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理影响

盐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理影响
盐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理影响

盐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张华新,刘正祥等研究了光叶漆、银水牛果等11种树种后发现,盐胁迫后,各树种的苗高生长量下降、生物量累积减少,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各树种的根冠比值增大1

王润贤,周兴元,葛晋纲等人对草的研究后发现,在草坪草适应范围之内,根系活力和蛋白质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如超过忍受范围则持续下降。随盐分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草坪草叶片的WSD上升,脯氮酸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因胁迫程度和草种的不同,其峰值和下降幅度有较大差异。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趋势因草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与其耐盐性有关,可以作为判定草坪草抗盐能力的评定依据。2

孙方行,李国雷对刺槐进行3天和17天盐胁迫处理后发现,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浓度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关。SOD活性和叶绿素浓度成负相关。从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细胞膜透性是影响高生长的主要指标3

张金香,钱金娥等人发现,经过前处理的1/2海水区中生长的苗木其叶、茎、根的生长量均超过淡水区中生长的苗木。说明一定程度的耐盐锻炼能够增强苗木对盐碱、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4

张士功,高吉寅,宋景芝发现,6-苄基腺嘌呤、水杨酸、阿斯匹林,硝酸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提高体内K+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K+的选择性(SNa+、K+>,同时6-苄基腺嘌呤还能够促进幼苗根系对Cl-的吸收,并有效地将Cl-限制在根部,阻滞Cl-向上运输,相对降低地上部分的Cl,这些都有利于

提高小麦幼苗抗盐性和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5

王强,石伟勇,符建荣,指出,叶面喷施海藻液肥能提高黄瓜根冠比和干物质含量,提高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不同浓度的海藻液肥均能降低盐胁迫对叶片质膜的伤害,提高SOD、POD等酶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提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6

许兴,郑国琦.等指出,在等渗条件下,NaCl胁迫引起的小麦叶片组织含水量的下降、胁迫伤害率的增大及叶片和根部的脯氨酸、可溶性糖、Na+、K+含量的增加,均大于PEG胁迫引起的变化7

郑国琦,许兴,徐兆桢研究了盐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和探讨了植物的耐盐的生物学机理以及通过基于改良作物耐盐性的研究进程。8

吴忠东,王全九.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生育期降水量条件下,冬小麦对盐分胁迫有着不同的响应。生育期一般年和湿润年可以采用的最高矿化度为3

g/L,而在生育期偏旱年,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条件下,可以采用的最高矿化度为2 g/L,该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地下咸水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9

郭淑霞,龚元石在研究盐分胁迫对菠菜生长和吸氮量的影响后发现,对菠菜进行盐分胁迫,前 44 天,随着盐分胁迫程度增加,菠菜相对生长速率

于爽,李春艳.研究盐分胁迫对不同番茄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后发现,随盐分浓度的增加,植株伤害加重。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丙二醛

(MDA>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叶绿素

含量下降。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番茄品种不同而异。11

王学征,韩文灏,发现,随盐分浓度的增加,植株伤害加重,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丙二醛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叶绿素含量下降。12

乔海龙,陈和研究盐分胁迫对大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指出,,随NaCl 浓度的升高,大麦茎叶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增高,K+/ Na+降低。

大麦茎叶中脯氨酸含量随 NaCl 浓度升高呈倍数升高。但不同品种间幅度有差异。13

邹丽娜,周志宇研究盐分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后指出,随盐分胁迫程度的加剧,紫穗槐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K+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Na+、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则显著上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而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之比无显著变化。以上生理指标反映出紫穗槐幼苗对盐渍环境的适应性变化,是其抵御逆境的一种积极调节机制14

李伟强,杨艳敏研究盐分胁迫对转基因抗虫棉及亲本生长发育的影响后发现,,随盐分的提高,转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表现出类似规律,叶片水势及

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升高而后下降,植株高度与干物质积累有不同程度下降等。15

衣建龙,李明亮,赵可夫研究盐分胁迫对中华补血草和高粱体内脯氨酸、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后发现,盐分胁迫条件一下,中华补血草和高粱体内脱落

酸含量在12h内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角而增高,随后则下降。脯氨酸含量则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外源脱落酸可以促进中华补血草和高粱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增加16

高雁,研究盐分胁迫下棉花幼苗对外源甜菜碱的生理响应后指出,非盐胁迫下,甜菜碱处理显著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而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不受甜菜碱影响;盐胁迫下棉花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并且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盐分胁迫下棉花幼苗经过甜菜碱处理后,有效抑制丙二醛的产生,同时脯氨酸、可溶性糖和抗氧化酶含量进一步提高。甜菜碱处理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棉花幼苗的伤害,以施用 5 mmol/L 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效果较好。17

李西腾,赵新政,研究盐分胁迫对油菜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后指出,随着盐浓度的提高,碳酸酐酶活性下降,油菜的光合速率降低,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盐胁迫抑制了碳酸酐酶的活性,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植物的光合机构,气孔关闭,碳酸酐酶对光合作用的调控作用使得碳酸酐酶活性降低的同时光合速率也下降;盐胁迫下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 NaCl能增强叶绿素酶活性,促进叶绿素分解。18

