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

《2019年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
《2019年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单选题

1.附属刑法是指(C )

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

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

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D.刑法典的附则

2.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D )

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

D.保护法益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

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

4.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D)

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

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狭义刑法是指(B)

A.治安处罚条例

B.刑法典

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D.研究刑法的科学

6.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B )

A.强制性

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

D.阶级性

二、多选题

1.刑法的分类包括(ACDE)

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

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刑法保护的法益有(ABCDE )

A.有关人身的法益

B.有关经济的法益

C.有关财产的法益

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

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

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ADE)

A.总则

B.犯罪

C.刑罚

D.附则

E.分则

4.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ADE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察院

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ABCD)

A.当然解释

B.反对解释

C.补正解释

D.比较解释

E.文理解释

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ABCDE )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判断题

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 )

理由: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刑法就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 )

理由:刑法只对严重违反法律并达到犯罪的行为给予刑罚制裁。

3.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刑法仅适用于当地,不具有普遍性。(√ )

4.刑法具有不完整性。(√ )

5.在对刑法某一条款进行解释时,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方法。(× )

理由:在对刑法条文进行解释时,既可能采用某一种解释方法。也可能同时采用某几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选题

1.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B )

A.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B.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C.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有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

D.习惯法和判例不得作为刑罚的渊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犯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不意味着处罚范围的合理性

B.刑罚的明确性即体现了刑法的合理性

c.刑罚的明确性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D.刑罚的合理性要求禁止溯及既往

3.下列哪一项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A)

A.类推解释

B.扩大解释

C.缩小解释

D.重罪轻判

4.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是(B)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D.改造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多选题

1.尊重人权主义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决定了(ACD )

A.必须禁止刑法溯及既往

B.必须罪刑均衡c.必须禁止类推解释D.必须具有明确性

E.必须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2.下列做法不符合预测可能性原理的有(ABCDE)

A.处罚行为时并未禁止的行为

B.处罚行为时虽有法律禁止但并未以刑法禁止的行为

C.事后减少犯罪构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

D.事后提高法定刑

E.改变刑事证据规则,事后允许以较少或简单的证据作为定罪根据

3.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具体体现在(ABCD )

A.平等地保护法益

B.平等地裁量刑罚

C.平等地执行刑罚

D.平等地认定犯罪

E.相同阶级的人适用法律平等

4.以下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理解正确的有(ABD )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C.有罪必罚

D.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E.人身危险眭在罪刑相适应原则中起主要作用

三、判断题

1.我国立法机关在特定情况下允许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 )

理由:我国行政机关无权制定刑法规范,立法机关也不能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这一点上,我国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2.判例法实际上是溯及既往的法律,所以判例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 )

3.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立法原则,但不是司法原则。(×)

理由: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4.罪刑相适应原则是适应人们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 )

第三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单选题

1.我国刑法在空间上采取(D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属地管辖原则应理解为(C )

A.行为地

B.结果地

C.行为地或结果地

D.行为地和结果地

3.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解决途径是(C)

A.国际法院

B.政府间协商解决

C.外交途径

D.诉讼程序

4.香港人在香港地区所犯罪行应适用(B )

A.大陆刑法

B.香港刑法

C.英国刑法

D.大陆刑法和香港刑法

5.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按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已经在外国审判,并在国外已受过刑法处罚的,以我国刑法予以追究时,可以(D)

A.从重处罚

B.从轻处罚

C.加重处罚

D.免除或减轻处罚

6.我国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态度是(B )

A.积极承认

B.消极承认c.具体案件具体分析D.实行对等原则

7.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A )

A.从旧兼从轻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原则

二、多选题

1.属地管辖原则中的“地”包括(ABCDE)

A.领陆

B.领水c.领空D.挂有本国国旗的船舶E.挂有本国国旗的航空器

2.根据属人管辖原则,下列适用中国法律的情况有(ACD)

A.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B.A国国家工作人员在A国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C.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D.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3年有期徒刑的

E.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2年有期徒刑的。

3.我国《刑法》采取的保护管辖原则适用的条件有(BCD)

A.只能是侵犯了我国国家的利益

B.所犯之罪侵犯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

c.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D.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E.所犯之罪尚未在外国进行审判

4.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时受到的限制有(ABCE)

