一、大隐静脉曲张 (Great Saphenous Varicose Vein,GSVV) (一)疾病特点: 1、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易疲劳,平卧休息后可减轻;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3、病情进展时,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部和足背部,也可有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性溃疡。 4、若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疼痛,皮肤红肿,局部压痛,曲张静脉呈硬条状。 5、静脉曲张为一大类疾病,血管外科常见的主要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包括大隐静脉曲张和小隐静脉曲张。 6、常见的鉴别诊断主要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动静脉瘘等。 (二)分级: 0级:静脉疾病不可见或不可触及; l级: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表现、踝部红肿; 2级:浅静脉曲张; 3级:水肿但无皮肤改变; 4级:水肿、静脉疾病导致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脂性硬皮病); 5级:皮肤改变伴有已愈合的溃疡; 6级:皮肤改变伴有活动性溃疡。 (三)病历书写要点: 1、现病史:需写清患者症状(例如肢体沉重感,团块出现时间等),变化发展情况,有无合并瘙痒,痉挛痛,静脉性跛行的时间及距离,既往治疗情况,有无服药、应用弹力袜等。 2、专科查体要点:进行双下肢对比,重点检查患肢有无色素沉着、溃疡、水肿、硬结、触痛、静脉瘤,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并要测量双侧肢体周径(测定方法为:髌骨下缘下方15cm处测小腿周径,髌骨上缘上方20cm处测大腿周径),并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辅助检查:患者入院之前一般均有静脉彩超,应在病历中写清,注意有无血栓及反流,并将彩超检查单夹入病历中。 4、诊断规范:○1若患者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则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并依据病情分级,后面用括号附上分级。○2若合并血栓形成,则增加一条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西医】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的病变。本病多见中年男性,或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本病未破溃前屑中医“筋瘤”范畴, 破溃后屑“臆疮”范畴。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在四肢血管疾病的大多数病例中,常因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尤其是溃疡而就。 【发病群体】 1、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 如:售货员、空服人员、教师、美发人员、、厨师及运输业 的服务人员等。由于我们腿部的静脉血液要从低处流向高出,若人长期处于站立状态,就会增加血液回流的压力,高压力使血液无法正常回流,这样血液挤压在腿部形成静脉曲张。 2、经常坐着,坐姿不当。IT人员、职业司机、工厂员工及大部分办公室白领都属从事以坐姿为主工作的一群:长时间的坐,会导致血管长期处于循环滞慢的状态,容易引发静脉曲张。 3、从事长时间蹲着或跪着的工作的人群:

如:清洁工人、装修师傅、农夫、园艺工作者、汽车修护员及负责机械保养维修的工程师等,需要长时间蹲着或跪着工作,长时间蹲着或跪着都会增加下肢的压力,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动,因此,也易引起静脉曲张。 【病理病因】 1.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发挥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导致发病。 2.静脉内压持久升高:静脉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时,瓣膜会承受过重的压力,逐渐松弛、脱垂、使之关闭不全。这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 3.其次是年龄、性别:由于肢体静脉压仅在身体长度达最高时方达最高压力,青春期前身体不高,故静脉口径较小,均可防止静脉扩张,所以尽管30岁前有患严重静脉曲张,但大多数是随年龄增大,静脉壁和瓣膜逐渐失去其张力,症状加剧迫使患者就医。静脉曲张以女性多见,可能由于妊娠能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但在没有妊娠的女性,其发病率也比男性高(男:女=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较宽大,血管结构过度弯曲以及月经期、妊娠期和绝经期时均可使骨盆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9-06-11T09:07:27.21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作者:丁阳[导读] 虽然静脉曲张很少出现急性症状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但是会引发感觉迟钝、沉重感、疼痛、出血、溃疡或脂皮硬化等症状,需要积极干预才能缓解[2]。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130000 1.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及症状 临床上对静脉曲张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盖伦(Galen)等医学先驱都描述过静脉曲张及其治疗方式,且延用至今[1]。静脉曲张的定义是扩张,曲折,和拉长静脉。最常见与腿部浅静脉,因为该静脉站立时容易受到压迫。除了影响外观,静脉曲张还经常导致瘙痒和疼痛,站立或行走时尤甚。虽然静脉曲张很少出现急性症状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但是会引发感觉迟钝、沉重感、疼痛、出血、溃疡或脂皮硬化等症状,需要积极干预才能缓解[2]。 目前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在城市已占总人口的5%左右。静脉系统中存在瓣膜,连通静脉的瓣膜或穿孔器允许血液从浅静脉系统单向流向深静脉系统,这些瓣膜如果失效,就会导致血液在浅表系统回流,加重静脉压力。世界各地进行的各种研究表明,静脉穿孔是静脉溃疡的重要原因,它们的分裂加快愈合,并可能减少溃疡复发[3]。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反流性疾病占慢性静脉疾病的大多数(>80%)。尽管阀尖正常,但通过阀尖硬化、伸长或阀环扩张,可以遗传或获得阀门故障。据估计,在一生中患有静脉曲张的人中,约有3%会发展成静脉溃疡。如果可能的话,应该避免让症状恶化的因素。患者不需要避免轻微或中度的身体活动,但剧烈运动可能会使静脉曲张恶化。而且,以往的紧身衣并不是治疗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它可能有助于一些症状,但不能治疗静脉曲张[4]。 1.治疗方法 2.1传统治疗2.1.1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是目前最经典也是最常见的手术。