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

1:要历史事件

三国时期,曹魏王承袭汉制,在新疆的海头(罗布淖尔)、高唱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xiao)尉,在哈密以南置伊吾县隶属敦煌郡。这是中原郡县制推行到西域的最早记录。

公元316年(四世纪)西晋灭亡。前凉在吐鲁番地区设高长军,任命太守管辖,郡以下设县、乡、里。

四世纪中叶(382年),苻坚(fu jian)派吕光率军进驻龟兹,不久吕光回到凉州,建立后凉王朝。后又命吕覆为西域都护,驻守高昌。

386年,鲜卑拓拔部首领建立北魏,逐渐统一中国北方。曾遣使者二十輩使西域,北魏还在罗布淖尔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驻守鄯善管辖西域。

在这期间高昌、焉耆、疏勒、竭般陀、于阗、鄯善等地多次派人到内地对北魏、西魏和萧凉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

2: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入西域,当时西域少数民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

四:隋唐时期——多元化民族大融合时期

1: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隋朝在西域专门设立了西戎校尉,负责处理有关西域的事物。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朝在西域实行两种管理制度:

(1)实行郡、州、乡、里制度,主要在新疆东部,包括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

(2)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安西都护府所属的十六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南路和葱岭以西地区。北庭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又分三十多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北麓和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地区。唐玄宗(李隆基)推行节度使以后,西域置安西四镇(和田、喀什、库车、焉耆)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与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并存。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兵府制、稽查户口。

公元840年,唐后期原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人由于遭到雪灾、瘟疫、内战被迫西迁或南移,大部分进入西域与原来的土著居民相融合,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新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当时西域传入内地及内地传入西域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技术:

西域传入内地的商品主要有:牲畜、毛织品、玉石、香料、药材。内地传入西域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有:丝绸、铁器、漆器、茶叶、造纸术。

2:宗教信仰

公元前1世纪前后,由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于阗。当时最大的佛国是于阗。佛教在西域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吐鲁番的高昌回鹘王朝。

唐朝时期在西域信仰佛教的国家主要有:于阗、疏勒、高昌、龟兹。此时佛教为西域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宗教。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1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2决策的合理性3 科举制的影响4 地方行政管理体系5 监察制度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 2.(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

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 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 3.(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 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 一、秦朝时期 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 时间:公元前221年。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 P7页。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 起源时间:春秋后期。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 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 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经济措施: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盐铁专卖)。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积极: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发展:①来源: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和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内容: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强调“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地位:从不受重视的民间学说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 3、汉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同时期的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文化:书法:秦篆、汉隶文学:汉赋。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6分)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 1:要历史事件 三国时期,曹魏王承袭汉制,在新疆的海头(罗布淖尔)、高唱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xiao)尉,在哈密以南置伊吾县隶属敦煌郡。这是中原郡县制推行到西域的最早记录。 公元316年(四世纪)西晋灭亡。前凉在吐鲁番地区设高长军,任命太守管辖,郡以下设县、乡、里。 四世纪中叶(382年),苻坚(fu jian)派吕光率军进驻龟兹,不久吕光回到凉州,建立后凉王朝。后又命吕覆为西域都护,驻守高昌。 386年,鲜卑拓拔部首领建立北魏,逐渐统一中国北方。曾遣使者二十輩使西域,北魏还在罗布淖尔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驻守鄯善管辖西域。 在这期间高昌、焉耆、疏勒、竭般陀、于阗、鄯善等地多次派人到内地对北魏、西魏和萧凉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 2: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入西域,当时西域少数民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

四:隋唐时期——多元化民族大融合时期 1: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隋朝在西域专门设立了西戎校尉,负责处理有关西域的事物。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朝在西域实行两种管理制度: (1)实行郡、州、乡、里制度,主要在新疆东部,包括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 (2)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安西都护府所属的十六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南路和葱岭以西地区。北庭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又分三十多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北麓和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地区。唐玄宗(李隆基)推行节度使以后,西域置安西四镇(和田、喀什、库车、焉耆)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与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并存。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兵府制、稽查户口。 公元840年,唐后期原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人由于遭到雪灾、瘟疫、内战被迫西迁或南移,大部分进入西域与原来的土著居民相融合,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新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解析:选D。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解析:选D。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项。 3.(2018·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 解析:选A。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选A项。 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时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 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 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模块一第三单元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解析:选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

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4.(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 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 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 一、填空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____________。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 4.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 10.南朝出现的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 13.“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 14. 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 、敷藻、裁对、隶事。 18. 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__________`。 22. 吴歌产生于以_____________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2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壮大自耕农队伍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

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答案 B 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材料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 C 5.(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隋唐时期

