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8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 .生产效率的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

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

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

2. (2018 ?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

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o

答案:D

3. (2018 ?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 (1 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

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4. (2018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联考)《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

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A.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主田庄经

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B题

干强调地主田庄式经营的特点,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

为G

答案:C

5. (2018 ?柳州高三调研)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

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

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田制”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样也就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也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该土地制度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不选A;

该土地制度只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而非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不选B;由于封建土

地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是不会消除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o 答案:C

6. (2018 ?包头高三段考)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

“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解析:据材料“永佃制……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

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

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这有利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正确;永佃制下地

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故B项错误;当时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

用权永久分离,故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受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存在买卖田骨和

田皮的现象,不能说明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故D项错误。故选A o

答案:A

7. (2018 ?衡水高三调考)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

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

衣”“铜缕玉衣”,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

适应,故答案为C项。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

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D项。

答案:C

& (2018 ?遵义高三联考)据记载,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冶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而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材料表明()

A. 盐铁官营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

B. 官营经济任用的工匠技术水平低下

C. 适度的竞争有利于经济的良性运行

D. 建立官营经济是重农抑商的重要手段

解析:根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冶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

高”表明盐铁私营有利于经济发展,C正确;材料“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

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表明盐铁官营对冶铁工业的影响,无法体现“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排除A;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C

9. (2018 ?清远高三统测)明代政治人物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

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这被个别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

象”,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下列说法中最

为合理的是()

A. 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

B. 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

C. 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

D. 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题材料的理解关键抓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史实的陈述即史料,第二个层面是对

史料的解读,个别历史学者的误解与实际史论的差别,此差别源于对作者论史本意的无知,断章取义造成的,因此,本题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为C; A B 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0.

(2018 ?阜阳高三质检)“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

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

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分工过细B .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D .外部竞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当

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营

手工业内部消耗过大阻碍了官营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是主要因素,

C 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答案:B

11. (2018 ?邯郸高三诊断)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

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

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

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

A. 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 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解析:依据题中“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

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可知在当时南京的丝织业中,有账房、小户、染坊、绸缎业等行业,社会分工非常细致,故A项正确。B、C两项在题文

中没有提及。本题中没有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2. (2018 ?盘锦高三质监)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

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为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

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

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 (2018 ?张家口高三调研)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

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

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

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

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

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6分)

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中,可以

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

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

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

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14. (2018 ?锦州高三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

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

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

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

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

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

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

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

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

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

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一一

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

致该变化的原因。(1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

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

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 “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 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

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

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

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

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

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

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