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尺神经功能储备的实验研究
固本化痰健脑方对拟AD痴呆大鼠模型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固本化痰健脑方对拟AD痴呆大鼠模型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固本化痰健脑方对拟AD痴呆大鼠模型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这一老年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
固本化痰健脑方作为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AD治疗中,但其具体机理仍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拟AD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探究固本化痰健脑方对A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年龄为10个月,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固本化痰健脑方治疗组和多金属螯合剂治疗组。
2. 建立AD模型:通过给予大鼠D-半乳糖注射诱导AD模型的建立。
3. 实验组处理:AD模型组除给予D-半乳糖注射外不进行其他处理;固本化痰健脑方治疗组和多金属螯合剂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处理。
4. 检测指标:运用Morris水迷宫和Step-down法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水平;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结果:1. 学习记忆能力:固本化痰健脑方治疗组和多金属螯合剂治疗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和Step-down法评估中表现出明显的改善。
2. tau蛋白和Aβ表达:固本化痰健脑方治疗组和多金属螯合剂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tau蛋白和Aβ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D模型组。
3. 炎症因子表达:固本化痰健脑方治疗组和多金属螯合剂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结论:固本化痰健脑方能够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通过抑制tau蛋白和Aβ的异常表达,减轻A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这表明固本化痰健脑方可能通过多通路调节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关键词:固本化痰健脑方,拟AD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tau蛋白,Aβ,炎症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固本化痰健脑方和多金属螯合剂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拟AD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
在体大鼠神经

在体大鼠神经骨骼肌标本制作及收缩能力的测定(一)【摘要】探讨在体大鼠神经骨骼肌标本制作方法.〔方法〕腹腔注射给予大鼠氯醛糖进行麻醉,切开后肢背侧皮肤,分离坐骨神经干,只留下支配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神经,剥离带有血管和神经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标本;利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骨骼肌收缩曲线.〔结果〕所采用的方法制作标本简便,收缩力学实验数据可靠.【关键词】肌骨骼收缩大鼠musclesampleinratinvivo.METHODSAfteranesthetizingwithchloralosebyintrcnervetrunk wasseparated,suralnerveandsoleusmuscularnervebranchstemwereonlysta yed,andsoleusandgastrocnemiuswithbloodvesselsandnervesweredissected .Afterappropriatephysiologicalstimulation,theskeletalmusclecontractioncur vewasrecordbyusingmultichannelrecorder.CONCLUSIONThismethodiseasyt omakethesampleandthecontractiveexperimentaldataistrustworthy. Keywords:muscle,skeletal;constriction;rats骨骼肌收缩的效能是产生张力或发生缩短,取决于骨骼肌的收缩能力〔1〕.目前,关于骨骼肌收缩能力的研究,常用的方法为在离体条件下刺激所支配的神经或肌肉,观察肌肉的收缩情况.此方法虽然在研究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及单纯机械性收缩原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因离体条件下肌肉无血液供应,无法进行反复的刺激实验,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易出现疲劳现象〔2〕.本文探讨了大鼠在体骨骼肌模型的制作和利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测量骨骼肌收缩能力的方法.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与仪器实验动物选用Wistar系雄性大鼠,体重为180~220g.所用主要仪器有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及JZJ101型压力换能器.1.2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标本的制作腹腔注射给予大鼠100g/L水合氯醛(300mg/kg)行麻醉后,俯卧位固定于手术板上,剃去大鼠后肢及躯干后背部的毛,沿着后肢内侧自踝部向上至大腿根部上方3cm处剪开皮肤,小心剥离,暴露肌层.沿踝部正中线长轴向上纵行切开股二头肌,待其向两侧分离,确认中间有下行腓肠肌后,从窝处分离腓肠肌内外侧头至踝关节,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并用1号手术线结扎,剪断.提起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即可在其下见到起自腓骨背面上部和胫骨并向下移行与腓肠肌肌腱合成跟腱的且颜色较深的比目鱼肌.游离比目鱼肌肌腱并用2号手术线结扎,提起肌腱小心剥离至比目鱼肌下神经和血管分支处(图1).在大鼠臀部寻找坐骨神经,细心剥离周围结缔组织,切断胫神经外的其他分支.。
在体大鼠神经

在体大鼠神经 骨骼肌标本制作及收缩能力的测定【摘要】探讨在体大鼠神经 骨骼肌标本制作方法.[方法]腹腔注射给予大鼠氯醛糖进行麻醉,切开后肢背侧皮肤,分离坐骨神经干,只留下支配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神经,剥离带有血管和神经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标本;利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骨骼肌收缩曲线.[结果]所采用的方法制作标本简便,收缩力学实验数据可靠.【关键词】肌骨骼收缩大鼠The method of detect rat’s nerve skeletal muscle contractility in vivoABSTRACT:OBJECTIVETo introduce the prepareing method of nerve skeletal muscle sample in rat in vivo.METHODSAfter anesthetizing with chloralose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the hindlimb dorsi skin of rat was slit, sciatic nerve trunk was separated, sural nerve and soleus muscular nerve branch stem were only stayed, and soleus and gastrocnemius with blood vessels and nerves were dissected. After appropriate physiological stimulation, the skeletal muscle contraction curve was record by using multichannelrecorder.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easy to make the sample and the contractive experimental data is trustworthy.Key words:muscle, skeletal;constriction;rats骨骼肌收缩的效能是产生张力或发生缩短,取决于骨骼肌的收缩能力[1].目前,关于骨骼肌收缩能力的研究,常用的方法为在离体条件下刺激所支配的神经或肌肉,观察肌肉的收缩情况.此方法虽然在研究骨骼肌的兴奋 收缩耦联及单纯机械性收缩原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因离体条件下肌肉无血液供应,无法进行反复的刺激实验,骨骼肌的神经 肌接头易出现疲劳现象[2].