张建锋,张旭东研究盐分胁迫对杨树苗期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指出,盐分对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盐分浓度的提高,苗高、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都呈下降趋势。盐分浓度与叶片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脯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抛物线形相关关系.土壤中盐分的增加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状也产生不良效应.盐分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都产生了不良影响19

申玉香,郭文善,周影,等研究盐分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变化动态的影响指出,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随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各组分占总蛋白的比例来看,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的比例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下降,醇溶蛋白的比例则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增加,谷/醇比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下降。20

申玉香,王爱民等研究盐分胁迫对宁盐1号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指出,盐分胁迫导致小麦群体质量变劣,花后干物质积累少,群体叶面积指数小,灌浆速率下降,从而导致产量3因素下降,产量降低。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和各组分含量提高,但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量下降。21

王利春,石建初,左强等研究盐分胁迫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吸水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发现,盐分胁迫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吸水与根氮质量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仍然成立,并可用于优化盐分胁迫修正因子,从而建立相关的根系吸水模型。22

罗长寿,左强,李保国等研究盐分胁迫条件下首楷根系吸水特性的模拟,借鉴HOmaee有关盐分胁迫的部分实验研究结果及一种新的数值迭代反求方法,对无水分、养分限制条件下,Homaee首楷盐分胁迫实验中首楷根系的吸水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相对根长密度分布函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建立了盐分胁迫条件下首稽根系的吸水模型.结果表明:盐分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首猜的根系吸水速率,当土壤溶液的电导率达到约sds/m

时,将极大地影响首箱的根系吸水。本文提出的计算相对根长密度分布函数的计算方法较为简便、可靠。基于相对根长密度分布函数的吸水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根系的吸水规律.23

孙启忠,舜秉钧研究,盐分胁迫下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及其危害后,阐述了盆分胁迫下,介质中盐溶液向根表面移动的特点和植物对盐分的吸收、累积、分布以及盐分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两种盐害学说:①渗透胁迫和离子效应。②碳水化合物枯竭。24

孟康敏,于雷,郑景明等研究盐分胁迫下树木生理特性后,指出在NaCl胁迫下,群众杨、绒毛白蜡的生长受抑制。随着Na+含量的增加,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减少,而脯氨酸、丙二醛(MDA>累积在增加。绒毛白蜡比群众杨抗逆性强,从而为筛选抗盐碱树种提供科学依据。25

吴凤芝,刘静,杨阳.研究盐分胁迫下苯丙烯酸对黄瓜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后指出两种盐分浓度胁迫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施加高浓度的自毒物质苯丙烯酸加重了胁迫程度,而低浓度的苯丙烯故可以缓解盐份胁迫。26

肖爱平,研究盐分胁迫下果树管理措施后提出了许多盐分过多对果树的危害和提高果树抗盐性的措施。27

王凌晖,施福军,朱宏光,研究盐分胁迫下巨尾桉苗期生长与生理特性后指出,,盐分胁迫对巨尾桉苗高、地径生长以及叶片质膜透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巨尾桉苗高、地径均随盐浓度增加而减少,当盐分浓度达到0.6%时,巨尾桉的生长受到了极大地抑制;叶片质膜透性随着盐浓度增大而增大,而脯氨酸和可溶性糖

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叶绿素含量在处理30 d内变化不显著28孙仁国,赵桂琴.研究盐胁迫对燕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及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后发现,盐胁迫降低了燕麦干物质积累量,抑制了燕麦生长。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和胁迫时间的持续,燕麦叶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29

邹日,柏新富,朱建军,研究盐胁迫对三角叶滨藜根选择透性和反射系数的影响后指出,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三角叶滨藜根细胞质膜透性增大、根系反射系数减小。盐胁迫导致三角叶滨藜根系对K+的总吸收量减少、对Na+的总吸收量增多,但对Na+的相对吸收量减少、对K+的相对吸收量增加.盐胁迫条件下,三角叶滨藜根系对离子吸收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而根系反射系数的减小有利于根系用较小的负压力吸收水分,减小木质部空化的危险.说明三角叶滨藜具有较高的抗盐能力。30

盐分胁迫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罗音王玉军,等人通过对烟草种子进行盐分和水分胁迫后发现,两种胁迫对烟草种子的萌发均产生抑制作用,均降低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外源甜菜碱浸种促进了烟草种子的萌发,提高了萌发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了膜系统的完整性以及萌发期间的抗氧化酶活性。31

李存桢对中亚滨藜种子研究后发现,低浓度盐分促进了幼芽和幼根的生长。盐胁迫解除之后,中亚滨藜种子仍具有很高的萌发能力,且发芽速度和

整齐度提高。32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1张华新,刘正祥,刘秋芳,等.盐胁迫下树种幼苗生长及其耐盐性.生态学报.2009,3<5)

2

王润贤,周兴元,葛晋纲。3种暖季型草坪草对土壤盐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7(4>: 720-725

3孙方行,李国雷,夏阳,等.刺槐对盐分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山东林业科技。2004.1

4张金香,钱金娥. 不同盐分胁迫对美洲红树耐盐性和耐旱性的影响.防护林科技.2006.3(2>

5张士功,高吉寅,宋景芝. 6-苄基腺嘌呤对盐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体内Na+、K+和Cl-

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1999,14(4>:39~44

张士功. 水杨酸、阿斯匹林对盐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体内Na+、K+和Cl-

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北京农业科学.1998.10<5)

张士功,高吉寅,宋景芝. 硝酸钙对盐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体内Na+、K+和Cl-

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北京农学院学报.1998.10(4>

6王强,石伟勇,符建荣. 海藻液肥对黄瓜抗盐分胁迫能力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2005

17(5>:268~272

7许兴,郑国琦,邓西平,等。水分和盐分胁迫下春小麦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3(1>

8郑国琦,许兴,徐兆桢. 耐盐分胁迫的生物学机理及其基因项目研究进展.

