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论文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论文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论文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论文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论文

系别:旅游管理

班级:财务管理

小组成员:李佳喜孙继杨

颜旭

所谓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高文化群体,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是社会文明的引领者,是先进文化知识的的传播者,是社会公德规范的实践者。然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导致大学生形象与社会所期望的形象有较大反差,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我们这次就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调查问卷:

形式:选择题调查对象:大学生调查人数:一百人

1、您现在是大学几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评价是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很差

3、您认为社会公德的培养对大学生是否有帮助?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4、您认为大学生是否该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作出贡献

A.应该

B.不应该

C.不清楚

5、如果有同学在公共场所说粗话或者大声喧哗,您认为该行为

A.不好

B.好

C.不清楚

6、当您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者摩擦时,您会

A.主动道歉,同学间应该和睦相处

B.希望对方先道歉

C.不以理会,无所谓

7、您对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搂抱的亲昵的行为的看法是

A.反对,学校应加以制止,维护大学生形象

B.反对,学校应加以加强教育引导,放宽对待

C.赞成,这是个人自由

D.无所谓

二、结果统计

三、分析

1、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缺乏责任感的”。只有少数的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2、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3、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在我们的调查中,50%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在老师上课时与同学聊天这个问题上,有65%的学生选择不会在老师课上说话,32%的学生无意冒犯后会觉得内疚,只有12%的同学会在老师课上随便说话。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4、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

校园的优美环境与完整的公共设施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大学生是否会时时处处维护这种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呢?当问及“您会自觉维护公共环境”时,有90%的大学生选择“会,保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只有2%的大学生会视若无睹,这个问题,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会觉得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大学生公德行为问题的原因

什么是公德?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社会公德教育已经称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合理协调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的行为体现上,有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却表现得偏低,主要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在大学校园里,仍能看到大量不文明现象的存在。有人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不拘小节;学生吸烟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老师、领导到学生宿舍时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不尊重他人,缺乏起码的礼貌道德修养。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公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有些人虽然具有较强的公德认知,但较少付诸实际行动,缺乏自律,缺乏团队意识。

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他人道德行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比较放松

现在一些大学生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在价值上产生了双重标准,许多大学生往往将功利尺度较多地指向自我,以现实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以理想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人和社会。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尽管在公德认知和评价方面可能是正确的,但落实到行为和习惯上时却不尽人意,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二) 、道德“知”“行”脱节

“知”“行”脱节问题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而本次调查数据则很好的为这个结论提供支持。问及“您在食堂吃饭时,会排队等候吗?”时,调查结果中有60%的同学会自觉排队,20%的同学要在别人的提醒下才能站队,

但是仍有10%同学的不会排队,还有10%的人觉得无所谓。换句话,道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仅是停留在“知”的层面,而已无法去“行”了。

(三)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

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却忽视了品德教育,过去曾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撒谎、懒惰、骄横、举止粗俗、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这便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还有的家庭,父母和长辈过分宠爱自己的子女或晚辈,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偏袒过失,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

(四)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导向,学生从小没有接受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由于忽略了基本公德教育,学校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高校德育工作应把基点和重心放在文明修身和造就合格公民上,这也算是对大学生基本公德教育的一次补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不良社会风气

有人说“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社会公德更是如此。有时候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都是从社会中学来的。例如:吸烟、酗酒等。

五、我们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1.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2.做好监督、引导作用。

3.加快社会公德法规法章建设。

(二)加强校园教育。

1.学校积极举办公德素质宣传,进行道德素质演讲。

2.进行公德素质大评比同学生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更具有约束力。

3.学校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式。

(三)加强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公德讲座并予以借鉴。

2.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劝导,争取做公德模范家庭。

3.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孩子做好榜样。

(四)加强个人学习。

1、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头脑,增强修养,树立浩然正气。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严格自律

2011年10月31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