本文探讨了大鼠在体骨骼肌模型的制作和利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测量骨骼肌收缩能力的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与仪器实验动物选用Wistar系雄性大鼠,体重为180~220g.所用主要仪器有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及JZJ101型压力换能器.1.2 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标本的制作腹腔注射给予大鼠100g/L水合氯醛(300mg/kg)行麻醉后,俯卧位固定于手术板上,剃去大鼠后肢及躯干后背部的毛,沿着后肢内侧自踝部向上至大腿根部上方3cm处剪开皮肤,小心剥离,暴露肌层.沿踝部正中线长轴向上纵行切开股二头肌,待其向两侧分离,确认中间有下行腓肠肌后,从 窝处分离腓肠肌内外侧头至踝关节,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并用1号手术线结扎,剪断.提起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即可在其下见到起自腓骨背面上部和胫骨并向下移行与腓肠肌肌腱合成跟腱的且颜色较深的比目鱼肌.游离比目鱼肌肌腱并用2号手术线结扎,提起肌腱小心剥离至比目鱼肌下神经和血管分支处(图1).在大鼠臀部寻找坐骨神经,细心剥离周围结缔组织,切断胫神经外的其他分支.1.3 测定方法将张力换能器固定于支架后,将输出线连接至RM6240系统通道输入口,分别将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腱上的结扎线与张力换能器金属片连接,此时结扎线的走行方向应与肌肉自然位置一致,且使肌肉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打开RM6240系统电源,使系统处于示波状态,调整零点.将RM6240系统刺激器输出口与双极氯化银刺激电极连接,并将刺激电极搭在坐骨神经干上.选择刺激器的刺激参数,波宽为0.2ms,延迟1min,刺激频率根据需要使用单刺激或连续刺激,连续刺激的频率f=(T/1000) ×20(T为骨骼肌单收缩时的收缩时间),刺激强度在单刺激时从零开始逐渐递增,寻找引起骨骼肌发生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1.4 测定指标单收缩:利用2倍于最大刺激的刺激强度,观察测定骨骼肌收缩的单收缩曲线的潜伏期(CT)、最大收缩幅度(Pt)及1/2舒张时间(HRT).强直收缩:利用2倍于最大刺激的刺激强度给予连续刺激后,测定强直收缩曲线的潜伏期(CT)、最大收缩幅度(Pt)和疲劳指数(FI),见图2.1:比目鱼肌;2:腓肠肌2 结果与讨论通过该方法,可测定出代表大鼠在体骨骼肌收缩能力的各项指标,如单收缩中的潜伏期、最大收缩幅度、1/2舒张时间和强直收缩中的潜伏期、最大收缩幅度、疲劳指数等,这些指标在记录骨骼肌的单收缩及复合收缩中均可较好地反映刺激强度与骨骼肌的收缩关系.【参考文献】[1]郭进,田振军,唐亮.应用dF/dtmax指标测定骨骼肌收缩能力[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3,19(4):413.[2]阳建莹,蔺艳.中枢、神经 肌接头、肌肉疲劳的实验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大鼠大脑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维的体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大脑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维的体视学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大脑白质是由许多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构成的区域,作为大脑和身
体其他部分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通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神经纤维
的损伤和失去髓鞘后,将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研究大鼠大脑
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
机制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视学方法研究大鼠大脑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维的
结构和功能,探究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取健康的大鼠,年龄在8周以上。
2.头部MRI扫描:使用磁共振成像仪对实验动物进行头部MRI扫描,获取其大脑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维的三维图像。
3.体视学分析:利用体视学软件对MRI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出大鼠大脑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态和结构信息。
4.细胞学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大鼠大脑白质及其
有髓神经纤维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析。
5.生理学测定:通过电生理学方法对大鼠大脑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
维的功能进行测定,如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等。
四、研究意义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大脑白质及其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究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为体视学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大鼠模型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鼠模型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动物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
其中,大鼠模型作为动物模型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大鼠模型的基本特征和应用范围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们是生物体系中数量最多和最广泛分布的哺乳动物之一。
此外,大鼠的生命周期相对短,只有2-3年左右,繁殖能力强,且易于驯化和人工繁育。
这些特点使得大鼠成为了很多神经科学研究的首选模型之一。
基于大鼠模型优越的特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开始使用大鼠进行神经系统相关的研究。
目前,大鼠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神经发育、神经退化、神经调节、神经刺激等领域。
二、大鼠模型在神经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大鼠模型在神经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脑发育研究大鼠脑的发育过程类似于人类,因此大鼠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脑发育的机制。
通过对大鼠脑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和神经元生成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脑发育的基本过程。
此外,大鼠模型也被用于研究胚胎和新生儿期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
2. 神经元迁移和连接研究神经元迁移和连接对于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借助大鼠模型,通过研究不同时间和不同区域神经元的迁移和连接,探讨神经元连接的特异性、时序和空间选择性,进而研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机制。
三、大鼠模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难以治愈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等。
由于这些疾病的病发机制较为复杂,治疗手段和方法也相对有限。
大鼠模型的应用给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的研究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常伴随着脑干和脑内多巴胺负担区的神经元死亡,这会导致患者失去运动控制的能力。
大鼠模型常用于模拟类帕金森病状态,通过给大鼠注射神经毒性物质或者某些药物,进而模拟出类帕金森病的特定神经元死亡模式,研究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大鼠急性脑出血后神经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