传统治疗中需要剥脱五大属支,即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股外侧静脉[5],大隐静脉剥脱虽能彻底消除大隐静脉主干的反流,但大大降低了术后的再手术的机会,且存在切口多、出血多、创伤大、痛苦大等缺点[6]。2015年,罗刚等人[6]报道了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的案例,对照组实施大隐静脉传统高位结扎加抽剥术,观察组实施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 20世纪40年代初,林顿认识到这些穿孔器在静脉溃疡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提倡在直视下用开放技术结扎穿孔器。术后创面愈合并发症发生率高,导致该手术名声不佳。筋膜下穿通术(SEPS)的出现促进了筋膜下穿通静脉的内镜探查和阻断。它被证明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开放的程序具有可比性的结果,较低的发病率和伤口并发症[4]2013年,Sundeep Kumar等人[3]报道了11例,行筋膜下内镜穿支手术(SEPS)的患者。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8分钟(60-96分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2.1.3单纯缝扎法 缝扎法一般为高位结扎,从静脉一侧皮肤进针,绕过静脉深面,穿出对侧,将大静脉隔皮肤缝扎。由于将扩张的血管留在体内,这种方法易于复发,复发原因多是由于患肢深静脉瓣膜或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等。 2.2新型治疗2.2.1激光疗法 激光疗法的原理是激光光纤与静脉壁接触,将能量传递到静脉壁,引起静脉壁增厚,收缩,纤维化,最终静脉腔闭合[7]。该方法的优势是微创、易于恢复、住院时间短、不易产生并发症等。2015年,张勇敢等[7]报道了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术治疗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结果表明,激光联合治疗确实能够降低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现象。 2.2.2射频疗法 2015年,Sunil Kumar Singh等[2]报道了射频疗法与常规手术的疗效对比。在超声成像指导下进行射频疗法,治疗时大隐静脉在内踝上方2cm处切开一个小静脉。RFA探头插入此处,并向上通过2cm以下到达隐静脉股结,产生85-120℃的温度,探针在烧蚀静脉的同时缓慢向下拉,声音连续表示手术顺利。整个过程中保持大隐静脉的局部冷却。接受射频疗法的患者,治疗周期、住院时间、平均疼痛指数、平均口服止痛药量、行动时间和正常活动恢复情况和常规手术的患者相比均有改善。 2.2.3硬化剂注射 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近年兴起的微创治疗方法,常用的注射剂是聚桂醇。近年来,血管疾病正不断追求微创治疗方法,而硬化剂注射法正符合这一需求。硬化剂通过破坏细胞膜对血管内皮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持续的血管痉挛和静脉单层的剥蚀。2016年,贾琪[8]等报道了26例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个月后回访,26例曲张静脉均闭合良好,未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以及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2.4导管电凝法 电凝法的原理是采用套管针穿刺比较细的曲张血管团,电流通过其末端电极产生电热,电热被周围组织吸收,热能破坏静脉壁的结构,静脉内膜、中膜、外膜呈均匀的、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辅助局部压迫使管腔闭死,导致静脉内形成血栓栓塞并且发生纤维化,使管腔闭塞,达到治疗作用。2016年,焦亚彬等[9]报道了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与腔内电凝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对比,电凝法的成本低于硬化剂注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可选用电凝法,但是对于溃疡,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效果更好。结语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上课讲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陈瑞芬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重要疾病。在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 动脉硬化症是一组动脉疾病的统称,指动脉壁增厚、硬化、弹性减退,这些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中膜钙化以及细动脉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是指管壁表面的内膜柱出现大小不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动脉硬化,主要表现在细动脉出现玻璃样变。动脉中层钙化在我国较少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肌型动脉,以中层钙化为特征,常见于老年人。细动脉硬化症常见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我国 AS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以 40 ~ 50 岁发展最快。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的异常增高。胆固醇在血浆中主要表现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LDL、VLDL(坏胆固醇)的水平持续升高与 AS 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 水平的降低与 AS 的发病率呈正相关,LDL和VLDL是判断AS和冠心病的最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LDL被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氧化的LDL是最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氧化的LDL不能被正常LDL受体识别,而易被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识别,而快速被吞噬、摄取,促进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HDL可运载血中胆固醇到肝脏,因而可以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二)高血压(hypertension) 统计显示:高血压患者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无高血压者相比,AS的发生率高4倍,高血压患者AS发病早,且病变严重。机理为高血压使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迫和冲击作用较大,引起内膜损伤,内膜对脂质渗透性增强,高血压患者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应较正常人更低,才可防止AS发生。 (三)吸烟 吸烟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独立的危险因子。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均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的舒张功能,内皮舒张是动脉健康的标准。吸烟使血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内皮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吸烟使血中LDL易于氧化,氧化的LDL促进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迁入内膜下并转化为泡沫细胞,引起AS。 (四)继发性高脂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甘油三脂和 VLDL 水平明显增高, HDL 水平较低;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高胰岛素水平可促进血管壁的平滑肌增生,与血中的 HDL 呈负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病综合征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使血浆 LDL 明显增高。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疗法的健康教育1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疗法的健康教育 下肢静脉曲张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主要因静脉壁薄弱、静脉瓣缺损,及静脉内压力增高所致。多见于长时间站立工作、负重工作、习惯性便秘的人群。病人站立时可见下肢静脉扩张、迂曲,常感下肢乏力、酸胀或出现足背及踝周水肿。病程较长而曲张明显者,常可在小腿下段及踝部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和溃疡形成。 根据病情的发展程度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有支持疗法和硬化疗法。支持疗法:避免久坐久站,间歇性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或弹性绷带。硬化疗法:曲张静脉内硬化剂注射。非手术疗法适用于病变局限,深浅静脉瓣功能良好及不能耐受手术者。而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的曲张的根本方法。 1、术前准备: 保持情绪稳定,术前晚8点后禁食、晚12点后禁饮水。注意足部卫生、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2、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防止静脉剥脱部位出血。 患肢抬高20~30度,24小时内尽量下床活动,促使下肢静脉回流,以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避免久坐久站及下肢过早负重,避免静坐或静立不动。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天后拆除膝关节以上部分,膝关节以 下部分绷带及切口辅料再过一周后拆除。建议拆除绷带后每日坚持穿着医用弹力袜3-6月,夜间休息时脱下。 ●术后患肢可能有轻度肿胀,为正常现象,通常2~8周可 缓解。如肿胀较严重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及时就诊。 ●拆除绷带后1周内忌毛巾擦洗患肢,洗完澡后请用干毛巾 吸干,根据恢复的情况术后1~2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拆除绷带后部分患者皮肤可见片状瘀斑,为手术中出血反 映至皮肤表面,约1~6周后即可吸收,个别患者出现小水泡,数天后即可痊愈。 ●术后患侧腿迂曲静脉变硬、皮肤下有结节,皮下可触及条 索是术后早期改变,经3~6个月后可逐渐软化消失。 ●个别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小腿或足背等部位感觉麻木,这 是因为皮肤神经就在皮下通过且于静脉是伴行的,在手术切口及处理曲张静脉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损失一部分神经,大部分病人可以在3~6个月左右恢复。远期不影响运动等肢体功能。 ●术前有严重溃疡的患者术后可能需数周或数月溃疡逐步 愈合。皮肤色素沉着可能需要数年逐渐变淡。 3、出院后注意事项: ●3~6月后日常活动可不必穿着医用弹力袜但需要长时间

门静脉高压诊疗常规

门静脉高压症诊疗常规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PH)是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使门静脉压力持续增高而引起的症候群。 【病因及发病机制】 门静脉高压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及血管畸形、代谢病所致,分为:肝前、肝内和肝后三型。 1、肝前型:发病率<5%,肝功损害轻。常见病因有门静脉血栓、先天性门静脉畸形、栓塞、血栓形成肝动-静脉瘘、及由胶原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凝状态所致。 2、肝内型:占绝大多数,其中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主要原因。 3、肝后型:少见。如缩窄性心包炎、右心衰竭、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或栓塞等。 本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门脉主干梗阻后引起门静脉血流回流障碍、或门脉系统高动力状态、以及某些递质等引起门脉压力增高有关。 【诊断】 (一)症状和体征: 1、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充血性脾肿大是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首发症状和体征,生后可存在,多在婴幼儿期发现。多数患儿可出现脾功能亢进。 2、侧枝循环形成:最主要形成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常因破裂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呕血),是门静脉高压最常见、最危险的临床表现。此外,还可见腹部浅静脉怒张,及内痔,破裂可引起便血,但儿童罕见。 3、患儿还可出现低蛋白血症、腹水表现,部分儿童还可有胸水和下肢水肿。 4、可合并门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包括门脉高压性胃病(PHG),门脉高压性小肠病(PHI),门脉高压性结肠病(PHC)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2、血液检查:有一项以上血液有形成分减少(骨髓象可见幼稚细胞增多); 3、X线吞钡或胃镜检查:可见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 4、腹部B超:脾肿大、脾静脉增宽;肝实质无异常;多普勒超声见门静脉主干增宽,有血流量增多趋势,且门静脉主干显现不清,可见侧枝血管建立。 5、腹部CT和肝放射性核素扫描:脾脏肿大、肝脏无明显异常。 (三)鉴别诊断 1、应与上消化道出血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糜烂性胃炎等鉴别:这些疾病多有反复上腹痛或腹胀病史,查体多见明确的上腹部压痛,呕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