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高中地理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
恢复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有助于保护植被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2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轮作休耕制度,促进有机农林、梯田、沟壑治理等工程来减缓水土流失。
五、总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恢复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和水土保持工程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课件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PPT大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一、引言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地区 地貌特征: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丘陵起伏,植被稀疏 土地利用:大部分为农业耕地,少有植被保护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不当土地利用
过度放牧和过度耕地破坏 了植被,暴露了黄土。
2 人类开垦和开发
大规模开发项目如采煤、 城市扩张等破坏了生态平 衡。
3 极端气候和地形条件
强降雨和地形起伏加剧了 雨水侵蚀,加速了土壤流 失。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1 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2 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
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灾害和土地荒漠化。
3 水资源和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增加了黄河流域的洪水风险,威胁人们的生活和经济。
干旱-半干旱区下垫面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09-6248(2019)02-022709
Influence of Underlying Surface Change on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 , , , WANG Xiaoyong ZHU Lifeng DONG Jiaqiu ZHANG Jun YIN Lihe
spatia)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humanfactorshaveincreasedinf)uenceonthespatia)
;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the land use type in this area has in tense spatial and temporal
"通讯作者:朱立峰(1973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环地质调查与研究$ E-mail:397871699@qq. com
228
西北地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9
ges sharply, indicating the reis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the spa#ialdis#ribu#ionofgroundwa#erlevel.
conversion,and#helanduse#ypechangesviolen#lyin#heareawhere#hegroundwa#erlevelchan-
收稿日期#0181227;修回日期:20190419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目(DD20160293)资助 作者简介:王晓勇(1977 -),男,陕西大荔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地质及水文水资源研究$ E-mail:wxiaoyong@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侵蚀规律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侵蚀规律研究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强烈地区集中在黄土丘陵地区,西北半干旱区的土壤侵蚀突出表现为汛期暴雨导致的高含沙水流,高含沙水流是一种特殊的流体,所以关于高含沙水流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野外实测资料表明,汛期大暴雨形成的洪水的含沙量多数情况下很高,年尺度下水土流失量就集中在那么几次洪水中,本文主要就陕北地区的洪水过程的特征作分析描绘,以期探讨侵蚀中的机理。
关键词: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侵蚀规律研究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黄土丘陵区流域水土流失规律黄土丘陵地区地貌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嵌套式结构,本文统一把(干沟)叫做一级沟道,汇入其中的(沟道)叫二级沟道,依次类推;因此在该地区开展模型构建时,必然涉及到侵蚀由高级(沟道)到低级(沟道)的变化规律问题。
