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解决方案研究

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解决方案研究
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解决方案研究

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首先介绍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背景,即要使东莞的公共交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必须研究和探讨东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并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接着对东莞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详细指出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公交设置问题,“一镇一共汽”问题,公交政策问题,公交运营与管理问题、公交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东莞的公交问题有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同的共同特征,也有因东莞城市特点而产生的问题。所以东莞的公交问题是多方面的,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论文将重点探讨解决东莞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包括:解决体制问题方案、解决政策问题方案、解决融资问题方案、解决公交票价问题方案、解决公交接驳问题方案、实现公交一体化方案、科技引用方案、构造多元化城市公共交通方案、公共交通文化建设方案。

关键词:东莞市,公共交通,城镇公交一体化,低碳公交

目录

摘要............................................................. I 引言 ............................................................ I V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2)

1.2研究的现实意义 (2)

1.3运用的相关理论 (3)

1.4研究方法 (4)

一、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展分析 (5)

1、萌芽阶段:1929—1985年 (5)

2、起步发展阶段:1986-2002年 (5)

3、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年 (6)

4、优先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6)

二、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存在的问题 (8)

1、公交车设置问题 (8)

2、“一镇一公汽”问题 (8)

3、公交政策问题[2] (8)

4、公交运营与管理问题 (8)

5、公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9)

6、其他的一些问题 (9)

三、东莞市公共交通问题解决方案 (9)

1、解决体制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前提 (10)

2、解决政策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第一步 (10)

3、解决融资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有效途径 (11)

4、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解决公交票价的问题 (12)

5、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解决公交接驳的问题 (12)

6、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要实现公交的一体化 (13)

7、解决交通问题离不开科技的引用 (14)

8、解决交通问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15)

9、解决交通问题离不开公共交通文化的建设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是在城市及其所属辖区域范围内供公众出行乘用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公共汽车、快速公交、有轨电车、无轨电车、中运量和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以及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客轮渡、轨道缆车、索道缆车等交通工具及其配套设施。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做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决策部署,为新形势下做好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指明了方向。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建设和谐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在交通能源消耗方面,小汽车平均每运送一名乘客的耗油量相当于公共汽车的4.5倍。每100公里的人均能耗,公共汽车是小汽车的8.4%,电车更低了,大约是小汽车的3.4%,地铁大概是5%。如果按照全国所有的私人小汽车计算,其中有1%的人改乘城市公共交通,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就能节约燃油8000万升。据预测,2020年,我国的交通能耗占能源消耗的比例将高达16.3%至17.1%,城市交通节能任务十分艰巨。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方面看,也是很有必要的。

欧洲、美国、日本、南美等一些先进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公交优先”是能快速有效地分流人员、方便群众、减轻城市道路压力,缓解当前城市人多地少、车多路少、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

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走低碳交通之路的必然选择。要使东莞的公共交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必须研究和探讨东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1绪论

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随之进入加快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化过程中,机动车数量和私车比例大幅增长,交通拥堵、停车难、环境污染、公交服务水平下降等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面对的挑战。东莞正在成为一个兼具生产和生活功能的现代新城样板:一片片新建住宅区热闹起来,所高校的落户,电子信息制造、现代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崛起。东莞的发展,让我们见证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硕果,值得一庆。但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公共交通规划及管理的相对滞后,东莞城区的交通拥堵现象正在日益凸现,居民对出行难、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的投诉率逐年上升,非法营运机动车的上路率有增无减……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为之艰辛奋斗的持续性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市民需求的发展过程。因此,公共交通作为东莞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公用事业,其优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1.1研究的背景

1.1.1 国外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背景

“公交优先”最早是由法国在60年代末提出的。二战后,迫于汽车工业财团的压力,法国政府采取了鼓励私人交通发展的政策,私家车急剧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初,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于是,政府开始下大力气重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巴黎,首先是开辟公交专用道,除公共汽车外,只准出租车、旅游车及救护车、消防、紧急维修等公共服务车辆在公交快道上行使。其次提出“软交通”概念,鼓励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等对环境无负面影响的交通工具,专门设计自行车和行人专用道,做到人车各行其路。最后,调整公共汽车和地铁重点线路的发车时间,增加班次,延长晚间和周末服务时间,甚至加强公交车内的人性化设计,以增加公交的吸引力。而在英国伦敦,有公交车通行的道路上,都设有公交车专用道。全市共有公交线路700多条,公共汽车站1.7万个。每天,有将近7000辆公共汽车在公交线路上行驶,日载客量大约为600万人。同时政府部门把更换公交车辆等提高服务水平的一系列举措作为改造公交系统计划的重要环节。完善的公交系统

设施,以及凭借交通系统智能化、车票多样化、公交24小时服务、特定人群免费乘坐(有轨电车和公交车对18岁以下青少年实行免票制)的四大服务特色,2000 年至2005年间,伦敦公交车乘坐人数提高了38%……可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各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

1.1.2国内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背景

近年来,在城市化和汽车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问题。世界各国积极探索和实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实施“公交优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起着很大的借鉴作用。2004年,建设部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明确指出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委等部门有关“公交优先”的文件,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理念正在影响并推动着我国各大城

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川、湖北、江西、青海、江苏、贵州、甘肃、山东、辽宁等省政府已出台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方案,纷纷提出构建“城市公交优先”体系,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的具体措施,制定了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目标和政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审议市政府办理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议案,明确提出给予“四优先”的发展政策——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和财税扶持优先,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各项优先政策措施的落实。云南省建设厅把2005 年11 月15日至12月15日定为“全省宣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意见的

通知精神宣传月”,强化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引导市民逐步养成科学、合理和经济的出行习惯。各地的情况表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战略思想已深入人心,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2研究的现实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优质高效的

公共交通服务具有快速、准点、低价的三大特点。有关专家指出,在多种城市交通构成中,城市公共交通在占用道路空间、道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三个方面,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出行难的基本保障,体现了社会公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体现。

目前,随着东莞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居住人口、商业设施相对密集的区域交通拥堵在时间与空间上呈现蔓延扩展趋势,拥挤程度不断加剧;而在新建居住或商业区,距中心城区较偏远地带如工业区、城乡结合部,公众出行难问题又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因此,研究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一是东莞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有利于政府更好地用科学的发展观谋划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应国情、市情、区情的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的各项举措。二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的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东莞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利益需求机制。研究东莞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问题和对策,更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推动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的需要。

