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

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

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一、陆贾

秦王朝政治上的失败,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给汉初文人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陆贾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二、贾谊★

贾谊(前200一前168)西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洛阳人。

贾谊散文分类:

《汉书·艺文志》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1)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2)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

(3)还有一些是杂论。

其中《过秦论》、《陈政事疏》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贾谊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过秦论》的艺术特点:

1.先叙史实,后发议论,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2.强烈的对比

3.辞赋化的倾向

三、晁错

代表作:《论贵粟疏》。

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文风简洁明快,有商鞅、韩非遗风。

不足之处:缺乏文采。

四、《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淮南子》二十一篇。

《淮南子》21篇,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

五、其他西汉散文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刘向《新序》《说苑》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桓宽《盐铁论》

六、西汉政论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的不同:

1.先秦诸子处在诸侯争霸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音节),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2.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而那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或痛陈事理,或自抒怨愤,或嬉笑怒骂,叙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成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东汉散文

一、《吴越春秋》

赵晔:东汉学者、文人,字长君。

《吴越春秋》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2.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吴越春秋》开志怪小说的先河。

3.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越绝书》

《越绝书》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三、《论衡》

王充,东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任。

《论衡》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何意义呢?

首先应该说,东汉王朝那种妖妄荒诞的统治学说,并不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辨来对付。打破它,需要的是勇气,是清楚明白、具有说服力的批判,是尖锐而坚决的抗争。《论衡》正是这样适时的著作。没有理性精神的复苏,没有对官方学说的怀疑和唾弃,正处于衰微的文学是很难找到出路的,《论衡》又正是起到了唤起理性的作用。所以它不仅预示了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预示了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

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 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 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 摘要: 唐代的文坛绚丽多彩,百花争艳。除诗歌、传奇、变文、词之外,散文也异常发达。特别到了中唐贞元、元和期间,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掀起之后,散文更是盛况空前。它的题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广泛了,举凡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可以运用散文这种形式。作家作品方面,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兼擅诗文,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元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越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散文作品,数量也蔚然可观,如韩愈的散文现存约三百多篇,柳宗元的散文现存约四百多篇。晚唐小品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的喜爱和称赞。 关键字: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唐末小品文。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散文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他的贡献在于:不但恢复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和历史地位,而且大大扩大了散文的功用,使这种原来主要用于著述的文体,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思想、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语文工具,从而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广阔天地。同时,由于他十分重视文学特征的表现和文学手段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文学散文,提高了散文的审美品格,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的散文有300多篇,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论说文、杂文、记叙文、抒情文四类: 论说文鲜明体现了他文以“明道”的主张,集中阐发了他关于儒道的基本思想,《师说》批评了士大夫耻于求师、轻视学习的不良风气。这类文章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论证雄辩有力,纵横开合,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杂文主要揭露官场中的丑恶和官僚制度的腐朽,讽刺各级官僚尸位素餐,批评士大夫的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1.2秦汉散文

1.2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 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

秦汉散文

…考核内容… 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1.《吕氏春秋》的简况。 2.《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3.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的写作缘由 4.秦刻石文的特点。 5.《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1.贾山的《至言》。 2.贾谊的生平。 3.晃错的生平。 4.枚乘的《上书谏吴王》。 5.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6.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7.晃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1.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2.董仲舒及其散文。 3.刘向的生平。 4.杨挥的《报孙会宗书》二 5.桓宽的《盐铁论夕二 6.《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二 第四节东汉散文 1.东汉散文大势二 2.桓谭及其《新论》二 3.王充。 4.仲长统。 5.王充散文的特点二 6.仲长统散文的特点二 《吕氏春秋》的简况 【知识解读】《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的主持下,由其门客集体编著而成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思想成分居多《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知识解读】《吕氏春秋》以平实的语言、短小的篇幅,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谏逐客书》 【知识解读】(1)铺叙从古至今客卿辅助秦国富国强兵、不断强大、将能统一六国的事实,并且讲明客卿从来没有对不起秦国。(2)论述秦始皇贪恋外国的珍宝、美色和音乐,轻视客卿的存在,指出重物轻人的事实。(3)从利害关系上论述纳客与逐客,并且指出逐客不利于秦国的统一与发展,甚至会导致秦国灭亡。 综合以上分析可概括出《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善用对比手法;第二,叙事说理第三善于铺陈。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 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 1、散文的概念 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 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 2、散文的产生 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 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 A结绳记事 B刻划符号记事 甲骨文 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 钟鼎彝器 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 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 内容: 1、表现行旅生活 2、反映战争 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 4、反映原始风俗 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 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 1、强调实用 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 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 先秦散文的特点 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 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 2、文史哲不分 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 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 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 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 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 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 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 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 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 四、战国后期 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 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 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尚书》、《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 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晁错 《古文尚书》——孔安国 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 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 《尚书》文章特点 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 风格:质直古朴 二、《春秋》 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 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春秋》记事简约,如同大事记,但所载内容多真实可信,可以定为信使。 《春秋》文字简括、平实、含蓄、明白流畅。 《春秋》对后代历史著作有重大影响,尤其在遣词造句中寓褒贬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秦汉散文思考题