宁夏大学学报.2002.3(1>

9吴忠东,王全九.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对盐分胁迫的响应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2018.12<12)10郭淑霞,龚元石. 盐分胁迫对菠菜生长和吸氮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2008,12(6>

11于爽,李春艳. 盐分胁迫对不同番茄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北方园艺. :2007(4>:10-13 12王学征,韩文灏,于广建. 盐分胁迫对番茄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北方园艺2004(3>:48~49

13乔海龙,陈和. 盐分胁迫对大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2018,23( 2> : 244 -247

14邹丽娜,周志宇. 盐分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草业学报报.2018.6.84-90 15李伟强,杨艳敏.等. 盐分胁迫对转基因抗虫棉及亲本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9(15>

16衣建龙。盐分胁迫对中华补血草和高粱体内脯氨酸脱落酸含量的影响.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3.(7>

17高雁. 盐分胁迫下棉花幼苗对外源甜菜碱的生理响应. 农业项目学报.2018.5.244-247

18李西腾,赵新政. 盐分胁迫对油菜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农机化研究.2006.8(8>

19张建锋,张旭东. 盐分胁迫对杨树苗期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3>∶426~430

20申玉香,郭文善,周影. 盐分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变化动态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6>:100~103

21申玉香,王爱民. 盐分胁迫对宁盐1号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4866-14868

22王利春,石建初. 盐分胁迫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吸水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农业工程学

报.2018.1.112-113

23罗长寿,左强,李保国,王东.

盐分胁迫条件下首楷根系吸水特性的模拟与分析.土壤通报。2001.6<32)

24孙启忠,舜秉钧盐分胁迫下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及其危害. 益碱地利用.1992.1

25孟康敏. 盐分胁迫下树木生理特性初探.辽宁林业科技.1998(4>

26吴凤芝,刘静,杨阳. 盐分胁迫下苯丙烯酸对黄瓜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0(5>

27肖爱平. 盐分胁迫下果树管理措施探讨. 河北果树.2004(5>

28王凌晖,施福军. 盐分胁迫下巨尾桉苗期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变化.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2>:174—177

29

孙仁国,赵桂琴,.盐胁迫对燕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及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中国草地学报。201 8.9<5)

30邹日.柏新富.朱建军. 盐胁迫对三角叶滨藜根选择透性和反射系数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18.9(21>

31罗音王玉军

谢胜利,等。等渗水分与盐分胁迫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外源甜菜碱的保护作用。作物学报.2005.8 1029-1034

32李存桢, 刘小京,等.

不同盐分胁迫对中亚滨藜种子萌发及其恢复的影响.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11<6)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响着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不同的植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达到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 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消耗少即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作物品质的提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生长的瓜肉和肉质直根类作物,含糖量增加,小麦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温度与园林植物

第二节温度与园林植物 一、三基点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称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也服从“三基点”温度。 最低温:在该温度以上酶才开始表现活性,并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 最适温:该温度时酶活性最高。 最高温:达到该温度时酶失去活性。 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温度的三基点温度高,耐热性好,抗寒性差;反之。两者之间有过渡。 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称为五个基本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都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通常维持作物生命的温度范围大致在一10℃到50℃之间,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约为5℃到40℃,农作物发育要求的温度则又在生长温度范围之内,通常为20~30℃。在发育温度范围外,作物发育将停止,但生长仍可维持;当温度不断降低,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但作物生长停止,而且生命活动亦受到阻碍,受低温危害,甚至受冻致死,大多数作物生命活动的最高温度为40~50℃之间。 0℃:土壤解冻或冻结的标志 5℃:喜凉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 10℃:喜温植物开始播种或停止生长的标志。 15℃:大于15℃期间为喜温植物的活跃生长期。 20℃:热带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 不同作物或不同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三基点温度是不同的。作物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生理过程,如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等的三基点温度也不同。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而呼吸作用分别为一10℃,36~40℃与50℃。有人研究,马铃薯在20℃时光合作用达最大值,而呼吸作用只有最大值的12%;温度升到48℃时,呼吸率达最大值,而光合率却下降为0。 虽然作物生命活动的三基点温度受作物种类、生育时期、生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变化,但各种作物生命活动的三基点温度仍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数值,而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2)无论是生存、生长还是发育,其最适温度基本上是同一个变幅范围。(3)各种作物的最低温度不同,其温度的最低点之间差异很大,耐寒作物可以忍受一10~一20℃以下的低温,而喜温作物甚至不能安全度过0℃左右的温度,