1.3 运用的相关理论

1.3.1 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

公共物品是公共选择学派、当代政治经济学派在分析公共财政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的观点:在理论上,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私人物品的供给和配置,但有一类物品的供给和配置市场机制则无能为力,而必须从税收中通过预算支出加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之所以有别于私人物品,是因为在消费方式和排他性上它有别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对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是必需的,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每一个人在享用这一物品时都会希望有别人来提供该公共物品而自己免费使用(搭便车),而且,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它性,使这种“搭便车”成为了可能。另外,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这类物品应免费提供,然而,对于微观经济市场来讲,不能收回成本或是无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都是不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所接受的,从而也就造成了在一般情况下依靠私人力量和市场机制是不足以得到有效(及时和足量)的供给的。

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社会性需求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通过市场得以完全满足。据此,传统的观点认为提供公共物品是公共部门的天职。但是,随着理论的

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私部门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公共物品的供给者行列。私部门投资公共物品可以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可以提高知名度,而这些都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为其产生更为长远的经济利益。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论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2)委托政府其他部门;(3)契约外包;(4)经营特许权;(5)补助;(6)抵用券;(7)市场供给;(8)志愿服务;(9)自我协助;(10)政府贩售特定服务。

1.3.2公共部门的角色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社会和经济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都是普遍存在的。公共部门是企业组织产品和服务的最大购买者和消费者。公共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公共部门存在和需要的原因。他认为:公共部门的需要部分原因是政府的普遍指导,反映了某些与消费者选择和分散决策的前提相背离的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存在,然而这不是次要原因,更重要的乃是市场机制事实上无法单独地发挥全部经济作用,在某些方面,需要公共政策的指导、修正和补充。由张成福编著的《公共管理学》认为: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典型的市场失灵包括:公共物品的提供;垄断;外部不经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收入不平等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1)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即提供基本必须的制度(Institution)、规则(Rule)以及框架(Arrangement);(2)组织各种各样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社会冲突的调整与解决,以维持争议、秩序和稳定;(5)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或者对垄断者实施管制,前者如用反垄断法以增强竞争,后者包括价格管制等等;(6)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7)宏观经济的稳定。作为一种被公认为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性需求的公共物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离不开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实施必要的干预。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国家为了大众的福利应该积极干预市场失灵的状况,因此倾向于强制性的政策工具如政府管制、公营企业、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混合性的政策工具如提供信息与劝诫、政府补助、征税等。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一是以东莞城区

公共交通发展现状为主要案例,分析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公共交通体系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推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落实过程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二是运用公共物品供给、公共部门存在理论,把研究政府的责任作为重点,深入分析研究政府在推动和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进程中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2、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展分析

东莞市公共交通按其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1、萌芽阶段:1929—1985年

东莞公共交通萌芽比较早,始于1929年初,主要从事于公路汽车运输。由于战乱以及发展方向问题,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交通。其主要特点是以轮渡为主,以私人经营的汽车为辅。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东莞公路汽车客运运输迅速发展,并呈现后来居上的趋势。

2、起步发展阶段:1986-2002年

为解决市区没有等级公路,市内交通不便的状况,东莞市利用1985年撤县建市,l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的机遇,积极引入私人资本,开始发展城区内的公交系统以及连接镇区和莞城区的客运。从90年代开始,涌入东莞的外来打工者逐渐增多,天时地利人和得以凸显。打工者多、道路升级、改革开放给东莞公交的发展带来机遇,搭公交就像现在春运赶火车一样,前后门都挤不进时,乘客就踩着其他人的肩膀,从车窗里钻进去,各家运输公司的车辆剧增。尽管市场高速扩张,但公交车之间的竞争开始变得混乱、无序,也就是这个时候,“卖猪仔”、“蛇仔”等贬义新兴词汇开始出现。直到1998年,东莞禁止个体经营公交,线路权全部被收回才结束混乱局面。1997年,东莞市取消以个体挂靠形式经营出租小汽车,组建14家出租小汽车专业客运公司,投放1400辆出租车,使全市出租汽车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莞的摩托车作为私人交通工具迅速增加。2000年,全市摩托车增至48.27万辆,其中载客营运车辆3.38万辆。2002年,

全市摩托车增至64.20万辆,摩托车在民间运输极为普及,成为老百姓的主要出行工具。2001年开始的造城运动,让东莞仿佛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的地方,迅速跃升为现代化新兴城市,宽阔的道路从城区向镇区延伸,核心城区随着环城路的修建得到确认,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交稳步发展,形成了由公交、出租小汽车、摩托车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

3、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年

由于经济的腾飞,对公共交通需求旺盛,东莞市针对这种情况,加大投入,促进了公共交通的发展。2002年,东莞市以核心城区为重点,重点建设核心城区公交系统,正式启用城巴系统和6个客运枢纽站,优化了核心城区公共交通网络。当崭新的城巴第一次运行在东莞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时,东莞开始拥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公交,简陋的中巴车彻底从东莞市的运输行列中被淘汰下来。自此东莞市迈开了公共交通大发展的步伐,为推动全市公共交通发展摸索了经验。2004年,东莞市又重点推进发展“一镇一公汽”,提出实现“村村通公汽、路路有公汽”的目标,全面铺开各镇公共交通运营系统的建设,推进公交全市普及化。镇内公汽的全面铺开,使市区、镇内和跨镇三级公交体系基本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开展运输市场秩序整治,大力打击各类车辆非法营运,取消了商场超市和酒店免费接送车,规范了学生接送车管理,有效地改善了运输市场经营环境。但由于客流量比较大,为方便出行,摩托车数量增长迅速,从2002年到2005年数量增至77万多辆。同时水路运输也逐步显露优势,水路运输企业从1959年的2家增加2005年的32家,个体业户也达到129户。

4、优先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东莞市确立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东莞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实施方案》,公共交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以“科学规划、规范经营,完善配套、提高档次”为重点,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公交优先政策,抓规划先行,加大运力投入,完善设施配套,落实政策保障,规范运营管理,公交线网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民的公交出行意识得到培育,公交优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8年5月13日,东莞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会议提出,东莞市所有市内客运

