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

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

论文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人的内在德行修养。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了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法律意识的培养既可为一种社会规范功能,又可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吸收和理解。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养法律意识教育

一、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人文素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文化;第二,它是指人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包括仁、义、信、理、智。人文素养应包括按照社会的要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是当年代大学生教育的灵魂,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p当代大学生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是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综合能力提高的“学术学生”;一类是不学无术,虚度大学生活的“颓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无形中大学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但同时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塑造,使学生在综合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不够。甚至有许多学生误将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职业教育或寻求谋生获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人文素养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达到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气质和修养的目的。要使高校及学生个人均能清楚的认识到人文教育能够对专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无论是纵观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著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人文大家,他们大都是既精通科学技术,又精通人文艺术.,例如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也是集哲学、文艺和自然科学为一体的人文大师。

二、法律意识培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其可视之为人文科学,现在意义上的人文科学除包括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之外还包括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包含了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而法律素质教育重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有机

综合体。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密切联系。它可表现为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法律动机,权利义务的认知,对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在我国传统法律意识中“礼”成为最重要的观念,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法的认识并不高,导致其在生活中的运用有限,权利意识淡薄,普遍有着耻讼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损坏别人的利益,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采用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生犯罪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近十几年来在一些优秀大学生身上发生了一起起的典型的违法犯罪事件。例如,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将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在学校是学习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法律,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也是违法犯罪。因此,可见刘海洋未能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以致做出了触犯法律的行为。还甚有个别大学生因同学关系不睦而采用报复的极端手段,导致了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如发生在2013年4月1日的“复旦投毒案”,林森浩过激行为造成了对黄洋的巨大伤害导致其中毒身亡,这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及轻视。这些事件不仅是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还表现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少;人文素养的核心其实就是对人的一种关怀、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情怀。

这些事件为我们对公民法律意识培养,尤其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新时代下的法律意识培育也反映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法律意识培养包含于整个综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之中。

一位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坚定法律信仰,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因为人文素养的终极体现就是对人的关怀。如果我们将人文素养理解为“以人为本”的话,那么法律意识的素质教育应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一种内心价值取向、对事物的正确评价及对行为的规范的培育。从这个方面而言,法律意识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人本精神是相符合的。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即是要逐渐形成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校层面乃至整个社会层面加强人文素养来促进。可具体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首先,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法律价值一致的教育;其次,加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评判标准的教育;最后,将法律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以规范其行为。三、法律意识培养对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培养可以获得对法的认识、对法律内容的把握和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对法的体验;让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上的综合体现。在大学校园中的法律素质培养,就是要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融入人的发展的整体需要中,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都已认识到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着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当中,许多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高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渗透出对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除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多层面的培养课程,例如开设法律方面的公选课、人文

综合素质培养的选修课、法律讲堂、道德讲堂及国学传统文化活动等。

面对各高校开设的各类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学生已经有意识的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其中法律意识的素养所占一定的比例。法律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法律的活动中能够准确、完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依据事实和法律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权益。

在思想文化精神阵地,不仅要向大学生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意识,更要倡导法治精神、弘扬诚信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激励了人们培养权利义务相一致、权力责任相统一的观念,使年轻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对人文素质中的伦理道德的建设起到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使得大学生能严格的做得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从而法律的规范作用能为道德起到社会规范支持。同时,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其与整个人文素养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才能真正显现出成效。

人文素养包括了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两个方面,现代大学生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的脱节,通过学校的教育人文意识可以很好的建立起来,但是这仅存在思想层面上,还需要在实际的行为方面即人文行为上有所表现。要解决这种人文意识与人文行为的脱节问题,可通过法律规范、约束的理念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展现出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言行合一、知行合一。

现实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可表现为,第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重视素质的培养。把握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上,注重与哲学、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融合。深掘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学的一系列原则融入进大学生的世界观之中,使之内化为一种人文素养。第二,法律行为的约束性促使了人文行为的习惯养成。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有约束到自觉习惯的过程。提高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人文素养。最后,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培养是开放的、渗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人文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是密不可分的。