第4章 温度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第4章温度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学习目标】 了解温度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温周期现象 理解土壤、空气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 掌握植物生产的基点温度、积温、有效积温、界限温度以及应用 熟练掌握温度表,土温表的使用技术 温度是植物生产环境的重要因子之一。植物在它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生化作用,都必须在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 温度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常温下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变化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对植物的伤害。 每一种植物,甚至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要求一个最低的起始发育温度。一般来讲,在此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植物的发育越快,同时植物完成某一发育时期,要求一定的温度积累,植物为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积温却是相对稳定。根据植物阶段发育的理论,植物的发育就是导致生殖器官形成所经理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过程。许多植物必须通过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才能开花结实。有些植物的种子或者植株,再起发育过程中有一段休眠时期,他们常要求一段相当时期的低温,否则不能完成发育过程。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以小麦为例:要想达到好产量,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苗数,穗数,粒数和较大的粒重,这就和各个时期的温度息息相关。不同时期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和当地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之间的良好配好对产量的大笑也是直观重要的。温度对植物产品品质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温度的变化有重要作用,如白天温度较高时,往往有较强的光照,利于光合作用。夜间温度较低,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所以在温度日差较大的地区,瓜果含糖量高。另外,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因对植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 一.温度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的微观实质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 2.温度的分类: 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中使用的温度常指气温,地温,水温,植物体温和夜温等五种类型(1)气温 就是空气温度,在地面气象观测上,通常指的是距离地面1.5m左右,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温度表读取的温度。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平均分布由大气以及地表面的辐射状况,海陆下垫面的性质,大气环流的状况以及受环流制约的气团的移动等因素决定。在自由大气中,气温的变化和空气的绝热上升和下降有密切关系。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而递减。在平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缓慢增高。对流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的逆温层。 (2)地温 指地面温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的统称。在农业气象中常称土壤温度。前者指土壤水平暴露面的温度,后者指一定深度的土壤温度。由置于不同深度的温度表测得。 (3)水温 水体各层的温度,通常指水面温度。即水体表面的温度。海面温度代表接近海洋界面之下表面混合层中水温的状况。由于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而且水的比热大,因此,海面水温通过海洋与大气界面的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对天气过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影响条件;植物激素特点与应用。 ◆理解: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方法。 ◆学会:快速测定种子生命力的方法。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8学时、技能训练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教学重点: ◆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影响条件。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教学难点: ◆温度与光照对开花的影响,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发育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 (二)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区别: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 联系:在植物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 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具有密切关系。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二者也存在矛盾,即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反之,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才最理想。 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 植物学中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生殖器官。作物生产中所说的种子则泛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通常包括:(1)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3)进行无性繁殖的根或茎等营养器官。 (一)种子萌发的过程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

第三章温度与园林植物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 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因子的变化 温度的生态作用 一、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热源。大气温度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一)地表大气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二)温度变化规律 第一节城市温度环境 一、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R=(S+S`+Ea)—[(S+S`)a+Ee] 二、城市温度条件 伦敦市最低气温热岛图 城市热岛温度剖面图 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广州市热岛图 (二)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三)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热岛环流模式 2、夏季,热岛效应可加强城市气温酷热程度 易产生高温灾害,影响健康舒适。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 3、影响取暖季节的能耗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取暖季节比郊区缩短,节省取暖的能源消耗,可消减城市大气污染。 5、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热岛效应会使春天来得早,秋季结束晚,城市无霜期延长,极端低温趋向缓和,有利于树木生长。 (四)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 三、城市小环境温度变化 气温: 冬季,楼南侧气温最高,北侧最低,东侧与西侧居中, 夏季,楼西侧气温比南侧略高。 地温: 楼南侧冻土期比露天对照减少1倍左右,而北侧冻土期比露天对照略长 第二节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 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称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也服从?°三基点?±温度。一般地,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6℃。 最低温:在该温度以上酶才开始表现活性,并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白 多, 于西藏白天的高温配合较强的太阳辐射,积累的有机物质多,晚上的低温消耗的有机物质少的原因。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因子得到基本满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即气温越高,农作物生长发育越快。当活动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农作物才能完成整个发育周期(或者说农作物才能开花结果),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积温表现了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2019-8-5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也就是作物生长三基点的最低温度。一般情况温带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5℃,亚热带作物为10℃,热带作物为18℃。籼稻为12℃,粳稻为10℃,油菜为4—5℃。 如计算水稻的有效温度: 早稻播后,4月8号的平均气温为16℃,其有效温度为16℃-12℃=4℃ 4月14号的平均气温为8℃,低于水稻生长下限温度,则4月14号的有效温度为0。 活动积温计算公式: Y=∑ti>B Y为活动积温,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ti>B为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即活动温度。∑ 10~ 热带植物-棕榈树寒温带高寒区泰加林仙人掌蓝藻地球上各地带的植物需要的最适温度的范围是不同的。热带植物生活最适温度范围多在30~35℃;温带植物多在25~30℃,而寒带植物的最适温度一般稍高于0℃。 2019-8-5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 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响着作物病虫 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 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 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 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 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不同的植 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 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危害,达到 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 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 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 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消耗少即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温度 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作物品质的提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生长的瓜肉和肉 质直根类作物,含糖量增加,小麦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园林植物(树木)冻害和主要防冻措施