秦汉散文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吕氏春秋》(174-175) 二、单项选择 1、关于《吕氏春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174/175 A、秦统一之前完成,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 B、包括8览、6论、12纪,后世又称“吕览”。 C、兼容儒、道、墨、法、农家学说。 D、体系严密,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说理抽象。 三、多项选择 1、关于《吕氏春秋》政治思想说法正确的有(ABD)175 A、主张天下一统。 B、主张变法。 C、主张无为而治。 D、主张天下为公。 2、下列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的是(ABD)175 A、荆人涉澭 B、刻舟求剑 C、守株待兔 D、引婴投江 3、下列关于《谏逐客书》正确的是(ABCD)176 A、作者李斯 B、从秦国利益着眼 C、富于文采 D、讲究辞令 4、关于《泰山刻石》的思想有(ABC)177 A、守法 B、尚孝 C、重农 D、重商 四、单项选择 1、汉代最早的一部政论著作是(A)178 A、陆贾《新语》 B、贾谊《新书》 C、晁错《论贵粟疏》 D、枚乘《上书谏吴王》 2、不是贾谊政论文的是(C)178/181 A、《新书》 B、《过秦论》 C、《论削藩书》 D、《陈政事疏》 3、关于《过秦论》的说法错误的是(D)179-180 A、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 B、全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C、在所有“过秦”的文章中影响最大 D、汉兴的原因在于施行仁义 五、论述题: 1、以《论积贮疏》和《论贵贮疏》为例,比较晁错与贾谊政论文的异同。(182-183) 六、多项选择题 1、枚乘的谏书有(AB)183/184 A、《上书谏吴王》 B、《上书重谏吴王》 C、《上吴王书》 D、《狱中上梁王书》 2、董仲舒的奏议文有(AB)185 A、《春秋繁露》 B、《天人三策》 C、《士不遇赋》 D、《论积贮疏》 3、董仲舒《春秋繁露》的思想有(ABD)185 A、儒家思想 B、阴阳五行 C、道家思想 D、天人感应 4、关于《淮南子》说法正确的是(ABCD)186 A、归入杂家 B、反对复古 C、神话传说丰富 D、文字旷放恣肆 5、出自《淮南子》的神话故事有(ABC)186 A、女娲造人 B、嫦娥奔月 C、后羿射日 D、开天辟地 6、出自《淮南子》的寓言有(AB)187 A、塞翁失马 B、削足适履 C、守株待兔 D、揠苗助长 七、单项选择 1、《淮南子》主要的思想是(A)186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章秦汉散文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 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理解: ①《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②《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识记: ①贾山《至言》。 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间应相互尊重、信赖,行文质直切实,明白晓畅,有说服力。 ②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老臣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文帝十二年卒。 ③晁错生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④枚乘《上书谏吴王》。 劝说吴王应遵守君臣之义。比譬叠出,委婉设辞,很有文采。(与贾谊、晁错的政论散文颇不同,体现着文人而非政治家的特点。) 简单运用: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秦汉名家散文篇目]名家朗诵经典散文篇目3篇

[秦汉名家散文篇目]名家朗诵经典散文篇目 3篇 名家朗诵经典散文篇目篇1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

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名家朗诵经典散文篇目篇2 南方的夜——冯至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发着浓郁的清热。——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 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象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相,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2 秦汉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精读笔记复习专用PART 2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秦汉散文(课件)

第一章漢散文 第一节及西汉散文 一、文 1、《吕氏春秋》 吕不韦以之强,羞不如(之有信陵君,楚之有春申君,之有平原君,齐之有孟尝君),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不韦列传》

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其持论颇为不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七) 2、斯(略) 二、西汉前期散文 1、贾谊 (《过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

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评注昭明文选》引月峰语) 2、《子》 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依顺也)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汉书·衡山济北王传》)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

归之于道。(高诱《子序》) 《》之奇,出于《离骚》;《》之放,得于《庄》、《列》。(高似《子略》卷四) 《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熙载《艺概·文概》) 三、西汉后期散文 董仲舒学本公羊,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则其于礼也深矣。至观其论大道,深奥宏博,又知于诸经之义,无所不贯。(熙载《艺概·文概》)

秦汉散文(课件)

第一章秦漢散文 第一节秦及西汉散文 一、秦文 1、《吕氏春秋》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魏之有信陵君,楚之有春申君,赵之有平原君,齐之有孟尝君),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不韦列传》

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其持论颇为不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七) 2、李斯(略) 二、西汉前期散文 1、贾谊

(《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 2、《淮南子》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依顺也)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

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其义也著

,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高诱《淮南子序》) 《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高似孙《子略》卷四) 《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刘熙载《艺概·文概》) 三、西汉后期散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