黄土丘陵沟壑区当降雨较大及流域内各地所产生的含沙量都比较接近,这时流量与输沙率的关系(q一qª)中的指数ɑ接近于l 且不同尺度的各级沟道的流量与输沙率曲线趋于重合。
在各级沟道出口,大流量时的含沙量就接近一个稳定值。
各级沟道的洪水流速超过1.27m/s时,其含沙量不会低于40okg/m³.基于岔巴沟流域汛期不同沟道的多年次洪水数据,分析得出径流深(h)和输沙模数(m)之间具有良好的线形关系,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
方程两边同乘以面积,可知实质上这也表明次洪水的水沙之间具有良好的线形相关性。
说明本区域的洪水事件含沙量比较稳定”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年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汛期几场大暴雨洪水造成的。
由于黄土区充沛的沙源,这样在大的降雨下使得流域内各地所产生的含沙量都接近饱和含沙量。
普通一次线形函数拟合表明各级沟道出口次洪水含沙量值700kg/m³一8ookg/m³.基于大理河流域各级沟道水文站的含沙量与流量的过程时间尺度数据分析指出,在中小流量时,含沙量有随流量增加的趋势,但变幅大,而大流量以后,含沙量接近一个稳定的值。
高中地理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地貌
地层主要是黄色粘土、黄土和砂 岩,因此呈现出特殊的土地类 型——黄土丘陵区。
水土流失的定义
1 定义
指水文过程和土壤侵蚀过程的综合效应导致的土壤脱失、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一系列 问题。
2 影响
不仅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也是迫切需要关注、治理和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天然因素
气候炎热干旱、地形复杂多变、植被稀少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2
人为因素
历史上的割草、烧草等习惯做法,以及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同样对水土流 失造成了影响。
3
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化发展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尚未解决的问题
经济作物种植
经济作物比如苹果和核桃等大规模的种植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裸露,产生的生活垃圾对土地造 成污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 治理
黄土高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高原区域,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游陕
位置
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游地区,是 中国最大的黄地带。总面积42.8 万平方公里。
气候
地处内陆,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 候区,气候干燥,在夏季能达到 50℃,冬季则能达到-30℃。
传统建筑材料的重生
水泥砖、杨木板等传统建筑材料 取而代之,又鬆动了密集、高层 建筑体量化的土方工程机具,将 建筑活动移回到乡村,成为当时 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型农村建筑的 代表之一。
治理效果展望
1
生态分享
黄土高原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面积增长了,景观也更丰富。
2
产业支持
治理后的土地实现了逐步恢复和更新,贫困村庄、农民从中受益有增无减。
3
税收回报
半干旱黄土区沟谷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 trcnev nya d h d o o e ntut nC . L D o n h iXiig 80 0 , hn ; 1Wae sra c n y rp w rc s ci 0 , T fQig a , nn 1 0 1 C ia o o r o
2 C l g o E g n ei g, a s . o l e f n ie r e n G nuAg i l r l n v ri L n h u 7 0 7 , h n ) rc t a ie s y, a z o 3 0 0 C ia u u U t A s a t B sd o e a u e ol i u ec n e t aai eS ni h a i o a z o , n u f m 0 9 t 0 1 h bt c : a e n t s rd s imos r o tn t t u ] c ab s f n h u Ga s r 2 0 O2 1 ,t e r h me t d n h a n L o
摘要 : 根据 甘肃省 兰州市孙家岔流域 20 年 -2 1 年实测 土壤水分资料 , 09 01 分析 了该流域 沟谷 防护 区土壤水 分的变 化特征 。结 果表明 , 在黄土丘 陵 区小流 域 内, 地貌 部位不 同, 依 土壤 含水 率 随之 出现 明显 差异 , 本 呈现 出沟底 基 (7 3 ) 1. >沟边农地 (2 4 >沟边荒地 (1 1 ) 1 . %) 1. >沟坡林地 ( 0 1 )且 与年降雨量 呈现正 相关 。考虑 到种植 1. , 与土壤水分条件相适应的植被对于发展农业 生产和应 对水 土系统 良性发展 的重要性 , 提出以下建议 : 耗水系数较高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地理下学期线上考试试题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地理下学期线上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A点的地理坐标为40°W、70°N,据此完成第1-2题。
