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文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文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文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三、东北地区发展畜牧业(或者畜牧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西部高原降水量400毫米资源;松嫩平原西部和部分林区降水更多。(地形条件:)地形开阔平缓。(草场资源:)西部温带草原是优质草场,农耕区饲料丰富。

四、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评价

1.东北大米质量优良的气候条件

热量不足,作物生长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气候寒冷,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种植业)的影响

(1)影响作物品种:喜凉作物。

(2)影响熟制:主要是一年一熟,南部两年三熟或者一年两熟,北部不能发展种植业。

(3)影响农作物生长季节:4~10月,生长时间长。

(4)影响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冬闲。

(5)影响作物品质:品质优良。

(6)影响分布地区:分布在南部和中部。

3.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农村综合发展的有利影响

农忙季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农闲季节,发展副业,增加收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4.东北地区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冬寒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较肥沃:冬季多积雪,减少蒸发,春季融化,补充水分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热量不足,作物林木生长时间长,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2)不利影响:不能种植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仅能种植一些喜温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易出现低温冻害;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寒问题;北部不能发展种植业,只能发展林业。

5.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1)影响降水:冬季积雪。

(2)影响土壤:冬寒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沃:冬季积雪,减少蒸发,春季融化,补充水分,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

(3)影响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分布较广。

(4)影响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5)影响水文:封冻期长;有春汛;有些河流(如松花江)有凌汛。

6.冻土对气候和其他要素的影响

(1)增加了气候的寒冷程度。

(2)影响地表水下渗,沼泽广布。

(3)影响交通运输、水利及城乡建设。

7.东北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

(1)气候:降水较多,集中于夏季;气温较低,蒸发量小。

(2)地形:三江平原等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冻土: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五、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森林减少;湿地和沼泽破坏等。

(2)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结构不合理。

2.黑土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1)提高黑土费力:合理耕作;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2)防治黑土流失:植树造林;治理坡面、沟壑。

3.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

(1)禁止乱砍乱伐,防止毁林开荒。

(2)营林为主,营造速生丰产林,退耕还林。

(3)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4)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5)促进珍贵树种更新。

(6)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7)防御森林火灾。

4.保护湿地的措施

建立湿地保护区;退田还湿地;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预习目标】 1、 根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 础知识。 2、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预习内容】 一、地理条件 1 (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区???? ? 分布地区:? 平原、三江平原、辽河 平原主要作物:玉米、? 、小麦、水稻

(2)林业和 特产区 ????? 分布:大、小兴安岭和?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特产:长白山区——? 、人参等 珍贵药材;延边——苹果梨;辽东低 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柞蚕茧; 辽南——苹果 (3)畜牧 业区??? ?? 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 草地 主要良种:三河马、三河牛、○21 发展趋势:○22 养畜业发展较快,并 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提出疑惑】 我的疑惑 1. 。 2. 。 3. 。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文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 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 1.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 学会运用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2.(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 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 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 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 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 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 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 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 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 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 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

(完整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培养运用地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重点与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学情分析: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音乐《松花江上》学生听歌词分析,该地区有哪些资源 思路: 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存在问题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背景问题:生产条件——农业的区位条件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等) [ 分析本节的结构] 介绍标题,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了解其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 万KM2 3、人口:1.2 亿 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 黑龙江、乌苏里江,西南临渤海)——森林资源丰富 沃野千里(黑土、黑钙土;东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中: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 A 、耕地面积广阔 B、土壤肥沃:(插根筷子就发芽,抓把黑土攥出油) C、宜农荒地多 D 、宜林、牧等荒地多 (活动):阅读课文探索活动,问题: 回忆录里描述的是哪个地区?该地区的景观20 年来有哪些变化?(土壤肥力下降等)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土地利用不合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变北大仓为北大

(农业畜牧行业)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丘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圠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莾的牙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地图,并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思路。 2、阅读相关图蠨?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背?和焾会背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掌握区域农业发展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