班车,包括城巴、镇内公汽和跨镇班车将统一定性为“城市公共汽车”,全面实现公交化。并积极发展配套公共的士和出租车,截止2008年,东莞市公共的士和出租车数量达6685辆,隶属于57个公共的士公司和出租车公司,其中出租小汽车4830辆,由22家专业出租小汽车客运公司经营管理。与此同时对摩托车实施综合整治,并下发了《东莞市综合整治摩托车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委办发(2006)22号)。规定2006年9月1日起,全天24小时禁止异地摩托车进入本市行政区域的道路(国道、省道除外)行驶。2007年9月1日起,全天禁止本地牌证摩托车在市中心区的禁行道路行驶,并将“禁摩区”逐步扩大到镇中心区和农村道路。2009年1月1日,市区环城路范围内全天禁止摩托车通行,并设置了3个月的缓冲期,给市民以充足的适应期,各镇也纷纷划出限摩区或者禁摩路段。借助广东省发展城际轻轨的机遇,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5-202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202O年)》,大力发展市内轨道交通,编制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和《东莞市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规划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于2008年年底开工建设的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规划主轴线之一的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建设的首个开工项目,也是广东省经贸发展的黄金通道。线路从广州地铁5号线的鱼珠站向南延伸,经庙头、开发区、麻涌、洪梅、沙田、厚街、虎门、长安、松岗、沙井和福永等市镇到达深圳机场。2009年4月14日,东莞轨道交通的R2线开始动工。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的交通建设投资增长28.52%,其中公路建设投入61.59亿元,港口建设投入16.64亿元,公交建设投入3.8亿元,航道建设投入1633万元;新建公路总长220.8公里,其中包括已建成30.21公里,正在施工190.59公里;改造公路总长280.2公里;建成五万吨级以上码头3座、泊位3个;新增公交车302辆。2010年,东莞市交通系统继续加快建设“网络交通、快速交通、信息交通、安全交通、和谐交通”和“无障碍交通工程”,2010全年计划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亿元。比2009年增长28%。东莞市年计划建成高速公路11.6公里,完成改造国道、省道16.6公里,建成镇际联网路35公里、村际联网路lOO公里,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273万吨,新增公交运力100辆、更新1200辆出租车、投放公共的士950辆,新增水运运力5万吨。

3、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东莞的公共交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东莞市在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1、公交车设置问题

东莞的公路网络非常的发达,公路密度很高。但公交车服务严重滞后,管理者把环城路以内(大致范围)画成一个圈,这个圈圈住了东莞最中心的地方(市区部份),把公交车运营权交给一家公司运营,圈内的公交车可以走出圈外,当然范围也不会远,一般都是圈外十公里以内的地方,圈外的公交车(无论是市内公交车还是城际班车)都严禁进入圈内,人为地制造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墙,给来往于镇区和市区的人民群众制造了诸多的中间环节,而且这样的限制令公交车线路设置迂回曲折,走不少冤枉路。

2、“一镇一公汽”问题

东莞分成32个镇区,除中心城区四区(莞城,南城,东城,万江)外,各镇都有公交,每个镇的公交一般都是行走在自己的镇内,鲜有镇区间相互通行公交的例子。各个镇面积级其有限,一般都是60-80平方公里,有很多只是30-40平方公里。往来各镇区之间极其的不便。

3、公交政策问题[2]

公交整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公交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存在偏差;(2)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缺乏系统完善的法规保障和政策支撑体系;(3)公交“市场化”、“民营化”的弊端开始显露;(4)三级经营体制层次多,监管力度不够;(5)票价高;(6)政府对公交企业的补偿问题。

4、公交运营与管理问题

东莞公交的“市场化”和“民营化”导致公交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出现了一系

列问题。突出地表现在:(1)公交企业亏损日益突出;(2)公交投入不足;(3)公交服务水平低、质量差。主要表现为:速度慢,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区。

5、公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城市是我国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尤其是私家车和公家车尾气排放又是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之后,面对国际上低碳减排的沉重压力,面对国内咄咄逼人的机动车增长态势和日益加重的大气环境污染,面对城市道路的严重拥堵,东莞市公共交通将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如何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体系,建立更高效、更节能、更低碳、更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在低碳交通中的分担率和贡献率?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并要加以认真解决的。

6、其他的一些问题

自行车、电动车、残疾车、报废车、报废的士,甚至还有深圳的士跑到东莞来冲击东莞公交市场;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吃东西、急刹车、闯红灯等,服务员对乘客询问不答、甚至恶语相向,车厢卫生差、座位少、不准点。

4、东莞市公共交通问题解决方案

东莞的公交问题有与国内外其他城市雷同的共同特征,也有因东莞城市特点而产生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公交管理完善的城市,例如,香港、新加坡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应该针对东莞城市本身的特点,例如东莞外来人口比较多等特点进行实际分析。

1、解决体制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前提

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管理不到位;分工过细、机构重叠,造成效率低下;交通市场管理尺度不一、依据不一。目前,东莞市的公共交通归属交通局管理,但是,与公共交通密切相关的许多领域和手续办理权却掌握在其他部门手中。例如,线网与场站的规划掌握在规划局手里,场站用地的审批权掌握在国土部门手里,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权掌握在建设局手里,公交的政策性补贴和购车补贴掌握在财政局手里,道路设施的管理和公交优先信号设置的权力掌握在交警支队手里,具体的事情则还需要与区级人民政府协商等等。虽然最终都由交通局统一管理,但从长远来看,与公交有关的如此多的决策权、事权和财权分散在相关部门,既不利于公交的发展,也不利于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公交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必须要能够对老百姓的评价作出快速和准确的回应。权责的分散和重叠,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增加中间环节,大大延长办理周期。从公交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东莞市必须以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公共交通的各种障碍。

2、解决政策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第一步

从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东莞的公共交通有很多的“规划”,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规划,没有足够稳定的关于公交政策是不够的,因为新领导会有新规划,每个主要领导对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例如关于每年公交投入占GDP多大的比重,应该有一个稳定的数字,否则完善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就缺少了必要的保障。而且,政府对于公共交通的政策远不是投入金钱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些执行措施。

新加坡通过交通需求管理限制私人汽车和中心商业区道路资源的使用,促使出行人选择公共交通系统,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车辆配额制、拥车证制度和拥挤收费制。香港则实施公共交通整体政策和专项政策,调节和控制私家车的增长,最主要的措施是“停车难”和“高油价”[3]。香港公共交通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几十年长期坚持的结果。东莞市要真正做到公交优先,就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不

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解决融资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有效途径