法律就其本身而言,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其本身就具有的人文精神、实质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等理念;这与人文精神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内涵是一致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一致的,都是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相互尊重与关爱。法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功能,引导大学生做一个自律的人,自律能力的加强,才会自觉强化自我修养、净化灵魂,激发自身潜能,达到自觉提升人文素养的要求。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文素养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说营造法律氛围,方能彰显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学习体会】 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学习体会 人文素养,百度百科的意思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 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这门课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上的启迪,更是一种在精神上的影响。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可以解释为人 文素质和职业修养的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 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职业素养是专业第一位,但是除 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因此,这门课对我们将来的就业也 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适应教学的安排,一天中总有那么几个时候是没课的,所以要合理安排空余的时间,积极为未来的就业做安排。大学 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 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思想 和行为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 而关于做人,我们的确要有自主意识,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确定 自我。在每个角色中,安分于自身,不逾越。就像老师说的,该玩 的时候,玩的疯点没关系,而 在学习时也应该认真对待。 大学里,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从零开始,我们应该从现 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可以做一个独立自主、诚实守信的人, 我们要合群、要有责任感。其实,我们还需要在这里学习一种叫团 队意识的东西,和别人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倾听别人 的意见,和别人沟通交流,其实这也是一种素质的体现。

同样的,大学怎么可以不参加一些社团,在那里,我们参加活动, 认识更多的人,在这个小社会里,学习者为人处事。 我们的职业技能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学得这么辛苦,但 说实在话,现在如果不辛苦,那以后有更多的苦要吃。 其实,我蛮喜欢这门课的,在很多时候可以深刻剖析自己的内心, 了解自己究竟在想什么,到底要什么。我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 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时候在写实训报告的时候,感觉是一种诉说,让自己有个释放的地方。 总的来讲,我觉得学习和生活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协调的,只顾了学 习不行,但若只顾了生活,那也是不行的。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 提高自己的素质,有了这个为基础,再加上自己的学习为保障,那 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冲向成功。 【篇二:人文素质和社会生活心得体会】 《人文素质和社会生活》心得体会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努力提 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和每个大学生的 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富强。大一下学期,我们开展了《人文素质和社会生活》这门课,虽然只 有短短4个星期的时间,却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布臵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一 条旅游线路,这个任务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我们小组共8人, 路线主题是:“海上花园,温馨厦门”,当谈到在一个团队里的收获,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于团队工作流程的切身体会、亲力亲为。讨论旅 游地点、查找资料、图片、整理资料、写策划文案、作ppt等每一 个环节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每一道工序都是我们经过反复讨论之 后得出的共识,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及培养