1.A点位于北京(40°N,120°E)的(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2.一架飞机沿最短路线从A点飞到里约热内卢(23°S,40°W),时速1110千米。
其飞行时间约为( )A.5小时B.9小时C.10小时D.14小时读成都-北京某次高铁时刻与里程表,回答3-4题。
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运行时间里程(千米)成都东始发站10:42 0分0西安北14:37 14:47 3小时55分658郑州东17:07 17:13 6小时25分1181石家庄19:01 19:05 8小时19分1593北京西20:38 终点站9小时56分18743.成都东站与北京西站所处的纬度之差最接近于( )A.1°B.5°C.10°D.20°4.某日,该次列车驶出郑州东站不久,落日的余晖照亮蔡个车厢。
该日所属月份应为( )A.3月B.6月C.9月D.12月读某区域相关资料图,回答5-7题。
5.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6.图2中①②③④能反映图1中甲地气候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7.乙地的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下垫面D.人类活动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时期( )A.罗马正值干季B.上海盛行东南风C.孟买正值雨季D.伦敦盛行偏西风9.列叙述正确的有( )A.图示区域为寒流B.图示区域为海洋C.等温线①的数值小于②D.等温线①的数值大于②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 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
黄土丘陵沟壑区局部暴雨洪水调查方法探讨

黄土丘陵沟壑区局部暴雨洪水调查方法探讨本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暴雨洪水调查方法进行粗浅探讨,提出暴雨洪水调查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标签:黄土丘陵沟壑区;暴雨洪水调查1、引言宁夏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处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大沟深,是局部暴雨洪水多发区,黄土丘陵局部沟壑的暴雨洪水灾害,已经成为该区域主要的洪水灾害形式。
2、暴雨洪水特性宁夏黄土丘陵沟壑区暴雨呈季节性分布,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其中7、8月占暴雨发生次数的73%。
洪水的产流方式为超渗产流,形状受暴雨的影响多为尖瘦形,洪峰陡涨陡落,1000 m3/s以上洪水历时3~4天;500~1000m3/s 历时2~3天;100~500m3/s,历时1 ~2天;50~100m3/s,历时6~15小时;50m3/s以下一般为3~5小时。
3、暴雨调查的内容(1)收集水文、气象和其它部门有关的雨量观测料,以确定降雨分布和降雨走向。
(2)暴雨量的测量:调查暴雨量的承雨器皿应露天空旷不受地形地物的影响,调查雨量时注意承雨器有无漫溢、渗漏,原器内有无存水或加水。
(3)暴雨中心雨量进行多处调查,访问不同对象,调查各种不同形式承雨器的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与附近雨量站实测记录对照分析。
(4)填制各调查点暴雨量表、绘制暴雨量等值线图、填制暴雨调查点与邻近站实测暴雨成果对照,并检查其合理性。
(5)暴雨重现期的计算:有资料站点,将雨量站多年实测同历时的最大降雨量按大到小排列,点绘频率曲线,在频率曲线上查的本次暴雨对应的重现期。
无雨量资料的站点,点绘调查点周圍雨量站同降雨历时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然后在等值线图上查得该调查点同历时多年平均降雨量,用不同频率模比系数Kp值乘以查得的平均降雨量,得出本次调查暴雨量及重现期。
4、洪水调查内容(1)洪水发生的日期,包括农历和阳历日期,互相对照。
(2)最高洪水位痕迹的确定和洪水涨落变化情况调查。
(3)发生洪水时河道及所选断面内的河床组成,所选调查河段要较顺直,断面规整,河床稳定,无壅水、回水、分流串沟、较大支流汇入。
下垫面变化情况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优化配置研究

下垫面变化情况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优化配置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韭园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理论、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理论、泥沙运动学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和137Cs 示踪技术,采用实地观测及取样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小流域各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状况及流域次降雨侵蚀泥沙的沉积过程。
利用淤地坝的淤积信息反演了淤地坝分层淤积量与侵蚀性降雨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流域侵蚀产沙强度演变的特征,揭示了小流域土壤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规律。
采用模拟试验和原型试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监测与预报、模式建立与模拟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实验示范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野外选择典型坝进行剖面调查,通过系统调查分析淤地坝坝前淤积物的土壤物理特性、淤积层厚度,收集淤地坝所在地的地形资料、降雨资料,分析了淤地坝的淤积过程。