园林植物(树木)冻害和主要防冻措施 一、发生树木低温危害的部位和原理 1、根系冻害 因根系无自然休眠,抗冻能力较差。靠近地表的根易遭冻害,尤其是在冬季少雪、干旱的沙土地,更易受冻。根系受冻,往往不易及时发现。如春天已见树枝发芽,但过一段时间,出现突然死亡,大多是因根系受冻造成。因此,冬春季节要做好根系越冬保护工作。 2、根颈冻害 由于根颈停止生长最晚而开始活动较早,抗寒力差。同时接近地表,温度变化大,所以根颈易受低温和较大变温的伤害,使皮层受冻(一面呈环状变褐而后干枯或腐烂)。一般可用培土的方式防寒。 3、主干冻害 一是向阳面(尤其是西南面)的冬季日灼。因初冬和早春期间,昼夜温差大,皮部组织随日晒温度增高而活动,夜间温度骤降而受冻。二是冻裂(又称纵裂、裂干)。由于初冬气温骤降,皮层组织迅速冷缩,木质部产生应力而将树皮撑开;细胞间隙结冰,也可造成裂缝。 4、枝杈冻害 主要发生在分杈处向内的一面。症状为皮层变色、坏死凹陷,或顺主干垂直下裂。因分杈处年轮窄、导管不发达、供养不良、营养积存少、抗寒能力差等原因导致导管破裂,致使树木来年春季发生流胶。同时,因分杈处易积雪,化雪后浸润树皮使组织柔软,气温突降即会受害。可用主干包草、树杈挂草等方法防寒。但在城市不宜使用。 二、越冬防寒的主要技术措施 1.加强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有助于树体内营养物质的贮藏。春季加强肥水,还可促进新梢生长和叶片增大,提高光合作用的效能,保证树体健壮。秋季控制灌水,及时排涝,适量施用磷钾肥,锄草深耕,可促进枝条及早结束生长,有利于组织充实,延长营养物质的积累时间,从而更好地进行抗寒锻炼。 2.适时冬灌,浇灌封冻水 合理的冬灌既能保证植物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护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风的冬季,延长来年开花植物的花期。一般地温高于5℃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低于5℃植物根系不能吸水。所以,要在地温低于5℃前浇1次透水。地温低于0℃,土壤会因含水而结冰,这时也要浇1次水以保持根系不被风抽干。当温度更低时,根部冻水可放出潜热,提高温度。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作为环境信号作用于植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外界环境(光、温度、重力、水、矿物质等)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光合作用对植物体的建成的作用上,光还是植物整个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我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即光作为调节因子的影响;但实际上光合作用是贯穿植物体后期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的,是生长发育的基础,通过在植物体幼苗分化、营养生长中起作用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发育”实际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发育。其中生长是指体积、重量、数目等方面的增加,分化是指细胞在结构、功能和生理生化性质方面的变化,而发育则是生长和分化的总和。植物生长分化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是植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我先从细胞水平大概阐述一下光照对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影响,再从植物体形态建成过程中逐一论述光的作用,然后是光照对植物营养生长的作用。 一、光照对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 I.所有细胞都能进行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细胞伸长增加细胞体积。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光照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其实当幼苗长成到能进行一定光合作用的时候,光合作用便为细胞分裂与伸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分裂中的细胞的细胞质浓厚,合成代谢旺盛,可以将无机盐和有机物同化为细胞质,为细胞分裂提供物质基础;当细胞体积伸长时,细胞生长需要的能量主要是来自于呼吸作用,但光合作用也作了一定的能量供应源,光合作用与细胞生长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 II.光对植物细胞分化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这表现在光诱导、改变细胞极性等方面。细胞极性是细胞不均等分裂的基础,而不均等分裂或分化分裂(即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在形态、生理生化上具有不同的性质)又是植物组织极性结构分化产生的基础。有实验说明,墨角藻的大小孢子结合生成的合子在最初无细胞壁,是一个完全无极性的球形细胞,但是在由上而下的单向光线照射下,合子形成后的几个小时之内便形成了以细胞内单向钙离子流为特征的极性,此时改变光线照射方向可以改变细胞极性的方向。不过在细胞壁形成之后,细胞的极性便固定住了。这说明在细胞未完全定极性之前,光照对细胞极性是有影响的,影响其分裂方向和分化方向。 二、光照在植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作用 I.种子的成熟过程。种子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实质上是指胚由小变大,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主要是把葡萄糖、蔗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高分子有机物质,并积累在子叶和胚乳中。这些物质由光合作用产生,因此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种子内有机物质的积累。如小麦籽粒2/3的干物质来源于抽穗后叶片及穗子本身的光合产物,此时光照强,叶片同化物多,输入到籽粒的多,产量就高。在小麦灌浆期一遇到连着好几天阴天,籽粒重明显地减小而导致减产。此外,光照也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率。 II.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这三者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光对一般的植物种子萌发没有什么他特别的影响,但有些植物的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光的,这些种子叫做需光种子,如莴苣、烟草等的种子。还有一些萌发时不需要光的种子称为嫌光种子。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对某些波长的光较敏感,主要

园林植物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园林植物的影响因素 植物为活的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外界条件的综合影响,较明显者为:温度、水分、土壤、空气、人类活动等。 一、温度 随海拔升高、纬度(北半球)北移而降低; 随海拔降低、纬度(北半球)南移而升高。 南---------北:常绿----落叶 阔叶----针叶 (一)温度三基点 1、温度变化----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作用。 (1)最低温度 (2)最适温度 (3)最高温度 2、一般植物0—35oC范围内,温度上升,生长加速, 温度下降,生长减缓 (二)温度的影响 1、温度影响植物的休眠和萌芽 2、低温使植物遭受寒害和冻害 3、高温影响植物质量 4、温度与物候的关系 5、温度与各气候带的植物景观 (1)寒温带针叶林景观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景观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5)热带季雨林、雨林景观 二、水分 1、水的作用: (1)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作用 (2)植物生存的物质条件之一