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作用及培养 摘要: 知法爱法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对大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拥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可以及时有效的保护人自身的权益和生命安全。工作初期要签的劳动伙同法,和人结婚也有婚姻法对自己的保护。如果什么都不了解一点的话。吃亏了受伤害了都不知道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都有重大作用的的事情,相当于在培养一种自尊、自律、自强是人生态度。 摘要:大学生法律培养作用 一、非法律专业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意义 “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 ①高尔斯华绥曾经这样说过。可见法律就是一样用来保护我们自身权益的至高无上的权利。知法懂法通晓利用基本法律常识来保护自己,就怕的是你不懂法。所以为每个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法律方面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②康德这句话既客观又公正的阐释了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可以用来保护我们普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侵害。工作顺心了,生活开心了,身心自然就健康了,人自然就幸福了,我们追求的生活自然就来了。所以在进入社会之前要学会从头到尾的保护自己,因此大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法律是非常有必要的。懂得一些基本法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更好的做出理智正确的判断与取舍,在自己受到伤害时懂得用法律为自己保驾护航,使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在别人受到伤害时,还可以保护他人,助人为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 二、法律的作用 1、对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因为各派的思想主张法律不同,各自认同的君王不同,才会有那么多的战乱和纷争,以致人民在这样的局面下倍受欺凌,时局动荡。儒家认为只要人人遵守符合其身分、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便可长治久安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性,提出礼治的口号。同时也主张德治。孔子说“为政以德”。他比较德刑的优劣,得出结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既坚信人之善恶是教化所致,也坚信教化只是在位者一二人潜移默化的力量,于是从德治主义愆而为人治主义。这样的法治理念在和平时期还行,在战争纷乱的年代就不行了。 法家反对礼治、德治、人治,主张法治。认为国之所以治在于赏罚,一以劝善,一以止奸,否认仁义道德的价值,认为并不足以止乱,无益于治。法律的作用原在禁恶,非为劝善。 ①出自英国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 ②出自德国哲学家康德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_赵磊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 赵 磊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3)02 0156 03 Connot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Humane Accomplish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ZHAO Lei (College o f Educational Science,South west China Normal Uni versity,Chon 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hu mane includes humane knowledge,humane inspirit and humane behavior.The actuality of the present age college,students'humane accomplishment is not very wel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 tate and its reason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hu mane accomplishmen t,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humane accomplishment;connotation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培养 专才 的 专业教育 使命,又要承担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 的 人文教育 使命,以使人成为 现代人 。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竞争,更是人才素质竞争。21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 伟大复兴 ,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时也需要文化的深厚积淀。这就要求担负着造就国家高素质人才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人文素养内涵探析 最近一个时期,谈 人文 几乎成了时尚。 人文主义 、 人文精神 、 人文素质 、 人文素养 等与 人文 相关的词不仅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也纳入了大众话语体系。仔细分析,才发觉国人所谓 人文 仍未超出西方文化传统中变幻不定的 人文主义 之涵义。其实 人文 这一概念,中国古已有之。 易 贲 中将 人文 与 天文 对举: 小利有攸,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人文者,人之文也,如同天文意为天之文一样,是古老的天人感应说较早的表述形式。而西方的 人文 一词源于拉丁文Hu mani tas,意思是人性、教养。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 人文 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的学科和事业,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道德素质的学问。 素养 一词在 高级汉语大词典 里的解释为: 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可见, 素养 与 素质 、 精神 不同,它更强调能力,即 素质 和 精神 的外显、行为。但这种能力必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 那么 人文素养 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具体来讲,应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一)人文素养的基础 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2]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 全面发展的人 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古往今来,真正称得上 大家 或 大师 的人,无不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这些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中,人们会思考 人的本质是什么? 、 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我的价值体现在何处 等无确定答案但却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类的幸福、什么是人类的痛苦,怎么样化痛苦为幸福;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乃 156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9卷第2期 JO URNAL OF CHONG 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 tion)Vol 9No 22003 收稿日期:2002-12-25 作者简介:赵磊(1979-),男,山东巨野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研究。

法律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论法律意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法律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4〕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小题目: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作用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嵌入式12-02班 姓名:高爽爽 联系方式:

流光容易把人抛,感觉才刚刚开始,却后知后觉已不再当初,无论心境还是人。是啊时光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年已经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在大一步步探索这些好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学已然教会我太多。我已经深刻的体会到大学的自由时间是何其之多,一切都该由自己做主。还记得刚入大学时自己还像个孩子一样,什么都不懂,而如今在读过大学以后我却收获了不少,真正了解了大学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进入社会前期阶段的适应,更是提高我们自身价值的宝贵时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技能和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大学是最美的人生阶段。 进入大学以后才认识到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需要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科学和人文素养则是提高大学生的两大支柱。了解科学是我们生活的手段,而人文素养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科学和人文素养来发掘自身的价值。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加强法律基础课教学对提高整个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要增强师资力量。师资薄弱是影响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第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律师、法官、检察官进校园为学生授课或者讲专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提高学生适用法律能力。最后,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一起抓,在课堂上不能偏向任何一方的教学,只有这两者共同发展的大学生,才称得上高素质的大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法律知识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适当时可以组织课堂辩论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