3.3.1东莞公共交通融资问题

一个城市需要财政出资的地方还很多,不可能把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用在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上。不仅如此,市财政即使投入巨额的资金用于公共交通,也很可能由于财政资金的公共性质,不太可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莞市要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必须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资本投入,要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建设和经营。

3.3.2东莞公共交通融资渠道的选择

根据国内外公共交通融资的成功经验和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市公共交通的融资渠道还可以考虑以下3种[4]:(1)BOT模式,即Build.Operation Transfer。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新颖的基础设

施项目投资方式,即在一定的经营期内,将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国内或国外承包者建设、经营,特许经营期结束后,此项目设施完整地转交给国有部门单位管理经营。这种方式对解决基础设施瓶颈矛盾、缓解资金紧张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实质是一种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产权形式。(2)TOT模式,即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这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一定期限内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3)PPP 模式,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形式。PPP的基本特征为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责任。PPP模式的本质即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监督,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在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民营化方式,向公用事业领域引入民间资本

4、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解决公交票价的问题

东莞的公交票价高不高?民盟东莞市委援引了本地高校的一份调查:根据东莞理工学院社会经济研究院2009年2月对东莞公交乘客的出行情况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东莞公交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问题”时,有24%的人认为是要降低票价。43.1%的乘客认为城巴的费用应当是1元钱;56.6%的乘客认为跨镇公交的最高票价不应超过8元钱。

民盟东莞市委认为,民意调查一方面说明了东莞公交的票价和老百姓的预期有较大的偏差和票价比较贵,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公交定价机制有待改进。

为了合理引导东莞公交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有必要根据东莞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公交企业的合理收益、市民承受能力和方便换乘,理顺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的票价结构,建立比价合理、层次分明的公交票价体系。建立合理公交票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优化票价、实行公交换乘优惠、实行低票价的补贴机制和公共交通换乘优惠。基本原则是:公交企业以保本微利为目的,票价由运营成本、费用加合理成本利润率(6%)和税费构成。

那么怎样去减低票价呢,如果价格太低的话,公交公司就无法生存了,这时候,东莞市政府应该要发挥一下政府的职能。东莞市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和公共支出力度,并将有关投入、支出纳入到政府公共财政体系,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市政府要以公交专项为载体,形成补贴、补偿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长效扶持机制,完善公益性行业经济政策,促进公交良性发展。

5、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解决公交接驳的问题

3.5.1解决公交接驳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一项具体措施

无缝接驳不仅可以缩短市民候车的时间,而且可以减少等车的烦躁情绪,即使是行李较多,市民也不会遭遇“寸步难移”的尴尬。根据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对市民公交的调查,等车时间过长是东莞市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占了22%。根据被调查者实际平均等车时间来计算,等车时间在6~10分钟的人数占42.1%,超过10分钟的人数占40.7%。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对这些数

据进行整理求加权平均,可以得到,被调查者平均等车时间为l1分钟。根据人们的忍耐程度,等车时间在6分钟左右为适宜的;超过6分钟,人将会表现出不耐烦;而超过10分钟则会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平均等车时间超过了l0分钟,说明东莞公交确实存在等车时间偏长的问题。平均转车次数偏多也是被调查者备加指责的问题。从被调查者的平均转车次数的调查可以看到,只有36%的被调查者不需要转车,而其余64%的人则需要至少转乘1次,更有5%的人需要转乘3次才能到达目的地。由此可见,公交的接驳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解决办法包括:科学分析人口布局特点和人口流动特点,每年增加公交车辆的投入,并适当调整公交线路。

3.5.2解决公交接驳问题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伴随着东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郊区不断扩大,道路负荷增加,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居民出行时间延长,交通供给的增长就会出现滞后性,这时,公交接驳的问题就会再次出现。所以,市政府必须要有这个超前意识,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再去解决就变得十分麻烦了。

6、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要实现公交的一体化

公交一体化是将市内公共交通与各个镇街公共交通融合为一体,打破市内公共交通与镇街公共交通二元分割的局面,缩小城镇差别。通过公共交通的资源整合、合理布局,使市内公共交通与镇街公共交通相互衔接贯通,达到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畅通有序,最终发挥东莞公共交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6.1 “一城一公交”是群众的真实诉求

2004年东莞市推行的“一镇一公汽”本质上是一种画地为牢的设计理念,既不符合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又出现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每个镇区都成立公共汽车公司,运营又只能限于本镇区,难于和其他镇区进行有效接驳,在客观上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成本和时间。由于镇区公交不能跨区经营,互通能力低,人们自然不愿意乘坐公交车。这样既造成公交资源利用率低下,又造成公交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佳。事实上,各个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客流量相差悬殊,必然会出现一些镇区的公交企业由于亏损而倒闭,而群众又必须出行的尖锐矛盾。只有“一城一公交”才最符合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群众的根本利益。

3.6.2解决公共交通二元分割的局面是解决公交问题的又一项具体措施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市民镇内或市区内出行占48.3%;镇与镇之间和镇与市区之间出行占35.8%:经市区出行的占13.7%:经市外出行只占1.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未来东莞公交发展中,镇内和市内公交以及镇际公交的发展将是重中之重。如何协调镇内公交与镇际公交的关系,做到和谐共同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城镇公交一体化是解决市区公交与镇区客运二元分割问题的切实措施。

7、解决交通问题离不开科技的引用

2008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公安部、交通部联合制定的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已启动,国家发改委也在2008年8月份启动的信息运用试点工作中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列为重点,并且发出了《无线射频技术应用中要重点解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路网动态监测的通知》。

由于城市公共汽车线路固定,不存在选择最佳行驶路线的要求,采用GPS定位系统的目的主要在于动态跟踪车辆、及时调度、方便乘客。为进一步方便乘客和调度车队,需要在车站、关键路口以及隧道、桥梁等关键部位设置无线射频监控点,实现对车辆的定点监控,以弥补GPS数据在城市道路上的GPS漂移或盲区现象。新加坡新巴(SBS)已在试验实施GPS公共汽车在线路跟踪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安装在主要公共汽车站的乘客显示牌、基于GPS的公共汽车在线定位系统(每辆公共汽车上都配有车载计算机及GPS定位机)、公共汽车驾驶员显示屏、中心控制计算机等。中心控制计算机时刻跟踪监视每辆公共汽车,监视其预定的到站时间,甚至每辆公共汽车的上座率,并在各站点的乘客显示牌上通知试图等车乘客关于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以便乘客更好地计划自己的行程,减少等车时间,同时也使车队更好调节车辆发车的频率。