(3)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种子传播的生态因子之一 (4)可形成特殊的植物景观 2、植物分类(依植物对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 (1)旱生植物:少量水分即可满足生长发育 树干矮小、树冠稀疏、根系发达、夜小而厚, 有的退化成针状,表面有角质层或生绒毛 如:仙人掌 (2)湿生植物:与(1)对立 一般根系不发达,生长发育需要大量水分抗旱能力差 如:秋海棠、酢浆草 (3)中生植物:介于(1)(2)之间 如:水淹可正常生长:旱柳、乌桕、水杉 水淹会死亡:梧桐、桃、李、木瓜、雪松(4)水生植物:植物的全部或部分必须在静水或流水中生长 如:王莲 三、光照 (一)植物对光照的要求,通过以下两点表示 (1)光补偿点 (2)光饱和点 (二)植物分类(依光照强度) (1)阳性植物:要求较强光照,不耐庇荫 (2)阴性植物:要求较弱光照 (3)中性植物(耐荫植物) 备注:耐荫是相对的,与纬度、气候、年龄、土壤密切相关 四、土壤(植物生长发育的基质) (一)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主要指土壤的机械组成 (二)土壤厚度的影响 涉及土壤水分、养分多寡及承重问题 (三)土壤酸碱度(PH) 影响矿物质养分溶解、转化、吸收 (四)植物分类

气象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气象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摘要:概述各种气象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研究气象与园林植物的关系;具体分析光、温度、水分及空气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探寻其实践应用方法。 关键词:气象园林植物光照温度水分空气 一、气象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而气象对园林植物就有深远的影响,大到植物带的分布小到植物的生长发育。气象学包括各种气象因素,而对于园林植物来说,气象对其影响有很多方面,如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气象这个大环境,植物的分布、色彩大小等等都离不开它。而最普遍的影响因素莫过于光、温度、水分和空气。故气象与园林植物的关系就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而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四大气象因素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二、气象因子的具体影响 (一)光照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植物生长离不开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各种植物都要求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随时间和空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所以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居重要地位,为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 1) 光谱对植物的影响不同波长的光照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种子萌发、叶绿素合成及形态形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太阳辐射光谱不能全被植物吸收。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的辐射能称为生理辐射,主要指红橙光、蓝紫光和紫外线。 ①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活性最大,蓝紫光的同化效率仅为红橙光的14%。红橙光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加速长日照植物的生长发育,延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促进种子萌发; ②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加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延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紫外线有利于维生素 C 的合成。 ③在紫外线辐射下,许多微生物死亡,能大大减少植物病虫害的传播。紫外线也能抑制植物茎的伸长,引起向光敏感性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在诱导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等方面,不同波长的光,其作用也不同。如蓝紫光抑制植物的伸长,使植物形成矮小的形态;而红光有利于植物的伸长,如用红光偏多的白炽灯照射植物,可引起植物生长过盛的现象。青蓝紫光还能引起植物的向光敏感性,并促进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紫外线能抑制植物体内某些生长素的形成,以至于植物的白天生长速度常不及夜间。 生长期内生长素受侧方光线的影响,在迎光一面生长素少于背光面,造成背光面生长速度快于迎光面,产生所谓植物向光运动。 2)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开花。园林植物对光强的要求,通常通过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来表示。植物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年龄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会相应的发生变

第二章 花卉生长的环境条件

第二章花卉生长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温度 一、花卉的生长适温及限界温度 最高温度是花卉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是花卉生长发育需要的最起码的温度 最适温度是最适合花卉生长发育的温度 二、温度与花卉的分布 不同的气候带所分布花卉的类型不同 不同的海拔高度所分布花卉的种类也不同 根据耐寒力的大小将药用观赏植物分成三类 不同的气候带花卉的特点 ?热带植物多阔叶常绿,多巨大藤本;如:红纸扇彩叶芋竹芋 ?温带植物多阔叶夏绿、冬季落叶;如:木芙蓉月季迎春花 ?寒带植物则以针叶树及生活周期很短的草本为主。如:松柏类 不同的海拔高度所分布花卉的种类也不同 ?高海拔地区雪莲杜鹃龙胆 ?低海拔地区牡丹梅花金鱼草凤仙花