3.促使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敬仰,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的意 识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律师、法官、检察官进校园,为 学生授课,开讲座,利用他们法律工作中的案例,来个现场断案,在学生中树立法律的威严,剔除社会上的各种妨碍法律公平公正的干扰,促使他们树立对法律的敬仰,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校除了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同时也要加强对大 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把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了解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规定,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把他们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为了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进一步理解加强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呈现以下特点: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2]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1999,2)[3]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4]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要 由于我国国情以及应试教育制度,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受到削弱,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很多都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所以,就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创造富有人文情怀的大学环境,本文将结合实际与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人文素质是什么 人文素质是一种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素质,它可以让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可靠的把握。“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 人文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每一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经过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培养,在这十几年中,每一个同学都是按照老师所指示的去做。而正是这种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是抑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当同学们完成了12年的基本教育,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之后,大学中突如其来的自由生活和放松的环境却让很多同学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迷茫,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这个目标往往不是来自每个同学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主流社会、老师、家长为每一个同学设定的,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只好接受别人强加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这个目标也就自动消失了。但是大部分同学都难以迅速找到一个新的目标,这也就导致了同学们对于当前大学生话和未来生活的迷茫。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发掘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为自己设定一个希望达成的目标。而想要完成这件事,就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1.注重理论学习,增加课堂教学。正确的极强的法律意识绝不是空中楼阁,而要以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底蕴,因而大学生首要的是学习法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我们国家基本部门法的理论,如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诉讼法等等,这是确立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不学法、不懂法便不会有正确的法律观,更谈不上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有关法学原理系统地讲清、讲透,使学生学习能抓住重点,领会实质,以便牢固地把握法律的基本原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奠定基础。注重法律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增加课时,通过大量的法律知识的灌输,强化学生的法律意 2.注重家庭支持,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坚强的后盾。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不力,将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知法、守法的楷模。家长应保持与子女的联系,积极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并及时掌握子女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动态,给予子女相应的指导和关爱,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症结,矫正他们不端的行为,抑制他们过分的物质欲求,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宏观上,我国必须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看法而改变,克服无法可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现象,真正作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部门各领域严格依法依规章办事,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惩办腐败,完善社会监督,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微观上,要预防和惩治一切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有害书刊、音像制品及非法网站毒害大学生,净化环境,强化治安,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舆论和风气。 4.大学生也应该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自己主观方面的接受,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所以只有大学生自己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时提醒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保障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是解决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的根本所在。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各项具体的工作。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良好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缺失,根本原因是人文教育理念,学科教育和校园环境塑造方面存在偏差。在我国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中需要从积极培养人文意识,推动人文教学,塑造校园环境和构建评估体系入手,这对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被解读为社会变革的通行法则,在《辞海》中人文被解释为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我国社会进入全新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空前发展,信息形成了快速传播,个人意识也空前高涨。在物质极大丰富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出现了迷茫和空虚。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人文素养现状明显堪忧。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是如何处事,如何学习,如何思维,是一个大学生内化为一个优秀人的基本品质要求。 大学生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社会的道德和价值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一个进行自我提升,以及进行内在生长和文化滋养综合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性统一的过程。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人文教育中需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建设中,认识人文素养的教育具有重要性,通过客观分析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积极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建构等。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在竞争机制下社会各个领域,已经给转型化的社会带来了激烈竞争,大学生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考研和考证,目的是找到好工作,进而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明显被忽视。在专业课程之外大学生最希望学习的是计算机和英语等实用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对自己的就业,以及对自己的“钱途”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人文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多,在进行问卷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竟然是来自游戏的内容等,对于一些历史,以及人文的认识存在扭曲情况。 (二)大学生价值观迷失 人文素养是人们去发现人生的真谛,以及形成人生的价值观。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学说和新的思潮涌入,人们在价值取向和信念选择方面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向化和多维化的情况。在没有升学压力下,很多的大学生不明白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生活具有困惑情况,对如何成长具有仿徨和无助的情况。在学生没有压力下,大量闲暇时间不知道干什么,对未来也看不清楚。 (三)大学生内在修养缺乏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教育策略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教育策略 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法学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 绪论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有良好的法律,有依法办事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公正司法的审判、检察系统,有守法的国家、机关、公民,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律意识。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法律意识结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左右,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多方面,但法律素质应该是大学生综合

