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全文及翻译

《陋室铭》全文及翻译

《陋室铭》全文及翻译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 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 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 d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 u):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陋室铭知识点清单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欣赏 陋室铭唐·刘禹锡 教材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 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 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 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 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 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功名的人。可以 弹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 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①层:文章开篇四句,简 洁有力。以类比的方式开头, 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 陋室埋下了伏笔。 第②层:描写居室环境与日 常生活。 第③层:运用类比手法,连 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 不陋。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写作特色】①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居室主人品德高尚。②运用类比手法,以“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③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一、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有仙则名.名: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上: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劳:_______________ 2.其他实词 (1)有龙则灵.灵: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斯:___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惟:_______________ 馨:_______________ (4)谈笑有鸿儒 ..鸿儒:_____________ 鸿:_______________ (5)往来无白丁 ..白丁:_____________ (6)可以调素 ..琴调:_______________ 素:_______________ (7)无丝竹 ..之乱.耳丝:_______________ 知识盘点

文言文综合翻译(2019届用)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主备人:许志海刘云龙靳超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技巧】 第一招: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物、书名、度量衡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2.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3.褒禅山亦谓之花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作花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08安徽高考) 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过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第二招: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句中停顿词、倒装句子的标志词、偏义复词的虚指成分。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短暂提顿)(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公姥”偏指“姥”:婆婆) 就可以告诉婆婆,及时把我遣送回娘家。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已经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的乐趣。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5.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山上有个小洞,(里面)好像有光亮。 6.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啊,多么高的山峰啊! 7.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三招:换——古代表年岁、风俗的词要换,词类活用词的词要换,古今异意的词要换,通假字要换……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 (特别注意:“丁…忧”“下车”、“乞骸骨”及表示官职升降的词“除”、“拜”、“左迁”、“谪”、“召”“辟”“公车”)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古今异义:地位低,见识浅) 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竟然不惜)降低自己身份委屈自己(而三顾茅庐)。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垂髫”古代年岁,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注意“弱冠”“及笄”“耄耋”,“期颐”等)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十六。同时注意“晦”“朔”“望”)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划着小船在黄州赤壁下游玩。 4.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文档】陋室铭英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陋室铭英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是这首铭文作为经典流传至今,不仅因其思想内容积极乐观,境界 高远,其语言上的特色上的独特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陋室铭英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 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 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 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 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 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 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 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 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 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 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 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 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 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 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

最新陋室铭翻译简短

陋室铭翻译简短 《陋室铭》中,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的简短翻译以及原文评析,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这篇古文。 《陋室铭》原文: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剪短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

《陋室铭》文言知识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今义:鸿雁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 四、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竹:本指管乐器 五、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陋 六、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七、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及翻 译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

《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陋室铭》一、一词多义 1.名 有仙则名。名:动词,出名,有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作动词用,说出。 2.是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是。 当是时。是:代词,这。 3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古今异义 1.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2.无案牍之劳形.。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样子。 3.无丝竹 ..之乱耳。丝竹 ..:古义:琴瑟,萧管之类弦乐器。 今义:丝绸、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 古义:大。今义:鸿雁。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灵.:形容词作动词,灵异、神奇。 3.惟吾德馨。馨.:名词作形容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陋之。

五、本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偶、比喻、类比和比兴。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拟人。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5.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 六、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丝:本指琴瑟、箫管等弦乐器,这里代指奏乐的声音。竹:本指管乐器。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形:形体、身体。 劳:使……感到劳累。乱:使……受到扰乱。 7.何陋之有。

陋室铭 部编版课文翻译注释

《陋室铭》第一课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hóng 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翻译 山不在于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要深,有了龙就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在陋室里弹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来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注释 1、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出名,有名。 3、【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7、【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10、【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1、【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12、【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13、【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14、【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 五、作业

浙江大学保送生考试试题归类 翻译

翻译题: 把古文翻译成英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道德经第一段) 译文: “道”,可以说得出它的具体形状的,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讲得出它的具体特征的,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它是天地的开端,因为有了它,天地才能开始;“有”,它是万物的根本,一旦有了它,万物才能产生。 所以说,经常处于“无”,为的是观察天地的奥妙;经常处于“有”,为的是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都是这样深远而看不透,但确实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奥妙的门户。 大意: 本章阐述道的特点,它玄奥幽深,是世间一切存在的根源。“有”和“无”,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 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 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 This '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 Or rather 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 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大学》前三句)【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is 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to renovate the people; and 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The point where to rest being known, the object of pursuit is then determined; and, that being determined, a calm unperturbedness may be attained to. To that calmness there will succeed a tranquil repose. In that repose there may be careful deliberation, and that deliber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the attainment of the desired end. Things have their root and their branches. Affairs have their end and their beginning. To know what is first and what is last will lead near to what is taught in the Great Learning.

陋室铭爱莲说译文字词解释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老师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爱莲说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 2、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 ..(没有学问的人)..(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览)(佛经)...(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 无丝竹 ..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 ..(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之劳形 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名词用作动词)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 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是动用法) 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名词用作动词) 4、“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不译 三、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3、《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可编辑修改word版)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ft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陋室铭 (1)ft不在高,有仙则名。 ft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灵性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蔓延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旧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断句 ft/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解 题目: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 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显现灵验。

刘禹锡陋室铭英文翻译及详细解析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英译: A mountain has a fame not for its height, but for a deity being in it. A lake has a spirit not for it s depth, but for a dragon being in it. My room, although simple and humble, is famous for my vir tues. Here, moss kisses the steps, and green grass catches the eyes. Confabbing here are all eru dite men but shallow people. Here I can play my undecorated qin (a Chinese zither), and read dia mond sutra, neither interrupted by such noises as from those silk-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 s, nor exhausted by official documents. My room, famous for my virtues, like Zhuge Liang's Thatc hed Cottage in Nanyang and Ziyun's Pavilion in western Shu, is just described as Confucius said:" How can such a room be simple and humble?" 解析: 《陋室铭》非诗而是文。因此,翻译时不能按诗歌格式翻译。此篇虽短,但文章结构完整。下面我们用汉语和英语两种篇章思维对其进行分析。 从汉语思维角度看,中国古人写作喜欢使用“赋比兴”手法。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比: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其中比兴两种手法更具文学手法。“起兴”的作用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不是“赋”陈其事,直来直去,直奔主题。“起兴”借先言他物,而引出主题。但这个“他物”并非任意任何“他物”,必须与主题有关,这样才能自然引入到主题上。《陋室铭》中1-2句以“兴”起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第3句为主题,如果按1-2句式,本应该写为:“室不在(仑)奂,有德则馨”。但作者在句式上改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什么要这么改动句式呢?很简单,如果不改而仍用前面相同的句式,就会让读者一直“兴”下去,从而感到疲惫,找不到主题。这个主题中,“陋室”和“德馨”为中心;“陋室”为次,“德馨”为重。次则笔墨不应多,重则应大事渲染。作者只用第四句论述“陋室”;而用了三句从三个方面大事渲染“德馨”:第五句从人际交往论述自己的德馨、第六句从自身修养论述自己的德馨、第七句从世事工作论述

最新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陋室铭》中小编读出作者认为屋子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的原文以及翻译,供大家品读。 《陋室铭》原文: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陋室铭》原文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陋室铭》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

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卷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3分) 1、斯.是陋室(这) 2、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甚蕃.(多)5、濯.(洗涤)6、妖.(美丽而不端庄) 二、句子翻译:(6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4、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三、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生活态度。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陋室铭》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运用类比立论,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含蓄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突出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五、内容拓展: 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