大鼠急性脑出血后神经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课题(项目编号:2006218);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11541152)原花青素(PC) 是多酚类化合物,属于生物类黄酮,是迄今为止最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之一。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PC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本项目通过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给予PC治疗,从而评价出血后PC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分组健康W istar 大鼠, 共40 只, 质量(250±30) g。
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假手术A组(10只)、脑出血B组(10只)、PC低剂量(50 mg/kg)治疗C组(10只)及PC高剂量(200 mg/kg)治疗D组(10只)。
PC于术前给予灌胃,1次/d,连续1周,于术前1 h再灌胃1次。
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1.2 动物模型的建立大鼠用10%水合氯醛(300 mg/100 g)腹腔注射,暴露前囟,于前囟后0.2 mm,中线右3 mm处钻孔,微量加样器沿针孔垂直进针6 mm 缓慢注入动物自体尾动脉血50ul。
对照组只进针不注射。
术后观察神经症状和体征,24 h后取脑。
1.3 免疫组化染色按照SABC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鼠抗Bcl2、Bax和caspase3多克隆抗体(Sigma公司), 工作浓度分别为1∶100 、1∶100和1∶200。
在400倍镜下随机取血肿周围4个不重叠视野,计数caspase3 、bcl2和bax阳性细胞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 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
A组脑组织中见少量caspase3蛋白表达。
而B、C、D3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中可见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水平增高。
C7神经移位术的几个问题

· 3( ·
·述 评·
!" 神经移位术的几个问题
顾玉东
本刊 #$$% 年第 & 期刊登了陆伟的论文“大鼠臂丛 !" 神经功能定位的显微解剖研究”,本期又设有“!" 神 经移位专题”,报道了四篇论文。这说明健侧 !" 神经 移位的术式,不仅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并且正在不断 地有所改进。现将临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归纳为下述 四点,以动态的观察来证实该术式的进展。
本期郑圣 鼐 报 道 尺 神 经 桥 接 时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关 键,是在病程早期(指 & , % 个月内),由于尺神经与神 经节相连,感觉神经纤维变性过程缓慢,妨碍了再生纤 维的通过。因此,早期进行健侧 !" 神经移位时应将 !-,.& 神经根同时切断才有利于神经的再生。
四、同侧 !! 移位术的应用 本刊 &/// 年第 % 期,徐建光曾报道同侧 !" 神经 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治疗上干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应用, 术后对 !" 神经根支配的肌肉无明显的功能影响。 本刊 #$$# 第 # 期,蔡佩琴等进一步报道利用同侧 !" 神经根全根移位治疗上干根性撕脱伤 + 例,术后取 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同侧 !" 神经根支配的肌肉也无明 显影响。这充分证明 !" 神经根支配的肌肉是多源性 支配肌。本期劳克诚再次报道利用同侧 !" 神经根全 根切断后移位治疗上干根性撕脱伤 % 例,同样取得了 满意的疗效。根据这 " 例的临床报道我们提出如下建 议: & ’ 当单纯上干根性撕脱伤,而中下干完好时,将 中干移位至上干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 ’ 为了提高患肢的肩外展上举功能,在中干移位 于上干的同时,应将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 % ’ 术前必须正确判断同侧 !" 神经的功能状态。 检测背阔肌肌力需 0 +1,该肌收缩时肌电图呈混合 相,这是一个可供移位的重要标志。
额日敦乌日勒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早期c-fos表达及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 现 用 一定 形 式 的刺 激 , 并通过检测 c —l o s 表达部 位及程度 , 可 以 了解 这 一 刺 激 传 导 神 经
的受 损 状 态 。本 实 验 通 过 观察 外 周 神 经 挤 压 损 伤 后 2周 、 4周 大 鼠坐 骨 神 经 功 能 指 数 、 热 缩 足反射潜伏期 、 坐 骨 神 经传 导 速度 以及 c —l o s表 达 的改 变 , 探 讨 蒙 药 额 日敦 乌 日勒 对 坐 骨 神 经 挤 压 模 型 的神 经 修 复 与 神 经 性 疼 痛 的疗 效 和可 能 的机 理 。
—
f o s 抗体 ( 1 : 1 0 0 , 购 于北 京 博 奥 森 生 物 技 术 有 限公 司) , s P 一9 7 1 0试 剂 盒 和 D AB试 剂 盒 ( 购
于 福 州 迈 新 生 物技 术 开发 有 限 公 司 ) 。
2 实验 方 法
2 . 1 分 组 与 给药 : 将 大 鼠按 体 重 随 机 分 为 假 手 术 组 、 模 型组 、 阳性对 照组 、 额 日敦 乌 日勒 低 剂 量组 、 额 日敦 乌 日勒 高 剂 量 组 5组 。额 日敦 乌 日勒 低 剂 量 组 与额 日敦 乌 日勒 高剂 量组 分 别 灌 胃额 日敦 乌 日勒 ( 2 ml / 1 0 0 g ) 0 . 3 g / k g 、 1 . 2 g / k g, 阳性 对 照 组 灌 胃维 生 素 B 1 3 mg / k g - + - 维 生
性 对 照组均优 于模 型组 ( p <O . 0 1 ) ; 额 日敦乌 日勒低 剂量 组优 于 阳性 对 照组 ( p <O . 0 1 ) 。结 论 :
额 日敦 乌 日勒对周 围神 经损 伤有 一定 的疗效 , 其 作 用途 径 可 能是 通过 减 少 c —f o s 表 达 而起 到 促 进神经 传 导速度 、 镇痛及 坐 骨神经 功能恢 复 的作用 。
大鼠认知训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认知功能是大脑执行复杂心理活动的能力,包括记忆、学习、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等。
近年来,随着对大脑功能和疾病研究的深入,认知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鼠认知训练实验,探讨认知训练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大鼠认知训练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
2. 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3. 分析大鼠认知训练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训练组A、训练组B。
2. 实验仪器:Morris水迷宫、听觉启动箱、脑电生物反馈仪等。
3. 实验方法:(1)训练组A:采用Morris水迷宫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5分钟,持续2周。
(2)训练组B:采用听觉启动箱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5分钟,持续2周。
(3)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
4. 认知功能评估:(1)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在寻找平台的时间、次数、速度等指标。
(2)听觉启动箱实验:观察大鼠在听觉刺激下的反应时间、次数等指标。
(3)脑电生物反馈实验:观察大鼠在认知训练过程中的脑电变化。
四、实验结果1. 训练组A和B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寻找平台的时间、次数、速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 训练组A和B的大鼠在听觉启动箱实验中,反应时间、次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训练组A和B的大鼠在脑电生物反馈实验中,α波、β波等认知相关脑电成分的功率明显增加,表明认知训练提高了大鼠的认知功能。
五、实验讨论1. 认知训练对大鼠认知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2. 不同训练方法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Morris水迷宫训练和听觉启动箱训练均能有效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3. 认知训练能促进大鼠脑电活动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世婴生丝苎壁墨:|!!|箜塑堕堡堡查堕堂翌望堡些垄塑墅堕墨苎垫墅塑竺塞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摘要/一fL脑梗死学习记忆障碍是脑损伤后最主要的认知缺陷,是许多患者躯体功能恢复后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原因。