在RFI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RFID标签可安装在汽车内部的仪表盘上,在一级公路上可以在不减速、不停车的情况下使用。经过国内某些省份的测试,RFID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00 kbps,标签移动速度(车速)可以达到300 km/h 。读卡器直接安装在各个站台或交通流量大的路口,并通过移动GSM网用GPRS方式或短信通信方式传输到公交信息中心。为避免多辆公交车同时

经过站台附近或路口时可能形成的径向干扰,造成相移,影响天线对信号的接收,在部分流量大的站台和地点,可考虑将天线埋地[5]。

8、解决交通问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公共汽(电)车承担着城市公共客运的主要任务,因此应在稳步增加线路、延长营运里程、扩大站点覆盖面的基础上,优化线网结构和运力配置,尽量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聚集区等城市功能区延伸,达到公共汽(电)车运载能力的更优化。同时,经济条件较好,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大城市可以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交通。其最大运能可达单向5万人次/h,是常规公共汽(电)车的7~8倍。建设轨道交通有困难的城市可以结合城市道路网改造,因地制宜地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BRT),广州2010年BRT线路正式运行,解决了不少交通问题,给老百姓带来不少实惠。总之,现代城市要形成一个以地铁、轻轨或者BRT系统为骨架,以普通线路为主体,以多种形式的特色线路为补充,辅以灵活的响应需求的城市交通模式(如出租车)的公共交通系统。这是解决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办法。

9、解决交通问题离不开公共交通文化的建设

3.9.1公共交通公司的文化建设

以教育引导为重点,发挥安全文化导向功能。一是利用各种场所宣扬安全文化。如在办公楼道隽刻安全标语,在停车场、修理车间及围栏张贴、设置安全警示语,在公交车驾驶室醒目处张贴安全小条幅,让公交员工处处感受安全文化,时时绷紧安全弦。二是每月召开司乘人员安全例会,点评本月安全工作,分析事故原因,自查安全隐患,常鸣安全警钟。三是以组织集中观看安全事故案例电教片、邀请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人员授课、开展违章违纪员工安全培训班等形式,强化司乘人员“方向盘维系众多人生命”的安全意识,以无所不在的安全文化引导公交员工规范操作、安全营运、防患未然。

3.9.2群众交通文化建设[6]

一是从小培养交通意识,将城市交通教育融合到学校教学内容体系中。韩国首尔从幼儿园就开始对幼儿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让孩子们扮演交通警察指

挥交通;在小学的课程中也设有交通常识科目。首尔还有一个“交通公园”,里面设置了各种交通线路和交通信号,供学校组织学生到此学习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交通意识。这些尝试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加强对城市居民交通知识的宣传教育,把文明交通作为市民生活规范的组成部分,依靠城市全体市民共同管理好城市交通,逐渐养成文明交通意识,形成公共交通文化。

结束语

在东莞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公共交通对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东莞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东莞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方案中,涉及到政策体制、资金融资、科技引用、文化建设等。同时,要解决东莞公共交通问题要涉及到政府、企业、群众的利益。所以,探讨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

发展低碳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7]。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低碳公交是低碳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体系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概念,即无论是公交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还是公交运输车辆的生产、使用与维护,乃至相关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予以改造和优化。东莞市要根本上解决公共交通问题,就必须走低碳公交之路。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原因与措施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原因与措施 (2012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所在学院 提交日期2014年12月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原因与措施 摘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阐述了 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措施,进一步说明只有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才能构建高效、和谐、节约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交优先,措施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城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上滞后,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关键是要树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公交发展是城市健康发展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1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必要性 “公交优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法国巴黎最先提出的,其后很快在欧美发达国家得以推行。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这种高效利用通道资源的交通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公交优先”即公共交通优先,是指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管理放在优先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其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纵横密集的线网站点,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服务。 1.1 公交优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市公交的正常营运,直接支撑着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有序运转,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也可以说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紧密相关,没有大运量的、快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城市想要达到理想的空间布局几乎是不可能的。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建立区域公共交通体系,能更好地联系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可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的需要,而且也是优化城市布局,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1.2 公交优先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 公共交通的发展是决定城市形态和城市人口密度,节约使用土地、能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已经成为涉及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据统计,每百km的人均能耗,公共汽车是小汽车的8.4%,电车为3.4%至4%,地铁为5%。如果采用个体小汽车出行的人有1%转乘公共交通,仅此一项全国每年节省燃油将达到0.8亿L。由此可

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重要性及措施

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重要性及措施 摘要:目前,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机动车化是不可避免的,是未来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需要变思维方式,不能一味想着怎样让车子动起来,而是应当考虑如何让人动起来。换言之,就是要让有限的道路能够为更多的出行服务。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战略。 关键词:城市公交优先发展重要性措施 1.城市公交的含义 城市公共交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地铁、轨道、轮渡等交通方式在内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通常称为“公共交通”;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城市及所辖区范围内供公众出行采用的、经济方便的公共汽车(电车)客运交通方式,通常称为“公交”。在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公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交通堵塞已成为城市居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何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经济、安全的出行环境,改善交通堵塞和道路拥挤,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由大量增加的机动车辆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惠及百姓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1公交优先: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世界银行曾有项研究表明: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在两倍以上。可见,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公交作为城市生产的第一道工

国发〔2012〕64号《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2〕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到快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成绩显著,人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交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为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树立优先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突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将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明确公共交通发展目标,落实保障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新格局。 二、把握科学发展原则 一是方便群众。把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方便群众日常出行作为首要原则,推动网络化建设,增强供给能力,优化换乘条件,提高服务品质,确保群众出行安全可靠、

经济适用、便捷高效。 二是综合衔接。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一体化水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组织管理,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 三是绿色发展。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新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倡导绿色出行。 四是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条件和交通需求等特点,科学确定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明确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方式,选择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建立适宜的运行管理机制,配套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三、明确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站点覆盖率,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科学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有序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完整版)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方案介绍.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 项目介绍 第1章前言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也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2005年,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并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为了具体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各地政府纷纷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意见、方案和方法。明确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质,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重要性的认识。 2008年,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能整体划入交通运输部。如何根据国务院的通知要求,做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成为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2章项目建设目的和依据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各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单位,都在思考用何种模式、方法去监管和服务,渴望有一种合理、科学的管理手段,从一线管理部门的监管需求、政府对群众服务的需求、企业营运管理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做好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管理,为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从而吸引公交出行,缓解城

