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电动工具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摘要——

该电动工具行业调研报告仅针对xx区域分析,时间2016-2017年度。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电动工具企业675家,从业人员33750人。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电动工具产值167850.01万元,较2016年147133.60万元增长14.08%。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70837.95万元,较去年61592.86万元同比增长15.01%。

......

3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此举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将正式步入实施阶段,在未来10年,该系列部署将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众所周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应该说,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实施,无论之于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还是

之于百姓就业、环境保护,都是非常及时的。这也体现了本届政府极高的工作效率。大约从五六年前开始,我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2010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在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说,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许多行业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被称为“世界工厂”。然而,我们的“世界工厂”却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拿创新驱动而言,我国长期处于核心技术不足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在产业链利润理论的“U”型结构中大多数时候位居谷底,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升值空间严重受限。同时由于曾过为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速,一些地方不断上马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致使青山绿水渐行渐远,而去年以来公众热捧“APEC蓝”等现象,也显示了人们对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所抱有的极大期待。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1、新常态的提出是深入调查分析和系统归纳总结的结果。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国际经济秩序正在深度调整重构等新问题和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执政伊始就从历史和战略高度,强调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自2013年4月开始,初步确立了中央政治局对经济形势的季度分析制度。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在2013年上半年政治局讨论经济形势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重大判断。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稿的会议上,明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良好基础。从政治高度正式承认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已经下降,中国经济发展不再也不能追求“超高速”增长。紧接着,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正式提出新常态重要判断,强调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在2014年第二季度政治局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习近平总书

记对“三期叠加”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回答了什么是“三期叠加”,为什么会出现“三期叠加”等基本问题,并强调开展经济工作必须认清“三期叠加”阶段的特征和工作要求。为回应国际国内的广泛关切,在2014年11月APEC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速度、结构和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提高全党认识,回答在新常态下实际经济工作还存在不少疑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突出分析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九大趋势,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重大思想的提出,建立在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是及时响应民意,恰逢其时之举。“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在投资方面,在以往房地产投资领头带动地方投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当下,需要树立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扩大有效投资的理念,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供给等基础设施上要加大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注重吸引民资进入。一直以来,我国长期形成的投资过多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导致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需要通过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的投资,达到优化投资机构的目的,这不仅有助于平衡因当前房地产行

业调控带来对投资的不利影响,更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以及投资需求的持续释放。

二、宏观产业政策

1、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构建质量品牌专业化服务、信息共享和活动推进平台,构建商标品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实时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

2、立足当前,我国在一些重大领域和项目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展望未来,我国的装备制造还需整体向高端攀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全面推进;尽快在全国形成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指引、全民推动、成果示范的良好社会氛围。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发展也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竞争力,依托“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已成普遍共识。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支持力度之强大、指导方向之明确、任务目标之具体,前所未有。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氛围已然形成。

三、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1、从2016年来看,虽然增速下滑0.2个百分点,但GDP多增加了近1万亿元。而从历年的增长额来看,2012—2016年增长额分别为5.1万亿元、5.5万亿元、4.9万亿元、4.5万亿元、5.5万亿元,增速从2012年的7.9%下降到2016年的6.7%,增速下滑了1.2个百分点,增加值却多了0.4万亿元。二是一季度GDP、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均较2015—2016年同期有明显的好转。一季度,GDP增长6.9%,较2016年加快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8.3%,为2011年以来最快增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增速或走出圆弧底形的反转趋势。

2、工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实现2020年和2030年碳排放目标,必须在加大工业节能力度的同时,多措并举。推进重点行业率先进行低碳转型,符合我国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实现工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工业结构重化特征日益明显,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工业总体能耗和碳排放水平也随之增加。这符合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按照这种规律,工业化和城镇化到达一定程度后,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碳排放水平会逐渐趋缓和降低。分析过去30多年我国工业发展趋势,

可以发现,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同时,钢铁、水泥等部分产业出现明显产能过剩,诸多迹象表明,部分行业碳排放正在接近或达到峰值,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更快实现低碳转型发展。