怎样促进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就成为现代康复医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现在已肯定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对其机制的研究主妻集中在患侧的变化,而健侧是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尚不清楚。
为删本实验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应用滚笼网状训练、平衡训练以及Morris水密宫训练后,观察假手术组、经康复训练的康复组和未经训练的模型组大鼠在Y一迷宫分辨学习能力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记忆保持能力的行为模式以及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测定、在体LTP记录和NMDA受体通道电流记录等方法研究康复训练对梗死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内容包括:。
1.三组大鼠在Y.迷宫分辨学习能力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记忆能力的行为模式比较。
2.三组大鼠海马CA3突触界面曲率、PSD厚度、穿孔性突触、突触活性带长度以及突触间隙宽度等突触界面结构参数比较。
3.三组大鼠海马CA3区LTP的比较。
4.三组大鼠海马CA3区NMDA受体通道电导水平、开放时间、开放概率特性的变化。
结果1.康复组大鼠在Y.迷宫分辨学习行为模式测定中,其达到学会标VI博士研究生论文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准所需训练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O.05),与假手术组(P>O.05)比较贾显著差异: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行为模式测定中,康复组STL中位势明显长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STL中位数比较无显著差男fP>O.05)。
2.模型组突触多为平直型,少数突触的前膜轻度弯曲形成微凹垄或微凸型,一般只有一个活性区:康复组凹型突触增加,并可见“U!形突触,大多有两个以上的活性区。
假手术组无“U”形突触出现。
大鼠实验_小鼠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大鼠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功能恢复研究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探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由XX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仪器设备:动物手术台、显微镜、电子天平、酶标仪、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
3. 药品与试剂:生理盐水、盐酸氯醛糖、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节苷脂(GM-1)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GF组、GM-1组,每组10只。
2. 建立脑损伤模型: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对模型组大鼠进行双侧额叶脑损伤手术。
3. 药物干预:NGF组、GM-1组大鼠在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给药7天。
4. 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长谷川痴呆量表(BDHI)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5.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对大鼠脑组织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1. 神经功能恢复:与模型组相比,NGF组和GM-1组大鼠的BDHI评分明显提高,表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与模型组相比,NGF组和GM-1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神经元形态恢复较好。
讨论: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发现NGF和GM-1能够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
其可能机制如下:1. NGF能够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存活,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2. GM-1作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NGF和GM-1能够促进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为临床治疗脑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
---小鼠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2g,由XX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电针对神经症大鼠行为及中缝背核神经元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针对神经症大鼠行为及中缝背核神经元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焦虑、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症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缝背核是大脑内部的一个核团,参与了平衡和控制情绪的过程。
因此,研究中缝背核神经元在神经症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电针是传统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电针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但其对中缝背核神经元的影响尚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电针对神经症大鼠行为和中缝背核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深入了解电针的神经调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2.1 研究内容(1)采用弗兰克林的改良T沙箱方法评估神经症大鼠行为学表现,对比电针组和对照组神经症大鼠的表现差异。
(2)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症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分析电针对神经元形态的调节作用。
2.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选用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
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对照组不进行处理。
对鼠群体采用改良的T沙箱测验评估其行为学表现。
(2)透射电镜观察:将动物处死后将脑组织进行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观测中缝背核神经元是否存在形态变化,比较电针组和对照组中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三、预期结果(1)通过改良T沙箱测验可以明显发现电针组神经症大鼠的焦虑和紧张等行为学表现有所改善,表明电针对神经症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预计可以发现电针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相对对照组存在一定的改变,具体表现为细胞核大小、线粒体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四、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预计可以探究电针对神经症中缝背核神经元功能的调节作用,揭示其作用机制。
结果将为电针疗法在神经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理论基础,从而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提高神经症治疗的效果。