对东莞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对东莞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邓文森 摘要: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市各级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东莞目前发展模式存在很多隐忧,需要对东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东莞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总体上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今后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市各级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对东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所认识和把握,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并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贯彻落实“三创”发展战略,对东莞未来经济发展取向作出科学的选择。 一、现行发展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东莞发展模式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我们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东莞发展模式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据统计,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市耕地面积1183926亩,其中水田934661亩,旱地249265亩,至2004年只剩下耕地面积489448亩,其中水田423123亩,旱地66325亩,耕地总共缩减近70万亩。东莞由一个商品粮主产区变为大量消耗粮食的输入地。在消耗大量耕地的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山林地。 (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随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恶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水乡的大批建材和造纸企业,其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直接危害到香蕉、水稻等作物生长。据1990年市环保局、外经贸局作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当时全市3000多家外资企业每天排泄的工业垃圾就相当惊人。而今天,各镇区的垃圾填埋场纷纷暴满告急也是不争事实。工业排放的废水直接污染江河湖泊。市中心区的东莞运河由改革开放前的饮用之水变成现在的“黑龙江”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据统计,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8家工业企业(含个体小工厂),而且工厂不断增加,人口不断澎涨,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企业正面临招工困难,同时给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进而出行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乘车难”及交通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 善。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公交的优势,制约了公交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 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 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 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 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 地方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 的增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

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 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 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 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 二,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途径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公共交通必须以方便居民出行为目的,并兼顾公交企业效益。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出现的主要问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论汇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论 第三章城市常规地面公共交通 常规公交系统的结构和车辆 公交线路 站点、枢纽和场站 公交线网 公交运营调度和管理 3.1常规公交系统的结构组成 3.1.1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的组成 1)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定义 与其它车辆公用道路空间的汽车和无轨电车线路。通常有固定的停靠站、行驶线路、时刻表、票价。 2)常规公共交通的系统组成 车辆、线路、站点设施 包括专用的停车场、维修厂、调度管理中心 (1)车辆 汽车和无轨电车,以运营车辆为主,配备维修车辆 传统的有轨电车 (2)场站 客流服务——中途站、首末站、换乘枢纽

车辆服务——停车场、保养场、修理厂 (3)线路与网络 一组车辆按确定的路线、时刻表行驶,收取固定票价,停靠规定车站,形成公共交通线路。若干条线路形成网络。 交通线路有固定的线路和站点名称。 (4)其他设施 电车的配电站; 多条线路公用的调度站、调度指挥中心; 通讯与监控系统 3.1.2公共汽车的性能 电车、铰接车、双层公共汽车、单机大巴、中巴等 1)车辆类型 (1)小巴士Minibus (2)中巴 规定为17-30座,不允许站立。 (3)标准单层巴士 最普遍,车长10-11米,额定载客80人左右; 逐渐向空调、低地板发展。 (4)双层巴士 (5)铰接巴士 (6)电车 2)能源结构和能耗

典型单层和双层大巴的100公里油耗约30-35升 与运营车速有关,并且与停站间距密切相关。 除了电车,公共汽车中柴油车的比例越来越高。 3)噪声水平与排放 欧洲:噪声水平要求控制在80-85dba 欧I标准,1993.10新车标准,颗粒物排放小于0.36克/KWh 欧II标准,1996.10新车标准,颗粒物排放小于0.15克/KWh 控制CO,NOX等指标 新型清洁燃料公共汽车有以下几种类型: 液化石油气LPG 液化天然气LNG 压缩天然气CNG 汽油与电双燃料车 4)结构强度 要求有更好的结构强度设计以保证安全性。 5)乘客安全性 考虑老人、车辆意外,考虑上下车和车内行走。 最大车速100公里汽油与电双燃料车 通过闭路电视,司机可以监视后门上下客情况 6)行动不便者——无障碍设计 上下车踏步的升降装置——便于轮椅使用者乘车; 专门为行动不便者服务的公交网络,设计专门的车辆、通过电话实行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中心地区车辆总数,是提高城市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务实之举。 提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群众收入水平总体不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一些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汽车数量不足、线路少、车辆老化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问题有所突出,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必要而且紧迫。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适用于更广泛人群的出行方式,是普通居民所依赖的一个重要交通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价格低廉、快捷方便的优势,引导更多的人乘用公共交通,有助于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交通服务,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由于公共交通运量大、运价低廉,能较好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国际经验来看,是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一贯做法。早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大城市就纷纷调整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缓解大中特别是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问题。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在对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共交通为核心,通过

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及问题.

1 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及问题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1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拥挤、不准时、候车时间长和乘坐不方便等。 (2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尽管一些大城市实施了公交优先政策,但是,由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使得公共交通不但没能成为客运交通主体,而且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还呈下降趋势。 2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战略性思考 进入 21世纪,传统公共交通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需要。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运量、快速度、高准点、低能耗和轻污染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公共交通的不足。从长远战略发展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 (1能源战略。我国是个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极为短缺的国家。据统计,自 20世纪 90年代初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到 200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30%,预计到 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会达到 60%左右。而在所有交通方式中,快速轨道交通是最节能的一种方式。以每百公里人均能耗为例,公共汽车是小汽车的 11.9%;无轨电车是小汽车的 10%;快速轨道交通是小汽车的 6.2%[1]。因此,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战略性任务。 (2环保战略。当前,我国环保状况不容乐观,在环境污染中比较严重的是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如今城市大气污染已由工业和燃煤污染变成了交通尾气污染。据统计, 我国大气污染物主要有悬浮颗粒、氧硫化物、氮氧化物、氮氢化物、一氧化碳等气体,城市交通是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虽然我国目前机动车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规范标准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规范 第一章司乘人员服务标准规范 第一节司乘人员服务规范 l 服务规范就是服务的主体(服务性企业或单位)对服务的客体(服务对象)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内在标准和外在表现形式,是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要求制定的,是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公共交通的服务规范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将乘客的各种需求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成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将服务质量具体化、标准化、程序化,便于操作。 公共交通的服务规范主要是对公交乘务人员的服务程序、服务方法、服务语言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首站发车前 I 1、司乘人员必须按规定时间向调度员报到。 2、按规定佩戴胸卡,领取并核对车票及清洁工具、电脑报站机,签注私款,签票,签路单。 3、提前检查服务设施的完好,搞好车辆卫生,按标准提前进站,车等乘客。 4、报清行车方向,下车迎乘客,售清底票。 5、乘务员在运营中做到站立服务。不得坐乘客座位。 二、坚持三报 l、司机正确使用电脑报站机(使用报话器)。乘务员