四、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本地区生产总值352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25亿元,增长7.39%;第二产业增加值2187.43亿元,增长10.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58.43亿元,增长5.5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30亿元,同比增长7.4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9.08亿元,同比增长7.70%。国税收入322.56亿元,同比增长9.52%;地税收入亿元73.17,同比增长8.74%。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8%。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72%,衣着上涨0.84%,居住上涨1.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14%,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96%,医疗保健上涨1.00%,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01%,交通和通信上涨0.83%。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51.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9.03%。

规模以上AA、BB、CC、DD(含电动工具)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07.92亿元,增长5.53%。AA完成增加值425.44亿元,增长7.49%;BB完成工业增加值341.69亿元,增长7.09%;CC完成工业增加值201.98亿元,增长9.50%;DD完成工业增加值117.87亿元,增长11.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54.42亿元,比上年增长6.71%。实现利润总额863.21亿元,比上年增长7.9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618.40亿元,增长 5.6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93.42亿元,增长8.7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05.59亿元,同比增长10.00%;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124.98亿元,同比增长7.3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81.25亿元,增长9.6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74.02亿元,增长6.29%。民间投资3055.17亿元,增长8.97%。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91.27亿元,增长8.60%。重点项目1498个,完成投资2494.86亿元,增长7.52%。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1.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0%。城镇实现零售额1142.23亿元,增长10.08%;乡村实现零售额307.06亿元,增长5.1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569.62,增长14.69%。

实际利用外资54062.12万美元,同比增长58.35%。外贸进出口

总值286.51亿元,同比增长54.69%。其中,出口总值186.23亿元,同比增长59.62%;进口总值100.28亿元,同比增长50.42%。

(二)区域周边核心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未来五年,肇庆将紧紧围绕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总目标,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枢纽门户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当地要按照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及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总目标,大力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分类统筹好东南板块和山区板块两个发展大局,协同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全力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各项目标任务。《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要突出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主题,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

设,以追赶型发展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了当地“十三五”的主要目标,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扎实推进建设枢纽门户城市“八大工程”,到2020年,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R&D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一番以上,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高端新型电子、生物医药以及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集群;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

第二章区域内电动工具行业发展概况

一、电动工具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动工具行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相比国外产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促进电动工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电动工具行业属于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企业必须积极引进相关技术,增强自己的技术实力。电动工具行业,属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强服务中的先进制造。电动工具被广泛用于航天,高铁的建设,造船,汽车,和其他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建设道路,装饰,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等生产领域。全球电力行业,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应用领域等,可分为技术等级,专业水平和家庭一级的三个层次。其中,工业级电动工具产品,主要用于加工精度或工作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工作场所,如航天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更高的利润,市场范围小的特点;自己动手做家庭一级电动工具主要用于精度要求不高、持续运行时间不长的场合,如家庭装修,简单装修等,具有技术含量低,低利润的特点。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企业生产的家用级电动工具产品,产品销售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全在一个低,无序竞争状态。专业电动工具在技术内容,应用范围,超值的产品或产品的毛利率水平,远高于自制产品。专业级电动工具本身功率,高转速,电机使用寿命

长,可以继续长时间重复工作,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市场范围广,行业门槛高,品牌价值高等特点。

二、区域内电动工具行业发展概况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电动工具企业675家,从业人员33750人。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电动工具产值167850.01万元,较2016年147133.60万元增长14.08%。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70837.95万元,较去年61592.86万元同比增长15.01%。

2017年区域内电动工具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9499.12万元,同比2016年41428.79万元增长19.48%;行业净利润14856.78万元,同比2016年13036.84万元增长13.96%;行业纳税总额42119.53万元,同比2016年35528.92万元增长18.55%;电动工具行业完成投资36456.28万元,同比2016年31357.54万元增长16.26%。

区域内电动工具行业经营情况

项目单位指标

——————————————————————————————

行业产值万元167850.01

同期产值万元147133.60

同比增长14.08%

从业企业数量家675

——规上企业家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