大鼠智力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大鼠智力测试方法,评估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探讨大鼠的认知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大脑认知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体重150-200g,雌雄各半。
2. 实验设备:迷宫、水迷宫、T迷宫、Y迷宫、跳台迷宫等。
3. 实验试剂:1%生理盐水、2%戊巴比妥钠、0.5%氯化钠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实验步骤:(1)迷宫实验:包括水迷宫、T迷宫、Y迷宫和跳台迷宫。
a. 水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充满水的迷宫中,要求大鼠找到出口。
记录大鼠寻找出口所需的时间、次数和游泳速度。
b. T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T形迷宫中,要求大鼠选择正确的路径。
记录大鼠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和错误路径的次数。
c. Y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Y形迷宫中,要求大鼠选择正确的路径。
记录大鼠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和错误路径的次数。
d. 跳台迷宫实验:将大鼠放入跳台迷宫中,要求大鼠跳过障碍物。
记录大鼠跳过障碍物的次数和失败次数。
(2)行为学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如探究行为、社交行为、焦虑行为等。
3. 数据收集:对实验过程中大鼠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次数、速度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水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寻找出口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游泳速度更快,说明实验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强。
2. T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T迷宫实验中,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错误路径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较强。
3. Y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Y迷宫实验中,选择正确路径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错误路径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鼠的决策能力较强。
4. 跳台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跳台迷宫实验中,跳过障碍物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失败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鼠的执行能力较强。
5. 行为学实验:实验组大鼠在探究行为、社交行为和焦虑行为等方面,表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大鼠前扣带回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参与恐惧记忆的形成

03
利用基因编辑和光遗传学等先进技术,更精确地操控BDNF表达和功 能,以揭示其在恐惧记忆形成中的因果关系。
04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开发针对恐惧相关障碍的创新性治疗策 略。
THANK YOU
BDNF在前扣带回皮层中的表达变化
01
BDNF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突触可塑性具有 关键作用。
02
在恐惧记忆形成过程中,BDNF在前扣带回皮层中的表达水平会发生变化。一 些研究表明,经历恐惧刺激后,前扣带回皮层中BDNF的表达水平会升高。
03
BDNF的表达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网络 连接,进而调控恐惧记忆的形成。
采用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行为学实验包括恐惧条件反射实验、场景恐惧实 验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电生理学实验包括在体或离体电生理记录等。
02
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结 构与功能
大鼠前扣带回皮层解剖结构
位置与形态
前扣带回皮层位于大鼠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呈带状环绕胼 胝体周围,其形态在不同物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外研究表明,BDNF在恐惧 记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
前扣带回皮层作为情感记忆的 关键脑区,其BDNF表达水平的
变化与恐惧记忆的形成密切相 关。
目前,关于大鼠前扣带回皮层 BDNF在恐惧记忆形成中的具体 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 进一步研究。
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技术的发展,对BDNF在恐惧记 忆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和精确。
BDNF调控恐惧记忆形成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
大鼠模型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鼠模型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大鼠体型适中、繁殖能力强,而且与人类有很多共性,因此成为了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
通过对大鼠模型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大鼠模型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其中的一些亮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大鼠模型在神经系统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神经系统是组成人类大脑、控制身体各种行为活动的主要系统,其结构十分复杂,精细的探究功不可没。
通过建立大鼠模型,研究者成功地鉴定了许多神经系统关键的组成部分,并探究了这些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如海马、杏仁体、苍白球、黑质等。
同时,大鼠模型也可用于观察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变化。
例如,研究者发现在不同的发展期,海马的变化规律不同,这也揭示了人类神经系统的发展规律和异常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大鼠模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在人类中发生会给生活和就业造成极大的困扰。
大鼠模型在这种疾病的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大鼠模型使得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神经元损失引起的运动失调。
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对大鼠模型的实验,找到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基因疗法的可能性。
三、大鼠模型在创伤性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由于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导致的创伤性脑损伤甚至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大鼠模型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大鼠模型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对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通过模拟不同损伤情况,找到不同程度的治疗策略。
这为今后制定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方法和方案提供了灵感。
四、大鼠模型的发展方向和相关问题尽管大鼠模型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例如,如何更准确地设计和验证模型、如何推广和转化实验结果以及如何处理伦理问题等。
水芹醇提物增强青春期大鼠大脑神经元的再生能力