A.适用此原则的犯罪必须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

B.管辖国应是有关条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

C.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D.尚未有任何国家干涉或追究

E.罪犯出现在管辖国的领域内

5.下列哪些方式表明刑法已失效? (BD)

A.国内重要媒体认为原有法律效力应中止或废止

B.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中止或废止

c.社会出现新的情况,法律个别条款完全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

D.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

E.司法解释阐释了原有法律条文的含义

6.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ABCDE)

A.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

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变通规定

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补充规定

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的特别规定

E.刑罚实施后,新制定的附属刑法的特别规定

三、判断题

1.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适用大陆刑法。(× )

理由:大陆刑法的效力不能及于港、澳、台地区。

2.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再适用。(×)

理由: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总体上仍然对少数民族地区适用。

3.对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所审理的犯罪,其实体法的适用根据是国内刑法,而不是国际条约。(√ )

4.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

理由:现行刑法典自1997年3月14日通过并公布,同年10月1日起生效,属于公布后一段时间才生效。

第四章犯罪概说

一、单选题

1.犯罪的本质是(C )

A.危害社会秩序

B.违反法律规定c.侵犯法益D.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2.在对犯罪的理论分类中,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与违警罪的标准是(A )

A.法定刑

B.犯罪情节

C.行为危害性

D.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3.重罪的一般标准为法定刑(B)

A.5年以上

B.3年以上

C.7年以上

D.10年以上

4.下列哪一项不是对犯罪的理论分类? (D )

A.重罪、轻罪与违警罪

B.自然犯与法定犯

C.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D.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5.我国刑法l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C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予刑罚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对犯罪质的规定

二、多选题

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具有的特征有(AC )

A.社会危害性

B.行为具有可罚性

C.刑事违法性

D.行为的残酷性

E.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2.下列对社会危害性理解正确的是(ACDE)

A、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时,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B.当某种行为对法益仅造成了危险时,该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

D.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E.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3.刑事违法性的表现有(ABCE )

A.违反了刑法典的规范

B.违反了单行刑法的规范

C.违反了附属刑法的规范

D.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

E.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

4.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

c.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D.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实质

E.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实质

5.下列属于对犯罪的法定分类的有(ABCE )

A.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B.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c.身份犯与非身份犯D.自然犯与法定犯E.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犯罪的理论分类:(1)重罪与轻罪;(2)自然犯与法定犯;(3)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犯罪的法定分类:(1)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2)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3)身份犯与非身份犯;(4)亲告罪与非亲告罪;(5)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三、判断题

1.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即为犯罪。(× )

理由:“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说明即使法律甚至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刑法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2.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

3.刑讯逼供罪与诬告陷害罪的主体都是真正的身份犯。(×)

理由: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因此是真正的身份犯;但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不真正的身份犯。

第五章犯罪构成

一、单选题

1.犯罪构成实际上是(B )

A.什么行为是犯罪

B.犯罪成立的条件

C.犯罪的本质属性

D.犯罪的基本状态

2.犯罪客体可以分为(D)

A.一般客体与同类客体

B.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简单客体

C.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D.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

3.下列哪一项是一切犯罪的共同客观要件? (C )

A.危害结果

B.行为对象

C.危害行为

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B)

A.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D.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

5.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A)

A.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法益

B.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者物

D.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6.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A )

A.遗弃罪

B.故意伤害罪

C.破坏电力设备罪

D.抢夺罪

7.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类,其划分的根据是(A )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c.一般客体D.直接客体

8.犯罪客观要件包括(D)

A.仅指危害行为

B.仅指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C.仅指危害结果

D.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9.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罪不同的原因是(C)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

10.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A)

A.一般犯罪主体和特殊犯罪主体

B.自然犯主体与法定犯主体

C.成年犯主体与未成年犯主体

D.单位主体与非单位主体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A)

A.14到16周岁

B.14到18周岁

C.16到18周岁

D.18到20周岁

12.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C)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3.陈某在满14周岁以前,故意杀死一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盗窃l万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8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那天又盗窃1万元。在对陈某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处(D)

A.盗窃罪

B.抢劫罪和杀人罪

C.故意杀人罪

D.盗窃罪和抢劫罪

14.某机场地面管理人员玩忽职守,致使飞机失事,死亡多人,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D )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

D.职务或者业务要求履行的义务

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A)

A.可能是过失

B.不可能是过失

C.只能是故意

D.不可能是故意

16.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B)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

B.是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并且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犯罪

c.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或合法利益D.一般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