根据耐寒力的大小将药用观赏植物分成三类 耐寒性花卉金鱼草、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玉簪、一枝黄花等 半耐寒性花卉金盏花 不耐寒性花卉瓜叶菊、仙客来、变叶木 三、温度与花卉的生长发育 规律性温度变化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非规律性温度变化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规律性温度变化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同一种花卉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昼夜温差大是促进花卉迅速生长的最理想的条件。 ?温度对花卉花芽分化的影响 ?温度对花卉花芽发育的影响. ?温度的改变影响花卉内酶的活动和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从而影响花卉体内有效成分的形成 温度对花卉花芽分化的影响 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的花卉 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的花卉 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的花卉 ?①梅、桃、樱花(Cerasus yedoensis (Matsum.) Yu et Li)、杜鹃、山茶、紫藤等一般在6~8月气温高至25℃以上时进行花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简介 1. 温度的生态意义 任何植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首先,植物的生理活动、生化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一般而言,温度升高,升理生化反应加快、生长发育加速;温度下降,生理生化反应变慢,生长发育迟缓。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植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长逐渐缓慢、停止,发育受阻,植物开始受害甚至死亡。其次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它因子如湿度、降水、风、水中氧的溶解度等的变化,而环境诸因子的综合作用,又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温度的变化规律 温度的时间变化可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春、秋两季适中;一天中的温度昼高于夜,最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时,最高值一般在13~14时左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受纬度、海拔、海陆位置、地形等变化的制约上。一般纬度和海拔越低,温度越高;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 植物属于变温类型,植物体温度通常接近气温(或土温),并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有一滞后效应。生态系统内部的温度也有时空变化。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要低,夜晚和冬季相反;但昼夜及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温度变化缓和,随垂直高度的下降,变幅也下降;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林内外温度差异越显著。 3. 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节律性变温就是指温度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两个方面。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昼夜温差大则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利,并能提高产品品质。此外,昼夜变温能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在大陆性气候地区,树线分布高,是因为昼夜变温大的缘故。植物适应于温度昼夜变化称为温周期,温周期对植物的有利作用是因为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净积累增多。

园林植物培育学试题库

《园林植物培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种子生理成熟 2、种子形态成熟 3、种子的生理后熟作用 4、风选 5、筛选 6、水选 7、低温干藏法8、湿藏法9、结实间隔期 10、种子安全含水量11、种子休眠12、种子净度 13、种批14、种子发芽率15、种子发芽势 16、千粒重17、场圃发芽率18、实验室发芽率 19、种子生活力20、高床21、低床 22、基肥23、轮作24、播种育苗 25、种子催芽26、播种量27、营养繁殖 28、嫩枝扦插29、嫁接30、植物组织培养 31、压条育苗32、埋条育苗33、分株繁殖 34、容器育苗35、无土栽培36、假植 37、摘芽38、硬枝扦插39、实生苗 40、无性繁殖苗41、追肥42、剪砧 43、芽的异质性44、萌芽力45、成枝力 46、单轴分枝47、合轴分枝48、假二叉分枝 49、顶端优势50、干性51、层性 52、疏53、截54、伤 55、变56、放57、植物生殖生长 58、植物结实的大小年现象 二、填空 1、净种的方法有( )、( )、( )、( )。 2、一般来讲,城市苗圃应均匀分布于()、()之处,总面积应占城区面积的()。 3、园林苗圃用地经营条件应()、()、()。 4、园林苗圃用地可分为()、()两大部分。 5、园林苗圃规划设计准备工作包括()、()、()、()及收集气象资料等步骤。 6、苗圃引水设施可分为()、()两种类型。 7、植物花期不遇的可能是()不同,()分布不均或比例失当,()不一致。 8、生理成熟期的种子()高,营养物质处于()状态,种皮尚不具有()的能力,此时采集容易()、()以及被()侵害。 9、种子催芽的关键是()。 10、再0-50度之间,温度每下降(),植物种子寿命延长一倍。 11、实践证明,大多数园林植物种子贮藏的最佳温度为( )。 12、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 )和( )法。 13、种实调制工作的内容包括( )、( )、( )及( )。调制往往因果实种类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调制方法,比如球果类可采用( )、( )。 14、贮藏中的种子仍进行着( ),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 15、湿藏法可分为( )、( )、( )。 16、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 )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19、苗床分为( )、( )、( )。 20、土壤灭菌杀虫常用的药剂有( )、( )、( )。(举三种)

关于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关于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最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初步了解到气温对于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影响。现在大致陈述一下: 就不同类植物而言,他们生长所需的最是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也不一样。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此温度范围的两端是最低和最高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都会引起植物体死亡。最

低与最高温度之间有一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植物生长繁殖得最好。 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被子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裸子植物是46.4℃。有些荒漠植物如生长在热带沙漠里的仙人掌科植物在50~60℃的环境中仍然能生存。温泉中的蓝藻能在85.2℃的水域中生活。植物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热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是10~15℃,温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在5~10℃。寒带植物在0℃,甚至低于零度仍能生存。 地球上各地带的植物需要的最适温度的范围是不同的。热带植物生活最适温度范围多在30~35 ℃;温带植物多在25~30 ℃,而寒带植物的最适温度一般稍高于0 ℃。 而对于同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周期所适应的最适温度及最高最低温度也不一样。这恰好与植物生长的三个基点温度相吻合。不同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不同。这与植物的原产地气候条件有关。原产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偏高,分别为10℃、30~35℃、45℃;原产温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偏低,分别为5℃、25~30℃、35~40℃;原产寒带的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更低,北极的或高山上的植物可在0℃或0℃以下的温度生长,最适温度一般很少超过10℃。再则,同一植物的温度三基点还随器官和生育期而异。一般根生长的温度三基点比芽的低。例如苹果根系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0℃,最适温度为13~26℃,最高温度为28℃。而地上部分的均高于此温度。在棉花生长的