根据单坝之间的淤积量和单坝控制面积分析坝系的调洪调沙作用,在建立各坝址断面基本关系方程的基础上,按照坝系调查结果,确定约束条件,建立目标函数,寻求不同防洪标准序列下的坝系优化配置,提出最优防洪标准下的优化规划方案。
同时将遥感信息技术和分析测试技术作为宏观和微观研究的主要高技术支撑,以降雨径流泥沙调控和水土资源高效持续利用为核心,构建沟壑整治工程的优化配置模式。
本研究对评价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与综合治理效应,科学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方案、关键技术配置、措施优化布局等宏观决策,推动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研究下垫面变化情况下主要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了延安地区、榆林地区水土保持动态变化,包括林草措施动态变化、工程措施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治理度变化,利用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情况,分析研究该流域环境演变和水土流失之间响应关系。
(2)从农作物牧草类型和林业类型各地类含水量变化情况可以得出,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后的下垫面含水量明显高,说明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很好得作用,同时也说明在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后,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 !"#"$ %$& ’#()*#")*& )+ ,*(#- #-. /$01)-#2 34)2)0& ,/$5$#*46 7$-"$* +)* 34);
3-81*)-9$-"#2 !41$-4$5 ,761-$5$ :4#.$9& )+ !41$-4$5 ,;$1<1-0 #$$$67 , 761-# ;! 2 =*#.>#"$ ,-18$*51"& )+ 7:! ,;$1<1-0 #$$$48 , 761-# ;4 2 7)22$0$ )+ 3#*"6 #-. ( ==) : 3-81*)-9$-"#2 !41$-4$5 ,’#-?6)> ,-18$*51"& ,’#-?6)> 94$$$$ , 761-# ) 2 !"#$ %"&’&()"$ *)+)"$ , :;;< , :< >?@A B >?C> D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4!##$#) 基金项目: 国家 “十五” 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 !$$#:%"$"%;$4)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 ; !$$";$6;#$ 作者简介: 卫伟 ( #896 = ) , 男, 河南封丘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 2 (;>?@1:AB@96!! C #"4 2 D0> 1@I@HJ C EDBBF 2 ?D 2 DH ! 通讯作者 &0EEBFG0HI@HJ ?KLM0E 2 (;>?@1 : ( .0 2 !$$#:%"$"%;$4 ) ;.?L@0H?1 !"#$%&’("$ (’)*: ’MB GE0NBDL A?F O@H?HD@?11P FKGG0ELBI QP .?L@0H?1 %I3?HDBI RE0NBDL 0O LMB ’BHLM S@3B;PB?E R1?H 0O &M@H? .?LKE?1 -D@BHDB S0KHI?L@0H 0O &M@H?( .0 2 <$4!##$#) +),)(-)% %&’): !$$";$<;#$ ; .,,)/’)% %&’): !$$";$6;#$ 0("12&/34: T(, TB@,RM 2 U 2 D?HI@I?LB,>?@H1P BHJ?JBI @H 1?HIFD?GB G?LLBEH ?HI BD010J@D?1 GE0DBFF 2 (;>?@1 :AB@96!! C 期 !$$" 年 ## 月
生
态
学
报
/01 2 !" , .0 2 ## .03 2 , !$$"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 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卫
! ! 伟 #, ,陈利顶 #, , 傅伯杰 # , 巩
杰4
#$$$67 ; 94$$$$)
( # 5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北京 !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兰州 #$$$48 ; 4 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生态演变过程所必需的。 本文基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小流域内多年连续的实测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降水因子 (降水 降 水 量 与 最 大 9:7*+ 雨 强 的 乘 积) 、 下垫面性质 (坡 度、 土地利用类 量、 降水历时、 平均雨强、 最大 9:7*+ 雨 强、 型、 前期土壤水分) 等指标及其综合影响对径流侵蚀的作用, 试图明确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 半干旱黄土丘陵 沟壑区多因子组合对径流量和侵蚀量影响的规律性; (@) 在 此基 础上对 比分析 不 同 土 地 利 用 方 式 的 土 壤 侵 蚀 特征, 从而提出何种土地利用即植被配置最能有效地遏制或降低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侵蚀。 ) 研究区概况 , 属 于典型 的半干 旱 黄 土 丘 陵 沟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陇中地区的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 ( 9A?9AJK,>:E?9IJ)) 壑区。流域内多年年平均气温 F L 9 M , 极端最 高 气 温 9E L 9 M , ! A M 年 积温 @I99 L A M , ! >: M 年积 温 @@9I L > M , 极端最低气温 N @G L > M 。 年 均 降 水 量 E@G L :77, 其 中 F: O 以 上 集 中 在 G D I 月 份, 且 多 暴 雨。 年 蒸 发 量 空气相对湿度 FA L H O , 太阳辐射 AI> L >PQ#7@ , 年日照时 数 @E:I- , 无霜 期 >E>",干 燥 度 > L >A , 属于中温 >A>:77, 带半干旱气候。 该地区的土壤主要是黄土母质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灰钙土和盐渍土, 平均厚 度为 E: D F:7。 土壤 粘粒介 于 有机质含量介于 : L 9G O D > L 9E O 之间, ・#7 N 9 , 平均 99 L >@ O D E@ L >G O , @7 土层内的土壤容重介于 > L :I D > L 9F0 ・#7 N 9 , 孔隙率在 A: O D AA O 之间。土壤具有垂直节理, 土质疏松, 湿陷性强, 极易发生土壤侵蚀。侵 蚀模 > L @0 数可高达 > L : 万 $ ・;7 N @ " N > , 这几年经过连续治理, 情况虽有所好转, 但侵蚀依然严重。 流域内自然植被覆盖度 低。 自 然 覆 盖 度 阳 坡 一 般 在 @A O D 9A O , 阴 坡 及 部 分 梁 顶 在 A: O D F: O 之 间。 植被 带 属 于 森 林 草 原 带 干 草 原 区。 乔 木 种 主 要 有 油 松 ( !"#$% &’($)"*+,-"% R"&& ( ) 、 侧柏 ( !)’&./)’0$% +,"1#&’)"% 、 山杏 ( !,$#$% ’,-1#"’/’ < ( ) 等, 灌木有沙棘 ( 2"33+34’1 ,4’-#+"01% < ( ) 、 柠条 ( 5’,’6’#’ ’’6 ( ) , 草本植物为紫 <() 花苜蓿 ( 710"/’6+ %’&"8’ < ( ) 、 红豆草 ( 9#+(,./4"% 8"/4*+)"’ =#%6 ( ) 、 针茅 ( :&"3’ ($#61’#’ S&*+ ( ) 。主 要 的 农 作 物 有 马铃薯 ( :+)’#$- &$(1,+%$- < ( ) 、 春小麦 ( ;,"&"/$- ’1%&"8$- < ( #/ <,03"+ ) 、 玉米 ( <1’ -’.% < ( ) 、 胡麻 ( ="#$及豌豆 ( 5’,’6’#’ >’#%$1#%"% T%U"&; ( ) 等。 $%"&’&&"%%"-$- < ( ) * * +) 研究方法 试验小区的布设 万方数据 试验小区布设在安家沟小流域阴坡中部,位于定西市水土保持研究所的野外气象站附近, 海拔 @>>A7。
摘要: 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尤 其 在 半 干 旱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区 更 具 有 典 型 性。 选 择 定 西 市 安 家 沟 小 流 域 ( 47V47W 为典型区域, 在其阴坡中部布设了 #7 个径流小区, 包括 7 种土地利用类型 (农田、 牧 草 地、 灌 丛、 乔 木 林、 自 然 草 地) .,#$<V48W() (#$V、 , 进行径流、 侵蚀和降雨前期土 壤 水 分 的 测 定。 利 用 偏 相 关 和 方 差 分 析 等 统 计 方 法, 研究了降水特征 和 4 个坡度 #7V、 !$V) 值及不同下垫面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 最 大 4$>@H 雨 强、 以及降 ! 径流量主要 受 降 水 量、 水量与最大 4$>@H 雨强之积的影响。影响侵蚀量的决定性降水因子为降水量和最大 4$>@H 雨强的乘积 R,4$ 与最大 4$>@H 雨强, 而与降水量、 平均雨强的相关性较差; 而 对 侵 蚀 量 有 显 著 影 响, 在该范 " 坡度在 #$V = !$V范围内的变化对径流量没有显著影 响, ; 围内随着坡度的升高侵蚀量增加 (尤以 #7V = !$V 范 围 内 增 加 较 快) #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是 影 响 径 流 侵 蚀 的 一 个 极 其 关 键 的 因 素。 在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双重作用下, 以土地利用为主导因素, 坡度 作 用 次 之。 即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人为扰动强烈且坡度高的农田 和人工草地最易遭受土壤侵蚀; 而与下部其他层次土壤 水 分 无 明 $ 径流与侵蚀主要与表层 $ = !$D> 的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 显相关关系。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降水; 坡度; 土地利用类型; 前期土壤水分
水土流失继续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 生产生 活构成 严重 制 约 和 威 胁。目 前 关 于 影 响 地 表
[ >] [@, 9] 径流与土壤侵蚀规律的 研 究 已 经 很 多, 概 括 起 来 主 要 包 括 9 个 方 面, 即下垫面性质 (如 坡 度 、 坡形 、 坡 [E, [F, [ H] [ I] [ >: , [ >@] A] G] >>] 长 、 植被 、 土壤结构 ) 、 气候因素 (如 降 水 量 、 降雨动能 、 雨滴击溅 ) 、 人为干扰 (如 农 业 实 [ >9 , >E] ) 等因子对径流产沙的影响。这些研究针对某一特定因子对径流侵蚀的影响做了大量详细的探讨。然 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