18.下列属于单位犯罪的是(D)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c.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D.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的

19.一切犯罪构成均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D )

A.故意

B.过失

C.放任

D.罪过

20.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B)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

21.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C)

A.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所报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

B.犯罪主体对危害结果所报的心理态度

c.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2.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甲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孩子分食后死亡。甲对其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B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过失D.疏忽大意过失

23.某日,甲准备枪杀仇人乙,在乙下班必经之路幸福小街的角落里等待,不久乙与工友丙一同经过幸福小街,甲窜出向乙开枪,由于误差,同时击毙了丙,对甲的行为应该怎样定性(B )

A.以两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B.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C.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D.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意外事业件罪论处

24.下列关于故意与过失说法错误的是(B )

A.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

B.过失犯罪不一定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

C.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

D.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BDE)

A.犯罪概念从宏观上揭示犯罪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

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E.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2.下列有关犯罪构成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E )

A.犯罪构成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具有针对犯人的恣意而保障社会、针对社会的恣意而保护犯人的双重保障机能

D.犯罪构成为区分此罪与彼罪提供了法律标准

E.犯罪构成是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法律依据

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ABCD)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要件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要件

E.犯罪情节

4.下列属于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的是(ABCDE)

A.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

要素

C.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D.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E.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5.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的是(BCDE )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

D.犯罪的空间

E.犯罪的手段

6.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作为方式,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有(ABC)

A.破坏交通设施罪

B.决水罪

C.故意杀人罪

D.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

E.非法拘禁罪

7.危害结果是(CDE)

A.一切犯罪的必备条件

B.一切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

C.某些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

D.过失犯罪的必备条件

E.选择要件

8.构成不作为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D)

A.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

B.有条件和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而未履行

C.不作为行为产生或可能产生危害后果

D.侵害了刑法保护的客体和对象

E.具有先前行为

9.下列犯罪中,只能以作为形式构成的是(BCE)

A.放火罪

B.抢劫罪

C.抢夺罪

D.爆炸罪

E.绑架罪

1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ABCE)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的下意识动作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精神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E.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11.下列关于结果加重犯理解正确的是(ACD )

A.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加重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B.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也具有故意

C.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至少具有过失

D.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E.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规定从重处罚

12.刑法上因果关系较之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哪些特殊性?( BD)

A.客观性

B.范围的特定性

C.相对性

D.内容的特定性

E.复杂性

13.在行为人的行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要判断某种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应当考察的因素有(ABD )

A.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B.介入情况的异常性的大小

C.介人情况是第三者还是被害人的行为引起的

D.介人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

E.行为人的行为与介入情况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长短

14.我国刑法按照刑事法定年龄,将刑事责任时期分为(ABCD )

A.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B.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

C.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

D.减轻刑事责任时期

E.选择性刑事责任时期

15.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AE)

A.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

B.从生日当天起计算

C.按旧历的年、月、日计算

D.从生日的前一天起计算

E.从生日的后一天起计算

16.我国刑法第30条所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ABCD )

A.国家机关

B.社会团体

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D.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E.依法设立的独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

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7.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ABCE)

A.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B.有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现实性

C.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D.有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

E.一般不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包括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18.我国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的要件包括(ACDE )

A.犯罪故意

B.犯罪思想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E.犯罪过失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三、判断题

1.如果某种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该行为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

2.只要某种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一个或几个要件,该行为就符合犯罪构成,成立犯罪。(× )

理由:犯罪构成要求主客观具有同一性。犯罪构成不是各个要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件的有机统一。因此,如果某种犯罪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要件,该行为就不符合犯罪构成,不成立犯罪。

3.犯罪客体即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 )

理由: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利益。

4.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一般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 )

理由: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5.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故意导致他人死亡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理由: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指一个人以不作为或消极的行为结果构成了一个通常以作为才能构成的犯罪行为;

6.“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

理由:只有当某种不作为符合具体的犯罪构成时才构成犯罪。

7.危害行为必然造成危害结果。(× )

理由:危害结果固然是危害行为引起的,但不能认为任何危害行为都必然造成危害结果。

8.遗弃行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构成结果加重犯。(×)

理由:结果加重犯必须有刑法明文规定了结果加重刑,否则不是结果加重犯。

9.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和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 )

理由: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而不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的研究。

10.现在的刑法理论一般肯定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11.认定因果关系则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 )