水芹醇提物增强青春期大鼠大脑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来自韩国Kangwon 国立大学医学院的Moo-Ho Won博士所在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多年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水芹的乙醇提取物可通过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青春期大鼠脑内神经元再生的重要区域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细胞增殖和神经分化。
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是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元再生的重要区域。
齿状回神经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许多研究者已关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已有报道显示,慢性应激抑制神经发生,并降低齿状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
水芹作为一种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疗发热、流行性腮腺炎、排尿困难和高血压。
以往研究报道,水芹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水芹的主要有效成分水蓼素可减轻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
但关于水芹对大脑神经发生影响的报道则几乎未见。
Moo-Ho Won博士等设计实验,分别以标准饲料和含水芹醇提物的饲料喂饲青春期大鼠4周。
发现相对于标准饮料喂饲,水芹醇提物喂饲使大鼠齿状回颗粒下层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阳性细胞和神经发生标志物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同时,水芹醇提物还可以使大鼠齿状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研究结果提示,水芹醇提物具有延缓衰老和神经退行性变等原因致记忆减退的潜力。
同时研究还揭示了水芹醇提物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的实验依据。
文章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5年第2 期。
Article: "Ethanol extract of Oenanthe javanica increas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ur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adolescent rat dentate gyrus" by Bai Hui Chen1, #, Joon Ha Park2, #, Jeong Hwi Cho2, In Hye Kim2, Bich Na Shin1, Ji Hyeon Ahn2, Seok Joon Hwang3, Bing Chun Yan4, Hyun Jin Tae5, Jae Chul Lee2, Eun Joo Bae6, Yun Lyul Lee1, Jong Dai Kim3, Moo-Ho Won2, Il Jun Kang7 (1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Institute of Neurodegeneration and Neuroregeneration,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 2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 3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 4 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 Western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China; 5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on, South Korea; 6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Chuncheon Sacred Heart Hospital, College of Medicine,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en, South Korea; 7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Chen BH, Park JH, Cho JH, Kim IH, Shin BN, Ahn JH, Hwang SJ, Yan BC, Tae HJ, Lee JC, Bae EJ, Lee YL, Kim JD, Won MH, Kang IJ (2015) Ethanol extract of Oenanthe javanica increas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ur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adolescent rat dentate gyrus. Neural Regen Res 10(2):271-276.欲获更多资讯:Neural Regen ResAn ethanol extract of increases cerebral neuronal regeneration in adolescent ratsDr. Moo-Ho Won at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Chuncheon 200-701, South Korea and his colleagues recently found that the ethanol extract of an aquatic perennial herb Oenanthe javanica increas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ur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ubgranular zone of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of adolescent rats by increasing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rat dentate gyrus.The subgranular zone of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i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neuronal regeneration in the adult mammalian brain. Neurogenesis in the dentate gyrus can be alter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harmacological drugs, 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e effect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on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chronic stress inhibits neurogenesis and de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the dentate gyrus.Oenanthe javanica,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fever, leucorrhea, mumps, difficult urination and hypertens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Oenanthe javanica has effects of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nt and antigenotoxic activities. It has been also reported that persicarin, a main constituent of Oenanthe javanica, significantly protects primary cultured rat cortical cells from glutamate-induced toxicity. However, few studies regarding effects of Oenanthe javanica on neurogenesis in the brain have been reported.Dr. Moo-Ho Won fed adolescent rats with a normal diet and a diet containing ethanol extract of Oenanthe javanica for 4 weeks. They found that Oenanthe javanica extrac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Ki-67 (an endogenous marker for cell proliferation)-immunoreactive cells and doublecortin (a marker for