第9讲隋唐时期(2): 三、唐朝:开放的帝国 (一)唐朝的建立 (一)关陇大族的兴起与唐朝的建立 ▲1、关陇大族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关陇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据统计,隋代三省18名高级官员,有11人曾在北周任职,15人来自西起天水京畿地区东迄洛阳这条东西向的地带。六部的46名尚书中42人是北魏(13人)和北周(29人)官员的子孙,其中3人有任职北齐的经历。46人中的30人来自天水、京畿及洛阳地带,7人来自山西,其余来自华北平原。而武川(今内蒙武川东北)系军事贵族则居于隋朝政权的统治核心。(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177。) 2、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1)618年,李世民灭其继承人薛仁杲,占陇西全境。 619年,推翻李轨政权,有河西五郡。 620年,灭刘武周,恢复巩固了在山西的统治。 2 )罗艺:据涿郡,称幽州总管。618年归附。 王世充:据洛阳。620年,李世民出关攻之,621年出降。 刘黑闼(ta):有河北。621?a623年遭镇压。 高开道:冀北。亦相继败亡。 3 )江南地区: 萧铣:据巴陵(岳阳),迁江陵,称梁帝。控两湖地区。 621年,在唐军突袭下,降唐。 林士弘:有江西,建楚国。622年,遭唐军镇压。 辅公祏(shi):624年,遭唐军镇压。 4 )漠南: 梁师都:据朔方(内蒙杭锦旗北),国号梁,突厥封他为?°解事天子?±。 628年(贞观二年),太宗乘突厥衰乱,击灭之。 (二)大唐盛世及其衰亡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 4)开元盛世 2、唐中后期的政局及其衰亡 1)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 3)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与唐的衰亡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则过之。所以能及此者,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李世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 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 (1)从“废王立武”到“二圣” (2)从“圣母神皇”到大周皇帝 (3)武周的结局 4)开元盛世 (1)李隆基即位 (2)开元之治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诗词

陶渊明 一、静穆的隐士(假隐盛行时的真隐士) 孤独的哲人(动荡时代的思索者) 伟大的诗人(玄言诗盛行时的田园诗人) 二、徘徊于出仕归隐的原因: ①以显赫的先祖为荣,以屈事他人为耻 ②面对现实政治的矛盾 ③建立功业的理想没有破灭 ④生活的窘迫 三、陶诗之田园隐逸生活: ①田园景物的生机带来的欣喜 ②田园生活的恬淡带来的安宁 ③亲自耕种的艰辛与欢欣 ④辍耕读书对宇宙化道的体悟 ⑤邻里交往的淳朴与惬意 四、陶诗风格之恬淡自然 ①内容:田园景物、日常生活 ②手法:白描(不堆砌、不夸张) ③语言:口语(少用典、不藻饰) ④境界:景、事与情、理的交融(诗化、哲理化) ⑤景物:目之所及的农村景物 ⑥事情:亲自经历的日常生活 ⑦情感:或适意或寂寞的情怀 ⑧哲理:对于价值、生死、兴衰等终极问题 五、陶诗风格之慷慨激昂 ①人生痛苦(生之痛、死之痛)带来的哀伤 ②现实政治激起的内心波澜 ③历史人物与事件引起的感慨 六、陶渊明诗之哲思 ①隐居田园与建功立业【消解办法:一切皆空(佛教)】 ②隐居田园之寂寞与坚守节操之欢欣【消解办法:安贫乐道(儒家)】 ③面对死亡的焦虑与坦然【消解办法:委任任化(道家)】 建安文学 一、三曹特点 1、曹操 曹操诗的思想内容: ①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露行》《苦寒行》 ②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 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 ③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 曹操诗的艺术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诗人的气质中流露着王者的雄霸之气 2、曹丕 曹丕对文学的贡献: ①其《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②诗歌的思想内容: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宴游和军旅生活,感事而 发的作品 ③诗歌风格: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情感体验真挚深刻、细腻含蓄,语言清丽工致、婉转流畅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3、曹植 曹植的成就: ①或用乐府主题,或创新题 ②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实现了乐府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化 ③语言华美,使源于乐府的五言诗由质朴向华丽转化,达到文质并重的境界 ④游仙诗上承屈原《远游》,借游仙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游仙题材的发展过程具 有重要作用 ⑤辞赋成就在当时是最高的,代表作《洛神赋》 曹植诗的内容: 前期:対国计民生的关注;建功立业的信心和雄心;游宴 后期:备受政治压抑的苦闷和愤激;思妇怨别;英雄失意 二、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点) 内容: 社会苦难的关注 生死问题的思索 建功立业的渴望 风格: 慷慨:感情的强度 悲凉:感情的色彩 竹林七贤: 阮籍:徘徊于入世与出世间 嵇康:毅然出世 山涛:积极入世 三、鲍照 山水诗的不同: 谢灵运山水诗:游历山水排解心中的苦闷 鲍照山水诗:通过游历山水,写山水来表现自己心中的苦闷,让人读后压抑沉闷 乐府: ①建功立业的理想 ②寒士不遇的愤懑 ③游子思妇 险俗: 险:体现在七言诗体、风格与当时不同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1、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3、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外在条件:颖悟、旷达、真率。 4、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5、曹操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较为完整的山水诗。 6、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曹丕的新变: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8是指汉献帝建安时期至魏明帝曹叡时期的文学创作,其间包括了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三个历史阶段。 9、曹植的诗锺嵘《诗品》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10、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11、王粲“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三首。王粲长于辞赋,琳、瑀之章表书记。 12、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13、蔡琰:《悲愤诗》。 14、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15“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16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17是指从泰始到元康间约30多年的文学创作情况。以陆机、潘岳是为代表,诗风趋向于繁缛绮丽,讲究文辞的华美,一改汉末建安时期的古朴文风,使诗歌创作更加趋向于文人化、贵族化。 18、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描写由简单趋向复杂;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19、左思以《咏史诗》为代表,写出了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咏史》八首)锺嵘《诗品》:文典以怨。 20、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21、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和许询。 22、陶诗艺术特色:一情、景、事、理的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23、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歌和西曲为主。 24、南朝民歌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叙事长诗《木兰诗》。 25、南曲与北歌的比较: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26、陶谢诗歌艺术转变:首先从写意到摹象,其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27、谢诗与陶诗的比较: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2.谢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