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明辨是非,抵御不良社会现象影响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需要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约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3在校大学生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犯罪成为高校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律意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使他们对违法犯罪有更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与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与心理态度的总称,就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就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与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就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依法治国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有效实施就是以全体公民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前提的。大学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建设的栋梁,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较为模糊。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与法律就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就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与法律的这种权威。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与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如何提升人文素养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如何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学生来讲,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人文素养?其中人文素养从字面讲又包含哪些方面?是不是“人文素养”可以拆开来去理解呢?即“人”,“文”,“素”,“养”。结合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老师给予我们的启发,以及社会现象等方面,去谈谈这个话题。 人,首先是一个有生命的物种,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个人的情感、道德、信仰。 显而易见,生命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珍贵的。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没有了生命,就没有谈论的必要了。这就要求了我们需要珍惜生命,爱惜生命,珍惜自己,爱惜自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那么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任何有生命的物体呢?如果不是,我们还有安全感吗,时刻都会有失去生命的可能,因为不尊重别人的生命和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相等的。俗话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可改变,不可违背。一旦违背,总是会遭报应的。现实社会里在腐败的强权,金钱,黑恶势力面前,生命是不公平的,不公道的,那也是这些事情不能见光,黑暗的背景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背了天道、人性。见光死,一旦大白于天下是遭到人神共愤的,是为他们行为付出代价的。在法治国家里,法律的制定,就是严格要求遵守这个规则,尊重生命,违背了,就要面对法律的制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生命是基于本体而存在的,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命也会变的微弱。要想做到尊

重生命,让生命有顽强的生力,我们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生命在于运动,良好的体能锻炼,规律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增强我们的体力,同时也会让一个人的生命力变的更加坚强。 思考能力,即思维,这是人的第二个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了思维,生命也失去了意义。思维是人类所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存储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人的思维能力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力的强弱;一方面是能否运用思维技巧。思维技巧运用得好的人,即使智力一般,也能高人一筹,反之即使智力很高,也可能表现得平庸。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呢?首先,观察事物不要限制自己的视野。在听到一个新观点或看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要立即表示喜恶,不要只从本人原有的知识出发加以评价,决定取舍。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想一想这种新观点、新方法所具有的优缺点,然后再决定取舍。其次,不要忘掉目标。许多人在思考问题的初期,能对准目标,随着思维的展开,影响思维的因素越来越多,就可能偏离目标,甚至忘掉目标,这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三,要考虑到所有的因素。如果你为解决什么问题或做出什么决策而思考,你要对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有关的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推敲,考虑无遗,但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优先考虑。第四,要考虑效果。你要想象和推测自己的计划和行动在当前、5年后、10年后.甚至更长时期后可能产生什么效果;要比较不同的后果,做出最优的选择。最后,要突破寻常的思维方式。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要解开思想上的束缚.把那些奇思异想,通常认为不可能实现或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 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 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 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 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 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 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 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 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 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 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 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 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 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 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概要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 高校人文氛围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也是学校人文氛围状况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目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人文素养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素养”,一般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概而言之,广义上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而狭义上的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二高校人文素养教育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指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发问卷70份,收回问卷61份,回收率达87%。 (二调查对象

青岛大学在校生 1、调查地点 本研究主要对青岛大学的现状开展了调查。 2、具体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在校本科生 (三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EXCEL等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眼中的人文素养 1、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1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8%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26.2%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比较清楚,52.5%的学生对人文素养只有一般了解,另1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2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的途径不明确。有42.6%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行动,54.1的学生有想法并有行动,3.3的学生表示没想法没行动 (3经顺序相关性和差异显著性检验,在人文素养的认知方面,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排序相关性很高,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排序相关性也很高,基本没有显著差异性。 2、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学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 (1学生认为有效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形式多样。调查中,有31.1%的学生选择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作为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有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题目: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调查与分析 专业: 班级: 组长: 组员: 成员分工: 调查目的: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简单得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必备要求,是能够懂法运用法律的前提;对实际案例的解决是法律意识高低的具体表现,具有直观性。因此,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了解我校在校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观点与态度,我们组织了关于学生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 摘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正文: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全面分析。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差。 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来源很局限,大多只是从教育中获得。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导致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 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