neuroblast)-immunoreactive neuroblasts in the subgranular zone of the dentate gyrus in the adolescent rats. In addition, the immunoreactivity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the Oenanthe javanica extract-treated rats compared with the vehicle-treated ra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enanthe javanica extract can possess the potential to postpone hypomnesia caused by 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reveal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neuroprotection of Oenanthe javanica extract, provid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enanthe javanica extract. These results were published in th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Vol. 10, No. 2, 2015).Article: "Ethanol extract of Oenanthe javanica increas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ur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adolescent rat dentate gyrus" by Bai Hui Chen1, #, Joon Ha Park2, #, Jeong Hwi Cho2, In Hye Kim2, Bich Na Shin1, Ji Hyeon Ahn2, Seok Joon Hwang3, Bing Chun Yan4, Hyun Jin Tae5, Jae Chul Lee2, Eun Joo Bae6, Yun Lyul Lee1, Jong Dai Kim3, Moo-Ho Won2, Il Jun Kang7 (1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Institute of Neurodegeneration and Neuroregeneration,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 2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 3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 4 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 Western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China; 5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on, South Korea; 6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Chuncheon Sacred Heart Hospital, College of Medicine,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en, South Korea; 7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Hallym University, Chuncheon, South Korea)Chen BH, Park JH, Cho JH, Kim IH, Shin BN, Ahn JH, Hwang SJ, Yan BC, Tae HJ, Lee JC, Bae EJ, Lee YL, Kim JD, Won MH, Kang IJ (2015) Ethanol extract of Oenanthe javanica increas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ur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adolescent rat dentate gyrus. Neural Regen Res 10(2):271-276.。
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大鼠梗死体积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实验研究

w r ujce o 6 n ih mid eer r r cls nMC O.Alrt w r rn o l as n d t o eo ee sbetd t 0 mi r t d l crba at y oc i ( A ) l a s e d my si e n f s g e l e uo ea g o
・
基础 研 究 ・
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大鼠梗死体积与 神经行为能力的实验研究 冰
徐 丽 丽 白玉龙 胡永善 吴 毅 崔 晓 朱 大年 ,
摘 要 目 的 : 察运 动训 练 能 否 促 进 大 鼠局 部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后 的神 经 功 能 恢 复 , 且 观 察 早 期 运 动 训 练 对 脑 缺 血 再 观 并
练 2周 , 照组 及假 手 术 组 给 予 相 同 的抓 取 和 固定 。采 用 神 经 行 为学 评 分 评 价 造 模 情 况 及 神 经 功 能 的恢 复情 况 ; 对 甲
苯胺 蓝染 色观 察 大 鼠局 部 脑 缺 血 再 灌 注后 梗 死 体 积 的 大 小 。 果 : 结 2周后 , 动训 练 组 的神 经 行 为 学 评 分 明 显 高 于对 运
n u lgc lsoe n h s a ann r u s ih r ta h s u d r e t p na e u rc v r ( 00 .h e r o ia c r i p yi lt iig go p wa hg e n to e n e n so tn o s e o e o c r h w y P< .5) e T i ac ou n p y ia riig go p wa malrta h o tos ( 00 ) f n rtv lme i h sc t nn ru s s l h n te c nrl P< .5 .Co cu i n h sc ann a l a e n lso :P y ia t iig c n l r
大鼠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酸性磷酸酶法研究

CO d i t — a i o p t s c ni u u r n Ra s n Ac d Ph s ha a e Te h q e St dy
HU h n — n LIYig X HU h n WU, t l S e g wa g, n — U, Ze— e a
t e f rswee fu d wihn t e midi eo G . n i l n t e rgo ft e lt1 ll 2— 3 4 H h i e r o n t i h d l fS a d many i h e in o h a e・ / b n a r f h la ev asweec i l poetdt G f m h d l o n h t h esr i e o eun rn re i rt bs t s n r he y rjce oS r temidc f o
p r o 6ot e d l p r o esia cr n i dn l n s oter rmv repoet n at f de at f i t pn l odl gt ial a da i t C t h mi Tln h o u y t h a es rjci s o
胡圣望, 李应 续 , 胡振 武 , 月楼 , 钱 宋铁 山
( 宁 医 学 院 人 体 解 剖 学教 研 室 , 北 成 宁 4 7 0 ) 成 湖 3 10
摘要 : 目的 研究 大鼠尺 神经感 觉纤维在脊髓胶 状质 的定 位投射。方 法 按 照跨神经 节溃 变的原理 建
立 模 型 , 用 酸 性 磷 酸 酶 法观 测 。 结 果 大 鼠尺 神经 的 感 觉 纤 维 在 脊 髓 胶 状 质 纵 向 投 射 , 要 到 脊 髓 采 主
维普资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鼠尺神经功能储备的实验研究路来金崔建礼宫旭宣昭鹏于家傲陈雷【摘 要】 目的 研究尺神经部分束支切取后主干功能变化,提出“周围神经功能储备”的概念,探讨其功能储备量。
方法 取3月龄SD大鼠22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350 g。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10),再根据尺神经切取比例将实验组分为1/8组、1/4组、1/3组、1/2组和2/3组(n=22)。
根据分组情况,各实验组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用微细玻璃针交叉定位的方法切取相应比例尺神经束;对照组于相同平面仅分离神经束。
观察术后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1、2周及2个月检测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术后2周,2、3及4个月,行电生理学及支配肌功能学检测。
结果 术后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无感染,肢端无明显溃疡。
各实验组间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变化(P > 0.05)。
