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赏析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双桅船》赏析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 一、作者简介: 二、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 “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

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由此段答辩看来,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或是李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 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不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

优秀现当代诗歌赏析

现当代诗歌选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青春》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月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月月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赏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舒婷《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

卞之琳诗选

卞之琳诗选 卞之琳(1910年-2000年)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触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开始新诗创作。1931年发表作品。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同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46年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1947年作客英国牛津,1949年归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此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长期从事W. 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翻一个浪头》(1951)、《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尺八断章寂寞圆宝盒音尘距离的组织旧元夜遐思鱼化石半岛雨同我隔江泪灯虫妆台(古意新拟)白螺壳无题(一)无题(二)无题(三)无题(四)无题(五)归倦航海淘气投记录入梦中南海墙头草水成岩望傍晚大车水分古镇的梦道旁 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断章》赏析

《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4]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 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5][1]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5][1]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堰思无尽吗? [5][1]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 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2] 《断章》创作的时代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诗歌的影响,但是卞之琳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在诗中植入了古典诗歌的因子。那就是其互文性。《断章》中通过“看”“装饰”为描绘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诗的首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没有局限于前人,而是把把风景推远,用一种全知全能的第三双眼审视这个互相注视的世界。同时,诗人也是在运用“倩女离魂”的手法自己注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断章》和王国维的词是一脉相承的。首节与诗的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早就有庄子梦蝶的故事。庄子与蝴蝶互相装饰,是一个扑朔迷离而又浑然一体的梦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断章》通过“看”与“装饰”也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境。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在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与跌进别人的眼睛坠入别人的梦里。[6]《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全诗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态意象:“你看风景”、“看风景人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一节中,第一句“你”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的“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你”却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第二节与此相似。这种“环中环、套中套”的意象结构方式不仅仅如同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的顶真歌谣“天怕云、云怕风、风怕墙、墙怕鼠、鼠怕猫……”一样,充满轻松的智慧,生趣盎然,令人玩味,更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 感,使它宛若电影画面,一幕幕涌入眼帘,使静止抽象的汉字符号变为流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不得不由衷地惊叹诗人的鬼斧神工。《断章》的意象主干是事态的,彼此之间呈现一种顺接的流动之势。并且,在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每一个事态意象之中的物态意象(如第一节“风景”,第二节“你”)又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因此,它迥然有异于前者跳跃腾挪的断裂感,使全诗气脉充盈,通达舒畅。[3]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导读:【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 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

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 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

舒婷《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赏析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 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 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 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 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 “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 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 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 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

原来,她是“张家四姐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 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 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断章》等这种诗。” 他不明白,爱为何是这样,满腔的热情得不到一丝的回应。1936年10月,他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后,启程前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张充和对他依然是温和有加,款款待之,这让他心中多少又增添了一些暖意。 回来后,他继续给她写诗。1937年,他把写给她的23首诗

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赏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舒婷《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

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 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全诗两节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

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 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 景人在楼上看你。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 现“你” 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 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如此,他(她)自然会将“你”当作绝佳“风景”加以欣赏。可以肯定,“你”不可能是武大郎那种身材的人,如果是,她(他)还怎么可能将其作为风景中之“亮点”而加以欣赏呢? 值得注意的是,从诗歌文本、从上节诗的“镜头”看,“(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绝不能说是有意为之。但在有些解读者看来,这是“有意为之”,而不是“巧合”,比如有解读者说:“‘你站在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舒婷对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她让你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动。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让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致橡树》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品。 可以说,《致橡树》是舒婷爱的宣言,也是她对爱的最好诠释。 在这首诗里,诗人告诉我们,爱是平等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不是“攀援的凌霄花”,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为对方“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像“泉源”,常年给对方“送来清凉的慰藉”;更不像“险峰”,增加对方的“高度”,衬托对方的“威仪”。因为这些都是不对等的爱。 诗人告诉我们,爱是诚挚的、坚贞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卞之琳的诗歌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 3、掌上的心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4、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5、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6、信仰 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满树的花朵 只源於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我相信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著的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於会互相明白 7、为什麽 我可以锁住笔为什麽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麽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8、盼望(席慕容) 其实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麽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9、禅意(-)(席慕容) 当你沉默地离去 说过的或没有说过的话都已忘记 我将我的哭泣也夹在书页里 好像我们年少时的那几朵茉莉 也许会在多年後的一个黄昏里从偶而翻开的扉页中落下 没有芳香再无声息 窗外那时也许正落著细细的 细细的雨 10、可是究竟在哪里有了差错为什么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 风沙过后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得细节被你遗漏 归路难求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催你上马 那时候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 早已进入神话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万里黄沙11、

舒婷朦胧诗赏析

舒婷《双桅船》赏析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地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

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