理由:认定因果关系,只是确定了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特定的危害结果,而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看行为人的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犯罪构成,是否侵犯了特定的客体等情况。

12.在某些情况下,有辨认能力的人可能基于某种原因而丧失控制能力,此人仍然具有辨认控制能力。(× )

理由:所谓辨认控制能力,是指同时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种能力,则属于没有辨认控制能力。

13.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以其实施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控制能力为准,而不是以侦查、控诉、审判时是否精神正常为标准。(√)

14.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不仅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也适用于教唆犯与帮助犯。(×)

理由: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

第六章排除犯罪的事由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正当防卫条件理解不正确的是(B )

A.不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

B.不法侵害包括所有来源的不法侵害

C.不法侵害不限于作为的侵害

D.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

2.对于防卫过当(C)

A.可以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酌情减轻或从轻处罚

C.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酌情减轻或从轻处罚

3.下列不属于法令行为的是(B)

A.法律基于政策理由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B.上级机关给予地方发展需要下达的批文

C.法律有意明示了合法性条件的行为

D.职权行为

4.下列不属于自救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的是(B )

A.法益已经受到了违法侵害

B.法益受到正在发生的违法侵害

C.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

D.救济行为的手段具有适当性

5.甲某与乙某发生口角后,声称要杀死乙某。乙某怕甲某真的要杀死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回到家中取出猎枪,埋伏在自家附近,在甲某经过其家门口时,开枪将甲某打死。乙某的行为属于(C)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故意犯罪

D.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如果并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进行所谓防卫的,属于假想防卫。

6.甲在偏僻的乡间小路上运输毒品,乙见状上前抢劫,甲为了保护毒品,以暴力进行反抗,致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C)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伤害

D.防卫过当

7.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在于(D)

A.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

B.防卫行为造成重大损害

C.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D.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8.张某一次子乙平时经常滋事生非。一日,乙无端打骂其妻子,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长子甲见状随手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石头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 )

A.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正当防卫

B.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正当防卫

D.张某和甲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多选题

1.对下列哪些正在进行的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ABCDE )

A.行凶

B.杀人

C.抢劫

D.强奸

E.绑架

特殊正当防卫: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下列关于特殊正当防卫的说法正确的是(CD)

A.对于暴力犯罪或者一般暴力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B.对于任何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都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C.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已经结束后,行为人将不法侵害人杀死杀伤的,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

D.对除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外的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E.对于严重危及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也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3.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主要有(ABCD)

A.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导致的危险

B.动物的袭击带来的危险

C.疾病等特殊情况形成的危险

D.人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

E.负有特定职责的人所面临的对本人的危害

4.下列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说法正确的是(ACDE)

A.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B.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法益

C.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或同等法益

D.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是在法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E.紧急避险的基本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法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较小的或者同等的法益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危险来自:1、大自然的自发力量;2、动物的自发袭击;3、疾病等特殊情况;4、不包括职务、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5.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ABC)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直接故意

E.主观过错

防卫过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构成犯罪,一般是过失;也不排除间接故意。

6.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ABCD )

A.防卫挑拨

B.互相斗殴

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

D.假想防卫

E.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

三、判断题

1.抢劫罪已经既遂,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属于事后防卫。(×)

理由: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因此,虽然抢劫罪已经既遂,但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的应认为是正当防卫。

2.凡是超过必要限度的,都是防卫过当。(× )

理由: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是防卫过当。

3.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而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罪名。(√ )

4.正当防卫的条件比紧急避险的条件更严格。(× )

理由:紧急避险的条件比正当防卫的条件更严格。

5.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

6.正当业务行为是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中被认为是业务上的行为。(×)

理由:正当业务行为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中被认为是正当的业务上的行为。

7.拐卖儿童的行为只要得到儿童的承诺则不成立拐卖儿童罪。(× )

理由:有些承诺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拐卖儿童罪即是。只有在以违反被害人意志为前提的犯罪中,被害人承诺才可能排除行为的犯罪性。

第七章故意犯罪形态

一、单选题

1.犯罪未得逞是指(B )

A.未发生任何危害结果

B.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

C.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

D.为满足某一具体犯罪构成所需要的全部要件

2.有关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D)

A.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

B.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C.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

D.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种犯罪阶段,也可以出现几种犯罪形态

3.对于预备犯的处罚原则是(A )

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B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