1/2组和2/3组于术后1周及2周的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其他各组变化不明显;术后2个月后各组均恢复正常。
术后各时间点,各实验组诱发电位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实验组同组术后2、3及4个月诱发电位潜伏期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各时间点,各实验组诱发电位波幅、支配肌最大强直收缩力波幅和持续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实验组同组术后2、3及4个月分别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尺神经功能良好代偿的功能储备量为其主干直径的1/3。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示踪神经移位 功能储备大鼠中图分类号: R651.3 R338.11 文献标志码:A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UNCTIONAL RESERVE OF ULNAR NERVE IN RATS/LU Laijin, CUI Jianli, GONG Xu, XUAN Zhaopeng, YU Jiaao, CHEN Lei. Department of Hand and Foot Surgery,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Laijin, E-mail: lulaij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unctional change of nerve trunk after removing the partial bundles of ulnar nerve,to propose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 reserve of peri pheral nerv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reserve quantity of peri pheral nerves.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SD rats(male or female),aging3months and weighing300-350g,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n=110per group).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bdivided into group1/8,group1/4,group1/3,group1/2and group2/3according to the resection portion(n=22per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section of the lowest level on ulnar nerve trunks was exposed,and a certain portion of its bundles was separated and cut,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bundles were only separated without resection.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all rats was observed,and the motoneurons in cornu anterius medullae spinalis were detected at1week,2weeks and2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neuro-electrophysiology and the function of dominated muscles were detected at2weeks,2months,3 months,and4months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ll the rats survived without infection and obvious ulcer in the limbs.The number of motoneurons in cornu anterius medullae spinalis in various experimental subgroups witnessed no obvious changes (P >0.05).The superstructure changed obviously at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stage in group1/2and group2/3,but restored well at2months after operation.For the latent period of evoked potential,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rious experimental sub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each time point(P >0.05),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various experimental subgroups when compared the time points of2,3and4months to that of2weeks(P <0.05)an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other time points(P >0.05).For the wave amplitude of evoked potential of motor nerves, the maximum wave amplitude and the persistence time of the dominate muscl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experimental sub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each time point(P <0.05),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experimental subgroups when comparing the time points of2,3and4months to that of2weeks(P <0.05) an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t other time points(P >0.05). Conclusion The functional reserve of the ulnar nerve without compromise accounts the1/3of the whole trunk diameter.【Key words】 Peri pheral nerve injury Nerve tracing Nerve transposition Functional reserve RatFoundation it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lan Project in Jilin Province(200505191)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505191)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长春,130021)通讯作者:路来金,教授,博士导师,研究方向: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四肢软组织修复、腕关节损伤修复,E-mail: lulaijin@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致残率极高,临床主要采用神经移位术治疗。
Narakas等[1]将神经移位术分为两类,即丛内移位及丛外移位。
Oberlin等[2]首次报道部分尺神经束支移位于肌皮神经,重建屈肘功能的术式;常万绅等[3]将该术式扩展到正中神经。
此后,很多学者相继开展了此类手术,并取得满意效果[4-12]。
但无论选择丛内、丛外或部分束支移位,均有动力神经源不足的问题。
我们实验旨在探讨尺神经功能储备的量,为挖掘更多丛内动力神经源提供实验数据。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及主要仪器3月龄SD大鼠22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 350 g,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微型玻璃针(尖端粘外径为30 μm)、BL-420E四道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泰盟科技有限公司);ELITE ESP型流式细胞仪(Beckman-Coulter公司,美国);JEM-1200E 型透射电镜(日本电子公司,日本)。
1.2实验方法及分组将2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10),再根据尺神经切取比例将实验组分为1/8组、1/4组、1/3组、1/2组和2/3组(n=22)。
以氯胺酮(200 mg/k g)腹腔内注射麻醉,取双上肢前内侧纵形切口,无菌条件下显露双侧尺神经中、下1/3段,按文献[13]方法,测量并寻找最低切取平面。