必须口报,报站清楚、齐全。 2、报路别、行车方向。 标准:XXX路.开往XXX,请先下后上。 3、预报站。 标准:下一站XXX,请您准备下车。 4、报到达站。 标准:XXX站到了,请您下车。 三、主动售票 l、首站售清底票 标准:乘务员要走下售票台到乘客身边售幕,两名乘务员的车组,两名乘务员同时向车中间绞接盘售票。直至二人会合。 2、中途积极宣传 标准:每站起步后向车内宣传“没有票的乘客请买票”。 3、主动问票 标准:根据上车乘客的人数或特点.有针对性地问票。 4、人多立席售票 标准:车辆满载五成以上时,应站立售票。 5、按规定收取包裹单 标准:在车辆满载允许的情况下,走下售票台,流动售票。

东莞产业布局及规划(最新)

一、主要发展产业及目标 按照“服务优先、高端带动、适度重化、新兴培育、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突出建设国际重要现代产业制造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大重点,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东莞制造”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传统制造业:重点打造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模具、厚街家具、中堂造纸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石化、船舶制造等行业。 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为核心,建设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五大组团: 1.市区组团:发展软件、数字创意、数字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和精密装备制造业等; 2.石龙组团,发展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数码办公设备、光学电子、消费电子、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及电脑配件、电子元器件等; 3.塘厦组团,发展电源、通讯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产业链,以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 4.长安组团,发展移动通讯终端、电脑周边设备等; 5.东部组团,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LED节能灯、

液晶显示器等。 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车用轴承、车用电机、车身/底盘电子装备、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子导航系统,完善汽配产业配套体系,打造汽车产业集群。 战略新兴产业: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民用核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整体产业发展规划 功能定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思路:以提升产业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以稳定现有优质企业为前提,以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引进高端企业和发展总部经济为手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稳定提升食品饮料、制鞋玩具、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产业目标:打造“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现代产业核心区。将中心城区打造成现代产业核心,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教育、商贸、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 交通模式理论及最新进展反映了交通要素、交通结构及交通效率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这些不同的交通发展政策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依赖小汽车发展的城市,发达国家如美国,小汽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很高,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对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却不加任何限制,已大大超出路网及环境的承受能力。 第二类是小汽车与发达的轨道交通同步协调发展的城市,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小汽车拥有率不低于北美城市,但是使用率很低,主要靠地铁来通勤。 第三类城市主要依赖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车增长和使用,以此来支持城市高密度发展,如新加坡、香港。 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交通模式。美国采取TOD模式和新都市主义,发挥交通先导的作用,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协调。英国伦敦采取设置公交车道、创造优先区域、鼓励停车换乘和中心区拥挤收费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模式。 日本东京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首选,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现象。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倡导建设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2 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对城市交通实施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二是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运输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三是“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模式。

(完整版)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答案).doc

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公交车辆调度形式的类型,按照工作时间的长短,一般可以分为正班车车和加班车车,对于晚上运营的车辆有时也称为夜班车车。区间车是指车辆仅行驶在线路上某一客流量的高路段或高区间的一种辅助形式。 2、在现场调度时,车辆运行中因受交通阻塞等原因影响,到站局部线路或全线不能正常运行 时,一般可以采用绕道行驶、分段行驶、缩短行驶等方法来满足乘客需要;而当线路运营车辆有富余运力时,为了方便乘客支援运力不足的线路, 可以采用跨线行驶的方法。 3、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行车时刻表有车辆行车时刻表、车站行车时刻表和线路行车时刻表三种。 4、在现场调度时 , 由于突然情况打乱正常的行车秩时, 若要求恢复车辆的行车秩序, 则可以采取 的方法有调整车序、拉长发车、放站发车、区间掉头、提前发车、填补车次。 5、在城市公交客流高峰时段,为了加快车辆周转,车辆在始末站停站时间,不应大于当时行 车间隔的2~3 倍(范围值)。 6、公交客流调查的方法有:问询法、观测法、填表发、凭证法和机票发等。根据观测地点不同,观测调查可以分为高断面观察法、随车观测法和驻站观测法。 7、在制订行车作业计划是,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时段一般取值为0.8~1.1 (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0.5~0.6 (范围值)。 8、在制定行车作业计划时,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期一般取值为0.8~1.1 (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0.5~0.6 (范围值)。 9、编制城市公共交通的行车作业计划是,行车人员用餐时间的安排方法有:增加劳动力的方法、增加车辆来代替用餐停驶的车辆、既不增加车辆也不增加劳 动力,用拉大行车间隔的方法来挤出用餐时间。 10 、三级调度机构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公司总调度室、车场调度室、车队调度组。 二、选择题 1、在选择车辆调度形式的时,若采用区间车调度形式,则需要满足条件——路段客流差大于 等于(B)倍的计划车载客定额; A .2 B 。 2~4C。 1.2~1.5D。 1.5 2、以下调度形式是基本的调度形式,而不是辅助调度形式的是(A) A.全程车 B. 区间车 C. 大站车 D. 定点定班车 3、以下对于行车计划的说法是错误的是(C); A.行车计划是进行车辆运营调度的主要依据

国务院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

医务院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代拟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城市公共交通具有运输能力大、集约高效和节能环保等特点,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六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以来,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运营成绩显著,出行效率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仍然偏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机动化势头迅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居民出行需求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切实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树立优先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充分认识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绿色发展、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贯穿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布局、交通管理、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舆论导向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强化优先发展的意

识,落实优先发展的措施,建立优先发展的机制,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新格局。 二、把握科学发晨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方便群众出行作为首要原则,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增强供给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条件,实现群众出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城市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监督、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宏观发展政策、完善相关法规,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调、密切配合。三是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方针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组织管理,服务和引导城市发展。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条件和交通需求等特点,科学确定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明确主导的公共交通方式,选择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建立适宜的运行管理机制,配套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五是坚持多措并举。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形成有利于优先发展的基础条件,在财税金融,土地开发、需求管理等方面形成有利于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F 在监督考核、质量安全等方面形成有利于优先发展的管理机制。 三、弱有意总体发展目标 要根据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飞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需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东莞市经济贸易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二O一O年二月