外部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有机物质的碳骨架都来自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可见光.整个光合作用可分为2个阶级:光反应阶级和暗反应阶段.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至少包括几十个反应步骤,相互交叉错杂在一起,其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既有电子传递、能量转换的过程,又有物质转化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光合生物利用光能产生ATP(三磷酸腺苷)和NADPH(还原力).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叶绿体利用光阶段产生的NADPH和ATP使CO2还原合成碳水化合物.另外光质对光合碳代谢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蓝光下生长的多种植物的叶片或种子总蛋白质含量比红光下生长的高,红光下生长的植物体内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积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和藻类中.蓝光下培养的小球藻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1倍,作用光谱显示促进蛋白质含量增加最有效波长在460nm和370nm 附近植物的生长发育被许多环境因子所刺激,其中包括光、温度和地球的引力等.在这些刺激中,光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不仅影响着植物几乎所有的发育阶段,还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光调节的发育过程包括发芽、茎的生长、叶和根的发育、向光性、叶绿素的合成、分枝以及花的诱导等等.

1.各种波长的光对植物的影响 可见光波长(4*10-7m----7*10-7m) 光色---------- 波长λ(nm) ---------- 代表波长 红(Red)----- 780~630 ---------- 700 橙(Orange)-- 630~600 ---------- 620 黄(Yellow)-- 600~570 ---------- 580 绿(Green) -- 570~500 ---------- 550 青(Cyan) --- 500~470 ---------- 500 蓝(Blue) --- 470~420 ---------- 470 紫(Violet) - 420~380 ---------- 420 280 ~ 315nm:对形态与生理过程的影响极小 315 ~ 400nm :叶绿素吸收少,影响光周期效应,阻止茎伸长400 ~ 520nm(蓝):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吸收比例最大,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 520 ~ 610nm(绿):色素的吸收率不高 610 ~ 720nm(红):叶绿素吸收率低,对光合作用与光周期效应有显著影响 720 ~ 1000nm :吸收率低,刺激细胞延长,影响开花与种子发芽 >1000nm :转换成为热量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线,波长在400 ~ 720nm左右。440 ~ 480nm(蓝色)的光线以及640 ~ 680nm (红色)对于光合作用贡献最大。520 ~ 610nm(绿色)的光线,

最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识分享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种子发芽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生长的条件,就如同在自然界一样,温度 是告诉植物是否到了该发芽该生长开花以及结果的重要信号。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此温度范围的两端是最低和最高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都会引起植物体死亡。最低与最高温度之间有一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植物生长繁殖得最好。而且,温度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的运输是需要耗能的, 能量是由有氧呼吸而来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有酶的参与,酶易受温度的影响。 所以设施农业中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至关重要。 园艺设施温度环境调节与控制方法有哪些? 自动温室内可以用湿帘风机降温、打开天窗降温;用可管道加热。 日光温室和拱棚可以打开通风口降温,用保温覆盖物增温。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 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根据一年内不同季节的光照和温度环境的特点,讨论在气温升高时植物的物质生产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任何植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 首先,植物的生理活动、生化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一般而言,温度升高,升理生化反应加快、生长发育加速;温度下降,生理生化反应变慢,生长发育迟缓。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植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长逐渐缓慢、停止,发育受阻,植物开始受害甚至死亡。其次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它因子如湿度、降水、风、水中氧的溶解度等的变化,而环境诸因子的综合作用,又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温度的变化规律 温度的时间变化可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春、秋两季适中;一天中的温度昼高于夜,最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时,最高值一般在13~14时左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受纬度、海拔、海陆位置、地形等变化的制约上。一般纬度和海拔越低,温度越高;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 植物属于变温类型,植物体温度通常接近气温(或土温),并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有滞后效应。生态系统内部的温度也有时空变化。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要低,夜晚和冬季相反;但昼夜及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温度变化缓和,随垂直高度的下降,变幅也下降;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林内外温度差异越显著。 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节律性变温就是指温度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两个方面。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昼夜温差大则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利,并能提高产品品质。此外,昼夜变温能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在大陆性气候地区,树线分布高,是因为昼夜变温大的缘故。植物适应于温度昼夜变化称为温周期,温周期对植物的有利作用是因为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净积累增多。 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水分变化的综合作用,是植物产生了物候这一适应方式。例如,大多数植物在春季温度开始升高时发芽、生长,继之出现花蕾;夏秋季高温下开花、结实和果实成熟;秋末低温条件下落叶,随即进入体眠。这种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体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物候期是各年综合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如实、准确的反映,用它来预报农时、害虫出现时期等,比平均温度、积温和节令要准确。 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极端高低温值、升降温速度和高低温持续时间等非节律性变温,对植物有极大的影响。(1)低温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的生态适应 温度低于一定数值,植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植物受害越重。低温对植物的伤害,据其原因可分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 冷害是指温度在零度以上仍能使喜温植物受害甚至死亡,即零度以上的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冷害是喜温植物北移的主要障碍,是喜温作物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植物体内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霜害则是指伴随霜而形成的低温冻害。冰晶的形成会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使蛋白质失活与变性。 此外,在相同条件下降温速度越快,植物受伤害越严重。植物受冻害后,温度急剧回升比缓慢回升受害更重。低温期愈长,植物受害也愈重。 植物受低温伤害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该种类(品种)抗低温的能力。对同一种植物而言,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器官组织的抗低温能力也不同。植物长期受低温影响后,会产生生态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