前言 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东莞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型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持产业规模稳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东莞市政府委托,东莞市经济贸易局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组成了调研组,承担了这一光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经过多年发展,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新兴产业正加速兴起。然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莞市的外向型产业结构面临极大冲击,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与结构升级受到严峻挑战。 而全球信息产业转移持续深化,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内需市场潜力加速释放,为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面对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各城市之间产业界限日益模糊,东莞市原有产业优势面临诸多挑战与竞争。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增长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向心力,已是东莞市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产业地位的必由之路。 然而,面对依托地缘及政策的自发集聚的产业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的大产业发展趋势之间不相适应,面对以镇街为单位的自主推进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强调整体布局的大基地发展趋势之间不相适应,面对橄榄型产业链结构与哑铃型产业价值链发展趋势之间不相适应,面对社会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与产业发展综合环境需求不断提升之间不相适应,东莞市应从根本上采取以下对策:——找准四个产业定位:建设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打造中国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争当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做好中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试验田。 ——确定一个发展战略:确立“集约创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明确三条基本思路:一是稳定发展,持续加强综合性产业环境建设,稳定现有支柱型制造业发展;二是融合发展,大力培育融合型、带动型产业,充分释放两化融合的产业倍增效能;三是跨越发展,大力扶持市场潜力大、产业附加值高的创新型产业,带动产业跨越升级。

浅析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浅析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私家车拥有量也在日益提高,私家车的冲击波已加速到来。但是,城市交通的现代化并不等于私家车的普及化,恰恰相反,私家车的大量普及反而会给城市的交通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压力。解决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其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方式的优点是载客量大,单位人数占用土地面积小,这些优点使得公共交通成为目前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最有效的手段,本文就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基本现状来探讨此问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正文】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展的加快,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很大发展, 特别是近年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城市居民的需要, 有不少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正困扰着经济发展和市民的生活,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城市交通现状 1、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更大程度的节约资源体现了发展公共交通必要性。 2、我国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4亿,占据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受能力较弱是我国现阶

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所难免的私家车数量的增多给交通压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我国的石油压力 今年以来,在油价一路飚升的情形下,我国原油进口仍保持增长,月平均石油进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预计全年将达1.2亿吨。原油价格的高涨必将加大我国石油的消费成本。我国经济之所以对油价如此敏感,是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而我国的资源又相对匮乏。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国汽车拥有量增长的压力 中国的汽车拥有量目前正在急剧增长,2008年是4975万辆,到了2009年就激增至6300万辆。中国官方预计,到2011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500万辆。目前由汽车拥有量高速增长而引发的问题在中国已经显现,最突出的就是出行难、停车难。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必要性 “公交优先”即公共交通优先, 是指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 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管理放在优先的位置上, 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 使其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纵横密集的线网站点, 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服务。 1、公交优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市公交的正常营运, 直接支撑着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有序运转, 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产和生活, 也可以说城市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紧密相关, 没有大运量的、快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城市想要达到理想的空间布局几乎是不可能的。伴随着城镇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吉泰工业走廊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一、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背景 加快推进吉泰走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吉安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构建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明确走廊区域今后5-10年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分步推进走廊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对我市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吉泰走廊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对加快我市进位赶超、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范围 根据吉泰走廊核心区域范围的初步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课题研究的范围也应包括三区(吉州区、青原区、井开区)三县(吉水、吉安、泰和县城)三十个乡镇(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沿线部分乡镇)。 三、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目标 切实贯彻“优先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的城市交通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建设便捷、安全、舒适、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成为城市道路上靓丽的风景线,一方面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辐射带功能;另一方面:引导、支撑组团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交通方式相协调,满足城市客运绿色环保的要求。 发展目标:建立以大站快车公交和骨干公交为主体,公交为辅

助,城乡公交、旅游公交等其他公共交通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 (1)95%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时耗不超过40分钟上。 (2)公共交通车辆达到810标台, (3)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65%(300半径)。 四、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 根据吉泰工业走廊区域城市空间格局来看,赣江、禾河在中心城区交汇,将整个城区自然划分为三大片区:河西片区、河东片区、河南片区,各片区内部又被河流、绿地、主干道、过境公路等分隔为若干组团。整个城区呈现“一城三片、两水三岸,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因此在吉安城乡公交一体化线网发展模式采用由大站快车线、骨干线、支线及其他形式公交方式组合的特色公交网络来促成城市发展。 在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经营管理方面:坚持公共交通的公益事业性质,坚持公车公营、特许经营,打破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班二元分割管理局面,理顺城乡客运市场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主体一体化、经营主体一体化等城乡公共交通统一管理的发展模式。 五、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 切实贯彻“优先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的城市交通政策,根据吉安城市公交的现状,逐步从公共交通一体化交通枢纽、公交线网结构,公交站建设规划建设、公交车辆优化和公交组织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全面发展。 1、城市公交枢纽的确立,公共交通线网优化,吉安城乡交通

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西安公共交通现状及未来展望为例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研究概述 (2)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论 (9)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西安公共交通现状及未来展望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西安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现状、常规公交的运营情况以及公交服务水平现状,并找出原因以及目前正在采取的措施,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给出合理的意见,从而为西安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提出几点建议,让西安市公共交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西安市市民及游客。 关键词:公共交通;可达性;智能调度;常规公交;地铁;乘车费用;公交线网一、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被称为是城市肌体的“动脉”。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就越显得重要,而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因此,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我国各大中城市的首要选择。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系统和公交车运营系统。它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属性:轨道交通系统舒适、方便、快捷、准点率高,但是线路相对较少,分布局限于主要干线,无法抵达所有地域;公交车系统灵活性高、费用低、线网覆盖率高,在各大城市已经按需求几乎配置到了城市的所有分区。另一方面,在我国,关于公共交通服务相关的理论、法规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政府在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和监督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依据。所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势在必行。对于西安,由于地铁刚刚起步建设,轨道线网还没有建立起来,无法覆盖西安市所有交通小区,而公交车系统已经十分成熟了。从地面公交过渡到多种共公共交通共同作用的形式,这期间,关于公共交通服务方面一定要做到瞻前顾后,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安全性、高效性和便利性,使未来西安市的公共交通更好的为西安市做出贡献。 二、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 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全市东西长204km,南北最宽116km,平均海拔450m。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K ㎡,人口725万人(2006年)。2006年西安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450.02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